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温州在1978年开始就以自发的

创业精神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温州人的勤劳、实干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坚持。温州人通过个体户、乡镇企业和家族企业等多种形式,大胆创新、奋发图强,逐步打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经济主要依靠农村家庭经营的小作坊、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企业发展。当时,温州人通过外出打工、借贷等方式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经验,逐渐在当地建立了起伏的工业产业链。温州人的身体力行和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了他们创业的强大动力,也促进了温州模式的独特性和全面性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经济逐渐增长,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温州的经济特点也从往日的农村企业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涵盖了鞋业、服装、机械等领域。尤其是在鞋业方面,温州人在九十年代初以来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迅速崛起为中国鞋业的中心,形成了一个世界级的鞋业集散地。温州的鞋业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除了经济领域,温州模式还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活力。在

城市建设方面,温州创造性地引入了海外建筑设计师和国内建筑公司,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提升城市形象。他们注意到城市环境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此外,温州还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服务,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温州创新创业的精神也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年青人中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的实践者。

然而,尽管温州模式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

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温州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资源约束和革命传统的制约,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创新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温州的外贸和出口业务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温州模式的活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首先,温州可以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人才,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其次,温州可以加强内外贸合作,寻求更广泛的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形成更加开放和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此外,温州可以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和营商的成本,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它以创新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基础,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温州模式也在不断

变革和发展中,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温州模式必将迎来新的活力,继续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 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2.1温州模式的特征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

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温州企业还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通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于是股份合作制应用而生,使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2.1温州模式的缺陷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中,温州的GDP增长速度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但自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慢于浙江其它一些地区,随着不断地发展,温州模

略论温州模式

略论温州模式 一、何为“温州模式”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温州模式,了解温州模式的相关特征。 (一)概念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二)特征 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三)形成背景 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当时不到半亩,现在只有0.31亩;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只有5.95亿元;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104国道与外界相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老百姓把脸皮撕下来放在家里,人到外面去做生意;干部把乌纱帽放在办公室里,人到下面领着老百姓去办厂子。 A、人多地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力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要发展非农产业致富; B、温州农村过去生产力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虽由人民公社扶持,但一直没有得到巩固,反而使家庭经济和自发经济在资本主义泛滥的批判声中酝蕴成长; C、历史上,温州人除务农外,兼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为此,一方面自办了各种非农经营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建立起了流通信息网络,为其后来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虽然具有传统手工业优势,但因温州交通运输的不便,又距城市较远,难以接收城市工业辐射,只有顺其自然。在家庭、联户企业手工和半机械化支持下,以生产技术简单的小型产品为主,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E、温州人独有的开拓精神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使他们能在大胆试验中积极发展,快速壮大。 (四)发展方式 温州模式又被称作“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家庭作坊场景。和苏南模式的集体经济,产品主要为大工业配套服务不同,和广东模式注重利用外资发展也不同。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扮演了“无为”者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政府对民间的经济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让那些不符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存在和发展,而非压制和取缔,当地政府及其官员为此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仍然需要面对外界对温州私营经济比重过高的指责。 (五)发展特色 A、家庭、联户企业是温州农村非农经营的主要方式。

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周年 李贝伦1704221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渐渐觉醒,但却有一些步履维艰,前进的路上布满荆棘。直至1978年的到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4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0年的沧桑巨变,4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4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18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飞快增长,中国自2008年,GDP总量超过日本从而打破自1972年开始的“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的GDP排位格局,之后一直稳坐世界第二的宝座!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4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4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940万,录取新生达700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顶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40年是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创新的4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降低了苦苦挣扎的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现在,以我的家乡——温州为例,说一说改革开放给我身边的生活带来的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温州被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这就是改革开放前温州的真实情景。人们生存和就业的压力很大,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的变化却令世界都为之震惊。 首先,温州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方面空前强盛。“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产业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温州人做皮鞋的信誉也为人称道,为了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温州皮鞋厂召回劣质皮鞋,并将其当众焚烧,以表决心。电器产业的规模也十分庞大,大大小小的厂家,按“温州模式”出现在各地,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者,说到温州,都会想到温州的商人,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为了克服自然资源的匮乏,温州人开始外出经商,温州的商人是浙商中最具冒险精神的一个群体,面对着本土经济的萎靡不振,温州商人不再把目光全部集中在国内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时下温州商人最流行的经商策略。事实上,温州商人很早就将商业版图拓展到了国外,据不完全统计,温州人在海外的商会已达70多个,遍布五个大洲,海外商会数量排名全国前列,约有近80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立业,温州商人已成为中国商人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探路者,他们凭借着温州人吃苦赖劳、精明强干的精神,在各行各业都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私营企业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受限于温饱问题,时至今日,我们身边已经天翻地覆,手机、电脑的普及,交通方式的进步,人民精神生活的提高,无一不昭示着改革开放为温州,为全中国带来的变化,就像往一具年迈的躯体中注入新生的血液一样,中国大地再次焕发了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进步,温州鼓词、瑞安木活字印刷、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首饰龙、乐清蒲歧抬阁、鹿城米塑、鹿城瓯塑等特色。其中黄杨木是难得之物,这就使黄杨木雕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成都七中高2023入学考试文综试题(2.14) 第I 卷 本卷共有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4.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的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发掘出了用于熔铜的陶质鼓风嘴、带有铜渣的坩埚残块、半成品骨器、制骨废料、磨石、制作陶器的陶垫、制作箭杆的石质取直器以及六口大型水井等。这反映了() A.商代的青铜铸造技艺精湛B.石骨工具不再发挥主导作用 C.商代手工业分工尚未成熟D.商代复合型手工业生产模式 25.两汉时期,郡、县长官(太守、县令长、县尉、县氶),即所谓“长吏”由中央任命,而“少吏”或“掾吏”等各种性质的大多数佐理官员,由长官从平民中自由任用。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有效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B.拓展了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C.激化了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26.表为南朝开国皇帝信息简表,这反映出当时南朝() 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面临北方军事威胁D.以军功为选官标准 27.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28.南宋叶适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如此)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叶适意在说明,宋代() A.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B.理学败坏社会风气 C.王安石变法策略失当D.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29.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 30.19 世纪60 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A.“用夷变夏”风气渐开B.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精选】书记在本县外出成功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致辞

书记在本县外出成功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致辞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有诗云:“温州好,丰乐太平时”。在这金秋时节,瓯越大地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也充盈着浓浓的温馨温情。今天,近1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温籍精英和关心支持温州的尊贵嘉宾如约相聚,围绕“美美与共新温州”主题,共话桑梓、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举办这次大会,是温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更是海内外温籍儿女的共同心愿。在此,我代表温州市委、市政府和920万温州人民,向莅临大会的各级领导,向荣归故里的各位乡贤,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改革开放 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温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温州人作为最早一批投身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今天我们齐聚一堂,重温温州改革发展的不凡历程,感悟温州人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展望新时代温州新发展的锦绣前景,心中激情澎湃、无限感慨。在温州40年改革发展的沧桑巨变中,温州人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感到无比自豪! 温州人是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开创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温州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到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从建设第一座农民城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从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到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样本。11月1日,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提到“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令全体温州人感到无比暖心提气!我们要为温州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点赞!温州人是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州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私经济,闯出了一条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价值在于,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揭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变迁规律。我们要为温州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探路精神点赞!

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刚刚经历局部金融风波洗礼之后,在龙年伊始召开世界温商大会,意义特别重大。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和全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围绕“天下温商同根同心、幸福温州共建共享”这个主题,展示温州形象,凝聚温商力量,弘扬温州人精神,合力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 温州是温润温暖温馨之州。美丽的瓯越山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哺育了勤劳智慧勇敢的温州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奠定了我市在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城市化等方面的相对领先地位,使温州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地。 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广大温商始终站在时代进步前列,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谱写了新时期中国一代商人成长成功的光辉篇章,集中代表了勤劳进取和富而爱仁的温州人形象。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说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商人群体,但现在在全国真正以省份冠名的商人群体只有浙商,而浙商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是温商。温商的崛起,为温州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的99.5%、工业产值占95.5%、上交税收占80%、外贸出口占95%、从业人员占93%,使温州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温商的崛起,为全国各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有60多万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全国204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温州商会,2006年以来在全国各地投资额累计超过300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3万多家,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创办各类市场2000多个,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年商品交易额达6650亿元,为所在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温商群体向全国各地输出了温州文化,输出了温州人精神,输出了温州人率先进行的市场化探索成果,从而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榜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提供了先行经验。温商的崛起,使世界重新认识了温州和温州人,温州和温州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现在的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是中国的温州,也是有世界影响力的温州,温州和温州人成为了改革、创新、创业的代名词。 温州是温商的家园,温州模式是温商孕育的土壤,温州文化是温商的根脉;温商是温州的骄傲,是温州模式最宝贵的财富,是温州文化之花。温州的市树是榕树,树大根深叶茂,是温州和温州文化的最形象代表。温商就像榕树一样扎根温州,枝叶伸展向全国全世界。如果大榕树没有深厚的根基,就不可能枝繁叶茂。温州是温商的根,温商闯荡天下,千难万险挣得一份家业,靠的是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温州的养料支撑。没有根系的发达,你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温商在走出去发展中不断壮大,品牌更加响亮。但是随着环境形势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温州本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了。现在温州有名主要是温商有名,温州模式却在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挑战。2010年温州人均GDP仅列全省第9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指数和水平指数分别列全省倒数第1位和第2位,已是相对欠发达地区。过去说温州经济是老板经济、创业经济,虽然企业档次不高、规模不大,但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温州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全省最高的。然而按照新的统计办法,去年温州的人均收入水平仅列全省第5位,在这方面已经不再领先。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过不了多久温州就有可能成为全省最不发达的地区,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所铸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不相称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温商基地的温州发展滞后了,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温商的发展。因此,今天我们召开世界温商大会,大家一起来探讨温州、温商和温州模式的创

温州的商业文化产物---温州模式 邱中博 贸易经济二班 32010033231

温州的商业文化产物 -----温州模式 邱中博贸易经济2班 32010033231 【摘要】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浙南闽北的商业中心,在漫长的经商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商业文化。温州土地资源匮乏,在传统的“农本”社会中,无法支撑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需要到温州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资源,形成了悠远的经商传统和深厚的商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又在实践中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可以说温州模式是温州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温州模式的核心就是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温州商业文化温州模式内涵 一、温州商业文化的内涵 (一)温州商业文化的内涵所在 温州商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涵盖了经商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与温州的资源禀赋相关联。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但温州自古在农业方面就没有出现过繁荣,主要是温州的农业资源十分匮乏。“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状况,使得温州人不得不到处奔走,从事农业以外的经营来维持生存,如“弹棉花”、“理发”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由此形成了温州人的经商意识。这种经商意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温州人捕捉商机、艰苦创业的身影。在温州,人人谈创业,人人谈致富,由此形成了“重商主义”文化。在这种“重商主义”文化氛围中,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可以说,温州人的创业欲望是他们创业的精神动力和发动机,是温州企业诞生与发展壮大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2)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主要在于温州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温州人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敢为天下先”是温州人创新意识的高度概括。温州人在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时,只是看实践中需要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温州永嘉县的李云河开创了“包产到户”的先河;“胆大包天”是温州人王均瑶的创举;温州人金忠苏包雁荡山、季展敏包楠溪江开发旅游风景区;几个温州农民可以到黑龙江承包下建三江农场的6.7 万亩粮田;甚至温州人范鸣强还承包了天安门城楼开“马列书店”;最绝的是温州商业人物彭星邀请克林顿为法派形象代言人。目前,温州正处在创新发展阶段,“创新”正逐渐成为温州商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温州企业家又在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尝试,争取把温州企业做强做大。 (3)温州人四海为家的流动性品格。 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源流动可以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温州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温州模式”吸引了广泛关注,而解放日报是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媒体 之一。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19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子。温州作为浙江省的一座小城市,却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以一种独特的发展 模式,迅速崛起。这个发展模式后来被称为“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最早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984年,《解放日报》是当时第一批以国内农村经济、基层建设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报纸。而温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又是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故而这两者的结合也给了《解放日报》报道“温州模式”的契机。 《解放日报》最早对“温州模式”的报道是基于一篇关于温州民间经济发展的报道, 当时,温州的民间经济蓬勃发展,以小作坊、家庭工业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乡村工业不 断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动力。在这篇报道中,《解放日报》对温州特色的民间经济进 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报道,准确地反映了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解放日报》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得到了更多人 的认可和重视。随着媒体的报道,温州模式成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 温州模式的发展经验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认可和借鉴。各地纷纷派出代表团到温州考 察学习,学习温州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的 市场经济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成功典范。 而《解放日报》的报道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经典报道之一。它不仅让更 多的人了解了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温州模式为中国的改革 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此刻起,《解放日报》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成功地记录了温州模式的崛起和 成功。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成为中国改 革开放史上的一大成功典范。而《解放日报》对温州模式的报道,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 史上的一大经典报道之一。这篇报道,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也 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参考。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温州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工业城市和私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温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温州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模式”最初的核心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家族企业的崛起。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个体户和家庭工业发展,温州群众积极响应,大量家庭开始从事各类小型产业。由此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小商品制造和商业网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务实作风成为了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来,温州模式一直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传奇。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温州企业家们不仅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也拿出了自己特有的智慧。他们通过创造性地解决资金问题,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三代人”的经济模式。温州人以其对商业机会的敏锐嗅觉,利用家族关系和密切的人际网络,从小规模工厂发展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凭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温州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温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发展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面临困境。此外,金融风险和缺乏创新意识也对温州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运营,基于此,一批专业型产业集群在温州兴起。企业家们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温州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温州模式还在新经济和创新领域焕发出新活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温州企业家们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中。著名的“温州奇葩秀”现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一些年轻的温州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运营,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在传统行业中加入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用户体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品牌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模式”有着显著的成就和变革。随着 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家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已经不再有效,而是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温州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正在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将为温州模式带来更多机遇。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温州模式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 出新的活力。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方环境和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未来,温州模式将继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1)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1)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已持续了20余年,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并且在一些区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区域正是国内经济最为活跃、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一些经济发展较早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国的工业化一般在几个地区发端,并于这些区域突破,从而扩散至全国,显然中国也不会打破这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因而研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乃至对全国工业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90年代中期来,在我国东部沿海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包括经济学界在内的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即“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同前两种发展模式相比,温州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其形成了以发展产权主体相对清晰化的民营企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专业市场,开展区际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温州较其它经济发展模式,在交易制度创新、产权明晰等方面是有其优势的,故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专业化与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出发,结合温州模式发展的实践及其特点,做一番简要地分析。 一、温州模式之特点分析

1、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本文将以1978年至1999年为考察期来分析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此20余年间,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为从家庭作坊到个体工商户联户经营,再到股份合作制,到目前已发展为集团企业、公司制,而实际上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在温州地区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其中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哪种形式的企业制度,但投资者对其财产的权属是很清晰的。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是这些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是经济史上不同企业制度的一般内核。首先我们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绝对数量来看,据统计资料表明,个体工商户形式的经营户在1981年时为万户,产值近1亿元,而至1999年户数上升到万户,增长近20倍,产值为亿元,增长近100倍,可见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质量在提高。1985年后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州开始兴起,私营企业有了较大地发展。1986年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近一万家,产值不到1亿元,到1999年私营企业为8629家,注册资金达亿元,产值增长至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有1432家,500-1000万元的146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57家,可见私营企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股份合作制是80年代后期开始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1986年为10413家,工业总产值亿元,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篇一:《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也一直因为其标志性符号意义而吸引着国内外关注。进入新世纪,温州民营经济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哪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已经出现? 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温州市共有民营企业60892家,个体工商户259197户,合计注册资金(本)1254亿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发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为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是多方共识。 而据温州银监分局专家测算,2006年温州市民间资金已超2200亿元。这笔总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大量民间资本适时向外投资,形成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专家分析。 这也是资本流动正呈现的区域化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温州工业企业在外创办各类项目1030个,累计在外投资额亿元,相当于同期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就国内而言,已有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很多知名企业在上海等地直接投资办厂。 国内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温州民企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有关部门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个别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康奈集团;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许多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兼并和收购,已有6家温州民营企业成功尝试在海外上市融资。” 这些扩张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密不可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模式下传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民企纷纷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 与其他地区民营经济明显不同的是,温州民企更加注重行业规范,主动“抱团”自律。“在温州市民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崇企业自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特别

亲戚合伙撑起一片天:温商项光达、张积敏家族抱团创业的成功样板

亲戚合伙撑起一片天:温商项光达、张积敏家族抱团创业的成功样板 亲戚合伙撑起一片天:温商项光达、张积敏家族抱团创业的成功样板 语音播报缩小字体放大字体微博微信分享0 中国的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以去年粗钢产量为例,中国产量接近全球的一半,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10倍、德国的20倍,全球粗钢50强中,超过一半是中国企业。庞大的产量背后,中国民企的力量不可忽视,比如来自江苏张家港沈文荣家族的“沙钢”,就位列世界钢铁十强之列。 中国钢铁民企资本系图谱中,来自温州的“青山系”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母公司为青山控股集团,旗下拥有浙江青山钢铁、松阳青山不锈钢、浙江青山特钢、印

尼鼎信不锈钢、印尼德信钢铁、福建鼎信镍业、广青金属等众多子公司。“青山系”的灵魂人物有二位,分别是项光达、张积敏二大家族,其创业模式、思路也是研究温商家族企业一个很好案例。 亲戚合伙撑起“青山”一片天,项光达、张积敏家族的钢铁传奇 《解放日报》头版(1985年5月12日) 青山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项光达,与另一位青山控股创始人张积敏两人是亲戚关系,也是“青山系”的“灵魂人物”。温州的成功,得益于家族企业迅速发展,温州是

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同样,温州企业青山控股,也是一部家族成长史。 温州家族企业,多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式工厂(作坊)。“温州模式”一词“横空出世”,最早见于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头版头条长篇报道下,配发一篇《温州的启示》评论员文章,首次提出“温州模式”,今年是温州模式问世33周年。 “温州模式”的形成,与温州人群体意识的地域文化有关,而温州群体意识的根基是来源于家族文化。家族意识很强,是温州区域微观社会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夫妻、兄弟、父子、亲戚等,成为早期温商家族企业的创始合伙人(理论上就是创始股东);那么,他们为何找家族成员或者亲戚合伙创业呢?除了地域及家族文化因素外,与上世纪7、80年代温州家族企业生存环境有关。当时,“姓资还是姓社”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尽管农村已施行“包产到户”,政府对私营经济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摇摇摆摆”状态,比如温州“八大王”当年就以“投机倒把”入罪。也就是说,找最亲近的人合伙创业,其初衷更在于共担风险,做事保密性较好,而不光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民营化解放思想人民首创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一一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

温州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温州城镇化发展回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其直接表征为城市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州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是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回忆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更优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 1 温州城镇化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市域强镇涌现和中心城市恢复建设阶段〔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前受对台前线的限制,温州接受国家投资较少,城市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凭借精明能干的市场开拓精神,迅速完成了经济总量的原始积累。在旺盛的初始市场化和初始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改革以后,小城镇建设推开了温州城镇化的新局面,如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至1991年温州建制镇已发展到121个,人口到达2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7%,建制镇个数和人口到达1978年的7倍左右。 温州的城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和地方特色。由于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发挥了巨大成效。新的所有制经济成分和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相辅相成,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并且随着改革目标模式确实定和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原先在体制外生成的经济成分,成为区域经济中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温州中心城市建设仍处于逐步恢复与探索阶段。1979年温州着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于1986年获得省政府批准。此版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立足对外开放,以港口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温州建成浙江南部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空间上,城市主要按组团式的沿江、跨江向下游发展。在城市建设项目上,中心城市主要完成了瓯江一桥、温州机场、温州港龙湾码头2个万吨级泊位等区域型基础设施,建成了一系列给排水设施、城市道路以及16个居住小区等。中心城市的规模也由37万人、11.6km2,逐步发展到70万人、56km2。 第二阶段:小城镇稳步发展,中心城市加速建设阶段〔1992-1999年〕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实质化过程,温州城市建设出现了阶段性高潮。由于生产力又一次获得解放,以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进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温州市较早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模式的初期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 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开始兴起。温州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当时许多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同时,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税费负担等,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模式开始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模式的迅速发展阶段。80年代初期,温州模式逐渐 显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温州人民热衷于创业,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迅速兴起。其次,温州模式强调风险投资,温州人民习惯于通过借贷、互助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使得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温州人民勤劳踏实,善于实干,为温州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到了90年代,温州模式取得 了更大的发展。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两头打”,既在国内市场开展经营,又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产业链。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鞋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一切都使得温州模式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挑战,温 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首先,温州模式注重技术创新。温州科技企业集群相继成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其次,温州模式积极拓展新的产业领域。除了

传统的制造业,温州开始涉足金融、投资、地产等领域,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再次,温州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温州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转型举措使得温州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温州人民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进取精神,表明了温州人民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温州模式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适应我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1浙江模式知多少

“浙江模式”知多少 石忆邵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上海200092)编者按:浙江模式,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经验总结,无疑是很难被简单复制的。但市场化和产业化等经验总结,体现了尊重市场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制度创新的巨大价值,是值得正在探索城市发展战略的地区所借鉴的。我们希望这种借鉴不是北桔南枳的简单嫁接,而是成功模式与本地实际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经济迅猛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省级区域中的排名有了明显跃升,浙江经济发展的经验倍受瞩目。人们往往用“温州模式”、“市场大省”、“民营经济”、“簇群经济”等来分别作为浙江经济发展成功之路的总括性表述。通过笔者近几年来对浙江的调研、观察和思考,觉得上述单项概括远不足以表征浙江经济发展的全貌,“浙江模式”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之一: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浙江人较早地领悟了产业培育市场,市场促进产业,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借助产权多元化等体制创新的领先优势,成为全国的市场大省和“区域特色经济大省”。浙江商品市场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数、单个市场年成交额等指标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 据统计,2000年浙江省共有年成交额2亿元以上的市场210个,成交额达2865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2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零售额为610.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6%,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在全省专业市场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286个,亦高居全国各省(市、区)榜首,其中10-50亿元的46个,50-100亿元的8个,超100亿元的3个。除专业市场规模和数量外,浙江在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制环境等方面也居国内前列。 专业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了产业的经营规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市场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工业村等产业群落和企业群落。这种以一个产业或产品在某个县市或乡镇地域单元大规模集中的现象可称之为“群落型经济”或“簇群经济”。它不仅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组织形式,形成了区域性规模经济优势,而且通过相互合作和分工,可以获取一系列如专业化生产、信息集聚、销售网络及各种辅助性服务等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据统计,目前浙江全省已有86个特色园区和46个工业园区。 在“簇群经济”中,市场群落的交易规模与辐射半径决定着企业群落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反过来,企业群落的发展又决定着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的扩张程度。一些早先崛起的集散型专业市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大多向集散型与生产型相结合的工贸一体化方向转变。而那些先期崛起的企业群落为了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