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

专业代码:0503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

1、新闻史论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

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

1、传播理论

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

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

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新闻与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体系课程编码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备注

(开课单位)

必修

公共学位课

0000A001

1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

2 36 1

讲授

讨论

学校统一开设0000A001

4

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1182

讲授

讨论

考试

0000A000

4

第一外国语41081, 2讲授考试

一级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理论学

位课)

0503B000

5

新闻传播学理论

研究

2 54 1

讲授

讨论

考查

由培养单位按

一级学科至少

开设3门,不低

于8 学分0503B000

6

媒介发展史研究 2 54 1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B000

3

新闻报道研究 2 54 1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B000

4

20世纪经典广告

思潮研究

2 54 2

讲授

讨论

考查

二级学

科专业

(研究

方向

课)

新闻学

0503C000

9

媒介文化批评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由培养单位按

二级学科开设2

门,不低于4学

0503C001

中国民营报业研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传播学

0503C001

1

政治传播研究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C001

2

广告与媒介经济

发展研究

2 36 2

讲授

讨论

考查

专业3

(此处可

加行)

选修

综合素质课学校统一开设

跨学科选修课相关培养单位

开设

本科课程选修课培养单位开设专业选修课

0503E000

9

电视传播方法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培养单位

开设

0503E001

新时期新闻思潮

研究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1

1

当代时政期刊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1

2 新闻媒介规制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实验

考查

0503E001

3 广告与品牌传播

研究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0

6 媒介产业发展研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0

7 跨文化传播研究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查

0503E000

8 传播学研究方法 2 36 3

讲授

讨论

实验

考查

补修

补修课

2门,不计学分,

可选本科相关

课程

六、实践环节

本学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为:1、专业实习;2、教学实习;3、社会调查(撰写社会

调查报告);4、学术交流。其中社会调查实践环节需在1-4学期内完成,其他实践环节安排

在第4~5学期完成。

七、学位论文

学生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不低于30学分,同时达到学校规定要求(公开在省级刊物发

表论文至少一篇,英语达到六级水平要求),才可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

进行学位论文写作。论文要求选题新颖、文本规范,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所应该达到的学

位论文水平。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

八、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与专业培养小组相结合的方式。

2、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开发其智力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

九、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要以专题的方式,从多元视角讲授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文本、受众、效果

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解析所涉及到的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受

众研究理论、新闻框架理论、话语理论等传播理论,并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各种传播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考查并作出深入探讨,强化学生理论运用及分析的能力。

课程注重对大众传播过程的生产、加工与传播过程研究,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理论的应用及变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下传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理论交叉、兼容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对传播理论的范式能够动态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英)沃纳·塞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英)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7.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9.(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美)丹尼尔·戴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发展史研究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旨在对既有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作规律性的解释、判断,对既有的新闻思想进行历史价值分析,要求学生懂得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不同时期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获得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对当下新闻实践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当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解释。在系统梳理中国新闻史上传媒业演变的基础上,不仅跟踪当下新闻事业发展,并对各种新闻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以既有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为研究对象,从而探寻新闻发展的规律,揭示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的价值规律作理性把握,为今后自己独立从事与传播媒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7、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陈平原、夏晓虹:《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张友鸾:《世界日报兴衰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

[课程名称]新闻报道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讲授。

第一讲:新时期新闻报道改革与实践概观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的发展状况,以期获得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把握。第二讲:新时期新闻文体创新的历史演进

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文体变化进行梳理、并探讨新闻写作与时代及受众接受心理的关系。第三讲: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

讨论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的关系、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方法要领等。

第四讲:深度报道研究

研究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度报道的类型、深度报道的写作要领等。

第五讲:调查性新闻研究

部分主要探讨:调查性报道的种类,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特点等。第六讲:民生新闻研究

探讨民生新闻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时代价值、民生新闻的特征等。

第七讲:新新闻研究

探讨新闻的源流、在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美)盖恩斯:《调查性报道》(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7.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0.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和讨论。

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传播理论学派;

传播学与广告学的交互影响;

20世纪广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

软性推广思潮

硬性推广思潮

USP理论

奥格威广告理论

伯恩巴克广告理论

李奥贝纳广告理论

韦伯杨广告理论

定位理论

品牌理论

CIS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广告与品牌传播

广告与企业形象传播

广告与市场营销

广告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3. 狄龙:《怎样创作广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4. 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5. 韦伯杨:《广告传奇与创意妙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 朱丽安·西沃卡:《肥皂剧、性与香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7. 沃纳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版。

8. 梅尔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10. 约翰·菲利普:《广告与品牌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 杰克逊·李尔斯:《丰裕的寓意—美国广告文化史》,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文化批评

[课程内容]该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清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脉络,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以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按照以上目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系统介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传媒文化研究流派及其主要理论,以此来探讨媒介文化研究的历史源流、规律及其特征,如媒介文化研究是怎样发展起来;媒介文化与消费社会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媒介文化有何种特性,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等。在对媒介文化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增加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如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媒介奇观、网络狂欢、流行文化、女性文化等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动态地把握当代文化的走向,并能够对媒介文化现象以理性、批判的态度进行理论评析。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石义彬:《单行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龙:《传媒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英]大卫·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民营报业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选取在我国百年报业史上较有地位的四大民营报刊《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世界日报》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对四大民营报刊的每个办报阶段的特点、报纸主持人的办报风格,成功经验、报刊不同时期的政治倾向及报刊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成功创办关键要素、报刊经营策略为学生做一个全面介绍,针对每个报刊不同的特点与学生结合当下的报业市场进行讨论,以古论今,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启发学生对现代报业市场的思索,拓宽思路。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润泽:《报人时代:张季鸾与<大公报>》,中华书局,2008年版。

3. 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4. 李磊:《报人成舍我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曾宪明:《中国百年报人之路》,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8.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9. 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名称]政治传播研究

[课程内容]政治传播是传播学和政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和重要分支,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深入,政治传播研究已作为一个跨越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政治社会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旨趣,在全球化背景和进程中,政治传播亦成为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政治战略问题。政治传播的源头可远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辩论与政治演讲,现代政治传播研究则奠基于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拉斯韦尔的政治传播内容分析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竞选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传统、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政治传播着重于探讨媒体和政治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机制,包括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信息以及政治修辞的研究,特别是政治传播与民主社会之塑造、政治传播与公众权利的培养等等。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2版),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3.(美)本奈特、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美)西奥多·格拉瑟:《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7.(美)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美)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美)丹尼尔·哈林、(意)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媒介经济发展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广告与媒介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发展”为核心话语和基本视角,主要从中宏观层面来讨论广告与媒介的“本体”和“主体”的发展演进。本体研究以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厘清广告与媒介自身的生存形态与传播形态的历时态演进,并在抽演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趋向。主体研究主要指对运作广告与媒介的组织形态和产业形态的探视。由于其强烈的实践品格,这种探视必须放置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因此,本课程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为理论框架,聚焦于当代中国特定的时空场域中的广告与媒介经济实践,分别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厘清发展进路、检视现实问题,并讨论广告产业与传媒产业未来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战略模式。

课程基本框架如下:

一、广告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

1.广告的起源与历时态变迁

2.广告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

3.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广告的演进趋向和可能形态

二、媒介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

1.媒介的历时态变迁:要素与规律

2.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媒介发展

3.传统媒介的数字化生存

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的中国广告产业发展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广告产业的发展互动

2.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呈现

3.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四、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路与未来走向

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与典型模式

2.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

3.技术与制度双重逻辑下中国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加】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支庭荣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日】电通跨媒体沟通开发项目组:《打破界限——电通式跨媒体沟通策略》,苏友友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6.【日】卡普:《广告革命》,樊曦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冉华等:《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姚曦、蒋亦冰:《简明世界广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廖秉宜:《自主与创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名称]电视传播方法研究

[课程内容]电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其符号的综合性及传播的多功能性,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宏观上,电视面对当今的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吸收最新传播技术(数字技术)与传播理论(受众中心论、分众传播),以保持乃至提升自己的地位。中观上,如何将自身的传播特色(传播的快速性与符号的易逝性、受众的广泛性与接收的被动性、符号的原始性与信息的多义性等)与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需求相结合,扬长避短。微观上,电视节目内容为王,形式是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的表达。针对社会现实,如何确定报道题材,根据电视节目的要求如何选择最优形式,如何实施电视新闻采访,如何编辑制作电视节目。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研究方向,了解中国电视传播的现状,掌握电视新闻类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与实验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谢毅、张印平:《电视节目制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冷冶夫:《21世纪的电视传播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潇, 冷凇:《21世纪的电视制作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4、冷冶夫,张亚平:《21世纪的电视经营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5、黄亚安:《电视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迟进军:《电视摄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布莱恩·布朗:《电影摄影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8、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9、钟大丰等:《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新时期新闻思潮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以新时期中国新闻思潮为研究内容,从业界和学界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念的演进的角度来梳理改革开放后的新闻改革,涉及新闻改革思潮的概况、新闻思潮中对新闻自由的表述和诉求、新闻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和意义等层面。本课程包括六部分:1.新时期新闻思潮透视;2.文学现象与新闻现象之比较;3.关于舆论监督;4.新闻专业主义;

5. 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

6.新闻策划;

7.人文关怀思潮与当代新闻观念变迁。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戴元光、童兵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4.刘智:《新闻文化与符号》,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曹维劲、魏承恩:《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当代时政期刊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新闻期刊的发展历程、话语分析和新闻理念。注重讲授和讨论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较为典型的几种新闻期刊。课程按照问题意识设置,分为四个讲座。

第一讲,重点阐述新闻期刊的发展史和传播理念;第二讲,重点分析《半月谈》、《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国内七类典型新闻期刊的发展状况、特点和问题;

第三讲,着重新闻期刊的话语分析;第四讲,重点分析新闻期刊的读者状况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特点,尤其是国内新闻期刊应该采取新的读者策略。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孙燕君:《期刊中国》,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栋:《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 刘宏权、刘洪泽:《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4. 《政论中国,人民日报评论部》,每年一卷

5. 李频:《共和国期刊6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6. 汪家熔:《中国出版通史·当代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7. 《热言中国》,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8. 夏衍:《时评与通讯》,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9、顾涧清:《中国时评:社会良知的呐喊》,中大出版社,2008年版。

10. 陈栋:《解码新时评》,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新闻媒介规制研究

[课程内容]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管制、政府监管,都有共同的涵义,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与文化领域的规制是中国政府现行规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关领域的组织、个人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新闻媒介规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所存在的产业竞争环境,然后通过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查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化,结合中国社会转型分析当前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特点,对其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唐·R·彭伯著,张金玺、赵刚:《大众传媒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曲振涛、杨恺钧:《规制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8、潘祥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中国传

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王晨:《中国出版业的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

10、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新闻工作法律手册》,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与传播品牌研究

[课程内容]21世纪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传播学的研究生,学习及研究在新的广告观下品牌的建立、维护及传播的相关知识亦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该课程目前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内容是品牌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品牌界、品牌历史发展脉络、品牌的两大架构—管理与传播等;第二板块的内容是广告传播的新发展及广告与品牌二维关系的研究。这一板块的内容是整个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重在探讨新广告观、新广告观在当今品牌发展中地位、及作用、新广告在品牌创建及维护中的新路径、世界及国内知名品牌创新运用新广告案例学习等;第三板块内容是奢侈品品牌发展专项研究。设置此专题的思考基于:在所有奢侈品的建立和维护中,这是必须且必有的一块内容。没有品牌意识,建立不了奢侈品牌。另一方面,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同时中国正在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设置此一专题的学习和探讨具有相当的实践指导意义。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舒咏平著:《品牌的传播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李明合著:《品牌传播创新与经典案例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会,2011年版。

3.(美)戴维·阿克,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领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4.(美)阿克:《创建强势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美)凯勒:《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陈俊宁主编:《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克洛·巴克:《广告、促销与整合营销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杜国清著:《广告即战略:品牌竞合时代的战略广告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舍瓦利耶,马扎罗夫:《奢侈品品牌管理》,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11.李杰编著:《奢侈品品牌管理—方法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产业发展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广告专业研究生的必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现代传媒产业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传媒产业的经营能力,使学生能适应媒介产业的发展要求。它要求以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课程为学习基础。

本课程是依据媒介产业中不同传媒行业的经营模式项目设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不断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采编、经营、运作模式。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传统的传媒行业已经发展为内涵更加广泛的媒介产业,为培养更多的懂媒介产业的经营应用型人才,为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赵曙光,史宇鹏:《传媒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5.周鸿铎:《传媒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6.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赵曙光:《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9.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营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刘宏:《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2.支庭荣:《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金培:《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4.黄升民、周艳:《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名称]跨文化传播研究

[课程内容]本课程综合跨学科关于传播和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及其发展与运用,主要探讨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探索人际传播如何影响着社会文化,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现实语言运用中达到有效传播,在跨文化语境中趋向文化适应。具体研究语言运用中的传播界定模式,社会感知中的语符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权力分布,传播行为中的文化表征,社会互动中的价值取向,文化冲突中的有效传播等,以培养跨文化敏锐意识,拓宽跨文化开放视域,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应对多元文化世界和谐相处与共存共融的挑战。[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必读及参考书目]

1.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单波等:《新闻传播学的跨文化转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戴晓东等:《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理论视角与情境建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顾力行等:《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原理的运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8.林升梁:《跨文化广告传播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0.韦斯特:《传播理论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熊伟:《话语偏见的跨文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雷纳德:《传播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安然等:《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比默等:《跨文化沟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名称]传播学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质化和量化两种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入户访谈、实验控制三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设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初级量化研究方法及spss软件实训。

本课程先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中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并以变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各种统计技术。其次,本课程将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应的计算机统计软件结合起来介绍,从原理的讨论到具体案例的分析示范和统计软件使用说明,成为一体化的内容,并特别介绍了在传播学研

究领域广为流行的SPSS软件的应用。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与实验

[必读及参考书目]

1.柯惠新:《传播统计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郭志綱:《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萨尔金德:《爱上统计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00年版。

6.[美]丹尼尔?A.鲍威斯:《分类数据的统计办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美] 达莱尔·哈夫:《统计数字会说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版。

8.George Casella :《统计推断》,China Machine Press,2012年版。

9.谢宇:《回归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郭志綱:《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新闻学与传播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1.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全方位传播研究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 3.新闻宣传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研究 4.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研究 5.大宣传工作理念和格局研究 6.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问题研究 7.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研究 8.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 9.外宣工作创新研究 10.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1.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12.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分析研究 13.边疆省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4.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 15.网上舆论斗争的特点、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 16.互联网信息保护与推行实名制研究 17.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研究 18.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19.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 20.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 21.媒体社会责任与传播正能量研究

22.党管媒体原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我国媒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4.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研究 25.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26.新闻发布制度化研究 27.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与规范传播秩序研究 28.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研究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核心理念和核心概念研究 31.“宣传”与“新闻”的异同研究 32.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研究 33.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发展研究 34.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35.媒介视野下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的结合研究 36.世界主要新闻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37.深度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 38.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媒介研究 39.我国省级卫星电视频道发展研究 40.全球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创新研究 41.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传播研究 42.“新丝绸之路”与中亚发展的传播学研究 43.“美丽中国”对外传播研究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50301) 一、专业介绍 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1年,并于198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全国800余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中仅有的20家具有此项称号的专业之一;;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同年在新闻专业基础上建立的“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河北省6个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之一;2011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新闻学专业获得河北省和国家两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新闻学专业获批河北省重点学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新闻学专业形成了基础厚、口径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专业培养方面,在突出新闻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与之相关的宣传、沟通、公关、创意等传播能力的培养;新闻专业是实用性学科,因此,在培养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包括实践课、实验室仿真教学、实习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类媒体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为社会机构(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懂新闻业务、编辑技术和公关技巧的新闻人才;为政府培养既能够从事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又能够为政府进行国际传播、危机公关的新闻人才;为各类新媒体培养具有新闻传播能力、内容制作能力、网络编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学科着力培养的新闻学专业人才,按照以下几方面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熟悉我国关于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闻传媒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3.掌握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专业技能中。 4.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基本专业技能,并能够适应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不同要求。 5.掌握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 (全日制) 一、培养目标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咨询和研究机构等培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知识、完整的统计知识架构、扎实的统计应用功底和较强的计量分析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理论与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业型应用统计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两年,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原则上不受理提前毕业的申请。 四、培养方式 (一) 培养方式采用脱产全日制。 (二) 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考评方式要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平时作业、上机操作、课堂讨论、撰写报告等。 (四)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 (五) 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要修满39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1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各类课程及学分要求如下:(课程计划表见附表) (一) 公共课(5学分) 1. 公共英语(2学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3. 自然辩证法(1学分)

(二) 专业必修课(每门课2学分,共16学分) 1. 高等统计学 2. 应用回归分析注:含逻辑回归 3. 数据采集方法 4. 实用多元分析 5.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注:含高维时间序列 6. 统计软件与计算注:含Python语言初步 7. 大数据分析技术注:含数据挖掘方法 8. 应用随机过程注:含非齐次马氏链 (三) 专业选修课(每门课2学分,要求不低于12学分) 1.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注:含数据清洗、变量筛选等 2. 高等风险管理 3. 贝叶斯方法注:含MCMC 4. 文本挖掘注:含网络爬虫技术 5. 实用商业数据分析 6. 临床试验统计方法 7. 金融中的统计模型 8. 分布式统计计算 9. 保险精算 注:对于专业选修课,五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建议如下: (1)金融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1, 2, 4, 7 (2)大数据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1, 4, 8 (3)商务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5 (4)生物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6 (5)精算学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9 (四) 专业实践(6学分) 参加统计前沿专题讲座不少于5次,并且在统计机构、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应用统计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实践不少于3个月,完成实习周志和实习报告。 六、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内容应与应用统计实际问题、实际数据或实际案例紧密结合。论文内容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报告、产品设计、应用统计方法的实证研究等。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人才 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天文学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学院素以专业设置齐全、学历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在历届全国高校天文学科评比中均排名第一。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中心实验室、太阳塔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目前拥有天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包括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今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工作。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约30名,包括4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7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年来,学院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科研成果显著,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学院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和教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人员交流联系和合作。在南京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学院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天文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2010年,南京大学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设“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办公大楼将坐落在该园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将是一幢集科研、实验、教学、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将能够满足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未来20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需要,并容纳多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本学院教师与研究生科研、本科生实习的场所。 二、指导思想 培养的指导思想为: 按大理科设置基础课,以拓宽知识结构,加强天文实验课程建设和早期科研训练能力培养,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天文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大理科人才”。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充分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以传播学、新闻学、信息技术、数据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具有文理交叉特色,培养学生掌握媒体策划、创意、经营、内容生产及传播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以数字传播为技术手段,以新闻传播、商业传播、影视传播等为内容定位。本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的理论修养、系统的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科学基本理论、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知识、全新的策划与创意能力,适应性强、富于创新、敢于担当,能够在各级新闻出版单位、新媒体公司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传播的策划、创意、管理和研究等工作。多年以来,我们培养了大量社会亟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的学术修养,强调“文化为要,技能为用,面向大众,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技能,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应用技能,适应信息社会要求,了解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悉数字媒体运作机制,具有基础宽厚、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后劲足、富有创造活力等特点,能够在新闻媒体、政府宣传部门、广告公关企业、营销传播公司或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新闻传播、商业传播、影视传播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数字传播人才。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习主要以新闻学、传播学、数字传播、视觉传播、政治传播、商业传播等领域的理论为专业基础,以媒介故事生产能力、媒介调查研究能力、媒介内容可视化能力、媒体营销与推广能力、公共舆情监测能力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数字媒体方面的办学特色,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新闻传播相关领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体而言,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通识知识:了解文学、语言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知识,并至少对一门社会科学具备比较专业的学术认知。 2.专业知识:掌握新闻学、大众传播学、舆论学、广告学等新闻传播学分支领域的基本理论。 3.传播技能:掌握数字影像拍摄及处理、数字音频视频编辑,掌握平面、多媒体、音视频、动画等 数字传播技能,以及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 4.传播业务:掌握新闻传播基本业务(采写编评)、受众分析、网络舆情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可 视化、信息图形设计等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5.职业伦理:能够在各类媒体实践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政宣传纪律,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履行媒体专业责任,具有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6.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合作精神,具备在数字传播相关领域进行创新创业 的基本能力。 7.研究能力: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能够基于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并采用各类实证方法对传播问 题进行研究,包括研究问题提炼与确认、研究文献收集与解读、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研究数据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0304)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传播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共信息传播能力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能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编、新闻宣传、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协调、公共信息传播以及文化建设与传播等工作,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设置新闻和广告二个专业方向。 二、培养规格 .素质方面 ()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理解社会竞争,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 .知识方面 ()掌握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熟悉公共传播相关的法律、制度、方针政策。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能力方面 ()具有较高的分析鉴赏能力,具有较好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熟练的现代传播的基本技术和信息编辑处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文案策划等文字实务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备从事新闻传播或网络传播的基本技能,有写新闻和编辑新闻的能力。 ()具备企事业单位的新闻信息采编、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和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及单位网站维护、报刊策划和编辑能力,具有较强的新媒体运用技能。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 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年修订)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统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应具有较扎实的统计学理论基础; 2.应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 3.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应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 5.应该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外文资料和用外文写作论文的能力; 6.应具有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以及借助互联网查阅专业资料的能力; 7.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课堂授课、专题讨论班、专家讲学、课题研究、参加学术报告(会议)等培养方式,使学生成为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习年限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三、研究方向 实验设计,非参数估计,金融统计,风险管理。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要求 要求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至少修满学分,专业主干课至少修满学分。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必修课进行考试,选修课进行考试或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分,考查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 2.实践环节要求 实践容包括教案实践(为本科生授课、辅导、批改作业、指导大学生毕业论文等)与科研实践(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科研咨询、课题调研,参加学术报告或学术会议等)。相关的要求见本培养方案有关条目。 3.科研成果数量要求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含录用)篇专业学术论文(除导师外,申请者须排名第一)。特殊情况下,经导师同意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达到毕业水平

考研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考研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作者:————————————————————————————————日期:

考研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考研选专业对考研人而言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很多专业名称很相近,内容却大不相同,报考条件与培养方式自然也大相径庭。未免大家误选专业,凯程考研将为考研人推出系列易混淆专业对比,以让大家清楚其中的区别,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 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不少地方是相通的。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紧密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1.研究范围不同 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 2.就业方向不同 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3.考研复习要点不同 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培养的记者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借鉴;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考研专家谈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一、诞生背景不同 二、研究范围不同 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 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 三、研究重点不同 传播学重理论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的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新闻学重业务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 四、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统的人文学科的思辨定性的分析方法; 传播学则以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多采用试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五、分支不同 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 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 六、就业方向不同 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 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七、考研复习要点不同 新闻的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借鉴。国内可以看李希光的采访和徐泓的写作,艾丰的书也不错。报纸和杂志可以多看南方周末、南风窗、新周刊、北京

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等,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在国内新闻学领域,秦朔,胡舒立,卢跃刚,王克勤等都是领军人物。国外的麦彻尔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也是大家可以参考的。 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培养的记者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它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传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因为传播是西学,所以应该多看欧美原著,比如施拉姆、波特的《传播学概论》、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施拉姆、波特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等。 新闻学与传播学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新闻学学习内容】 1.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 2.实践方面: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 【新闻学的就业】 1.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2.出版社 3.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 4.教师。 【新闻学的分支】 研究生阶段,新闻学要分好多方向。比如: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 传播学: 【专业学习内容】 1.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 2.传播学偏于理论。范围较为广。其中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都有相关涉及。 【传播学分支】传播学也有分支。 1.传播法学 2.传播理论研究 3.媒介发展研究 4.跨文化交际 5.广告学 6.艺术传播。等等 新闻传播学:新闻学的发展比传播学要早很多。传播学涉及范围广,凡是与信息的流动有关的都可以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后来,随着传播学的出现,有人提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学制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制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二、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定位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本专业将根据社会对传播人才,特别是新媒体及国际传播领域的需要,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技术优势、结合语言与传播学院语言优势,着力突出发展新媒体传播及国际传播两个重点方向,力争在国内同等院校中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与学校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使本专业跻身全国前列,达到区域同类院校领先的人才培养定位。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及相关操作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创新意识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高层次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系统化的传播学理论知识、扎实的新闻传播基本技能,突出的国际传播与新媒体核心竞争优势,应成为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及技能从事新闻传播、媒体运营、内容制作、广告公关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同时本专业力主打造本专业两个特色培养目标:新媒体方向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开拓能力,理论与技能并重,能够从事外事新媒体管理、内容制作、基本运营和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国际传播方向培养语言能力强,具有扎实的传播理论及广阔视野,能独立从事国际品牌传播、文化国际传播、企业海外媒体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五、毕业要求 1.理论知识:能够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宽阔研究视野; 1.1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1.1.1学生掌握完善系统的传播学理论; 1.1.2学生掌握完善的新闻学理论; 1.2学生熟悉了解新闻传播历史; 1.3具有完备的业务基础理论水平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

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 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西南大学

全日制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拥有厚实的统计学理论基础,熟悉某一学科(比如教育统计、金融风险计量分析、应用数理统计) 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能力,能够在金融投资类单位、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 2. 基本要求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统计软件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使用统计软件解决社会领域的实际问题,并形成强有力的调查研究、量化分析和预测决策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下面基本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 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具备从事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应用的基本技能; 3. 能够独立从事实际领域的应用统计工作; 4. 掌握一门外语的实际应用。 二、主要方向 1. 教育统计 2. 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 3. 应用数理统计 三、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五、培养方式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应注重: 1. 课程与研究报告(或实证分析)并重,讲授与操作结合,突出案例教学; 2. 专题讲座与实践相结合; 3. 采取导师制。采用在校学习与到实际部门的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六、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1. 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1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方向课12学分,专业实习8学分。

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分和跨考考研新闻的择校问题

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和跨考考研新闻的择校问题 2010-06-08 17:16 本人最近一直在大量搜集有关新闻学考研的信息。对于许多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的同学来说,选择学校成为自己最大的难题。考研除了自身实力之外,选择一个实力强,招生人数多,说白点,就是比较好考的学校是很重要的。在将近一个多月的信息搜集过程中,虽然还是不能十分确定自己要报考的学校,但从中也得到不少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现在总结下,希望对想跨专业考新闻学的朋友们有些许帮助。 1,首先必须了解新闻学是什么。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管你是因为喜欢还是为了文凭亦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报考新闻学,你都必须了解你要学习的是什么。与新闻学联系最密切的是传播学,分清楚二者的区别,有助于明确自己选择方向。下面是我搜集的一篇有关新闻学与传播学区别的文章: 考研专家谈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一、诞生背景不同 二、研究范围不同 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 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 三、研究重点不同 传播学重理论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的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新闻学重业务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 四、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统的人文学科的思辨定性的分析方法; 传播学则以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多采用试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五、分支不同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定)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学位办[2011]34号),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4.具有新闻传播策划、广告创意设计、媒介经营管理、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方面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2—3年(其中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以课程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实行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方式。 (三)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 (一)公共课(6学分) 政治理论(3学分) 外语(3学分) (二)基础理论课(12学分) 舆论传播理论与方法(2学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