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

1、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

192年,青州黄巾军余党入侵兖州,占领东平和任城。兖州刺史刘岱想进攻他们,被济北相鲍信谏止。刘岱不听鲍信警告,正面迎战黄巾军,最终败死。

此时,曹操的谋士陈宫敦促他夺取兖州作为扩张的根据地,并主动说服刘岱旧部归顺

曹操。鲍信素与曹操为友,来到东郡请曹操出任兖州刺史。

曹操攻黄巾于寿张,但未能取胜。曹操改革军制,严正军令,激励将士。他认识到叛

军靠劫掠养活自己,并没有稳定的补给线。因此,他突袭叛军,阻止其劫掠,取得最终胜利,迫使叛军北退。曹操追击叛军并再败叛军于济北。包括10万百姓在内的30万黄巾军

投降曹操。曹操改编降卒,组建青州兵,并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养活自己和军队。

此战,曹操以少胜过,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

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

上的优势。公元197年春,袁术袁绍之弟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

不臣”为名,讨伐袁术。经过几次战役,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从而与曹操形成沿黄河下

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

同曹操一决雌雄。

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

此拉开。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

的官渡。4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在白马击斩袁将颜良,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

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

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多亏谋士荀彧的开导,曹

操才得以坚持危局。他一方面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

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

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之后,曹操敏锐地抓到机会,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

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10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将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

约二十公里的故市、乌巢。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

烧其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五千兵马,冒用袁军旗号,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

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曹操率兵力战,大破袁军,并将袁绍

的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散。袁绍仓

皇退兵。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兵力。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

袁氏军事集团,五年之后,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3、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

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方面,曹操下令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汉献帝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

属迁到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政治方面,自任丞相,进一步维护自己的政

治权威。

同年秋天,曹操率领三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攻打荆州。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刘琮软弱无能,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的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

的左刘备,偷偷地投降了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附近时才得知刘琮已向曹

操投降。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当他撤退的时候,荆

州有十多万百姓跟随。刘备不舍放弃这些百姓,因此行军速度很慢,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大败,只得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

曹操夺得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部下文武百官非常震惊,主战主降,议论不休。

后来,孙权听从周瑜和鲁肃的劝说,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于是孙权派鲁肃以为刘表吊丧

为名去荆州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建议刘备队驻扎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以便和

东吴互通消息。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12月,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归附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

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北方士卒不习惯水战,于是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风浪颠簸。周瑜考虑到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并通过诈

降来接近曹军,得到赞许。黄盖派部下将投降书送到曹营,曹操不知是计,丝毫没有怀疑。

到了约定的时间,黄盖率领二十只装满干草等易燃物的战船向对岸驶去。在离曹军约

二里左右时,黄盖下令将战船点燃,自己则率领部下乘坐事先预备好的小船。二十只战船

像飞驰的火龙,顺着风驶入曹营。曹营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赤壁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大败吴军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曹操命

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

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

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概述

合肥之战,张辽战斗生涯中的巅峰之战,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公元214年五月,孙权进攻皖城,张辽率军求援不及,又马上返回合肥守备,并马上

向遣使向曹操报告。曹操这时正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来不及救援合肥,于是写了一封密

函派护军薛悌带至合肥,而且在这封密函上署上“贼至乃发”四字,要求张辽等人要等到

东吴进犯时才能拆开来看。

这一年八月,也就在这封密函送到不久后,孙权就来了,“率十万众围合肥”。按照

曹操的要求,众人一起拆封,阅读了这封密函。密函的内容,是曹操对此次抵御东吴进犯

的人事部署,“若孙权至者,张、李出战;乐守,护军勿得与战”。曹操要求张辽、李典

出战,乐进负责守城,薛悌不参与战事。诸将皆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这样的安排,张辽大胆

的说出了他对曹操这样安排的理解:“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

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素

与张辽关系不和谐的李典也支持了这一看法,于是作战方案最终敲定,先战后守。当晚,

张辽便从军中挑选了八百名志愿者组成敢死队,并杀猪宰牛大宴了一场,准备天一亮就动

身大战东吴。

第二天一大清早,张辽便与李典一起率领着八百人的敢死队,杀向了东吴阵营。张辽

身披盔甲,手持长戟,一如既往的发挥其勇猛向前的作战风格,率先攻进了东吴军营中,

不仅杀了数十名兵士,还斩了两名将领级的人物。面对措手不及的东吴军,张辽是越战越勇,不仅奋力拼杀,还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冲杀到了孙权所在的中央大营。孙权

对张辽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大惊失色,周围众人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

高处防御,“以长戟自守”。张辽见孙权依托高处及长戟防备,便挑拨孙权军,“叱权下战”,孙权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观察清楚情势。由于孙权居于高处,很快便发现张辽所

带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多,于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优势,“聚围辽数重”。张辽的左右见

状马上突击,打开一个缺口,张辽得以带领数十名亲兵突围出去。这时还有一部分敢死队

队员被东吴军围困着,他们向张辽呼救:“弃我乎!”张辽闻声又反冲杀进包围圈中,并

带领剩下的人员突出重围。

这一战,张辽与李典率领敢死队从清晨冲杀到中午,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辽,表现是最

突出的一个。面对张辽如此神勇的表现,《三国志·张辽传》用了九个字来形容东吴军队,“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因此,东吴军队士气大跌。反过来,合肥的守军则因此士

气大振,对张辽更是佩服不已,全军上下一心一意修筑工事,坚守城池。值得一讲的是,

张辽此次带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长的骑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的

诏文里就清楚地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

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

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

加看重。

5、夷陵之战:陆逊 5万——数10万蜀国从此衰落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

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吴班、冯习、

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陆逊为大都督,

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

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

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

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

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

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

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

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

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

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

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

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

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

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

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

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

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

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夷陵之战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

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

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

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

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

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

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

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

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

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

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

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

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

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

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

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

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

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

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

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

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

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

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

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

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40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

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

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二十三万进攻江东,孙权派周瑜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一万多人与曹操决战。 孙刘联军在赤壁火攻曹操,大获全胜,曹操主力溃败。 赤壁之战也成了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拍成电影了,迷死人的梁朝伟演的周瑜,啥时候也拍个官渡之战的电影呗,选个迷死人的影星演曹操。 此一战一举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美周郎名闻天下,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4万多人VS曹操20多万,比例约1比5,排三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第十名。 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匡奇之战 孙策两次进攻陈登镇守的匡奇,都以失败告终,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说:这是孙策军事生涯少有的败仗。 根据史书记载:“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 可知,当时东吴是以十倍兵力进攻陈登,但陈登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部队巧设计策,最终击败吴军。 匡奇之战,陈登数千对东吴数万,比例为1比10,排名三国十

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大豪强,在黄河流域展开战略决战,要决出天下之王。 袁绍以10万大军进攻曹操,而曹操在官渡主营只有可怜的一万部队,史书称:“(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但是,曹操奇袭乌巢军粮,最终以少胜多,并将袁绍十万大军尽数坑杀歼灭。 此一战后,北方归于曹魏,魏晋基础在此一战确立。 官渡之战,万人对10万,比例约1比10,再加上是一场歼灭战,因此得排进三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第八位。 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葭萌关之战 刘备进攻刘璋的战争中,发生了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攻防战。 这就是由蜀汉大将霍峻指挥的“葭萌关之战。” 当时刘璋派蜀将扶禁、向存率一万多人的部队进攻镇守葭萌关的霍峻,而霍峻手中才只有几百人。但最终,在守了一年以后,霍峻竟然最终击败了这一万人的蜀军部队,还斩杀了敌军诸将向存。 《三国志@霍峻》如此记载:“(刘)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馀人由阆水上,攻围(霍)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向)存首。” 刘备取得巴蜀后,封霍峻为梓潼太守。 葭萌关之战,数百人对1万人,比例约1比12,位列三国十大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一):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赤壁之战简介(二):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构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简介(三):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详细介绍】 赤壁之战介绍 战前分析: 1、长坂追击战: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三国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总使人暗暗称奇,惊叹他们的魄力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勇猛。三国演义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说来也奇怪,在每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后都奠定了一个新的历史格局。为此也让人有着更多的好奇去探究这么些事件。 官渡之战 时间:200 对战双方:曹操2万——袁绍10余万 事情经过:曹操得以集结军队与袁绍决战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主动退守官渡。袁绍拒绝部属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攸的建议。曹操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如果说为什么曹操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很大的一部分说因为他的对手袁绍。袁绍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曹操这一世枭雄怎会耐不了他,他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就一伟大战役。多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体现在这,如不是曹操听许攸的消息,也不会知道袁军的军粮囤积在。为而防火烧之使得袁军军心涣散。 赤壁之战 时间:208 对战双方:孙刘联军:周瑜5万——曹操20余万 事情经过: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军事联盟的建立。周瑜一起确立了先决水战进行火攻的作战方针。在备战阶段,利用蒋于巧用反间计,除掉了曹军的水军都督;盖苦肉计诈降,使曹操深信不疑;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欣然采纳,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然后,周瑜调拨十二路军马,诸葛亮安排三层埋伏。决战之日,东风已起。老将黄盖首上战场刃,率领二十只火船,乘着顺风向赤壁进发。人马战船,毁于一炬,曹操仓惶逃走。 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他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问什么会胜利,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点。第一孙刘精诚合作,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就曹操而言,他轻敌冒进、舍长就短、轻信诈降、疏于戒备。 夷陵之战 时间:221 对战双方:陆逊5万——刘备数十万 事情经过:刘备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征伐东吴。东吴派年轻的将属陆逊,陆逊力排众议觉定坚守,刘军几次出击都得不

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

[键入文字] 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是公元208 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军的一次决战。话说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欲先灭掉刘表,再顺着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之战的影响 这场战役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场战役的大败也让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而孙权刘备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的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评价赤壁之战 按照《三国演义》的故事,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以少胜多而大败曹军得益于孙刘在强敌紧逼的危难关头而结盟抗战,加 1

三国演义以少胜多的奇迹

三国演义以少胜多的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誉为战争策略的巅峰之一。三国演义是 一本经典的历史小说,描述了这个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以及一 系列英雄豪杰的生死离合。在这个漫长的战乱岁月里,有许多闻名于 世的故事和奇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以少胜多的战斗中所创 造的奇迹。本文将重点讨论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斗,探讨其背后 隐藏的智慧和策略。 在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奇迹并不鲜见。其中最为广为流传的, 首推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率领魏国的大军与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展开 对峙。曹操拥有数量众多的兵力和强大的战争实力,联军则远远处于 劣势。然而,刘备和孙权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当时的天气因素,采取 了火攻的计策。他们引诱曹操的船队进入水域,然后纵火烧毁敌船, 造成曹军大规模损失。最终,联军以少胜多,成功击退曹操的进攻。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展现了联军统帅的智谋和决策能力,也凸显了 灵活运用地理环境和天时的重要性。刘备和孙权洞察到曹操的优势, 选择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奇袭措施,巧妙地将战争转化为自身有利的局势。这样的战略选择和决断力,不仅实现了以寡敌众的奇迹,也为后 代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智慧。 除了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以少胜多的战斗。其中,关羽单骑救主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在战乱的年代,英勇善战的关羽 成为刘备的心腹大将。在一次困境中,刘备遭遇敌袭,身陷重围,险 情万分。关羽为了救主,独自冲入敌阵,斩杀敌军,成功将刘备解救

出来。这种以个人英雄主义战胜敌人的壮举,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又 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 关羽单骑救主的故事表现了忠诚和勇气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暗示了 个人力量的重要性。在人数悬殊的战斗中,关羽凭借个人的勇武和战 斗技巧,成功地改变了战局。这种个人力量的发挥和影响,也在其他 的战斗故事中有所体现。三国演义以少胜多的奇迹,不仅仅是英雄人 物的壮举,更是对战争策略和战斗智慧的探讨。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以少胜多的奇迹是这部经典小说中的一大亮点。赤壁之战和关羽单骑救主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刘备、孙权和关羽等英 雄人物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他们灵活运用地理环境和天时,以寡 敌众,打破了常规的战争规则,创造了战斗中的奇迹。这些背后所蕴 含的战略智慧和策略,不仅在三国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留下 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奇迹将英雄豪杰与 战争智慧相结合,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赤壁之战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赤壁之战是三国军事战争史里的一场著名战役,它真的像电视里演的一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吗?真是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资料,一起看看赤壁之战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赤壁之战的真相 1、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2、“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

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3、“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赤壁之战简介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后,又挥军南下,打算统一全国。 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万的大军,自江陵沿江东下,直逼刘备军驻地夏口。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孙权处,共商联合抗曹大事。江东孙权懂得,若刘备军队失败,江东也难保全,所以他同意派大将周瑜、鲁肃等率军三万与刘备共同抗击曹兵。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曹操鉴于北方军队不惯水战,下令用铁索把战舰连锁在一起,以便兵士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但这却给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创造了机会。曹操本想利用优势兵力,一鼓而下,打败敌人,现在却处在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相反的,孙、刘联军却士气旺盛,积极求战,准备火攻。 一天夜里,东南风大起,周瑜的部将黄盖假称投降曹操,带了十艘战船,船里面满载着灌了油的柴草,顺着风势直向曹操营寨驶去。看看离曹营不远,各船同时燃起火来,迅速地向曹操的水军战船冲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浅谈战争与和平(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读后感: 浅谈战争与和平(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 自古以来,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二者对立而统一。 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常听身边的老人讲述,在学校中历史老师也经常会讲到,我自己也看过很多关于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其中《三国演义》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最喜欢的。 那我们先来谈谈《三国演义》中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关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当时袁绍手握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七万兵马,人数之差可想而知,但曹操却在此次战役中大胜。 《隆中对》中说:“然操遂能克绍者,非唯天时,亦抑人谋也”。而我说,曹操能能胜是源于他的为人处事,当时袁绍身边有两大谋臣许攸和田丰,但二人素来不和,当时田丰诬告许攸贪污,袁绍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再重用许攸,许攸气愤,去投曹操,当时曹操忘履相迎,许攸心中十分感动,便告知了曹操袁绍的粮草储存与乌巢,接下来就有了后来的乌巢之战,曹操彻底瓦解袁绍。要说袁绍是曹操打败的,不如说是他自己输给了自己,输在自己的性格上。 下面我们来说说第二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此战役是曹操与孙刘联盟之间的战役,曹操御驾亲征,八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

直奔江东,然,赤壁一战当中,曹操大败。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曹操过于轻敌,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多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产生了骄兵心里。第二,曹操远征,大多兵力为北方战士,不擅长水战。第三,周瑜用了反奸计,曹操本命周瑜同窗蒋干前去说服周瑜归顺,然,周瑜将计就计,使蒋干回去误传蔡瑁有二心,曹操一气之下杀了蔡瑁,就此失去了水师大都督,然后新任命了两个不懂水战的人监管,竟然把战船连成一片,后来战争中诸葛亮巧借东方,周瑜一把大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 我们再来分析《三国演义》第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彝陵之战,这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役,此战争的起因是由于刘备的兄弟关羽死于吕蒙,后张飞又被其手下所杀,人头又被送给了孙权,当时刘备势力正盛,桃源三结义的情义又是何其深厚,势必要替二位兄弟报仇,故带着满腔的愤怒,亲帅七十万大军攻打孙权,当时孙权任命陆逊为新任水师大督都,陆逊这个人,巧用天时地利,在刘备的节节胜利中,将其引入彝陵避暑,此处树木浓密,天气燥热,此时陆逊一把大火把刘备烧得差点有来无回。我认为此战陆逊大胜得归功于他巧用天时地利。 历史上像这样的战役还有很多像淝水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之战,韩信的背水一战,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之战等等。战争的胜方是何等的

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

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三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三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其中,前两个都与曹操有关: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赤壁之战,东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三足鼎立处见雏形。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统10万步兵、1万骑兵,占据黎阳,进攻延津,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以掩护其主力渡河南进。四月,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率军赴延津渡口,佯示北渡,诱使袁绍分兵西向,趁机抄袭白马,击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曹操令部队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趁其混乱,以600余骑兵出击,斩文丑。同时,令于禁等率步骑5000,自延津奔袭汲与获嘉,焚毁袁军30余屯,俘将20多人,歼敌数千。于禁趁势击破原武袁军营地。曹操鉴于敌众之势,主动回军官渡,欲再择战机。 八月,袁绍拒绝谋士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统大军自阳武推进至官渡,依托沙堆,东西屯营数十里。曹军接战失利,被迫收兵,深沟高垒,继续坚守拒敌。袁军垒土山、架高橹,猛射曹营,曹军将士皆蒙盾而行。曹操令赶制霹雳车,发石摧毁其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深挖长沟以拒之。两军对峙期间,曹操令部将曹仁率兵南下汝南,击败骚扰曹军后方的刘备,继而大破欲断曹军补给线的韩荀部于鸡洛

山,又得司隶校尉钟繇自关中送来的战马2000多匹,曹军士气和战斗力得以巩固和增强。袁绍固执已见,一再拒绝分兵袭许的建议,必欲从正面歼灭曹军。 此时,曹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亦欲退守许。谋臣荀?? 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沮授建议增派蒋奇守护乌巢侧翼,以防曹军袭击,袁绍不许。谋士许攸、张郃又建议袭许,仍遭拒绝。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留曹洪、荀攸等守官渡,亲率步骑5000,打着袁军旗帜,携带柴草,连夜潜行,迅速赶到乌巢,立即围屯,纵火围攻,袁军一片惊乱。拂晓,淳于琼见曹兵不多,率部反扑。曹操挥军猛攻,迫其退缩营屯。此时,袁绍救援的骑兵已经逼近,曹操拒不分兵阻援,坚持集中兵力,一鼓作气,大破乌巢守军,继败援军,焚尽袁军粮秣,乘胜还师官渡。 袁绍获悉乌巢被袭,不纳张郃派重兵往援的建议,却强令张郃、高览等以主力攻官渡曹军大营,不克。至乌巢大败,袁绍军心震恐,激起内讧。张郃、高览见大势已去,焚毁战具,率部投降曹操。曹操乘势发起进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提到夷陵之战,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蜀国在这其中的惨败,尤其是第二年主君刘备的死亡,都让人唏嘘不已。也有人知道,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可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说法是... 提到夷陵之战,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蜀国在这其中的惨败,尤其是第二年主君刘备的死亡,都让人唏嘘不已。也有人知道,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可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那么,夷陵之战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役,以少胜多的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双方交战的兵力又分别是多少呢? 章武元年(221年),爆发了汉末三国时代三大决战的最后一场大战——夷陵之战。章武二年(222年),陆逊统率的吴军利用火攻大败刘备统率的蜀汉军,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完胜。全军覆没的蜀汉从此元气大伤,刘备也在几个月后病逝于白帝。 由于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列为汉末三国时代三大决战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夷陵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小说《三国演义》更是说刘备率领的蜀汉军多达七十五万人。那么蜀汉与东吴的

“夷陵之战”是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呢?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所控制的地区仅剩下了益州。当时益州的总人口尚不足百万,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到的七十五万蜀汉大军是肯定不存在的。根据史书记载推测,刘备当时拥有全部兵力也就十几万而已,还要分出部分兵力防备曹魏。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主力约为四万人左右,黄权率领五千余人防御曹魏,还有沙摩柯率领的一万“五溪蛮”军在南线,总兵力大约在五万五千人左右。“火烧连营”之后,赵云又率领不到两万军队赶来支援,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投入的兵力约为七万左右。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非常著名的,具体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二十三万进攻江东,孙权派周瑜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一万多人与曹操决战。 孙刘联军在赤壁火攻曹操,大获全胜,曹操主力溃败。 赤壁之战也成了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拍成电影了,迷死人的梁朝伟演的周瑜,啥时候也拍个官渡之战的电影呗,选个迷死人的影星演曹操。 此一战一举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美周郎名闻天下,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4万多人VS曹操20多万,比例约1比5,排三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第十名。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匡奇之战 孙策两次进攻陈登镇守的匡奇,都以失败告终,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说:这是孙策军事生涯少有的败仗。 根据史书记载:“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 可知,当时东吴是以十倍兵力进攻陈登,但陈登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部队巧设计策,最终击败吴军。 匡奇之战,陈登数千对东吴数万,比例为1比10,排名三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第九名。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大豪强,在黄河流域展开战略决战,要决出天下之王。 袁绍以10万大军进攻曹操,而曹操在官渡主营只有可怜的一万部队,史书称:“(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但是,曹操奇袭乌巢军粮,最终以少胜多,并将袁绍十万大军尽数坑杀歼灭。

此一战后,北方归于曹魏,魏晋基础在此一战确立。 官渡之战,万人对10万,比例约1比10,再加上是一场歼灭战,因此得排进三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第八位。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葭萌关之战 刘备进攻刘璋的战争中,发生了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攻防战。 这就是由蜀汉大将霍峻指挥的“葭萌关之战。” 当时刘璋派蜀将扶禁、向存率一万多人的部队进攻镇守葭萌关的霍峻,而霍峻手中才只有几百人。但最终,在守了一年以后,霍峻竟然最终击败了这一万人的蜀军部队,还斩杀了敌军诸将向存。 《三国志@霍峻》如此记载:“(刘)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馀人由阆水上,攻围(霍)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向)存首。” 刘备取得巴蜀后,封霍峻为梓潼太守。 葭萌关之战,数百人对1万人,比例约1比12,位列三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第七名。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罗宪守永安之战 他是蜀汉抵抗到最后的将领,他以两千孤军挡住了东吴三万多人半年的猛攻,他令名将陆抗束手无策。 他就是蜀汉末期的大将,巴东太守罗宪。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全蜀之地皆降,唯有罗宪镇守城池,没有易帜。 后成都大乱,蜀中各地无主,吴国人趁机要夺取蜀地。 罗宪恼恨吴人不救蜀汉,反而趁机渔利,因此拒绝东吴要求,率兵据守。 吴主孙休大怒,命吴军名将陆逊之子陆抗率三万大军进攻永安,但被罗宪两千人死死挡住,足足半年,陆抗后来无奈撤军。 永安之战,罗宪2千人对陆抗3万多人,比例约1比15,排名三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第六名。(参阅拙作《蜀汉灭亡后抵抗到最后的人不是姜维,而是他,2千人打败了军神》)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郝昭守陈仓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了解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那就是官渡之战。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官渡之战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1]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2]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 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其中以逸待劳的著名战役就有淝水之战、夷陵之战等。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元4世纪前后,我国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统治着;南方,由东晋王朝统治着。前秦国王苻坚一心想向南扩展,统一全国。 公元383年,苻坚强迫征发汉族和各族人民当兵。他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万向南进发,自恃兵多,并以为能取胜,曾骄傲地对部下说:“我拥有这么多的军队,大家只要把马鞭投在长江里,就可以截断长江的巨流” 东晋宰相谢安派精兵八万人迎战,为了稳定军心,他邀请亲友一起游山下棋,以示镇静。 东晋和前秦的军队在淝水两岸隔河对峙。前秦先是攻占了淝水岸边的寿阳县,之后,苻坚派部下朱序到晋营诱降。朱序本是晋将,被迫降秦,心还向着东晋。朱序同晋军约定了瓦解秦军的计划。东晋大将通知苻坚,说晋军准备渡过淝水会战,要求秦军向后退出一块空地来做战场。苻坚想乘晋军渡河的时候袭击晋军,就命令秦军后退。秦军里的各族兵士,阵势一移动,朱序又乘机在阵后高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兵士听到呼声,顿时如潮水般地向北方溃退。晋军乘势渡过淝水,奋勇追击。苻坚中了箭,单骑逃命。秦军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还以为追兵到了,昼夜奔跑,不敢停留。苻坚逃到洛阳,收集残兵,只剩了十多万人,损失的有十之七八。 淝水战后,前秦瓦解。公元384年,鲜卑族慕容垂自己称帝,建立后燕。公元385年,羌族姚苌杀死苻坚,占据长安,自称秦帝,建立后秦。同时,其他少数民族贵族也纷纷独立,建立割据政权。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夷陵之战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

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黃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來。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夭子以令诸侯“奉夭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夭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己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 东南孙策盍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菠、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丁•曹的方向变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睦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哇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刘表坐观成败,孙策欲袭许都未行即遇刺,孙权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过程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口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斓率精兵口琅坊今山东临沂北入靑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丁•禁率步骑二干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

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意义

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意义 每一个被人传颂的历史故事都有他的迷人之处,对于三国时代中最有名的赤壁之战你了解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吗?赤壁之战有在历史上有何意义与作用?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吧! 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之战的故事主要内容 诸葛亮辅佐刘备实施夺取荆州计划时,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杀奔荆州而来。八月,刘表被惊吓而病死,刘表的次子刘琼背着刘备暗中投降曹操。刘备得知曹操南下,已措手不及,在向南逃跑的过程中,又被曹操打败,只好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合兵一处。 在曹操南下之前,孙权就移军柴桑(令江西九江市西南),亲率三万兵马,准备抢先发动争夺荆州的战役。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建安五年孙策死后,孙权依靠张昭、周瑜、鲁肃等人,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占有江东六郡,力量越来越强大。 这时候,孙权听说刘表病死,荆州形势发生变化,忙找来鲁肃,商讨对策。鲁肃对孙权说:“荆州内部矛盾重重,刘表一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琼一向不和,军中诸将分为两派,各自拥护一方。刘备是当今英雄,与曹操势不两立,现寄居荆州,而又不被刘表所重用。 若刘备能和荆州同心协力,就应当支持他,与他结为盟好;如果他不能与荆州同心协力,就应当相机行事,另想办法。请让我出使荆州,以吊丧为名,劝说刘备安抚刘表旧部,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如不速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在前面。”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立即派他前往荆州。 鲁肃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率军南下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当他赶到南郡(治江陵)时,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打败,鲁肃亲赴前线,在长坂与刘备相会,就劝刘备与东吴联合,共拒曹操。诸葛亮也请求刘备,让他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于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柴桑。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有两大战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

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睦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刘表坐观成败,孙策欲袭许都未行即遇刺,孙权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过程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你知道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1、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 192年,青州黄巾军余党入侵兖州,占领东平和任城。兖州刺史刘岱想进攻他们,被济北相鲍信谏止。刘岱不听鲍信警告,正面迎战黄巾军,最终败死。 此时,曹操的谋士陈宫敦促他夺取兖州作为扩张的根据地,并主动说服刘岱旧部归顺曹操。鲍信素与曹操为友,来到东郡请曹操出任兖州刺史。 曹操攻黄巾于寿张,但未能取胜。曹操改革军制,严正军令,激励将士。他认识到叛军靠劫掠养活自己,并没有稳定的补给线。因此,他突袭叛军,阻止其劫掠,取得最终胜利,迫使叛军北退。曹操追击叛军并再败叛军于济北。包括10万百姓在内的30万黄巾军投降曹操。曹操改编降卒,组建青州兵,并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养活自己和军队。 此战,曹操以少胜过,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公元197年春,袁术(袁绍之弟)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经过几次战役,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从而与曹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4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在白马击斩袁将颜良,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多亏谋士荀彧的开导,曹操才得以坚持危局。他一方面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之后,曹操敏锐地抓到机会,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10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将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二十公里的故市、乌巢。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五千兵马,冒用袁军旗号,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