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世界道德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和佛教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思想意识。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是指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主张人要日夜为公家办事。《书经〃周官》中,也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要求,主张人要从事政治公职,应当以公正、公平,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信任而归附了。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宋代的范仲淹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颜元力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所有这些,都是强调的整体意识,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对群体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一般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所说的?义?,主要是整体利益的原则,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仅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发生着有益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传统道德区别于西方伦理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祖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思想意识,从本质上讲,它属于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是维护其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武器。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阶级利益,甚至是把一姓王朝的利益充当为所谓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但是,不可否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存在着一致性。统治阶级在保证自己阶级的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比如,当一个王朝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时,社会各个阶层,当然也包括劳动人民,都能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今天我们对待中国传统的整体意识,要抽去其剥削阶级整体利益的本质,换之以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以丰富集体主义思想意识的内涵。

2、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际的亲爱、和平与和谐。

自孔子始,中国伦理学关注的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天?或?神?,也不是人死后的?鬼?,

而是把自己关注的焦点定位在人自身。用人自身的原因来解释人事,以人为中心而又不妨害天地自然的运行,在入世中求得精神的超脱,在平凡中达到高妙,极高明而又中庸,可以说就是中国伦理的品格。这样一种伦理的理念,是基于对人的本质和地位的认识而形成的。中国伦理思想家们大都认为,人是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在宇宙中有一般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果其良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就能与天地同流。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正是体现了对宇宙最高产物的尊重。

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仁?这个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孔子第一个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儒家的仁爱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墨家主张?兼爱?,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汉代以后,儒家学者在理论上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博爱之谓仁?。朱熹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后代的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对于仁爱思想都有所发挥。

综合历史上各家关于仁爱的论述,可以把仁爱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仁的首要含义是爱,即对人施爱心,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使别人成长发展,得到好处。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等,都体现为一种对人的同情和关爱。

第二,仁爱是一种出于公心的爱,而不是一种出于偏心的爱。宋代程颢、程颐提出:?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二程集〃遗书》卷十五)认为公是仁之理,仁是不能出自私心的。近代谭嗣同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仁学〃界说》),也是强调仁是一种无私之爱。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们看来,出自私心的爱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姑息之爱,即对自己亲爱的人放纵、偏袒或溺爱。这种姑息之爱,实际上是不能真正地有益于被爱的对象的。一种是厚自爱,即厚爱自己而薄待他人。汉董仲舒曾经提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爱我,是出于私心而非出于公心,所以是不能称做仁的。总之,在伦理道德思想家们看来,不是出于公心的爱,是道德上的小人的爱,而不是所谓仁爱。

第三,仁爱要体现为利人。也就是说,爱人不仅是一种心情,而且还要有实际的效果。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很好地表达了其爱的实质内容。

第四,仁爱是一种生生之德。这种意思是宋以后思想家们很喜欢讲的。他们把仁爱看成是一种富有生命力性质的东西。一人遂其生,亦要使他人、他物共遂其生,就是达到了仁。所谓使他人、他物遂其生,就是讲要在旁边扶助他人,赞助他人、他物生长,而不是代替他们生长。仁爱不是说替别人把一切事情包办了,应该是你所做的一切有助于其成人,有助于其道德水平的提高。比如说,有一个人非常自私,你对他爱,并不是要满足他的一切自私的要求,而是帮助他去掉自私。

第五,仁爱还体现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这方面,思想家们曾经提出过许多要求。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的要求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他赞赏刚、毅、木、讷,厌恶巧言令色。总之,就是要严格

地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后来的思想家们也多有论述。实际上,一个严于要求自己的人,总是能够诚心地爱人的人。自我约束与仁爱他人之间,本来就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尽管不同的伦理思想家对于如何爱人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方面却是一致的。效法天的刚健之德,君子以自强不息;模仿地的广厚之像,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处理人我关系的一个总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有关爱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是自觉考虑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只要能发挥、扩充这种对人类的同情和慈爱,就可以使家庭和睦,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仁?不但是一种处理人我关系的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理论,而且还是实行这一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既然所有的人都属于同一个类,他们在最基本的方面,就必然有着共同的情感、欲望、要求和志趣,因此,只要拿自己作比喻,就能够真正实现对人的同情和爱护,就能够真正实现?爱人?的目的。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说?善推其所为?,就是对这一方法论的言简意赅的概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往往为剥削阶级所利用,并成为麻痹劳动人民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工具。但是,从总的社会效果来看,这一人本主义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应当说,仍然发生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一人本主义原则,以特有的民族形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发展到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启蒙主义思想,说明这种人本主义原则在社会发展中,既能够成为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思想,又能够由强调人民的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仁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对把人作为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把人作为工具的奴隶主意识的否定。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全面的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就能够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容易化解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从消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指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一切矛盾、纠纷、祸乱,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所引起,即?不相爱?所引起的,因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墨子认为,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孟子又进一步提出?仁?就是?人?,就是?人心?。他从?良知?、?良能?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中华民族素以?贵和?著称于世,?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等话语,体现了?和?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

人际和谐的达成必须以讲求?仁爱?为前提。讲求仁爱,保证具有不同爱好和不同利益的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规范和谐地相处。

人际和谐的达成并不是无矛盾和斗争的。中国传统道德推崇?和?,而不推崇?同?。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叫?和?,完全都一样的叫?同?。比如说,不同的味道,可以调和成美味的菜;不同的色彩、线条,可以协调成美丽的图画;不同的音符,可以构成动听的音乐。因此君子?和而不同?。?和?既然是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达到统一之前就不可能没有矛盾、对立和斗争,只不过这种斗争是一种为了和谐而非为了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斗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和是一种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在精神。在封建社会,传统道德讲求?和?,当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所谓的?和?,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要被压迫的人民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斗争,来与统治阶级和。然而也不能否认,推崇?和?为?贵?,对于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内部团结,维持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存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可以说是对?和为贵?思想的继承。

3、倡导人伦价值

人伦,就是做人的规矩、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是特别重视社会人伦关系的。《尚书》中就提出了?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确立了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五种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认为?君?和?臣?都应当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墨子从?兼爱?出发,认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对中国自西周以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认为君和臣都有其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如果国君不能对臣下尽自己的义务,就会受到臣子的严厉的报复。

孟子还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的五伦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对维护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五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我们必须加以摒除,但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应当加以批判地吸收。父母子女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长辈与幼辈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都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建立起新的道德原则,对于五伦关系中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维护和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父慈子孝?,是对?父子有亲?的进一步解释。?孝?被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善事父母?,才能对他人有信,对国家尽忠。中国传统伦理中把?善事父母?看作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前提,把对待父母的态度作为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这一思想,是有合理因素的。?善事父母?,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顺从。对父母的错误,也应当提出批评,进行谏诤。但是,在维护等级制度的社会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为尊者讳?的烙印,在尊者与卑者的关系中,总是要压制卑者的权利。特别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经过西汉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家们的扭曲,对孝更作了绝对化和片面化的解释,这是我们在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强调父母应该关心、爱护、养育、教育自己的子女,而子女应当孝敬自己的父母,体贴自己的双亲,并在父母年老且丧失劳动能力的

情况下,要主动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父子有亲?、?父慈子孝?的人伦规范只是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范围上讲有相当的局限性,它仅属于?私德?范围。当然,只有具备了孝慈的品德,仁爱他人、效忠国家才有了可能。

?君臣有义?,是讲君臣之间应该保持的政治伦理关系。这种君臣伦理关系是一种因政治、利益联结起来的主从关系,体现出君臣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因此,在当今社会,君臣伦理思想可供我们继承的东西甚少。?夫妇有别?,作为夫妻关系的伦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作为夫权主义的伦理规范起作用的,这一规范的核心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因此,不能将其归属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

长幼之伦是一种重要的人伦关系,它包含兄弟关系和一般长幼关系两方面。关于兄弟伦理,中国传统道德将其概括为:?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兄友弟敬,亲爱和睦,是兄弟之伦的传统规范。兄弟之间的兄爱弟悌之道,推而广之,也就是?长幼有序?。人们相处时,长者应该为首,幼者应该从之;长者应该爱护、率导幼者,幼者则应尊敬、听从长者。要把孝亲敬兄之心推广开来,施于整个天下:既善待自己的老人,又善待他人的老人;既疼爱自己的幼弟,也疼爱他人的幼弟,以实现整个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传统伦理尊老爱幼的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文明,至今仍有继承的价值。

朋友,是建立在莫逆之心相交基础上的人伦关系。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两个朋友,休戚相关,祸福与共,其人生际遇自与孤独无助者大不相同。《周易〃系辞》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是对于朋友之谊的称道。?朋友有信?,是说从交朋友到朋友之间相处,都应以?信?字贯穿起来,从己方来说,必须实有德行,交友也必须实心实意,而不可有其他的图谋。与朋友相处,必须诚心诚意地听从朋友的善意的规谏。忠诚守信,肝胆相照,相扶以德,是为朋友之义。但是,我们在继承这一伦理传统时必须与有些学生盲目地讲?哥们义气?区别开来。

4、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注重人生境界的升华,是中华民族道德的一个传统。这一点贯彻到人生需要方面,就表现为重义轻利、重德轻位、重内求而轻外逐、重心安自得而轻身体之逸乐。这也就是把精神和道德的需要看成是人的最高需要,把道德的价值看成是最高的价值,把精神的幸福看成是最大的幸福。这种对心灵丰满、精神高尚的追求,指向一个目标,即提升人的素质和境界。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在求利之中,有为己而忧乐者,有为他人和社会而忧乐者。不同的忧乐观,成就和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在忧乐问题上,对中国传统道德最有影响的是儒家的忧乐观。儒家注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但是,他们所理解的福乐并不是对于外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享受,也不是因富贵权势而作威作福。他们所说的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求之于己的自我内在精神的充实和愉悦感。对待忧乐,孔子认为,君子求其在内者,而不求其在外者。一个人如果做事符合义,内省不疚,也就能长期保持坦荡的心态。他自己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不羡慕世俗人所追求的富贵利禄,而只求自己内在德性的完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快乐是一种建立在对道义的认同,与道义为同一基础上的精神快乐,是一种心理充满自足、无有缺憾的快乐。这是一种道德之乐、精神之乐。孟子是一个性善论者,他认为,在人的本性

中具有仁、义、礼、智四德,这是天赋的?良贵?,尊爵高位对之不能加益,穷困贫贱对之不能加损。能保持这种天性中所有的?良贵?、?天爵?,则自有莫大的快乐。孟子还主张共乐。他承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但认为这种快乐还不是至上的快乐。作为一个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应当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君子应当追求一种合乎道义、合乎良心的内心快乐,而反对那种建筑在他人悲苦之上的肉欲之乐。

儒家的忧乐观,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一种以天下幸福为己任的观念,被后来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实践。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对于儒家所树立的忧乐观的概括。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家的充满着人格尊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德乐论?,凝结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对于民族的亲和团结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对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他人,对社会作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在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圣?、?成贤?的目的,把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还表现为对?人生不朽?的推崇。人生不朽的问题,关系到生命的终极价值、有限的生命创造的永恒意义的思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推崇三种真正道德意义上的?死而不朽?。第一位的不朽,是为?立德?。指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完善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成为后世永远效法的道德榜样。第二位的不朽,是为?立功?。指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尽己之能而建功立业,为后世立下伟大的功勋,使社会和人民长久地享受到好处。第三位的不朽,是为?立言?。指研究和发现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提出长久适用的真理性的至理名言,开后人之智,益后人之生。这三者,都极有益于人民和社会,故而能昭垂永远,不因其人生命的终结、肉体的朽坏而废,所以称之为不朽。?三不朽?的思想,着眼点在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和长久的影响,以立德为上,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追求崇高道德的要求,就可以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德的优良传统。这一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的、核心的观念。

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墨子?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最值得的追求。中国传统道德对这种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总是同?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共同发展。尽管中国传统道德所提倡的这种精神境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容易达到的,但是,人们仍然应当抱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诚挚态度,孜孜不倦地不断追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又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表现出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

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我国古代的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修养问题。其中儒道两家关于修养的思想最为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道家重养生,而儒家重修身。养生,就是炼养身体生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上进行修养;修身,就是修养道德情操,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进行修养。由于儒家的思想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关于修养的思想成为正统和

主流,为众多的人所实践。

关于修养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就是讲修身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道立?,修身是人走正道(立人)、国家走正道(立国)的基本前提;只有修身,才能实现?内圣?,使自己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只有修身,才能实现?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正己?,而后才能?正人?。儒家提出的?三纲要?、?八条目?,其中心环节就是修身,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关于修养的目的,儒家认为,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之所以要修身,就是要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孔子还提出?修己以敬?,敬有多种意思,比如敬业、恭敬、敬畏等等,这里可以理解为敬业,小心谨慎地干好自己的事业,不出现差错,这也是修养的一种目的。

关于修养的境界,儒家追求?圣人?、?君子?的境界。关于修养的方法,儒家提出和实践过许多,比如?立志?、?学习?、?克己?、?诚意?、?正心?、?内讼?、?养心?、?慎独?,?积善?、?主敬?等,内容十分丰富。宋明的理学家们,更加重视修身养性的各种功夫,他们从不同方面,论证了?省察克己?、?操存夜气?、?惩忿窒欲?、?静坐持修?以及?居敬穷理?、?先立乎其大?等思想,发展了儒家修养方法的理论。关于修养的境界和方法,将在第十一章?加强人生修养提高人生境界?中择其要作较为详细地说明。

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同一般理论和知识不同,他要求人们必须亲身去践履这些理论。道德修养如果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之于行动,就永远也达不到现实的目的。因此,中国古代修养论极力倡导?力行?,即道德践履,道德实践。

?力行?首先是?躬行?、?笃行?,就是亲身道德实践,道德理论见之于道德实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也。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朱子语类》)这些都是有关?力行?的很好的论述。?力行?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事上磨炼?。?事上磨炼?,也就是于艰难困苦中见精神,正确看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强调逆境对人生的道德价值,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宋代的思想家朱熹强调?道学问?和?尊德性?的统一,他根据《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认为?修身之要?就是要?言行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人们的道德理论、道德意识,必须与自己的道德行为相一致,因此?言行一致?、?笃实躬行?就成为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他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反对道德理论同道德行为的背离。

三、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为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糟粕。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加以审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学习了解,把握要义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的典籍。中国历史留下来的典籍之丰富,内容之连贯,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比拟的,也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第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学习,要了解,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有哪些宝贝,那些精华,也就是说,知道我们

的祖先给我们留的有些什么,是些什么,然后才有资格谈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你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继承和发扬就是空话。有了学习了解,才可能有继承发扬,也才有可能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创新。

学习了解中国优良传统道德,首先是从青少年和儿童抓起。李岚清在《中国传统道德》出版座谈会上讲道:?加强对学生进行我国的优秀道德教育,还包含着从青年、少年和儿童抓起的意思。美德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从小的教育、修养积累起来的?,?但如果我们从少年儿童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他们逐渐就会对这些美德产生亲近感、认同感,最终习惯成自然了?。成年人、青年人从小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不够,对中国传统美德了解不多,这是我们过去教育上的缺陷,从现在起应该补上这一课。基本办法就是靠自学,每个人都要有计划地读点古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过去的启蒙教材,?四书?、?五经?等经典教材,都应该认真读一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经典的句子、段落甚至要背一背。了解掌握一些精华,可以终身受益。

学习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还有一点要强调,就是要先弄清传统伦理道德的本来面目,挖掘其本有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轻易把自己的意思掺进去,以己意曲解古人,或者把己意强加给古人。做到了这一点,进行科学地分析才有可能。比如,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种义利观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一般地认为,凡是君子都是不应该讲利益的,于是有的人就说孔子的义利观是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其实,这个理解根本就不是孔子的意思。?君子喻于义?是就有位者而言的,意思是说。有权势的君子所应该知道的是?应当?。义者,宜也,应当怎样干,怎样干合适,这是君子所应该考虑和知道的事情,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如果与民争利,则百姓就难了。小民百姓则不需要考虑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种地的农夫去考虑如何争取更好的收成,打鱼的想着如何多捕捞,只要谋生求利,养活妻儿父母和奉献君主就行了,那个时代是没有民主的,治理天下是大人的事情,小民对此连半点发言权都没有。所以说,孔子这句话既是个事实判断,又是个道德判断。应该说,孔子这句话还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即使现在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意义。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是一种批判的继承。批判的继承,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经过选择而吸取的道德遗产,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根据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中所认同的人际关系的一些准则和规范,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

首先,对那些基本上属于精华的传统道德我们也应当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即便是传统美德,仍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例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在继承时都要注意抛弃其在当时所包含的调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弘扬其在今天能更好地调解和理顺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加强人民之间的团结的积极方面。再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于其中的?广居?、?天下?、?道?、?志?等,都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及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原则,进行批判继承。对于这一类基本上属于优秀传统道德的内容,只要我们掌握这种态度,就能够更好地加以继承。

其次,对于那些较为明显的精华与糟粕相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以义利关系问题为例,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所极为关心的一个

问题。《论语》中提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等等,这些思想,应当说基本上是属于精华的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维护封建等级的内容。这就需要正确区分古人所说的义和利与今天所说的义和利所具有的不同的含意,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地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里还有另一种情况,例如?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道德思想,就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我们今天在继承时,更应当仔细地加以批判和分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一般是指统治阶级的成员或有道德的人,而?小人?一般多指居下位的卑贱者,有时也指只顾私利而没有道德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总的来看,包含着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即一方面认为,只有统治者才明白大义,而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另一方面,也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明白大义,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只知道私利的。而在长期的剥削阶级占统治的社会内,统治者都只强调第一种理解,把他们自身看作是知道大义的,污蔑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从而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制造舆论。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应当彻底地予以批判,但同时,也可以吸收其强调有道德的人是知道大义的人,而无道德的人是只谋私利的人的合理思想,并加以改造,使其在新的时代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强调批判的继承,还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是植根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本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殊的自然经济土壤之中的,是在长期的奴隶阶级和封建阶级所统治的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因而,一切传统道德,都不同程度地打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的烙印,从本质上来说,是为着巩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而服务的。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和德目,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为巩固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如果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去批判旧道德,否定旧道德中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内容,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继承。

?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即强调我们的继承,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继承,是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原则的继承。?弃糟取精?是继承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一种弘扬精华、除弃糟粕的继承,是经过咀嚼、消化的继承。

3、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综合创新?是强调在吸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时,要注意进行一种?综合?和?创新?的工作。一方面,对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择各家之精华,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遗产进行整理,对比和鉴别,并善于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同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加以综合,以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古为今用?是强调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伦理道德问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保证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今天弘扬古代的传统道德,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道德才有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那些有道德的人,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新的升华,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时代体现。孔繁森就是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典型化身。他在对于家庭、母亲、妻子、儿女的关系上都表现出受到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很深的影响。孔繁森是一个大孝子。这种孝在新时期转化成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转化为对西藏地区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吴玉章同志。他自己认为他是一个传统道德的非常真实的理想

主义者,既深受优良传统道德的熏陶,同时,又对社会主义、对国家无限忠诚。中国传统道德确实很讲孝,孝顺父母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把孝理解成愚忠愚孝,这当然是不对的。孝顺父母在中国来讲确实包含着很重要的思想。中国人认为,孔子讲?三年免于父母之怀?,说一个人生下来三年之后才能免于父母的怀抱。父母养育了你这么多年,连你的父母都不能孝顺,不能爱,还怎么能指望你去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呢?中国古代认为,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道德的根本。古人还强调?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只有在那些能够孝敬父母的人中,才能找到国家的忠臣。这就是说,爱国家、爱人民首先要从爱父母做起,要培养这种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集体、爱国家的感情。中国人有报恩的观念,有恩必报,把?报?作为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要求。一方面是受恩必报,受了人家的恩惠,一定要报答人家;另一方面是施惠莫记,施了恩惠给人家,不要记在心里。中国传统道德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处世、处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关于做人的思想,在历史上培养出了许多道德素质比较高的人。

从道德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植根于民族的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对传统道德并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弃糟取精。尽管传统道德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的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内容。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廉洁奉公、团结友爱、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等,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反对为富不仁的商业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人定胜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耻近于勇等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发扬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道德,仍然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与墨家、道家、法家思想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又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东汉以后,佛教传人中国,伦理思想家们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学的影响。在2 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和佛学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有许多优良的内容。

第一是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早在24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力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书经〃周宫》中,也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要求,认为从事政治公职,应当以公正、公平的思想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者百姓就可以信任而归附了;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口号;宋代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要求;清代的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强调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一般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所说的"义",主要是指整体利益的原则,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提倡"

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着有益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仍有积极作用。

第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住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对"仁"作了全面的阐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从正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从反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别人受到伤害。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三是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

孔子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泰伯》)的原则,认为君和臣都应当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墨子认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强调人伦关系的各方都要尽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孟子还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的五伦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

在人伦关系中特别强调了"孝"。可以说"孝"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核心。《说文解字》中,对"孝"是这样解释的,"孝:子承老也,从老、从子。"这就是说,孝,是指父子之间的关系。

《孝经》是对我国的人伦思想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数千年来一直被认为是"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唐玄宗曾亲自为之作序和注解,令人刻于石碑之上,以流传后世,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孝敬亭"内。《孝经》第一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对这一段的解释很多。《后汉书〃江革传》:"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礼记〃祭义篇》载:"曾子云:'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不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立身行道:立身,独立己身;行道:行己身当行之道。孟子云:"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可见"孝"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居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在今天我们建设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时,我们提倡"孝",在家庭美德中有其重要意义。

上述观点中含有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我们必须加以剔除,但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则应当加以批判地吸收。

第四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对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他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圣"、"成贤"的目的。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的最大快乐。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 "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

理想。墨子"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最值得的追求。

第五是重视道德践履。

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立定志向,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不会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他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认为"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墨家也非常强调"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意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是对以儒家为主包括墨、道、法等各家的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基本概括。从这五个基本方面出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德目,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终于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这是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分不开的。

三、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浴血奋斗,不仅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还逐步形成了优良的中国革命道德传统,这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传统萌芽于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的后期,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蓬蓬勃勃的伟大的工人运动,经过北伐战争、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真理、热爱人民、勇往直前和忠于职守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道德财富,是当代中国道德精神的最高体现。在过去的革命斗争和困难环境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这种精神。在今天,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追求真理,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是我国革命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仍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我们必须以革命的精神和道德来加以克服。我们更应当大力弘扬革命道德传统中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保卫新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而努力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甚至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另一重要内容。中国的革命道德,在其自身的形成过程中,就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们,总是把为民解难、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总是以人民的痛苦为痛苦,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毛泽东曾引用司马迁的话说: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一个人为人民利益而献身,是最值得的。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人民的利益,无数革命先烈,忠于人民、忠于祖国,把一切都献给了人民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英雄模范,为人民的利益,勤勤恳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如焦裕禄那样,"心中装着人民,惟独没有自己",或者像雷锋说的那样,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们这种崇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过去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对工作和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也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革命事业中,既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也有许多平平常常的工作,这些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但重要性都一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加强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世界道德文明成果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人类的伦理道德,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处月些芝些,当然,对于一切外国的,特别是剥削阶级的文化思想,同样要批判地继承,决不可以无批判"兼收并蓄"。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思想,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特点,但我们绝不固步自封,惟我独尊,而是要善于吸收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一切优良道德加以改造,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怎样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特别是怎样对待西方的文化,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发展。邓小平曾经指出,要继承民族的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艾明成果,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他还特别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西方文化进行鉴别和分析,既要警惕西方的没落文化对我们的腐蚀,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它们的先进的东西。江泽民最近几年来,多次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提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国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西方的价值观是?重个人?的价值观,或者说是关于个人的价值、权利、幸福、尊严、自由的价值观。这个特点,既可以凸显西方价值观的优点,也能反映出西方价值观的局限。

从?重个人?的价值观出发,美国的道德教育,是围绕造就?道德成熟的人?来进行的。所谓道德成熟的人应具有以下6个特征(1)尊重人的尊严;(2)关心他人的幸福;(3)将个人兴趣与社会职责联系起来;(4)为人正直;(5)认真考虑道德选择;{6}探索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总之,道德成熟的人?熟谙道德原则,并能付诸行动和为运用它们而承担责任?。近些年来,美国一些学校开展起?向雷锋学习?的活动,目的无非是要借用雷锋的形象,来宣扬勇敢、诚实、善良、助人、公正、守法、自律等?普遍适用?的美德,而在他们看来,这些美德对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1)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2)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获得民主体验和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3)爱国主义教育。(4)伦理道德教育,即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去刺激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

容、仁慈、善良等内容。怎样对待弱势群体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尺度。关爱弱者讲宽容是法国人道德品质的突出方面。对残疾人和弱者的关爱,不仅是行为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成功地把本民族的忧患意识、集团心理、自强精神引上争夺世界经济霸主的轨道,塑造了为其经济发展服务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日本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

(1)个性教育,即产生个人的尊严、尊重个人、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人生观教育。即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寻求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乐趣,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4)国际化教育。就是教育国民熟知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友好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5)劳动教育。即通过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通过劳动体验,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

新加坡把合格公民的基本价值观简明扼要地概括为5个方面:(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并且,在共同价值观念得到认同的基础上,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进行全民性道德教育,新加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培养新加坡公民的爱国意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前总理李光耀在华人农历春节献词中,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视为每一个新加坡人都应该遵守的美德。开展经常性的爱国礼貌运动,加强公民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鼓励人们?处世待人,讲求礼貌?,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文明人?。礼貌运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道德教育运动;对服务行业进行改进服务态度的教育;对旅游部门进行?礼貌是我们处世的态度?和?微笑服务?的教育。使人们能够在礼貌举动中养成?谈吐优雅、举止彬彬有礼、态度谦和?的良好习惯,人们将一些做人的基

本礼貌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德国人的遵守纪律、遵守时间、讲究秩序和喜好清洁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凭着这些特点,德国才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崛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决定着它的未来。

总之,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只要我们能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道德建设的三大渊源和思想理论基础。只有继承、发展、借鉴这些道德成果,才能努力建立好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一生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自身修养,精神境界以及树立道德标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千古流传下来,可以代表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人类社会文明道德的社会公认准则。要想成为一个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人才,这种社会道德是不能够缺少的,不然整个社会将会非常的没有生气!一个民族的传统就是这个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有义务,也必须树立这样一个继承中华优良传统的思想。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 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

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 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秀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生

“孝老爱家,传承美德”道德讲堂点评

“孝老爱家,传承美德”道德讲堂点评 同志们: 今天的“孝老爱家,传承美德”道德讲堂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很有启发,很有感触。 刚才我们共同合唱了歌曲《常回家看看》,观看了关于回家的短片,一起诵读了《弟子规入则孝》节选,学习了家庭礼仪,每个人都做了一个孝老爱家的承诺。 人是社会的构成,是社会的主体,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如何去勉励自己更多地承袭先辈的荣光,如何去协调身边的一切与自己的相处,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我们读着古人的故事,喝着香茶,感动的不只是那已经逝去的传奇,更多的还有现实的警醒。可喜的是,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平凡,然而他们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我们刚刚看的短片中,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刘霆,亲自为母亲伺汤喂药的汉文帝,亲手为母亲洗便器的黄庭坚,为继母卧冰求鲤的王祥等,有远古传说也有当代故事,有帝王天子也有平民百姓,磅礴爱心演绎人间大孝,无怨无悔成就幸福人间。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读出了一份责任,读出了一份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情愫。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和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教育晚辈、关爱老人,从身边做起、从关爱家人做起,从而调动起全社会每个人“参与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孝老爱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座城市、一个社区、一个单位,但凡做到了全民孝老爱亲,那便是社会文明的亮点,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为“孝老爱亲”这个传统美德的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数千年的传承告诉我们,我们应践行孝道,并在孝敬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不忘其他老人,以一种可贵的博爱精神来诠释子女对长辈的孝顺之情与“人不独亲其亲”的大爱情怀。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倡导文明、弘扬传统,从何做起?其实,就要从身边做起,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老人们的辉煌经历虽然已成为了历史,但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的培育,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成功。因此,我们首先要从践行孝道开始,将一种大爱的情怀推广开来,使其成为一种全民行为。在弘扬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让普天下的每一位老人都得到儿女的孝敬,享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身边每一个需要关心的人都得到关爱,享受到人间

修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修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强调“修己以敏”,“修己以安百姓”。我们党的领导人继承了“修养”的有益思想,并赋予新的 含义。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修养》曾成为全党的必读课本。进入历史新 时期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时都强调 要讲修养、讲道德、讲荣辱。 修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做动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修身养性,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求得学士、才干、道德、 涵养等各方面的充实,完善和提高;另一层含义是作为名词,如:某人很有修养,指一个人在思想理论知识、才华、道德质量等方面达到一定程度、一定水平。所以修养既是过程,又是目标。 一、准确把握加强修养的重要意义 下面从个人成长规律方面,从时代和事业发展需要方面,阐述加强修养的 重要意义: 〈一〉加强自身修养,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 1、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有所作为的前提和基础。 成就事业,有所作为,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能否成就事业,有所作为,既决定于外界环境,即:组织培养,群众支持,才 华施展之地,更决定于自身的素质,自身的努力,这是内在动力。而素质不是 天生的,是来自于自身的修养,要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改造,以期提高自 身素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先,然后达到成就事业,有所 作为。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内在要求,成就事业是修身的必然结果。 2、另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是提升人格魅力的必然要求。 加强自身修养是提升非权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如果是领导,其影响来自 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因素的影响,二是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即人格魅力)。权 力影响,是由领导者的职位和人们对职位的传统服从所形成,一旦离开这个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何为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 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 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 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

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

“传承孝道,学会感恩”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教案 13秋电子班“道德讲堂” 主题:传承孝道,学会感恩 目标:学会感恩、提高道德素养、懂得孝道 同学们,下午好!欢迎来到13秋电子班“道德讲堂”。道德讲堂是中央文明办在全国推广、旨在提升道德素养的重点活动。“道德讲堂”是一个让人长好心的地方,只有长好心,才能做好人,只有做好人,才能有好报。所以,这是一个送平安、送吉祥的地方。我们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让身边的事教身边的人,用这些善良的人和事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从小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今天,我们“道德讲堂”的主题是:传承孝道,学会感恩。一共有七个环节:唱首歌、看短片、诵经典、讲故事、谈感想、送吉祥、行善举。 一、唱首歌 同学们,我们的一生中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和事有许多许多,但我们最应该感恩的是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活的能力。感恩父母,感谢有你,让我们一起唱响《感恩的心》。 (全体起立。前面一排学生带领唱并且比手语,其他同学跟着比手语唱歌) 二、看短片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说起孝敬父母,我国山西师范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女学生,从她8岁起,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整整12年。如今她上大学了,不放心母亲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她的“道德短片”。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一定跟我一样,为孟佩杰同学的行为感动着。面对家里突如其来的灾难,年仅8岁的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担。8岁,8岁的我们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8岁的孟佩杰却要起早贪黑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抹药复健。她12年如一日地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孝敬父母的“最美女孩”致敬。 三、诵经典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开篇就讲到了孝,下面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一起吟诵“入则孝”。

弘扬优良传统道德讲堂

六年级1班传“承中华传统,争做文明小学生”道德讲堂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传承中华传统,争做文明小学生”道德讲堂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传统并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开拓前进,我们责无旁贷,做无愧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承中华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道德讲堂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把传承中华传统贯穿到歌曲、听故事、看视频、诵读经典等各种形式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传承中华传统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时间:30到40分钟。 活动准备:歌曲《公民道德歌》及《中国文明礼》视频。学生准备《心愿卡》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开场白:(刘晨曦才琴巴特)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2(才琴巴特):同学们,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传统,并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3、刘晨曦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应

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无愧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才琴巴特):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中华优良传统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 5主持人合:六一班《传承优良传统,争做文明小学生》道德讲堂现在开始。 二、活动开始 (一)、诠释传承优良传统,争做文明小学生的必然性 6.《传承优良传统,争做文明小学生》道德讲堂一共包括六个环节:看 短片、唱歌曲、诵经典、讲故事、表心声、送吉祥。 7、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文化 孕育了勤劳、勇敢、爱国、孝亲、行善、团结、互助、见义勇为、刻苦 学习、奋发向上的中华儿女。 8.中国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一直奉行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 9、当今社会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的诠释。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41032077 商务英语二班谭飞凤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道德标准成为评判人们所有言行的首要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以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其他价值观都受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过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传统道德,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毫无疑问的是,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确是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一些糟粕以及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强调“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这绝对是当代道德体系中不可吸纳的部分。还有,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这极大地扼杀了妇女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在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再比如,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强调孝道的民族,但是在传统孝道里,有一部分是走向了极端,是虚伪而且残酷的。鲁迅先生就曾对《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部分表达了强烈的反感。这种愚孝已经走向了孝的反面,是不符合现代道德观念的,应加以剔除。再者,“父子相隐”的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私情大于公法,这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更加错误的,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在作支撑,如果将一切传统都抹杀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也有不少昏暗庸俗、格调低下的糟粕。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盘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

《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怎样界定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3.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4.简述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及其基本内容。 5.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道德成果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二、论述题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谈谈大力弘扬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伟大意义。 三、讨论题 某高校一女生宿舍集体凑钱雇佣保姆,定期为她们打扫宿舍卫生、洗衣物等。她们认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促进学习。针对这一事件,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操作 8.查阅有关中国古代典籍和相关材料,对一些能够鲜明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名言警句、典型事例进行整理。(注明出处和参考文献资料)9.了解和观察你周围的人们的言行哪些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哪些与二者有悖,请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谈些看法。 10.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或通过采访外籍教师等方式,了解国外某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优秀道德文明成果,对此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并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些什么以促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答案要点: 一、1。答: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2.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此外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 3。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在长期的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意志。对待它,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古为今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4。答: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

道德讲堂 百善孝为先 发言稿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叫XXX,听了前面同志的发言,非常的感动,我也想说说发生在我父母身上有关孝道的故事和我的一些感想。 我父母都是农民,他们身上传承着善良、勤劳、乐观的优良传统,我在他们身上也深深感受到“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 父亲,兄弟六人,排行老三。父母结婚后不到半年,奶奶就让他们分家单过,说家里负担太重了。其实,大伯、二伯也都已成家但并未分开过,别人说是奶奶没有看上母亲这个外地来的媳妇,母亲就当什么也没听到,豪无怨言地和父亲搬出了这个大家庭,我问母亲:你生奶奶的气吗?”母亲说:”不生气,奶奶能把6个儿子辛辛苦苦养大也不容易啊!” 搬出来没有地方住,父亲找生产队借了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仓库,有了孩子,房子显得更拥挤了,父母下定决心要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到很远,有水的地方去割芦苇. 早出晚归,孩子小没有人带,只好锁在家里。有一次,父母上早工.刚走一会儿,我就醒了,看到没有人就哇哇地哭起来,嗓子哭哑了,没有人理,就顺着床边往下爬,头朝地狠狠地摔了下来,头上撞出包、脸也蹭烂了,早已哭不出声的我,只能流着泪爬到门口,从门缝里使劲往外钻,想着出去就能见到亲爱的妈妈了,就更用劲,可头出去了身子却被夹住了,出不去也进不来。一小时过去了,二小时过去了,太阳出来了,父母还没有回来,

天气越来越热,由于长时间脱水,我中暑晕了过去。接近中午父母才回来,母亲抱着我伤心地哭起来。这件事发生后,母亲去找奶奶帮忙看一下孩子,奶奶却说:你大哥、二哥的孩子都在这,我再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其他孩子了。母亲什么也没说就又回来了,找了一个背娄每天把我背在身上,风里来雨里去。我问母亲:你恨奶奶吗?母亲说:你父亲的妈妈也是我的母亲,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有了孩子,我更能理解做父母的心了,谁不想多爱孩子一点,可是有时真的是能力有限!这就是我的好妈妈,我的好母亲!就这样,我像小袋鼠一样在母亲爱的背娄里慢慢长大。 经过一年多父母辛苦的劳动,终于攒够盖房子的材料,可这时奶奶却来找父亲,说叔叔要结婚盖房子,把你们的材料先借一下,父亲二话没说就给了。我听到这里忍不住说“妈,爸怎么这么好说话?”母亲却笑着说:“没有孝心的人就没有爱心,这说明你爸爸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也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是啊,没有天,哪有地?!没有父母,哪有我们?!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是我们一生中永恒的至亲至爱,更是血浓于水的骨肉情缘。父母含辛茹苦、操劳一生,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又为扶养和教育子女尽心尽责历尽艰辛,他们把全部的爱和亲情都倾注在子女的身上,那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博大情怀,无不在每个子女的心灵留下刻骨的记忆。如今,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安度幸福的晚年,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政是“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是社会共同利益、根本利益的总和,是社会是非善恶观念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义总是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之中。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历代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各种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批判和唾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的基本精神是等级、有序、和谐。礼的形式即礼仪、礼节、礼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礼的内容即礼的基本精神。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礼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形象的塑造,与礼的观念的深入人心有着密切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礼的道德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等级制度及尊卑观念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人格不平等的消极方面。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加以扬弃的。 (四)、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是真、诚、实的总和。“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信是立人之道,是立政之本。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正因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2020年整理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doc

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丰厚,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吧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奋图强等。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队中华名族 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优良道德传统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态度,并根据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转化的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应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队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以孝敬父母为例,孝道可以说是传统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前提,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有仁爱之心的初始体现,包含对父母辛劳之心的理解和尊重。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只是按月给老人寄去一点钱,以为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而事实上这远远不够,父母需要的是儿女发自内心的关爱。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远离家乡在外地求学,,应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祝福,关心父母的身体,不乱花父母的血汗钱。父母给予我们的,我们也应回报给父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古代的愚孝也是不可取的。比如父母剥夺了子女的自由权,一切听从父母,包办婚姻,一

好家风好家训道德讲堂

好家风好家训道德讲堂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道德讲堂: 家风家训格言警句 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13、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14、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17、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18、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19、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20、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21、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2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23、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24、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25、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26、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27、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28、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29、刻薄成家、骄奢淫逸,就是败家相。 30、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31、家家有本难念经,唯有开心念得通。 32、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他有“忧国忧民,为名请命”的爱国精神;他有“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高尚境界;它有“力克万难,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它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它有“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它有“见利思义,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它有“律己宽人,惩恶扬善”的处世准则;它有“自尊互敬,和睦相处”的礼仪风范······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古代儒家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周易》上说:“正家而天下定矣。”《礼记》上说;“家齐而后治国。”《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如果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父母,那么必然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尊敬周围的长辈。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东汉人黄香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寒冷,黄香就钻到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焐热;夏夜炎热,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黄想长大后,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救济灾民,百姓非常感动,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千百年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国人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现代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乃是人们应该信守的道义。 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不辱节的苏武,宁死不屈的颜真卿,“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勇斗歹徒的徐洪刚······他们把正义、信念、人格、操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诚实可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战国时,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想:怎么才能让人们相信我变法是真的呢?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枕头,并告诉人们,谁能把他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但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自然也就没有人去扛。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两。终于有一天,一个壮汉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当上五十两黄金。老百姓纷纷议论,商鞅言而有信,他的命令一定要执行。商鞅变法成功,奠定了基础。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守则。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诚信是一个人的立生之本,也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人无诚信难以自立,企业无诚难以生存,政府无诚不能取信于民,国家无诚难以发展。 重义、诚信、勤俭、慎独等等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国几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5)liushouti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道德讲堂课件——传承孝道

“传承孝道,学会感恩”道德讲堂讲义 胜利二小四年级一班“道德讲堂” 同学们,下午好!道德讲堂是中央文明办在全国推广、旨在提升道德素养的重点活动。“道德讲堂”是一个让人长好心的地方,只有长好心,才能做好人,只有做好人,才能有好报。所以,这是一个送平安、送吉祥的地方。我们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让身边的事教身边的人,用这些善良的人和事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从小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今天,我们“道德讲堂”的主题是:传承孝道,学会感恩。一共有七个环节:唱首歌、看短片、诵经典、讲故事、谈感想、送吉祥、行善举。 一、唱首歌 同学们,我们的一生中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和事有许多许多,但我们最应该感恩的是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活的能力。感恩父母,感谢有你,让我们一起唱响《感恩的心》。 二、看短片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说起孝敬父母,我国山西师范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女学生,从她8岁起,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整整12年。如今她上大学了,不放心母亲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她的“道德短片”。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一定跟我一样,为孟佩杰同学的行为感动着。面对家里突如其来的灾难,年仅8岁的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担。8岁,8岁的我们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8岁的孟佩杰却要起早贪黑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抹药复健。她12年如一日地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孝敬父母的“最美女孩”

致敬。 三、诵经典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开篇就讲到了孝,下面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一起吟诵“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谢谢同学们,请坐。其实孝顺并不难,它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就像弟子规中写到的,父母叫唤我们,我们及时地答应,这就是孝顺;每天早晨向父母问声早安,这也是孝顺;对父母说话的态度要温和,这都是孝顺。老师相信,我们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 四、讲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孝敬父母的美德少年。下面就请黄维佳同学为我们讲述一段真实的故事。 五、谈感想 谢谢维佳同学的真情讲述。听了孟佩杰和涂馨予同学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触,许多的心里话。那就让我们打开心扉,问问自己,和他们相比,你在对待父母和长辈时有过愧疚吗?以后你会如何做到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又或者你有做得好的地方吗?也可以跟大家分享。请举手。 六、送吉祥 虽然我们和孟佩杰、涂馨予同学的家庭情况不同,但是我们孝顺父母和长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1)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总的来说,应该是批判的继承。批判与继承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表现在道德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了时的、腐朽的、愚味的传统思想,是应该坚决剔除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文化。但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而言,也是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和斗争,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也有着差异性,具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进行具体的历史地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 但要做到批判的继承,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性,因此,并不都是优点和缺点,精华或糟粕,鉴别是一种作出事实判断的重要认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区分优与劣,好与坏,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取舍,去粗存精,正本清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正确的道德理念,推动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但是精华的汲取,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照搬,直接沿用,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客观地改造与创新。总之,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方针,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特别是在这个历史新时期,我们大学生更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要通过

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

首先,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环境育人结合起来。再次,学校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制度育人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大学生要增强自立自强的品质、平等竞争的思想、时间观念、法制观念、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时具进,发扬光大。 电信1106班 尹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档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材料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s://www.sodocs.net/doc/1a4044108.html,/n51660c972.aspx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任何一个人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影响。 第二,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 第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而言,我们的现代化既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化。 第四,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如果忽视文化、道德的社会作用,不讲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贪污腐化、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就会大量滋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配合立法,文化部已在启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各地也对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抢救和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关系着民族的利益。传统文化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一样,是一种国家资源。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典籍文化上,也大量地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化上。实际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传统文化的最终体现,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第一,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富于革命的精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闻名全球的四大发明,又被称为“礼仪之邦”。 第二,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墨子》强调要“举公义”,贾谊《治安策》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俗之辨”,在剥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