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也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也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也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也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也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摘要】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今天的古诗词的教学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的观念,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本能和积极性去探究和领悟。本文仅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谈一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古诗词;培养兴趣;加强积累;模仿锤炼

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是文之首” ,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新诗因其具有诗情,诗语和诗思的内涵与特征,而这三者的完美融合最具审美价值。对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诗词教学将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而点燃其生命能量,激励其追求超越现实之上的不朽的精神价值,同

时也提升学生驾驭母语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古诗词声律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兴趣,刻意出新

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读而不讲究方法,学生会感到没有趣味,首先就从读的方法人手,别出心裁,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就从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教学体现以读为本、抓住诗眼是关键、巧妙提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几方面来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及做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 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就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欲望,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那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呢?我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优秀的诗歌作品,蕴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练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对初中学生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古诗词中的语言精练,一个字表达出无数意境,无数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可见作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1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陈春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名篇佳作。其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却屡屡遭遇尴尬。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和引导,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赏析显得那样的勉强和无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仅停留在诵读、默写、了解大意的基本层面上,对作品的韵律、节奏、语言的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它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节奏明快,色彩鲜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于美的享受。而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只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记忆,就像读白话文一样,没有把古诗词中本来就有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出来。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把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当成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花很多时间去背诵和默写古诗词。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偏离了学习古诗词的宗旨。 二、古诗词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体会诗中客观物象。 现在的初中生都是九零后出生的,他们处于社会的转型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中国社会正在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形态转变。而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农耕文化和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古诗词中描写的这些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自然就感到陌生和枯燥。 如马致远所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清雅、安适的深秋晚景图。这些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初中生,特别是没有过外出旅行、没有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初中生来说是无法体会这些客观的景物,更不要说把它与“孤寂愁苦”的游子联系在一起。 王维写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大漠落日景象。白居易写的《观刈麦》,主要写农村夏日的农事劳动。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和辛劳。“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揭露了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现象。 温庭筠写的《商山早行》描写出诗人旅途的颠簸,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整首诗紧扣“早”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写出了早行的清冷图景。 这些古诗词中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都非常经典,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词。但都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无法感知和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更谈不上对这些诗词的深刻理解了。 三、受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难于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思想 古诗词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语言传授,轻视吟咏诵读;重理性分析,忽视文化审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反思,为研讨科学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语文教育具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功能。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教育: 1、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童言无忌”,一定要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创造一种朋友与知己的情感氛围,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 2、提供自由和自主的学习机会。在教学中,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和机会,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感悟、思考、生成的问题必须是自由的。教师不对学生做任何引导和暗示,更不能有硬性的统一规定。

3、提供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后,总会有交流的需要,总要有机会和时间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共享或征求他人的认同,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 4、教师是引导者、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平等参与的一员,应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创造平等融洽的对话氛围。 二.古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 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时,应当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和思想。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则有利于我们从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深入体察诗人的心路历程、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每一个优秀诗人的诗作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因此,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就不仅要了解介绍生平履历,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文本的“细读”和“审美”上来。也就是说,从作品文本的语音、语言、语法、章法、乃至意象组合等具体细节上一一细致审读、潜心咀嚼,在此基础之上,进入诗歌的审美艺术境界,与诗人心神相应,从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深刻认识诗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二、要解决的重点 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须突破的难点 上好古诗文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对祖国博大精深语言的热爱,是古诗文教学应突破的难点。 四、预期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五、解决途径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如《隆中对》、《曹刿论战》等。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吸收成功经验,列出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企盼能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轻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利用多媒体随画面和音乐讲解,有的用机器代替了人读,学生读读写写,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顿悟的高度。如笔者听过一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大谈此人的心理境界上,而忽略了品读涵咏,不能说这不是一种遗憾。 2.照搬教学参考。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阐释要遵循文学作品的读解规律。随着新的科学的读解方法的确立,教师在阅读诗词时更注重对诗词自身的鉴赏,不再把诗词当作政治的拷贝,作一一对应的机械分析,但是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排除以前教参的影响。比如有教师在教《陋室铭》时,对“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的还是解释为“统治阶级的靡靡之音”。 3.忽视激趣学生。由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扫清文字障碍”,学生会翻译诗句大意、会背诵,即算完成教学任务。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的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初中学生思想感情并不贫乏,但知识储备不够丰厚,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不高,而诗词语言本就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易理解,文学素养不高造成学生阅读古诗词时有诸多障碍。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不同诗人或不同诗风的比较,那么必然造成更大的困难。 2.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生活阅历的有限也是初中学生难以亲近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初中生活基本上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他们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有限。而古诗词却是跨越千年,纵横万里,诗人的万千情怀凝聚着人生的感悟,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无法领悟。因此,生活阅历的有限学生也就很难和文人们引起共鸣了 3.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的干扰着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枯燥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变相的唯“成绩独尊”论使“教—学—考”间产生了过多的应试情绪。 三、改变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 1.进行美读训练。美读即深入到诗词所呈现的情感意境中,用适合诗词感情基调的速度、语调等进行朗读。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词人主体情感突出的诗篇,很适于美读,笔者一开始就用美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对该词跌宕变化的情感有个初步的了解。进入到对局部的赏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句段的朗读,体味其中情感。比如“醉里还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达出跌宕激动的情绪。读的时候要注意一句一顿,语速中等,语调豪迈而凝重,充分表达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的英雄壮志。这种朗读才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语音的外壳体现语言的内涵。最后,在局部把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引语】古是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心境意境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人们往往对、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2001年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大量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

我看初中古诗词的教学

初中古诗词教学法之我见 迎河中学时丽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诗词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重大意义,自然也毋庸赘述了。纵观江苏省2003年中考试卷,除默写外,还有苏州、连云港、无锡、盐城、泰州五县市以其他方式考查到,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要求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考古诗词的考查将会更多。 但是,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现在,诗词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并且愿意说起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诗词确实是不实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诗词只会让人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匆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于是,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日趋褊狭。

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点个人意见。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

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后所镇中学赵和云 内容提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一个概念,学会理解意境是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坚持围绕“三维目标”,引领学生加强诵读,激发想象,再现内容,体会情感,一步步完成对古诗词意境的领悟和体会。 关键词:意境三维目标诵读感悟升华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短小的形式、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世界艺术长廊的一朵奇葩。对于青少年学生,古诗词学习无疑是理解和提高母语运用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分散在“阅读”各条中,即“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和“背诵优秀诗文80 篇”。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的学习中,众多的师生都将古诗词的学习定位为背诵默写和简单的理解上,对意境的探讨往往浅尝辄止。这种功利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仅不能充分领略古诗文化的魅力,还失去了全面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本文试从意境教学的角度,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作一探讨,以正方家。 一、理解概念,培养能力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一个概念,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被一些教师作淡化处理。其实,意境并不神秘。那么,什么是意境呢?笔者以为,所谓意境,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来抒发感情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即是情,情即是景”就是最好的概括。意境同样包含旧有的“中心思想”的基本含义,另外还多了一层“交融”的含义。也就是说,意境难理解,难就难在这景里怎么就有了情,而情里怎么就有了景呢?“诗言志” ,这里的志,就是情感、态度、立场和观点。情不离景,景不离情,这就是“交融”的含义。 在实践中,笔者一般从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和探

最新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精)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以下我为大家整理谈谈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求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

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古诗词填空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 措施 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古诗词承载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学习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品味人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受到陶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文言文因为离我们年代久远,拗口难懂而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教师极其模式化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文学常识介绍、正音、节奏、朗读课文、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是练习巩固。这一套模式化的教学流程下来,让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想说爱你真的是不容易。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诗词的意境,掰开了、揉碎了的讲,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漫步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读中悟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仅凭对词、句的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很难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对诗歌的学习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独有的韵味。不过,要想让学生读的好,读出自己的

体悟,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几点一定要学生注意:一是朗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放开声音尽展情怀;二是要注重诗词的节奏和重音;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自读,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小组讨论疑难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质疑。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让学生在质疑和探讨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学生在熟悉了内容的同时,也会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对文章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过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生硬讲解。(二)、抓住“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s:.cssyq.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句子,往往是诗人复杂而深刻情感的凝聚,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诗词之眼加以点拨、启发,就可以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联想,从而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一位教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师: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生:“壮”。师: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词的结句“可怜白发生”,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语气平缓哀婉,感情一下子从巅峰跌落低谷,从雄壮转入悲壮。这首词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雄壮?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生2:“五十弦翻塞外声”。生3:“沙场秋点兵”。生4:马作的卢飞快地,弓如霹雳弦惊。师:读这首词,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迈与雄壮,也感受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与悲壮。所以这一首壮词雄壮是其表,悲壮是其里。那么谁能说说词中那些词句又凸现出悲壮呢?生1:“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一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生2:我觉得词开头的一个“梦”也能体现出悲壮。生3:我认为“醉”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作者内心的爱国之情无法排遣时,借酒排遣,更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这样围绕“壮”字来设计教学,不但让教学层次很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事半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旦突破,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三)、注重意境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

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其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 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 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诗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档次也有帮助。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以讲代读的状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古诗文的教学摆在一个较之过去更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教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学生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2篇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2篇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 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 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教学设计 2、篇章2: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2 结合背景,理 解古诗词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 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 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 宗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 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 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 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苏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苏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苏教版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

我看初中古诗词的教学

钝化他的五官感受力,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古诗词审美亦然。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能动性必强,效果必佳;以不当的情绪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能动性必弱,效果必劣。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词)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1、散文描述法。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2、音乐烘托法。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词),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3、绘画激趣法。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