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所以本篇文章江苏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sodocs.net/doc/1b17626299.html,)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礼仪宗法制度和关于礼仪宗法制度的相关考题。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准则,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长继承制。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简要介绍如下:

一、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二、丧礼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三、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⑴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

⑵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

⑶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

⑷其他忌讳: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四、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三四岁到八九岁。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十五岁左右

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

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附录:其他宗法礼仪名词

1、七庙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

2、六亲

《左传》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

《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

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五常: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

5、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6、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7、三牲

祭祀用的牛、羊、猪。

相关考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主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意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束发

b.而立

c.垂髫

d.总角

e.期颐

f.弱冠

g.耄耋

h.不惑

i.花甲

j.豆蔻

A.b-j-e-h-a

B.c-d-a-f-i

C.a-c-e-f-j

D.d-f-i-j-b

答案:

1.D

2.B

礼仪笔记

1.礼仪的由来:“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2.礼仪的涵义(广义):人们在交往中,用于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准则。3.礼仪的种类:自律(自己),社交(对人),场所(对事)。 4.礼仪的要求:区别对象,分清场合,注意方式。 5.礼仪的原则:1。真诚与尊重原则。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为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2。同情与关怀原则。3。得体与适度原则。 4。自信与谦逊原则。 6.礼仪的成因:审美,宗教,心理,风俗,经济政治。 7.在古汉语中,“礼”有三层意思:1。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2。表示尊敬和礼貌。3。礼物,即赠送的物品。 8.将“礼”与“仪”连用始出于《诗经》。 9.礼仪的定义:所谓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10.礼仪的上述定义表达了以下的几层涵义:1。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2。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3。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11.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之前。汉人许慎说:“礼仪,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他认为礼最初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是原始人用来事神致福的。尧舜时代,国家已具雏形。同时,民间交际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3.“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通典》: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14.广义周礼的内容最主要是宗法制度。 15.狭义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6.三礼:传世的《周礼》和《仪礼》与其释文《礼记》一起统称“三礼”。 (《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礼记》偏重于对礼仪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 17.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而是对周礼作出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评价:从个人修养来说,孔子揭示了礼的内在本质,阐述了礼的生命源泉,赋予礼以深刻的内涵,使礼达到了更深的层次。 18.孟子主张“以德服人”。 19.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 20.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说。 21.礼仪修养: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 22.首印效应:第一印象,70%视觉,前30秒。 23.晕轮效应:知觉扩大心理,已知局部泛化整体。 24.仪表:一个人的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化。

校庆礼仪队规章制度

校庆礼仪队规章制度 礼仪队是通过“礼仪之星”选拔出来的一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礼仪使者队伍,在校庆期间提供一流的礼仪接待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形象使者选拔,也为我校的各类活动储备人才,是一支向外界展示我校风采,树立我校形象的,具有服务性质的队伍。 一、礼仪队架构与工作制度 1、本队全称为德州学院礼仪队; 2、本队队员均属自愿参加,并经过礼仪大赛层层选拔后录用; 3、本礼仪队隶属于校团委,由校学生会女子部暂行管理; 4、负责人(部长)负责安排每一次礼仪工作的出队人员实行轮流出勤制度,做到公平公正,队员要服从负责人的安排; 5、负责人(部长)负责安排女子部1—2名成员跟进每一次礼仪队的培训活动和跟进每一次礼仪工作。 二、礼仪队队员工作守则 1、本礼仪队队员是德州学院的形象代表,应注意个人形象,言谈举止大方得体; 2、本礼仪队队员应注意维护礼仪队形象,不得有打假斗殴现象已经发现严重处理; 3、在校庆服务期间,如因个人原因造成学校损失者,将给严厉的处罚。 4、本礼仪队队员应主动学习礼仪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5、本礼仪队员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配合;

6、本礼仪队队员在工作期间不能自觉维护秩序两次者给予提醒,累计五次者劝其退出礼仪队; 7、本礼仪队队员在校庆工作期间应统一听从负责人管理,整齐着装,注意言行举止,说话大方得体。 8、本礼仪队员对布置的工作任务,应积极认真按时完成,特殊情况应事先向负责人说明,不得因各种无理理由而不按时完成任务。请假经批准后才能移交工作; 三、礼仪队训练、例会制度 在校庆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安排一次训练,训练情况由女子部负责人负责登记。礼仪队队员要准时参加训练,如不能参加,必须提前一天向女子部负责人请假,累计三次请假当作一次缺席,累计三次缺席通报给各系。 (一)具体训练内容 1、礼仪理论知识方面的训练; 2、风度和仪表的训练(主要包括气质、谈吐和外表、衣着及举止等方面的训练); 3、专项礼仪训练(包括会议礼仪、典礼礼仪、宴会礼仪、颁奖礼仪等方面的训练); (二)实践方面的训练 1、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于规定专门时间由专业教师或有经验的礼仪人员进行系统训练; 2、按照理论知识依次进行礼仪专业的实践训练。

中国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礼仪绪论 定义: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这里只谈论狭义的礼仪 分类:《礼记》分为吉、嘉、宾、军、凶 起源:仰韶文化,人面虫身纹饰 龙山、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可能为礼器 原则: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 另有祖宗的加入 作用:维护统治的纲纪,推行教化的工具。也是个人修身立行的准则。 礼仪著作: 周礼。原名《周官》,又《周官经》,春秋战国人所撰建构礼仪制度之书,主要是对政治制度的构拟。 西汉初年河间献王刘德获。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东汉郑玄注周礼,岁大行于天下。 仪礼。存十七篇,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的有关士礼的记录。 鲁人高堂生传授此书,弟子后苍推演了除士人之外卿大夫、天子、诸侯的礼节。 梁人戴德、其侄戴胜、沛人庆普分别得之,成为大戴、小戴、庆氏三家。 礼记。孔子及其弟子对旧时礼仪的解释。后存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唐代后者被奉为官方的教科书。吉礼:祭天 圜丘祀天。 时间:冬至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 流程:天子百官来到郊外→天子宰杀牺牲→焚烧祭品(“燔燎”)→“尸”接受祭祀→向尸献祭品→尸接受并以“酢”回应→天子跳云门之舞→饮福,也即享用“酢” “尸”后来用牌位代替。 秦代三年一祭;宋朝有大赦天下的礼节。天坛即清朝为祭天而特意设立的。 祈谷: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初与祭天混为一谈;唐高宗时分开。 大雩:求雨仪式。平年例行,荒年随时举行。 明堂:季秋之月大享天地之处,报答天地的恩情。 五帝:将一年四季与五帝相匹配,分别祭祀。东汉正式定格。 日月星辰:在春分早晨的东方祭祀太阳,秋分晚上的西方祭祀月亮。 吉礼:祭地 方丘祭地:夏至在北郊水泽上的方丘祭地。水代表山川。瘗埋。 四望山川:祭祀名山大川之神。在国都四方举行,出师前后也要祭拜。 封禅:在名山祭天以报天恩。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中国礼仪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所以本篇文章江苏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sodocs.net/doc/1b17626299.html,)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礼仪宗法制度和关于礼仪宗法制度的相关考题。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准则,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长继承制。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简要介绍如下: 一、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二、丧礼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三、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⑴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 ⑵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 ⑶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 ⑷其他忌讳: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四、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老师: 上课时间: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中国历史就是家天下的历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以“嫡长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为维护家天下奠定坚实基础,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2.封国制度不断 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或封建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组织,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

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在封建社会,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族权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强大影响,是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主要标志。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个人的权利,家长却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力。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它既与地方绅权结合,同时又与政权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成为与政权、神权、夫权比立而四的强劲的社会维系力量。历史上中国社会常常动荡不安,但以血缘关系纽带联系起来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家族却始终非常稳固,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在乱世,中国文化仍然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

----大学校礼仪队规章制度汇编

------大学校礼仪队 规章制度

----大学校礼仪队是校大型社团之一,主要负责学校的大小型活动中引领接待及颁奖等工作。通过礼仪训练,礼仪生也可以提升精神面貌,规范坐姿,站姿,走姿,更好地展现个人魅力,锻炼在社交礼仪中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同时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为了使我校的礼仪工作开展顺利,特制定以下礼仪队工作条例: 宗旨: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塑造我校学生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主要任务:负责学校对内对外各种大型活动(包括各种晚会,庆典活动,比赛,会议和各类仪式等)的礼仪接待和颁奖工作。 校礼仪队组织结构: 队长1名副队长2名 训练部部长2名财务部部长2名宣传部部长3名 礼仪队员40名男助理5名 礼仪队队员的基本要求: (1)女生身高165厘米及以上,具备良好的礼仪形象: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言谈得体,充满朝气和活力。 (2)有良好的集体荣誉感,时刻不忘维护我校对外形象及声誉,树立我校美好形象。

(3)明确工作职能,积极参加训练,并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有关接待和颁奖礼节,有一定的工作技巧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4)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热情,纪律性强,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5)在工作期间,队员应提前到位,不能随便请假,迟到或早退,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服从统一调配安排。 礼仪队成员的产生: 公开招聘。经面试,复试,训练,考察,然后确定最终人员。 礼仪队各部门职责: (一)礼仪队员 (1)礼仪队训练期间必须按时参加,并认真训练,无故不得缺席。 (2)队员在掌握了基本训练内容后,每学期还要进行一次巩固训练,由队长负责监督。 (3)做好学校组织的各种晚会、比赛、工作会议等的相关礼仪接待工作。 (4)对轻度违反队员职责,工作态度不认真者,给予口头警告;屡次警告无效,多次违反上述条例者,给予辞退或开除的惩处。 (5)队员应准时参加例会,训练及活动,有事不能参加会议时应及时请假。无故缺席三次则给出除名处分。

礼仪完整版

§三礼? 后代儒家学者整理成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两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依据,因此被称为“礼经”。它们也是研究探讨古代用于贵族的礼制的最重要的书。 《周礼》,原称《周官》。《周礼》为春秋战国时人所著建构国家职官礼仪制度之书。《周礼》一书主要内容是有关政府组织机构的规划和构拟。 《仪礼》是春秋末至战国时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记录整理的主要是关于士礼的著述。《仪礼》保存了许多两周古礼,甚至是殷商古礼。 《礼记》是孔子弟子及后学所记古代礼制与相关的论述、解释。有两种版本《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后者在唐朝尊为经书,因此影响更大。 §五礼? 后代的礼学家按照《周礼》的说法,将古代了礼仪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吉礼包括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周礼》的说法,吉礼是祝祈福祥之礼。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天神,指对上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的祭祀;祭祀人鬼,指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祀。同时这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重视礼教,重视伦理教化。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周礼》说,嘉礼是用以“亲万民”的,其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在等级制度下,无论什么礼仪,都随地位的尊卑贵贱而有仪节繁简多寡的不同,不可能对“万民”一视同仁。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道。讲天子与诸侯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其中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时见”:指天子有征讨等大事时,一方之诸侯见天子之礼,此无一定之期日,有事而会;“殷见”:指天下四方六服诸侯毕至见天子之礼;“时聘”:指天子有事而诸侯未来朝时,派遣使者存问看望;“殷覜”:指多国使者同时聘问。)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对于那些桀骜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大师之礼”,指军队的征伐行动;“大均之礼”,指均土地,征赋税;“大田之礼”,指定期狩猎;“大役之礼”,指营造、修建等土木工程;“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碑。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doc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 汉代朝仪制定者孙叔通 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孙叔桶本来是项羽的部下,但是随着项羽和刘邦的交战形势看来,项羽是注定要败的,于是叔孙通就投降了汉军。队列变了,而叔孙通的官职没变,他被刘邦拜为博士,号稷嗣君,负责举荐勇武之士为汉军争夺天下。刘邦统一天下,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具体过程很繁琐,大致讲来就是天不亮,谒者到现场主持,依顺序进殿,东西分站,侍卫武官沿台阶布岗戒备,手拿武器。 跪拜礼仪的初成 司仪发出警示:皇上驾到!刘邦坐御辇,谒者引亲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礼完毕后,不许抬头看皇帝,祝酒时,按高低依次向刘邦敬酒,规定不许喧哗,不许粗鲁刘邦倍感兴奋,过足了皇帝瘾。要是没有叔孙通的这个礼仪法,刘邦的乐不可支可没那么容易达到。从此以后,见皇帝就要下跪,当然,这时候的跪还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满清时期,整个人都趴下去了。这这就是跪拜礼仪的由来,从那时起跪拜礼就一直延续了好久。直到近代这种礼仪才被取消,这也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标志性礼仪。 跪拜礼仪的初成只是为了满足刘邦当皇帝的瘾,而到了后期,特别是清朝时期,跪拜礼仪发展成了一种奴隶式的屈服,若说刘邦享受的是天下臣服的快感,那么清朝皇帝享受的则是天下人皆屈从于我的唯我独尊的奴隶主感觉。近代又废除了跪拜礼,实际上去废除一种奴隶制,将人们的奴性根除。虽然跪拜礼的初始并没有太大的屈辱意义,但是仍旧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毒瘤之一,废除跪拜礼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度和家族制度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 期发展 ?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须首先对宗法制度有所认识。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

确定继统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者相辅相成,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与此相适应,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祖先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 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 最高的成员主持。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第二节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 法制度 ?周人与商人相比,是个后进部族,但也很早就产生了宗法制度。《诗大雅公刘》提到公刘率领周人迁居豳地,周人“宗之君之。”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西周统治集团结合本民族原有的习惯,在新的条件下对商代原有的宗法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使之更加系统。可以说在西周以及紧接其后的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臻于完善,这一阶段的宗法制度最为典型,最为严密。。

宗法制度文化及其价值论

第33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月 Vol. 33 No. 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1 ──────────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XDJ004) 收稿日期:2010-04-15 作者简介:陈元中(1956-),男,湖北黄冈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政治文化。 -87- 宗法制度文化及其价值论 陈元中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宗法制度文化是西周至明清形成的确立政治体系、分配权利义务、处理人际关系等规则和人们对宗法制度价值的认同、对宗法制度规则的遵从态度和习惯;制度变迁后,宗法制度文化以观念和习惯的形式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应正视并积极引导其实现正向度转化,发掘其现代价值并进行合理利用。 关键词:宗法制度文化;现代价值;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C 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1-0087-04 Patriarchal System and Its Value CHEN Yuan-zh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 Formed in the period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triarchal system is used to establish political system, distribut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hand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analyzes people’s recognition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their attitudes and habit towards conformance to the system. After Institutional change, patriarchal system still affects today's social life in the form of concept and customs. We should face and guide it to achiev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to explore its modern value and use it reasonably. Key words: patriarchal system; modern valu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宗法文化应当包括除物质文化以外的另外三个方面,此前人们研究宗法文化时更多地只涉及宗法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而将宗法制度文化等同于宗法制度,只有宗法制度的历史性考察,没有宗法制度文化的理论分析,这在理论研究上是不科学的,在认识宗法制度废除后的现实影响是不深刻的,在对宗法文化作观念性和行为性分析的同时,还必须从制度文化视角对宗法文化即宗法制度文化进行剖析,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宗法文化在当今的影响,并对其价值进行现代转化和利用。 一、宗法制度文化及其历时形态 宗法制度文化是宗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没有提出宗法制度文化这个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但是已经认识到宗法文化的制度性特征,制度文化这个学术范畴引入我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还没有被广泛运 用,才没有对宗法制度文化作专门研究,关于宗法的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早有论述,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宗法制度存在了 几千年,它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1] ,即宗法制度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在与儒家思想结合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说宗法是在西周宗统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规范体系,宗法文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规范,以宗法统治与政治统治紧密配合,揭示了宗法文化是一种具有制度性特征的文化。但是,“制度文化不同于制度。制度既不是纯物质的、也不是纯精神的,它是一定的物质活动和一定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有机系统”[2],是赋予一定价值、意义和秩序的制度体系以及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态度和对制度规则遵循的意识和习惯,是制度精神和制度规范的综合反映,以制度精神为支撑,以制度规则为框架,反映于观念和体现为行为习惯。宗法制度文化是西周至明清形成的确立政治体系、分配权利义务以及处理

礼仪队管理章程及工作计划汇报

礼仪队管理章程及工作计划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团委艺术团礼仪队培训工作目的在于,让礼仪队各成员更好的做到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旨在使礼仪队成为一支更具专业性的队伍。提升队员的气质以及综合素质,更好的展现三全学院学生的朝气形象。针对美的主题,展现美的风采,体现当代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服务于学校。 为了使校礼仪队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礼仪队的作用,现拟管理细则如下: 一、队员例训制度: 1、督查:每周周日安排我队例训,训练情况由我艺术团管理 中心负责人负责督查我对队员出勤情况,礼仪队队长负责配合 督查工作及做好相应的记录 2、迟到:扣除职务分 3分/次 加训30分钟(礼仪基本步法,基本站姿等) 3、请假:礼仪队队员要准时参加训练,如不能参加,必须提 前向队长请假,累积请假视为一次缺席,每学期请假次数不得

超过三次,每请一次假扣除职务分2分 4、旷训: 扣除职务分 5分/次 一次队长找其谈话,询问旷训原因,给予 警告,下不为例 二次写至少500字检讨书,注明两次旷训 原因,表明下次训练态度,认真谨慎, 由本人直接上交给团委王飞老师。 三次累积三次旷训者开除出艺术团并 由团委出给予全校通报处分 ※旷训累计三次者,将从三全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礼仪队除名,取 消聘用,收回艺术团工作证件,并取消评优资格。 5、训练不积极者扣除职务分 1分/次对于参加例训不积极者, 可视情况给予相应处分 6、退出礼仪队 凡经过礼仪队招新面试并通过试用期者,均为三全学院大学生艺 术团礼仪队成员,队员不得随意退出,退出时需交纳一份书面申请, 说明原因,经校团委会研究同意批准后方可退出(开除出队者例外)。

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

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凡此种种,都为宗法制度的萌芽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在宗法制度下,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 上古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得到了实际的贯彻,从而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臵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这种宗族制度完全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同封建政权、封建礼教纠合在一起,起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一、宗法制度的其内容 (1)嫡长子继承的制度 原始社会早期实行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是选拔的,不考虑血缘关系。西周王朝立国以后,从第二代君主周成王诵开始,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嫡就是正妻,正妻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子称庶妻,庶妻之子称庶子。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的制度 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就是分封制。国指诸侯领地。分封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天子和邦国有一系列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卿大夫的领地称为家,也叫采或邑。卿大夫也依此分封士。 (3)宗庙祭祀的制度 宗法制度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太庙居中,然后分左昭右穆排列,总共祭祀七代君主。周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发展成左宗右社的格局。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 二、宗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1、家天下的统治此起彼伏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秦始皇虽废除分封制,社会结构还是家天下的模式。《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嬴政登上帝位后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封建制的架构沿续不断 秦始皇虽然反对分封制,却继承了西周宗法制度另外两条主要内容——嫡长子继承和宗庙祭祀的制度。历代统治者不肯废除分封制,是因为宗法制度根深蒂固,血缘关系是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所有的皇帝都需要庞大的血缘家族支撑自己的政权。废除分封制,就意味着这个基础遭到破坏。 3、家族化的体制根深蒂固 统治中国人的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之一的族权,就是家族势力发展的结果。家族盛行的结果必然是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家国同构的格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忠孝相通的观念,即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三、专制制度的统治及其特征 中国的专制制度,从中国历史迈入文明社会那一刻起就已形成。中国封建社会总共2954年,就是说专制主义统治中国近3000年。 1、宗法势力极其强大 早期宗教活动就是祭神占卜。中国在东汉就已经产生本土宗教——道教,几乎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将近两千年。到了唐朝,国门大开,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拥进中国,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都超过一千年。 2 、经济基础相对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特点:1.土地的国有;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小农经济构成的经济基础与专制制度相互适应。历代统治者为维护专制制度,必然维护这样的经济基础,也必然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我国封建社会在唐朝已经达到顶峰。由于专制主义的保护,小农经济基础非常牢固,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

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 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 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 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 就常常改元。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 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 乾隆。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 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 现在“爵位”的赐封上。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 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B. “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 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 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上这些人伦关 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 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B. 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 “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 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C. “六亲”泛指亲属。有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 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 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 族。“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 祖父、高祖父、曾祖父。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生 一族。 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 “嫔”。 C.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期”,服丧一年。“功”, 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丧服制度反映了男 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 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 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 C. 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 冠括发。“括发”就是束发。 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在中国古代 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 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 处死犯人。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 祖先。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昭 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C. “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 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七 世为穆。 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 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 细。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结构丰满复杂的社会组织框架。其中,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一切制度发展的原始基础。中国的宗法制度的出现,彻底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宗法体系最早是由夏朝的敬天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了周朝的共和纪元时期,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逐步的发展完善起来。 中国的宗法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实体。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实体存在的礼教制度,中国古代血缘政治基础的分封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分层制度的君臣父子制度三

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运行的体系框架。 中国古代的礼教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礼教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宗教形式。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关于京师文化的发展和形成的文化讲座活动。主要是针对满清王朝的礼仪制度等的研究和讨论。其实,也就是对礼教制度在明清两朝社会上层如何发展和运作的一个真实的描写过程。这已经充分说明,礼教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有的宗教制度形式。 2.制定了宗教建国方略。建立了中国最高的大祭祀制度————天子制度。天子成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宗教国家实际的元首。 3.树立了宗教立国策略。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制度不只是一种社会等级分层制度,他还是中国古代的等级祭祀组织体系。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婚商嫁娶的宗教礼仪制度。礼教制度的宗教观念和思

想,影响和深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4.中国礼教制度的宗教思想和仪式的发展过程,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思想和仪式,过渡到商朝的事鬼仪式,再发展到周朝的供奉祖先的法祖宗教仪式。中国古代夏朝的敬天宗教仪式,是一种多神崇拜的祭祀礼仪制度。到了商朝。由于巫术横行,占卜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形式。事鬼祭祀制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定型和发展起来的。敬天祭祀反而退居次要祭祀的宗教仪式地位。到了周朝,统一为一神主天祭祀仪式。同时,周朝共和时期的国家主持者————周公,取消和废除了很多的鬼怪祭祀制度,压制和打击巫术和占卦文化。建立了崇拜家族男性祖先的宗教法祖祭祀制度。 5.正是因为受到礼教制度和礼教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才会产生出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事件。也正是那些文化先辈们对中国古代宗教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谈一谈古代的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 界闻名的。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之说;在法制上,明认家为组织单位。中国所以至今被人目之为宗法社会者,亦即在此。 ——梁漱溟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 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梁启超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度和规范体系。 依据血缘的亲疏远近而形成“贵贱有等、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等级制度,兼具政治和法律两重性。宗法制度虽在西周末年瓦解,但宗法传统、精神理念已广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积淀成为中国社会调整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的社会传统和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本文在梳理宗法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宗法制的起源及发展 (一)宗法制的形成 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家长制家庭和夫权制婚姻制度。 华夏先祖生活在土壤肥沃的中原一带,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基础。不像牧民和商人那样迁徙不定,农民往往祖祖辈辈定居在一个村落中,并

形成了“固土重迁”的心理传统。由于在一个地区长期生活,世代繁衍,为了自助自卫,血缘关系便自然成为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形成了宗族自治体。这种血缘宗族不仅体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政治组织,形成一套严格规定了“辈分、嫡庶、长幼、主从”的等级秩序。由于财富大都由男子创造,于是夫权和父权得以确立。父亲在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对家族成员具有生杀予夺之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逐渐产生。父亲权力和财产,在他死后需要有人继承,于是逐渐形成一定的继承程序。父亲生前的权威在他死后仍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及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凡此种种,都为宗族制度的滋生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从父系氏族社会对男性的尊崇及夫权、父权的确立,到形成以父权、 族权为特征的完备的宗法制度,还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部落联盟时期,“从尧到舜,从舜到禹”实行的是“禅让制”。然而,在禹死后却将天下传给其子启,这就把禅让的官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王位世袭使统治机构中的血缘关系得以保存,“家族”与“国家”结为一体。经商代对家族中“大示(大宗)、小示(小宗)”的区分,到西周,宗法制发展成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规范体系,并与分封制结合,形成“宗法等级网络和政治等级网络一体化”的国家组织。 (二)宗法制的发展 春秋时期,作为天下大宗的周天子式微,以下凌上,僭越礼制的现象 普遍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开始瓦解。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讲解学习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 识试题40

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 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 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 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 就常常改元。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 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 隆。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 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 “爵位”的赐封上。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 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B. “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 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 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上这些人伦关 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 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B. 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 “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 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C. “六亲”泛指亲属。有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 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 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 族。“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 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 生一族。 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 “嫔”。 C.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丧服制度反映了男 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 “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 功”“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 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 C. 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 括发。“括发”就是束发。 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在中国古代 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 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 处死犯人。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 祖先。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昭 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C. “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 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 七世为穆。 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 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 细。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