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演示教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演示教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演示教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演示教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精品资料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5.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6.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

四、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

2.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4.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案

2.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节。本课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运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比较和测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初步学会尺子的使用方法。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的作用,将测量工具上升到了通用标准工具水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 1.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2.能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 小组(两人一组):直尺、软尺、测量纸带、橡皮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同学们平常有使用尺子吗?生活中人们通常都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比如定做衣服时裁缝要去测人的腰围和上半身、下半身的长度;装修师傅也需要用尺子去测量木板、墙壁的长度。尺子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统一标准制作成的测量工具,这样测量结果就可以比较了,便于人们的交流和使用。 二、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老师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尺子和一张测量纸带,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等会儿同桌两人一组仔细观察,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听到音乐声响起后立刻停止观察,端正做好,现在拿出抽屉里的材料盒开始观察吧。 2.请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预设:相同点:都有0刻度;同一测量工具标志线的间距等长;标准单位首尾相连;数字标记 不同点:材质不同;标志线的间距长度不同;尺子有更细的标准线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进行补充。) 三、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试试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吧。 1.用尺子测量和读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生:0刻度要与物体一端对齐;测量结果要带单位(老师顺势讲出这两种尺子的单位)。 2.我们还是初步学习尺子,所以中间的小格子我们暂时不去管它,我们就看标了数字的大格子。 3.请学生上展台,投影示范测量并读出橡皮的长度。(若有错误,给予及时纠正) 4.同学们会使用尺子了吗?接下来每位同学分别用这两种尺子和测量纸带去测量一下橡皮吧,注意边观察边记录。 5.请几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6.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塑料尺和软尺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用测量纸带去测的结果有时不一样。 7.为什么这两种尺子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呢?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

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学生交流讨论: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1)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 (2)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 3. 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P8页比较的表格: 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 2 3 4 从长到短:1 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一年级科学比较与测量

1、在观察中比较 备课人: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劳动。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恐龙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情境导入。 2.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

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究活动: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他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研讨。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板书设计: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教学反思:

教科版(新)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教案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案 【教材简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将认识世界通用的标准长度测量工具——尺子,总结有关比较和测量的重要概念。本课有两个活动,观察、比较尺子和测量纸带的异同,用尺子测量物体。 尺子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统一标准制作的测量工具,它的单位有毫米、厘米、米。在1889年的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人们规定了1米的长度,从此用尺子测量的结果就有了可比性和通用性。 学生通过对比尺子和测量纸带,会发现以下共同点:都有0刻度(测量起点);标记线的间距等长(相当于同一标准物的长度);标记线重复出现(相当于标准物首尾相连);数字标记(相当于标准物的数量的统计数)。不同点可能有:材质不同(纸带是软的,有的尺子是硬的);标记线的间距长度不同;纸带的0刻度可能未标;尺子有更细小的标记线;数字标记方法不同等。学生深刻地认识尺子,明白尺子的读数和使用方法,并可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项基本技能,将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经过前六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我们需要有“起点=0刻度”,需要测量中“首尾相连=标记”及“十进制计数=数字”的测量条件,明白标准测量工具在测量中的作用。所以,本课通过尺子与纸带的对比、使用,让学生明确尺子无论是何种材质、刻度,测量结果都基本相同,测量纸带虽然方便使用,但精确性和单位的统一性均有缺陷。同时,在动手活动过程中巩固学生的观察、比较的习惯,加深对测量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教科课标版科学一年级的的上册的的《比较与测量1在观察中比较》课教学设计0.doc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先从观察他们感兴趣的恐龙开始,比一比恐龙模型的大小,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比较。“大小”的比较有许多种方法,例如可以比较恐龙模型的高矮、长短、胖瘦等,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比较方法,不同的比较 方法结果可能会所不同。本节课给四只恐龙模型排队是一个难点,学生会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因此先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提供另外两只恐龙模型给学生进行比较,掌握比较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比较四只恐龙模型,另外,还通过微课 的形式讲解操作步骤,让学生的实验更加有序。在学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公平”,并用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为下一节课《起点与终点》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比较大小时通常会“一看”就得出结论,但是说不出具体的原因,或者是根据自己在课外书中看到的知识进行回答。另外学生在动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时可能会忽略“公平” ,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比如应该把恐龙对齐后比较长短,或者把它们放在同一桌面上比较高矮。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因此导入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动画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宜过难,不然学生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因此采取了由易到难的设计,由两只恐龙模型的比较延伸到四只恐龙模型的 比较。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观察能力有所进步,知道在观察时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等,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比较活动。由于他们刚开始接触实验操作, 可能会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本节课采取微课的形式讲解操作步骤。对于胖瘦的比较,不同的学生答案可能不同,教师不必纠结谁对谁错,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 何比较更准确”。 三、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

《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余姚市实验学校朱潮海 课题 2.1在观察中比较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 【教学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四只大小不同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聚焦 1.情境导入。 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老师有四只恐龙模型,它们编号1、2、3、4。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队。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如果排队意见不一致,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想法。 (4)如果有多种比较方法,记录表格第二行、第三行中。 2.学生领取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3.学生上交恐龙模型,养成整理习惯,有助于交流。教师表扬鼓励为主 这样的指导能行吗?如若不行,则采用教材中的方法进行指导。需要根据课堂观察来决定。 学会用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 cc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教学目标 1.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是多种多样。物体作为测量工具,与手相比,它的长度保持不变(标准单位)。 2.测量结果要标明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使用不同的物体对桌子、书本进行测量。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能认真观察、真实记录。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时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回形针若干、小棒若干、长方形木块一个、橡皮擦、铅笔等 学生准备:每组回形针若干、小棒若干、长方形木块一个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提问:除了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长度? 2.学生列举,追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二、探索 1.提供三种物体:回形针、小棒、长方形木块 2.提问:你想选择哪种物体,怎么去测量。教师重复学生的叙述 3.看图片,他们是怎么测量的,跟你的方法一样吗? 图片1:用木块测量——木块只有1个,测量时要在木块的一端做标记 图片2:用小棒测量——小棒有很多,测量时两个小棒不能重叠、不能有空隙,要连接起来、不能歪歪扭扭 图片3:用回形针测量——回形针你有很多,测量时两个回形针不能有空隙,要连接起来 注:图片1强调标记,图片2、3强调不能有空隙和尽量在一条直线上。 4.这些方法都掌握了吗?我们今天的任务是选择两种物体,测量桌子高度、长度和书本的长度。桌子的高度,可以采用上节课的方法,利用测量纸带。测量完毕后,在记录单中填写你的测量结果。 5.开始测量。 三、研讨 1.汇总数据 2.分析数据: 先看用木块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桌子高度用的木块多,书本长度用的木块最少。追问:数量多少代表什么? 预设:长短追问:谁长谁短 预设:桌子高度长,书本长度短。再看用小棒测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桌子高度用的木棒多,书本长度用的木棒少追问:代表什么 预设:桌子高度长,书本长度短最后看回形针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桌子高度用的回形针多,书本长度用的回形针最少追问:代表什么 预设:桌子高度长,书本长度短 3.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吗? 预设:可以追问:为什么

一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达标卷-教科版(含答案)

一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达标卷-教 科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为了比赛公平,在纸青蛙跳远比赛时,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起点。 A.相同 B.不同 2.下面哪个箭头最长()。 A.A B.B C.C 3.在用纸带帮助测量时,要注意()。 A.用的手指不用相同 B.每拃的指尖不用相连 C.一拃一拃要相连 4.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一般要测量()次。 A.1 B.2 C.3 5.讲桌只有一个,我们这么多小组要怎样快速准确的完成测量呢?() A.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轮流测量 B.截取多条与讲桌高度同样长的纸带,每个小组测量纸带即可

C.选一个小组为代表进行测量,其他同学等着就行 D.老师测量,学生观察 二.填空题(共5题,共20分) 1.我们通过()来观察世界。 2.观察物体靠()、()、()等方法。 3.一拃是指()和()之间的距离。 4.测量桌子高度时,我们可以借助()来测量。 5.测量需要让作为标准单位的物体()相连,需要选定()点和()点。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1.比较就是比较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 2.软尺可以测量身高。() 3.在跳远比赛中,只有用尺量才能比较出远近。() 4.用同样物体测桌子的长度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 5.用拃测量时需要将大拇指和中指打开。() 四.连线题(共1题,共3分) 1.连线题。 五.简答题(共2题,共11分) 1.小明和爸爸用拃来测量相同长度的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用拃和小方块测量桌面的长,哪个更准确?并说明理由。 选择的理由:() 六.综合题(共2题,共8分) 1.小红在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请你帮她完成记录。 课桌的长度:()拃多。 课桌的宽度:()拃多。 2.识图题。(把尺子测量橡皮和书本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5课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 (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测量比较好呢? (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不同标准物的优缺点。 提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希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出观点产生的依据)。 (4)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小立方体的优缺点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容: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

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学生交流讨论: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1)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 (2)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 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P8页比较的表格: 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2 3 4 从长到短:1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容:起点和终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