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城融合案例

产城融合案例

产城融合案例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峻的环境保护问题,需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原有的职住平衡被打破,需要在城市中植入新的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更新提升;难点在于产业如何升级。

无论哪一类,配套设施和产业升级都面临招商运营的难题:招商优质项目少;好项目落地难;产业实施难;财政资金不足与公益性设施需求等冲突。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提供产城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具体方式可分为三个步骤:

(1)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产城融合在于突破早期城镇化的弊端。而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前沿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战略,让招商有清晰的目标;如此落实产城融合,城市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3)任何项目在落地的过程中和后期发展阶段,都需要资本的支持,导入金融资本,探索积极的资本运作方式,将规划、招商、资本三个要素统一考虑,就形成了产融结合一体化解决方案。

3.产城融合案例分析

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

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努力,该区域能够发展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名录

案例一:

曼彻斯特作为全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凤凰涅磐般闪亮重生,以英国媒体城Media City UK为核心正引领着传媒创意等信息科技的新一轮产业革命。

这一切,都要从媒体城Media City UK这个创新区说起。

索尔福德码头(Salford Docks)于1894年开业,曾经是应该最繁忙的码头,每年处理数百万吨货物。但随着重工业在曼城的衰落,1982年,码头停业,这个区域跟随曼彻斯特市陷于“有城无产”的状态。

2007年,英国著名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企业沛尔集团(The Peel Group)为了真正复兴老码头,投资7亿英镑打造欧洲首个以发展创意、媒体及科技行业为目的建设的商业中心。

项目首先引进并建成了BBC总部基地,而英国最大的商业节目供应商独立电视台ITV也紧跟BBC步伐迁至此处。

依托MediaCity的"媒体城"概念,该项目的开发商Peel Group在园区中心位置建造了一座英国最大的独立制作中心 The Studios,其中包括 7 个高清摄影棚,最大的一间规模达到 1160 平方米,在整个西欧都是数一数二。这些设备齐全的 Studio 完全独立运营,向制作方提供场地租赁。

在 BBC 大楼对面的不远处,The Landing 是由欧盟赞助的针对中小企业的类似孵化器的项目,有资格入住的企业除了有一定规模限制外,还必须是从事数字或媒体创业产业。而这些小公司往往都承包着来自类似 BBC 这样的大公司项目,Deltatre 在世界杯期间为 BBC 提供所有的后期技术特效。

与BBC同步,索尔福德大学开设了新媒体学院,它的校区就在BBC 旁边,每年有近2000名学生入读。新校区建有新颖的数位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数位媒体产业中心、以及先进的学习设备、工作室、实验室。新媒体学院还会为少年儿童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都集中在科技、媒体等领域。

因为独特的环境与企业生态,media city UK扶持了众多数字媒体公司迅速成长。使这里成了英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和伦敦以外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更是使曼城变成了整个英国的媒体中心。数码媒体,足球产业和金融服务成为曼城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三大产业。

案例二:

武汉经开区郭徐岭及大半岛区域产城融合方案

区域发展现装:制造业占据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功能老旧,资源未激活,产城待融合;人群结构单一化,需构建对人才的深度吸引力

未来发展目标:打造汽车产业服务中心,大汉阳地区时尚中心和全市服务业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造武汉西南城市副中心和大汉阳城市中心,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收入。

发展策略:保留已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合理分割地块形成可有效利用的空间。尊重现有道路基础,利用现存绿廊景观,构建尺度适宜的步行街区。

引入中国城乡集团,集中龙头企业,融企业总部、企业展示、商务休闲于一体,成为武汉标杆性的企业总部名片。

面向区域制造业及物流业的金融服务企业,促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共平台的成长,提供专业的物流结算金融、仓单金融、融资租赁等众多服务。

将文化艺术展示、小型会议会展交流等多种功能覆盖到产业办公核心区域,为在此工作的人群提供了多元的休憩与社交空间,利用湖湾滨水的景观资源,通过独一无二的设计打造湖滨地标,将购物、商务社交、餐饮、游乐休闲等多重功能相互融合、辐射项目城市区域,为周边客群提供集中商业配套。

由高端服务式公寓、酒店及人才公寓、住宅等多种形态组成,配以统一管理、24小时智能服务的配套居住空间,满足水岸生活区域客群的居住生活需求。

构建邻里中心、智慧生活社区、城市运动公园以及绿园城市道路,营造出生态、优美、宜居的公共空间。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sodocs.net/doc/1c17514137.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深圳市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 一、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要素认识不足 伴随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及生活消费观念变化,传统理论中影响产业布局要素,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等已不再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环境、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生态、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等新要素影响日趋增强。而目前产业布局规划大多还依据传统理论编制,对新趋势关注较少,也缺少从空间供给需求角度进行的产业分类研究,使得产业布局缺乏清晰的空间指向,布局规划对新增产业门类缺乏兼容,难以保证空间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降低了空间供给效率。 2、缺乏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研究 传统产业布局规划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立足产业需求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最大化挖潜,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关系的协同研究,不能满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以“质量提升”取代“增量扩张”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城市需求。 3、缺乏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调控管理街接统筹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各类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然而当下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衔接,导致难以落地实施。一是总体布局上,部分新设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分离,脱离统一的规划管理监控。二是产业布局规划虽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但无法与城市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设施配套方面进行对接。三是在编制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缺乏协调,产业布局规划以引导性为主,缺乏强制性内容,与作为管理实施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接口,分头编制的控规汇总到全市层面后往往出现各种走样;如产业规划判断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地区,由于基层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向居住功能置换。 二、产业布局影响要素 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笔者将当前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总结为科技要素、成本要素、服务要素、特色资源要素、生态资源要素等五种类型。 1、科技要素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 试点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2 2020年4月19日

--到,“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3 2020年4月19日

2019年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就加快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以下简称三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加快推进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汤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东坑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沙河子镇以工业和物流业为支柱产业。 1、汤峪镇。汤峪镇位于眉县西南部,镇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9万人,镇区人口0.86万人。2011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5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9.9%。新区太白山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汤峪镇紧紧围绕太白山森林公园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打造世界一

流山水温泉度假胜地。规划旅游产业新区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 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旅游服务区三大板块构成。特别是太白山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一河两岸”综合商业服务区、温泉主题公园、国际酒店会议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关中民俗体验展示区、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构成。其中农夫山泉基地已建成投产,形成年产7万吨果蔬汁饮料和61万吨饮用天然水,有职工500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目前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本着“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加紧推进各个功能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 2、东坑镇。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镇域面积52.2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5.3万人,镇区人口1.9万人。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东坑镇先后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镇域居民区规划以及一镇一模块和典型农村社区设计方案,镇区2011-XX年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共53个,总投资11.75亿元。截止XX年5月底,已竣33个,在建14个,累计完成投资7.79亿元,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天然气公司、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新区形象已初步显现。 东坑镇结合农业大镇的传统优势,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他们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重点镇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园区和重点镇新区一体化发展。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区两园”(重点示范镇新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关于XX县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关于XX县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2017年1月11日) XX县位于XX境西北端,总集雨面积1606平方公里,人口72.46万,现辖14个乡镇,3个管理区,161个村场(居委会),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棉纺织名城。 一、发展现状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至2016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分别比2012年增长36.2%、116.6%、61.5%,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名列全省前二十位。预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亿元,比2012年增加1.8亿元;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比2012年提高9.5个百分点。2015年,荣获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十快进县”。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新建标准化厂房38.8万平方米,新增规模企业40家。工业园成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入园规模企业76家, 药业、纺织、 纺织、 纺织等一批高新技术含量项目竣工投产, 啤酒、 卫材等重点企业配套扩改项目全部完成。沿江开发来势看好,神华国华XX电厂已登记注册,铁水联运集配基地获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卓有成效。主宗农产品生产面积和产量全省领先,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

志认证,是全省最多的县。 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扩规升级,“ ”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注册认定家庭农场496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54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8家,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增强。财政支农改革成为全省试点,金融支农改革成为全省样板。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商贸、物流、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33.2%,比2012年提高5.5个百分点。金融业更加活跃,农商行在全市率先改制成功,星龙村镇银行顺利挂牌开业。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1亿元、91亿元,均比2012年末增长了1倍。 2.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县城更加宜居宜业。实施了沿河北路旧城改造、XX河广场、 、 、 等一批扩规模、提品质、强功能的重点城建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12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7%,比2012年提高9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卫生县城复查验收。城市“打桩定位”管理全面推行,市容市貌整洁有序,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区联创共建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高速、 高速XX段、 公路、 公路一期、 大桥建成通车,S306、S203升级改造全面竣工。码头、 铁路建设与协调顺利推进。四年累计建设农村公路402公里,总里程达到2159公里,行政村场通畅率100%。

温州开发区产城融合概况分析

温州开发区产城融合概况分析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处的城市-温州,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接长三角、对接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港口城市,是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中国 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温州城市最东边崛起的一座滨海新城,是示范区 的两翼之一。全区交通发达,东临东海,北邻温州国际空港,位于城市东部交通枢纽核心区,距30万吨级深水码头16公里、甬台温铁路25公里,滨海大道、沈海高速复线、轨道S2线 贯穿其中,具有优越的区域和地理条件,堪称温州发展的黄金宝地。 2011年3月,根据温州城市发展总体计划,重大的区域划分工作已于该市开展起来。温州 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园四区”的分散发展格局,转变成包括滨海园区、金海园区两大产业园区,龙湾二期、瓯飞部分填海区域,以及沙城、天河、海城三个街道,所形成的约120平方 公里的集中发展模式。 2、社会经济情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范围覆盖滨海园区、金海园区和托管的三个街道,总人口达23万人。2014年初经省政府批复,开发区跨区域合作整合提升至“一区七园”,打破了县域经济壁垒,初步形成核心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格局,开发建设面积140.18平方公里,工业总产 值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70亿元。其中,滨海园区和金海园区29.8平方公里作为开发区的 核心区块着力打造浙南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基地,激光与光电高端装备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向海延伸的60万亩瓯飞围垦造地工程为将来的开发提供了充 足的开发用地。 3、战略定位 力争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温州开发区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致力于把温州开发区打造成一个崭新的、充满现代都市气 息的温州新城,同时成为浙江省内实体、民营经济的重要舞台,始终坚守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外国资本三种资本共存的理念,致力于引进及开发优势产业。并且,协助那些怀有改造 升级意向的温州公司实现产业升级,引导这些公司向浙江南部沿海地区转移,促使温州甚至 浙江全省范围内私人经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走向新经济的典范。 浙江省南部地区沿海经济新发展的模范区。利用该市南部沿海区域的优势资源以及优良的企 业经济根基,将高科技制造产业视作重点项目,全力推动大公司、大产业的引进,建设浙江 南部地区经济新领域,给浙江南部区域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浙江省与台湾共同发展的示范区。当今温州私人经济进入模式创新的初步发展阶段,同时, 台湾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利用这个机遇,充分利用温州开发区的优势,在精神文化、兴 新科技、贸易交流等方面首先尝试进行合作发展,深化两岸的沟通与协作,成为浙江省与台 湾共同发展的示范区。 二、开发区的SWOT分析 1、现状优势分析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浙江南部福建北部首家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充满 了生机和商机,具有诸多优势,是投资价值洼地。 (1)区位战略优势。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温州城市东边崛起的一座滨海新城,临近东海,地处浙南闽北交接的优势地带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未来滨海交通,是浙江东部 沿海交通的纽带,温州南片区域至机场、码头的纽带,更是城市东进南拓的交通核心。

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c17514137.html, 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黄杨李妍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1期 摘要:雄安新区,其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现较强的国家意志,属 于综合型园区。雄安新区的发展,有赖于完整的产业链搭建,同时需要较高的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园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产城融合”体现的是区域产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既是雄安新区的发展趋势,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难题。本文以雄安新区为例,对雄安新区从建立到现在的发展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和总结问题,并对雄安新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雄安新区;环境 一、雄安新区产城融合的必要性 (一)内部衍生需求,顺应时代要求 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成立了十九个国家级新区。最早的国家级新区是在1992年10月建立的浦东新区,处于改革开放好和产城分离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2017年4月,雄安新区的 成立,地位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并提--——全国意义上的新区。但是,雄安新区的所处时期、自身定位、发展模式注定和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不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即一种新产品需要经历构成、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国家级新区从最初建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5年的时间,从最开始的形成,成长,到现如今要面临的衰退期。雄安新区的建立处在这一时期,从自身改变才是发展的出路。 “产城融合”是一个新词,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伴随着我国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逐步被设立为新城新区,学术界于2010年明确提出“产城融合”。以“产城融合”为关键词在中 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期刊论文数量显示:2010 年3篇,2011 年18篇,2012 年39篇,2013年121篇,2014年204篇,2015年221篇,2016年275篇,2017年278篇,2018年84篇,说明近年来该词快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对它的研究和讨论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2013年开始。在政府层面,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着力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1]雄安新区正处于开始建设阶段, 这就要求雄安新区在发展创新过程中,顺应“产城融合”潮流,做好“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推动自身成长。 (二)外部环境要求,生活生产协调

产城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年产城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日期:

2016-2022年中国产城融合行业现状分析与 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1609A08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c17514137.html,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sodocs.net/doc/1c17514137.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投资机会 市场规模 市场供需 产业竞争 行业发展 发展前景 行业宏观 重点企业 行业政策 行业研究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6-2022年中国产城融合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1609A0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sodocs.net/doc/1c17514137.html,/R_QiTaHangYe/08/ChanChengRongHeChanYeXianZhuang 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产城融合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2016-2022年中国产城融合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是对产城融合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6-2022年中国产城融合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如实地反映了产城融合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6-2022年中国产城融合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揭示了产城融合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正文目录 第一章产城融合内涵要求及建设模式分析 第一节产城融合的内涵 一、产城融合的人本导向 二、产城融合的功能融合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