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两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

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杂内容繁多,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尤为明显,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 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 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 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 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 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 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 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 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 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

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 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 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 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 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 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 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 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 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 握两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曹操一 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 智慧;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 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 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 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 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

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 高对比分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 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 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 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 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 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 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 的开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 真正去探索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教 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两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xx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深刻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到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大内容浩繁,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填塞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到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尤为明明,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 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 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 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 核心素养的贯彻,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以核心素养为基础 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在提高教师自身 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充实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探究 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 究做逐一深入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一、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 由于大多历史中讲述的事件我们都未曾参与过,所以切忌带着自己的观点客 观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方式会对历史事件增加不好的 影响。教师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进 行教学,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判断。教师进行中立式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理解,教师不掺杂个人情感引导学生。 例如,教师在进行明清的制度进行讲解时,可以客观的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 明清时期的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分析明清制度的差异性。教 师在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在唐朝、宋朝、汉朝、明清时期皇帝与大臣 议事的时候是怎么样转变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转变的原因,并根据时代的背 景考虑再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出现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以理性思考, 利用图片和资料来还原实际。并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的评判历史事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为了验证历史事件的 对错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也会更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培养他们在面 对事情时不要仅根据一面之词就轻易相信,一定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才可确定, 将历史的思维用到平时的生活、交往之中,也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向学生普及史实时,一定要提前查阅资料,确保自己所要普及的历史知识是真实存在并且是准确无误的,教师不可以拿一些 毫无根据且并没有经过查阅资料确定的事情进行随意的讲解。由于这些历史事件 学生都会有所用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这些都起到了基础作用,所以历史的真实 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辞进行严格的把关,认真的核对每一 次要讲解的历史事件,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抱着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对自己的历史科目有 帮助的文化积累。 例如,当进行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时,肯定会涉及到阶级关系、君臣关系等 各个方面的转变,教师在进行这些事件讲解时,要根据时间轴的发展和变化进行 按顺序的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明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向学生展示不同 时间段的史实,根据史实内容学生总结制度的转变规律,并且根据史实及当时的 情况背景来总结出现这些制度变更的原因,教师教学基础上需要以史实为历史课 堂教学基础,帮助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之处,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 学习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的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设计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实现情感体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从而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真正体现出来。 一、设计教学目标,凸显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两项核心素养,在设计“西汉国家的统一”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西汉统一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西汉疆域图,明确西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西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可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 解释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

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 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⑥阶级分析方法; 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 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呈现形式: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 5、核心价值: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等。 学好初中历史需要掌握的七种史观 做到以下三点,学好历史不再难! 学好初中历史,常用的七种记忆法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四)—谈七年级学生如何预习新课 一线高级教师告诉你学好历史的捷径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三)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9-12-23T14:33:44.6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3期作者:彭涛[导读]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贯彻,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充实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探究 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做逐一深入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一、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 由于大多历史中讲述的事件我们都未曾参与过,所以切忌带着自己的观点客观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方式会对历史事件增加不好的影响。教师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判断。教师进行中立式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理解,教师不掺杂个人情感引导学生。 例如,教师在进行明清的制度进行讲解时,可以客观的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的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分析明清制度的差异性。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在唐朝、宋朝、汉朝、明清时期皇帝与大臣议事的时候是怎么样转变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转变的原因,并根据时代的背景考虑再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出现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以理性思考,利用图片和资料来还原实际。并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的评判历史事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为了验证历史事件的对错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也会更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培养他们在面对事情时不要仅根据一面之词就轻易相信,一定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才可确定,将历史的思维用到平时的生活、交往之中,也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向学生普及史实时,一定要提前查阅资料,确保自己所要普及的历史知识是真实存在并且是准确无误的,教师不可以拿一些毫无根据且并没有经过查阅资料确定的事情进行随意的讲解。由于这些历史事件学生都会有所用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这些都起到了基础作用,所以历史的真实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辞进行严格的把关,认真的核对每一次要讲解的历史事件,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抱着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对自己的历史科目有帮助的文化积累。 例如,当进行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时,肯定会涉及到阶级关系、君臣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教师在进行这些事件讲解时,要根据时间轴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按顺序的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明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向学生展示不同时间段的史实,根据史实内容学生总结制度的转变规律,并且根据史实及当时的情况背景来总结出现这些制度变更的原因,教师教学基础上需要以史实为历史课堂教学基础,帮助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之处,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 学习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的方式,是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要以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念为主,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正确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身气质。教师将历史课本的教学内容和精神素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挖掘历史内容,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不同的理解,将这些思想进行筛选后的吸收,成为自己的优秀思想。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近代的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了解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从那开始我国的人民就开始了一个水深火热的生活,同时让学生自己可以意识到当时的国家的弱小以及遇到强大的敌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史实和爱国情感的共同渲染会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更加印象深刻,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之后的每一次失败后又奋起的改革,都是中国人民的不放弃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这种独立、自强的精神,带动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爱国意识,只有做到这些学生才会更加理解中国的改革和变化发展的意义所在。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对他们来说是触不可及并且较为遥远的,所以如果历史教学的方式不加以更新、创新,很快学生就会厌倦这样反复无常的课程。教师需要积极的为学生改进教学方式,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从而向最佳的学习状态前进。 综上所述,在现当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加强他们的学习水平,继而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曾庆春编著《跟随榜样成长——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 2.李清启,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方法与策略[J]历史教育.2016.02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

浅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初中历史,我认为其基本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一、基本史实。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的“运用”、“发挥”?所以,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首要素养。很多人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问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战爆发根源是什么”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基础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就不要记忆。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偷懒的幌子而已。当然,死记硬背不可取,我们主张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 效课堂教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 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 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 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d13961150.html,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作者:朱磊 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10期 【摘要】核心素养是素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或者发挥关键作用的素养,是当前历史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继而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教学中方兴未艾的理念,指学生需要具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较大的差别,对初中历史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项内容。 1.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 第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与意义。第二,时空观念。任何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空间场域下发生,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在历史认知中,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特定的时空环境,对历史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三,史料实证。史料实证以史料为基础,求真求实为目标,主要借助对可信度较高的史料的分析与梳理来总结、归纳符合史实的材料,从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知,是历史学习中的基本方法。第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指对历史进行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是学生历史能力与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解释以记录历史的史料为依据,以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为基础,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征。第五,家国情怀。古代中国社会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正是在此一背景下诞生,指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是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层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可以表述为五点内容,但五点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换言之,学生只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特定时空观念出发,借助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才能把握历史,也才能形成家国情怀。 2.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2.1注重历史分析,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在历史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不仅是坚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