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林则徐、王安石。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不畏艰难,坚持改革。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引言高度概括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中心内容、结果及其影响,从而使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在引言中还列举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这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三个要点,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学习建议中,除了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以外,更重在强调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协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自己全面客观理解历史和社会的水平,避免孤立片面地来学习和理解历史。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学生刚入学时我以前要求他们评价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到因为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初中时学习历史仅仅兴之所致,几乎没有形成什么总体的框架,即使有印象也是残留的片段。这就对高中阶段基于专题模式的教学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不过,通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即使如此,如何在按专题编写难度颇大的教材和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紧迫的课题。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A课程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C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导言,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

【讲授新课】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的中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

预习思考:

请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主要有几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资料回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一)阶级矛盾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1)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很少交纳赋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3)与少数民族战争持续,加重人民负担

(4)灾害频繁

2、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

(二)民族矛盾激化

1、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预习思考:

(1)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增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2)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是如何出现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局面的形成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

1、北宋增强中央集权措施

(1)集中军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

(2)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

积弱: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国家财力贫弱

2、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使得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

澶渊之盟

对宋代皇帝来说,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所以,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所以,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因为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

北宋增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P48历史纵横)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预习思考:

(1)宋仁宗实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2)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

(3)从新政的背景到实施、失败对当今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启示?

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目的: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

3、措施:

(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考核政绩,淘汰老弱病愚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

(2)严格恩荫制度;

阅读【学思之窗】,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冗官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直接影响:冗官;间接影响:政治、经济诸方面。

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3)改革贡举制;

(4)慎选地方官吏;

(5)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内容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知识疏理 (一)改革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使北宋形成积贫局 面。 ⑴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⑵弊端表现: A、冗兵: 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B、冗官: 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C、冗费: 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⑶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⑷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军事上:军事策略的失当和对辽夏战争的失败,使北宋形成积弱局面。 ⑴军事策略失当: ①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②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⑵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边境危机): ①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②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③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3、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政治危机) ⑴原因:①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②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⑵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4、“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⑴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⑵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⑶原因: 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⑷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后强化演练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7: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2.“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3.(2017·泉州高二检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6·银川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5.“煕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专题四 二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答案

二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军事措施及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3.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尝试,认识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一、富国 1.均输法 (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2)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 (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2)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 (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6.方田均税法 (1)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2)作用:官僚和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税收,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二、强兵 1.将兵法 (1)内容: 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 (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1)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降低了马匹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 三、育才 1.内容 (1)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作用 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四、短暂的变法 1.根本目的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积贫局面的改变 (1)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3)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 (4)免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 (5)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3.积弱局面的改变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王安石在理财、军事、人才方面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实现改革目的; 理解王安石变法时北宋的社会背景,体会改革的艰巨性;掌握改革成败的依据及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史结合、材料展示、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把握王安石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王安石关心百姓,洞察民情,大无畏的革新精神;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充满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文学寄

托着他的理想,反映着他的心态,记录着他的沉浮。我们从中精选出三首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浓缩了他变法前、中、后的三种心态,是改革的浓缩,再结合问题探究,希望同学们能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了解。 第一首诗《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评析:初涉官场的王安石,面对宦海沉浮,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结合下面的图示材料和北宋当时的时代背景,请同学们分析王安石不凡的抱负应当是什么?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宋太祖建国之初,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4王安石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3.从推进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更科举及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营造社会舆论②造就改革派人才③统一思想认识④完善太学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3题)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 ①废除明经诸科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 ③进士科不考诗赋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6.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这说明() A.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睦 B.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 C.北宋以礼治国 D.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 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1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林则徐、王安石。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不畏艰难,坚持改革。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引言高度概括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中心内容、结果及其影响,从而使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在引言中还列举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这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三个要点,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学习建议中,除了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以外,更重在强调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协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自己全面客观理解历史和社会的水平,避免孤立片面地来学习和理解历史。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学生刚入学时我以前要求他们评价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到因为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初中时学习历史仅仅兴之所致,几乎没有形成什么总体的框架,即使有印象也是残留的片段。这就对高中阶段基于专题模式的教学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不过,通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即使如此,如何在按专题编写难度颇大的教材和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紧迫的课题。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A课程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C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导言,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

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论证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检测题 及答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哈佛中国史》记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 A. 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 B.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C.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判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 C.参知政事管理国家军务 D.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3、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这些措施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减轻农民负担 D.提高军队战斗力 4、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 A. 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B. 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 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 5、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6、“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募役法 D. 市易法 7、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考纲]王安石变法。 [课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北宋统治者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实行“守内虚外” 的军事部署政策,皇室大兴土木及向辽和西夏每年交纳的“岁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 (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思维提升 2.有利条件 (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

三、短暂的变法 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显著成效 (1)财政收入增加。 (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3)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3.不足 (1)指导思想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2)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4.终归失败:宋神宗去世,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主题1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激化: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

(4)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 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传统的观点认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去皇帝的支持后,新法被保守派废除。事实果真如此吗? 材料一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年间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 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 教材整理1 富国 1.背景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地主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 (2)宋神宗即位后,迫切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施变法。2.变法思路:积极开源。 3.富国之法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5“学习思考”,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提示】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审视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教材整理2 强兵 1.将兵法 (1)内容 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军队。 (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1)内容 ①农村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②保丁农闲时练习技艺,夜间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2)作用:使各地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废掉牧马监,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规定许多优惠政策,使得民户踊跃养马。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开封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也大量增加。 [深度点拨] 王安石实施保甲法的目的 目的:一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加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教材整理3 育才 1.科举改革 (1)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2)作用:选拔了大量人才。 2.改革学校制度 (1)内容:改组太学,撰注《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题解】 (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

专题四单元测试 1、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 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 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D. 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 3、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 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 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 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 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A.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 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5、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 A. 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B. 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C.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6、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王安石变法简论》)。以下各项符合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态度的是() A. 基本否定 B. 基本肯定 C. 一分为二 D. 不清楚 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王安石变法 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说中国古代历史上自商鞅后有两个伟大的改革家,一个是西汉时期的王莽,另一个就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北宋时期王安石领导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改革即王安石变法,变法的结局不是很理想,变法的措施最终被废除。对于王安石变法,有很多争论。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北宋王朝的治国理念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不抑兼并” 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①政治危机:___________严重,农民反抗加剧 ②财政危机——“积贫”:“__________”严重,“岁币”沉重 ③边防危机:____、_____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经济措施 ①青苗法:限制地主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 ②____________:促进农业生产 ③募役法:保证农民劳动时间,限制官僚地主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④市易法: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操纵,稳定物价, 国家收入增加。 ⑤___________:增加政府收入。 ⑥均输法:保证物资供应,减轻民众负担。 2.军事措施 ①________: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②保马法:节省政府开支,增强军事力量。 ③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提高武器质量。 3.文教措施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__________考经义和 时务策;设________。 ②整顿太学:按_________重编教科书;考试成绩优异 者可直接受官。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

(4)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 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 ,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 , 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 ,一部分运往京师 , 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 , 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 , 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 , 在京师设平准官 , 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 , 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 , 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 史》 材料二在 20 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 ,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 900年, 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 , 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 : “不加税而国用足” , 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 史》 (1)根据材料一 , 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 (2)根据材料二 , 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 , 请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 请回答 :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传统的观点认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 去皇帝的支持后 , 新法被保守派废除。事实果真如此吗 ? 材料一依照当时情况 , 王安石的新政 , 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 , 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 ,却同时引起边衅 , 对外便开疆用武。??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 , 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年间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 国” 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 , 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质量评估语文

单元质量评估(四) 第四单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西安高二检测)赵匡胤上台后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其主要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宿将 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北宋政府为巩固政权,主要着眼于加强军权,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2.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防止地方割据 B.巩固皇权 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扩大了官僚机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前代的藩镇割据,集中军权于中央,但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的局面,故本题选C。 【拓展延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照政绩和资历提拔官员 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C.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 D.慎选地方官吏,通过考试统一录取 【解析】选C。庆历新政依照政绩提拔官员,并严格“恩荫”制度,对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因而A、B、D说法不准确。 【变式训练】“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 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2019·中山高二检测)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王安石认为北宋穷困的原因是未得理财之道,因此,他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理财。选项中与理财(增加政府收入)相关的有①②④,故正确答案为D。 5.(2019·泸州一诊)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案1人民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 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你知道该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措施有关吗?此次变法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等。 课标要求: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背景 1.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严重,__________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 2.宋神宗即位后,迫切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命______为宰相,着手实施变法。 二、根本目的 改变北宋________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三、主要内容

王安石把改革的中心放在解决财政问题上,他的富国理念是以开源为主。新法针对当时朝廷上“积贫”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为增加政府税收与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也提出了一些抑制豪强地主和富绅的措施,如方田均税法等。 王安石在军事方面的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育才之法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项具体措施。其中,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 四、成就及结局 1.变法的成就 (1)通过变法,政府的________增加,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农业生产发展,社会呈现出繁荣景象。 (2)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结局及其成因 (1)结局: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相继被废除。 (2)成因: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教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巨大影响。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⑴阶级矛盾: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①,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 ⑵民族矛盾:由于宋辽、宋夏战争不断,②激化。 ⑶③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④不断发生。 【拓展点拨】通过分析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我们不难认识其统治危机的严重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和中心目标,就是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调整了社会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封建统治。 【自我校对】①放任态度;②民族矛盾;③自然灾害;④农民反抗;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 ⑴原因 A.集中①,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B.集中②和财权,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⑵表现:北宋在与③和④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2.积贫 ⑴冗兵:扩充军队和“⑤”,使军队数量增加。 ⑵冗官:⑥重叠,官职混滥。 ⑶冗费:军费猛增,⑦和官费开支庞大。 【拓展点拨】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政、财等大权集皇帝一人手中),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形成了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和积贫积弱局面。 【自我校对】①军权;②行政权;③辽;④西夏;⑤荒年募兵;⑥机构;⑦岁币;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⑴社会矛盾激化,北宋①局面比较严重。 ⑵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②。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③、富弼等人以④为中心进行改革。 3.内容 ⑴定期考核政绩,依照⑤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⑵严格⑥。 ⑶改革⑦。 ⑷慎选⑧。 ⑸减轻摇役。 ⑹重视⑨等。 4.结果:因触犯⑩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拓展点拨】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受到各种攻击,被迫离职。新法被宣布废止,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