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肿瘤学教案

肿瘤学教案

第十五章常见体表肿瘤(170)

概论

肿瘤(tumor)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不受生理调节,破坏正常组织及器官。分良、恶性,后者可转移。成为常见死因之一,全世界每年1010万患恶性肿瘤,中国每年新发200万,死亡150万,60%余为消化道肿瘤。

城市:肺、胃、肝、肠、乳癌;农村:胃、肝、肺、食管、肠。现有变化良性-瘤恶性-1.来源于上皮组织,为“癌” 。2.来源于间叶组织,为“肉瘤” 。3.胚胎性肿瘤为“母细胞瘤” 。有的沿用传统名称:瘤、病-白血病等。

亦按器官、组织类型来源分类。致癌因素:1.化学2.物理3.生物。还有遗传、内分泌、免疫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转移、种植局部表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全身症状。

二、皮肤癌好发头面部、下肢,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为常见

1. 皮肤基底细胞癌(skin basal cell carci noma:发展慢,浸润生长,很少转移。头面

部。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可手术,放疗敏感。

2.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 noma:继发于慢性溃疡或窦道开口,或瘢痕部

的溃疡经久不愈。呈菜花状,易出血,可局部浸润或区域淋巴结转移,下肢者常伴发骨髓炎、骨膜炎。

治疗:手术为主,淋巴清扫;放疗敏感。

三、黑痣、黑色素瘤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毛痣很少恶变。黑色素瘤,预后极差。

四、血管瘤

1. 毛细血管瘤(hemangioma capillarisum):多见于婴儿,女性。界清,压之褪色,

多为错构瘤,1 年内停止生长或消退。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快,为真性肿瘤,需手术或液氮冷冻治疗。

2. 海绵状血管瘤(hemangioma cavernosum):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皮

下、肌肉多见。隆起、青紫色,可有胀痛。

治疗:手术,注意估计范围,可造影;注射血管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辅助治疗。

3. 蔓状血管瘤(hemangioma racemosun):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大多为静脉,可

有动脉或动静脉瘘。范围大,可超过一肢体。外观可见蜿蜒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可听到血管杂音,可及硬结(血栓或血管周围炎)。下肢者可破溃、出血。

治疗:手术复杂,术前造影,易大出血。

五、脂肪瘤lipoma 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好发四肢、躯干。界清,可分叶状,软,假囊性感,无痛,生长慢,深部脂肪瘤恶变可能,及早手术。多发性有家族史。

六、纤维瘤及纤维瘤样病变fibromatosis

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多见于皮下。硬,生长慢,界清,光滑,活动,无粘连。

1. 纤维黄色瘤(fibroxanthoma):真皮层及皮下,躯干、上臂。外伤小丘疹所致。内出

血,呈褐色。<1cm,增大怀疑纤维肉瘤变。

2.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躯干,低度恶性,有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

高,可血行转移,手术范围要大。

3. 带状纤维瘤:腹肌外伤或产后修复性纤维瘤。手术完整切除。

八、囊性肿瘤及囊肿cyst

1. 皮样囊肿:先天性囊性畸胎瘤,眉梢及颅骨骨缝

2. 皮脂囊肿:粉瘤,非真性肿瘤,有汗毛的部位均可发生,内含“豆渣物” ,恶臭,手

术,囊壁完整切除;感染,必要时切开引流。

3. 表皮样囊肿:外伤-表皮进入皮下-囊肿-切除

4. 腱鞘囊肿或滑液囊肿:手足关节的浅表滑囊-慢性劳损-囊肿。硬、界清、光滑、不

易推动。加压挤破、抽液+泼尼松龙、手术。

第21 章第4 节乳腺肿瘤(212 )

乳腺癌

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近年上升,28/10 万,占女性肿瘤的首位常见病,中年45-55 岁,60-65岁居多。

, 病因?不清楚,雌、孕、泌乳激素直接相关。月经初期早、绝经晚、不孕、未哺乳者易患。家族史是普通人的3 倍。良性-恶变。北美、北欧为亚洲的4 倍,生活环境、方式与发病相关。

, 病理类型?

1. 非浸润性癌:(1).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腺管或腺泡基底膜。

(2).导管内癌: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

2. 早期浸润癌:(1 )早期浸润性原位癌:突破末梢腺管或腺泡基底膜,<小叶

(2)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突破导管壁基底膜-间质

3. 浸润性特殊癌: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粘液、大汗腺样、鳞癌、湿疹样癌

4. 浸润性非特殊癌:浸润性小叶、导管、硬、单纯、腺癌。占乳癌的多数,分化低,预

后差。

, 转移途径?直接浸润、淋巴、血行转移,淋巴最常见。乳房外侧-胸肌外缘-淋巴管-腋窝淋巴结-锁骨下、上-胸导管-静脉-远处乳房内侧-胸骨旁淋巴结-锁骨上。肺、骨、肝、脑转移

, 临床表现?无痛性肿块-硬,增长快,活动差。其他表现

1. 酒窝征:侵犯cooper韧带—收缩—皮肤凹陷

2. 乳头内陷:侵犯乳管-牵拉乳头回缩

3. 桔皮样改变:阻滞皮下淋巴管—局部皮肤淋巴水肿—而毛囊处与皮肤粘连紧密—点状

凹陷。

4. 固定:侵犯胸壁或胸肌,不易推动。

5. 卫星状结节:癌周围转移。

6. 溃疡形成:晚期溃烂、出血-癌性溃疡。另

患肢水肿,转移淋巴融合、固定。锁骨上肿大-癌入血-远处转移特殊类型:1.炎性乳

癌:年轻女性,恶性程度高。炎性改变,淋巴肿大,预后差

2. 乳头湿疹样癌(paget病):起源与乳头区大乳管内侵至乳头-湿疹, 诊断?

临床表现+体检,B 超、远红外线、钼靶,亦可活检穿刺。

1. 鉴别诊断:(1)纤维腺瘤:青年,界清、圆形、活动大,慢。

(2)慢性囊性乳腺病:中年,肿块多发,伴周期性胀痛,应观察

(3)乳腺结核:中青年,皮肤粘连,无痛,界不清,部分有窦道

2. 临床分期:国际抗癌协会

(1 )TNM 分期:

T is:原位癌、限于乳头的paget病及非浸润癌

T i:肿瘤直径<=2cm

T2:肿瘤直径>2cm,v=5cm

T3 :肿瘤直径>5cm

T4:肿瘤大小不计,侵及皮肤或胸壁

N o :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1 :同侧腋窝有活动的肿大淋巴结

N2 :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或与邻近组织粘连

N3 :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M o:无远处转移

M i:有远处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临床分期

0期:T is N o M o

I期:T i N o M o

(肿瘤直径<=2cm,无淋巴转移)

II 期:T o-i N i M o ; T2 N o-i M o ; T3 N o M o

(肿瘤直径>2cm,v=5cm,有活动淋巴转移;直径>5cm,无淋巴转移)

III 期: T3 N i M o ;T o-3 N2 M o ;T4 任何N M o ;任何T N3 M o

(直径>5cm,有淋巴转移;T4 , N2, N3,满足其中任何一条件)

IV 期:任何T N M i

, 治疗?以早期手术根治为主+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中药

i. 手术:

(1)根治:清除腋下(胸小肌外侧)、腋中(胸小肌深面)、腋上组(胸小肌内侧)淋巴结,Halsted术式

(2)扩大根治:+2-4肋软骨、肋间肌、胸廓内血管及周围淋巴

(3)改良根治:保留胸大小肌,或切除胸小肌-I II 期乳癌生存无差异(4)单纯全乳腺切除:适合原位癌、年老体弱者

(5)保乳手术:<2cm,无转移者,术后+放疗

2. 化疗:改善生存率,是实体癌中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术前、中、后化疗

3. 内分泌:ER雌激素受体,三笨氧胺及衍生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可去势手术,雄激

素对骨转移灶有作用。

4. 放疗:降低局部复发率。适应症:(1)病理:腋中、腋上淋巴转移。(2)阳性淋

巴>1/2或>4 个。(3)胸骨旁淋巴阳性。(4)癌位于乳腺中央或内侧。

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要点:

病因:1.乳头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增生、导管扩张

2. 疼痛:周期性、炎症、炎性乳癌、外伤血肿、导管扩张、副乳、增生

3. 无痛:纤维瘤、脂肪瘤、囊肿、结核、癌、叶状囊肉瘤、淋巴瘤、脂肪

坏死

乳头溢液:

1. 棕黄色:囊性增生、导管扩张

2. 棕褐色:多为血液被阻-乳管内乳头状瘤、增生

3. 黄色或黄绿色:增生、偶尔见于乳癌

4. 乳白色:哺乳后

5. 浆液性无色液:正常月经期、早期妊娠、增生

6. 鲜红血性: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癌

第三十一章第三节胃癌(297)

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40—60高发。男>女

, 病因?未明。与遗传、血型、种族、职业、生活习惯、环境有关。

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胃息肉、溃疡、萎缩性胃炎、残胃炎、胃粘膜巨大皱襞征(menetrier disease、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病理?病灶多见于胃窦,其次贲门、胃体较少,广泛更少。95%为腺癌,其他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未分化类癌。

1. 分型

(1)早期胃癌:病变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病变范围及是否淋巴转移。

主要由胃镜发现,检出率15—20%。分:I 型隆起型,癌突出5mm 以

上;II型浅表型,突出或凹陷在5mm以下,分3个亚型,a表浅隆起,b表

浅平坦,c表浅凹陷;III型凹陷型,癌深度超过5mm。尚有混合型。

(2)进展期胃癌:常见。形态上符合Borrman 分类:1.肿块型:小如息肉、大如蕈状,表面出血坏死。2.溃疡型:中心凹陷,四周边缘不规则隆起,直径

一般大于2.5cm,向胃壁各层浸润。3•弥漫型:向各层浸润,可累及胃大部或

全部,使胃壁僵硬呈“革袋状” ,俗称皮革胃,分化差,恶性高,转移早。

2. 转移:四种形式

(1)直接浸润:癌侵犯浆膜层—直接蔓延—腹膜及相邻器官。

(2)淋巴转移:主要方式。局部—远处,少数跳跃式转移。淋巴结分16 组:1.

贲门右2.贲门左3.小弯侧4.大弯侧5.幽门上6.幽门下7.胃左动脉周围8.

肝总动脉周围9.腹腔动脉周围10 脾门11脾动脉周围12肝十二指肠韧带

内13胰头后14肠系膜根部15横结肠中动脉周围16腹主动脉周围。—通

过胸导管—左锁骨上淋巴结(Virchow 结)。

(3)血行转移:发生于晚期,最多为肝,其次肺、骨、肾、脑。

(4)种植转移:癌细胞从浆膜层脱落—腹腔,种植于腹膜及其他脏器表面,多在直肠周围形成结节性架板样肿块(Blumer,s shelf),女性—卵巢,称

Krukenberg 肿瘤。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典型,发展—上腹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发展—上腹痛、食欲减退、贫血、消瘦,胃窦癌可引起幽门梗阻—恶心、呕吐贲门部可有进食哽噎感。侵犯血管—突发上消化道出血,亦可急性穿孔。晚期—上腹固定性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癌性腹水,恶液质。转移—肝肿大,直肠指诊可及肿块。

肿块、贫血、进行性消瘦、上腹痛............. 为中晚期症状—切除率50%

, 诊断? 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1. 中年以上,既往无胃病史而出现消化道症状,或已有长期溃疡病史而近期症状改变明

显,或疼痛规律改变,特别是使用原有效药物不能控制症状者。

2. 有癌前病变者,定期复查。曾行胃大部切除者,近期又出现症状者。

3. 辅助检查:纤维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分析、RT-

PCR等方法。

(1)

胃镜:发现病灶及活检,诊断正确率达90%以上。镜下呈变色的粘膜, 不平,有僵直感。小于1cm ,称小胃癌;小于0.5cm 称微小胃癌。可 取4 — 6块活检。 (2)

X 线钡餐:加压投照、气钡双重造影和低张造影,对胃癌诊断率可达 89%。肿块型表现为突向腔内的不规则充盈缺损;溃疡型表现为形态 不整的龛影,胃壁僵硬,蠕动波不能通过或邻近粘膜呈杆状中断;弥 漫型见粘膜皱襞粗乱,胃壁僵硬,蠕动波消失,胃腔消失,钡剂排空 快。全胃受累呈“革袋状”。 项目

胃溃疡 恶性溃疡 大小

多数小于2.5cm 多数大于2.5cm 部位

胃小弯直位部、胃窦部小弯侧 小弯横部、贲门、胃大弯 形状

园或椭圆,边缘平滑、龛影突出

龛影不规则、边不齐,龛 于胃轮廓之外

影胃轮廓之内呈充盈缺损 溃疡壁及 不僵硬、蠕动波可通过,多数

僵硬、蠕动波不能通过常 周围粘膜特征

没有“半月征”周围粘膜平, 或呈

星状向溃疡集中 周围粘膜粗乱或消失 胃的形态

因痉挛变形,症状缓解后消失 变形严重,无变化或渐加重 治疗反应

龛影缩小,以致消失 变化不大,或缩小不消失 (3)

胃脱落细胞检查:直接冲洗或摩擦法-离心沉淀-找癌细胞

(4) 血清胃蛋白酶:酶l<70ug,酶1/酶11<3.0为阳性,诊断阳性率84.6%,

敏感性84.6%。 此外,胃液分析游离酸缺乏或减少,注射组胺后改变不明显。粪潜血持续阳性。 尚有P53为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征。

,治疗? 争取早期手术,术中、术后其他疗法。

1. 手术治疗:早期根治,进展期,如无转移,亦根治术。

(1)根治:胃全部或大部+大小网膜+局属淋巴结。距肿瘤边缘 6- 8cm , 胃窦距十

二指肠球部3cm 。淋巴分三站:沿胃大小弯为第一站;腹腔、 胃左、肝总、

脾动脉周围为第二站;其余第三站。分站视部位而定。

1) 早期胃癌D 1足够,直径<2cm 隆起型、直径<1cm 凹陷型胃癌, 肉眼下无溃疡或无溃疡性瘢痕,可内镜下电刀烧灼切除,术后病 理报告癌残留+粘膜切除或追加胃切除术。直径 <2.5cm 隆起型、 直径<1.5cm 凹陷型胃癌,无溃疡,

可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病 理检查+淋巴活检

2) 进展期胃癌:局限性未侵犯浆膜,胃周淋巴无明显转移, D 2手术

为宜,侵犯浆膜D 2或D 3。

(2)姑息性手术:广泛转移,不能彻底切除,尚能切除原发肿瘤, “去负荷” 手术-切除主要病灶。 不能切除原发肿瘤, 则行胃空肠吻合或空肠造 口术-解决进食-为以后治疗创造有力条件。

2. 动脉药物灌注与栓塞疗法:晚期病人-导管-胃左或腹腔动脉-+ 5-FU 、

MMC 、ADM 三联灌注。明胶海绵栓塞。 1-4 月重复。 1年生存 60.7%。

3. 化疗:5-FU、MMC、ADM、VP-16、DDP、UFT (优福定)。为消灭腹腔

种植,42-43度蒸馏水腹腔内高温灌洗和术后早期化疗。腹腔泵或Tenckhoff 导管植入。

一般禁忌症:1 .4周内进行过大手术2.急性感染期3.严重营养不良4.并发胃肠梗阻5.重要脏器功能受损6 .白细胞<3500,血小板<80000。7.化疗中出现上述

4. 免疫治疗:白介素等

5. 基因疗法:自杀和抗血管形成基因疗法,仅限于动物实验。

6. 中药治疗:扶正、驱邪。

第三十四章结肠、直肠、肛管疾病

第三节结肠癌(323)

结肠癌(colon cance)胃肠道常见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超过直肠癌,老龄化,50-60 岁居多。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回盲部、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

, 病因? 分子生物学-粘膜增生、腺瘤及癌变一个多步骤多基因起作用的遗传病。

1. 癌前疾病:1)腺瘤:国内外取得共识,结肠癌约半数来自腺瘤恶变。2)溃

疡型结肠炎:特别长期慢性,病史长、病变程度与范围与癌变有关。

2. 膳食与运动:食物中动物脂肪、蛋白增多-肠蠕动功能下降-菌群变化-肠中胆酸、

胆盐增多-粘膜损害。胆囊切除-

3. 环境因素:1)精神因素;2)钼的缺乏;3)阳光与Vit-D 缺乏

, 病理与分期?大多为腺癌。

1. 肿块型:恶性低,转移晚。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回盲部。

2. 浸润型:沿肠壁浸润,易引起肠腔狭窄及肠梗阻,转移早。好发于左侧结肠,特别乙

状结肠。

3. 溃疡型*:癌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早期中央坏死-溃疡。易出血、感染、

穿孔,恶性高,转移早。最常见类型。

分期:Dukes 法:

1. A期:癌局限于肠壁。3个亚期—A0、粘膜内;A1、粘膜下层;A2粘膜肌层未至浆

膜。

2. B 期:癌穿透肠壁,无淋巴转移。

3. C期:癌穿透肠壁,有淋巴转移。2个亚期:C1、结肠壁及结肠旁淋巴转移;C2、

系膜及系膜根部淋巴转移。

4. D 期:远处淋巴或腹腔转移,广泛转移无法切除。淋巴结转移常见,血行—肝多见;亦可直接浸润、腹腔种植。

, 临床表现?特点不明显

1. 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最早期症状。可脓血便,大便次数多或便秘。

2. 腹部不适:也是早期症状之一。隐痛、腹胀—持续—腹痛加重。

3. 腹部肿块:硬而呈结节状肿块,可压痛。

4. 肠梗阻:后期症状。慢性低位不完全梗阻。

5. 全身症状:贫血、消瘦。晚期—肝大、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恶液质。

* 右侧:慢性中毒症状、贫血、腹部肿块;左侧:排便紊乱、肠梗阻、便血为主。, 诊断?早期诊断不易。

高危人群:凡40 岁以上者,有以下任何一种表现: 1.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患者;

2.有癌史或肠道癌前疾病;

3.便隐血试验+;

4.以下五项的二项以上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精神创伤史。

方法:1钡灌肠、结肠镜;2.B超、CT、MBI ; 3.CEA,约60%高于正常;4•直肠粘液T-抗原试验或便隐血试验。

, 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 手术:

(1 )术前准备:肠道准备,术前2 日流食,灭滴灵+硫酸镁;甘露醇;清洁灌肠。肠梗阻—严;

(2)根治术:A、B、C期。

1)右半结肠切除: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 +(横结肠+胃网膜右动脉淋巴)

2)横结肠切除:横结肠癌。+胃结肠韧带的淋巴结。

3)左半结肠切除:结肠脾曲、降结肠。包含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癌根治:乙状结肠+全部或部分降结肠+部分直肠。

5)其他术式:姑息切除、造痿、短路(旁路术),适用于D期或不能根治的C期患者。

2. 化疗:5-FU +铂类+表阿霉素+羟基喜树碱。—提高5年生存率。

第六节直肠癌(327)

直肠癌(carci noma of rectum)常见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下降,与结肠癌1 :1, 发病年龄增高,门腔两条静脉回流,三个方向的淋巴引流,复杂神经支配,保肛?,病因?不明,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直肠慢性炎症的刺激;

2.癌前病变:息肉恶变已肯定,以家族性息肉和绒毛状腺

瘤恶变率最高。3.高蛋白、高脂肪、少纤维素饮食;4.遗传:基因

,病理?

1. 大体分型:1)肿块型—菜花型,预后好;2)溃疡型:占50%多见,转移较早;3)

浸润型:转移早预后差。

2. 组织学分类:腺癌75—85%,粘液腺癌10—20%,印戒细胞癌、鳞癌,未分化癌侵入

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3. 扩散和转移:1)直接浸润:主要环绕肠腔蔓延,沿肠管长轴少;-晚期向盆

腔浸润;2)淋巴转移:主要扩散途径。向上—直肠上A —肠系膜下A —腹主A : 一般不向下。淋巴管受阻,可向下一原发部位更低的淋巴结。直肠下端癌转移-髂内或腹股沟淋巴结。3)血行转移:-肝,髂静脉-肺、骨、脑

4. 分期:Dukes。A期:局限于肠壁,未超出浆肌层;B期:穿透肠壁,无淋巴转移:

C期:累及肠周组织,淋巴转移,C1.肠旁及肠系膜淋巴转移,C2.系膜根部淋巴转移:D期:远处转移,或广泛浸润或淋巴广泛转移而不能根治切除。

我国大肠癌协作组分期:A1.局限于粘膜层;A2粘膜下层;A3粘膜肌层。C1、C2合并为C期。余不变。

,临床表现?

早期特征: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癌增大时,出现以下:

1. 排便失常: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大便变形,粘液血便或脓血便。

2. 肠梗阻:不全梗阻-完全梗阻。

3. 其他:侵犯膀胱-尿路症状;阴道-出血;肝转移-腹水、贫血-恶液质。,诊断?重视早期症状,便血的高危人群。

1. 直肠指诊:简便、易行、准确。80%发现—肿物部位、大小、活动。+活检。

2. 内镜检查: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活检。

3. 影像学:钡灌肠、超声、CT

4. 其他:CEA、DNA倍体测定、癌基因。

,治疗?主要治疗-根治手术。+化疗、放疗

1.根治性手术:无转移、无禁忌症-根治。

1)腹会阴直肠癌根治(Miles):TME,适用于腹膜返折以下,现已改变。

2)经腹直肠前切除(Dixon):目前认为适合距肛门5cm以上者,应用最多。

3)经腹直肠癌切除、人工肛门、远端封闭(Hartmann):年老、体弱不能行Miles者,或急性梗阻不能行Dixon者。

吻合器的使用-使许多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避免了人工肛门。新*腹腔镜手术。

2. 局部切除:适用于局限于粘膜下层、肿瘤较小、分化程度高的早期癌。经肛、和骶后

径路。

3. 姑息性手术:无法根治时,行Hartmann或乙状结肠造口。+化疗、放疗。

化疗:1)给药途径:经肛门灌药、术中静脉分支臵管、静脉用药(最常用)、动脉灌注。

2)5-FU为主,+羟基喜树碱、ADM、铂类、亚叶酸钙。

放疗:术前-控制原发灶、提高切除率;淋巴转移、浸润至周围者,术后放疗降低复发率。

其他:生物、免疫、基因、中药。电烧、冷冻、激光。

肿瘤学教案

第十五章常见体表肿瘤(170) 概论 肿瘤(tumor)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不受生理调节,破坏正常组织及器官。分良、恶性,后者可转移。成为常见死因之一,全世界每年1010万患恶性肿瘤,中国每年新发200万,死亡150万,60%余为消化道肿瘤。 城市:肺、胃、肝、肠、乳癌;农村:胃、肝、肺、食管、肠。现有变化良性-瘤恶性-1.来源于上皮组织,为“癌” 。2.来源于间叶组织,为“肉瘤” 。3.胚胎性肿瘤为“母细胞瘤” 。有的沿用传统名称:瘤、病-白血病等。 亦按器官、组织类型来源分类。致癌因素:1.化学2.物理3.生物。还有遗传、内分泌、免疫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转移、种植局部表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全身症状。 二、皮肤癌好发头面部、下肢,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为常见 1. 皮肤基底细胞癌(skin basal cell carci noma:发展慢,浸润生长,很少转移。头面 部。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可手术,放疗敏感。 2.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 noma:继发于慢性溃疡或窦道开口,或瘢痕部 的溃疡经久不愈。呈菜花状,易出血,可局部浸润或区域淋巴结转移,下肢者常伴发骨髓炎、骨膜炎。 治疗:手术为主,淋巴清扫;放疗敏感。 三、黑痣、黑色素瘤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毛痣很少恶变。黑色素瘤,预后极差。 四、血管瘤 1. 毛细血管瘤(hemangioma capillarisum):多见于婴儿,女性。界清,压之褪色, 多为错构瘤,1 年内停止生长或消退。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快,为真性肿瘤,需手术或液氮冷冻治疗。 2. 海绵状血管瘤(hemangioma cavernosum):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皮 下、肌肉多见。隆起、青紫色,可有胀痛。 治疗:手术,注意估计范围,可造影;注射血管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辅助治疗。 3. 蔓状血管瘤(hemangioma racemosun):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大多为静脉,可 有动脉或动静脉瘘。范围大,可超过一肢体。外观可见蜿蜒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可听到血管杂音,可及硬结(血栓或血管周围炎)。下肢者可破溃、出血。 治疗:手术复杂,术前造影,易大出血。 五、脂肪瘤lipoma 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好发四肢、躯干。界清,可分叶状,软,假囊性感,无痛,生长慢,深部脂肪瘤恶变可能,及早手术。多发性有家族史。 六、纤维瘤及纤维瘤样病变fibromatosis 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多见于皮下。硬,生长慢,界清,光滑,活动,无粘连。 1. 纤维黄色瘤(fibroxanthoma):真皮层及皮下,躯干、上臂。外伤小丘疹所致。内出 血,呈褐色。<1cm,增大怀疑纤维肉瘤变。

肿瘤学教案淋巴瘤

教案首页 学院(部)临床系(教研室)肿瘤教师姓名

具备临床基本淋巴瘤的诊断素质 重点难点: 重点: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难点:淋巴瘤的治疗原则 教具、课件及使用的教材: 教材:杨顺娥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肿瘤学》(第二版)使用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课堂讲授、结合重点辅以提问。 系(教研室)主任 2017年12月17日 教案续页

提要: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教材:《临床肿瘤学-案例版》杨顺娥主编,第2版(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本章见教材P394〜414。 触及肿大。四肢活动良好,双下肢无浮肿。双膝腱反射正常,克尼格式征阴

性,巴彬斯基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1053.45义10124.2义10 ° 0.697%60.237%00.066225义10° L,血涂片未见异常细胞。全血 生化:乳酸脱氩酶大小1.2X1.0,肠系膜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动脉窗内见4~5个小淋巴问题 1.该患者有哪些临床特点,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患者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3.若该患者诊断淋巴瘤,其分型及分期如何? 4.该患者诊断明确后,如何进行治疗? (5分钟) (5分钟) (15分钟) 病毒、反转录病毒、、免疫功能低下、物理化学因素 (15分钟) 霍奇金氏淋巴瘤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常见的亚型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瘤、 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 成人T细胞淋巴瘤、 菌样肉芽肿、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五、、分期(10分钟) 六、临床表现 (20分钟) (一)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外受累 (二)表现: 全身症状、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外受累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20分钟) 辅助检查:血液及骨髓检查、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破腹探查 鉴别诊断: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 八、治疗(25分钟) 的综合治疗

肿瘤学试题库第六篇第十章淋巴瘤讲课教案

肿瘤学试题库第六篇第十章淋巴瘤

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章淋巴瘤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恶性淋巴瘤的特异性诊断依据是(5. 2.1)B A. 骨髓活检和涂片 B. 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C. 尿凝溶蛋白测定 D. 免疫球蛋白测定 E. 血碱性磷酸酶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2. 淋巴瘤临床上最典型的特点为:( 3.2.1)D A. 肝、脾肿大 B. 发热 C. 贫血 D.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E. 恶病质 3. 男性,34岁。周期性发热4个月,伴皮肤瘙痒,盗汗。查体:颈部、腋 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触痛,肝肋下2cm脾肋下3.5cm,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8.0 X1O9/L,血小板105X109/L,如需明确诊断应做何检查:(5.3.1 ) D

A. 腹部CT检查 B. 胸部CT检查 C. 免疫球蛋白测定 D. 淋巴结活检 E. 骨髓象检查 4. 霍奇金病治疗应用较普遍的的方案是:(631)C A. COP方案 B. CHO方案 C. ABVM案 D. MOP方案 E. MACOP-方案 5. 恶性淋巴瘤累及颈、腹股沟淋巴结、肝及骨髓,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 临床分期:(5.2.1)C A. n B B. 川B C. IV B D. 川A E. V A 6. 下列哪型霍奇企病预后最差:(3.2.1) D A. 淋巴细胞为主型 B. 结节硬化型(I期)

C. 混合细胞型 D. 淋巴细胞消减型 E. 节结硬化型(U期) 7.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下列哪项较为重要:(731) A A. 病理组织类型 B. 病人全身症状 C. 年龄 D. 性别 E. 化疗的强度 8. 恶性淋巴瘤累及右侧的颈部及从腋下淋巴结,不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 临床床分期属:(521) C A. I A B. I B C. n A D. n B E. 川A 9. 关于霍奇金病,下列哪项正确:(1.3.1) B A. 多见于老年人 B. 既可发生于淋巴结,亦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 C. 找到里一斯细胞即可确诊 D. 肝脏病变往往来自腹膜后淋巴结

临床肿瘤学教案

篇一:肿瘤病学教案 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临床肿瘤学任课教师:胡可锦 教学内容(章/节):第一章绪论 / 第二章肿瘤流行病学 班级: 12级中大临床本科(成人教育)课型: 实验见习授课时间: 2014年 03月29日(第4周星期六 5-8 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 1、掌握肿瘤的基本定义、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表现; 2、熟悉描述肿瘤的基本术语; 3、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我国肿瘤的发病趋势; 4、掌握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5、熟悉肿瘤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6、了解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7、自学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循证医学与肿瘤学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 重点: 1、肿瘤的基本定义、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2、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难点: 1、肿瘤的基本定义; 2、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进展: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课堂讲授、结合重点辅以提问。 教材: 万德森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肿瘤学》(第三版) 参考资料: 1. . 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 主编《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第一章绪论(80分钟)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40分钟) 1、肿瘤的定义:基因病、新生物 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如何鉴别? 3、新生物及恶性疾患 4、癌与肉瘤 5、癌症 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20分钟)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直接参与了肿瘤的发生; 三、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与趋势(10分钟) 四、肿瘤研究与肿瘤学(10分钟) 第二章肿瘤流行病学(100分钟) 第一节、肿瘤流行病学的概念(20分钟)

放疗技术教案

第一章总论 放射治疗技术是以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借助于电离辐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放射治疗技术和方法,对良、恶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学科,是肿瘤学与放射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射线发现的历史: 1895年12月伦琴首先发现了x线; 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铀能产生放射线; 1898年居里夫妇成功的分离出了镭,并首次提出“放射性”概念 1899年医生们开始试验用x线来治疗疾病; 1902年第一例皮肤癌病人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1920年200千伏级x线治疗机诞生,治疗喉癌获得了成功; 1951年加拿大生产了第一台60钴远距离治疗机,使得放射治疗学有了一个飞跃; 1952年在英国Hammer Smith医院安装了第一台8MV固定型射频微波直线加速器; 1968年美国成功地制造了加速管可直立安装于机头内的驻波型电子直线加速器; 我国首台10MV医用直线加速器于1978年诞生; 1976年X-CT开始运用,与治疗计划系统相连接,加上x线模拟定位机共同构成了一个迅速、精确、严谨的放射治疗计划与最优化的选择系统,使放射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据文献统计、所有恶性肿瘤病人中70%患者,治疗某一阶段需做放射治疗。 Tubianal1999年报告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射治疗治愈18%,化疗治愈5%。 目前在一些国家恶性肿瘤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达45%,生存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早期病人的比例增加和综合治疗的进步。综合治疗不但是提高生存率而且是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研究课题。 肿瘤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的重要性: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其主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 放射治疗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根治性治疗,是指肿瘤通过单纯放射治疗就可以治愈;第二是辅助性治疗,常需要与别的治疗方法相结合,例如与外科或内科相结合可以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第三是姑息性治疗,对治愈希望不大,但患者有许多有肿瘤引起的症状,通过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 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治疗不是简单的先手术,手术失败后则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失败后化疗,而是要组织相关科室的人员经过复习文献和认真讨论,共同制订目的明确,有根据,有计划且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综合治疗的定义: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病理分型、分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的联合应用: 1、术前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肿瘤周围亚临床病灶内的肿瘤细胞,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肿瘤的分期,减少手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的可能性。

lm教案名称:肿瘤标志物

教案名称:肿瘤标志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材为肿瘤学教材中关于肿瘤标志物部分。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种类、临床应用和意义。教材内容丰富,图表清晰,有利于学生对肿瘤标志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肿瘤学的基本知识,对肿瘤标志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概念、种类、临床应用和意义可能较为陌生。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肿瘤标志物在诊断和治疗肿瘤中的应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种类、临床应用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肿瘤标志物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卫生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 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和种类。 2.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对象: 本科医学院校肿瘤学专业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种类、临床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等方法。 八、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 准备实际案例分析材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九、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肿瘤标志物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知识:介绍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种类、临床应用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病例中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过程。 4. 课堂讨论:针对病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肿瘤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肿瘤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对于课堂讨论,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见解。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引导他们关注肿瘤标志物研究的最新动态。 4. 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5. 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浅谈放射肿瘤学的多媒体教学

浅谈放射肿瘤学的多媒体教学 1 多媒体技术在放射肿瘤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射肿瘤学是利用各种放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先进的医疗设备的引入及先进的放射治疗方法的建立,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放射肿瘤学与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密切联系,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不同于一般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再加上以前的传统方法主要为板书、挂图等形式不易提高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吃力,容易产生畏惧厌学情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学生不易理解放射治疗的各种照射野的概念,我们就采用生动的图片配以动画来进行讲授,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本科室注重提高授课老师的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除每位教师设计和制作具有自己个性的幻灯和CAI课件外,还利用全体教师队伍长期累积的临床资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成教学辅助课件配合课堂教学,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前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讲课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师设计一些交互性学习的课件,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适应了学生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断地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成为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网络技术,并在授课过程中强化网络的重要地位。教师不仅可利用网络进行课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互联网,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相关内容,对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尝试通过网络技术来寻找答案,锻炼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综合能力,使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获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还注重开发网络交流空间,提高网络交互式服务。网络上有许多医学专业网站都会有放射治疗相关知识的课件或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来更好地理解放射治疗学的精髓,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主动性。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放射肿瘤学的授课时间短(只有46学时),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教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大容量节奏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这对于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放射肿瘤学教学现状,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方式。 当今科技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学习了解更多新的知识,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精华。随着先进的放射肿瘤设备如光子刀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引入和完善,现

xs教案名称: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教案名称: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教材为《肿瘤学》和《流行病学》,主要介绍了肿瘤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发病风险评估及预防策略。教材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提高肿瘤防治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了解有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三、教学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及研究方法。 2.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肿瘤发病风险,制定个人预防计划。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肿瘤防治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 肿瘤的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特征。 2.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五、教学对象: 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肿瘤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征,掌握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提高肿瘤防治意识。 七、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及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肿瘤病例,引导学生关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预防计划和经验。 八、教学准备: 1. 准备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 搜集肿瘤病例,制作案例分析材料。 3. 准备肿瘤风险评估工具,如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 九、教学过程: 1. 第一步:引入话题(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肿瘤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第二步: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征(15分钟)

教师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强调肿瘤预防的重要性。 3. 第三步:讲解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0分钟) 教师讲解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4. 第四步:案例分析(10分钟) 教师呈现肿瘤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中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和研究方法。 5. 第五步: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个人对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 6. 第六步:总结与反馈(5分钟)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 第七步:现场演示(15分钟) 教师现场演示肿瘤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肿瘤风险。 8. 第八步: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1. 课后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关注国内外肿瘤研究领域的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科研课题论文:36151 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肿瘤学教学中的意义

学科教育论文 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肿瘤学 教学中的意义 头颈肿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史,它是头颈外科学与肿瘤学为适应耳鼻喉科及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科研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这门学科在肿瘤学中有着自身的专业特色,其内容涵盖流行病学、肿瘤内外科学、放射治疗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学、康复学及肿瘤免疫学等领域[1]。目前,头颈肿瘤发病率约 20/10万,头颈肿瘤患者数目相对不多,存在医学生、医师、患者对头颈肿瘤学认识深度不足等问题[2]。当今,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ciplinary treatment,MDT)虽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模式,但这一治疗原则并未深入到头颈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上仍以传统的肿瘤学教学模式为主,偏向于强调头颈肿瘤的一些主要治疗手段,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理念的教学讲授,这限制了头颈肿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恶性肿瘤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多病因,病机复杂的疾病,治疗上需要根据肿瘤疾病的动态变化灵活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案,所以必须强化多

层次系统化的综合治疗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MDT在头颈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掌握一套系统专业化的肿瘤学知识体系,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综合治疗原则全面、详尽、正确、合理的诊治复杂多变的肿瘤疾病打下基础[3]。本文初步探讨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肿瘤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述 “MDT”概念是由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倡导这一理念已有半个世纪,在我国已得到了广大临床肿瘤工作者的认同[4]。肿瘤“MDT”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肿瘤疾病的种类、分期、恶性程度及患者的治疗意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它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肿瘤治疗新模式,由多个相关学科相对固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通过定时、定址、定期的会议讨论,对某一系统或器官性疾病提出最适的诊疗方案,然后由多个相关学科单独或联合执行诊疗方案[5]。“MDT”克服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强调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会诊,更重视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关注,目前其随着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放射肿瘤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放射肿瘤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阐述了放射肿瘤学教学内容及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循正医学教育在肿瘤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放射肿瘤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放射肿瘤学;教学模式放射肿瘤学是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广,且专业技术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和吸收。据估计在全部恶性肿瘤中,45%的患者可以被治愈,其中22 %被手术治愈,18 %被放疗治愈,余下5 %被药物治愈。放疗已是恶性肿瘤的根治手段之一,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何使学生深入透彻的掌握抽象陌生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理论课教学改革 1.1 讲课内容放射肿瘤学包括肿瘤放射物理学基础、肿瘤放射生物学基础、肿瘤影像学基础、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学等等。内容繁多和跨学科是放射肿瘤学的特点。为了提高讲课效果,我们将放射肿瘤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重点讲解治疗原则及放疗计划的设计,突出讲解放射野设置的依据(如症状与体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淋巴引流规律和应用解剖等),使学生既掌握重点内容,又对放射肿瘤学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在讲解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学时,要将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目前肿瘤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讲课内容要客观的反映放疗在各种肿瘤病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尽可能及时地把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引入到讲课中去。我们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放射肿瘤学的内容尤其适合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如放射物理学原理、放疗仪器设备、肿瘤所处的解剖位置、照射野的设计及等剂量曲线的分布等。理性认识感性化是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同时还在相同的时间内显著增加了教学的信息传授量,加大了教学强度。 运用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启发式教学法( heuristic teaching)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深刻批判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 具有很强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1983年,吴桓兴在肿瘤学中将肿瘤定义为;肿瘤是肌体中成熟的或在发展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认识肿瘤。1肿瘤是由正常细胞在多种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转变而来的。2肿瘤是失去机体控制、过度生长的细胞群体。3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放射治疗是通过射线的电离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产生一系损伤过程。放射肿瘤学是建立在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肿瘤学和放疗技术学基础上的学科。随着肿瘤学的发展,它和外科肿瘤学、内科肿瘤学组成了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 放射治疗临床简称为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被称之为放射肿瘤学。1895年伦琴发现X线,1896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它的生物学效应很快就得到了认识。1899年放射治疗治愈了第一例病人。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放疗已成为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Tubiana(蒂比亚纳)1999年报告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疗治愈18%,化疗药物治愈5%。 一、放射治疗 1.1 放射物理学术语 放射源:一切能产生电离辐射(光子和粒子)的物质或设备,称为放射源。 体外照射(远距离治疗):用各种放射源在体外进行照射,远距离治疗剂量分布均匀,深度量高,适用于深部肿瘤。 远距离治疗(体外照射)的主要设备:(1)深部X线机:作为外照射源,深部X线已很少使用,以往多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管电压多在180~250kV。(2)钴-60远距离治疗机:该机由一个不断放射源钴-60及附属防护装置和治疗机械装置构成。主要依靠它发射的γ射线来治疗肿瘤,平均能量1.25MeV,它与深部X射线比较有下列优点:皮肤量低,最大剂量点在皮下0.5cm,深部剂量高,骨吸收量低等特点。缺点:半衰期短,为5.3年,一般3年要更换源1次。(3)直线加速器:使用最多的是电子感应加速器及电子直线加速器,因其既可产生电子束,又可产生高能X射线。高能电子束具有突出内四)的物理学特点:剂量自皮肤到达预定深度后骤然下降,可保护靶区后面的正常组织;可以通过调节能量来调节电子束的深度;皮肤剂量介于深部X射线及钴-60之间,但其剂量骤然下降的特点,随着能量超过25MeV以后逐渐消失,所以适合治疗中、浅层偏心肿瘤;等剂量曲线很扁平,放射野内剂量分布均匀;对不同组织的吸收剂量差别不大。 1.2 高能X射线特点皮肤反应小,其最大剂量点在皮肤下;等剂量曲线均匀、平坦,照射野中心和边缘剂量相差5%左右;深度剂量高,容积剂量小,骨吸收小。能量4~15MeV,最常用6MeV。但加速器设备复杂,对水电要求高,对维修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照射野:表示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体模的范围,以体模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源皮距:照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源轴距:照射源到机架旋转轴或机器等中心的距离。 放疗是研究各种放射线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用它来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一门学科。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