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标签: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腹股沟径路闭孔

闭孔神经分为两支,前支行于长收肌与短收肌之间,后支行于短收肌与大收肌之间。临床医生闭孔神经阻滞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来定位,但是有学者指出闭孔神经在不同人群中的变异度很高,导致神经阻滞术失败率达到25%~45%。超声对血管、神经等组织显示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52.2±15.6)岁,男24人,女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53.6±14.9)岁,男21人,女3人。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排除标准

1)妊娠、神经病变、下肢行动障碍、闭孔神经感染者;2)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麻醉前准备

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铺菌,局麻药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

1.4 研究组神经阻滞方法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使外周神经阻滞 的方式和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变,高频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临床麻醉的成功率已经得到肯定,超声在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典范。1978年La Grange等报道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超声多普勒探头先鉴别锁骨下动脉,在动脉旁注药。但只有在90年代末出现高频超声探头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神经超声成像技术。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的该项工作开展,国内报道将逐渐增加。超声波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波长以声波的两个压力峰值距离表示,与穿透性相关。频率用MHz表示,与分辨率相关。根据能量守恒定理公式“E=f·e”,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即分辨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我们用的是10-14MHz),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臂丛神经),才能通过超声看到神经。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臂丛阻滞的应用:双人操作,探头被置入无菌套内,主麻手探探头,扫描神经区域,使得、神经在轴平面成像,另一手持针在探头纵轴侧方进针,穿刺针沿着超声声束纵轴方向进入组织,整个穿刺针可在超声仪上获得完整显像,调整方向,直接到达神经点。针尖接近神经,并穿破神经周围呈高回声的纤维膈时,助手注入局麻药

5-7ml。臂丛神经周围各种组织和穿刺针超声图像特征:①神经: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 ②静脉:无回声,呈黑色,探头轻压呈压缩性改变;③动脉:无回声,呈黑色,但可搏动;④筋膜或纤维膈:高回声,呈白色;⑤肌肉: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⑥肌腱:高回声,呈白色;⑦局麻药,无回声,呈黑色;⑧穿刺针高回声,呈白色,穿刺过程中可见针动态改变。在超声图像上,可清晰地观察到局麻药注射扩散和神经束被推动的过程,可判断局麻药是否完全弥散至神经周围,局麻药的扩散很迅速,约在10-20秒后图像上局麻药已显示不清,神经分支之间往往存在纤维膈,单点注射常不能扩散整个臂丛神经,所以一般不在一个点注射全量,可重新调整穿刺针位置,到达另外较远或第一次注药没有药物扩散到的神经;再注射局麻药,甚至3-4点神经阻滞,可达到完整臂丛神经阻滞。我们对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引导和传统法三种低位肌间沟阻滞(N=40)进行比较,结果:三组麻醉完善率(完善:无辅助措施,手术时完全无疼痛)比较:超声组高于神经刺激仪组(97.5% vs 70%),神经刺激仪组高于传统组(70% vs 47.5%)。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另外两组。我们报道的超声组麻醉完善率比Williams等报道的结果更高(97.5% vs 85%),主要原因在2个方面,其一,我们采用的超声探头频率更高(14MHz vs 7.5 MHz),显示的神经更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标签: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腹股沟径路闭孔 闭孔神经分为两支,前支行于长收肌与短收肌之间,后支行于短收肌与大收肌之间。临床医生闭孔神经阻滞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来定位,但是有学者指出闭孔神经在不同人群中的变异度很高,导致神经阻滞术失败率达到25%~45%。超声对血管、神经等组织显示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52.2±15.6)岁,男24人,女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53.6±14.9)岁,男21人,女3人。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排除标准 1)妊娠、神经病变、下肢行动障碍、闭孔神经感染者;2)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麻醉前准备 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铺菌,局麻药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 1.4 研究组神经阻滞方法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镇痛的专家共识(2014) 万里,王云,王庚(共同执笔人),江伟(共同执笔人),罗艳,徐仲煌,薛张纲(负责人) 免责声明:本指南仅供实施区域麻醉的专业医师使用,最终解释权属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 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患者,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 1.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 2.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 3.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 4.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 5. 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 6. 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 7. 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8. 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 9. 常见伪像的识别 10.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 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 (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 1. 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适宜的深度是指将目标结构置于超声图像的正中或使深度比目标结构深1cm。 2. 增益的调节即时间/距离补偿增益。超声在穿过组织时会发生衰减,调节增益补偿衰减,能够使组织结构内部与表面的回声一致。 3. 焦点的调节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4. 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 5. 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二)探头的选择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 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 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 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 组织超声成像 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 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 脂肪低回声(黑色) 筋膜高回声(白色) 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 肌腱高回声(白色) 神经低回声(黑色) 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 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三、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 在1978年,La Grange等报道(1)了61例病人用多普勒超声辨别锁骨下动静脉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达98%,无并发症发生,这是超声定位神经阻滞最早的报道。当时,由于超声设备的局限性,不能直接显示神经丛及其分支的结构,作者使用多普勒超声探头识别锁骨下动脉,间接的定位臂丛神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超声设备和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该方法重新引起麻醉医师极大的兴趣。 1、超声扫描可精确定位神经 Demondion等报道(2)了用超声描绘、定位12位健康自愿者的臂丛神经,并用MRI验证。结果表明超声能准确的描绘、定位臂丛神经。Anahi Perlas 报道(3)15例自愿者参加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研究,证实高频超声下可得到清淅的臂丛神经横断面图,以肌间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