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用化学教案-第五章电解质溶液-6学时

医用化学教案-第五章电解质溶液-6学时

医用化学教案-第五章电解质溶液-6学时
医用化学教案-第五章电解质溶液-6学时

第8课学时 2

第9课学时 2

第10课学时 2

医用化学重点 新颖 完整 优质 复习资料

医用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第二章,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 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 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承前启后。通过上一课时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物质分类的思想方法。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实验科学探究认识电解质及其电离,并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下节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做了铺垫。 本节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电解质的概念也仅从分类的思想角度来认识,是为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和离子反应服务的,并没有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将在选修四中学到),教学中不可过于加深拓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从电离的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交流初步得出电离的概念、条件及结果,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预测、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养成良好的科学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质的电离;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认识电解质及其电离的过程。 四、仪器与药品 6v学生电源、电解质溶液导电演示器、蒸馏水、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主要教学过程 【引课】安全用电规范:不要用湿手去接触电源开关、插座或其他电器设备。 【板书】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医用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习 题 解 答 第一章 溶 液 1. 温度、压力如何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2. 何谓亨利定律?何谓气体吸收系数? 3. 亨利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4. 20℃,10.00mL 饱和NaCl 溶液的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求: (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Cl 的相对分子量为:58.5 NaCl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05424.05.58173 .3=== (1) NaCl 的溶解度:)100/gNaCl (93.35100173.3003.12173 .3水g =?- (2) 质量摩尔浓度:).(143.61000 /)173.3003.12(5.58/173.31-=-== kg mol W n m B B (3) 物质的量浓度:).(424.51000 /105.58/173.31-== L mol V n c B B 5. 将8.4g NaHCO 3溶于水配成1000mL 溶液,计算该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HCO 3相对分子量为:84 NaHCO 3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1.084 4.8=== Na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1.01000 /10001.01-=== L mol V n c B B 6. 欲配制10.5mol ·L -1 H 2SO 4 500mL ,需质量分数为0.98的H 2SO 4(密度为1.84)多少毫升? 解: H 2SO 4的相对分子量为:98

所需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mol V c n B B 25.51000/5005.10=?=?= 设所需的0.98的H 2SO 4V (ml ),则H 2SO 4溶液的质量为V ×1.84(g ),所以含有的纯H 2SO 4为V ×1.84×0.98(g )。 25.598 98.084.1=??==V M m n B V =285.3ml 7. 某病人需要补充钠(Na +)5g ,应补给生理盐水(0.154mol ·L -1)多少毫升? 解: 设需要生理盐水Vml ,则含有NaCl 的物质的量为:V ×0.154/1000(mol ),所以含有的 Na +的物质的量为:V ×0.154/1000(mol )。 5gNa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217.023 5 === V ×0.154/1000=0.217 V =1409.1(ml )。 8. 下列溶液是实验室常备溶液,试计算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 (1)浓盐酸(HCl )相对密度1.19,质量分数为0.38。 (2)浓硝酸(HNO 3)相对密度1.42,质量分数为0.71。 (3)浓硫酸(H 2SO 4)相对密度1.42,质量分数为0.98。 (4)浓氨水(NH 3)相对密度0.89,质量分数为0.30。 解: (1) 设有浓HCl 体积V =1000ml ,则浓HCl 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19(g ),所 以纯HCl 的质量为:m =1000×1.19×0.38(g ),纯HCl 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19×0.38/36.5(mol ) 浓H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 设有浓HNO 3 体积V =1000ml ,则浓HNO 3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42(g ),所 以纯HNO 3的质量为:m =1000×1.42×0.71(g ),纯HNO 3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42×0.71/63(mol ) 浓HNO 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61 63 /71.042.110001-=??==L mol v n c (3) 设有浓H 2SO 4 体积V =1000ml ,则浓H 2SO 4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84(g ), 所以纯H 2SO 4的质量为:m =1000×1.84×0.98(g ),纯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84×0.98/98(mol ) 浓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 设有浓NH 3 体积V =1000ml ,则浓NH 3的总质量为:m 总=1000×.0.89(g ),所 以纯NH 3的质量为:m =1000×0.89×0.3(g ),纯NH 3的物质的量为:n =1000×0.89×0.3/17(mol )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总时数:X学时理论:Y学时实验:Z学时 1、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基础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疾病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XX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 ①掌握 ②。。。 (2)基本技能方面 ①熟练使用 。。。。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理论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以及结合录像、图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等形式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任课教师应适当地讲述一些学科前沿进展和动态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了解学习该学科的前沿动态。 实验教学教师应适当讲授,结合示教等手段介绍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规则,以学生动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时数分配

6、考核方式 生理学为考试课,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课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选题有一定的范围及难度,从题库选题),考核成绩结合课堂随即考试(开卷或闭卷)及写论文等形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生理学前言动态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实验课通过平时课堂纪律、实验报告书写、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成绩的构成为:实验预习A%、实验操作B%、实验纪律C%等。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7、参考教材 序号.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序号.[国别]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译者(若为中文版).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二、理论课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宋体、小四、加粗、20磅行距,左对齐) 1.掌握。。。 2.熟悉。。。(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3.了解。。。 [教学内容]: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 二、化学的发展史 三、化学和医药学 四、化学课程的任务 五、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时数]∶理论教学1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1. 自学/课堂讲授 2. 自学与讲授结合 。。。。。。 教学手段(板书/录像/多媒体/网络媒体/挂图/模型/标本等) 1.。。。

医用化学总复习-无机(物构、电解质)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 第一节原子结构概述 1.氢原子光谱的特征:a. 不连续光谱,即线状光谱;b. 其频率具有一定的规律 2.Bohr理论:①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吸收也不辐射能量; ②通常,电子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能量最低—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电子被激发 到高能量轨道上,原子处于激发态;③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3.微观粒子的运动不遵循经典力学的规律。 4.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粒子性和波动性 第二节量子数 1.主量子数n:(决定能量的主要因素) n = 1, 2, 3, 4, 5, 6…… 正整数 对应K, L, M, N, O, P…… 电子层 ?与电子能量有关。在单电子原子中,n决定电子的能量: En = -Z2 X 13.6 eV / n2 在多电子原子中n 与l 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 E n,l =-(Z*)2 X 13.6 eV/n2(Z* 与n、l 有关) ?n愈大,电子出现最大概率的区域离核平均距离愈远,能量愈高。 2.角量子数l(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并在多电子轨道中与主量子数n共同决定电子能量) l = 0, 1, 2, 3, 4……, (n-1)

对应着s, p, d, f, g…... 电子亚层 l 的取值受n 的限制: n = 1,l = 0;1s亚层。 n = 2,l = 0, 1;2s, 2p亚层。 n = 3,l = 0, 1, 2;3s, 3p, 3d亚层。 n = 4,l = 0, 1, 2, 3;4s, 4p, 4d, 4f亚层。 …… 3.磁量子数m(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与电子能量无关) m = 0, ±1, ±2, ±3 ……±l ;(共有“2l + 1”个值),受到l数值的限制。 m决定原子轨道在核外的空间取向。 l = 0,m = 0,s轨道为球形,只有一个取向; l = 1,m = 0,±1,代表pz, px和py3个轨道; l = 2,m = 0,±1, ±2。代表d亚层有5个取向的轨道 4.自旋量子数m s m s=1/2或-1/2

化学电解质优秀教案

课题:电解质 【教材分析】 电解质是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化学1在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给出了电解质的有关概念;专题2第二单元离子反应介绍了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电解质的相关知识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认识电离的本质,并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为后续深入学习化学反应的实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学会辨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了解电解质导电实质,会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3.通过总结归纳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4.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学会用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辨别,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学情分析】 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思维正由经验型、直观型向理论型、辩证型转化,但也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在教学时应该稍加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经验。此阶段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具备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对本课题并不陌生,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1:导入新课【讲述】同学们,生活中用电给予了人们很大的方便,但 也要注意安全用电,避免触电。身体有汗的人接触使用着 的电器比较容易发生触电,从化学的角度大家知道为什么 吗? 【总结】汗水里含有一些盐,我们知道盐水是可以导电的。 盐水为什么可以导电呢?大家回想一下NaCl溶于水后发 生的变化。 【放映】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 【讲述】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自由移动的水合离 【听讲】 【思考】 【讨论】 【回答】因 为汗水里 面含有盐, 汗水可以 导电。 【听讲】 从学生熟 悉的生活 现象出 发,引导 学生从化 学的角度 思考问题 为概念的 形成提供

《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5级《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注: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1. 最稳定原子的最外层含有 A 4个电子B6个电子 C 8个电子 D 18个电子 2. K 和K+在下列各项中相同的是 A 电荷数 B 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性质 3.下列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 Li B Be C N D C 4. n个电子层可能有的最多电子数为 A n B 2n C n2 D 2n2 5. 摩尔是 A 物质的质量单位 B 微粒个数单位 C 6.02×1023个微粒集体 D “物质的量”的单位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 C 1mol H2的质量是2 g D 1mol O的质量是32g 7. 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气体具有相同的 A 体积 B 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密度 8 .1g下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体积最大的是 A N2 B NH3 C Cl2 D CO2 9 .Na的摩尔质量是 A 23 B 23 g C 23 mol D 23 g/mol 10. 500ml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A 9 g/L B 0.9 g/L C 4.5 g/L D 45 g/L 11.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A 2.2 g CO2 B 3.6 g HO2 C 3.2 g O2 D 49 g H2SO4 12.与溶液渗透压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A 溶质的性质B溶质的颗粒总数 C 溶剂的性质D溶质颗粒的大小 13.溶液在稀释前后,下列哪一项保持不变 A 溶质的体积 B 溶质的量C溶液的浓度D溶剂的量 14. 5.3g Na2 CO3可配制0.1mol/L的溶液()毫升 A 100 B 500 C 1000 D 2000 15. 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氨水 B 醋酸 C 硫酸 D 水 16. 医学中用乙醇作消毒剂,杀菌效果最好的浓度是 A 95% B 75% C 60% D 50% 17. 同一系列的所有化合物 A 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B 仅有两种元素 C 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 具有相同的通式和相似的结构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都是化合物,所以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化合物为电解质,其本质是自身能电离出离子,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溶液也能导电,但这些物质自身不电离,而是生成了一些电解质,则这些物质不属于电解质。如:SO2、SO3、CO2、NO2等。 3.常见电解质的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则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是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则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O _ 1.强、弱电解质的范围: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2.强、弱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 电解质的强弱取决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与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一些难溶的电解质,但溶解的部分能全部电离,则仍属强电解质。如:BaSO4、BaCO3等。 3.强、弱电解质与溶液导电性的关系: 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强,如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其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很弱。而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弱,如较浓的弱电解质溶液,其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可以较大,导电性可以较强。 4.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强电解质一般为离子化合物和一些含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弱电解质一般为含弱极性键的化合物。5.强、弱电解质在熔融态的导电性: 离子型的强电解质由离子构成,在熔融态时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而共价型的强电解质以及弱电解质由分子构成,熔融态时仍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不导电。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时,不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的离子化速率和分子化速率相等时,则建立了电离平衡。其平衡特点与化学平衡相似。(逆、等、动、定、变) 1.电离方程式: 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时常用“==,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时常用“”。 2.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高中化学1.2.1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核心微网络 素养新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学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3.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条件。 [预习新知] 一、电解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概念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 合物 实例 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 酒精、蔗糖 1.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1)酸的电离(如H 2SO 4):H 2SO 4===2H ++SO 2- 4 (2)碱的电离(如NaOH):NaOH===Na ++OH - (3)盐的电离(如CuSO 4):CuSO 4===Cu 2++SO 2- 4 三、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 1.电解质――――――――→溶于水电离产生 自由移动的离子――――→外接电源 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四、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 + )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 )的化合物。 3.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NH + 4)与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即学即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 (2)Fe 、Cu 能够导电,说明它们都是电解质。( ) (3)电解质需要通电才能发生电离。( ) (4)Na 2SO 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 2SO 4===2Na ++SO 2- 4。( ) (5)SO 2的水溶液能导电,故SO 2为电解质。( ) (6)液态H 2SO 4、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 2SO 4、NaCl 均不是电解质。( ) (7)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 ) (8)蔗糖溶于水和熔融时都不导电,蔗糖是非电解质。( ) 答案:(1)× (2)× (3)× (4)√ (5)× (6)× (7)× (8)√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分散介质。 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半透膜具有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分子通过的特性,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隔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两侧自由渗透,而溶质分子通不过半透膜。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多的溶剂将有较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数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 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280~320mmol·L-1为标准,低于280 mmol·L-1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mol·L-1的为高渗溶液。 医学常识: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什么不能做饮用酒?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下降是老年人产生很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因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9g·L-1NaCl,50g·L-1葡萄糖,9g·L-1乳酸钠,12.5g·L-1NaHCO3等等。 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 解释: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 答:血液具有一定的渗透浓度,但在血液中注入大量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渗透浓度大大下降,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通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渗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量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渗透浓度大大升高,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通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渗透。上述两种情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用等渗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1.一些基本概念:基元反应(元反应):一步可以完成的化学反应。 催化剂:那些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质量和化学性质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少,反应就越慢。 有效碰撞理论认为,增加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是碰撞次数增多,从而有效碰撞数增多。 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而不是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相等。 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可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平衡常数数值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随浓度、压力变化。 ◆催化剂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也不能增加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 1. 一些基本概念: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叫酸。如:NH4+, HAc,H2PO4-,HCl等;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叫碱,如:NH3, ,H2PO4-,Cl-等。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叫两性物质,如HPO43-,H2O,HCO3-。 H2O的共轭碱是OH- ,共轭酸H3O-;HCO3-的共轭碱是CO32-,共轭酸是H2CO3。 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H+]、[OH-]和pH值。如已知NH3?H2O的K b,计算0.10 mol·L-1氨水的

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参考模板

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合集 1、混合物: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气体、溶液或固体。 2、溶液: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分散系统: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 4、分散相/分散介质:分散系统中被分散的物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5、悬浊液:分散相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6、乳状液:分散相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7、溶胶:分散相由许多个小分子或小离子组成的聚集体。 8、半透膜: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不允许另外一些分子或离子通过的多孔性 薄膜。 9、渗透: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 10、渗透压:施加于液面上的恰能阻止渗透现象发生的额外压力。 11、反渗透现象: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纯溶剂一侧的现象。 12、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 13、渗透浓度:稀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的各种溶质分子和离子的总浓度。() 14、等渗溶液:渗透浓度相等的两个或若干个溶液。 15、等、高、低渗溶液:等(280-320mmol/L)低(<280mmol/L)高(320mmol/L)。 16、晶体渗透压:小分子和小离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7、胶体渗透压: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8、电解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的水溶液。 20、强/弱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只能部分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1、酸/碱:能够给出/接受质子的物质。 22、共轭酸碱对:一种酸释放一个质子后成为其共轭碱,一种碱结合一个质子后成为其 共轭酸,这种仅相差一个质子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23、多元弱酸(碱)能给出(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子的弱酸(碱)。 2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性强电解质, 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明显降低的现象。 2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 大的现象。 26、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弱酸或弱碱,而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27、缓冲作用:缓冲溶液对强酸、强碱稀释的抵抗作用。 28、缓冲系(对):组成缓冲溶液的共轭酸碱对。 29、溶解:一种溶质分散于另一种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30、沉淀:溶液中的水合离子在运动中碰到固体表面,又重新回到固体表面上的过程。 31、离子积:难容强电解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积。 32、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难容强电解质溶解 度减小的现象。 33、沉淀-溶解平衡的盐效应:在难容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易容强电解质, 使难容电解质的溶解度略有增大的现象。 1 / 2

高中化学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3.2.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案鲁科版选修42

3-2-1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pH的含义。 2. 了解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在解决水溶液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与电离平衡相关应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水溶液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1、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时反应速率相同吗?PH值相同吗?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PH值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时反应速率相同吗?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如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存在着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它符合化学平衡的一切特征。 【分析】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分析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 CH3COOH CH3COO— + H+。 【提问】上述v-t图体现了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有什么特点?

【讲解】电离平衡时:v(离子化)=v(分子化)> 0;溶液中的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讲解】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板书】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 2、符号:K(弱酸Ka,弱碱Kb) 对于AmBn mA n+ + nB m— K = [A n+]m [B m—]n [AmBn] 【练习】写出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答案】K a = [H+][CH3COO—] [CH3COOH] NH3?H2O NH4+ + OH—K b = [OH—][NH4+] [NH3?H2O] 【板书】3、影响因素:温度T T升高,K增大 4、K的意义: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讲解】比如说:K a的意义:K a增大,达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增多,酸性增强;Kb的意义:K b增大,达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OH—]增大,碱性增强。 【练习】已知:H3PO4H+ + H2PO4—K a1 = 7.1X10—3mol?L—1 H2PO4—H+ +HPO42—K a2 = 6.2X10—8mol?L—1 HPO42—H+ +PO43—K a3 = 4.5X10—13mol?L—1 写出K a1 、K a2、K a3的表达式,并写出K a1 ?K a2?K a3的表达式 【说明】课本P80 K a(HCN)= 6.2X10—10mol?L—1 K a(CH3COOH)= 1.7X10—5mol?L—1 K a(HF)= 6.8X10—4mol?L—1 酸性:HF > CH3COOH > HCN 【过渡】电离平衡常数表示电离的程度有时不够直观,为了更好的比较电解质的电离

医用化学基础试题与答案.

2015级农医一班《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出题人:岳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注: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1. 最稳定原子的最外层含有 A 4个电子 B 6个电子 C 8个电子 D 18个电子 2. K 和K+在下列各项中相同的是 A 电荷数 B 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性质 3.下列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 Li B Be C N D C 4. 对渗透压没有影响的为 A 温度 B 浓度 C 无法确定 D 溶质的性质和大小 5. 摩尔是 A 物质的质量单位 B 微粒个数单位 C 6.02×1023个微粒集体 D “物质的量”的单位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 C 1mol H2的质量是2 g D 1mol O的质量是32g 7. 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气体具有相同的 A 体积 B 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密度 8 .1g下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体积最大的是

A N2 B NH3 C Cl2 D CO2 9 .Na的摩尔质量是 A 23 B 23 g C 23 mol D 23 g/mol 10. 500ml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A 9 g/L B 0.9 g/L C 4.5 g/L D 45 g /L 11.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A 2.2 g CO2 B 3.6 g HO2 C 3.2 g O2 D 49 g H2SO4 12.与溶液渗透压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A 溶质的性质B溶质的颗粒总数 C 溶剂的性质 D溶质颗粒的大小 13.溶液在稀释前后,下列哪一项保持不变 A 溶质的体积 B 溶质的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量 14. 5.3g Na2 CO3可配制0.1mol/L的溶液()毫升 A 100 B 500 C 1000 D 2000 15. 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氨水 B 醋酸 C 硫酸 D 水 16. 医学中用乙醇作消毒剂,杀菌效果最好的浓度是 A 95% B 75% C 60% D 50% 17. 同一系列的所有化合物

医用化学重点

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 化学:就是在原子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与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第二章,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 溶液的组成标度就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 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就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 3,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 5,体积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 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 校正因子i值就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 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

医用化学教案-第四章溶液-4学时

第6课学时 2 一、新课导入: [复习巩固] 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 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溶液的浓度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一)体积分数 溶质B的体积VB与溶液的体积V之比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用φB表示。 (二)质量分数 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质量m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用ωB表示。

(三)质量浓度 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体积V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用符号rB表示。 (四)物质的量浓度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1mol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 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课堂练习例题3、4 3.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B物质的量nB除以溶液的体积V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为B 的浓度,用符号cB表示。 课堂练习5、6 二、溶液的配置、稀释和混合 (一)溶液的配置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讲解]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 c(浓)·V(浓)=c(稀)·V(稀) 例5、配制250mL 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解:设配制250 mL(V1)·1 mol·L-1(c1)HCl溶液,需要12 mol·L-1(c2)HCl 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 =0.021 L=21 mL 答: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21mL。 [小结] 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二)溶液的稀释和混合

高一化学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课的引入] 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如果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有差异吗?强弱如何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演示]1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等物质的量浓度的①稀盐酸②氢氧化钠溶液③氯化钠溶液④氨水⑤稀醋酸 [交流与讨论]上述溶液中,①②③等三份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强于氨水和醋酸溶液。为什么? [展示课件并讲解]HCl、NaOH、NaCl、CH3COONH4等四种物质溶解于水后发生了电离,而且是完全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氨水中的主要溶质是一水合氨NH3?H2O,和醋酸一样,在水溶液中都只有部分发生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 电离方程式:CH3COOH NH3?H2O [板书]一、电解质 强酸:H2SO4、HNO3、HCl 强电解质: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Cl、Na2CO3、CaCO3、BaSO4 电解质弱酸:CH3COOH、H2CO3、H3PO4、H2S 弱碱:NH3 H2O、Cu(OH)2、Fe(OH)3等 弱电解质: 少数盐:Pb(CH3COO)2 水 [演示]2展示两瓶溶液:KCl和KMnO4。学生描述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微粒,认识到MnO4-是紫红色的。向该溶液中滴加几滴柠檬汁,紫红色褪去。

[引导探究]紫红色的褪去,说明MnO4-数目大大减少,因为参加了化学反应而减少。像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离子反应。 [板书]二、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实质: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的过程。 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 [演示]3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碳酸钠溶液,再分别加入各2mL的氯化钙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观察与探究]2.观察现象,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教材的信息提示,写出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澄清石灰水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出现了。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氯化钙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出现了。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讲解] ①归纳书写要点,重点强调一定将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其余物质(弱酸、弱碱、难溶性盐、单质、氧化物等)保留化学式;写完记得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②两个试管发生了同一个变化,即CO32- + Ca2+ == CaCO3↓ 离子方程式既可表示某一具体的反应,也可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观察与探究]2.②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入1-2mL氢氧化钠溶液和2-3滴酚酞,再分别滴加醋酸溶液和稀盐酸。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

医用化学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习题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E (5)E (6)D (7)B (8)B D 2.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酸 H 2PO 4- — H 3PO 4 HPO 42-— H 2PO 4- H 2O — H 3O + CO 32-—HCO 3- NH 2-—NH 3 NH 3+CH( R)COO ----- NH 3+CH( R)COOH 3. 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碱 H 2PO 4- --- HPO 4- H 3O + --- H 2O H 2O--- OH - NH 3+CH( R)COO ----- NH 2CH( R)COO- [Al(H 2O)6]3+---[Al(H 2O)5OH]2+ HS ----S 2- 4.解: pK b1= pK w - pK a2=14-12.90=1.10 pK b2= pK w - pK a 1=14-7.05=6.95 ∴S 2-> NH 3>HS - 5.解: (1) [OH -]=c K b ?= 1 3 5 10 34.11.010 8.1---??=??L mol pOH=87.2]lg[=--OH pH=14-POH=14-2.87=11.13 α=c K b =1.0108.15-?=1.34% (2)加入NH 4Cl 后会产生同离子效应,此时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为: [][ ]1 310.010.0-- ?≈-= L mol OH NH ;[][]1 4 10.010.0-- +?≈+=L mol OH NH [][][] [ ][]1 5 34 10 8.110 .010.0--- - - +??==??== L mol K OH OH NH OH NH K b b 25 .975.4=?==pH pK pOH b []4 5 10 8.110 .0108.1--- ?=?== c OH α (3)同离子效应是氨的解离度减小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