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出现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②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或下降一般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变动,但会影响生活水平;

③相关商品:替代品: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二者呈正方向变化;

互补品: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下降,二者呈反方向变化。(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1)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生产决定消费,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2)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①居民当前的收入水平(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②居民未来的预期收入水平(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搞好就业);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要维护社会公平,落实分配政策,完善分配制度);

(3)物价总体水平(重要因素)。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4)居民消费观念(主观因素)。消费观念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习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5)社会保障体系(其它因素)。社会保障影响消费行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有钱敢花。

6.消费的类型及恩格尔系数

(1)消费的类型:①常见类型:钱货两清消费(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改变)、贷款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要根据自身收入水平进行选择)、租赁消费(不变更商品所有权,只获得使用权);

②消费对象不同分为有形商品和劳务消费;③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存、发展、享受资料消费。(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增加,表明食品支出比重大,影响其它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7.消费心理及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消费心理:①从众心理。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要自学抵制;

④求实心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行为。

(2)怎样正确消费: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产的商品只有消费才能继续生产;

②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

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9.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②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的内在要求;

③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需要。

(2)意义:①有利于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②有利于摆脱我国的落后状态,缩小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途径:①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必须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所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

(1)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①国有经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有企业为代表;

②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以集体企业为代表;

非公有制经济表现形式:①个体经济。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规模小、投资少、经营灵活;

②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

③外资经济。中国大陆以外的资本在大陆设立的独资或合资、合作中的外资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创新、扩大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11.公司的类型、企业兼并、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类型: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②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企业兼并:①含义: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经济现象。

②意义:①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

②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3)企业经营的直接目是利润,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主要因素有:

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成败;

④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⑤企业要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

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⑥企业要加强领导队伍的建设,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⑦企业要实行“强强联合”和进行企业兼并,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优势互补。

12.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解决途径

(1)就业形势:劳动力总量大、素质与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就业机制不完善。

(2)党和政府角度: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就业岗位;②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劳动者的角度:③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13.商业银行及其业务

(1)商业银行: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主。

(2)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③结算业务。

14.投资理财的方式及其特点

(1)存款——便捷的投资。①原因:为了上学、购房、买车、养老、资金安全等;

②收益:利息=本金╳利率╳期限(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2)股票——高风险、高收益。①收益:股息或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①公司的经营状况;②同期银行的利率水平;

③股票的供求关系;④大众的购买心理。

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①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②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③有利于拓宽居民的投资渠道,增加居民收入;④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3)债券——稳健的投资。债券的类型:政府债券(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4)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投资理财的要求: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②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③要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④要正确处理与国家的关系,遵守宪法和法律。

投资方式收益比较:股票> 企业债券> 金融债券> 国债> 储蓄存款

投资方式风险比较:国债< 储蓄存款<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股票

15.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原因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与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6.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的表现及其意义

(1)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2)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有利于解决就业,增加自身和国家财政收入,拉动经济发展。

(3)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知识、劳动、技能、管理、资本等要素,有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17.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18.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及处理措施

(1)二者关系: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处理措施:①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④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9.财政及其作用和影响因素

(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①税收(最重要的来源);②利润(国有企业上缴);③债务(国债收入、回收利息);

④其它收入(罚没、行政收费等)。

(3)财政支出:①购买性支出(经济建设、科教文卫体、行政管理、国防等支出,形成直接购买力)

②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抚恤金、社会福利、债务等支出,形成间接购买力)

(4)作用: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②分配政策。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0.税收及其特征、种类和依法纳税

(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现实基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种类:①增值税。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有利于防止企业的偷漏税行为、促进专业化生产和公平竞争、增加财政收入;

②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有利于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依法纳税:公民的基本义务,生活仍存在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现象。

21.市场经济及其特征、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3)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是市场不能调节的(国防、治安、消防、枪支等)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4)规范市场秩序:①建立和倡导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准入、交易、竞争);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治本之策);③进行法制教育,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1)含义: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②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的优势)。

23.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主要目标和手段

(1)原因: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调控手段:①经济手段(财政、货币、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等经济计划);

②法律手段(事前立法、事后司法);③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2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5.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6.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影响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趋势(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强有力的载体

(3)影响:①积极影响: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①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个

极分化更加严重;②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2)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3)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总结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和政体

(1)国家性质(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内涵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内涵:①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按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②专政:依靠暴力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统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两者是辩证(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和对立,民主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对于敌对分子和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其表现

(1)广泛性: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4.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

(1)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③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新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④遵守宪法和法律

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7.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意义以及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2)意义:①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筹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要求:①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8.政府的宗旨、职能、原则及决策方式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发展科教文卫体等事业);

④加强社会建设(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就业、医疗、教育、计生、养老等制度);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表现: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

(4)决策方式:①科学决策。政府决策时要遵循各种规律,征询相关人士的建议;

②民主决策。政府决策时要听取人民的意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依法决策。政府决策时要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9.政府依法行政

(1)原因:①权力由法律授予,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②是贯彻依法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③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对人民负责

(2)途径: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体制,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

10.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

(1)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①内部监督体系: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上级政府;

、政协、司法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监督)。

(3)建立阳光政府。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12.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及其组织和活动原则

(1)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一府两院)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具有

①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宪法和法律的权力;省级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②决定权: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或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

③任免权: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及成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④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13.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责任)

(1)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2)义务(职责):①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②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③积极参加会议,依法行使权力,协助本级政府工作。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2)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①人大与人民的关系--→民主;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集中;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民主与集中)

1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及其执政方式

(1)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关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执政方式:①科学执政(遵循各种规律);②民主执政(为民、靠民执政);

③依法执政(基本执政方式,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5)本质(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6.我国的政党制度及内涵

(1)含义(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2)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①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领导);

②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④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各党派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17.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2)职能:①政治协商:协商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等;

②民主监督:监督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质是“扩大的民主”,是“非权力性监督”。

③参政议政: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18.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①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到方面的权利;

②民族团结(重要原则):民族团结与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语言的繁荣,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要求。

19.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

(1)原因: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条件: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②“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自治机关:①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力:立法、经济、文化管理、变通执行等权力。

(5)意义: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0.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涵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抵御境外渗透;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为国家发展作贡献,这是宗教爱国的体现。

21.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1)基本权利:①独立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的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②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③自卫权。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④管辖权。对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的管辖,包括在国外的侨民和驻外的使馆等。

(2)基本义务:①不侵犯别国;②不干涉他国内政;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2.中国与联合国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宗旨,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是负责任的大国。

(2)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合作与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自身局限。

23.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和影响因素

(1)基本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2)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3)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4)重要因素:国家力量。国家利益靠国家力量来维护,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5)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为人才的竞争。

24.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影响因素

(1)和平问题: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不安宁因素: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民族、宗教矛盾;③边界、领土争端;④贫困、毒品问题。(2)发展问题: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发展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②南北发展不平衡(最突出问题)

25.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决定因素、基本内容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安全、政治、经济利益)决定的

(3)基本内容: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②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③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总结

1.文化的的内涵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逐步培养而来;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影响

(1

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通过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来使自己价值观念向外推销而实现的)

(3: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

③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特点(无形的、主动的)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④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等素质)。

3.民族文化

(1)含义:每个民族、国家自己的文化。

(2)地位: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表现:①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

4.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1)地位及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民族性: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性: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各民族间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存在普遍的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是世界的;

5.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途径:①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繁荣进步;③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6.文化传播

(1)内涵: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内容: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等。

(3

化传递和交流);其他途径:④革命战争(推广文化);⑤亲朋聚会(交流文化);⑥外出旅游(扩散文化)。

7.传统文化

(1)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①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要标志);③传统文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影响)

(3)特点:①相对稳定性:世代相传中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②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和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8.文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决定因素:①生产力与和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重要因素:②科学技术进步(变革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9.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需要文化不断的创新。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为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0.文化创新的要求和途径

(1)文化创新的要求: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③人民群众是文化享受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其他途径:⑤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增强文化作品的吸引力;⑦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

11.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源远流长。见证:①汉字:是书写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瓷器(精美绝伦);园林设计(匠心独运);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科学技术(古代科技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文化区域特征显著);

③各民族的文化魅力(凝固艺术、文字、文学)。

(3)

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1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3.中华民族精神

(1)发展: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救亡图存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2)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3)基本内涵:核心:①爱国主义(具体性和时代性);②团结统一(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③爱好和平(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④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⑤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1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重要性(作用):“三精一魂”):①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原因):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吸收优秀、抵制腐朽、警惕图谋);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15.人们的文化需求

(1)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对策(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3)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16.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①含义(内容):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③予以改选或剔除。

(2)腐朽文化:

①内容:政治上: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资本主义的殖民文化;道德上:邪教;生活中:“黄、赌、毒”;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对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今天依然存在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寻出历史舞台;

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③内部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4)解决对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1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必要性: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地位:在各种文化中发挥中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3)要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4)途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1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必要性(原因):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

发展;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途径:①培育“四有”公民;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④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9.思想道德建设

(1)必要性(原因):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

(2)要求(内容):①核心:为人民服务;②原则:坚持集体主义;③重点:诚信建设。

(3)途径: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③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重要性: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2)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有善。

21.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容与关系

(1)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2)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判断水平,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3)二者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2.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思想方面: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行动方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

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

(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

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

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7.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哲学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①哲学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

8.马克思主人哲学

(1)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9.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①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③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或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表现形式(映像结果)是主观的。

(3)意识的作用:也称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①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

②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10.运动和静止

(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务、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3)静止:事物在某一阶段和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规律的内涵

(1)规律: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①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身的规律。

(3)启示(方法论):①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论

12.实践的内涵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13.认识的内涵

(1)认识的含义: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有对错之分。

(2)认识的特征:反复性,无限性,差异性,上升性,前进性等--→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3)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符合客观),是正确的认识。

(4)真理的特征: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条件性: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过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具体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自己的历史条件。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对立而存在,相伴随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1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1)辩证法:思辩和实证,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2)形而上学: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单凭直觉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6.联系观的内涵(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①普遍性: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世界都是联系的。

要求(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自在事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建筑,一经建成便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多样性:有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表面)、必然和偶然、长远与眼前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关健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要求(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各个部分,优化组合)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7.发展观的内涵(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理事物的过程)。(2)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要求(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必然战胜旧事物;②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人们才会对它认可,旧事物的抵抗和扼杀,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个曲折的过程。

要求(启发):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发展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4)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要求(启发):①从点滴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当量变达到条件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8.矛盾观的内涵(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统一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②斗争性(对立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要求(方法论):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特点)

①普遍性:即共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特殊性:即个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求(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

开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分析事物时,要看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看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重点:分析不同矛盾时要把握重点(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分析同一矛盾时要抓住主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要求(方法论):善于抓重点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作用: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①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健。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19.辩证法否定观(创新意识)的内涵(辩证法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要求)

(1)辩证的否定(创新意识):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

(2)作用:①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阶段性,如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连续性,如新事物与旧事物);

(3)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4)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实事求是)。

(5)创新的作用:①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②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历史观(正确认识社会)

24.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二者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会先(落后)于社会存

在的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关系

生产力: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是生产方式中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包括劳动者(经验、技能)、劳动资料(工具、手段)、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中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公、私)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和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经济基础: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总过程中的关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

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变革,经济基础要求上

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以利于自己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

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反之则起束缚和阻碍作用。

25.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26.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①社会价值:真正的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个人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承认。

(2)价值观: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因人而异。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①基本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②最高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除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人生价值的实现更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全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全》的内容,具体内容:掌握政治知识点,是发现政治学习规律的重要途径。现在请欣赏我带来的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经济生活1、推动文化产... 掌握政治知识点,是发现政治学习规律的重要途径。现在请欣赏我带来的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文科】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子集 B A ? (或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A ?(1)A A ?? (2) A C ?,则B C ?且B A ?若(3) A B =,则B A ?且B A ?若(4) A(B) 或 B A 真子集 A ≠?B (或B ≠ ?A ) B A ?中至少 B ,且有一元素不属于A 为非空子集) A (A ≠ ??)1( A C ≠ ?,则 B C ≠ ?且A B ≠ ?若(2) B A 集合 相等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 都属于A B ?(1)A A ?(2)B A(B)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个子集,它有21-个真子集,它有21-个非空子集,它有22-非空真 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A B I {|,x x A ∈且 }x B ∈ (1) A A A =I (2)A ?=?I (3)A B A ?I A B B ?I B A 并集 A B U {|,x x A ∈或 }x B ∈ (1)A A A =U (2)A A ?=U (3)A B A ?U A B B ?U B A 补集 U A e {|,}x x U x A ∈?且 ()U A A U =U e2 ()U A A =? I e1 (1不等式 解集 ||(0)x a a <> {|}x a x a -<< ||(0)x a a >> |x x a <-或}x a > ||,||(0)ax b c ax b c c +<+>> , ||x a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 ax b +把 型不等式来求解 ||(0)x a a >> (2()()() U U U A B A B =I U 痧?()()() U U U A B A B =U I 痧?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文学常识及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

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字词、成语 字词:沉闷、梦幻、嫦娥、诞生、落伍、翌年、酝酿、苛刻、横亘、辉煌、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高中政治全套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 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 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最新高中文综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亚洲大部分在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3、亚洲分为六个地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4、亚洲最大的平原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的为里海;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为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为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为马来群岛;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喜玛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5、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6、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广布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亚洲大小民族有1000个左右,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1、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邻土有四个大岛及附近小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为本州岛。日本附近著名渔场为北海道渔场,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为火山,日本的国花为樱花。 2、日本国情为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依靠进口原料与能源形成了加工贸易为主的发达经济,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和地震。民族以大和民族为主,日本文化为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兼容。 4、① 北海道岛,②四国岛,③本州岛,④九州岛,⑤东京城市,⑥横滨城市,⑦名古屋城市,⑧太平洋,⑨日本海。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名称是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 2、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东南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油棕、椰子和焦麻产地,有‘世界油王’之称得为油棕。 3、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地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中南半岛地形分布特点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其中,中南半岛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 5、东南亚居民大多是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一定比重。中国人旅居国外并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华人,保留中国国籍的称华侨。中国华人华侨最多的省是广东和福建。专业化和机械化,形成农业带,主要农业带有玉米带、小麦带和乳畜带。需进口热带农产品。山东南面,生产硅片著名。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大城市纽约,火箭城休斯敦,汽车城底特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国。 第三节印度 1、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中国西南面,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耕地面积为亚洲第一。印度人口增长过快,目前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 总结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高考前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偶函数: )()(x f x f =-,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 )(x f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x 且对数函数y=log a x (a>0且a ≠1)的图象和性质:

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中政治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政治高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政治高考知识点1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含义及发展 ①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这些传播的媒介,就是传

媒。传播媒体、传播技术是文化传播的物质保证和实现方式。 ②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交流的态度: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政治高考知识点2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国际关系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多种形式,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出现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高考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 若q 则p 互为逆否 互 逆否互 为逆 否否 互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⑴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公式法:c b ax <+,与)0(>>+c c b ax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2)定义法: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 (3)几何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 解的讨论; 2 (三)简易逻辑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1)“非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 的真假相反;

(2)“p 且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3)“p 或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函数 知识回顾: (一) 映射与函数 1. 映射与一一映射 2.函数 函数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为这二者确定后,值域也就相应得到确定,因此只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二者完全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⒈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4. 判断函数单调性(定义)作差法:对带根号的一定要分子有理化,例如: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 212221212 2 2 22121) ()()(b x b x x x x x b x b x x f x f x ++++-= +- += -)(

关于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高考前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I U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①偶函数:)()(x f x f =-,②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c.求)(x f -;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4)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函数y=log a x (a>0且a ≠1)的图象和性质:

高考政治复习整套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复习整套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 4 5 6 7 8 9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 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 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2、贷款消费的含义?条件? 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k恶意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绿色消费的含义?特征?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广大。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关于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

关于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 识点总结归纳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高考前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偶函数:)()(x f x f =-,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x f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4)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2020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整理

2020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整理 高考政治知识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1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为什么:世界各民族间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文化是世界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文化是民族的。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作用和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的角度: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②从“引进来”的角度: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游戏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超级详细)

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知识点必修一第 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P5。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x 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4.纸币的产生和发展P6: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一是由国家发行的。如果不是本国国家发行的,就不是法定货币,而是伪币假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个国家都是犯罪行为。二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备注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①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②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预测2020高考文综选择题知识点归纳

预测2020高考文综选择题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四大关系 在备战高考(论坛)的最后阶段,如何突破反复记忆却对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难题?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历史组组长李营老师告诉考生,处理好四大关系,临阵磨枪也一样有效果。 以教材为根本,强化主干知识。有的考生片面认为,复习历史看不看教材都一样,因此在复习中丢掉了基础知识,一味追求所谓的“母题”和押题解题窍门。实际上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因此高考复习应始终坚持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根本的策略,强化对主干知识的全面落实。 以旧为主,以新为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2009年高考作为旧教材的落幕之作必然在原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更多融入新课标的理念,近两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都明显地看出这一变化。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原则上应以旧教材通史知识为主,同时适当运用新课标理念来理解旧教材的内容。 如政治文明历程中,关于新中国政治建设部分,要求掌握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该内容在旧教材被安排到不同章节里,考生缺乏整体认识,依据新课标的设计观点,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整合重组,提高认识。 热点专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应以热点带基础。热点专题复习要关注三大类热点:周年热点(如建国60周年)、时政热点(如金融危机)、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同时,紧扣热点,联系古今中外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整理,建立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做到以史鉴今、与时俱进。 坚守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在平时复习中要强化材料型试题的练习力度,训练自己能有效地从各类材料中获取信息,尤其是在历年各地高考真题的训练中去体会解析材料型试题的规律,同时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客观认识评价历史。

2021年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1年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 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 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 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 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 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 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 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 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 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 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 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