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以上是传媒研考为考生整理的考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媒研考小编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1.必然性。(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前提:国有资产在 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 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 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臵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手段,如虎添翼,更充分地发挥了它本身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更确定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着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确会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公有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同样,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性质和力度也不一样。我们国家之所以在利用了市场经济以后,比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发挥了市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因为我们使它服从于我们基本制度的要求,基本制度也赋予了它新的能力,削弱或消除了它的消极方面。这正是我们虽然与资本主义都同样在利用市场经济,但我们从整体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效率的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从而推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既具有共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其共性主要在于: (1)经济联系与资源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均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社会上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都应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以获取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大化为生产经营的直接目地,具有自主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有的全部权利。 (3)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机制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4)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题号一二三合计 分值205030100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得分 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 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 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 加的趋势。 3.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 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4.市场失灵 所谓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 如垄断势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 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 经济不能实现其在理论上的作用。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说, 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 要因素。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政策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

标和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得分 1.请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总结, 通过对现实的批判 , 提出了一套对未来社会 基本特征的构想:一 , 大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生产力高度增长的物质基础;二,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共有” 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三,废除商品经济, 生产由社会根据公共利益实 行有计划的管理;四, 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 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五, 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文化;六 , 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无产阶级将首先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 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 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即: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基本 的特征。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2.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简要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 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 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 要包括 : 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2)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 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 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闭卷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谷军 第一套题 一、名词解释 1、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 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2、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 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3、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 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二、简答题: 1、影响中国产权结构调整的因素? 答: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 其中,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 2、怎样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主导作用? 答: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来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来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 2)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 3、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答:1)所谓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2)制度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二是制度安排;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3)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一是产权,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二是国家,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并对破坏产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等来保护产权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应享有的利益。三是意识形态。 4、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答: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称为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基本目标大体可分三类:一是效率、增长、稳定;二是经济福利;三是分配公正。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我国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物价稳定;三是充分就业;四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五是国际收支平衡。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第一专题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答: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总的来说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的取向。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谨慎地、有限制地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成分。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明确地和全面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改造为混合所有制的现代股份公司,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30年的改革,到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则是从进入21世纪到2020年。这个阶段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已开始近半。虽然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①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本身的系统性。 ②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联性。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刻性。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于经济体制的深刻性。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根据《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以上是传媒研考为考生整理的考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媒研考小编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题目与答案合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简答: 第二章 1、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 答:(1)经济制度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概括。 (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自己适当添加一些内容) 第四章 1、决定人的经济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条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经济关系则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①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②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③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②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④公有制经济在全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利益实现最优化的客观需求。①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②这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有答案

高三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课题】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史实 复习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影响。 【基础知识复习】 一、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 问题一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前提: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_____________。 2、内容: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二)实践:一五计划(________年---_________ 年) 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背景:①新政权的巩固---政治前提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④新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底子薄弱(2)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____________。 (3)成就: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____;②初步形成合理的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 问题二三大改造的目的、方式、实质、意义是什么? (1)目的:适应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_______________。 (2)方式: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所有→集体所有)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上) 资本主义工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公私合营;(民族资本家所有→全民所有) (3)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4)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探索中的曲折(1956--1976) 问题三改革开放前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一)、成功探索(1) 1956年,_____________召开; (2) 1960年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方针 (二)、失误的探索: (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8年开展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运动; (3)1966年开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探索失误给我们有何教训? 1、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犯了“左倾”错误。因此发展经济应该有科学方针指导。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启示: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3、大跃进的启示:要遵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4、人民公社运动的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5、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重点突破】。 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P82第一段小字 材料二:我们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是学习苏联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样,我国在革命成功后如何实现工业化问题上,也与苏联当时的情况相似,面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1955年苏联国内问题“揭盖子”以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赶超战略的成功典范,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胜利所证明,受到世界瞩目。 材料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由此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和来自外国的威胁(1840年以来这种威胁几乎没有停止过)。 阅读材料回答:新中国初期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中国工业底子薄弱 2、 有苏联成功的典范 3、国防压力巨大 探究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纲要 题型: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三、论述题,3道题选答2题,共70分。 注意:授课教师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简答题,我根据听课的内容和重点整理以下问题,如有不全面,望谅解。打星号的题重点把握。 一、简答题。 1、资源、资源配置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P221 资源和经济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资源,一类为社会资源。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P221 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P221 一、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三、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P222 商品经理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市场经济基本含义。P222、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 6、市场机制的含义、内容。P224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联系及作用形式,其基本功能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趋近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 7、价格机制是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的理由。P224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机制。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平衡,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作用才得以实现。 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复习 【学法指导】根据知识线索,全面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梳理】 经济: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___________政策日益不满,频 发暴动。 1.确立: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实施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实行________的公有制;实行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_________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管理经济。 3.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 (1)积极影响: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超越了苏联的___________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造成农业、___________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___________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_________;③剥夺___________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___________的积极性。 【自主复习检测】 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 2.1921 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4.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 卢布,在 700 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 1 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8.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9.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

第一篇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或以市场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的联结才能进行。 2.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特征:(1)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2)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3)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联结起来运转的经济;(4)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6)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价值的经济;(7)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我利益的经济。(8)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9)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10)市场经济是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经济;(11)市场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12)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13)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经济;(14)市场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有市场的存在,都有商品的存在;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都要生产对社会有用的物品,都要让渡对别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都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都通行等价交换原则,都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都有交换的媒介——货币。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商品经济比较充分和典型的经济形态。从差异性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序列的

经济范畴,主要区别表现在:存在的前提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功能 一、简答题 1.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和风险。 2.市场机制的作用形式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3.市场机制的基本运作原理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可以依据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它们的价格,而这样的价格同时也能够反映生产该种商品的要素的稀缺性。在价格的指导下,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从供给过剩的部门流向供给不足的部门,从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状况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 答:市场经济主要具备资源配置、信息反馈、调节供求、经济评价以及激励与择优等基本功能。 2.试述市场经济的优势。 答:(1)市场经济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2)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法制建设;(3)市场经济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转变;(4)市场经济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第三章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篇经济篇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 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三)二者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