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辩证: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对应虚实辩证: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辩证:补阴、滋阴、敛阴、助阳、温阳、回阳等。

(2)针对病因辩证的功效对应六淫与疫疠:散风、袪寒、清暑、燥湿、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镇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

(3)针对气血津液辩证的功效对应气病辩证: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

对应血病辩证:养血、活血、止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辩证:生津、化痰、逐饮、利水,逐水等。(4)针对脏腑辩证的功效对应心脏: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对应肺脏: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降肺气等。对应大肠: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等。对应脾脏: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清脾热、补脾气、升脾阳等。对应肝脏:疏肝、清肝、养肝、泻肝、平肝、潜肝、息肝风等。对应胆腑:利胆、清胆、温胆、利胆排石等对应肾脏:温肾、固肾、滋肾阴、补心气、助肾阳、补肾气、益肾填精等对应膀胱: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对应三焦、脑腑、清上焦、健脑、醒脑、暖宫等。2.按中药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病因)属于袪邪:袪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属于调整: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风、息风等属于削除病理产物:消食、利水、袪痰、化瘀、排石、排脓等。(2)对症功效(症状)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袪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4)对现代病症功效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

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主治的概念与表述(一)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二)表述中药主治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症状名类主治症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三)二者关系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担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

第四节中药配伍的理论知识

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单味中药配伍同用的七种情形单行:单用一种药的配伍关系一般配伍:两

种及两种以上药物相互配伍使用,共同发挥临床疗效。包括相须、相使、相杀、

相畏、相恶、相反。

单行:单用一种药即可治愈疾病。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补气固脱;清多散

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

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大黄配芒硝,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效果;全蝎配蜈蚣,

能明显增强止痉作用

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

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

气和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伏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

果。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

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养减轻或消除,故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指导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

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故生姜杀生半夏,生姜杀生南星。

由此可见,相杀和相畏是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

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指导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

九畏”。

第五节方剂学概论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地遣药组方。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八法理论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在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造性地总结出一整套中医药辩证论治的体系,此处常讲“八法”,是指清代程种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纳总结。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二)吐法吐法是通过涌汢,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的病人。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三)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四)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袪除病邪的一种治法。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五)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袪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六)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至于外感六淫之邪的表热证,当用汗法之辛凉解表法治疗。(七)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各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八)补法补法是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

组方理论

君药(又称主药)指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肋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灶

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

中药学基础知识

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2.能透甲的是:牛黄 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 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 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 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 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 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 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 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 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 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 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 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 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 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 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 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 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 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 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 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 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 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药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基础知识-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 一、本章结构: 二、大纲要点 1.掌握四气所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掌握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3.掌握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升降浮沉不同作用及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 4.掌握归经的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要点精讲 考点一:药性理论的内容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考点二:四气 四气:寒热温凉 寒凉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作用。 温热药物: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作用。 临床应用:“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大寒用大热,微寒用温热。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考点四:升降浮沉 影响因素:药物性味;药物质地,炮制和配伍 作用: 升浮药:温热,辛、甘、淡,质地轻清,作用趋向主上升、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行气开郁、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功效。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散寒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升浮之性。 沉降药:寒凉,酸苦咸,质地重浊坚实。作用趋向主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 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多具沉降药性。 对临床指导意义 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用薄荷、菊花来疏散;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用大黄、芒硝来泻热通便; 3、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用代赭石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 4、病势下降陷,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病脱肛,用黄芪、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5、升降并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紊乱脏腑功能 如:心肾不交虚烦失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原。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中药学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 《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 二、秦汉时期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共载药365种。 三、魏晋南北时期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多种。南朝刘宋时期雷学著《炮炙论》是先存最早炮炙专著。 四、隋唐时期 公元659年颁布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共载药844种。 五、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世界药学史的重大事件。 六、宋元时期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的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 七、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全书52卷,收药1892种,付图1100多幅,付方11000余首。 八、清代 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心增716种。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一节产地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等。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一)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者刚开花时采收。 (二)叶类: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

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三)花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收,采摘时间很重要。有效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银花、槐花、辛夷等,有的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 (四)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等;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该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五)根和根茎类:古人经验以古历二、八月为佳,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六)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比较容易剥离)。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类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如牡丹皮、地骨皮、苦楝根皮。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因品质不同,采收各异。如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采收;鹿皮应在冬至后剥取。 中药的炮制 一、概述: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二、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供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玄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三、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纯净处理;2。粉碎处理;3。切制处理。 (二)水制 1.洗;2。淋;3、泡;4、润;5、漂;6、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飞朱砂、飞雄黄。 (三)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碳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灯炒法。 2、炙:将药材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炙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3、煅、将药材永猛火直接活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如煅牡蛎、煅石膏、煅血余碳等。 4、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重加热,或用草纸于饮片隔层分放的加热方法,称为煨法。 5、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四)水火共制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2.能透甲的是:牛黄 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 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 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 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 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 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 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 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 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 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 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 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 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

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 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 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 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 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 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 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 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 22.四逆散主治: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23.属妊娠禁用药的是:牵牛子 属妊娠慎用药的是:肉桂 24.芍药汤与真人养脏汤的组成均有:当归,白芍 消风散与川芎茶调散的组成均有:防风,甘草 25.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会:影响分布 中药酒剂不能与苯巴比妥合用是因为:发生酶促反应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中药学基本知识——1 一、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入药部分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部分所含有效成份的多少,可因采集季节和贮藏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好采药的时机及贮藏方法,是提高药效的关键之一。 采集后的药物,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植物类药,首先除泥砂杂质,洗净;除鲜用外,根据入药部分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晒干、阴干或烘干等方法,使之迅速干燥;然后用木箱,密闭的甏、缸、瓶、罐等不同容器,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贮藏过程中,注意定期检查,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霉烂、虫蛀、鼠咬、挥发、变色、融化等,以免影响药品质量,甚至造成浪费。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泛指药物的各种加工处理。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消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质地纯正,药效力宏,且便于保管和贮藏。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有毒,用生姜制后可解除毒性;巴豆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3、加强药物的疗效。如龙骨、牡蛎经火锻后,加强收敛功效;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作用等。 4、改变药物性能,适应临床需要。如生地味苦性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而经酒蒸晒后成熟地,则性味变为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 5、便于制剂和服用。如植物药切碎切片,便于煎制;烘干便于研粉。矿物药锻制后,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效成份亦易煎出等。 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洗用水洗去原药上的砂土、杂质,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2、漂将药物置水中,经常换水,以漂去其腥味、咸味或少毒性。如紫河车、海藻、乌头等。 3、泡将药物用清水或沸水浸泡,使药物柔软,便于切制或减低毒性。如乌药、附子等。 4、水飞将研成粗末的矿石类药物,置研钵内和水同研,以取得细净的药面。如滑石、炉甘石等。 5、炒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黄、炒焦、炒炭。其中不加辅料的,称清炒,如炒麦芽、焦山楂、小蓟炭;加入辅料的,称拌炒,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蛤粉炒阿胶等。 6、炮将药物用急火爆炒,使其焦黄包裂。如炮姜、炮山甲等。 7、灸将药物和酒、蜜、醋、姜汁、盐水等液体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内。其作用随辅料不同而异。如蜜灸滋润补益,酒灸升散活血,醋灸收敛、入肝止痛,盐灸入肾,姜制和胃降逆止呕等。 8、锻将药物用火直接或锻烧,使药物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及贝壳类药物。 9、蒸药物加酒或其它辅料后,隔水蒸熟,可改变其性能。如熟大黄、黄精等。10、煮将药物放入水或辅料中煎煮。如芫花醋制,可减低毒性。 11、淬将矿物类药置火上锻红后,迅即投入水或醋中,反复数次,使之酥松,便于制剂和发挥药效。如代赭石、自然铜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学基础练习试题

中药学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得就是:D A、党参 B、西洋参 C、太子参 D、人参 E、黄芪 2、善于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痛得药物就是:A A、羌活 B、白芷 C、藁本 D、独活 E、细辛 3、辛味药得作用就是:E A、能与能缓 B、能燥能泄 C、能下能软 D、能 收能涩E、能行能散 4、补益药中属于补气类得药组就是:B A、人参、阿胶 B、人参、白术 C、西洋参、当归 D、党参、熟地 E、沙参、麦冬 5、将不溶于水得药物粉碎后再加水研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得炮制方法称为:C A、润 B、漂 C、水飞 D、淬 E、潬 6、藿香尤其适宜于治疗下列哪种呕吐:D A、胃虚呕吐 B、胃寒呕吐 C、胃热呕吐 D、湿浊中阻得呕吐 E、肝胃不与得呕吐 7、善于散风寒、除湿止痛,用之巅顶痛得药物就是:C A、荆芥 B、紫苏 C、藁本 D、麻黄 E、桂枝 8.反甘草得药物为( B ) A.大蓟B.大戟C.细辛D.白芍E.瓜蒌9.羌活为治疗何种头痛之要药( C ) A.血瘀头痛B.血虚头痛C.太阳经头痛 D.阳明经头痛E.风热头痛 10.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得药物为(A )A.石膏B.知母C.栀子 D.芦根E.天花粉

11.治疗湿热黄疸得要药为( E ) A.金钱草B.栀子C.大黄D.黄柏 E.茵陈蒿12.功能止血、化瘀、止痛,为伤科要药得药物为( A )A.三七B.白及C.地榆D.乳香E.五灵脂13.既有益气补中之功,又有解毒得药为(C ) A.人参B.党参C.甘草D.射干E.黄芪 14.善治呕吐而具“呕家圣药”之称得为(B ) A.半夏B.生姜C.竹茹D.代赭石E.枇杷叶 15.既治里实热,又治里虚热得就是(C ) A.石膏B.贝母C.知母D.大黄E.青蒿 16.下列各组药物中,均具有润肺燥作用得一组为(C )A.川贝、浙贝B.金银花、连翘C.紫菀、桑叶 D.半夏、瓜蒌E.桑白皮、葶苈子 17.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止泻作用得药物就是(C )A.升麻B.柴胡C.葛根D.白头翁E.黄连 18.质润入肾,具有填精益髓之功得药物为(E ) A.山药B.地骨皮C.白芍D.黄芪E.熟地黄 19.最宜治疗血瘀头痛得药物为(E ) A.天麻B.羌活C.吴茱萸D.蔓荆子E.川芎 20.善治阳明经头痛得药物为( C ) A.川芎B.细辛C.白芷D.羌活E.吴茱萸 21.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得一组药物就是(D )A.桑叶、薄荷B.荆芥、防风C.柴胡、葛根 D.金银花、连翘E.地丁、野菊花 22 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得目得就是 B A.消除毒性B.改变药性C.便于贮藏D.增强药效E.纯净药材 23 能增强活血作用得制法就是D A.蜜炙B.醋炙C.胆汁炙D.洒炙E.姜汁炙 24 五味就是指药物得 C A.五种作用B.部分味道C.最基本滋味D.全部味道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D 消长平衡 E 阴阳自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 A .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 .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3 《内经》认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 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4 “阴阳互藏” 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 阳的哪一特性( ) 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相转化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12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交感 E 相互转化 13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11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 阳在外,阴之使也 B 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 阴在内,阳之守也 A .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8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 下午 D 上午 ) B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9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10 “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D 转化性 C 下午 C 下午 C 前半夜 C 下午 ) C 消长平衡 E 规定性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得医学巨著就是。 6、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 11、中医把人体瞧成一个以为主 宰, 为中心得整体;同时认为人与以及有密切联系,也就是一个不可分割得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得整体性,主要体现 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 为。 二、判断题 3、个人社会地位得改变对健康造成得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得范畴。 ( ) 4、中医在认识疾病得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 体。(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 神。 (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5、简述形与神各自得含义及二者得关系。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如何?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得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中医学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影响下所形成得,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得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得一门自然科学。 2、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

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四、简答题 5、形体,就是指构成人体得脏腑、经络、五体与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得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得神,就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得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得神,就是指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得关系表现为:形与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得。形就是神得藏舍之处,神就是形得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就是生命存在得保证。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人体得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得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得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得差异,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得生理活动与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得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得适应就是积极得、主动得,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论述题 1、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就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得主导思想,为中医学得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就是有机得整体:构成人体得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得病变往往就是整体得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得不同,即使就是局部得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得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得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得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得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得发生。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就是社会得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得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得进步,社会得治或乱及个人得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得思想,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 41、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51、人与环境得密切联系表现在( )与( )两个方面。 1、答:阴阳得消长平衡指二者不就是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得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与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消与此长彼长过程。事物得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人体之气得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得依据就是五行得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得必要条件。自然环境得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得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得认识,即就是“天人一体观”得整体观。中医养生中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身心合一形神共养得养生原则。、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