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脑鸣的中医治疗

?脑鸣的中医治疗

脑鸣的中医治疗

2021-06-17

赵东奇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

去问诊

脑鸣在中医学中属眩晕症的范畴。一般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作响,有时伴头昏头痛、胸胁隐痛、耳鸣耳背。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脑鸣是由肾虚引起的,多从肾虚治。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经从头而过,脑鸣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因此从肝辨证论治脑鸣,每获奇效。

疏肝行气

肝性刚,喜条达,主疏泄。肝伤则会气机逆乱,容易郁滞隐隐作痛,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而诱发头痛,脑鸣耳鸣。

患者陈某,41岁,来院时头痛脑鸣、诉有近5年发作史,最近频频发作,发作时头痛如裹,脑鸣不止,时如蝉鸣,时如雷鸣,呃逆嗳气,实受病困侵扰。多方医治,效果不显,2009年8月来院求诊。

查其病历,以前多诊为肾阴亏损,脑髓失充为治、未见好转。

刻诊:头痛昏重、胸胁胀闷、精神烦躁、嗳气呃逆,自诉脑鸣如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

初诊:认为:证属肝失疏泄,上犯清窍。

治则:疏肝行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白芍10g,半夏10g,当归10g,郁金15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5g。服药两个疗程,共12服。

服药后病情显著缓解,脑鸣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嗳气呃逆停止。

复诊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10g、枸杞10g、川楝15g,再服一疗程,病人自诉康服。

益肝补血

肝之虚,肾水不能涵而血少也,症状表现为两胁疼痛、目眩目干涩、眉棱骨疼痛、烦躁不安、发热头痛。

李某,50岁,自诉长期头昏头痛、脑鸣不止,多方医治无效。来本院医治。查看以往病历,患有肝脾综合征。

经查:面色萎黄、肌肤泛黄无润泽、眼睛干涩无神,爪甲苍白。自诉头昏头痛,四肢无力,烦躁不安。舌质淡、脉眩细数。

初诊认为:证属肝血阴虚,水不涵木,脑海失充。

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15g,熟地30g,白芍30g,川芎6g,党参20g,炒白术15g,木香5g,茯苓15g,柴胡10g,甘草5g。服药两疗程,共12服。脑鸣显著减轻,其他症状亦有很大改善。复诊如上方,去熟地、木香,加健脾理气药淮山药、麦芽各10g,再进12服。

服药后经随访,脑鸣康复,未见复发。

经验所得,治病一定要辨证审因,不诸一格,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吴金莲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鸣治疗秘方

脑鸣益气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潞党参、黄芪各30克,炙升麻、柴胡、陈皮、当归各10克,炙甘草9克,朱生地、朱麦冬、焦白术、炒枣仁、朱茯神、怀山药、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20克,明天麻、姜半夏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取2次药汁混合,日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健脑。

【方解】本方主治病证属于心脾气虚,究其因多由思虑伤脾,运化之官失职所致。故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炙甘草、怀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生地、麦冬、酸枣仁补血养心;复配以龙骨、牡蛎,微寒潜镇以安心神;升麻、柴胡升发清阳;茯神、朱砂镇心宁心;天麻、半夏化痰祛浊,合而为用,对头痛健忘症属心脾气虚者较为适宜。

【主治】头晕头痛,耳鸣脑鸣,短气懒言,心悸,健忘,自汗嗜

睡,肢软神疲,脉细缓无力,口干不渴,舌淡苔少,血压偏低之心脾气虚患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凡阴虚火旺者慎服本方。

脑鸣养阴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黄柏、全当归、炒知母各10克,杭白芍、朱茯神、炙龟板各20克,炒川连5克,朱生地、朱麦冬、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炒枣仁、枸杞子各30克,明天麻15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龙骨、牡蛎加水煎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同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将二次药汁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养阴健脑。

【方解】头痛、头晕、头胀、耳鸣、脑鸣、失眠或嗜睡,心悸健忘属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范畴。起因多由社会、家庭、工作学习等出现问题,本人心胸狭窄,用心用脑过度、精神情志失调刺激有关。多因情绪不遂,久郁化火,肝肾之阴耗损,肝阳偏亢,故出现头痛、脑胀、耳鸣脑鸣、记忆力减退等症。又因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的关系,常致使阴亏于下,相火炎上,水不升、火不降,形成心肾不交,故心神不宁、心悸胆怯、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盗汗梦交、口干喜饮,舌红而干、苔薄黄,溲短便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象。

本方取生地、龟板、知母、白芍、麦冬,枸杞子滋水补阴以抑阴火之浮游;川黄连、黄柏清心降火;龙骨、牡蛎微寒潜镇;朱砂、酸枣仁,一以镇心、一以养心,同奏安神之效;明天麻熄风定惊;当归养血、茯神安神;合用对阴亏而见健忘头痛者颇为适宜。

【主治】头痛脑胀、耳鸣、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口干喜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肝肾阴虚型病症,即西医所称的神经官能症。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脑鸣升清流气饮

【来源】干祖望,《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大腹皮各10克,乌药6克,柴胡、川芎、菖蒲各3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而出现耳痛、耳鸣、憋气和听觉障碍。四千年来中医尚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工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日多。本方系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的“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从《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方中升麻、柴胡,同样是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脏之络附耳。木香、乌药,皆具有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益肾调肝宁脑汤

组成:生、熟地各30g, 山萸肉30g, 泽泻10g,怀山药30g,丹皮30g,白茯苓30g,茯神30g,石菖蒲10g,生龙、牡各20g,蔓荆子30g,龙齿30g,磁石30g,水蛭3g,土鳖3g,全蝎2g,蝉衣6g,路路通10g。

功效:益肾调肝,宁脑止鸣。

主治:脑鸣。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制丸服。

方病述略:脑鸣是指头脑中有声响的自我感听。属西医学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和癔病范畴,亦有少数因高血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小灶性脑梗塞或颅内肿瘤所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脑髓空虚,或因火郁,或因痰湿阻滞所致。以自觉脑内如虫蛀鸣响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治疗较为棘手。余曾以髓海空虚用左归丸合河车大造丸化裁、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味、湿热上壅用内疏黄连汤加味、肝胆气滞和心气不舒用丹栀逍遥散化裁分型治疗,但有时症出多歧,定型不切,用药疗效不甚理想。又有报道重用蔓荆子愈此,余也曾用过50g入方,并未有明显效果。由此表明,纯以分型用药或以某一专药治疗本病,亦非上乘,重要的还必须把握发病机理。近年来,在本病治愈的20例中,病机依然以肝肾不足或失调、内夹痰瘀为主,且功能性障碍为多,器质性病变较少,又有往往因耳鸣引为幻想。脑鸣20例中,男女各1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0岁,平均46.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年,平均5.2年,由此可见,本病无性别之差,病程较长,多为中年以上,且接近更年期。其中兼有头昏、头痛、目眩、少寐11例,耳鸣、耳胀、耳聋7例,此外,还伴有抑郁、惊悸、精神涣散、咽堵等症;而血压偏高、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仅占4例。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少数为界限性脑电图。脑鸣不仅仅为“虫蛀”声响,而声响多种多样,脑内有如液体晃动、锣鼓声、虫叫、蝉鸣、嗡嗡声、风声阵阵呼啸、机器隆隆,还有似潮水汹涌或如溪水流动。脑鸣多数日夜无间,少数夜或睡醒后加重。脉象多弦或涩,舌质红或黯红。弦主肝病主痰饮,涩主血少或血瘀;舌红多为阴虚火旺,黯红为瘀血或血热。本病显为虚中夹实,虚为肝肾虚,实为痰与瘀。益肾调肝宁脑汤,意在调补肝肾,兼治痰瘀。方中取六味丸滋益肝肾,重用丹皮凉血散瘀清火,配水蛭、土鳖虫化瘀通络;重用茯苓伍茯神、菖蒲化痰安神通窍,以蝉衣、全蝎、路路通、蔓荆子祛风熄风、疏肝和络;又人龙、牡、龙齿、磁石以其重镇而宁神安脑。张寿颐说蔓荆子治脑鸣断非疏散外风之品,而是清降内风之真实功用,故方中用30g以为专用,据证也可适当加量。诸药组成本方,具有益肾调肝、宁脑止鸣之功,若如期按疗程守方,必见效果。如中青年患者亦可加龙胆草,老年加巴戟天。

?脑鸣的中医治疗

脑鸣的中医治疗 2021-06-17 赵东奇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 去问诊 脑鸣在中医学中属眩晕症的范畴。一般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作响,有时伴头昏头痛、胸胁隐痛、耳鸣耳背。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脑鸣是由肾虚引起的,多从肾虚治。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经从头而过,脑鸣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因此从肝辨证论治脑鸣,每获奇效。 疏肝行气 肝性刚,喜条达,主疏泄。肝伤则会气机逆乱,容易郁滞隐隐作痛,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而诱发头痛,脑鸣耳鸣。 患者陈某,41岁,来院时头痛脑鸣、诉有近5年发作史,最近频频发作,发作时头痛如裹,脑鸣不止,时如蝉鸣,时如雷鸣,呃逆嗳气,实受病困侵扰。多方医治,效果不显,2009年8月来院求诊。 查其病历,以前多诊为肾阴亏损,脑髓失充为治、未见好转。 刻诊:头痛昏重、胸胁胀闷、精神烦躁、嗳气呃逆,自诉脑鸣如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 初诊:认为:证属肝失疏泄,上犯清窍。 治则:疏肝行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白芍10g,半夏10g,当归10g,郁金15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5g。服药两个疗程,共12服。 服药后病情显著缓解,脑鸣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嗳气呃逆停止。 复诊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10g、枸杞10g、川楝15g,再服一疗程,病人自诉康服。 益肝补血

肝之虚,肾水不能涵而血少也,症状表现为两胁疼痛、目眩目干涩、眉棱骨疼痛、烦躁不安、发热头痛。 李某,50岁,自诉长期头昏头痛、脑鸣不止,多方医治无效。来本院医治。查看以往病历,患有肝脾综合征。 经查:面色萎黄、肌肤泛黄无润泽、眼睛干涩无神,爪甲苍白。自诉头昏头痛,四肢无力,烦躁不安。舌质淡、脉眩细数。 初诊认为:证属肝血阴虚,水不涵木,脑海失充。 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15g,熟地30g,白芍30g,川芎6g,党参20g,炒白术15g,木香5g,茯苓15g,柴胡10g,甘草5g。服药两疗程,共12服。脑鸣显著减轻,其他症状亦有很大改善。复诊如上方,去熟地、木香,加健脾理气药淮山药、麦芽各10g,再进12服。 服药后经随访,脑鸣康复,未见复发。 经验所得,治病一定要辨证审因,不诸一格,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吴金莲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鸣治疗秘方 脑鸣益气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潞党参、黄芪各30克,炙升麻、柴胡、陈皮、当归各10克,炙甘草9克,朱生地、朱麦冬、焦白术、炒枣仁、朱茯神、怀山药、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20克,明天麻、姜半夏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取2次药汁混合,日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健脑。 【方解】本方主治病证属于心脾气虚,究其因多由思虑伤脾,运化之官失职所致。故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炙甘草、怀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生地、麦冬、酸枣仁补血养心;复配以龙骨、牡蛎,微寒潜镇以安心神;升麻、柴胡升发清阳;茯神、朱砂镇心宁心;天麻、半夏化痰祛浊,合而为用,对头痛健忘症属心脾气虚者较为适宜。 【主治】头晕头痛,耳鸣脑鸣,短气懒言,心悸,健忘,自汗嗜

脑鸣的中医药治疗

脑鸣的中医药治疗 脑鸣的中医药治疗 发表者:杨中良 (访问人次:3687) 脑鸣系中医学病名,是指患者自觉头脑中有鸣响,或如蝉鸣、鸟叫,或如潮声、雷轰,多为持续性,影响思维,注意力不能集中。常伴有眩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西医尚无有效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凸显出一定的优势,具体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脑鸣的发生多因肾虚、心脾两虚致脑髓失养,或因火郁、痰蒙、气滞、瘀阻致清窍被扰所致,其中肾虚脑髓空虚为主因。 (1)虚证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说明脑鸣与肾虚密切相关。 (2)实证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脑之清窍易为病邪所蒙。人有七情六欲、忧思烦恼、精神紧张等,均可伤及气血, 致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或气虚血瘀, 脑髓失养则脑鸣。 2、辨证论治 (1)虚证 1)肾精亏虚 补肾生髓益脑之方,如六味地黄汤加减、左归丸改为汤剂加减、补肾益精法。 2)阴虚阳亢 滋阴潜阳平肝法,如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牛膝、龙骨、牡蛎、石膏、青蒿、天门冬、白芍药、钩藤、川楝子)。 3)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之方(党参、大枣、白术、茯苓、当归、炒酸枣仁、柴胡、炙甘草、龙齿、炙远志、升麻、黄芪)。

(2)|实证 1)风寒外袭 搜风宣窍祛邪为主,佐以填精补肾(当归、川芎、荆芥、全蝎、钩藤、桔梗、辛夷、蒸何首乌、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龙骨、炙甘草)。 2)风热上扰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法,如谷青汤加减(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薄荷、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甘草)。 3)痰湿上蒙 清热利湿, 化浊开窍之方(藿香、茯苓、黄芩、连翘、厚朴、陈皮、半夏、栀子、郁金、木通、石菖蒲、白豆蔻、滑石)、清震汤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瘀血阻窍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柴胡、石菖蒲、牛膝)。 3 、专药治疗 石菖蒲配伍磁石煎汤,送服六味地黄丸,对于肝肾阴虚、脑失滋养者获得捷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有效。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案集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案集 案例一:轻度脑鸣患者的中医治疗 患者信息 •姓名:张先生 •年龄:46岁 •主诉:持续性脑鸣,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疲劳等不适症状。•其他症状: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 治疗方案 1.中医诊断:肝胆火旺、肾精不足、心火炽盛。 2.中药治疗: –方剂1:龙眼肉、枸杞子、藏红花等滋阴清火的药材; –方剂2:川参、白术、远志等养心安神的药材; –方剂3:党参、炙黄芪、枸杞子等益气养阴的药材。 3.针灸疗法: –手三里穴:调节气血,舒缓症状; –肝俞穴:调和肝气,缓解痛苦; –胆经穴:清理肝火,改善耳鸣。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注意情绪调节,减少压力。 治疗效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张先生的脑鸣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睡眠质量有所改善,注意力集中能力提高; •头晕、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从而提高了生活品质。

案例二:中度脑鸣耳鸣患者的中医治疗 患者信息 •姓名:李女士 •年龄:58岁 •主诉:持续性耳鸣,伴有头晕、听力下降、精神紧张等症状。 治疗方案 1.中医诊断:肝肾不足、脾胃失调、血虚引起的耳鸣。 2.中药治疗: –方剂1:黄芪、山药、熟地等补脾益肾的药材; –方剂2:蛇床子、丹皮、白芍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方剂3:天麻、石菖蒲、川楝子等疏肝利胆的药材。 3.刮痧疗法: –选择合适的刮痧板,以耳轮廓、足三里、足泉穴为主要刮痧部位; –通过刮痧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耳鸣症状。 4.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上宜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 –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和耐力。 治疗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耳鸣症状明显减轻; •头晕、听力下降等症状得到改善,精神状态稳定; •对治疗方案进行长期巩固,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案例三:重度脑鸣耳鸣患者的中医治疗 患者信息 •姓名:王先生 •年龄:64岁 •主诉:持续性剧烈耳鸣,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严重症状。

耳鸣脑鸣!中医前辈的方子,湿气散,鸣声止,妙不可言

耳鸣脑鸣!中医前辈的方子,湿气散,鸣声止,妙不可言 中医里头治疗耳鸣、脑鸣的一个方法。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一辈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李聪甫,生于1905年,卒于1990年,生前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李师曾接待一个姓朱,男性,55岁的患者。医案记载。 就是总觉得自己耳鸣、脑鸣。耳边和脑中不断有响声出现。还伴随口干、吃不下饭、腹胀、心悸心慌的现象。 李师发现患者脉象缓滑,舌头无苔。 配伍:茯神,茯苓,炒枣仁,竹茹各10克,天麻7克,姜半夏10克,陈皮5克,六曲7克,白术7克,酒白芍7克,郁金5克,远志5克,菖蒲5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患者药用三剂以后,耳边和脑中鸣声几乎消失。后来,李师遵原方稍作加减,患者最终诸证悉平,胃口见好,生活恢复正常。 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湿气升起来了。 如果把我们人体也比喻成一个“瓶子”,那么体内那些无法化散的水湿之气,就成了那“半瓶子水”。它们在我们体内就会出现“咣里咣当”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耳鸣、脑鸣。 用中医行话讲,就是水饮之邪上扰“神明之府”了。我们在治疗耳鸣、脑鸣病的时候,就会考虑到是不是要化散水湿之气。水湿之气升起来,我们就脑鸣耳鸣。 第一,脉象滑缓,这个是典型的水湿内积之象。滑,主水湿痰饮。水湿痰饮阻于脉道,则血行不利,于是脉象滑缓。 第二,口干纳呆,没舌苔。因为水湿内停,无法被转变为津液来滋养身体,于是我们就会口干。津液无法上潮于舌,于是没有舌苔。水湿内停,源于脾胃阳气不足,脾阳难以运化水湿。脾阳不足,则胃气不降,于是纳呆、吃不下饭。 第三,心悸心慌。这个是水湿之气上蒙于心,心神不安所致了。 心神不安和耳鸣、脑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医讲,心为五脏

老中医雍履平先生治疗“脑鸣”的经验方与特色药

老中医雍履平先生治疗“脑鸣”的经验方与特色药 导读:今天学习雍履平先生为我们总结的治疗“脑鸣”的经验方以及其临床用药经验。 方名:益腎调肝宁脑汤。 组成:生、熟地各30g,山萸肉30g,泽泻10g,怀山药30g,丹皮30g,白茯苓30g,茯神30g,石菖蒲10g,生龙、牡各20g,蔓荆子30g,龙齿30g,磁石30g,水蛭3g,土鳖3g,全蝎2g,蝉衣6g,路路通10g 功效:益腎调肝,宁脑止鸣。 主治:脑鸣。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制丸服。 脑鸣是指头脑中有声响的自我感觉。 属西医学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和癔病范畴,亦有少数因高血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小灶性脑梗塞或颅内肿瘤所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脑髓空虚,或因火郁,或因痰湿阻滞所致。以自觉脑内如虫蛀鸣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治疗较为棘手。 余曾经髓海空虚用左归丸合河车大造丸化裁、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味、湿热上壅用内疏黄连汤加味、肝胆气滞和心气不舒用丹栀逍遥散化裁分型治疗,但有时症出多歧,定型不切,用药疗效不甚理想。 又有报道重用蔓荆子愈此,余也曾用过50g入方,并未有明显效果。 由此表明,纯以分型用药或以某一专药治疗本病,亦非上乘,重要的还必须把握发病机理。 近年来,余总结本病治愈的20例,初步认识,本病总的病机依然以肝腎不足或失调、内夹痰瘀为主,且功能性障碍为多,器质性病变较少,又有往往因耳鸣引为幻感。 脑鸣20例中,男女各1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0岁,平均

46.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年,平均5.2年,由此可见,本病无性别之差,病程较长,多为中年以上,且接近更年期。 其中兼有头昏、头痛、目眩、少寐11例,耳鸣、耳胀、耳聋7例,此外,还伴有抑郁、惊悸、精神涣散、咽堵等症;而血压偏高、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仅占4例。 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少数为界限性脑电图。 脑鸣不仅仅为“虫蛀”声响,而声响多种多样,脑内有如液体晃动、锣鼓声、虫叫、蝉鸣、嗡嗡声、风声阵阵呼啸、机器隆隆,还有似潮水汹涌或如溪水流动。脑鸣多数日夜无间,少数夜晚或睡醒后加重。 脉象多弦或涩,舌质红或黯红。弦主肝病主痰饮,涩主血少或血瘀;舌红多为阴虚火旺,黯红为瘀血或血热。 本病显为虚中夹实,虚为肝腎虚,实为痰与瘀。余拟益腎调肝宁脑汤,意在调补肝腎,兼治痰瘀。 方中取六味丸滋益肝腎,重用丹皮凉血散瘀清火,配水蛭、土鳖虫化瘀通络;重用茯苓伍茯神、菖蒲化痰安神通窍,以蝉衣、全蝎、路路通、蔓荆子祛风熄风、疏肝和络;又入龙、牡、龙齿、磁石以其重镇而宁神安脑。 张寿颐说蔓荆子治脑鸣断非疏散外风之品,而是清降内风之真实功用,故方中用30g以为专用,据证也可适当加量。 诸药组成本方,具有益腎调肝、宁脑止鸣之功,若如期按疗程守方,必见效果。如中青年患者亦可加龙胆草,老年加巴戟天。 病案举例 沈某某,女,24岁,农民。 2年来,自感脑内声响如虫叫或如蝉鸣,时或嗡嗡声,昼夜无间,影响睡眠,若入睡醒后脑鸣尤甚。经中西药治疗,毫无效果。 近来月经淋漓不断,脑鸣加重,并伴头昏、咽堵,腰膝酸软,情绪低落。 刻诊:面色晄白,脉细弦,苔薄黄,舌黯红;界限性脑电图,头颅CT示无明显异常,血压90/50mmHg,血象:血红蛋白100g/L,

中医辨治脑鸣

中医辨治脑鸣 脑鸣是指自觉脑中有声音鸣响, 或如虫鸣, 或如蝉叫, 或如雷轰, 常伴耳鸣目眩, 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古时称“ 白天蚁”, 中医学谓“头响”, 多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伤等有关, 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从中医角度来看,脑鸣多由脏腑失调,风邪入络,劳累过度,思维过度,肝阳上亢,肝气郁结,久病气虚,阴阳失调等引起。 对脑鸣, 临床上多按照病因病机而采用相应的分型施治。具体如下: 1、肝肾阴虚:症见脑鸣, 面色潮红, 腰膝酸软, 头昏眼花, 盗汗, 舌红苔少, 脉细或数。吴瑶总结出从肾论治脑鸣的方法, 方以首乌、黄精为主, 随症加减。首乌归肝肾经, 黄精归肺脾肾经, 配伍具有补益肾精的功效。当大滋肾阴, 填补精髓, 宜六味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董延芬、李秋艳等[ 6 ] 发现单用补肾之法难以奏效, 用灯盏花注射液静脉滴注, 活血化淤, 改善脑循环, 疗效较好。倪宏章[ 7] 则综合而治,选用六味地黄汤合血府逐淤汤加减补肾通络, 治疗兼气血阻滞者。 2、肾阳虚衰:症见剧时脑中如击雷, 轻时鸣音不绝, 腰膝酸软, 四肢欠温, 下半身冷感, 小便清长, 少腹冷痛, 舌淡体胖, 苔薄白, 脉无力。治当温阳补肾养脑, 用右归丸加减主之。 3、心脾气虚:症见脑鸣频作, 纳少便溏, 四肢困倦,少气懒言, 舌淡虚胖边有齿印, 苔薄白或白腻, 脉细缓。治当益气健脾升清, 益气聪明汤治之。对上述症候伴失眠多梦者, 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升举中气。 4、脾虚湿阻:症见脑鸣, 头昏沉闷隐痛, 胸闷脘满,咳吐黏痰, 舌淡苔厚腻, 舌下络脉淤紫, 脉滑。治当健脾燥, 活血化淤。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补阳还五汤。贤清惠[ 8] 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惊恐伤肾、思虑伤脾、聚湿生痰、风痰上蒙所致脑鸣者。而邹世光认为此痰淤上壅脑窍, 当以化痰活血开窍,方用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半夏、葛根、石菖蒲、郁金、远志、桃仁、红花、川芎、水蛭各10 g, 陈皮、茯苓、瓜蒌、赤芍各15 g, 甘草6 g, 葛根30 g, 竹茹20 g。

“通窍生髓凝神汤”治疗脑袋嗡嗡响小秘方——原来中医治疗脑鸣这么简单!

“通窍生髓凝神汤”治疗脑袋嗡嗡响小秘方——原来中医治疗 脑鸣这么简单! 脑鸣是指延脑的耳蜗神经核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的整个通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所致的耳鸣,病人感觉在脑内鸣响。以自觉脑内如虫蛀鸣响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多因脑髓空虚,或因火郁,痰湿阻滞所致。 脑鸣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鸣响,有时会伴有头昏头痛,头痛如裹,脑鸣如鼓,无休无止,时如蝉鸣,时如虫蛀、汽笛鸣叫、火车开动声,时如雷鸣,耳鸣耳背,频频发作,又或兼有呃逆嗳气,记忆力下降,眼目干涩,目眩头晕,燥烦不安,坐卧不宁,焦虑烦躁,心慌气急,胸胁隐痛,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腰酸背痛严重影响睡眠、生活、工作等。 购锐际,享千升用油补贴 广告

脑鸣如果发生在年轻人,特别是学生患者,多数是由于紧张压力等精神因素引起的,属于功能性疾病,病人多数有焦虑症状,烦躁不安,心慌,气急,胸闷,有的患者颈部僵硬不适,或肩背部不适,病人多数缺乏体育锻炼,导致头颈部肌肉痉挛不能放松,压迫颈部的血管,致使脑供血不足,或病人体质差,血压低,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影响脑部供血而引起头鸣,头晕等症状,放松休息可以缓解。 展开剩余49% 如果发生在年龄比较大或有高血压的病人,则多数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病人主要表现为脑鸣、头晕和记忆下降,结合年龄,考虑脑供血方面存在不足、脑功能活动降低,在睡眠不足、用脑过多及劳累时,就会诱发以上症状。 中医治疗 通窍生髓凝神汤是通过长期治疗脑鸣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滋阴平肝熄风化痰,补脑益髓为治疗方案。 第一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 肝气郁滞、气郁化火导致肝火上扰产生脑鸣,针对每个人体质进行对症开方,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可缓解睡眠,神经衰弱,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胀闷,脑鸣等问题。 第二步:滋阴平肝潜阳,熄风化痰 肝肾阴虚导致肝火上扰、肝血不足、虚风内动等表现,第二个阶段采用滋阴平肝潜阳、熄风化、逐步使得脑鸣伴随的并发症可标本兼

五十年奔豚兼脑鸣--李可老中医经验录

五十年奔豚兼脑鸣--李可老中医经验录 五十年奔豚兼脑鸣 ——附奇经频发痼疾治法概要 燕七姑,女,75岁,1987年5月11日初诊:脑中轰轰鸣响,声如车轮滚动2年,渐致耳聋。病之起因,为脐下有气攻冲上奔。冲胃则呕,冲脑则鸣。整日昏昏欲睡,脉沉弦,舌淡润。大便燥结,非果导3粒不能通。脐周渐觉烧灼,溲赤热。1986年6月山医一院心电图见:心包少量积液。脑血流图提示脑A硬化。其女代诉,患者在30岁时,即发现脐周绞痛、攻冲奔突不止,50年无一日间断。上述见证,符合《金匮》奔豚气的描述。本证分寒热二型,寒为本,热为标,寒证积聚日久,变生热证。患者高龄,肾气虚衰,八脉失养,冲脉不能下守,沉寒痼冷达50年之久。老年之后,五液亏损,阴虚于下,故呈化热之势。每日病作,在凌晨4时前后,日重夜轻,寒热错杂。冲脉为病,当以桂枝加桂汤变通,佐以填补任督。 桂枝、抽桂、白芍各10克,炙草6克,当归、首乌、苁蓉、黑芝麻、紫石英、活磁石、生龙牡、知母各30克,龟板(先下)45克,“鹿角胶、鳖甲胶”(化入)、盐柏、细辛各10克,泽泻18克,鲜生姜10片,枣12枝,二煎混匀,准丑时初刻顿服,3剂。 5月15日二诊:其女来告,药后当日,气归脐下,奔豚、脑鸣均止。又给原方5剂后痊愈。 按:奇经八脉病变的诊断,经络学说已作归纳: 督脉——总督诸阳,统领全身经脉。病变为角弓反张、脊柱强直、癫痫、惊风、痔疾; 任脉——任受诸阴,诸阴之海,主胞胎。病变为疝,白带、月经不调,不孕、小便不利、遗精、阴中痛;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渗灌十二经气血。病变为月经不调,不孕、流**产**、气急、腹内绞痛,奔豚气; 带脉——约束诸经,病变为下肢痿软,腰腿痛、腹满、白带、腰软无力;

脑鸣中医效验良方

脑鸣中医效验良方 脑鸣是脑血管疾病中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脑梗死、脑动脉供血不足等缺血性疾病,病变部位在脑。脑鸣系中医病名,最早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患者自觉脑鸣,或如蝉鸣、鸟叫,或如潮声、雷声,多为持续性,造成患者思维注意力不能集中,常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及乏力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劳倦内伤,以气虚、清气不升,脑髓失养多见。方一益气聪明汤【主治】:脑鸣,症见时轻时重,休息暂缓,烦劳则加,四肢困倦,劳怯神疲,昏愦食少,苔白腻,脉细弱。【方药】:蔓荆子15g,柴胡15g,葛根30~60g,黄柏10g,白芍药15g,党参30g,生黄芪60~120g,升麻12g,炙甘草15g。【加减】:气虚甚者重用生黄芪;阴虚火旺加生地黄;瘀血重加升降散(蝉蜕、僵蚕、熟大黄、姜黄);痰浊盛加半夏、天麻、白术;阳虚或戴阳加附子、干姜。【用法】: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服。【编按】:方中党参、生黄芪甘温以补脾胃;炙甘草甘缓以和脾胃;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白芍药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故名益气聪明汤。36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23例,好转11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4.4%。[贾珍军.益气聪明汤治疗脑鸣3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2):1812-1813] 方二补肾活血方【主治】:脑鸣,证见脑鸣眩晕、腰膝酸软、少寐健忘、气短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方药】:茯苓20g,杜仲10g,山药15g,山萸肉15g,益智仁15g,黄精15g,生黄芪30g,何首乌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全蝎10g,地龙15g,熟地15g,石菖蒲15g。【用法】:水煎服,日一剂,两次分服,14天为一个疗程。【编按】:方中山萸肉、熟地、杜仲、山药、何首乌、益智仁、黄精补肾益精,肾精充足则脑髓得养,茯苓健脾利湿,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行气,菖蒲活血开窍,地龙、全蝎虫类药物有平肝熄风通络之功,配以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医案集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医案集 干祖望:从痰、湿、瘀、虚、心火论治神经性耳鸣耳聋 本节选录耳鼻咽喉科著名专家干祖望教授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医案九则。其中痰湿上蒙,耳鸣耳聋案四则,治法各不相同;心血亏损耳鸣不止案一例,用四物汤加味以养血宁心;气血亏虚,瘀阻耳窍,耳鸣不止案一例,治以四物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气滞血瘀耳鸣不止案一例,治以活血化瘀;心火上扰,耳鸣不止案一例,治以清心为主;心肾不交耳鸣不止案一例,治以泻离填坎。此九例医案以耳鸣居多,干氏论治自成一统,法有定数,药无成方,不拘一格,信手拈来。 1、湿浊蒙蔽清窍案 赵某,男,40岁。1992年7月3日就诊。患者右耳失听10多年,左耳踵进而聋1个月,根据表现,纯音听力损失当在90dB之上。经多种疗法治疗(包括高压氧),毫无一效,而且鸣声高亢,昼夜不息。病前觉劳动后过于疲乏,察其两鼓膜凹陷,标志消失,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平。鸣聋陡作,苔腻舌胖,拟从开窍、化痰、升清以孤注一掷。处方:升麻3g,柴胡3g,石菖蒲3g,苏子10g,天竺黄3g,麻黄3g,杏仁10g,路路通10g,防已6g,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92年7月10日):服药后,听力有些回聪迹象,咽鼓管已有通畅之感,舌薄苔,脉平。僻药奇方,竟然有柳暗花明之效,良以升清而去浊,三拗汤宣通笼葱,幸无不良反应,步迹原旨。处方:麻黄3g,石菖蒲3g,杏仁10g,路路通10g,防己6g,升麻3g,柴胡3g,青皮6g,桔梗6g,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1992年7月21日):服上方7剂后木然无反应,能闻到声音,但内容难以辨别。察其鼓膜同上诊,耳咽管通而不畅,舌薄苔,脉平。继进21剂。再服上方21剂后,鸣声仍然高亢,外来噪音能接受,睡眠已好些,舌薄苔,脉平偏细。试扶正尚无确效,唯外来噪声未能全部接受,则不妨佐以清心。处方:熟地黄10g,山药10g,牡丹皮6g,茯苓10g,泽泻6g,白茅根10g,连翘6g,竹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