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清初为了防止汉族士人利用书院进行反清活动,限制书院发展。康熙亲政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以书院作为宣传程朱理学、讲授科举时文的平台,书院迎来了发展契机。各地书院兴盛,让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场所,也为桐城派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渐成为清代书院教育的引领者。

桐城派作家浓厚的书院讲学情怀

与历史上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于时势,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人生志趣,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割舍不开。桐城派先驱者戴名世年轻时就靠授徒谋生。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因家境贫寒,设馆自赡;步入仕途后,曾被诚亲王聘为王子师,并在翰林院任教。方苞在京城数十年,主要精力都用于教书创作和研究经史。方苞未曾执教书院,但以刘大櫆、叶酉、沈廷芳等为代表的众多弟子,都曾执教书院。刘大櫆科考屡屡受挫,或居乡或游幕,均以教书为业。他先后任山西百泉书院、安徽敬敷和问政书院山长,担任黟县教谕;晚年归里,仍讲学不辍。其挚友姚范、方泽,弟子姚鼐、王灼等都主讲书院,传其衣钵。

姚鼐号称桐城派集大成者,在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上为桐城派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还通过主讲书院为桐城派培养了一支享誉文坛的精英队伍。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

从四库馆辞官后,即赴书院讲学。姚莹在“从祖惜抱先生行状”中说:“(姚鼐)既还江南,辽东朱子颍为两淮运使,延先生主讲梅花书院,久之,书绂庭尚书总督两江,延主钟山书院。自是,扬州则梅花,徽州则紫阳,安庆则敬敷,主讲席者四十年。所至,士以受业先生为幸,或越千里从学。四方贤隽,自达官以至学人,过先生所在必求见焉。”可见姚鼐讲学影响广泛,弟子众多。如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等“姚门四杰”,以及姚莹、陈用光、姚椿等都是文学英才,他们也主讲各地书院,学子遍及大江南北,桐城派的影响剧增。道光以后,姚鼐再传弟子中,又有方宗诚等数十人从事书院讲学,促进了书院和文派发展.

咸丰、同治时期,曾国藩广纳时贤英才,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四大弟子”享誉文坛,其中张裕钊、吴汝纶情系书院,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桐城派在河北的扩展,与张、吴二人主讲莲池书院息息相关。在他们的影响下,贺涛、马其昶等一批弟子对书院讲学一往情深,活跃于各大书院。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裕钊、吴汝纶在莲池书院时,首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先例,一批爱慕中华文化的日本学子如宫岛咏士、中岛裁之等,远涉重洋,负笈渡海求学,学成归国后宣传中国文化艺术,桐城派的声名再传海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从刘大櫆算起,桐城派作家有近百人从事书院讲学,每

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与书院讲学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展现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讲学情怀,造就了文学、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观。

从刘大櫆算起,桐城派作家有近百人从事书院讲学,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与书院讲学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展现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讲学情怀,造就了文学、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观

桐城派作家重视书院教育的主要实践

桐城派作家或为官,或从教,或游幕,都心系书院与教育。他们有的为官一地,大力兴建、修复书院,发展教育;有的主讲书院,坚持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体现出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的游历幕府,对幕主广施影响,献计书院教育和人才培养。综观桐城派作家从事书院教育的实践和成效,可以看出他们重视书院建设、精心培养人才、关注国计民生的远见卓识;他们关于书院教育的一些举措,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

一是兴建、修复书院。桐城派作家每到一地任职,倾心书院建设。如姚莹在福建、台湾、四川等地为官,兴建九和、海东、玉环书院,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桐城派中兴之臣曾国藩,在军务之余,兴建、修复湖南、安徽、江苏等地书院,亲自督查、出题、阅卷。曾国藩“立书院以养寒士”,使因战乱而人文凋敝的苏、浙、皖地区恢复生机,铸就

此后百余年间英才辈出的辉煌。在曾国藩的感召下,其好友、幕僚及湘军首领积极修复各地书院。如吴汝纶在深州、冀州任职,兴建、整顿书院,亲自讲课,“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他在河北为官近二十年,“其文教斐然冠畿辅”。方宗诚补枣强县令,创立正谊讲舍和敬义书院,充分展示桐城派办学理念和构想,造福枣强百姓。

二是改革并完善相关书院的管理制度。桐城派作家就如何办好书院,从制度建设、招生规模、教学方法、经费筹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完善措施。如姚鼐在生徒学习目的和培养人才目标上,注重锤炼生徒的德行操守,强调“明理”和“学佐当世之用”,这些有助于扭转清代书院过于突出科考功能,平衡古文与时文教学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上,要求弟子关注社会和民生,主张“文以载道”;在教师遴选上,重点考察德行与道艺,德行上要“敦行谊”,道艺上要“工为文”,彰显老师的表率作用;在管理上,健全制度,完善奖惩措施。姚门弟子也积极作为,把桐城派发展带入黄金期,把姚鼐管理书院的经验传播各地,形成了以梅曾亮为代表的北方传播中心,以陈用光、姚莹、邓廷桢等为代表的东南传播中心,以吕璜等为代表的岭西传播中心,桐城派的影响“南极湘桂,北被燕赵”。曾国藩、吴汝纶等积极参与书院办学,宏观上大力指导,政策上给予倾斜,实践中注重督查,办出特色和成效,促进了清代书院发展。

三是重视书院山长的选聘。山长是书院的核心和灵魂,选好山长,对书院的发展十分重要。桐城派作家对选聘山长有独到见解。姚莹说:“山长者,必道德、文章、艺业可为师法,士望归之。”选择一位好山长,让“士心悦服”,就能实现书院教学目标。他要求山长选聘后,“天子不得而可否之,大吏不得而进退之”,强调自主办学和山长权利。戴钧衡看出山长由官府或大吏推荐之弊端,在《桐乡书院四议》中规定山长由董事及诸生共议,颇有民主色彩。曾国藩选聘安徽、江苏等地书院山长时煞费苦心,发现理想人选,亲自礼送赴任,其诚可鉴。

桐城派作家主讲书院的特点

全面考察桐城派书院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讲授经学与时文写作并重,注重传授古文理论。古文创作是桐城派作家立世之本,讲授古文是他们立足书院的独门绝技。不同时期的作家都在关注社会现实中发展文论思想。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说,强调“用科举之体制,达经学之本源”,将科举之文与治学求本、修身务本相联系,实现“学佐当世”。方东树以“明学术、正世教”为己任,强调作文“言必有宗,义必有本,不欲为无关系之文”;同时又“不尽拘守文家法律”,体现他在变革创新中延续文脉的自觉精神。姚莹提出读书四端:义理、经济、文章、多闻,将理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在文学创作中体现济世救民的情怀,

代表了近代文学发展方向,也把桐城派文学理论引向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发展道路。曾国藩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和吴汝纶提出“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等主张,无不体现他们关心国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精神。

注重教学、学术研究与古文创作的结合,营造教学相长、平等交流的氛围。注重学术探讨、鼓励学生争辩是中国书院的优良传统,桐城派对此予以继承和发扬。姚鼐掌教书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师生平等交流,互相畅所欲言,自由论辩。管同和梅曾亮曾就是否研习骈文展开激烈辩论,管同说服梅氏学习古文,但梅氏作文仍然散骈互见,管同不满:“子之文病杂,一篇之中数体互见。武其冠,儒其衣,非全人也。”此后,梅曾亮采纳其建议,潜心古文创作,成就“一代文宗”

注重古文教材编选。桐城派文论宗法先秦、唐宋,勇于吸取前人文论精髓,并在实践中创新,编纂独具特色、指导性强的古文选本来指导生徒学习与创作。方苞编选《古文约选》,颁布各学宫,成为官方的古文教材;姚鼐编《古文辞类篹》,成为最能体现桐城派文论的经典范本。此后,梅曾亮、曾国藩、方宗诚、吴汝纶、吴闿生等都编纂古文读本,总结执教、创作经验,给学习古文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江小角,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桐城派与清代书院研究”负责人、安徽大学教授)

清代学校

清代福州的四大书院 福州文化,源远流长。福州诗教,始于五代。侯官萧膺等4人同科进士及第,朝士作诗贺之:“几人天上争仙桂,一岁江南折四枝”。福建书院可溯至宋代南渡之时,功能大致分三类:讲学、庙祀、课士。福州最早的书院是明代共学书院,设在西门街。康熙早期,福州书院初起,至中期渐兴,属于全省性的书院有四所:鳌峰、凤池、正谊、致用,称为“清代四大书院”。声名最为显赫者当数鳌峰,在近200年间是福州最高学府和学术源地,凤池、正谊为当今名校“福一中”之前身。近有文化专家在媒体上形容道:“书院文化”是福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一道耀眼的风景线,但身陷岁月云烟,已不为人所关注,宛如一座正在废墟底下沉睡的文化富矿。 一、鳌峰书院:历康、雍、乾三代达198年,风光绝闽 鳌峰书院由世称“天下第一清官”的理学大家、福建巡抚张伯行于清康熙年间(1707年)所创办,是一所讲学书院,确切地点在今之鳌峰坊16号(现福州师范二附小校园内),因其南面正对着于山顶上的鳌顶峰,取“独占鳌头”之意而得名。在鼎盛时期,建有藏书楼、监院公廨、大成殿、文昌阁、五子祠、二十三子祠、张公祠、三贤五先生祠、正宜堂、崇正讲堂、敦复斋、笃行斋、崇德斋、致用斋等楼群,计有学舍140多间,一个能容纳400考生的考棚。院内有假山荷池,亭台幽径,富“园林之胜”,是福州古建筑瑰宝,迄今惜已毁失殆尽。嘉庆年间修纂《鳌峰书院志》,留下当时建筑设施的详载及全图。清初闽台战火连年,郑氏政权誓不降清,又历“三藩之乱”,民不聊生,地僻财尽,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文教设施凋零不堪。康熙在平叛、收台后,急欲恢复闽台经济民生,希望朱子理学的故乡早日恢复“海滨邹鲁”、“学校未尝虚里巷”,“城里人家半读书”的盛世景象,于是特意派张伯行治闽,张创办鳌峰书院在当时是犯大忌的,按清初律例不允许地方官员擅自创办书院,以防封疆大吏结党聚众,借讲学谋反。张创办鳌峰书院虽说是聚众讲学、昌明学术,但可能经过康熙特许,否则难以开办和维持。书院创办不久,康熙就亲题“三山养秀”匾额,御赐藏书和库银,充分表达其恩准“以文治闽”之意。 至雍正11年(1733年),清廷改变了以往对书院的限制政策,诏令全国普设书院,要求每省须在省会确立一所面向全省招纳生员的重点书院,所需银两均由国库补贴,鳌峰书院得以顺利发展达198年,成为福州历史文化特定高峰时期的标志,是清代福建名人的摇篮。

关于教育项目方案策划书

关于教育项目方案策划书 导语:策划书即对某个未来的活动或者事件进行策划,并展现给读者的文本;策划书写作。下面是XX收集的关于教育项目方案策划书,欢迎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项目方案策划书监利“翔宇教育项目”将本着“大手笔、高品位、有特色”的原则整体规划,分项实施,联动开发,全面提升监利教育品位,共同打造监利教育名牌。 监利中学理应作为监利县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鉴于目前老校改造固有的弊端给校园规划带来的困难,现监利中学校园,早已失去了作为监利窗口学校的地位。 翔宇教育集团独资兴建一所“现代化、书院气、花园式”的高级中学——新监利中学。新监中设计容量40轨,总投资亿元,规模与品位高于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新校区的建设标准,确保湖北一流,监利第一。XX年9月1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并在新校区开学。 目前,监利一中是监利高中教育的第一品牌,拥有无可争辩的龙头地位。新监中建成之后,其丰富的财力保障、强大的集团背景、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灵活的体制优势,会使师资、生源等积极的办学要素高度聚集,将迅速动摇并取代一中的龙头地位。这对一中是不公平的,也会刺激两所学校的“对手意识”,增加经营成本。两强相争的巨大内耗,将严

重制约监利高中教育整体品位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考察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监利一中和监利中学所宣传的1999年以前的校史是重叠的,“出身资源”的争用,是校际恶性竞争的具体反映。另外,一中也深感现有体制束缚着自身的发展。监利优质高中的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翔宇教育集团在监利设立“总校”。监利一中由翔宇教育集团和监利政府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原监利一中的国有资产进行核查登记。委托经营后,目前监利一中和政府各自承担的所有责任和义务不变,学校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按民办机制运作,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的基础上,新投资的部分收益权归投资者。监利一中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拥有了来自政府和集团的双重保障,体制更加灵活,投资渠道顺畅,竞争环境优化,会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现有的办学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新监利中学建成后,原监利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整体迁入新校。新校为民办性质。新监利中学和监利一中,由“总校”统一协调管理。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两处独立校园、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统一招生,统一福利待遇。 2、人均收入较低,分担合理的教育成本的能力相对较弱;民办教育在监利质低量少,缺少“信任”基础; 3、城市长远规划实施的过程需要时间相对较长,行政中心建设有规划无动作,新区无明显气候;

关于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关于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论文摘要: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究其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办学特色。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完备的经营与管理体系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对当今高校有诸多启示。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术自由的学术氛围,贯彻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改善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是我国高校提升自身实力的必由之路。 论文关键词:书院;办学特色;启示 书院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对我国当今高校如何办出自身特色进而提升自身实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办学特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

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 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

关于书院制模式下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于书院制模式下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论文摘要]作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书院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书院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倡导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教育。书院通识教育在其理念、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文章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论述了通识教育理念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非形式的通识教育实施方式易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论文关键词]书院制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通识教育,又叫通才教育(Liberal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旨在通过设立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当前,世界知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资源,采取多种方式着力开展通识教育,如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经典名著课程型、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住宿学院型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重知识到重素质的发展过程。但是,在我国高校传统的二级专业学院体制下,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通识教育很难完整有序地展开。在“专才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通识教育在专业学院中往往处于被忽视的最低层面,主要承担此项教育任务的一线教师也很少被关注和重视,甚至被边缘化。对学生而言,“过分强化了专业教育,势必忽视其通识教

育,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在此背景下,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开始尝试书院制改革。这种书院制是借用了古代书院的名称,借鉴了目前国外知名大学住宿学院制的实践经验而进行的一种新探索。书院以学生社区为载体,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教育,倡导以非形式教育为重要实施方式的通识教育。目前,书院制模式下的通识教育正日益凸显其教育的独特功能,尤其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一、通识理念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关注、实践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识教育的推行面临各种困难,效果并不显著。“美国各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学校长的大力推动。如哈佛大学从18世纪初首任校长亨利·邓斯特开始至今,历任校长及管理者一直领导并参与通识教育实践,才有今天哈佛大学高素质的人才。”哈佛的成功经验验证了领导在组织中的核心和导向作用。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个百年发展规划中,校领导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决心实施书院制,这是书院通识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因素。 书院通识教育的推行也需要书院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动。以西安交大为例,2010年5~7月中英书院的“我的大学生活”通识课程选修活动就是在院长、院务主任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开展起来的。活动采用学生调研选题、导师分组指导的方式,共确定了“人们心中的日本与现实中的日本”等24个选题,其中11个课题立足于西安文化问题,5个研究社会热点问题,4个探究就业问题,2个调查交

书院与官学的异同点

第一小组讨论稿 小组成员:刘娇娇、孙颖、沈琦、鹿珊、程杰、武楠楠 时间:2011年11月12日中午 地点:原来园 1号楼 415 任务安排: 主持人:刘娇娇讨论人员:孙颖、鹿珊、程杰、武楠楠记录员:沈琦 讨论总结: 关于对中国古代官学和书院的异同,我们小组几个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地陈述我们各自的观点。以下是我们所讨论的几个方面: 关于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形成于唐末、五代,发展、兴盛于两宋,延续、衰落于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属于地方性私人教育组织,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集体听课,学习气氛较浓厚。清代书院由山长讲经书、批改或评讲习作,后来山长讲课停止,每月只举行二次课考。书院的发展史是自由讲学与君主专制的斗争史。自由讲学是书院存在的前提,但又为君主专制所不容,即使许多书院讲学大师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标新立异的探索和讲学的方式,却为明清统治者所猜忌和恐惧,明朝统治者采取禁毁书院的方式,而明朝统治者采取积极控制的办法,阉割书院的真谛。 关于官学 中国古代官学起源于汉代,是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官学类型主要分成四类。一是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专科学校--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三是贵族学校 --东汉的四姓小候学,类似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四是短期学校,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称为短期学校,宋代的外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官学作为一种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的教育机构,有着一定的特色。 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 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两者比较

证券投资基金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经管办法》的规定,()为股票基金。 A.6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 B.55%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 C.3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 D.5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 【答案】A 【解读】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经管办法》的规定,6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为股票基金。 2.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收益的归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金投资收益在扣除基金承担的费用后的盈余全部归基金投资人所有 B.基金投资收益依据投资者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比例进行分配 C.基金投资收益依据投资经管人的投资业绩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基金经管人 D.基金经管人只能按规定收取一定的经管费,不参与 基金收益分配【答案】C 【解读】常识题。基金的收益分配归基金投资人所有。 3.2004年7月1日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经管办法》首次将我国基金类别分为()。 A.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 B.契约型基金、公司型基金 C.ETF基金、LOF基金、封闭式基金 D.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混合基金【答案】D 【解读】2004年7月1日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经管办法》首次将我国基金类别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基金等基本类型。 4.在我国,拟设立的基金经管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万元。 A.1000 B.5000 C.10000 D.100000 【答案】C 【解读】我国相关法规规定,基金经管公司的注册资本应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 5.股债平衡型混合基金股票与债券的配置比例较为均衡,比例大约在()左右。 A.40%~60% B.30%~40% C.20%~30% D.10%~20% 【答案】A 【解读】股债平衡型混合基金股票与债券的配置比例较为均衡,比例大约在40%~60%左右。 6.ETF在一级市场上,通常只有基金份额达到()以上的投资者在交易时间内可以随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交易。 A.100万份 B.80万份 C.50万份 D.30万份 1/6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清初为了防止汉族士人利用书院进行反清活动,限制书院发展。康熙亲政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以书院作为宣传程朱理学、讲授科举时文的平台,书院迎来了发展契机。各地书院兴盛,让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场所,也为桐城派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渐成为清代书院教育的引领者。 桐城派作家浓厚的书院讲学情怀 与历史上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于时势,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人生志趣,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割舍不开。桐城派先驱者戴名世年轻时就靠授徒谋生。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因家境贫寒,设馆自赡;步入仕途后,曾被诚亲王聘为王子师,并在翰林院任教。方苞在京城数十年,主要精力都用于教书创作和研究经史。方苞未曾执教书院,但以刘大櫆、叶酉、沈廷芳等为代表的众多弟子,都曾执教书院。刘大櫆科考屡屡受挫,或居乡或游幕,均以教书为业。他先后任山西百泉书院、安徽敬敷和问政书院山长,担任黟县教谕;晚年归里,仍讲学不辍。其挚友姚范、方泽,弟子姚鼐、王灼等都主讲书院,传其衣钵。 姚鼐号称桐城派集大成者,在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上为桐城派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还通过主讲书院为桐城派培养了一支享誉文坛的精英队伍。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

从四库馆辞官后,即赴书院讲学。姚莹在“从祖惜抱先生行状”中说:“(姚鼐)既还江南,辽东朱子颍为两淮运使,延先生主讲梅花书院,久之,书绂庭尚书总督两江,延主钟山书院。自是,扬州则梅花,徽州则紫阳,安庆则敬敷,主讲席者四十年。所至,士以受业先生为幸,或越千里从学。四方贤隽,自达官以至学人,过先生所在必求见焉。”可见姚鼐讲学影响广泛,弟子众多。如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等“姚门四杰”,以及姚莹、陈用光、姚椿等都是文学英才,他们也主讲各地书院,学子遍及大江南北,桐城派的影响剧增。道光以后,姚鼐再传弟子中,又有方宗诚等数十人从事书院讲学,促进了书院和文派发展. 咸丰、同治时期,曾国藩广纳时贤英才,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四大弟子”享誉文坛,其中张裕钊、吴汝纶情系书院,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桐城派在河北的扩展,与张、吴二人主讲莲池书院息息相关。在他们的影响下,贺涛、马其昶等一批弟子对书院讲学一往情深,活跃于各大书院。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裕钊、吴汝纶在莲池书院时,首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先例,一批爱慕中华文化的日本学子如宫岛咏士、中岛裁之等,远涉重洋,负笈渡海求学,学成归国后宣传中国文化艺术,桐城派的声名再传海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从刘大櫆算起,桐城派作家有近百人从事书院讲学,每

书院制暂行办法

书院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富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体制,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学校实施书院管理模式,逐步将学生管理事务由校院两级分工转化为由二级学院和书院相互承担、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 第二条为推动我校书院制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制度,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条书院制内涵。实施书院制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力求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从而践行学校“博学而雅正,业专而技精”的育人理念。 第四条实施书院制目的。实施书院制,是通过书院制的特殊学习、生活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配合学分制,开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五条书院制模式。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书院负责素质教育,学院负责专业教育”两者互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第三章实施目标 第六条实施书院制是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发展,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的新模式;落实以生为本,秉承“博学而雅正,业专而技精”的育人理念,围绕学生发展打造书院文化,并形成不同风格的书院群;通过多元文化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构建专业教育学院制、素质教育书院制的育人制度,形成具有**特色和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 第七条实施书院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八条书院制主要以学生自治、学生社团和书院经典活动为依托,通过书院公共设施建设和打造文化标识,营造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氛围。 第九条书院制以非形式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开发素质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学生兴趣和自主发展的文化组织,强化书院学生的朋辈教育,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通过有引导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主发展,营造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教育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和提高文化素质创造优质文化环境和自我教育平台。 第十条利用书院制发扬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以党建引领育人工作,进一步落实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书院制及书院联盟拓展高校学业新模式

书院制及书院联盟拓展高校学业新模式 在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倡议下,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10所高校于2018年6月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书院联盟成员单位包含书院20家,覆盖本科生2万余名。经过近两年的 发展,这一书院联盟已成为打造长三角地区高校一体化协同推进立德树人的标志 性工程。 “书院联盟”是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除“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外,还有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发起成立的亚太高校书院联盟等。如果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是高校在第一课堂范畴、基于学科专业教育的合作办学;那么,书院联盟则可视为高校在第二课堂、基于学生通识教育等进行的合作 办学,这是合作办学的全面拓展,能充分共享高校教育资源,为大学生营造健康 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高校都在探索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在实行书院制的高校中,学生有两个“身份”,某学院的学生以及某书院的学生。学院给学生学科专业知 识教育,而书院则主要依托宿舍生活环境,给学生配学业导师,鼓励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学生混合居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生活,开设通识教育讲座、研讨 课等建设学习生活社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促 进学生身心、人格健康发展。 很显然,要办好书院制,首先需要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如果学院制都没有建设好,即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教育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也很难重视书院制建设。其次,需要转变传统的寄宿教育管理理念。寄宿教育不只是给学生提供集体宿舍,对学 生提出各种住集体宿舍的纪律、安全及卫生等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学业导师 制度,由学业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学业 规划。学业导师不是传统的宿舍管理员,而是高校中有丰富人生经验、能给学生 人生指引的教师。此外,基于宿舍生活的书院制管理,既要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自我教育的作用,诸如鼓励学生自建社团、自办刊物、自主开展文体活动,同时 需要学校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提供课程与活动资源,如打造具有书院特色的通识教 育课程,开展与学科专业教育衔接的学术探讨、交流活动等。 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高校携手建立书院联盟,既可以交流各自探索书院制 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共享高校资源。据介绍,“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就着力打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流程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流程(一) 时间:2010-06-21 17:13:45 | 关注人次[7] | 字体设置: 大中小 股票选择流程 对于股票资产的选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成功地实施股票选择战略,投资机构需要具有单只股票的预测能力,即是说,必须能够区分相对具有吸引力和不具吸引力的单只股票。因此,该投资机构需要一些衡量或评价股票的方法。 下图说明了股票投资过程的必要要素,并表明这些要素如何结合在一起以形成所希望的战略,且特别限定于股票选择战略。 股票选择流程图 一、股票类别选择 此处的类别选择可以有多种分类的原则,例如行业、地区、公司规模等等,也是应用股票评价方法的前期工作,因为股票对应的是上市公司,而不同类别的上市公司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在应用某些评价方法前对股票进行分类是必要的。 (一)行业选择 按行业分类是股票分类方法中最为最常见的一种,行业经济活动是介于宏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活动中间的经济层面,是中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不同的行业为公司投资价值的增长提供不同的空间,因此,行业是直接决定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行业分析主要是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为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提供准确的行业背景。行业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进而在此基础上选出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二)地域选择 地域选择提供了一种股票分类的方法,上市公司的生产与销售等与所属行业紧密相关,但是同时也受到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因此对上市公司进行地域选择也是股票分类选择中应该考虑的方面。对于我国来说,一般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容易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对企业的经营是个有利的方面。 (三)公司规模选择 公司规模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发展潜力与生存能力,规模庞大的公司一般经营较稳健,业务流程比较规范,融资能力也较强;而规模小的公司一般比较灵活,具有快速成长的潜力,但投资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二、股票评价方法 (一)上市公司财务资质选股 公司财务分析,又称财务报表分析,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对比,综合地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投资者通过对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运用比率法、比较法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来了解该公司的财务情况、经营效果,进而了解财务报告中各项的变动对股票价格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最终作出投资某一股票是否有利和安全的准确判断。因此,一般认为,财务分析是基本分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企业历史资料的动态分析,是在研究过去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向各种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公司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各种不同数据及相关信息,但对于不同的报表使用者阅读报表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股东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主营收入、每股收益等,但发起人股东或国家股股东则更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而普通股东或潜在的股东则更关注公司的发展前景。 在股票市场中,股票发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决定其股价的长期的、重要的因素。而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则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因此,分析和研究财务统计报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本分析的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能够比较直观和客观地为投资者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总体水平,揭示其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和成长空间。从事股票投资,应了解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上面各项数字所代表的涵义,如果能进一步进行简单的财务比率分析,那就更能了解发行公司的营运情况、财务情况及盈利情况了。了解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及其股票价格涨落的影响,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虽然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大量可供分析的第一手资料,但它只是一种历史性的静态文件,只能概括地反映一个公司在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种概括的反映远不足以作为投资者作为投资决策的全部依据,它必须将报表与其他报表中的数据或同一报表中的其他数据相比较,否则意义并不大。因此,进行报表分析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面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深度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清代书院的发展分期与官学化趋势_平志军

兰台世界2013·8月下旬 我国古代的书院是融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组织机构,它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元,明清时期竟逐渐取代各级官学,成为地方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盛至极。晚清因面临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书院难以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于是奉上谕改学堂而被废止。历时千余载的书院,对于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术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有着重要影响。以数量而言,清代新建的书院达3757所,远远超出清代之前历朝书院的总和,若加608所修复前代的书院,清代共计4365所,接近唐代至明代书院总数的两倍[1]69。清代书院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来看,均逾越前朝。通过对清代书院发展情况的考察,不仅可以管窥书院的历史价值,也有助于理清封建社会后期教育向近代转化进程与演变规律。 一、清代书院的发展分期 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清朝历代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不同的政策,随着统治者态度的改变,书院经历了由禁止、限制,到鼓励、倡导,再到改革、废止的过程,大体分四个发展阶段:顺治、康熙时的恢复发展;雍正乾隆时的兴盛繁荣;嘉庆、道光、咸丰时的相对低落;同治、光绪时的转化废止。 清初几十年间,汲取明末学子借书院讲学广聚门徒、讽议朝政的教训,统治者为压制人们的反清情绪而严禁创设书院。顺治九年(1652)政府下令:“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受此影响,书院一度处于沉寂、停滞状态。直至顺治十四年(1657),才允许修复书院。终顺治时期,全国修复、重建书院不过61所,新建只有45所,呈现凋敝情形[2]124。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固,清廷开始认识到书院的政治作用,康熙曾多次书写匾额赐予各地书院,虽没有明令却也流露出发展书院之意。康熙六十一年(1722),由抑制转而提倡,清政府积极创设、 修复书院,书院逐步走向复苏。康熙一朝,新建书院537所,修复248所,共计785所,是顺治朝书院的十余倍[3]434。 雍正、乾隆时迎来繁荣发展。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认为书院是“兴贤育才”之举,令各地督抚于省城创办书院,并给予一千两银子的经费支持,先后修复、创建省会书院23所。此后,各府州县纷纷效仿设立书院。乾隆本人还通过亲办书院,赐给书院金银匾额,从书院中择优举荐人才等措施,全国出现兴办书院的热潮。乾隆时期新建书院1139所,修复、重建书院159所,共计1298所之多[2]172。书院设立无论从数量还是区域,均超越前朝,极大促进了清代文化事业的繁荣。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随着康乾盛世的落幕,内忧外患,政局腐败、财政匮乏、战乱频繁等社会危机纷至沓来,书院教学举步维艰,陷入衰败。由于师资力量下降、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办学经费严重不 足,导致书院数量及入学人数的急剧减少。期间六十余年,全国新建书院811所,修复、重建书院56所,共计867所,仅仅相当于乾隆朝书院总数的三分之二[2]215。尤其长期的战乱,直接造成毁弃、破坏严重,书院出现全面衰败的景象。 同治、光绪时期,书院经过短暂的复兴。同治二年(1863),清政府颁布谕旨:“近来军务省分各府州县,竟将书院公项藉端挪移,以致肄业无人,月课废弛。嗣后由各督抚严饬所属,于事平之后,将书院膏火一项,凡从前置有公项田亩者,作速清理,其有原存经费无存者,亦当设法办理,使士子等聚处观摩,庶举业不致久废,而人心可以底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开始恢复和发展书院。同治十三年中,全国新建书院366所,修复和重建前代书院14所,光绪朝新建书院671所,修复和重建书院11所,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废止前,同、光两朝新建、修复书院共1062所[2]236。书院总数虽不及乾隆时期,发展速度却居于清朝各代之首。尽管如此,同光时期书院繁荣不过昙花一现,频遭战乱、灾荒、外敌入侵等,书院损毁现象十分突出。 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国门的被打开,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设立教会书院,引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尤其洋务运动、维新变化的开展,向西方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此时书院调整了教学内容,兴起书院改革的风潮。《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书院的改制历程,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倡议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旨:“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 改设小学堂。”[4]857 到此,清代书院最终完成向新式学堂近代化教育 转化的艰辛历程。 二、清代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首先,政府直接参与书院管理,审批书院的创建。为便于监管,雍正十一年(1733)发布上谕,清政府特意出资在省会设立一批书院。省会书院的创建,为各府州县书院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示范作用,加速了书院官学化的进程。同时,在书院经费的管理上,官方出资虽不是主要经费来源,经费的使用却受到官府的严格监管[5]83。由此也就决定了书院办学的方向。此外,乾隆以后虽对书院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原则上却不许私办书院, “或绅士出资建立,或地方官拨公帑经理,俱申报该管官查复”[6]218。地方书院的创办,必须经过督 抚的批准,或报送官府进行备案。各级书院大多吸纳为官学,书院丧失了自由办学的权利,出现书院与官学趋合的情势,官办书院占据了清代书院的绝大多数。 其次,官府通过完善考试制度加强对书院的控制。由于清代实行八股取士, 许多书院演变为出应科举考试的育人机构,修习内容也向八股试贴倾斜:“仅以时文贴括,猎取功名,而经史之故籍 书院在清代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其规模和数量远越前朝,在城乡得到基本普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同时, 为加强思想政治统治,清政府强化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书院官学化趋势明显,丧失了自主办学、钻研学术的特质。 清代书院发展分期官学化 清代书院的发展分期与官学化趋势 □ 西安医学院人文科学系西北大学文学院平志军 摘要关键词 29

书院运营方案剖析演示教学

一、宗旨及核心理念 宗旨: 书院顺应中央“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大政方针,以儒家礼乐文化为内容,建设全国首个文化产业型精神家园。 核心理念: 孔子原初文化上承2500年上古文化,下启2500年中国农业文明,再开2500年人类科学智能时代的礼敬和谐文明。 中国文明是礼仪文明,用礼乐的形式培育上品国民,提升国格国位。 行礼仪、读经典,是书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色。 二、机构设置及岗位管理 院长: 主持书院。代表书院公众形象品牌。代表书院经典阐释水平和礼仪主持水平。主持大型礼乐活动。规范民族节日内容和标准。领导教务院长和财务院长。与董事长分主、共主书院之硬件、软件建设。 教务院长: 中小学部、大学部、企业部、社区部之设立。各省书院建设之教务规范。省以上部门之公关活动。 负责教务部门之机构设置和管理。 财务院长:会计、保卫、物业、建设、融资、开发、规划。 内部餐饮,礼乐活动之供应。外部摊点、平衡、协调。外省书院建设、加盟。地方政府之公关活动。

负责内务、财务、物业部门之设置和制定管理方案。 管委会: 董事长(投资人、院长(主持人、副院长等,决策,制定年度计划,制定五年计划。考核,实施。 三、业务 1、中小学之礼仪辅导、经典学习辅导。 2、大学之巡讲。 3、城市社区及农村社区之礼馆建设,祠堂改革新用。 4、民族节日之礼乐活动。 5、书院之国内外设置、加盟。 具体为: 1、游人感受:书院对外开放,游客每日之礼乐感受、诵读感受旅游。礼仪、服装。行礼、仪式、诵读。就餐及礼仪。每日经典、礼仪会讲。周末礼仪示范、经典讲座。 2、走出去:机关、大学、中小学巡讲及师资培训。 3、合作:电视台栏目、报纸专题。与一家电视台、一家报纸合作,开设专栏。 4、资格认定:认定学校校长及优秀教师为礼仪师,公示。 5、培训:农村礼仪师培养及乡规乡约、新风俗习惯之制定、辅导。 6、培训:城市社区、小区礼仪师培养。 7、培训:企业中级班礼仪三日培训。企业家高级班礼仪三日体验。

书院教育模式运作方案

书院教育模式运作方案 书院教育模式运作方案(一) 策略思路 办院目的: 传承书院文化,革除现代教育体制的弊端,融合现代科学知识,培养高端社会精英人才,形成品牌连锁。 提升精英阶层的综合素质,帮其修为成“精神领袖者”、“战略管理者”、“员工教练者”、“资源整合者”、“自我否定者”。 办院模式: 创立论坛、沙龙、学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实体。 : 教学实体采取“2+1”的运作模式:

“2”是指书院与学员“双向合作”模式,即双方共同研讨协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选择师资、确定学制、选择授课地点、确定费用标准等事项,破除院方单方话语权和决定权。如有学员需要长期接受服务或有投资意向,可采取会员制、股份制等模式合作办学。 “1”是指“教与学一体化”模式,即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第一步首先由点评教授“破题”,接着学员分组研讨;第二步由主讲教授围绕主题进行系统讲解;第三步由学员组长围绕主题发言,点评教授“收题”并进行综合评论;第四步点评教授与学员共同考察学员企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现场教学。 办院特色: 1. 合作式教学,突出学员的主人翁角色,书院与学员合作办学; 2. 复合式教学,论坛、沙龙、学堂三位一体,形成有序的互动整体; 3. 一体化教学,教师与学员共享教学话语权,讲授权,管理权; 4. 研讨式教学,课题分解,教学互动,共同研讨,结论共鸣; 5. 实践式教学,分析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现场调研,学以致用; 6. 服务式教学,根据学员需求,进行咨询、策划、管理模式再造等服务。 培养目标: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拥有深厚人文内涵,系统科学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卓越领导才能的高端精英和复合式人才。 项目类别: 论坛类(拟定): 1. 城市论坛:成渝经济圈、新型城镇化、城市经济圈、城镇化与农村…… 2. 地产论坛: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旅游地产、教育地产…… 3. 文化论坛:人文素质、文化产业、旅游文化、养生文化、巴蜀文化、艺术品鉴赏…… 4. 金融论坛:产业金融、上市运作、新三板诱惑、民间金融…… 5. 法律论坛:企业法律问题的合理规避、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法律与公民…… 6. 互联网论坛: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地产、大数据时代…… 7、建材、环保、农业论坛:建筑材料、节能设备、生态环保、生态农业…… 沙龙类(拟定): 1. 城市沙龙: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方式、产城融合的商业机遇、生态旅游发展、城市圈经济与产业结构、川渝经济 圈发展趋势…… 2. 地产沙龙:养老地产与赢利模式、旅游地产开发难点与突破、商业地产模式与创新、教育地产的新模式…… 3. 文化沙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旅游的商机、养生文化的商业应用、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巴蜀文化的新机 遇…… 4. 金融沙龙: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民间金融模式创新、上市公司运作技巧、如何敲开新三板的门…… 5. 法律沙龙:法律顾问的作用、守法与诚信的关系、组织行为与法律思维…… 6. 互联网沙龙:电商模式与品牌建设、互联网营销与诚信、互联网地产模式选择…… 7、 教育沙龙:养生保健、婚姻家庭、子女培育、升学就业……

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与发展

中國古代書院起源與發展 一、研究動機 中國古代書院始名於唐,經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教育組織形式。不同學術流派相互爭鳴,各展所長,同場講授,書院師生自願聽講,獨立思考,遂成為書院最典型的獨特學風,也是書院最有代表性的優良傳統。因此,或許能夠藉由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與發展,來反觀現今大學林立,以致大學教學品質低落等現象做一番探討。 二、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 (1)主要資料:《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 月第1版 (2)參考資料:《元代書院研究》,徐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1月第1版 三、形式分析 表1:兩書基本介紹 表2:書籍章節介紹

表3: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1 1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之附錄,第202頁至

四、內容分析 表4:宋初的著名書院2 宋初書院大多是由私人隱居讀書講學發展而起的,也有一部份由世家大族的家塾發展而成的。宋初書院發展的直接動因是“補官學之不足”,因此多得到朝廷和官府的支持、褒獎和資助,在宋初教育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初的書院一般說來規模都不大,組織機構也很簡單,尚無完善的制度和規程,活動內容也比較單一,穩定性也較差,但在教育發展史上卻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 此外,北宋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制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1)強化科舉考試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的思想;此外,宋真宗亦有一首“勸學詩3”很有代表性。 2事實上,宋初的書院還不限於上述數所,只是根據過去人們大體公認,近代學人新的研究所得,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略做介紹,以其展示宋初書院發展的盛況和基本特點(引述自第53頁) (表格整理by江政融) 3〈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书院发展历史

书院发展历程 历史背景: 书院,这个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中叶以后至五代期间,可以说是书院的开创期,在作为官方藏书、私人读书治学之外,民间聚徒办学的新型书院也已经逐步创立萌芽,虽然数量稀少,规模不一,且没有定制,但是作为书院建设的雏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书院这种聚众讲学的场所,从此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千余年,其最大的特色是它由民间学者承办,没有政府的资助和参与。 北宋是书院的发展期,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及建筑规模,同时也奠定了书院作为理学(宋代新儒学)发展基地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后世书院的兴盛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要得益于北宋初年官学未兴,官府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因此私人创办的书院收到朝廷的重视和鼓励,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著名的四大书院便是在这里时期创建。 南宋偏安南方,官学衰落,科举腐败,书院因之发展兴盛。书院的兴盛与理学的发展成熟是分不开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理论和教育经验复兴儒学,选择以书院作为阵地,培育人才、发展学术、建立基地、开创学派。如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象山、丽泽、岳麓,就是当时传播理学的大本营。南宋理学书院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重视道德修养,门户开放,不收地域、门第、年龄等限制;提倡不同学派的交流争辩,举行会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采取自学为主,启发式教学,师生关系融洽,有着独特的学风。南宋书院随着学派的

发展,学术交流的活跃,教学内容的充实,规制设施的完善,而兴盛繁荣。书院除满足其讲学、藏书的发展要求,还创造了生活、游息的优美环境;并且,十分注重学派宗师和地方乡贤的祭祀纪念,突出其学统源流,树立典范,成为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形成地方文化中心和传统学风,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学规的制定,学田的设置,学舍的建设完善,都标志着南宋书院制度的完备。 元朝采取尊儒的文教政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书院采取保护、鼓励政策,发展书院教育。书院在官府的提倡和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学北渐,不但江南普遍创建或复兴了书院,北方也相继设立了许多书院。元代继承了宋代书院的基本规制和制度,但是也有了新的变化。书院自身发展的同时,官府也加强了控制,极力促使书院走向官学化。对于书院不仅规定了官方教科书,以作为科举衡文的标准,还委派山长主持讲学。同时拨给学田,但仍由官府控制,以加强经济控制。书院便渐渐失去自由讲学之风,追求科举,几乎同官学一样。元时供祀文昌帝君,以祈求功名;书院的选址也不限于山林胜地,也有设于城内,便于官府的控制管理。 到了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明初官府重点是办官学,提倡科举,不重视书院,书院沉寂百年之久,直到成化以后才逐渐复兴,至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明代书院由衰到兴,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学大师起了重要作用。为宣扬自己的理学,他们所到之处便创建书院,大开讲会,并形成一定的讲会制度,使书院活动深入社会。明代末年影响最大的是东林书院,师生除教学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