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章货币政策(2)

第十章货币政策(2)

第十章货币政策(2)
第十章货币政策(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 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2.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外,还有两种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种

是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 。

3.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是 ______________ 。

4.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以下三种:一是____________ ,二是 ________ ,三是

6.___________ 是一种威力巨大而不常使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7?—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灵活的、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 。

8?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9.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际上是指那些介于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之间的变量。

10.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11.以利率作为传导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______________ 学派的观点。

12.__________ 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被认为货币供应量通过“黑箱”操作的。

13.根据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________________ 时,货币供应量的增

加就不能使利率下降,于是货币政策无效。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顺差

2.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

()经常是一致的。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3.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D.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4.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

A.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B.以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

C.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5.目前,西方各国运用的比较多而且十分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为()。

A. 法定存款准备金

B. 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窗口指导

6.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

A.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B. 提高再贴现率

C.降低再贴现率D?中央银行卖出债券

7.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A. 利率

B. 货币供应量

C.基础货币

D.贷款限额

8.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

A. 可贷资金量减少

B. 可贷资金量增加

C.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D. 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9.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

A. 提高贷款利率

B. 降低贷款利率

C.贷款利率升降不确定

D. 贷款利率不受影响

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A. 放松

B. 收紧

C. 不变

D. 不一定

11.下列()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实现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

A.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C.再贴现政策

12.货币政策时滞即()。

A. 内部时滞

B.

C.货币政策制定过程

D. B. 公开市场业务

D.都不是

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等时间过程

三、多项选择题

1. 公开市场业务由(

A. 本币公开市场业)等组成。

B. 外汇公开市场业务

C. 国债公开市场业务

D. 企业债券公开市场业务

E.票据公开市场业务

2.货币政策时滞中的内部时滞可分为()。

A.决策时滞

B. 认识时滞

C. 行政时滞

D. 作用时滞

E. 控制时滞

3. 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涉及)等相关要素。

A. 准备金

B. 货币供应量

C. 金融资产

D. 价格

E. 名义国民收入

4.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有()。

A. 相关性

B. 可控性

C. 可测性

D. 流动性

E. 安全性

5. 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手段主要包括()。

A.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 提高存贷款利率

C. 提高再贴现率

D. 央行出售政府债券

E. 增加公开市场的货币投放

6. 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

A.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B.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C. 降低贴现率

D.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

E.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

7.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的近程指标是()。

A. 利率

B. 货币供应量

C. 汇率

D. 基础货币

E. 超额储备

8.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主要包括()。

A. 国债

B. 中央银行票据

C. 政策性金融债券

D. 股票

E. 可转换债券

9. 基础货币包括()。

A. 流通中现金

B. 法定准备金

C. 超额准备金

D.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

E.中央银行自有资本

10.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是()。

A. 货币政策时滞

B. 货币流通速度

C. 政治经济体制

D. 微观主体预期

E. 金融创新

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

在现实的业务活动中, 传统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是: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第二,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第三,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第二,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第三,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与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

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金融政策(financial policy)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现行高中经济常识教材在“银行和储蓄者”中介绍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是各种媒体以及经济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经济词汇,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基本概念,成为国家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货币政策的走向、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改变等与货币政策运行相关的问题,受到经济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常常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与市场经济是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的,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政策受重视程度及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地位的提高,是市场经济发展所使然,是体制进步的表现,是值得人们欣喜的一件事情。但是,有老师和同学都问到,货币政策可不可以叫做金融政策呢?如果不可以,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做如下一个介绍。 1、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其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介目标是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填空题 1、托宾提出货币政策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3、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称为内部时滞。 4、按照信贷配给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和银行贷款效应来影响投资。 5、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6、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常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D )。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国际收支平衡 D、稳定物价 2、目前,西方各国运用比较多而且十分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为( C )。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窗口指导 3、中央银行( C )可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A、卖出债券 B、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C、买入外汇 D、提高再贴现率 4、在下列控制经济中货币总量的各个手段中,中央银行不能完全自主操作的是(C) A、公开市场业务 B、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再贴现政策 D、信贷规模控制 5、下列属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是( D )。 A、货币供应量 B、贷款利率 C、公司债券利率 D、基础货币 6、货币政策诸目标间呈一致性关系的是( A )。 A、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B、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D、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7、在货币传导机制中,强调股票价格变动对投资发生作用的是( C )。 A、凯恩斯 B、弗里德曼 C、托宾 D、庇古 8、货币供给量是外生变量,这是由于它受( D ) A、个人行为左右 B、经营单位行为左右 C、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左右 D、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左右 9、中央银行具有绝对控制力,但震动过大;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B ) A、调整再贴现率 B、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窗口指导 10、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 C )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提高再贴现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中央银行卖出债券 11、中央银行若提高再贴现率 ,将( B )

金融学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 习题及答案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 一、判断题 1-5:××√√× 6-10:×√√×× 11-15:√√×√√ 二、单选题 1-5:D C A C A 6-10:C D B B A 三、多选题 1-5:ABD AC ABC CD ABCD 一、判断题 1、货币政策是一国的长期的经济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在任何时期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2、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重的,但都不互相影响。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长短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是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的。 4、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的。 5、我国目前主要的操作指标是货币供给量,主要的中介指标是基础货币。 6、从未来货币政策实施的发展趋势看, 再贴现政策将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向着紧缩性方向变化。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的贷款利率。 9、公开市场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用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 一种手段。 10、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将会提高再贴现率。 11、当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2、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大大超过需求量,中央银行将会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求关系。 13、窗口指导属于直接的信用控制。 14、一般来说,政府始终把物价稳定目标放在其他目标的首位。 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二、单选题 1、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缺乏弹性或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公开市场操作 B.利率管制 C.再贴现政策 D.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2、流动性比率管理应属于()。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C.直接信用控制 D.间接信用控制 3、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其中()两大目标之间是一致的,不存在冲突。 A.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 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 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并指出即使名义市场利率接近零下界时,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通过提高未来通货膨胀率预期的方法来提高现阶段的产出水平。

金融学论文-我国近年货币政策

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分析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告别过去两位数高增长模式,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宏观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的多重结构失衡的局面。经济增速下调和经济结构调整业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经济环境的变化暴露出原有货币政策调控带来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以及房地产泡沫等多重经济风险,如若继续保持传统的数量扩张刺激经济的调控方式,不仅不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还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隐患。不仅如此,在“新常态”条件下,随着国内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有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和实施工具效力受到削弱,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化也削弱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长期以来,通过外汇占款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为了控制外汇占款发行基础货币的规模,央行需要对外汇占款数量有着准确地预测。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不稳定趋势,甚至多次出现外汇占款结余为负的情况。 进入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呈现出较强的分化局面,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乏力;未来美联储降息或削减其自身资产负债表必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收缩,加速国际资本回流。受此影响,未来我国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必然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传统的通过结售汇和发行央票来发行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货币政策亟需转型。 在我国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总量调控为特征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面临宏观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多重结构失衡,传统货币政策亦无助于解决产能过剩和化解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亟需转型。总体而言,“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双重转型任务:一是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操作规则和政策工具;二是货币政策需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在较长时间内需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明确货币政策目标,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完善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首要任务,这包括明确货币政策目标 首先,就最终目标而言,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型过程中,其货币政策经历了由多目标向突出物价稳定目标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较多地强调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对于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重视程度较弱。在经济“新常态”格局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滑,宏观调控的政策权衡空间缩小,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宜再成为货币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相反,“新常态”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则应强调稳定和均衡目标,尤其应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结构均衡。相应地,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方面,也应下调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同时,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程度,应将汇率、利率、国际收支情况以及资本市场变化等指标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范畴。 其次,在操作目标方面,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有两类,一类是价格型操作目标,如货币市场利率;另一类是数量型操作目标,如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来看,一般采用价格型操作目标,比如:美联储选择联邦基金利率,欧洲央行选择主要再融资利率,英格兰银行选择14天期限的国债回购利率。 值得指出的是,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型经验来看,其对操作目标的确定几经反复,将近三十年才最终走向成熟。以美国为例,其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联邦基金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到贴现窗口最终回到联邦基金利率的一个曲折的过程。美联储确定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如此曲折,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战后的利率管制刺激了金融创新使得利率管制趋于无效,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经济增长: 5、国际收支平衡: 6、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7、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 8、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9、货币政策效应: 10、货币政策时滞: 二、单项选择题。 1、因具备调控力度大、效果好、灵活性大等优点,而成为各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常用的手段是(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把( )作为其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A、稳定物价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均衡 3、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消除了(),社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A、摩擦性失业 B、自愿失业 C、非自愿失业 D、结构性失业 4、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是指中介目标具备()。 A、相容性 B、可控性 C、相关性 D、准确性 5、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 A、可贷资金量减少 B、可贷资金量增加 C、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D、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6、凯恩斯学派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法定准备金 D、超额准备金 7、货币学派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超额准备金 8、目前,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 )。 A、信贷规模 B、现金发行量 C、货币供应量 D、信用总量 9、下列不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主要冲突的是()。 A、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B、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因此货币政策作为各国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对于各国调控宏观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建设颇有成就。但面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同样在面临经济大环境和GDP下行的条件下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内阁政府对内大力推广“安倍经济学”加大力度在QE政策发生作用的同时,促使日元快速贬值。对外加快TPP战略谈判,企图与美国一起在国际贸易上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 经济较量的背后必然会带来货币及财政政策的较量于对比,因此将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中国的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每一时期的介绍中包含经济状况简介、当期货币政策制定、传导,特点及运行效果分析。从横向纵向两方面穿插比较货币政策决策影响,总结货币政策决策中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浅谈几点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中央银行日本中国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之一,对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但货币政策的影响大小及影响方式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还存在很大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日本作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 经济实体,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几次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的制定背景及实施效果全面地分析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从中得到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日本货币政策的简述及特点 (一)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决策。“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为防止日元过快升值日本还投放大量干预性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公定贴现率不断调低,从1985年底的5%下调至1986年底的2.5%。1987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了10%。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1989年和1990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 和5.1%。资金过剩的银行和企业为了找到高回报投资项目,纷纷把资金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1986年1月,日本股市进入大牛市,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4年间上涨了3倍;同时地价飞涨,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该项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泡沫把日本经济拖入一 个更大的泡沫之中,房市暴跌,银行在巨额坏账、呆账下纷纷破产,相关产业也受到重创,日本经济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进入十年萧条期。 (二)日本迷失的十年。日本90年代迷失的十年期间经济增长持续走低,GDP从1990年的5.2%下降到1998年的-1.2%。该时期,日本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参与货币市场的各种交 易活动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息率,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和公众的经济生活。

货币银行学 第十章 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 1.内生变量----- B 2.基础货币----- C 3.外生变量----- D 4.派生存款----- A 5.现金漏损率----- G 6.原始存款----- E 7.货币乘数---- H 8.存款货币---- I 9.货币供给-----F 10.存款派生倍数----E 含义

a.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b.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c.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d.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e.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f.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g.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h.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i.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j.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二)填空

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流动性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名义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货币供应量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借款成本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放款能力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利率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居民企业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基础货币_____和___货币乘数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定期存款______、__储蓄存款_______和_____外币存款_____。 10.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____物价________影响因素的货币存量。 (三)单项选择 1.在市场经济中,下列属于外生变量的是(B )。

第10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10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选择题 下列问题按照教材仲的顺序安排,从各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A.中央银行和联邦储备系统 1.“公开市场业务”具体指: a.商业银行对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贷款。 b.美联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c.商业银行贷款总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利率变化。 d.旨在使会员银行活期存款总量增加或减少的美联储的业务。 e.美联储买入或卖出政府证券。 2.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主要资产是: a.黄金券和现金、银行存款、政府存款。 b.联邦储备货币、政府证券和贷款。 c.黄金券和现金、银行存款和贷款。 d.黄金券和现金、贷款和政府证券。 e.联邦储备货币、黄金券、现金和会员银行存款。 3.下列哪一个组合是联邦储备系统在日常业务中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包括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工具): a.贴现率政策、控制股票保证金要求、道义劝说。 b.道义劝说和改变法定准备金比率。 c.公开市场业务和改变贴现率。 d.贴现率政策和法定准备金比率。 e.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准备金比率、对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进行选择性的控制。 4.由企业和公众持有的全部联邦储备货币在其资产负债表上: a.作为负债项目,因为这些货币属于美联储的借据(IOUs)。 b.作为资产项目,因为这些货币属于货币供给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们是现金。 c.作为负债项目,因为这些货币是储备金的一部分,即它们代表商业银行的存款。 d.属于资本账户的项目,因为其代表联邦储备体系中可以融资的货币。 e.不属于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只有不被企业和公众持有的货币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5.如果联邦储备系统提高贴现率,作为一般性政策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a.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量。 b.增加公众收入中的储蓄量。 c.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在美联储的存款。 d.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量。 e.以上选项都不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什么是财政政策 1.概念: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2.财政政策的内容 ◆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预算收支政策 ◆税收政策 ◆财政投资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 ◆国债政策 ◆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3.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4.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什么是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

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研究调查 班级:11金融学9班学号:11102183 姓名:张金芳摘要: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改革,中国人民银行 正文: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1]。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下一个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

货币政策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

货币政策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 ()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 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 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 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 ()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 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 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 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一) 本文研究指出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统计的有效性,破坏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规则,政府部门有干预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在动力。但政策干预由于难以区分资产价格理性和非理性波动及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泡沫调控的非有效性而无法实行;而将资本价格信息内置于货币政策的框架又由于编制广义价格指数的复杂性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多目标困境而难以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将非基础性的资产价格波动看成外生,保持一个稳定且公开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预期通货膨胀率时才进行干预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最为可取。 资本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的功能在加强,社会各类资金不断地大量进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波动加剧,这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也必定会对货币政策效果有所冲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低通货膨胀状态,消费疲软,物价持续在低位运行。从1997年 10月至2001年3月,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41个月处于下滑状态。然而在此期间,股票价格指数却有所上扬,上证综合指数从1180.39点上涨到2112.78点,深证成分股指数也从4523.31点上涨到4965.98点。货币没有进入商品市场追逐价格,相反货币被资本市场吸纳。资本市场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使得在经济低增长时期有比商品更大的吸引资金能力,造成股价攀升而物价回落,物价(或通货膨胀)不对货币政策形成压力,而是股价对货币政策构成冲击,进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于资本市场,资本资产占家庭财富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格林斯潘在1999年8月27日怀俄明Jackson Hole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强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考虑资本市场的因素。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一)资本市场价格膨胀使生产资金与信贷资金出现转移 资本市场的实际价值由流向该市场的资金决定。流入资金中的一部分被政府发行的债券吸收,一部分被公司发行的股票吸收。剩余的流入资金在市场内部循环,构成了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剩余的流入资金决定了股票的价值及市场的波动性。资本市场的净流入资金可以吸收一定量的市场净抛售。因此股市暴跌并不是市场的均衡被打破,而是这个不均衡不能积累足够多的净资金流入来吸收市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学生姓名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 分院 xxxxxxxxxx 专业名称 xxxxxxx 班级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x 2013年 4月15日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摘要: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 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效性比较借鉴金融市场借鉴意义经济增长我国现阶段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onetary policy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developed financial market and mature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experienc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policy tools attempt stage, has not yet formed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effectiveness;comparison;financial market

第十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十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客观经济基础 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其产生和发展源于以下五方面因素: (1)政府融资问题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机器也不断强化,在频频爆发自然灾害以及战争,使得政府的收支经常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就需要借钱,向个人借款明显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向银行借款。但是一般的商业银行的规模、数量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政府的要求,这样在客观上就需要有这样一家银行出现,作为政府在融资时通常有这样两种做法:①联合大的商业银行在一起;②新建一个银行。 (2)银行券的统一发行问题 早期的许多商业银行除了办理存款汇总之外,都要从事银行券的发行,但是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弊病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①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由于经营能力不善、信誉薄弱,面对挤兑现象无法保证银行券的兑现,进而会引起社会的混乱;②一些银行由于势力、信誉、分支机构等问题,所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国内有限的地区活动,从而对生产流通带来困难。因此,客观上要有实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有权威的机构统一发行银行券,而政府确立最有权威机构,由政府亲自或者指定其代表统一银行券发行成为必然趋势。

(3)票据交换问题 随着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债权债务关系业日益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票据交换所以及清算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及合理处置,客观上就会对整个经济运行带来极大障碍,因此在全国要求有这样一个机构对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进行清算,而符合这样清算要求的清算中心只能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4)最后贷款人问题 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大,在对银行的需求上表现为银行贷款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贷款期限不断延长的情况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以下问题:①商业银行仅仅使用自己的存款提供贷款,就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②如果商业银行将吸收到的贷款过多提供贷款,一旦社会出现大量提现的问题,而此时商业银行将存款大量放贷收不回来,就会面临支付危机;③一个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会造成连锁反应使整个金融业陷入困境。客观上要求有信誉卓绝,实力强大,并且提供有效支付手段能力的最终支持者,从而使真个金融业稳健运行,而这个机构只能是中央银行。 (5)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业能否稳健运行是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银行公平、有序竞争,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减少金融运行风险,政府指定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管是非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