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简析成语中的中华龙文化

简析成语中的中华龙文化

简析成语中的中华龙文化
简析成语中的中华龙文化

简析成语中的中华龙文化

摘要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和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汉语成语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承载的传统文化颇为丰富。本文以龙文化为主题,用成语作载体,总结成语与龙文化之间的关系,归纳其特征,并且深入分析成语承载龙文化的原因,阐释有关龙文化成语的特点。

关键词:成语,中华,龙文化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Dragon Culture in Idioms

Abstract

Chinese Dragon culture has long history, extensive and profound, which is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 culture . Chinese idiom as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osts quite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Dragon culture as the topics in this article, using idioms as carrier, conclu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dioms and the Dragon culture, summarized its features, and in-depth analysised of idioms bearing Dragon culture of reason, and recommend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agon culture idioms.

Key words: idiom, China, dragon culture

目录

引言 (1)

一、成语与中华文化 (1)

二、成语与中华龙文化 (2)

(一)作为万物灵长的人与成语龙文化 (2)

(二)文章书法、雕刻绘画、服饰等艺术与成语龙文化 (3)

1.文章书法与成语龙文化 (3)

2.建筑雕刻与成语龙文化 (4)

3.绘画与成语龙文化 (4)

4.服饰与成语龙文化 (4)

(三)民族精神与成语龙文化 (5)

三、成语中蕴含中华龙文化的原因 (5)

四、蕴含中华龙文化的成语特征 (6)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辞 (10)

引言

二O一二年是中国农历传统的龙年,龙文化又一次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历来对龙文化的研究从未中断,而在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提炼和浓缩,积淀出语言精华之成语,它以言简意赅、表现力强的特点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的知识,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

本文把龙文化限定在成语之中,用这种形式来对成语中的龙文化作一个全面深入的探究,以此让大家了解我们何以称为“龙的传人”。

一、成语与中华文化

何谓“文化”?其实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文化既然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中华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具备上述定义的所有要素;概括说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总体上说,幅员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所谓的“中华文化”,正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2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成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和认识世界的过程里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它不仅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富于传统韵味的民族特色,而且它还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汉语成语以形象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式反映着丰富的语言内容,由于成语生长在古代汉语的丰沃土壤中,其深层意义积淀着浓郁的民族传统因素,包含着古老东方的文化底蕴。我们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在成语中都得到了体现。比如“月满则亏、斗转星移”的天文文化,“纵横捭阖、围魏救赵”的军事政治文化,“醍醐灌顶、凤凰涅槃”的宗教文化,“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伦理文化,“千里莼羹、炮凤烹龙”的饮食文化,“凤冠霞帔、峨冠博带”的服饰文化,“勾心斗角、龙凤呈祥”的建筑文化,“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礼仪文化等等,自然社会的很多方面几乎均有涉及,无所不包。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永流传,身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我们怎能不为根深叶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自豪呢!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成语与文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第1427页

2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5页

化的关系,那么就可以言简意赅的说成:成语包罗万象于文化。

既然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包罗万象,而龙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成语与中华龙文化之间就必然有交集和联系。接下来,本文就重点探究成语与中华龙文化的关系。

二、成语与中华龙文化

中华龙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实从原始社会开始,龙就被看成图腾崇拜的标志,就有了与龙有关的文化传说。据史书记载,在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时期,就有与龙有关的记载,《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3伏羲部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拥有了丰厚的物质与先进的文化,并以此为基础,不断革新并向外发展壮大;因此,与伏羲有关的传说及与龙有关的文化故事也流传到全国各地。在伏羲定都陈地(今河南淮阳)后,他便以龙纪官,成为了我们称作的“龙祖”;从那以后,与龙有关的文化就口耳相传地流传下来。自从有了文字之后,这种与龙有关的传说被记载了下来,随着历史时空的延续,龙的形象被赋予的文化涵义愈加的广袤深远,这种丰富隽永的中华龙文化吸引后人不遗余力地研究,直到现在仍未停止过;而成语浓缩了文化的精华,涉及的文化领域又非常广,在它身上必然体现龙文化的精髓。

(一)作为万物灵长的人与成语龙文化

在中国神话中,龙神通广大,能兴云降雨,于是古人就把各种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到龙的身上,而作为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华夏子孙,更与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代帝王身上这种龙文化体现的最淋漓尽致。几千年来在封建社会,龙已定型成为帝王的化身,故有“真龙天子”之说。古代帝王隐藏身份,改装出行,叫做“白龙鱼服”;帝王的姿态英武轩昂,气势非凡,犹如“龙行虎步”;帝王居住的宫殿楼阁气势非凡,称作“龙楼凤阁”;帝王的后代子孙有专用词语“龙雏凤种”;帝王离世和常人不同,写成“鼎成龙去”;臣子们办事不力,害怕皇帝“龙颜大怒”;皇帝的女婿出嫁,人们羡慕美其名曰“乘龙快婿”;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明主遇到贤臣,“风虎云龙”,传为美谈。

龙原是族群的图腾,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新的元素,文化含义日渐变得丰富起来,虽然在曾经的一段历史时期,龙被封建皇权垄断;但龙作为文化的象征,却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龙来比作

优秀的人才,豪杰之人称为“人中之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身材高大,他不加雕饰的形象犹如蛟龙的仪表,凤凰的姿容,“龙章凤姿”令人喜爱不已;某地人才荟萃,藏而不露,我们说此处“卧虎藏龙”、“盘龙卧虎”、“伏龙凤雏”;在科举考试中春风得意,我们用“鱼跃龙门”来比喻学子考试中举、升官发达;“龟龙麟凤”这四种瑞兽因为象征高寿吉祥,我们用此成语比喻为德盖四海、品德高尚的人;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为龙,用“蛟龙得水”来比作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眼睛炯炯有神,不同寻常可比“龙眉凤目”;少年英俊秀颖写作“龙驹凤雏”;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大有所为,大人们都在“望子成龙”。

由此可见,成语中的中华龙文化体现在万物灵长的人身上,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既传承着龙的文化,又延续着龙的文化。

(二)文章书法、雕刻绘画、服饰等艺术与成语龙文化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所以成语中的中华龙文化广泛地体现在艺术方面就不足为奇了。不管是文章书法,还是绘画建筑和服饰,龙都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舞动盘旋、活跃奋飞的形象占据着重要的位臵,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书法和绘画来活灵活现地描绘龙的灵动,彰显龙的精神;通过雕刻绘画和服饰,来栩栩如生地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文章书法、雕刻绘画和服饰等文艺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

1.文章书法与成语龙文化

文章和书法占中华文化的半壁江山,而成语中的龙文化也体现在文章和书法上。我们经常用“龙雕凤咀”等成语来赞美文学作品的辞藻华美,“龙章凤姿”原指人仪表非凡,后来也形容作品文采斐然、文笔出众。某人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犹如“龙飞凤舞”、“龙蛇飞动”。唐代有一个书法家叫怀素,他的草书非常有名,经常是喝醉酒之后一挥而就,有时候写完后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是书法的技巧却浑然天成,李白曾写诗赞美曰:“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后来人们就用“笔走龙蛇”来形容书法中那种自由无束却又内有神韵的章法。在历史上七步成诗的曹子建在他的代表作《洛神赋》中用“矫若游云,翩若惊龙”来形容洛神的行踪飘忽不定,神秘莫测,因为这和书法中的草书有形似之处,于是就有了形容书法精妙的“游云惊龙”。书法写作时体势飞扬遒劲,回旋多姿叫做“龙盘凤翥”。书法的技巧贵在自由无拘无束,这和龙飞腾时的形状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人们用这些成语来褒扬别人的书法有技巧和有神

韵。

2.建筑雕刻与成语龙文化

在现今保存的古建筑物中,很多都雕塑着龙凤之类的画像,人们把雕刻于器皿、砖瓦上的龙形称为龙纹,在建筑瓷器上等也随处可见龙的身影,这叫“雕龙画凤”,而雕刻成型的雕塑品上的图像见得最多的就属“龙凤呈祥”了。

我们都知道,龙和凤都曾是中国古代的图腾,到了后来就构成了天上四象的东方苍龙和南方朱雀(凤凰)。龙凤都是中国古代宠爱的神物,在汉代以前,凤的装饰曾流行一时尤其是脊饰更是如此,随着龙地位的提升,凤降于从属地位,龙被作为皇家天子的象征,凤就作为皇后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含义在古代雕刻家手中就充分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就把龙凤作为最高等级的装饰题材,用龙凤图案组成整个画面,间补以花卉,且大面积沥粉贴金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于是就有了“龙凤呈祥”的雕刻建筑。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门窗均雕刻着龙图案,且殿门以上门楣,额枋、斗拱、匾额均是雕龙彩绘,诸如天花板上就雕饰着三千余条彩龙。俯仰龙之造型可谓是千姿百态、风景如画、妙趣横生并将皇权烘托于登峰造极的仙境。4当我们徜徉在九龙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内时,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使人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真像它们就要吞云吐雾、腾空而去了。

3.绘画与成语龙文化

中国的绘画作品不计其数,而与龙有关的图画就占了其中很大部分。关于画龙,宋朝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说:“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角似鹿、头似骆、眼似虾、项似蛇、腹似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5由此可知画龙是一个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艺术活动,贵在神似和有神韵;眼乃神韵之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眼则有神,有神则有灵。梁武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张僧繇,有一次他在墙壁上画了很多龙,栩栩如生,很是逼真,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当人们走近观看时,发现美中不足的是那些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后,这些龙就会破壁飞走。”人们不信纷纷要求,张僧繇被逼无奈,就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在上面添上了眼睛,没想到一会儿龙真的飞走了。这虽是一种传说,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华龙文化很多方面都在这个故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绘画注重神似的龙文化后来就浓缩在了表现力强、言简意赅的“画龙点睛”成语之中。

4.服饰与成语龙文化

中国古代衣冠服饰历来被视为“治天下之道”。《周易﹒系辞》曰:“皇帝、尧、4段勇.明清皇宫紫禁城[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乾坤。”6这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在几千年的承传、演变、升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意味和社会内涵。关于龙造型的艺术从古代开始就融入在服饰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封建社会,龙长期被皇权独享,皇帝穿的衣服称作龙袍,自称真龙天子;皇后一身华贵,凤冠霞帔,并且凤凰又是皇后的象征,于是裁缝就把龙凤图案绣在衣服上,用“龙凤纹绣”或“龙凤合体、相螭纹绣”来体现皇权的尊贵和夫妻的和睦。

(三)民族精神与成语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心中的图腾,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前进的动力,它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在儒家经典《易经》上体现最多。比如“潜龙勿用”是说在发展之初,势头较弱,要小心行事,不要轻举妄动;“亢龙有悔”是说人不能太过冲动,易怒的人做事会导致后悔;“见龙在田”比喻仕途顺利可以初露锋芒;“飞龙在天”比喻自由驰骋,左右逢源,可以大有作为;另外,“活龙活现”比喻神情互动逼真,好像就在眼前;工作热情,异常活跃,好像“龙腾虎跃”;本领高强,技艺超群,能“腾云驾雾”;斗争激烈说成“龙争虎斗”;孩子们活泼矫健,富有生气,犹如“生龙活虎”;他们用“龙马精神”为祖国的事业开拓未来;我们崇拜的人物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用“一世龙门”来作比。

三、成语中蕴含中华龙文化的原因

成语中蕴含如此多的龙文化,究其原因,这和成语的特点有关系。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这些能存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第二,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义内涵,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定型的词组甚至短句,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条普通的词语包容更大的信息量。因此,整个成语系统也就比一般语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语汇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就越大。而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言简意赅的特点,在传承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龙文化要想传承下来,不能只依靠口耳相传,大多得依靠文字传播;自从文字出现后,文字便在传承中

6张善文.周易〃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

华龙文化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果人们了解龙文化后又想要表达出来,传播出去,不可能把整篇文章或者整个故事都说出来,那样既费时又费力;而成语凝练简洁,表达意思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便形成了很多龙文化都体现在成语中的原因。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画龙点睛”这个成语,人们在用该成语时不可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故事,就很难理解这个成语中蕴含的文化了。再如“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风虎云龙”、“潜龙勿用”等均出自于儒家经典之《周易》,这本儒家经典书本来就蕴含着丰富的龙文化。人们在使用或者传播龙文化时不可能把原文中的每字每句都用上,所以就慢慢地演化为用成语把中华龙文化表达出来,这么简单的一个成语表达的内容这么丰富又如此的含蓄,何乐不为呢?

另外,成语中蕴含的龙文化还和成语的来源有关系,大部分蕴含龙文化的成语都是有古籍可循的。比如“鼎成龙去”出自于《史记〃封禅书》,“凤附龙攀”出自于杨雄的《法言〃渊骞》,“龙门点额”形成于北魏郦道元的代表著作《水经注〃河水》,“贯斗双龙”出自《晋书〃张华传》,“流水游龙”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龙行虎步”出自《宋史〃太祖记》,“白龙鱼服”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正谏》,“笔走龙蛇”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草书歌行》,“卧虎藏龙”出自北周庾信的《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龙马精神”出自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等等,这些古典书籍本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而成语又是出自于此,浓缩精华其中,必将一脉相承地蕴含这方面的文化。

四、蕴含中华龙文化的成语特征

概括说来,大部分蕴含龙文化的成语都是正面的或者说是非贬义的;虽有少数成语含贬义成分,但龙本身承载的文化绝不如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和龙本身的形象有很大关系,《说文解字》上是这样给龙定义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7我国民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祈福求雨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即使在平安年岁,人们也经常去祭祀龙王,用来祈福消灾。另外由于龙的每一个形象特征都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宽阔隆起的前额象征聪明智慧,鹿角象征长寿,牛角象征名列魁首,虎眼象征威严,鹰爪象征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富贵,马齿象征勤劳善良,金鱼尾象征灵活等,而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祥瑞的,所以龙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5页

的形象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既然龙的形象本身就是积极正面的,那么蕴含龙文化成语的词性色彩理所当然不能是贬义了,所以这样说来,大多数蕴含龙文化的成语,其语体色彩是褒义的,比如本文上述列举的所有成语。

另外,有的蕴含龙文化的成语,意思上虽不是褒义,但在某些成语中龙本身并无否定色彩。比如: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际之用的“屠龙之技”;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形状,名不副实的“土龙刍狗”。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的“鱼龙混杂”;事物杂乱,变化很多的“鱼龙曼衍”;假心假意献殷勤的“乔龙画虎”;口头上说是喜欢某物但实际上并不爱好,表里不一的“叶公好龙”等等。但由于龙本身的精神符号象征意义,使其并不是像西方认为的邪恶之物。

综上可知,这些蕴含龙文化的成语在词性色彩上褒义的或者说是非贬义的。

结语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中,龙是吉祥之物,被看成是一种精神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于是龙文化就被看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成语以言简意赅、表现力强等得天独厚的特点承担起了传承龙文化的重任。今年又是一个令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的龙年,让我们继续用成语传承龙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龙文化,为祖国龙文化事业的传播,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成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版

[2]吴光奇、吴明.现代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3]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版

[4]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武卓.汉语成语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D].天津大学,2005年

[7]王利利.龙的符号形成和演绎[D].扬州大学,2010年

[8]耿法禹.中国龙文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9]李大农.成语与中国龙文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6)

[10]赵昆.浅析成语中的中国文化[J].大众文艺,2010(12)

[11]刘占存.成语与建筑[J].语文教学之友,2011(05)

[12]齐磊磊.探究龙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09(01)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沉淀。与我们日常用语的与时俱进不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们或源自古代的社会生活、或出自古代经典著作、或反映历史典故、或形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 1. 成语与饮食 茹毛饮血是对先民原始生活状态的描述,先民不会种植,以渔猎采集为生,没有学会用火,只能生食猎物。钟鸣鼎食是对奴隶制国家中贵族饮食方式的再现。钟鼎都是贵重的青铜器,钟是乐器,鼎是食器。一边欣赏乐舞,一边列鼎而食是贵族的幸福生活。相对而言下层民众的生活就苦不堪言,只能弊衣箪食,穿着破衣服,用竹子做的器具来盛饭。 在封建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述了农业生产的作息规律。田连阡陌,阡陌是田间小路,田连阡陌形容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是精心细致地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宋人心焦禾苗长得慢,伸手拔苗,却使禾苗枯死,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 成语与服饰 衣服是人的外在包装,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常用衣着特征来表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衣轻乘肥,轻指得是轻暖的衣服,能够穿轻暖的衣服乘用肥壮的马匹的一定是富家子弟。褐衣不完鹑衣百结,褐衣是粗布衣服,鹑衣是打补丁的衣服,穿这类衣服的无疑是穷人。掣襟露肘,拽起衣襟就会露出手肘,形容衣服破烂短小,比喻处境窘迫。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被甲执兵的是武士,褒衣危冠的是儒生。白衣卿相,白衣是指平民,卿相是高官,古时称进士为白衣卿相,形容进士虽然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比喻初登仕途,身份转变。黄袍是天子专用的衣服,黄袍加身形容称帝。凤冠霞帔是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后来也指出嫁的礼服。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常常衣食连用来表示生活状况。草衣木食形容生活清苦。粗衣恶食形容生活节俭。丰衣足食说明生活富足。锦衣玉食形容生活优渥。 3. 成语与起居 巢居穴处,栖身于树上或岩洞里,指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况。瓮牖绳枢蓬门荜户说的是贫家的居住环境。牖是窗子,枢是门的转轴。用破瓮做窗,绳作门轴,可见是贫穷人家。蓬指蓬草,荜指荆竹或树枝,用草木编织门户,生活的清贫可见一斑。与之相对的是高堂华屋朱门绣户,是富贵人家的居所。望衡对宇,衡,用横木做门,引申为门;宇,屋檐下,引申为屋。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登堂入室体现了古代居所的格局。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成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 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 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 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 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 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吴文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龙’字成语与中国龙文化研究”(14B40)阶段性成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姓名 一、成语的来源 1.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2.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自相矛盾 3.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卧薪尝胆 4.文人作品:乐不思蜀望梅止渴 5.外来文化:功德无量立地成佛 二、成语的结构 1、主谓关系。如: ①细水│长流②天花│乱坠③肝胆│相照④鼠目│寸光 2、动宾关系。如: ①饱经│风霜②痛改│前非③大显│身手④徒有│虚名 3、偏正关系。如: 一盘│散沙②不速之│客③娓娓│动听④楚楚│动人 4、补充关系。如: ①一败│涂地②危│在旦夕③逍遥│法外④牢│不可破三、成语的应用 (一)、注意成语的读音和写法 (二)、注意成语的意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偃旗息鼓 本义:放到旗帜,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引申义:事情中途停止。 灯红酒绿 本义: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引申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 (三)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的判断原则 1、成语的意思必须与语境想要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 2、成语的感情色彩必须与语境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3、成语使用不能造成语法错误。 四、成语使用不当的常见情况 1、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文言性,如果不注意成语中关键语素的文言意思,不从整体上把握词义,按现代汉语的常见意思去套解,或不注意成语的出处、来源,往往会错误的理解词义。 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 ....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例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 ....的毛病。 例3、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例4、他一连几次都没考好,真是屡试不爽 ....啊。 例5、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 ....,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吗?

英语写作经典金句!中国古典文化35句成语的英文翻译

中国古典文化35句成语的英文翻译 1. No shame in asking questions, even to people of lower status. 不耻下问。 2. No one knows a son better than the father. 知子莫若父。 3. Three humble shoemakers' brainstorming will make a great statesman.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4. Kill a chicken before a monkey. 杀鸡儆猴。 5. 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人多反误事。 6. No wind, no waves. 无风不起浪。 7. Lift a stone only to drop on your own feet.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8. A camel standing amidst a flock of sheep. 鹤立鸡群。 9. 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 but you can't buy that inch of time with an inch of gold.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0. Only when all contribute their firewood can they build up a strong fire. 众人拾柴火焰高。 11. An ant may well destroy a whole dam.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2. Clear conscience never fears midnight knocking.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13. One cannot refuse to eat just because there is a chance of being choked. 因噎废食。 14. If a son is uneducated, his dad is to blame. 子不教,父之过。 15. A closed mind is like a closed book; just a block of wood. 呆若木鸡。 16. When you are poor, neighbors close by will not come; once you become rich, you'll be surprised by visits from (alleged) relatives afar.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17. Bad things never walk alone. 祸不单行。 18. A fall into a ditch makes you wiser. 吃一堑长一智。 19. A smile will gain you ten more years of life. 笑一笑十年少。

《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自《史记》问世以来,后人就不断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本文将使用定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史记》中的成语进行探究,具体包括成语来源、深层文化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成语;《史记》;文化内涵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s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Abstract :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the first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written by SiMA qian.Since the public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descendants continue to study,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ich reach a certain degree.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including idioms source, and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 idiom;the Historical Records;cultural connotation 一、引言 《史记》问世时以《太史公记》之名被人们熟知,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史记》是一部不朽史学著作,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史记》穷极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元狩元年的人物、历史事件,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凡百三十篇。其中,本纪用以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世家用来记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是为重要人物的言行事绩,表即大事年表,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阔。 (一)国内研究现状 《史记》自问世以来就不间断地有人研究,从汉代到清廷的研究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音韵,校勘,版本,疏解,诂训,评注等等。 《史记》中的成语较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可能跟中国人以偶为佳的心理有关),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史记》成语的来源这一块,且研究的成果很喜人。如: 黄懋颐在1983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上的《〈史记〉与汉语成语》中以成

成语 中华文化讲解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当依依难舍的深情化为天长地久的思念,我只想刻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别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鸣惊人,渴望着像盖世无双的一代天骄那样,创建赫赫有名的丰功伟业,于是有恃无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去做前程无量的美梦。当步步为营、志在必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久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妻良母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备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其乐无穷地奋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成语)

中国传统文化----成语 三年级六班沈逸轩 定义: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格式: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也有一些三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还有一些多字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不是四字的较少,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等,一直到十三字都有,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 掩 耳 盗 铃 拔苗助长

基本特征: (一)成语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二)成语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例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三)成语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贡献: 中国古人不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还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在现代信息科技传播中收益匪浅!原因是它无形中大大的提高了计算机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将工作效率也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 鞭长莫及 百步穿杨

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甲:有一种精神薪火相传。 乙:有一种文化历久弥新。 丙:有一部经典,铭刻了先贤的谆谆教诲 丁:有一位师长,点亮了人生前进的明灯 甲:孔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 乙:孔子---经历了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 丙:孔子----以培养“君子”为教育宗旨,创立了儒家学派。 丁:孔子----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合:翻开《论语》,让我们一起品读人生,汲取智慧! 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和: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男和:哀公问曰:“何为(wéi)则民服?” 女和: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wǎng),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领: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领: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 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成语一故事,这些成语典故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而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成语典故,快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

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成语文化

成语文化,让我们的精神更丰厚 我校于2011年9月创建了特色学校“成语文化”建设活动,创建以来,全校教职工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紧紧围绕“成语文化”展开,传承祖国文化。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学习成语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祖国文化奇葩——成语,作为学校的特色,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成语活动:诵成语、默成语、书成语、画成语、讲成语、用成语、演成语等活动,一年来,成语特色活动的开展,已经在老师和学生身上初见成效。感悟如下: 一、成语文化,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 每天晨读10分钟的成语,我带着学生读成语、诵成语,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已经熟练掌握了近百条成语。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时,竟能够活学活用,除了组词外,竟然想出了四字成语。比如:在学习“方”字时,他们很快地想出了“四面八方”、“志在四方”;在学“山”字时,想到了“东山再起”、“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在学习“鸡”字时,想到了“闻鸡起舞”、“鸡犬不宁”。当孩子们说到“闻

鸡起舞”这个词语时,我顺势利导,问:谁知道“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呢?我在课堂是给孩子们讲起了故事:古时候,祖逖和刘琨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形影不离,白天一起工作,晚上一起睡觉,谈论国家大事时,常常聊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鸣声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就把刘琨叫醒,两人拿着墙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就这样,他们一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成为西晋时期有名的将领。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要及时奋发,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就一番本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学字读文中,弘扬了祖国文化,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而成语深刻的含义更是深入了师生的心底。由此,课堂也变得不再单调,一个个新颖生动的故事总是让孩子们期待着下一节语文课。 在成语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各类成语,如:数字成语:“一心一意、一望无垠、二龙戏珠、三心二意、三三两两、四面八方、四面楚歌、一五一十、六六大顺、七上八下、八仙过海、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成千上万、千山万水”;动物成语:“鼠目寸光、牛气冲天、虎虎生威、狡兔三窟、兔死狐悲、龙腾虎跃、笔走龙蛇、马到成功、倚马可待、羝羊触藩、杀鸡吓猴、鹤立鸡群、鸡犬不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附答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课程标准解读】 本课的课程标准:通过合作探究,梳理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结构,正确运用成语。 2.教材分析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知识总括性很强。其中“成语的 来源和结构”“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是本课内容的基础。“正确运用成语”是学习“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以及“成语与文化的关系”的最终目的。所以,“正确运用成语”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明确成语的来源,理解并正确运用容易用错的成语。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根据一定的要求查找、搜集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运用 成语;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和积累成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让语文学 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成语使用的正确性和 有效性。 【学法要求】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学习过程】 一、成语的来源 1.成语连篇(找出成语,合作探究,查出意思。) 漫漫人生路,岁月的小河悄然无声、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驶出生命中长长的一段。蓦然回首,沿途时而春意盎然,柳暗花明;时而秋意浓浓,萧瑟凄凉。我们有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也有 过垂头丧气、黯然神伤。俱往矣,美好的人生不是停滞不前,缅怀过往的辉煌,也不是自怨自艾,痛 斥先前的不争,而是要胸怀阳光,活在当下,急起直追,将人生这场直播演绎得五彩缤纷、无怨无悔。 这段话运用了丰富的成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特点: 3.成语的来源(举例) (1)神话传说: (2)寓言故事: (3)历史故事: (4)文人作品: (5)外来文化: 二、成语的结构 1、试举例分析汉语成语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本完成) 有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 有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 有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 有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 有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2.学以致用(根据成语结构判断下列两组成语哪个正确) 融会贯通融汇贯通 纷至踏来纷至沓来 三、实践总结:成语的运用 1.做下面的游戏 (1)六畜成语 六畜就是:牛、羊、马、鸡、犬(狗)、豕(猪)等六种牲畜的合称,并泛指农家所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而言。下列成语中都含有六畜的名称,你是否能把这些空格填入正确的答案呢? 塞翁失___ 顺手牵___ 偷___摸___ 汗___充栋 ___尾续貂亡___补牢 __鸣___盗人仰___翻 ___入虎口鹤立___群___ ___不宁 (2)量词填一填 下列成语皆有一字空白,必须填“单位量词”! 形单影___ 人___桃花___水车薪___大不掉金榜___名单枪___ 马一___散沙六___清静一___之雅金___玉叶门当___对金___玉 律舍___逐末有___不紊信___雌黄杯___狼藉守口如___ 2.成语接龙比赛。 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让两个小组展开成语接龙比赛,哪一组接得又快又 多又对为优胜者;再以“高山流水”和“枯木逢春”为开头,再请另两个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四、归纳总结:成语与文化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 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根据平时关于成语的积累,小组分工,续写下表,每个类别至少再写 2个成语。 成语举例 衣食类凤冠霞帔 住行类登堂入室 动物类凤毛麟角 植物类雨后春笋 兵器类唇枪舌战 礼俗类知书达理 文学类行云流水 艺术类高山流水 科学类斗转星移 法律类绳之以法 教育类诲人不倦 治国类革故鼎新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刘星竹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 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 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 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 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 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 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 化相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能够通过不同角度, 层次去发掘。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 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 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 值体系。 我们能够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 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形成了各种 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很多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009-12-18 16:58:4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服装的色彩分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如: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青瓦白墙亭台楼阁舞榭歌楼钩心斗角 祸起萧墙登堂入室雕梁画栋曲径通幽金城汤池 碧瓦朱甍雕栏玉砌琼楼玉宇蓬门荜户层台累榭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元·郑廷玉《看钱奴》的第三折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机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在这些建筑中,古代宫室殿堂的高大豪华是无与伦比的。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课外训练答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一、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二、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1、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 破釜成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2、成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如人定胜天、 肢踏实地;并列关系,如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如平分秋色、 大显身手;偏正关系,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补充关系,如轻于鸿毛、 遗臭万年等。有的成语相当于复句的紧缩,如承接关系(马到成功)、转折关系(不约而同)、递进关系(得陇望蜀)、选择关系(宁死不屈)、因果关系(温故知新)、条件关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目的关系(守株待兔)、假设关系(有闻必录)、让步关系(插翅难逃)等。另外有极少数成语,它们内部无法进行语法分析,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 3、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下列(课本第67页第1题

三、成语的运用 1成语对联 上联:守株待兔下联:缘木求鱼上联:流芳百世下联:遗臭万年 上联:引狼入室下联:放虎归山上联:阳春白雪下联:下里巴人 2成语接龙 以“大庭广众”“石破天惊”“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例:大庭广众——众口铄金——金口玉言——言听计从——从善如流——流金铄石——石沉大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言风语 3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 鼠目寸光老牛舐犊虎视眈眈守株待兔望子成龙画蛇添足 马到成功顺手牵羊尖嘴猴腮闻鸡起舞狗急跳墙狼奔豕突 4猜谜语

100个经典成语上

100个经典成语 (上) 01.安然无恙 【解释】恙:疾病或灾难。 这则成语常用来形容一切平安,没有遭受损害。 02.按图索骥

【解释】骥:好马。 这则成语比喻机械地照搬书本的知识,而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03.拔苗助长 【解释】助:帮助。有时也写作“揠苗助长”。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将田地里的禾苗拔高,以帮助它快速生长。先比喻做事强求速成,反而违反了事物的规律。 04.百发百中 【解释】中:射中。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形容射一百次,中一百次,箭不虚发。 现在用来指那些高明的人,每次行动都能达成目标,从不失算。 05.班门弄斧 【解释】班:鲁班,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的人。 现比喻在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卖弄本领。 06.半途而废 【解释】途:道路。废:停止。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说事情还没有做完就中途停止下来。 比喻作是缺乏恒心,不能坚持到底。 07.抱薪救火 【解释】薪:柴草。 这则成语原意是形容抱着柴草灭火,也写作负薪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扩大。 08.杯弓蛇影 【解释】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看见酒杯中画有蛇的角弓的影子而误认为就理由蛇。 比喻因为疑虑而引起恐惧,自相惊扰。 0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释】焉:怎么。虎子:小老虎。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说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10.不可救药 【解释】药:治疗。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病重到不能用药物救治。 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程度。 11.不名一钱 【解释】名:占有的意思。 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邓通一文钱也没有了。 比喻一个人极端的贫穷,一个钱也没有。 12.车水马龙 【解释】 这则成语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缩写。 比喻人与车流络绎不绝,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1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刘邦重用韩信和诛杀韩信都是萧何促成的。 比喻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同一个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4.党同伐异 【解释】党:这里指朋党。异:持不同意见的人。 这则成语是指观点相同的人结成一伙,无原则地对持不同见解的人群起攻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