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历史,我们所言的战略是?大战略?,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与?地缘?连接在一起,简要而言就是指战略考虑与地缘政治考虑的结合。近些年来,?地缘战略?一词受到国际关系学、政治地理学、军事战略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典型的界定有下列几种:(1)?地缘战略理论是由地缘政治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理论。它以地缘政治学为基础,着重研究地理环境对战略的影响以及战略的地理特征。?(2)?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

(3)?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可见,地缘战略包括的要素有:

(1)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2)地缘结构:地理位臵、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等;

(3)互动: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与相互作用方式;

(4)科技进步: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武器技术的改进;

(5)思维理念与行为方式的确定:不同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对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对内和对外行为的剖析要以这些要素为基础。马汉开创地缘战略理论的研究,提出?海权论?,就是基于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从?制海权?的一般原理的高度出发进行阐述。此后的理论也都大致如此。

三、地缘政策

地缘政策指利用地理知识为实现国家的利益服务,是一些学者们对地缘政治学的贬称。他们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地缘政治学就如大多西方地理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包含着为国家目的而运用地理学知识的内容。因此,地缘政治学受制于国家的操纵,并使国家试图实施的那些特殊政策合法化。正是由于被理解为与政策制定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哈罗德〃斯普劳特将之贬为实质上的?地缘政策?。也可以说,拿破仑断定国家政策取决于其地理的名言得到了广泛认可。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和法国的新地缘政治学和20世纪30年代存在于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如出一辙,只不过其意图不同而已。问题不在于运用于政治目的本身,而在于运用于政治目的的价值。这一点和法国的新地缘政治学的根本差别在于,他们已将人类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只考虑某个特殊国家的利益。这些是根本的道德问题,而且,在现代地缘政治观点中,他们无论被标以?好?或?坏?的标签,都必须取决于其对人类整体而非某个小部分的影响的评估。然而,尽管道德问题十分重要,但它们似乎也得臵身于一门?纯?学科之外。

四、政治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着重分析政治区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

一个分支。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国家的领土疆界、首都、行政区划等政治现象和国际政治关系的格局及其发展变化,为国家的政治决策、国际事务等工作提供依据。具体而言,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1)国家和政治区域的面积、形状、功能、地理位臵、自然环境等领土特征,疆界的进退变动,以及社会性质、政治体制、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构成、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及其地理布局、公民的生活水平情况;

(2)首都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立及其作用;

(3)国际政治关系的地理背景,根据对于领土(包括领海、领空)主权和国界划分的理论研究以及有关国界变动的史实考证,确定在本国与邻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关于边界问题的争端中的立场和依据,探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协作,其中包括军事冲突、外交斗争、国际移民、贸易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析比较世界各个国家集团的组合和演变,以及公海问题等。

五、地缘政治学

要想对这一概念进行单一界定十分困难。在此,我们首先简要列出目前国内外的一些较为权威的解释:

(1)《美国百科全书》:?地缘政治学被看做是对影响国家战略潜力的地理、历史、政治及其他相互作用因素进行统一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2)《新不列颠百科全书》:?地缘政治学是对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关系具有影响的地理因素进行分析的学科。地缘政治学理论家特别重视边界、出海通道等因素,重视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对领土的战略控制。?

(3)《德国大百科全书》:?地缘政治学是国家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知识交叉的学科,它源于政治地理学,但又不同于政治地理学。在当代英美文献中,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几乎等同于政治地理学的概念。?

(4)《政治学百科辞典》(俄):?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概念之一,描述国家或国家集团位臵的领土—空间特点对局部、地区、大洲和全球国际进程的具体和历史的影响形式。?

(5)《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定有相当的影响。?

其次,我们再列举一些学者的基本厘定:

(1)莫斯科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拉祖瓦耶夫归结了三类基本观点: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国际舞台上争夺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

优先权。

(2)美国学者奥图泰尔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地缘政治学的三种主要用法: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如,关于X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也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基辛格用?地缘政治?一词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这一视角关注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地理成为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的一种方法。

(3)英国学者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也给出了他对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其同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界的攻击,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地理是国际政治的基础之一,就像象棋的棋盘;关于环境的观点,这一视角集中研究环境对人和社会给予的影响、制约和机遇,这一视角既是自然的,又是历史的,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稳定的,所以,这就为通过地理来研究人和社会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把地理作为军事行动或政策决策的舞台,这种理解更加抽象化、简单化和模式化,军事战略家或指挥官只会解读那些同军事目标相关的地理特征,政治决策者在决定战略政策的优先次序时也是如此。

(4)我国学者沈伟烈认为:?地缘政治学即称政治地理学,是从全球的视角,运用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地缘环境与政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国际地缘战略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的实力对比及其演变规律,为确定国家的安全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思考的一种学说。?由此,学者们对地缘政治学进行了基本的分类:

一是三个层次之分:微观层次的地缘政治学,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这也是运用最广的一个界定;中等层次的区域主义或地区主义的地缘政治学,主要指比一个国家的周边范围更广泛的地区;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学,把世界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运用这一层次的地缘政治学的多是大国尤其是那些具有世界战略意图的国家,地缘政治学在这一层次上多半涉及大国之间的关系。

二是四种类型之分:领导人和外交官僚机构的应用地缘政治学,它研究的是通常的地理理解和外交政策决策中的观念;战略研究层次上的正式的地缘政治学,它通常是指?地缘政治思想?或?地缘政治传统?;作为跨国大众文化载体的大众的地缘政治学,由受各种媒体影响的大众文化所创造,其核心是对边界以

外地方、民众的理解及认识的社会建构和模式;结构性的地缘政治学是对那些制约所有国家外交政策实施的结构性进程和趋势的研究。

第二节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

源于地缘政治学含义的多元解释及其本身的发展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对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概括时必须考量多重因素。就研究对象而言,其总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上各种力量的地理分布结构及地缘战略实力对比;

二是地缘政治格局中各元素的互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地缘政治学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抉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研究领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研究层次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并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些问题的探讨上:

第一,关于权力的含义。

第二,关于收缩的地缘政治世界和全球相互依赖。

第三,意识形态因素与地缘政治学。

第四,战争和防御战略。

第五,地缘政治学与现实外交政策。

第六,国家的未来地位。

第三节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地缘政治学的分析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基本空间客体自身特征的考察;其次是探视空间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包括对不同地理空间区域中相互作用模式的差异性的观察;最后是将地缘政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确立对其全部特征的判断。

地缘政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系统分析方法。

(2)社会心理研究方法。

(3)比较分析方法。

(4)历史分析方法。

(5)功能分析方法。

(6)制度分析方法。(7)人类学分析方法。从微观的人的天性出发,研究人本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探究人的行为动机。

(8)实证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民意测验、实验、模型建构等。

第四节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毋庸臵疑,中国的大国地缘战略地位、特殊利益实现需求、独特的思维理念、

越来越热的理论研究取向等因素,已将建构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的问题摆在了决策者和研究者的面前。?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总体要求。这对于我们推动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中国特色?的问题,相关学科的学者也早已有了一些共识,认为?它是任何理论内在规律性的要求?。简要而言,中国特色是指国家特色、地区特色、学派特色和学者特色,具有中国的独特规律,符合中国的国情,带有中国文化的独特追求和鲜明个性,是继承和借鉴基础上的创新。由此构建的理论体系必将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二、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的文化渊源

三、西方的地缘政治学说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必要的理论借鉴

四、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的核心话语

五、中国特有的地缘战略地位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的现实基础

六、中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缺憾是创建中国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学科诉求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的源起及其主要流派教学目标:了解早期中西方学者的地缘政治观,熟悉地缘政治的发展,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和发展,掌握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重点问题:

中西早期学者的地缘政治观

地缘政治学流派的发展

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和发展

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1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人与近人的视野

一、西方早期学者的论述

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被誉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伟大学者希罗多德,希罗多德的著作中极大部分显然是属于地理方面的。

两个伟大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海洋决定论)和亚里士多德(气候决定论)对地理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6世纪的赫卡泰奥斯基于气候因素,在他的地图上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

早期穆斯林地理学家的观点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地缘政治思想。论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4至15世纪葡萄牙人绕非洲的航行,是打破基督教欧洲—穆斯林亚洲的大陆地缘政治观点的最早尝试。

18世纪内最有影响的作者之一是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气候对政治的影响)

19世纪,地理学发生了深刻革命,而这场变革首先产生于德国。(康德,欧洲中心论)

黑格尔《历史哲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地缘政治学者提出?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

二、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地缘政治观

《禹贡》所包含的地缘政治观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积极的人地相关论。

(2)九州区域研究模式。

(3)提出了圈层地域结构模式——?五服?说。

孙武《孙子兵法》

书中《九变》、《行军》、《地形》、《九地》四篇专门阐述了地理环境与战争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国家基于此的某些战略分析。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思想家的远见。

《管子》

土地决定论和水文决定论

《管子〃山权数》《管子〃水地篇》

董仲舒天人感应

刘禹锡既唯物又辩证的天人观?理??数??势?

宋明理学天人感应主张天命论,反对宿命论

明清时期造命说(王艮、王夫之、魏源)

梁启超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移植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地势和地气。

(2)地理环境决定政俗。

(3)地理环境决定民质。

(4)地理环境决定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

第二节地缘政治学的滥觞

一、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贡献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一生著述繁多,共计25部著作和518篇论文,而其最重要的成就反映在三部著作中:两卷本的《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三卷本的《人类史》。这三部著作都是人文地理学方面极重要的论著。

从根本上而言,拉采尔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发展及愿望都是受环境制约的。他把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分为四大类:一是直接给予生理上的影响;二是心理的影响;三是物产的丰歉或一般物质的盈缺,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或停滞、进步或退化;四是决定人类移动和分布的动因。

拉采尔的有机国家论包括下列内容:

(1)一个特定社会的人群集团或民族在特定的土地上所形成的组织——国家是一种单纯细胞的国家有机体。

(2)国家是由特定的人群通过一定的语言结合在同一政府组织之下所居住的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国家是属于土地的有机体,国家就是一群人和一群土地的有机体。

(3)拉采尔的有机体的国家观也和其他有机体的国家观不同。他从生物学

的立场去观察和分析,既然人类和土地是一个统一体,那么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上由人群所组成的一定类型的国家,必然是受制于土地的有机体的统一体。

(4)有机体是生长的,国家同样也是不断生长的。

(5)国家的发展或生长表现在土地形态上有三种:

第一种为?国家的境界?,国家的现存疆界及其变化是人类历史运动的表现,亦即国家政治势力竞争的表现,随着国家的发展,现代的国家境界就是多方在相互竞争中所逐步形成的一种线状,甚至于成为几何学上的经纬线式的境界线;第二种为?国家领土的定着?,根据土地的定着性的强弱来观察历史的运动,低文化阶段的国家,土地的定着性弱,反之亦然;第三种为?地域扩大原则?。

二、鲁道夫〃契伦的新创

?地缘政治学?一词的出现还得归功于瑞典政治科学家鲁道夫〃契伦。

《科学的政治学》(1901)

《现代的诸列强》(1914)

《作为有机体的国家》(1916)

《政治学体系与基本问题》(1920年)

他关于政治有机体(国家)的研究包括下列几方面:

(1)地缘政治学。

(2)生态政治学。

(3)人口政治学。

(4)社会政治学。

(5)权力政治学。

三、阿尔弗莱德〃马汉的?海权论?

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提出的。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

《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1892年)

《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作用》(1900年)

《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

六项影响各国海上力量的基本条件:

第一,地理位臵。

第二,自然结构。

第三,领土范围。

第四,人口数量。

第五,民族素质。

第六,政府性质。

海权的增长或损害受制于下列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一国国内生产力的水平。

第二,必须要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运输船只。

第三,殖民地和基地应能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第四,必须要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海上武力与一国的海权之间的关系可谓一目了然,其主要表现出这样几方面的作用:其一,海上武力因竞争而生,反过来,它又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其二,海军的存在就是为了参加海上战斗,保卫国家海权体系的完整和正常运转,它具有某些战略上的意义,即从战略上控制海上的各种运动,夺取绝对优势。其三,海军创立后便脱离了其最初的基本任务,它不仅要将国家的海权推广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而且逐步演变成了国家推行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它凭借海权将国家利益扩展到海外并将之转化为一种极强的政治影响。

四、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论?

《历史的地理枢纽》

主要观点:

第一,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

第二,历史上,海上力量由于基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而不断被征服。

第三,欧洲依靠海上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

第四,世界边界的封闭导致了新的地理视野。

第五,由于陆地通信革命的发生,旧世界之?世界岛?第一次被统一为一个战略单位。

第六,世界岛的核心是由主要大河流域所形成的广阔的低地。

第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上力量的胜利只是偶然的事件。

第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教训恰恰相反。

第九,必须确立关于?心脏地带?的一个最终地理观点。

《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心脏地带?理论:

首先,海洋是一个整体,这是地理的第一个现实。

其次,大陆的地理现实是,在?世界岛?上存在两个?心脏地带?——?北心脏地带?和?南心脏地带?麦金德将?世界岛?分为六个自然区域:欧洲沿海地区、撒哈拉、阿拉伯、沿海季风地区、北心脏地带、南心脏地带。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等国对麦金德的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提

出的全球战略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麦金德理论的启迪。

五、吉里奥〃杜黑的?空权论?

吉里奥〃杜黑被认为是?空军的马汉?,他对地缘政治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制空权?理论。

《制空权》(1921)

《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1928)

《扼要的重述》(1929)

第一,?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

第二,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第三,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第四,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第五,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第六,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节地缘政治学在德国的境遇

一、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发端

德国意欲控制欧洲(世界)及其扩张的计划深深扎根于德意志中心欧洲的土壤之中,鼓吹?种族和领土?的扩张习性源于其中心的地理位臵和东西缺乏边疆障碍的处境。

1900年,德国有名的地图出版商出版了一本泛德意志地图集,这本册子的中心部分是一组欧洲国家分布图及其分解部分。这些看上去似乎是正常的研究成果,但从标题来看,它又具有明显的宣传色彩。

全图被称为?欧洲和近东的德国民族?,包括奥匈和毗邻的波兰,意大利的分区图则被称为?东部德国?。其他地图将德国出生的人口分配到了并非悬挂德国国旗的外国,一幅世界民族分布百分比图被冠以?德国民族分布图?之标题,?海外德国民族主要分布区域图?呈现的是南澳大利亚、布尔人—大不列颠人的南非、南智利、南巴西和美国的东北部的分解图。

同时,地图集还依据人口列出了?德国的大城市?,其中前八名包括维也纳、纽约、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芝加哥,地图集所列举的53个城市中有23个不在德国领土内。

种族?概念臆断?亚利安种族?是优等民族(实际上是指德意志人),这对于军事失败后普遍存在自卑感的德国而言极具吸引力,它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激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关于领土扩张的论点发生了新的转向,即对于每一个德国期望吞并的地区都基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来加以考虑,认为对不同政治区域的不同资源的夺取,将使未来的扩充了的国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而且,这个国家将为统治着大量劣等民族人口的德意志人提供充足的定居空间。因而,德国人有权享受所有地区的科技产品。

二、豪斯霍弗尔与德国的地缘政治学派

豪斯霍弗尔及其创立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派与两个人的名字密不可分:

一个是鲁道夫〃契伦,他是?地缘政治学?一词的首创者,又是将之系统化的主要研究者;

另一个是哈尔福德〃麦金德,他提出的?心脏地带?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引起英语国家足够的注意。

以豪斯霍弗尔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主要话语体系是:

(1)国家经济自给自足。

(2)生存空间。

(3)泛地区。

(4)海权和陆权。

三、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

1 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2 有机体必须进行扩张

3 战争是允许的

4 以极权主义为后盾

5 以轴心国同盟为手段

第二章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教学目标:了解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理解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掌握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

重点问题: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

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一、微观上的力量中心

从微观的区域看,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域更容易被重视,占据它的国家或集团也容易成为主角。

力量中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素质、技术等具有优势的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中心的形成源于各种力量以不同形式的聚合,是一系列相关要素聚合而成的系统结构,是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力量中心对局部区域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而对于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和利益,力量中心间既竞争又合作。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力量中心结构始终大致呈现为?五极结构?(或?五极均势机制?)的基本规律。

英、法、俄、普、奥五国共同主宰欧洲事务的机制与格局的确立。维也纳会议以后,欧洲正是在这五大力量的主导控制和协调下,才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

直至后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呈现在欧洲各国面前,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格局才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全新的均势机制——俾斯麦领导下的以?大陆联盟体系?为核心的五极均势机制。

该体系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由德、奥、俄、英、法五大力量主宰的均势状态。

一战结束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英、日、法、意五国共同主宰世界的五国均势机制。在接下来的近20年时间里,该机制重新缔造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均势与和平。

二战结束后形成雅尔塔体系

美、苏(俄)、中、英、法

五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二、中观上的核心区

核心区是按其所拥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来划分的。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大核心区,它们分别是包含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西部核心区?、主要包含南亚的?南部核心区?、主要包含东亚的?东部核心区?。这三个核心区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主要中心区域,并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特殊个性。

在三大核心区中,东亚核心区与南亚核心区有很强的相似性,它们在历史上都有国家统一的传统,其核心区域都比较单一,扩张的地理区位也不明显,都是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这两大核心区内的国家在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都是由中心核心区主导着向内侧和外侧的区域扩张,其单一性显现得非常充分。

西方核心区则是在一种分裂多于统一、以分裂为主的状态下产生和发展的。虽然西方国家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但由于这样的特征不断减弱,并且出现了欧洲东西部文化的裂痕,因此,欧洲的西部逐渐出现了多强并立的均势局面,西方核心区也因而更具复杂性。

近现代的东亚核心区主要由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组成。东亚五国由于受到海陆位臵的不同影响而具有两种气候:东部的季风气候和西部的大陆性气候。

由于兼有海洋性和陆地性两种特征,东亚地区具有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两种特性,一方面对陆权始终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既抗拒海洋又重视海洋的矛盾性。

南亚位于亚洲南部,地处印度洋北岸,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西北部有苏来曼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高大、绵延山体的围绕,面积430多万平方公里。

南亚全境是陆权的?心脏地带?国家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陆地地缘价值明显。南亚濒临的阿拉伯海及其扼守的印度洋,是重要的海上能源交通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区位战略地位。

当今的印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都相当发达,它不仅是南亚重要国家,也具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质。印度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口11.12亿(2006年),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西部核心区由于受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上一直就有数个核心区并立存在。

法国和德国都曾尝试在欧洲半岛内部确立霸主地位,通过努力,它们分别在位于莱茵河西部和东部的中心建立了权力。然而,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对这一核心区实现相对长久的控制,因此,欧洲核心区西部出现了一些较小的区域单位,并成为西方核心区的标准模式。小国独立于大国之外而存在,并成为防止大国出现的力量。

在当今世界,对核心区的清晰划分显得越来越困难,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强劲,人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北美、南美、非洲等地都已具备了地缘政治核心区的本质特征。传统核心区的边界也大大延展了,形成了核心—外围结构。

三、宏观上的世界整体

从16世纪开始,世界初步变成一个地缘政治整体,一种新的结构超越了单个核心区的结构,?世界进程?也由此开始。由于是被极具活力的欧洲人所?开辟?的,所以成型于16世纪的地缘政治世界以欧洲模式出现。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核心区让位于?全球核心区?,先前分离的?世界?开始受到其构成部分的影响,它们逐渐集中形成一个以西方核心区为中心的单个系统并为其所控制。

第二节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一、单极地缘政治格局

单极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结构中,存在一个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该大国或国家集团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国家意志和地缘战略,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这种态势的存在和延续。单极地缘政治格局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世界性的。

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大英帝国等

冷战后美国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美国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在美国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力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1993年,克林顿政府推出?扩展战略?,提出了?全球民主化?、?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等思想。(新干涉主义)

小布什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

单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存在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1)受制于由单一的超强力量控制的帝国体系;

(2)力量中心唯一、排他;

(3)力量中心长盛不衰;

(4)建构和长期稳定地维持核心—外围—边缘结构。

二、两极地缘政治格局

两极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地缘政治空间结构中,存在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这两者的边缘和外围,存在一些与它们实力相差较大的主权国家,这些主权国家或依附于两者中的一者,或受其影响而实际处于受制状态。两者都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强制推行其国家意志和地缘战略,从而在地缘政治格

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两极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从两极形态下的竞争与合作来看,两者的竞争是主要的。两极地缘政治格局一旦形成,两者之间的对峙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两极地缘政治格局可以是区域性的或世界性的,这种格局呈现出的形态在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力量?极?,二者彼此相互制约和对峙,形成?均衡态势?。

从最初爱琴海周围的陆地和小亚细亚岛的对抗,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与波斯帝国统治的东方大陆的对峙;从欧洲传统的英俄之间的海陆角力,两次世界大战前夕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博弈,都是例证。可以说,两极和两极主导下的地缘政治格局贯串于欧亚大陆权力中心地带的变迁之中,而全球性两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典型案例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集团之间的?冷战?。

两极地缘政治格局在历史的演进中呈现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海权与陆权的恒久对抗;

(2)力量中心之间?零和博弈?;

(3)世界的地理现实被人为分割;

(4)势力范围之间全面对抗,缺乏合作

(5)极易导致冲突和发生战争;

(6)意识形态因素突出。

三、多极地缘政治格局

多极地缘政治格局,指的是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存在多个综合实力较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任何一方都无法单方面获取绝对优势地位。在多极地缘政治空间结构中,主要力量竞争共处,大国之间趋于正常良性互动,并通过建立对话协商机制进行合作、体现竞争,从而实现各自利益。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大致包括三角关系格局、四边关系格局、五极均势格局、一体化格局等。

多极地缘政治格局所表现出的特征在于:

(1)三个以上力量中心复杂互动;

(2)较为稳定的三角、四边或五极?均势?;

(3)边缘—外围地带力量的行为取决于其利益偏好;

(4)多重力量的相互牵制使国际局势总体安全,但局部麻烦不断;

(5)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因素的作用凸显。

第三节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

一、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

科学技术进步是地缘政治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力。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一定技术条件下地理环境与人类事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人类控制与利用自然的能力。

随着进化论不断深入人心并逐渐从自然领域进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社会进化论?产生,该理论为拉采尔、契伦开创?地缘政治学?创造了条件。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马汉提出了?海权论?的观点。蒸汽机车的发明,陆上铁路、公路系统的发展,使麦金德的?陆权论?随之产生。飞机等航天器的发明和运用则促进了杜黑?空权论?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核技术、洲际弹道导弹的使用,不但丰富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内涵,也让科技因素在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中变得愈来愈重要。

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竞争实质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技术对地缘政治格局的作用更加彰显。

科学技术对地缘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进而影响和改变国际政治;二是技术因素能够改变地理空间的性质和意义,从而影响地缘政治。技术因素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政治本身而实现的,而对于地理空间上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空间性质来完成的。从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从而改变地缘政治这一途径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引起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国际层面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改变地缘政治。

从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竞争场所关系的变迁来看,技术因素的不断发展往往

能够打开新的地缘政治空间,技术因子通过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影响和对地理空间性质的改变,不断影响着地缘政治的运转模式,地缘政治舞台也由最初的陆地、海洋扩大到天空和太空,并不断在这几个领域内切换。随着技术的继续发展,地缘政治的新空间还在不断地被开辟,技术因素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

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全球地缘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的常态。在海权与陆权对立统一的过程中,?边缘地带?是两种性质的权力交互作用的最活跃地带。两极国际格局最能体现出海权与陆权的对立与统一,陆权和海权的两分始终是两极理论的中心部分。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进入到新的阶段,但是海权与陆权对立统一的历史地理规律却始终未变。

在近代的拿破仑战争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代表海权的英国与大陆国家俄国之间围绕欧亚大陆的霸权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夺,这被视为海权与陆权对立的经典案例。

此后,在20世纪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也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势力与以苏联为代表的大陆势力围绕着世界霸权所展开的,美苏争霸更是成为海权与陆权相对立的典型。

海权与陆权的结构性矛盾并不意味着地缘政治格局系统的分裂,相反,如同一个完整的地表系统一样,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规律中的陆权与海权关系,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系统。

其统一性表现在:

首先,陆权与海权有相互补充的一面;

其次,从历史现实来看,海洋强权都注意其自身陆上力量的发展,而大陆强权则同样重视其海洋力量的建设,陆权与海权的划分实际上不是绝对的;

最后,陆权与海权也存在着很深的依赖关系,大陆强权需要利用海洋走向世界,海权的发展则离不开陆上基地的供给与支持,海权和陆权可以相互转换,海权与陆权的统一是通过介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边缘地带?实现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强大德国的威胁,海上强国英国、美国与俄国走到了一起,组成协约国集团,最终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动了对苏联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入侵。面对德国的紧逼,当时最强大的海权国家美国与最强大的陆权国家苏联甚至放下了各自颇为重视的意识形态的斗争,选择共同合作对抗法西斯国家。这些都表明了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既对立又统一规律的存在。

三、民族问题始终相随

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共同体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世界上有3 000多个大小不等的民族,分布在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各民族之间会因为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往往还伴随着宗教问题而出现,各民族间常常会因为教义和信仰的差异而出现冲突。

民族因素具有两重性,民族主义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压迫的功能,又有反抗的功能;既可以成为国家统一的力量,又可以成为瓦解的力量;既是经济繁荣的产物,又是经济萧条的产物。

历史上,民族问题会引发纷争,并会导致政治疆界与民族、宗教分布不相吻合的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贯串于整个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历来是国际政治中的重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反映出来。在20世纪人类社会的民族进程中,出现过三次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它们分别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结束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确立了?凡尔赛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雅尔塔格局?,第三次则是通过?冷战?与?和平演变?实现的。

无论是通过热战还是冷战,通过武力较量抑或是?和平演变?,伴随着这三次世界格局的转换而兴起的是三次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是三次民族独立运动。在每次世界格局的变换之后,都有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诞生。

第三章地缘政治学理论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教学目标:了解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沿革,熟悉冷战时期美国地缘战略,把握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及走向。

重点问题:

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沿革

冷战时期美国地缘战略

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及走向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

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0.8课时,第三节1.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缘政治学理论在美国的发展与?复活?

历史上,美国地缘战略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独立战争到19世纪末期的?门罗主义?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思维以?门罗主义?为代表,以美洲大陆为棋盘,不但力求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争斗,同时也利用美国特殊的地理位臵优势,积聚国力,集中全力在美洲大陆扩展势力,力争使?美洲成为美国人的美洲?。

第二时期是从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门户开放?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以?海权论?为指导,以美洲为依托,试图将整个美洲大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俄罗斯制定亚太战略的背景是亚太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美国强势重返亚太以遏制中国崛起;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是: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参与亚太政治安全体系和机制的构建,在中国与西方和亚太国家的博弈中起第三方平衡作用;在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向亚太市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其中后者占主导地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欧洲仍然是俄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俄将更积极地参与亚太地区事务,使俄远东乃至整个俄罗斯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标签:俄罗斯亚太战略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 一、积极参与亚太政治安全机制构建 全面增强在亚洲的活动能力是俄罗斯当前的迫切需求。在俄看来,对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袖手旁观会刺激两国关系朝着冲突方向发展,这对俄罗斯是极其不利的,可能使俄陷入不得不在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俄在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领域的目标,首先是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地区政治平台。俄学者认为,中国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已经构成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以及地区弱小国家安全的严峻威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地区平台来解决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中美关系冲突性潜在上升和中国周围形成安全真空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中国的政策或意图所致,而是由于其日益强大的实力使邻国开始对它担心并谋求建立制衡机制。俄罗斯在这里不会只参与军事战略问题的对话,而将经贸、政治和次区域问题排除在外。俄罗斯新的“导入”亚太地区战略的实质在于全面参与地区事务的各个方面。考虑到俄罗斯在亚洲经济领域明显的脆弱性,俄亚太战略政治内容的启动可能会先行一步。 俄罗斯倾向于建立类似亚洲版“赫尔辛基进程”的中、俄、美关系体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包括军事政治领域决策在内的相互了解,提高安全领域的透明度。同时希望亚太地区国家形成“太平洋安全与合作公约”,提升东盟国家和该地区其他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方面的发言权,改变它们长期被中美地缘政治博弈所“钳制”的局面。在这种安排下,俄罗斯可以起到独立的第三方玩家的作用,既可平衡中美在该地区的博弈,又可帮助该地区中小国家摆脱中国与美、日关系的“钳制”,并可在此基础上提升俄与这些国家的相互贸易和投资,与东盟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在俄、中、美”三驾马车”框架内,俄罗斯积极寻求在与中国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在中俄拥有“共同边界”的中亚地区,俄罗斯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睦邻关系与合作,并将此作为俄“新亚洲”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最重要内容。俄罗斯将致力于通过与中国以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紧密合作来应对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俄罗斯和中国必须协调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包括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政策。目前两国在中亚地区进行着隐性竞争。无论从经贸还是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释义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 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 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 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 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 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 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 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 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 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 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 云石专栏: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 - 哎。现在就是这样世风日下啊。我们分析一下不懂地理学的伪地缘政治学吧。你说说,村长一眼一板的讲地缘政治学,结果申请个专栏申请不下来。反倒是云石的地缘政治学风生水起。 - 这地缘政治学不能操地理学啊,这是常识啊。地缘政治学起源就是地理学,云石的地缘政治直接无视地理学常识啊。村长心里苦啊,你们谁有云南白药给我来两斤。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云石答:可以。我就直接无语了。 - 先讲第一个地理常识,信风带由于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信风带的存在,造就了撒哈拉大沙漠,造就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造就了巴丹吉林沙漠,造就了腾格里沙漠。伴随着全球变暖,暖湿气流会更加强大,比如说美国的热带风暴卡特里娜。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中亚的荒漠化扩大,而中亚的北面就是传说中的俄罗斯。中国因为有青藏高原,美国因为有落基山和海岸山脉,所以才逃避了成为沙漠的命运,而俄罗斯无路可逃。 - 讲第二个问题。降水量和蒸发量。俄罗斯为什么森林覆盖率高?是不是俄罗斯和热带雨林一样降水丰富呢?答:俄罗斯靠的是人品爆发,那就是蒸发量低。我们保守一点,假如地球的温度上升五度,俄罗斯的降水不会有明显的增加,但蒸发量将会有质的变化。这叫什么?这叫全球荒漠化。为什么会存在哈萨克斯坦、外蒙古这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因为荒漠化不适合森林的生长。而现在的趋势是荒漠化会在全球变暖的裹挟下,一路向北。而西伯利亚南部的原始森林会以极快

的速度抽取北亚的地下水,直到这些树木死亡,原来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然后降雪落到地面。全球变暖以后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由于温度升高和大气环流的改变,无法形成降水,然后天空飘来五个字,然后就没了然后了。伴随着荒漠化的北移,俄罗斯的伊尔库兹克、托木斯克、叶卡捷琳堡、喀山能不能继续存在都是一个问题,还机遇。 - 中国在2016年应对全球变暖,地表温度上升1.3度,全国整体为南涝北旱,南方粮食主产区主粮减产94万吨。全球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达到惊人1064次,以1980年为参照,是它的3倍。近五年,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1739亿美元,以1980年为参照,是它的3倍。 - 讲第三个问题。北冰洋解冻说。关于云石的解冻说,那就更可笑了。你们以为北冰洋是长期封冻的?北冰洋的现实情况就是一块时大时小的冰浮在水面上,不存在北冰洋永久封冻的情况。俄罗斯在北冰洋不缺港口,俄罗斯缺的是暖水港,这也是彼得大帝指明俄罗斯要向印度扩张的原因。这也是俄罗斯打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他要的是不冻港。这也是俄罗斯为争夺中国旅顺港和日本打日俄战争的原因,因为俄罗斯需要不冻港。即使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港口也不会成为不冻港,这就是残酷的事实。俄罗斯不仅在北冰洋有航线,而且还有运营。 - 云石说:全球各板块的地缘价值和战略意义将会被重新界定。总而言之,气候变暖将使得俄罗斯获得可开发国土增长、地缘价值提升,地缘格局改善、以及国家地缘结构趋于合理等重大好处,进而使俄罗斯的国家整体地缘实力有质的飞跃——有了这个先天性基础,俄罗斯就获得了充足的底气,中兴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处心积虑灭地理学的地缘政治闻所未闻啊,确定这不是笑话大赛吧。还中兴水到渠成?我看是俄罗斯蒸发显著增加,生态安全会出大问题吧。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

【摘要】中国对南沙群岛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二战结束后长时间内是不存在南海问题的。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并且提出主权要求。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越南召开南海问题国际会议,使得南海问题再次升温。南沙群岛的主权为何会成为各个国家所争夺的目标。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南海问题;原因 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南沙群岛。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Et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也就包含了南沙群岛。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事实上,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美国也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哑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越发的严重。菲律宾国会在2009年2月17日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越南召开以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为核心的南海问题国际会议,用柔性手段抢夺南海问题的主动权。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也纷纷对南海的领土主权提出要求。 我国周边邻国都想把南海划分为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是因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各国的海洋意识不断加强,海洋已成为各国争夺利益的新“战场”。第一,海洋拥有大量的资源、能源。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陆地上的资源和能源也出现了紧缺的现象,尤其是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而海洋还是没有被挖掘的净土。海洋占了整个地球面积的70%。其隐藏的能源和经济潜能是巨大的。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将成为人类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陆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而占70%的海洋世界却没有人类居住,这就 PoliticsStudies论坛?政治学研究 给人类提供了“移民”的最佳去处。“海洋是国土和公土。海洋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海洋是资源宝库,海洋是全球通道,海洋是国家安全防卫前沿。” 此外,南沙群岛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要道。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分布最广,位置最南的群岛。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以及非常可观的海洋能源和盐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南沙群岛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将近二百亿吨,这相当于中东各国或委内瑞拉加上墨西哥海湾附近与美国东南部沿海油藏之总和,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美国亨特号探测船,曾于1969年6月至8月间,五度在中国南海地区进行探测。根据其探测报告显示,此一海域均以基盘为火成岩的海底山为主。山与山之间均有因沉积物形成的盆地.且盘地边缘均向上尖灭。形成地层封闭。海坪周围的地层封闭,有储积大量油气的可能性。此项消息传出后,立即成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美、日的能源之路j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而石油能源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各个国家都会对其运输问题都非常关注和重视。也正因为。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围担心中国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也介入到南海问题。这也是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原因之一。 南沙群岛作为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拥有丰富资源,还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处于非常重要的经济和国防战略地位。面对菲律宾等国的挑衅。我国要积极、及时应对,而不要因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友好解决方式而错失了发展的先机。 【参考文献l [1]背景资料:南海问题的由来[EB/OL].http://news.QQ.com.[2]菲律宾南海挑衅中国除交涉外需走三步棋[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 [3]马志荣.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6. [4]浅谈南海f"]J逸[EB/OL].http://zhidao.baidu.com. <大江周刊?论坛>2009年12月57万方数据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地缘政治经济学

地缘政治经济学演变发展及启示 摘要:地缘经济学,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一个区域内国家经济之间的互相渗透与互相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中国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一带国家,形成了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影响,尽管人民币目前尚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和结算货币,但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民间已经接纳人民币,可见中国对外的经济影响逐渐扩大。 演变:中国是一个大国,再过十年、二十年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大国的国民有一种大国的心态,有时会看不起小国,特别中国人天生有一种崇洋迷外的思想,好象什么都是美国好,以美国为榜样,连欧洲很多发达的中小国家都看不上。就象李汩的口号“学好英语,打败日本”,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不可取。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国民的普世价值,如何利用地缘政治,如何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一句话如何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有全球的视野,有五大洲的胸怀,当然,加上交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这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可解决部分问题,可惜绝大部分的留学生都向往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倒觉得政府应该多派一些留学生到一些欠发达的中小国家去,特别是南美国家、东南亚国家、以色列、俄罗斯和北欧几个小国等,有可能以后你就变成该地缘区域的专家,在中国的对外扩张中发挥你的作用,因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缘政治学说已经演化到了地缘政治经济学阶段。按马克思的发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所以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基础。在第一页PPT里,我提出了由于三次产业分工,出现了地缘关系变化。第一次分工后的地缘政治基础是争夺土地,那时候罗马帝国、中国都在因为土地发生过的争夺。工业革命以后,开始了对资源和资源所有权的争夺,19世纪形成的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表现了这种思想,在地理空间认识上形成了中心腹地结构基础的思想。 这个思想从农业经济时代就有发展,司马迁就有这个认识,要控制“天下之中”。1965年,这个思想被打破了,林彪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中提出,用世界的农村包围世界的城市,实际上已经有了地缘政治经济的认识,两种经济体在搏斗,当然中心是“世界的城市”,但是他要挑战这个中心。可是林彪死了,没有完成中国人的地缘政治学发展。毛主席1971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彻底不承认世界中心,或者说心脏地带,这种中国人的思想,实际上破坏了传统的司马迁-麦金德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林彪是个军事家,1990年,美国提出地缘政治问题是一个地缘经济学的Edward N. Luttwak也是军事战略家,为什么会由军事战略家认识到地缘政治问题是地缘政治经济学问题,做得我们思考。至少是他们厌倦战争了,希望经济问题不要让政治搞成军事问题。 在冷战后,俄罗斯作为一个中心的失败,导致了世界交流的通畅。2008年有信息论学者证明,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空间相互作用空间衰减变弱,空间的中心腹地结构就破缺了,出现星形结构。实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象征着它的权力份额。世界强权力量的瓦解和替代过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政治地图上就是不同尺度的国家相互组合。 国家的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出现移动或变更的现象。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和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国家为了生存和强大必然要扩展其领土,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越过边界。世界性强国必须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尤其是战略要地。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归结起来,就是三点: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能动的疆界 2.[瑞典]鲁道夫·契伦的扩张理论:他以德国为中心来分析地缘政治问题。 国家的行为类似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所以,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部分吞并弱小的部分,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

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

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我国古代也有,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关系。如今,地缘政治学越来越重要,我国也需要有自己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周边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例如: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以及我国藏南地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有碍于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与崛起。怎样正确完美地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我国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关系,维护我国自身利益,早日促使我国两岸完成统一并繁荣富强起来,是需要我们考虑解决的,是我们不可逃避的。因此,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必须重视“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其中,特色是指国家特色、地区特色、学派特色及学者特色,必须具有中国的独特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带有中国文化的独特追求和鲜明个性,是继承和借鉴基础上的创新。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情况吧,寻找我国的地缘政治学特色。 中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 其实,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孔子、老子、孙子等人的论著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地缘政治学思想,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地缘政治战略思想,甚至早在夏商时代的“五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地缘政治的体系。 近代以来,随着国人对近代地理学的接受以及谋求国家独立富强的愿望。我国人民逐渐接触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也因此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西方的一些有关地缘政治学的著作也被翻译到我国出版。二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学随同法西斯国家的覆灭而被世人唾弃,国人对于地缘政治学的关注也随之戛然而止。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在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同时,呼吁要重视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与研究,我国学者自觉摈弃了法西斯地缘政治学的国家有机体说、生存空间论,并且与英美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地理对抗”的观点想脱离,沿着国家间利益关系的路线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要求,我国学者广泛探讨了世界范围内诸多地缘政治现象,主要包括世界各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地缘政治战略、区域地缘政治关系这两个方面。学者们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紧紧跟踪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详尽描述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区域地缘政治活动,提出了“一超多强”、“一超独大”、“世界走向多极化”等等众多共识。但其中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并不多,同时随着我国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的不断升级,通过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来正确解决这些问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简介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理论发展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中国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中国古老的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威廉·恩道尔,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在他的新书<<石油战争>>,<<粮食危机>>指出,因为地缘自古就是种族的延续,其实质就是种族清洗的理论变型。目前是美英后代的霸权时代。 主要影响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或者与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这是由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冷战时期爆发的朝鲜战争虽然有着很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历史上围绕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斗争的延续。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亚洲冷战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对朝侵略战争,导致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很多视角来解释这场战争,而且相关著述也很多。本文侧重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朝鲜战争的性质。 地缘政治学(又译地理政治学) ①是有关地理和政治之间,特别是地理环境和国际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被广为使用。它是地理学和政治学的结合。地缘政治学关注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资源等等地理因素或自然环境,与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行为方式等等之间的关系。虽然说,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地理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但是地理因素确实是值得加以关注的。而这样的因素相对稳定,也比较容易被认识和加以解释。 地缘政治因素很多,但是在分析朝鲜战争的时候,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朝鲜半岛的战略地理位置。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影响该地区国际政治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当然,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本文认为,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上或者同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陆权强国和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这主要是由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 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 在考察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时,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该地区的地理因素,就是她的战略地理位置,或者地缘政治地位。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它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座桥梁。这样一来,它既可以成为陆权国家(或大陆国家) 进攻海权国家(或海上国家) 的通道,也可以成为海上国家侵略大陆国家的跳板。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大陆国家和海上国家都会努力争夺这个战略要地。第二,朝鲜半岛的周边国家均是大国,或者说朝鲜半岛总是与强国(包括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 为邻。中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是朝鲜半岛的近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特殊邻国。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指出,朝鲜半岛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述四个大国的利益直接交汇的地区[1](p.xiii)。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半岛的地位很像朝鲜半岛的人常说的“鲸鱼群中的小虾”,这使得它极其容易成为大国斗争的场所与牺牲品。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朝鲜半岛国家的命运完全为外部大国所掌握,自己无所作为。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常常与半岛内部政治斗争分不开。 有的地缘政治学家指出,大陆国家(以陆地为主要交通渠道) 和海洋国家(以海洋为主要交通渠道) 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性质差距一般不能通过竞争或其他互动消除。某一大陆强国走上舞台,就要争取出海口,以扩大均势的范围,并使其功能适于以大陆为核心的体系向海外扩展,而主导海洋的强国则要抵制和否决大陆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