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

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

1.1民俗学在国外

1.1.1folklore。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于1846年首次提出。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

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

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

3.1集团性。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

4.1“王”。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4.2“钟”。民俗具有教化、维系、规范、调节的功能。

4.3民俗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规范,把个体的生活规范到某个集团中。

5.民俗的分类。

5.1物质民俗(人——自然):居住、服饰、饮食等;

5.2社会民俗(人——社会):社会组织和制度、人生礼仪、岁时礼仪等;

5.3精神民俗(人——心灵)最重要:巫术信仰、游艺活动、舞蹈、美术;

5.4民间文学:民俗语言、民间文学

6.我对民俗学科的理解

民俗学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没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对象,也没有自足的学术目的、规则和方法。民俗只是一个现象领域,许多学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人并获得收益。

我认为民俗学可以在许多对关系中动态地被把握,并且同时拥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个面相。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可以被划归社会科学;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又拥有人文学科的特点。

民俗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使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通过学习民俗学,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民俗学提供了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二、传说

1.定义:一般来说,传说是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样式。

传说和神话相比没那么本原、神圣,介于可信和不可信之间。

2.传说的特点:

2.1历史性。传说的历史性来自于传说核心—即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性。传说总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联系,或与一定的现实事物如山水景观、现实活动相联系。这是传说产生的基础,也是传说进行创作或再创作的核心。故传说属于民间知识当中的历史知识。

2.2解释性。传说很大程度上是为许多历史事实、传统信仰、民间迷信提供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往往是先有问题的提出,才有传说来帮助解决。

2.3地方性。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浓厚。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地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一致,从而加强传说的可信性。

2.4多变性。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需求。

2.5(个人理解)传说中还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多数传说中都有一定幽默的成分存在;传说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歌谣

3.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3.1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体现了

3.2我的理解:四大传说体现了传说是历史性和传奇性的结合;构思与流传的群体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性;质朴、简练、清新的语言风格。民间传说在艺术上的特色多种多样,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家喻户晓。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中国和世界文学的宝库。

三、民间故事

1.定义

1.1广义:散文的叙事样式都称为民间故事,包括神话和传说。

1.2狭义:除神话和传说以外的所有民间叙事散文作品,它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人名、时间、地点虚化。

2.分类

2.1AT分类法

2.1.1AT分类法是1910年芬兰著名学者阿尔奈在其出版的《故事类型索引》首倡(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1928年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完成,并于1961年修订的。他们赖以概括出民间故事类型的故事文本主要来自欧洲、北美洲,包括一部分非洲资料和亚洲的资料。

2.1.2《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分为5个不同的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比较适用于欧美,亚洲人用起来不方便。这本工具书对我们鉴别故事、寻找异文和对故事进行比较非常重要。

2.2中国的类型索引书:艾伯华(德国人)于1937年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美籍华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

3.类型、母题及二者的关系:母题是民间故事等叙事体裁在内容叙述上的最小单位。由一系列母题有序排列而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叙事体即是一个故事。有着相同或相似主干情节的作品可以归并为一个故事类型。母题相当于砖块,是可以搬运的。

4.三叠式。指三个情节上有某些重复部分,却又各自独立发展变化的段落有机地组合、连缀的形式结构。如三姐妹。

5.伦理悬置。指故事演述中的一些伦理乖违现象,既不能等同于现实伦理,又不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它们在完成叙事这一主要使命的途中,暂时被搁置起来、悬而不议。

5.1故事情节越远离日常生活逻辑,“伦理悬置”的几率就越高。

5.2伦理乖违涉及的对象范围越大,其实际的乖违感就越弱,“伦理悬置”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四、岁时节日

1.定义:根据时间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具有固定习俗的特殊日子。

岁时节日必须是周期性的,一般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遵循的一种仪式或者活动。

2.分类

2.1按照历法分类。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阴历——月亮)来进行划分的。《尚书》第一篇《尧典》中,罗列了尧敬授民时,把时间坐标(二分二至)告诉民众。司天监、钦天监是国家的专门历法机构。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2.2按照节气分类。根据太阳,这个比较符合四季变化。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

2.3宗教信仰。中国民俗节日深受宗教影响,许多节日都来源于宗教。佛教: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辰日,道教: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诞辰。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七月七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鹊桥会,拜祭牛郎织女,是日雨称洒泪雨。

2.4现代节日。现代节日主要包括政治纪念日和外来节日。如10月1日国庆节,五一劳动节,2月14日情人节等等。

3.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时间再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此于春节的盛大节日。一方面祭祖扫墓、缅怀故人;另一方面踏青嬉游,亲近自然。

3.1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悲伤和欢乐两种情感气氛。这种特色的形成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3.1.1清明节和“清明”节气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清明时,气温回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春游的好时光。

3.1.2清明节和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禁火,吃冷食;扫墓;郊游。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来自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扫墓在唐玄宗时期被官方正是许可,成为寒食节的常式。

3.1.3清明节和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后改为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活动主要有:一是“祓”或“禊”即到水边洗浴,祓除过去一年的污渍和秽气;二是招魂续魄,在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三是春嬉踏青,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四是流觞,即流水酒会。

3.1.4为什么都整合到清明节?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做清明节的源流之一。因为清明本身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历法体系作支撑,不能随便更改,而寒食、上巳没有这样的“后台”,所以才有晓峰说的寒食迅速衰落的现象。再说寒食的主要节俗是吃冷食,也不利于健康,曹操就曾下令禁止过这一习俗。

清明节最动人的地方:生的欢乐与死的阴影交织的复杂情韵

4.传统节日和休假制度

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假日不仅仅意味着旅游和消费,人们希望在假日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新方案将这三项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能使人们在休假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亲情、和谐等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五、生肖

1.定义

生肖:所出“生”的年份与某一特定动物的“肖”像。

属相:“属”于某一种特定动物的命“相”。

2.十二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3.形成时间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有比较稳定的生肖体系了;在秦汉之际,生肖体系成熟。

4.生肖的民俗功能

4.1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袜子、红裤衩(俗称“本命年老三样”),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4.2本命元辰。本命为当人之本命星。元辰为其人之生年。就是人出生的年柱。如,今年是己丑年,那今年出生的人的本命元辰就是己丑,为值年之神,掌管一年的祸福。

4.3年运。“红羊劫”乃是一种历史谶纬之说。指的是值逢丙午、丁未年,国家会遇大的动乱及灾祸。后人以丙丁属火,色红,未肖羊,故名“红羊劫”。“靖康之耻”发生在丙午年,“文革”发动之年(公元1966年)正值夏历丙午。

4.4性格

4.5命运,婚姻。宜忌

4.6姓名。配合生肖起名之俗,是将十二生肖与汉字的字音、字义、字形特征结合,然后从中取得某些暗示和联想,并以此来确定好、坏、凶、吉的。

六、姓名

1.姓和氏

1.1姓的定义。《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1.2氏的定义。同姓贵族若干分支各有的称号叫"氏"。

1.3姓和氏的区别。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1.4姓和氏合流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名和字

2.1名。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2.2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2.3名和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乳名(出生后)——大名(六岁入学)——字(冠礼)

3.姓名的功能

3.1身份识别。别血缘、辈分。

3.2礼仪。称字比较亲密。子牙(亲)——子牙公(敬)——姜丞相(更敬)——姜尚(怒)

3.3命运。黑巫术(害人)和白巫术(为自己谋利)。例子:《抱朴子·登涉》:“山中见大蛇著冠帻者,名曰升卿,呼之则吉。”

七、庙会

1.定义

1.1庙会是在某个特定时间,于某个特定的信仰场所所进行的群众性信仰/集市/娱乐活动。没有信仰,

1.2庙会在“庙”举行的原因是庙是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庙中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2.庙会的特征

2.1固定的时间。庙会举行的日子通常与节日有关。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就在四月十八——碧霞元君的诞生日举行。

2.2有信仰核心。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它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如北京的妙峰山庙会的核心信仰是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传统的女子守护神,故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信奉。然而,信仰却不构成强烈的约束力。

2.3带有娱乐性。庙会名义上是祭神的宗教信仰活动,实际上是人们的狂欢节,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百姓举办庙会为的是告慰神灵,但更多的是放松自己的精神。庙会在理论上对于所有公众都开放,即便你不持有那种信仰,也照样可以游乐其中,因为庙会上有很多演戏、杂耍之类的娱乐节目,它们名义上是娱神的,但你在任何一个庙会上都很容易感知,它们其实娱人的功用更加突出。

2.4可以有集市,但不是主导因素。

2.5庙会大多起源于民间,具有民俗的集体性特点;庙会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不断传播和扩张,形成今天的规模,具有传承性特点;庙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特点。。关帝庙会以“关公信仰”为核心,历经千年不断地发展和向周边扩散才形成今天“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规模,再加上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关公庙会文化

3.庙会的核心精神: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的一次联欢,充溢着人世间的欢乐。用神圣的礼仪遮盖道德上的罪恶感。它并没有被神灵独占。可见,庙会上的群众对于神灵不是一味处于被动、侍奉的地位,他们可以展现自身的主体价值,相对于上述其他信仰过于严肃的神圣性而言,庙会允许更多世俗性参与,集市活动其实也是世俗性的一个表现。归根结底,庙会是神圣与世俗在同一时空中的一次联欢!它既有对神圣世界的景仰,更有对俗世生活的释放和升华,此时圣俗一体,而且总是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是庙会最动人的地方。

4.分类。

4.1朝拜型。神灵不移动,民众在特定的日子从四面八方赶赴圣地朝拜,妙峰山庙会就属于这一类型

4.2游神型。神灵要移动,即在特定的日子里,神灵的象征物会被抬出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巡游,遍洒恩泽,让民众就近膜拜,台湾的大甲妈祖庙会就属于这一类型

5.庙会的功能。

5.1调节功能。通过这些艺术化的民俗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适当的放松和调整。正所谓没有艺术和没有信仰的庙会一样不存在。

5.2规范和维系功能。在庙会上人们欣赏到的民俗活动,一般都源于当地的信仰或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往往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等,从而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而信仰更是凝聚民心的最好工具,通过对信仰的宣扬以达到强化民族或社区凝聚力的目的,如《杨家将》。劝善惩恶,构建了民间舆论。

5.3文化价值。

5.3.1庙会文化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5.3.2庙会文化成为牵系海外炎黄子孙精神的纽带

5.3.3庙会文化在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6.民间信仰和庙会之间的关系

一切信仰都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来自我彰显的,庙会则是民间信仰最高端的仪式。而且,虽然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心理的治疗,但它与制度化宗教还有不同。制度化宗教的仪式更倾向于纯粹的心理过程,并且以与俗世生活的隔离为旨归,即通常所说的宗教情感,哪怕只是暂时的、象征性的。而庙会却充分体现了民间宗教的朴素性,它既是心理过程,同时也是生理过程;它并不隔离与生活的关联,相反,它时常将俗世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感情激发起来,让它充分张扬,哪怕也只是暂时的、象征性的。庙会不光是民众对神灵信仰的高峰体验,其实也是对人生的深度回味。它既有对神圣世界的景仰,更有对俗世生活的释放和升华,此时圣俗一体,而且总是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是庙会最动人的地方。

7.庙会在当今时代的发展。

7.1强大的生命力。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对于民间信仰的控制也渐次松弛,妙峰山庙会复兴了,“接姑姑迎娘娘”庙会复兴了,全国各地的各种庙会都复兴了,这更充分地显示了民间庙会的强大生命力。如今,由于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心理不稳定感也在加剧。他们对信仰的要求,反而更加迫切,并且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来。求财神保发财、求文昌保高考。另外一个显著变化是,如今庙会的参与者,早已不只是草根民众了,不分知识、不分权力的各个阶层都汇聚一宇,分享着那些灵验神所带来的心理暗示。

7.2从国家层面上说,庙会活动已经得到了一次全球化的展演,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奥运会就是一场庙会,朝拜型(取火种仪式)和游神型(奥运圣火的全球传递仪式)的结合。整个奥运过程,不是让全球民众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升华吗?它的神圣性也许只是象征的,它的俗民狂欢性质,却魅力常在,至今犹然。

中国民俗文化试题

15级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次测试采取开卷形式,答题时可以翻阅课堂笔记,但不可以查阅手机。 2.考试时切勿交头接耳,不允许小组讨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3.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七夕节 D.复活节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5.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6. 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D.棋、茶、书、墨 7.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8.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9.下列几位人物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子婴 10.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春节民俗活动的是:() A.扫尘 B.请灶神 C.年夜饭 D.赛龙舟 11.我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图腾”一词源于()方言。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印第安 D.古巴比伦 13.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A.白色、红色 B.红色、黄色 C.黄色、黑色 D.红色、黑色 14.最先创造并使用“囍”这个字的人是:() A.朱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王羲之 15.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食料为主。 A.植物性 B.动物性 C.杂物性 D.自然性 16.“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这五种粮食作物。 A.米、麦、黍、稷、菽 B.稻、麦、谷、稷、菽 C.稻、麦、黍、豆、菽 D.稻、麦、黍、稷、菽 17.牛奶与下列哪一种食物不宜同时食用:( ) A.苹果 B.巧克力 C.蜂蜜 D.红茶 18.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称为() A.窑洞 B.四合院 C.天井式瓦房 D.大围楼 19.“风水学”中民居的择地大忌是() A.门前有河 B.门后靠山 C.坐北朝南 D.门前有路 20.“草原之舟”——勒勒车是()特有的交通工具。 A.朝鲜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傣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家三李”的是哪三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特征。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18秋四川网院《中国民俗学》第一二次作业标准答案.doc

1. 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尊亲敬祖 B. 原始信仰 C. 祛邪止恶 D .伦理观念 2. 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A. 避瘟 B. 吃粽子 C. 纪念屈原 D. 划龙舟 3. 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A. 行商 B. 集市 C. 坐商 D. 马帮 4. 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幌子牌匾 B. 固定摊位 C. 营业时间 D. 专营商品 5. 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聚族而居

B. 设有堂屋 C. 设有神龛 D. 设有照壁 6. 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A. 满月 B. 洗三 C. 抓周 D. 百碎 7.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A. 民俗学 B. 人类学 C. 民间文学 D. 社会学 8. 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9. 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A. 神话传说 B. 民间戏剧 C. 民间歌谣 D. 民间文学 10. 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A. 占验习俗

B. 岁时习俗 C. 生产时序 D. 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 师承关系的系漕性 B. 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 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3.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A. 半穴居 B. 干栏式

最新1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社会学著作为李景汉发表的是( ) A.《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B.《定县土地调查》 C.《亩的差异》 D.《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2.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 ) A.农村社会现代化 B.农村工业化 C.农村城市化 D.农村城镇化 3.《农村社会》的作者是下列哪一位社会学家?( ) A.杨开道 B.言心哲 C.晏阳初 D.邹平 4.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的基本缺点是( ) A.愚贫弱散 B.贫弱私散 C.愚贫私散 D.愚贫弱私 5.1983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小城镇研讨会上,费孝通做了一个长篇发言,题目叫做《小城镇,大问题》,他认为这是做一个______工作。( ) A.“开题” B.“破题” C.“证题” D.“拓题” 6.下列属于非正式社会角色的是( ) A.村长 B.村民组长 C.村民 D.亲戚 7.______是指男女依照社会风俗和法律的规定所建立的关系。( ) A.地缘关系 B.业缘关系 1

C.婚姻关系 D.血缘关系 8.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称为(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9.______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 ) A.基层党组织 B.乡镇办公室 C.乡镇派出所 D.村民委员会 10.我国农村实施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载体是( ) A.政治组织 B.村民自治组织 C.经济组织 D.事业组织 11.在西方社会学中,以韦伯为代表的______的社会分层理论,对中国社会分层标准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A.两分法 B.三位一体 C.四位一体 D.五位一体 12.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可将农村社区分为集散村和( ) A.集镇 B.集村 C.基层村 D.中心村 13.______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经济来源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 A.农村社会保险 B.农村社会救助 C.农村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14.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 A.管理约束 B.观念约束 C.经济约束 D.其他约束 15.农村社会变迁呈现两重性的特点,原因是由于( ) A.农村庞大的社会系统 B.农村相对封闭的格局和简单的社会结构 C.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16.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是以农村实行______为突破口的。(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2020年1月全国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 ) 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 ) A.中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3.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召开于( ) A.1951年B.1957年 C.1964年D.1968年 4.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 A.迪尔凯姆B.赫伯特·斯宾塞 C.马克斯·韦伯D.巴特菲尔德 5.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是( ) A.包含关系B.重合关系 C.种属关系D.交叉关系 7.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8.我国农村人口现状的特点之一是( ) A.男性比例偏高B.女性比例偏高 C.机械增长过快D.自然死亡率偏高 9.家庭是社会的( ) 1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10.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B.对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D.一夫一妻家庭 11.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B.直系家庭 C.单亲家庭D.核心家庭 12.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13.兼具城乡两方面特点,起着城乡之间纽带、桥梁作用的社区是( ) A.散村B.集村 C.小城镇D.市辖区 14.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 ) A.社会分层B.社会流动 C.社会整合D.社会变迁 15.按照四分法,可以将文化划分为( ) A.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B.智能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C.认知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认知文化 16.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B.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D.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社会救助 17.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 A.社会行为B.社会规范 C.社会秩序D.社会稳定 1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 ) A.北美B.欧洲 C.日本D.中国 19.在社会发展理论流派中,现代化与社会成长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 ) 2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 民俗乂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 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 尚、习俗。()力① 2. 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 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 ② 3. 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 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 x ② 4. 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活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 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 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X ② 6. 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 之死的讳称x② 7. 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启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启回臣下之拜X① 8. 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 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x① 9. “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x①

10. 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11. 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r ① 12. 《白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V ② 13. 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X① 14. 三冥节指的是活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 六畜一股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① 16.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日符”指的是画着门神的桃木板(W① 17.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① 第二部分慧眼识珠(单选题,每题1分,共35分) 单选题括号一律用中文字符并且中间空两格()。 1. 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D ① A. 放爆竹 B.守岁 C.贴春联、挂年画 D.吃饺子 2.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② A.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 B.每年秋天 C.活明后10天 D.端午前 3. 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C ① A.糯米饭 B.菜团C竹筒饭D.椎杷 4. 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

(2020年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和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高尔宾: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经济系主任,他对农村社会学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他人一起发现 和提出邻居区域群体关系的社会生态学研究;二是使农村社区的经验研究成为可能。他1915年发表的《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剖析》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交易概念,第一次以此为依据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他的成果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是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成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标志。 2.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与传统农业而言,指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装备的,采用生物学、化学、物理 学科研究成果,运用管理科学和电脑等管理设备的农业,是农业 发展的最新阶段。中国当前正处于传统到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3. 差序格局: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 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 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 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 人为中心的圈子。 4?剪刀差:剪刀差指的是一种价格差距。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具体地说,是指在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不等价交换。把不等价交换的变化趋势画成图表 ,呈现出剪刀状张开,故称剪刀差。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5. 权力贫困:阿马蒂亚?森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收人层面,而应该 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对贫困的关心应该更重视对穷人福利的关心(绝对贫困),而不是简单的对他们与其他人收人差距的关心(相对贫困)。进一步讲,森认为毋需区分绝 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权利的缺乏或 者其他条件的不足造成的。贫困绝不仅仅是收人低下的外在表现。为此,森创立了权利贫困理论与方 法。 6. 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既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 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 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7. 农村社会控制:广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的群体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农村社会成 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农村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和群体对农村中越轨 行为和思想的预防、阻止及处罚的措施和实践过程。 8. 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 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 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9.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 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百工五法”指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 2.物质生活民俗包括、、居住、建筑以及器用等方面。 3.中国的民居建筑,以最为广泛。 4. 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______和______。 二、说出下面几幅图画所暗含的意思(每空2分,共10分) 1 2 3

4 5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民俗的集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举例说明。 2.叙述“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基本情节。 3.“龙生九子”是哪九子,它们在民间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4.家族祭祀的功能是什么?请简要举例说明。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韩国“端午申遗”引发国人对节日民俗传统的重新审视,以“端午”为例,叙述居住地的端午习俗(至少3项,9分),在与楚地“端午”(祭屈原、划龙舟等)的比较中试述其或稳定、或变异的原因(6分),在当代条件下,传统节日是消亡,还是传承发展,请谈谈你的意见(5分)。 2.从三寸金莲到高跟鞋,试分析一下中国女性对脚的审美变化和追求。(20分)

答案: 一、填空 1.矩、规、绳、水、垂 2.饮食服饰 3.四合院 4. 请期、亲迎 二、图形 1.喜上眉(梅)稍 2.福寿双全 3.平(瓶)安如意 4.莲(连)笙(生)贵子 5.五福捧寿 三、简答 1.民俗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民俗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乎无法找到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即个人的创造,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变得复杂、丰满,正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2.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 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B对异地。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 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②求吉心理。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 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Eg:四合院。 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封闭观念的符号。②家长制的符号。③中国人的伦理符号。④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少数民族的精神也在住房中体现,如各民族重视中柱、火塘等。 七、居民建筑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房屋样式大体相同。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④民房低于官府。⑤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八、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①节俗形成的后发性、主动性。 ②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A自然崇拜B灵魂崇拜 ③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农村社会学:10答案

2009-2010年第2学期《农村社会学》(A卷)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乡村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农村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长期在外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从业人员。乡村人口的总数要低于农村人口。 (注意:这里的概念是乡村人口,而不是农村人口) 2、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过程。(2分)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采取互助、自治行动等,以解决社区共同的问题,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协调发展。(2分) 3、民间组织: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或完成某种社会保障功能,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或者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组建的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3分)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主性、自愿性、组织性、自治性等是民间组织的主要特征。(1分) 4、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是指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农村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在农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各种生活活动和参加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3分)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是由农民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并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时尚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道德风气等表现出来。(1分) 5、农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和农民投入为基础,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予以物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总称。(4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农村家族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生产力水平。生产的发展没有提供个体与群体脱离的条件。(2)自然屏障。自然屏障是指地理环境设置的屏障,使各个家族共同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形成了各自为政、分割四方的生活范围。(3)资源贫乏。人们不得不依靠家族来获得生存资源,否则人们便难以生存。(4)家族文化影响。家族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成分,它不仅弥散于民间文化之中,而且浸透官方正统文化。 注意:如果只回答小标题,则每个标题得1分。如果有解释,则得2分。 2、农村社区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尤其是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缓慢。(二)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三)家庭功能健全,血缘关系浓厚。(四)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组织化程度较低。(五)社区文化多具有地方特色,相互之间差异比较明显。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