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模块七中学德育

第一章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不断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2、学校教育的影响:(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1)人才选拔标准及用人机制的影响(2)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3)社区风气的影响

4、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3.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智力因素

5、教育程度

6、情绪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受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探讨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补】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地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五)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二章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也称作“他律期”(5—8岁)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尊重顺从和规则,并且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也称自律期、自主期(8—10岁)

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二)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章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四)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

(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二)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1、生活教育的意义

(1)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3)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2、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教育意义

(1)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

(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2、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

(1)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2)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3)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第四章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补】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二)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 法和途径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我国中学德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行一致原则 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训练和培养。 (二)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 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 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

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 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 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 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 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榜样示 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 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 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 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教育者指导、启发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品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 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斯基曾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运用 自我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制定目我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五)道德体验法 道德体验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 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 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付诸行动,持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单选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兮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赞可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的著作是《大教学论》,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详细阐述了学制和班级授课制。故正确答案为A 2.教育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展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答案】C 【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故正确答案为C。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和调动。这种教育的功能是( ) A社会流动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 D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故正确答案为A。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答案】D 【解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张培养“自然人”,其代表作是《爱弥儿L》。故正确答案为D。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具有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式教育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有英国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2)实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 (2)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5.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美体劳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有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的本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模块七中学德育 第一章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面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D.实践性 C.直接性

6.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万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初中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一、考试目标 1.英语学科知识与能力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具备从事初中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英语语言能力;能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等相关知识。 2.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外语教学基本理论、英语教学专业知识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等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用以指导初中英语教学。 3.英语学科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 4.英语学科教学实施能力 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实施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5.英语学科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 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 二、考试模块内容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研究中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2.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获取教学资源和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与学生良好沟通的能力;能够筛选并改编适合初中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材料。3.能够在语篇中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学等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外语教学基本理论,理解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等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内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以及课程标准的其他相关知识,并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运用。 3.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的教学基本原则、讲解和练习方法。4.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原则和训练方法。 5.能结合中外社会文化语境,设计并实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设计 1.了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英语知识、语言能力和学习需求,能够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3.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合理、明确与具体的教学目标。 4.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筛选适当的辅助教学材料。 5.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学习评估活动。 (四)教学实施与评价 1.掌握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

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汇总

一、罗杰斯 观点: ①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②倡导“非指导教学”模式;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 ④创立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 二、裴斯泰洛齐 着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 观点: ①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⑤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⑥形式教育论代表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 三、克伯屈 观点: ①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②创设设计教学法。 四、桑代克 着作:《教育心理学》 观点: … ①教育心理学之父; ②尝试—错误说代表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③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代表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五、维果斯基 观点: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 ②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低级与高级两种心理机能; : ③提出心理发展观; ④倡导内化学说; ⑤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重要概念; ⑥倡导支架式教学。 六、布鲁姆 观点: ①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 ②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七、班杜拉

观点: ①提出德育社会模仿模式; ②观察学习。将其具体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③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成败经验是影响个人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人物总结,最后,希望大家在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都能出色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 .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 、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6.布卢姆——掌握学习 7.桑代克——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中学德育

中学德育 1.简述品德的基本结构。 答: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2.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3.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答: (1)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2)学生在活动交往过程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 4.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答: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5.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 (1)前道德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5~8岁)。 (3)可逆性阶段(9~11岁)。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 (1)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10~20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

或良心定向阶段。 7.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答: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8.简述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9.简述贯彻德育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10.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客服缺点,发扬优点 11.简述贯彻德育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包括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等(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面貌的培养,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来实现的。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12.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答: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13.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答: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各种理论)

教育学和心理学各种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托;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奥地利-佛洛伊德(人的性本能),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 ?外铄论:荀子(性恶论),英国-洛克(白板说),美国-华生(行为主义-环境与教育决定论), 斯金纳(强化改变论) 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方式课程论),苏联-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法国-卢梭,美国-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论:早期任务--康茨,拉格,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法:美国-克伯屈(自主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自主学习-指定参考书)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功概率50%最有可能选择)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主观判断成功-期待)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德国-沃尔夫(经过形式训练)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有相同要素) ?概括化理论:美国-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关系转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提出该理论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摇铃喂狗实验(条件在行为生成前)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

2020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我国中学德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行一致原则 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二)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 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 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 力。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榜样示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教育者指导、启发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品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运用自我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制定目我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五)道德体验法 道德体验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巩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有很多,其中教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夕形、体內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检测试题 含答案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6、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的欲望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 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7、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8、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技能本质上是()。 A.习惯性动作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经验性知识 9、柏克赫斯特创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 B.设计教学法 C.分组教学 D.特朗普制 10、()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A、直接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1、保加利亚学者罗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是()。 A.纲要信号教学法 B.探究发现教学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2、孔子曰:“上好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 A.责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13、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A、兴趣 B、认知内驱力 C、求知欲 D、成功感 14、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 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 15、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 A.潘菽 B.维果斯基 C.罗杰斯 D.马斯洛 16、按照学习性质,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 A.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B.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C.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 17、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A.政治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生存教育 18、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19、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识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20、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技能是习惯。 2、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3、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4、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德育过程中疏导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