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后来,她终于逃离父亲,来到母亲身边。1939年她到香港大学读书。但

香港沦陷。她在战火中又回到同样是沦陷区的上海。沦陷的城市中成全了张爱玲。在1943—1944年,她连续发表多篇小说,结集为《传奇》,并发表多篇散文,大多编入《流言》。从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留下她的名字。

张爱玲作为一个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流的一个异数,有她自身突出的特点。夏志清有一篇纪念张爱玲的文章《超人才华,绝世凄凉》。正如夏氏的看法,张爱玲的创作天分是不容抹杀的。我们仔细翻检张爱玲早期作品(未成名时练笔),会发现其在极早的作品中便已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且已经反映了她的艺术风格。根据陈子善发掘张氏早期佚文,如《快乐村》(1928)《不幸的她》(1932)《迟暮》(1933)《霸王别姬》《牛》《秋雨》(1936)《心愿》(1937)《我的天才梦》(1940)等。至今发现最早作品是1928年的,距(1943—1944)年张爱玲大红大紫相隔十多年。而这一段试笔期的作品并不像其他一些作家幼时试笔作品的幼稚,这里已经有思想上,艺术上的一定水准了。《霸王别姬》被认为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这些作品里面已经或多或少透露了其后来创作的一些风格,如出现了月亮意象。在《霸王别姬》《不幸的她》中都有月亮出现,《牛》中更是两次出现“黄黄的月亮”,这里的月亮已经表现为一种对环境情感的衬托作用。作品中以女性为主体开始出现,如《不幸的她》《霸王别姬》。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思想,自由主义,更重要的是张爱玲一生追求的“平淡自然”也在这时确立起来。张爱玲在《若馨》评(1937)中这么写道“惟其平淡,才能自然”“几个精彩的场面,如若馨练习自行车一段,

其描写之成熟,笔触之轻灵”。并且这时的作者也考虑到了心理描写(这或许与其受到新感觉派穆时英,施蛰存等人影响有关),同样是在《若馨》评里,她说“如果作者肯多费一些篇幅来描写他的心理,一定能够把他的个性发挥的较坚强”。但真正放出光芒的是她后来《传奇》中的作品。

(一)人物创造

现在我们来看张爱玲《传奇》中的作品。细读张氏的小说,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几乎每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如《十八春》中的顾曼璐,顾曼桢;《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色戒》中的佳芝。这是张爱玲创作的一大特色,即女性题材为主。但更进一步你会发现张爱玲作品中反映的是女权主义。张氏在她的散文《私语》中回忆到“张干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问题,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我弟弟”。而在她的作品中表面一看似乎都是一些女性走向堕落的现象,如《十八春》里的曼璐,当了舞女,为了套住祝鸿才,还把自己的妹妹也搭上了。《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在奢华的香港交际圈中选择了沉沦。《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为了金钱不仅牺牲了自己的青春,而且也葬送了儿女的青春。但张爱玲恰恰是通过这些现象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同情心。张爱玲在作品中对那些“最毒”的人都表示了同情,而且是极大的情感投入。她所描写的这些人都不是她们自己愿意走上这条路的,都是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人情的冷漠,使得她们走上了这条路。《十八春》中的曼璐便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弟妹的前途才当了舞女,并不可自拔。张爱

玲对曼璐的整个描述,前后贯穿来看,并不是对她进行大量的批判,并没有将曼璐塑造成一个《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张氏描写从曼璐最先开始一出场“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那笑声并不怎样富于挑拨性,相反的,到有一些苍老的意味”到最后“一双眼睛半开半掩,惨白的脸汗莹莹的,坐在那里直喘气”。可见曼璐的一生就是一出悲剧。同样对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也付出了巨大同情。在《金锁记》最后一段“七巧似睡非睡的横在烟铺上……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的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七巧娘家哥嫂算计她,婆家人算计她,连她三十年来感情寄托的那个人也是算计她。自然读了这一段描写,对七巧的感觉绝对不是恨,而是泪,发自内心的为七巧流的泪。作者便是采取这种方式——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巨大同情来表示强烈不满,她是在采取一种内心的感情质问。因此可以这么说张爱玲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张爱玲不仅是对作品中的女性有同情,对男性也投入了大量同情。如《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罗杰,由于新婚妻子愫细是个“玻璃人儿”,最后罗杰走上自杀之路。张爱玲不仅对这些本身受到社会不公正待遇的人投以极大的热情,同时又对那些伤害过他人的人或行为采取包容态度,换句话说,张氏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批判色彩。这是缘于其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与她作为一个终极悲观主义者有关。如果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张爱玲对人生的看法是彻底悲观。在她的多部重要作品中都可以看见“人生如戏”这个主题。在《倾城之恋》中一开始

便是“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这个将胡琴比作生命的一部分,是很有人生如戏的意味的。在文章中范柳原也曾说过白流苏“你有许多小动作,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很像唱京剧”,流苏说“唱戏我一个人也唱不成呀”。整个故事以胡琴开始,又以胡琴收尾,也表现出张爱玲人生如戏的观点。在《创世纪》中反复有人唱“奴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怨女》中“踉踉跄跄……代表胡琴”。在《论写作》中说她自己最喜欢的是申曲中的套词“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官马上定乾坤”。并且听了后不知不觉便怆然泪下。正是张爱玲认识到人生如戏,那么人生必然就有缺陷,是不完美的。正如西西弗斯的神话一样,人类的终极结果是虚无的。因此她才不会苛求作品中的人物。她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抱有一种关怀,而且是终极关怀。

同样导致她对作品中人物抱有极大感情的是,她深刻的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在她的作品中很少有“一面人”。尤其是主人公,都是性格复杂的人物,而越是复杂其实越接近人性的本来面貌。世界上没有绝对善,绝对恶的人。因此,单就这一点来说,张爱玲超过同时代许多作家的人物创造。也正是如此,张爱玲能够容忍那些有缺陷的人。人生本来就是有缺陷的。在命运的捉弄下,人人都是弱者。她在作品中极力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对“心狠手辣”的曹七巧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她预感到姜季泽在骗她钱时,张爱玲是这样写的“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儿发现不好么”。文尾催人泪下的曹七巧对往事的回忆,无疑让人感到曹七巧不是一个“死”人。她虽然戴着黄金的枷,但她也有爱,也有情。在《半生缘》中曼桢由开始一个坚强的女性,到同意嫁给祝鸿才,

这正是对人性复杂的描写。张爱玲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变化中的人物性格。我们应当看到曼桢开始是只是似乎作为一个独立女性,作者在开始便埋下伏笔:曼桢的姐姐是曼璐,曼璐是舞女。作者并不是要表达“龙生龙,凤生凤”的观点。而只是告诉人们这其实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曼璐这种身世几乎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曼璐一开始便已经笼罩在她姐姐的阴影之下。所以曼桢开始的时候不愿透露自己家里的情况。到了后来,曼桢是在一系列打击之下已经近似于冷漠了。首先是与世钧争吵(这只是一个引子,但需要注意,这次争吵与曼桢对自己家世敏感有直接关系),之后是被自己亲生姐姐欺骗,被祝鸿才霸占,而母亲与祖母却是抱着和事佬的态度,甚至连一个外人蔡金芳都不如,怎么不让曼桢寒心。同时自己被囚禁多时,在囚禁中对世钧的渴望慢慢消磨。收到如此大的打击,曼桢性格有巨大变化是不足为奇的。但我们要看到曼桢在被囚禁之后便直接嫁给祝鸿才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促成曼桢作出这个决定不仅仅是这些直接的一个个打击,还有一个时间缓冲期值得注意。如果曼桢在囚禁之后被母亲劝说,曼桢一定是情感极端愤怒的。因为她心中还有希望,还有怒火。但时间的流逝再次把曼桢最后的追求都磨得一干二净。她的希望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张慕瑾,沈世钧,她心里还有最深处的火花,但她先后知道他们的婚讯,已经不是悲,而已经是惘然了。这种惘然的心情可以说最能体现哀大莫过于心死的状态。她已经没有什么留恋了。同时时间又磨掉她自己的愤怒,时间一长一些事情的细节和确切情感自己都不太记得,这种情况大家都应该有过。当时爱的山盟海誓,或恨的咬牙切齿,时间会淡化一切。因此,曼桢在绝望的情况下愤怒也随时间

而消退。所以曼桢在最后一次见到曼璐时不是像以前那样一个耳光扇过去,而是“实在不能忍受了,只得硬起心肠”,同时又把感情寄托于那个小孩身上了,可以说只有那个小孩没有伤害过她。最后,曼桢嫁给了祝鸿才一方面有母性的意味,但更应该看到,在曼桢的感觉中,嫁给祝鸿才与不嫁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她也只有那个孩子了。同时,我要补充一点,有人解释张爱玲之所以没有写好曼桢,让她性格“突变”嫁给祝鸿才是由于这篇文章属于随写随发。其实,从张氏后来将《十八春》改编为《半生缘》可以发现,张爱玲并不认为曼桢的“嫁祝”是有什么问题的,她改的只是结尾的部分——那个她认为和自己格格不如的结尾。可见张氏本人也对曼桢的“嫁祝”接受。同时周作人也发表过对这个情节的看法,即他觉得很自然,并不突兀。可以说曼桢的嫁祝是合乎人物性格发展的。(苏虽然曼桢不用必须嫁给祝鸿才)。总之,我们可以看见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同时源于她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我在前面说过,张爱玲一生追求平淡自然。这估计会引起很大争议。因为人们眼中的张爱玲一生特立独行,单看作品名字一个《传奇》一个《流言》,已经跌宕起伏。再看看故事情节,如同唐传奇一样,曲折,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而张氏本人又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华丽气,哪里有什么平淡自然。其实要对这个做出合理解释,只能从张爱玲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出发。我们谈到张氏本人对人生看法是终极悲观,是虚无的。于是人生在张爱玲看来是无法把握的。于是我们看张爱玲的故事,常常会觉得结局在自己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符合人生那种漂泊无定的感觉。她给我们的出乎意料绝对不是福尔摩斯式的,一种故意出奇的感觉。

而是给我们一种人生随波逐流的终极荒凉,本质上的动荡。像《倾城之恋》中两个人最后的结合,似乎很突兀,我们却真的感受到命运的难以把握。用张爱玲的话来说“这是乱世”。再如张爱玲散文《爱》中写道“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这是一种极端的宿命论,也就是告诉你要认命,人生是荒谬的。人生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但你并不能提前知道,到了那时候,你只能淡淡地说一句,“你也在这儿啊!”因此她的作品中情节的变化,人世的流转是抓住了人世最本质,最自然的规则。她的自然顺应了人生的自然规律。同时,她的作品似乎是华贵的,而不是平淡的。因为她出身豪门,而在生活上是十分小资的享受,在作品中大量描写华丽服饰,陈设。但她又说到“因此对于我,精神上与物质上向来是打成一片的。不是像一般青年所想象的那样灵肉对立,时时要起冲突,需要痛苦的牺牲。”张爱玲这么解释,似乎简单解释为自己个人的嗜好。其实,更深层的便是张爱玲对人生终极的悲伤。由于她知道人生的终极点是虚无的,于是她抓住一切能够抓住得物质上的东西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而正是由于如此,在中国人眼里,“灵与肉是冲突的”。并且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世界是要和物质世界绝缘的,就像陶渊明那样,自然对于张爱玲的寄托于物质上的精神是要觉得华丽,而非平淡了。其实像张爱玲那样对于人生有如此透彻的看法的人,精神上比陶渊明恐怕还要平淡。陶渊明在隐居时作诗“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还是入世心切的。相比之下,张爱玲后来真正的幽居生活,就真的可以证明“大隐隐于市”那句古话了。张爱玲的平淡是心境的归于寂灭。

人们在研究张爱玲时,都十分注意家庭对于她的影响。但常常是从心境,性格的形成出发。但正如钱钟书所说“一切他传都是自传”。同样,张氏对于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的描述也透着她的影子。譬如在《心经》一文中写到的父女恋,正是张爱玲幼年时候缺少父爱所造成的。而明显反映张爱玲自己的家庭的是《创世纪》,《十八春》。《创世纪》已经得到张氏承认。而更为重要的是《十八春》。沈世钧的父亲其实很有张爱玲父亲的影子,也有姨太太,也是浪荡子弟。而其中两个公馆的情节也十分符合张家的情况。沈世钧到小公馆去的情节又似乎是脱胎于张爱玲小时被带到小公馆这一事件。当然张爱玲创作时作了较大改动。最应引起注意的是曼桢被囚禁这一事件明显是张爱玲自身经历的体现。并且这长时期的囚禁使得她思考了死亡等人生终极问题(见《私语》)。而张爱玲作品中最爱出现的月亮意象和爱听市声的习惯也应该是这一时期留下的深刻印象,因为长期独处,能够寄托情感的也只有外界的声音与天上的月亮。可见她的作品中是有很重的个人经历作为背景的。(二)语言描写

张爱玲作为一个深刻的作家,常被划为钱钟书一类,也有人划为鲁迅一类。其实她与他们有本质不同。钱钟书首先是作为一个学者,其次才是作家。他看问题是一种学理式分析,因此常常一针见血,但他似乎分明在玩味这一滴滴血。在他的作品中,是调侃式的,是嘲笑式的,是戏谑式的,没有一点温情,一点宽容。他是高高在上,看不起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而张爱玲正是看透了人生的无奈,荒凉,她才能够理解这些“残缺”的人生,她才由这些宽容。她知道她就是这些之中的一个。而

鲁迅是深刻的,他能够看清楚社会的真实一面。张爱玲曾经说过“鲁迅死后,象他那样深刻反映中国国民性的人没有了”。张爱玲是了解鲁迅的人,以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上来说鲁迅与张爱玲是一样的。但他与张爱玲不同是,鲁迅即使是看到了人类的终极悲哀,他还没有放弃,他还要抗争。他认为“大家都起来了,黑屋子或许有一天会被打破”。张爱玲看到了终极的悲哀,她就不敢再往远处看了,她只能牢牢抓住她面前所能抓住的东西,好好品味这实实在在的每一天。说是退缩也好,是放弃也罢,她终于找到可以盛放她那颗洞察一切的心的地方。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欲望赤裸裸地挖出来。她的笔锋像钱钟书那样犀利、尖刻,又如鲁迅那样冷峻。和他们不同的是,她是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善意地嘲讽,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敦厚的特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最广大的慈悲胸怀对待人生中的善与恶,虽犀利冷峻,并不剑拔弩张。”这种慈悲,这种怜悯,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同时也寄寓在汉字的语言旋律中。可以这样说,《金锁记》这支哀怨凄幽的曲调,是张爱玲为所有“七巧们”弹奏的一曲挽歌。张爱玲的小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她的才能、智慧、敏锐和尖锐,同时,其语言中所散发出的那种幽远深邃的“历史情怀”,使她的笔端有了“一种超常的力度和高贵”(余秋雨先生语),而《金锁记》的语言形象,则是我们全面认识汉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艺术魅力的一个标本。尽管几十年来,张爱玲的小说始终存在于中国正统话语的体制之外,仅仅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才得到更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一个作家的这种“诞生、沉寂、再生”的全过

程,恰恰反映出张爱玲小说中那种绵绵不断的“历史情怀”,而这些又是透过她的汉语语言艺术的运用所折射出来的。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对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的另一面的具体分析,以求把握张爱玲文学的独特语境,从而找出张爱玲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锁记》中多用省略号和破拆号。三万字左右的小说中,有三十多处用省略号,六十多处用破拆号。且不谈在内容表达上的多种功能,就从语音的角度来审视,它们无疑能调整声律节奏,使读者能感到松紧适度,张弛有致,高于变化和弹性而又节奏和谐的音乐美。

原文引用:七巧骂道:“你要我卖田?钱一经你的手,还有得说么?你哄我——你拿那样的活来哄我——你拿我当傻子——……七巧一头挣扎,一头叱喝着,然而她的一颗心直往下坠——她很明白她这举动太蠢——太蠢——她在这儿丢人出丑。以上句群中,前三个破拆号的顿挫表现了七巧惊醒后的亢奋如繁弦急管,后三个破拆号的顿挫表现了她情绪低沉似声声下滑的琵琶。语句或行或止,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与七巧情感的回旋起伏相吻相合,节奏鲜明,拨人心弦。原文引用: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是一个多层次的转折复句。一个破折号穿越了时空隧道,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把凄凉悲残的故事延宕开去。视觉上,破折号衔接的两分句之间落差大,给人一种突兀感;听觉上,前分句音律疏放,后分句斩钉截铁,戛然而止;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消弥了时空的界限,将小说与人生浑然一体,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对人性、人生、历史一贯的悲观的苍凉的感受,触目惊心,令人震动。

(三)意象象征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小说的思想和技巧,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大体而言是不错的,但却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小说的思想是最主要的,思想问题解决了,技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但问题在于,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有多种形式,文学不同于报告或论文,小说不同于诗歌或散文,正因为文学或小说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忽略了这一特点,文学就不是文学,小说也就不是小说。“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但一句话太孤单了,还应为它寻找另一半,“技巧是小说的生命”,没有了灵魂,固然是苍白疲软的肉体,而没有了生命,灵魂无所寄托,也就变成了孤魂野鬼,是更加恐怖的。人们欣赏小说,首先是看中了形式和技巧的美,思想有时倒不是最能吸引人的,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未必思想都是最完美的,但技巧却绝对是第一流的,内容积极深刻,而不讲究形式和技巧,不过是空洞的说教,终于惨不忍睹。张爱玲的小说,鲜明的体现了形式是多么的重要,正是技巧成就了张爱玲。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古典小说和近代小说,无论刻画人物还是渲染气氛,即使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多是以“写实”为主。比如鲁迅先生,“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

点,便是耕田的农夫。”(《阿Q正传》)而张爱玲,更多的是“虚实结合”,这样的小说家当然不止张爱玲一个,但有她这样的造诣,取得这样成就的,却几乎没有。“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开篇关于月形象,轻描淡写间营造了迷茫而又苍凉的气氛,为全篇定下了基调。鲁迅先生的笔法,渲染气氛当然很成功,而第二例不过廖廖几笔,却能给人无限的想象,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见扎实的艺术功力。张爱玲的特色,掩映隐现,虚实结合,单独的看,对月的描写是那么的新颖,放在全篇看,对文章的意境、氛围、风格的形成,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而类似的描写,在她的作品中,不胜枚举。

还想谈一点张爱玲的比喻。钱钟书的小说也有很多比喻,但那不过学者的渊博和机智,删之失色,留之无关,并且用的过多过滥,千孔一面,难免有卖弄和浮华的嫌疑,--而在许多人看来,“博喻”正是钱文的特色呢,在这一点,我豪不掩饰对《围城》的反感,尽管《围城》同样是一部经典之作。张爱玲的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和文章是天然的一体。“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的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泪。”(《金锁记》)七巧正在承受着无尽的痛苦,而换了寻常的比喻,不过取其形

似,或者从类似“万箭穿心”、“撕心裂肺”之类的成语化出几个,自然俗不可耐,而从古今中外的典籍典故中寻几个更精彩的,也看不出有多高明。“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用白玫瑰与红玫瑰来比喻妻子与情人,已经不同凡响,而关于生活与心态的比喻,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妙文,似乎也只有张爱玲写的出。

三、结论

我总认为张爱玲描绘了世俗的众生相,刻画的是深刻的人性。人性与社会性,一个充满了激烈的争论并且似乎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他们在理论上是如此的水火不容,但我以为,他们不过是现实的人的两个方面,每一个具体的生活中的人,哪一方面是人性的,哪一方面又是社会性,你能截然分的清楚吗,还不是人性中包含了社会性,社会性中又包含了人性,纯粹的人性与纯粹的社会性,哪里会有。爱情与复仇,似乎是人类与生具有,该是较为“人性”的了吧,但它在英国产生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产生的是《萍踪侠影》,而如果把这两部作品仅仅解释成爱情与复仇,那我想莎士比亚和梁羽生也不会完全同意。当

然,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会因为作者的认识不同而有所侧重。鲁迅先生批判的是“国民性”和“劣根性”,突出的当然是社会性,《金锁记》写的是因情欲的压抑而近乎变态,侧重的是人性,但这人性的形成,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表面上看是家庭的因素,而家庭却不是生活在纯净的空气中,说到底还是封建腐朽的社会的结果。但如果把作品的主题归结为批判封建制度,那张爱玲肯定会第一个反对,因为她分明写的是人性和情欲。冰山的浮动,颇为壮观,但不要忘了,还有五分之四在海水里,没有大海,也就不存在冰山了。

张爱玲的小说,华美、绚烂、绮丽、精巧、典雅、细腻,但内在的品质,却不是热烈、奔放、张扬,而是含蓄、矜持、内敛,甚至还有一层淡淡的苍凉和莫名的哀伤。比喻、象征、暗示、哄托,是那样的自然,通篇流溢着光彩,散发出迷人的芬芳。技巧的娴熟,修辞的巧妙,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魅力。读张爱玲的小说,总是看到人生的无可奈何,常有人生无趣的喟叹,生出淡淡的感伤。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或许只是没有真正触动那心弦吧。

参考文献

[1]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2]张爱玲,《对照记》,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3]余斌,《张爱玲传》,琼州: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4]于青,《论<传奇>》,当代作家评论,1994,(3)。

[5]韩毓海,《<民间叙事>的失败与张爱玲小说意识形态性》,人文杂志,1996,(3)。

[6]刘鸿音,《葱绿配桃红:参照对照的艺术》,名作欣赏,1994,(5)。

[7]赵园,《张爱玲的<传奇>: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

致谢

感谢肇庆学院四年来对我的辛苦培育,让我在大学这两年来学到很东西,特别感谢西南大学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领导、老师们两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得以在这两年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在此,我还要感谢在班里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给我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

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龙玫,在本系统开发中给予我悉心指导,从系统开发到结束中过程遇到很多困难都是他给我鼓励与指引,使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系统做完成,在此谨向龙玫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兰兰 [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 ChengLanLan Abstract:ZhangAiLing's life is a legend, and the novel she wrote is a unique style of "legend" story. Zhang AiLing's success, not only in her legendary life, also more than in the "legend" of the author's story, more lies in her unique novel art. She describes a series of women's surviv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ration, and able to skillfully use image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fail in that era, and unique to sad and deep sense of desolation. Keywords: ZhangAiling Novel Artistic Features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 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这是小说的开端,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并无新意,但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的意象果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它已奠定了小说基本的调子:凄凉。 “天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想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3月亮沉下去,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等淡淡的圆光。”○4这是七巧的女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张爱玲写作风格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 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 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 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 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 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 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 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 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 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 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 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 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 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 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 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 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 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 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 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 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 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 “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 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 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 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 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 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 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女性悲剧心理分析意象手法“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男女主人翁爱与恨的交织,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恒久主题。她把自己对时代的内心焦灼,投影到自己的小说中,营造了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悲哀和苍凉感。 一、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 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 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表现出巧妙的特点。 来看看如下这些片断,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 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 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 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 五、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16 六、结束语;--------------------------------------------11 内容摘要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

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秀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

张爱玲《倾城之恋》期刊: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洛阳理工学院宋红霞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 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 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另外,在“全知视角”的叙述大前提下,在适当场合,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以作品中有某一人物的角度进行叙述,张爱玲也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艺术效果。《金锁记》中对曹七巧的一段著名的描写: 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缘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地,他只是毛骨悚然。长白介绍道:“这就是家母。” 世舫是曹七巧的女儿背着母亲自由恋爱的男朋友,他又是曹七巧背着女儿请到家中来的,那么第一次进曹家大门的世舫显然是很敏感的,小说以他为叙述的视角,凸现了一个陌生人对曹家、特别是对曹七巧的第一印象和感受。这个叙述视角的转换,也使读者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时的笔触是冷峻的,几乎不掺杂一点情感的表露,保持完全客观的叙述。然而在其客观叙事的字里行间,有着强烈的情感力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含蓄笔法 中国古典文学有含蓄的传统,讲究“用笔十分,下语三分”、“意在言外”。张爱玲自觉继承了这种传统,在创作中进行了多种尝试。 对人物的描写,较少正面描写,喜欢侧写、隐写和反写。如《第一炉香》中的人物梁太太,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描叙,但是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里有喻示,在人物对话中也有提示,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有暗示。 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 —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这是《金锁记》里关于一对男女定婚之后外出的描写,只不过是动作,但却写活了心理的微妙、羞涩与拘谨。 二、创造性运用西方现代技法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张爱玲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看出来的。”张爱玲在小说中创造性运用西方现代手法,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当时社会、人生的看法。 1、心理描写 张爱玲对人物内在心理的开掘直接借鉴了以精神分析学为核心的无意识理论,并将意识流、新感觉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其表现技巧如直觉、通感、隐喻、暗示等表现方法被广为运用,具有十分突出的现代特征。 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写心理的作家,她在表现人物心理时是从多个方面来写的,有巧妙的暗示,有人物细微的动作,也有精心安排的人物的对话。正如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所说的:“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是在没有动作没有语言的场合,情绪的波动 21

张爱玲作品赏析

张爱玲作品赏析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爱玲不平凡的写作艺术。所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

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1. 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是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在她的艺术世界里,雅与俗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她们早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她总是以浓郁的市井气息,苍凉的人生况味,用华美的社会场面道出生命的虚无。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心理分析 张爱玲的作品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为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凡是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神奇的风格迷住,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独具个性的艺术技巧。张爱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和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审美品味,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和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加上她独特的艺术敏感、超常的想象力、女性的细腻、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笔力,创造出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 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 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表现出巧妙的特点。 来看看如下这些片断,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茉莉香片》开篇第一段话:我给您沏的这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1《沉香屑——第一炉香》开篇: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红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茉莉香片》“她看了看了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的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地往上爬。”——《色戒》 “现在他总算熬出头了,人们对于离婚的态度已经改变,种种非议与嘲笑也都冷了下了。反而有许多人羡慕他稀有的艳福。这已经是一九三六年了,至少在名义上是个一夫一妻的社会,而他拥有三位娇妻在湖上偕游。难得有两次他向朋友诉苦,朋友总是将他取笑了一番说:‘至少你们不用另外找搭子,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五四遗事》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哈尔滨学院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院(系)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2级 姓名袁梦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6月20日

摘要 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运用语言文字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比喻不拘俗套、出奇制胜,善于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她的色彩语言也与众不同,不同的色彩在她的小说了有着不同的意义;她也大量使用象征和意象。这些都是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对凄凉的故事背景、氛围的营造,悲凉的人情关系的揭示和苍凉的人生感悟的描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艺术特色;

目录 摘要................................................................ I 前言. (1) 一、意象营造故事氛围,“凉”字方显本色 (2) (一)用“意象”营造故事氛围 (2) (二)对“凉”字的偏爱 (3) 二、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 (5) (一)感觉化的比喻 (5) (二)暗示化的比喻 (5) 三、语言色彩鲜明、描写景色奇特 (6) (一)色彩语言的独特性 (6) (二)用颜色来表现象征 (8)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前言 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在人性方面有深刻入微的挖掘,表现“压抑的悲哀”相当出色,更令笔者惊叹的是她的语言特色,也介乎新旧雅俗之间,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可称出神入化,有很多令人叫绝的齐喻、齐景、齐彩、奇情。以一个年轻女子的柔婉作品入木三分刻画、冷艳逼人的描写,她的观察之细致,笔力之张扬,语言之放恣,且不论作品是否在超级发挥上达到大师水准,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百花园中,张爱玲的小说堪称一绝。她的小说仿佛是一树的繁花异果,又似刚刚从人间的温厚情感里洗练出来的,词语新鲜而独特,令人爱不释手。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之令狐文艳创作

目录 令狐文艳 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 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 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 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 五、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16 六、结束语;--------------------------------------------11 内容摘要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秀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导语:的作品,分写、散写、杂写、改写等各种表现形式都被她有理论、有系统、有条理地拆拆拼拼,居然造就了一代名家风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的艺术表现特色,欢迎大家借鉴阅读! 岁月如流,即便是过了数十年后的物是人非,那个红颜飘零、命运多舛、最后魂断异乡的“残酷天才”张爱玲,依旧能让你为她给读者营造的光影陆离的所倾倒。一个目空一切,笑观世界沧桑,对世间冷暖悲欢离合都淡然处之的女子;一个身着精致旗袍、婀娜多姿,看破人情世故、对世界深深厌倦的女子,一个事不关己、笔调哀婉,在茶烟缭绕中讲述一个个女子的故事的女子,如此精致,如此孤傲。她用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旷野,华丽哀婉的笔调诉说,以一种贵族式的华美和西方异域风情在中国本土亮相,无论是精致的情怀,怀旧的贵族情怀,个人主义的话语,还是深藏的女权主义,她对生命的理解总是彻头彻尾般透彻,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矛盾与尴尬。 她出身名门,在书香与官僚气中成长,濡染着贵族文化浓重的末世情调,接受土洋结合的文化校阅,她的经历跟她的世俗小说一样,家道中衰、父母离异、人情冷漠,“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后,她过起了普通^柴米油盐的生活,这个“天生写悲剧的人”,因童年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悲观寂寞、敏感脆弱的性格,以至于她的小说总是以苍凉悲壮的面目示人,打着“苍凉的手势”沉入永恒的时间之河。她的小说被人称之为“在一个水土特别不服的地方探出头来”,她用独特的视角审视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彻底披露人性,在“冷峻”中窥伺人生,带着对现代都市生活悲剧意味的思考,以孤凄的感受展示特定时代中普遍的病态人生,并表现出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无可奈何,她用站在高处鸟瞰人间百态的姿势,以第三者的身份,用敏锐冷酷的笔调带我们走进一个个女子幽谧的世界。 意象是指通过色彩、光线、物品、声音等营造出的物象形态,就意象而言,张爱玲用其密度较浓。鲜艳夺目而不减其凄凉或阴森的气氛,总是有意无意地把那种对人生莫测的苍凉感悟物化为具体可感的世俗生活中的东西,把最昏暗最荒凉的感觉落实于眼前的实物上,使之意象化,艺术化,增加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很多人写过张爱玲小说中意境手法的运用,无非是“月亮”“镜子”这些已经被世人熟知的家什,本文在这里不再重复前人所见,重点谈一下张爱玲接受西方新观念后在本土小说中的应用。 在封建家庭和西洋文化双重熏陶下,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呈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神韵,更融入了现代西洋小说的精髓,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流转自如的笔触,使她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各种文字技巧,而她笔下的意象描写也因此具有鲜明灵动的视觉性。张爱玲的教育经历使得她很早就能用英文给杂志社写稿,在她客居旧金山的时候,主要靠为香港公司写为生,还曾为英文杂志写影评剧评,这使得她对电影有着莫名的情怀,她对电影的喜爱和电影表现手法的熟悉,在她的作品中都一一呈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