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师大版)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导学:历经十几年的学业打拼,终于跨入大学校门,此刻你会发现: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开启了另一段新的人生里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再次启程,努力打拼,积极进取的动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支撑你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适应和发展是大学期间成长的两大主题。初入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适应。这是今后开启任何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初次与原生家庭分离……生活几乎进入全新的模式,需要在很长时间内,耗费一些精力让自己尽快了解和接受方方面面的变化,尝试新的方法,有效应对各种新问题。良好适应之后才能尽快进入发展期。发展意味着能与所处环境相融合,良性互动;找到适合自身、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成长方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自己,塑造自己,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增长经验,成就理想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章的学习目标。

认识大健康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幸福人生的必要因素。从生物—医学、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三大视角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全面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

学会使用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主动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1.大健康观

1.1“理想人生”

1.2 幸福人生的要素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能使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以及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的行为模式采纳过程。

汇总很多人对“幸福人生”的解读,抽取出三个基要因素:健康(身心)、工作(或事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用一组数字表示: 1 0 0。

第一个“0”代表工作

第二个“0”代表家庭

“1”代表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假如工作和家庭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若没有前边的“1”,人生不仅谈不上圆满,你上交的这份“幸福人生”的答卷也只能是“0”分。没有了健康,后边的两个零将失去意义。

1.2人类认识健康的轨迹

人类对于健康的认识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从关注单一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到认识到多因素交互的作用,从消除疾病、延长寿命到全面提升生命质量,从身心分离、重生理轻心理到形成整合的大健康观,期间经历了五个阶段。

1.精神病学者麦灵格()从临床医学的角

度解释健康心理的特征:“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意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2.理学者英格里士()从心理学的角度解

释健康心理的特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

3.社会学者波孟()从社会适应的角度解

释健康心理的特征:“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个体心理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角度,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 )提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有价值心质”,包括9项内容:

(1)幸福感,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

(2)和谐,内在情绪平衡,欲望与环境之间协调;

(3)自尊感,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4)个人成长,潜能充分发挥,自我实现;

(5)个人成熟,个人发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水平;

(6)个人统合,能有效发挥理智判断力及意志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

(7)保持与环境良好接触,生活于现实生活中,免于疏离感;(8)有效适应环境,能面对问题做理性思考,有效解决;(9)从环境中自我控制,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

2.1 心理健康的评估

健康评估可以分为生理学指标、心理学指标和社会学指标

这种对健康评价指标的划分是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多维健康概念相对应的。

“你心理有病吗?”“你心理健康吗?”相比较而言,第一个问题更容易回答。因为心理健康的评估是个多维度、多水平、动态的、边界模糊的问题。极端的心理异常状态很容易根据经验识别,科学的、较为客观的评估或诊断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

2.2 健康心理的特征

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正常心理十项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成规之下,对个人的基本要求能做恰如其分的满足。

实用的六项标准

(1)积极的自我观念。

(2)对现实有准确的知觉能力并能做出有的效适应。

(3)有工作、勤于工作而且热爱工作和学业。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

(6)适当调控情绪.

2.2.1 拓展阅读一:健康心理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A. 思想态度——处理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态度

1. 面对所有的人、事物都抱着“三赢”的态度:你好、我好、世界好

2. 经常能怀着“我如何能做得更好?”的态度

3. 经常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4. 在困难时能够刻苦坚持

5. 保持灵活的态度(心理弹性较大)

6. 有创意和灵活感(而非僵化、自我束缚)

B. 学习提升——保持与时俱进、乘风架浪的能力

7. 对很多的事情都有兴趣

8. 有效运用本人的思考模式学习工作

9. 努力掌握各种学问和知识

10. 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我不会……,我不能……”)

11. 不满足于简单答案而想了解更多

12. 有尝试的勇气和行动(“试试看”)

C. 自我管理——有效地照顾自己的人生

13. 自己可以做的不假手他人

14. 自己想要的自己去争取、创造

15. 以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为荣

16. 在思想和行为上爱护和尊重自己

17. 良好的时间管理

18. 有效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任务管理)

D. 人格发展——有效地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进行定位

19. 认识自己拥有和未拥有的能力

20. 能够改变妨碍自己成长的信念

21. 具备有效思维的能力——总是维持着可以接受、学习与成长的空间

22. 肯定自己的资格与别人的一样,也肯定别人的资格与自己的一样

23. 尊重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能力界限

24. 认识和珍惜自己能够影响这个世界的能力

E. 情绪智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25. 明白情绪取决于本人的信念系统

26. 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

27. 具备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28. 关心别人的感受

29. 明白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例如焦虑、恐惧)

30. 能够接受失去

F. 人际沟通——有效地与他人相处

31. 具备有效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32. 能够主动与他人接触

33. 接受其他人跟自己的不同之处

34. 能够妥善应对别人的不良行为

35. 能够面对公众说话

36. 良好的谈判辩论能力

第二节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

影响个体健康成长的因素极为复杂,先天与后天、内在与外在、必然与偶然,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在诱发因素与结果之间几乎不存在因果关系。经过多年研究,可以确定一些与健康相关程度较高的因素,形成了解释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模式。现有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大模式或三大视角:生物—医学的模式、心理—行为模式、社会-文化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注重遗传、解剖生理结构、生化、中毒感染、内分泌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交互影响,这是分析健康问题的成因时,需要考虑的基要因素,这些也是我们要维护心理健康首要关注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遗传性状,而每一个人都与他的直系亲属有相似之处,这是我们从共同的祖先继承下来的最大遗产。遗传基因为个体健康打下了基础,也为确定遗传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借鉴。正如你的肤色、身高、体型、毛发、眼睛可能从上一代遗传一样,健康的特征也会代际相传。如果某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患心血管疾病、精

神分裂的人数较多,那么他(她)可能因此成为心血管疾病、精神分裂高风险人群中的一员。

●对家族的追踪调查和对双生子的研究

都证实了父母的遗传基因与子女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如智力低下、多动症、癔病、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上海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精神障碍患者的亲属中患有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比正常人的亲属高出6倍。此外,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障碍也与家族病史有相关。

●随着遗传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的深

入,人们发现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疾病是相当广泛的。掌握了遗传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就可以利用遗传学理论来尽量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者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直接研究基因缺陷与疾病的关系。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不仅使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到哪些疾病与遗传有关,而且也开辟了用基因修复等方法对遗传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广阔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只是个体的健康起点,它仅仅决定了潜在的可能性。健康的基因不能确保健康的生活,遗传缺陷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导致疾病。基因与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的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才能导致个体的健康结果。

创建家族健康树分为三个步骤:

画出家族结构

记录家庭成员的信息

寻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2 生理因素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心身因素的交互影响

虽然我们习惯的说法是“身心健康”,但事实却往往是病由心生,“心身疾病”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健康状况是心身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如长时间的焦虑、忧郁、悲伤、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引起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导致失眠、心跳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月经失调等,这类情绪在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甲亢等心身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癌症的普查工作中也发现,心理因素与多种癌症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

系。临床研究也证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疗愈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健康的心态很难保证身体的康复。积极的心理状态则是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心态积极的人,善于自我调节,使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平和、愉悦的状态,善于平衡高强度的学习、工作与休闲的关系,身心松弛有度,热爱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心理经常处于愉悦状态,身体机能也会处于良好状态,使人远离疾病。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汤姆斯和贝兹博士曾对医学院的一批学生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他们从1948年起,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心理测验,按照学生的性格特征把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处事谨慎、情绪稳定、安静、容易知足等;第二类的特点是活泼、开朗、轻松、自在等;第三类的特点是情绪易波动、脾气急躁、容易发怒、期望值较高、总不知足等。到1978年,他们对这些人的健康纪录进行检查分析,发现第一类人患有严重疾病(包括冠心病)的人数比例为25%,第二类为26.7%,第三类则为77.3%。说明不良性格特征会使人有更多处于应激状态的机会,因此会对健康产生更多的负面作用。

美国两位心脏病专家莱.路曼和迈.弗里德曼研究了性格特征与冠心病发病率的关系。他们根据大量病例的分析提出了A型性格的人比B型性格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的论点。A型性格的特点是: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做起事来不知道休息,生活节奏快,性子急躁,缺乏耐心,容易发火;B型性格的特点则正好相反:性子温和平静,容易知足,做事从容不迫,很少发火。他们分析了113例冠心病患者的性格,发现属于A型性格的人有80例,占总数的71%。事实上,弗里德曼本人原先就是一个典型的A型性格的人,而且为此患了心脏病,自从发现了其中的联系后,开始注意改变自己的处事态度与方式,结果从A型性格变成了B型性格,此后他的心脏病再也没有复发过。

2. 生理因素导致心理异常

个体在成长的各个阶段,身体发育受到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有可能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胎儿期,母体的生理指标异常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胎儿。例如,孕期营养缺乏、患病及服用药物、情绪不良等都可能对胎儿的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母亲孕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日本学者用妊娠母鼠做实验发现,把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1/10,出生小鼠的体重将减少23%,脑细胞将减少20-30%。出生是一个人从寄生状态到独立生存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新生儿的各种组织器

官非常稚弱,外界的不良刺激很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母亲分娩异常,如早产、难产、窒息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脑组织损伤,从而导致心理异常。有关研究表明,7%—11.76%的儿童与分娩异常有关。

成长过程中患病,或身体受到物理性作用而引起的伤害,例如持续高热、炎症、生理变态反应、机械性外伤、电伤、放射性伤害、热伤、烧伤、冻伤等,也有可能导致脑组织机能活动环境异常、脑组织受到侵害,对脑的局部或全部机能发生干扰或破坏作用而引起心理异常。一些对脑组织有影响的疾病如脑炎等疾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导致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和幻觉等。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脑裂伤、脑水肿、颅内出血等症状,也可能导致脑功能的异常。

来自于机体内外的有毒化学物质在引发身体病变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心理异常反应。其中一类是外来毒素,例如,铅、砷、汞、锰、二氧化碳,汽油、甲苯、有机磷,兴奋剂、麻醉剂、镇静安眠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一些精神类药物等等。另一类是由于某些系统性疾病使正常或异常代谢产物在体内聚集所致的内生毒素,常见的有糖尿病性昏迷、尿毒症、肝性脑病等。

3. 内分泌与心理健康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由许多腺体组成,腺体把一些化学物质直接释放到血管或淋巴系统中,那些被释放的化学物质就是激素。激素被传递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影响我们的内部活动和外部行为。在压力情境中,肾上腺分泌会增加;在情绪高度紧张和记忆形成时,激素的分泌量也会增加;愤怒和害怕与不同的激素分泌有关;肾上腺性激素的分泌直接影响个体的性特征发育,一些青春期或更年期的情绪问题与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若内分泌功能失调,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活动。如甲状腺功能过盛,会引起新陈代谢亢进,除发生眼球突出、心悸、手颤等躯体症状外,还会使患者出现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心理症状。甲状腺功能不足则使儿童出现呆小症,使成人出现粘液性水肿,会引起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

3.从心理—行为的视角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心理因素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状态不完全取决于人生中有什么样的境遇,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境遇。事实上,人们经历的生活事件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人人都会面临压力、痛苦、冲突、危机、快乐、幸运,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每个人的应对方式、对于人生的体验、领悟却千差万别。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功能状态的良好,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关键因素在于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

机制的完善程度。了解了这部分因素,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调控自己的心态。

第一节教师心理健康概述(1)

第一节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一、何谓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提出具体的健康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二、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

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3.社会健康 二、心理健康概述 一、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 1.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 2.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 3.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 ?(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统计学标准适应标准症状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 正常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准则。 注意:文化是发展相对的规范也是相对的 适应标准: (1)行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2)行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3)其行为严重妨碍其日常生活; (4)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特征 1、智力正常 2、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3、情绪积极稳定:察觉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控制情绪 4、人格和谐完整:人格特征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宽容他人接纳他人认可他人 6、社会适应良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WHO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标准:“5+3”标准:即“五快”、“三良” “五快”:快食: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 快便:排泄通畅,轻松自如 快睡:入睡快,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 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快行:行动自如,步伐轻松,流畅 三良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沉浮自如,观察问题客观,有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注意: 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化、发展)。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当重要 二)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大一新生阶段 2、人际关系问题 3、学业问题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5、网络成瘾问题 6、择业与就业心理问题 三)影响因素 1、自我认知危机 2、冲突与挫折 3、环境变化 4、学业期望 5、人际关系 6、生活事件 7、家庭环境 如何生活得健康? 1、要有目标和追求 2、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3、笑口常开 4、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喜悦 5、学会和别人愉快相处 6、有几个知心朋友 7、要经常运动 8、学会宣泄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1题单选题(2分)()是制定目标以后,保障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 A B C D 决心时限信心行动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题(2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是一套高度复杂的自动追逐目标的机制,该观点特指人的() A B C D 自我催眠机制心身交互影响机制目标导航机制压力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题(2分)职业倦怠最为集中也是最多的年龄段是()A 23岁之前年龄段的人群B 23至27岁年龄段的人群 C 27至45岁年龄段的人群 D处于即将退休的年龄段的人群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题(2分)工作创新的首要前提() A B C D 方法创新 意识创新 自我创新 保持工作环境“常新”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利于心理健康,哭就因该哭出来。这是()的情绪调控方法。 A B C D 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情绪放松调节 情绪ABC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2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 A30% B55% C65% D80%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题(2分)心理现象分为()。 A B C D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参考答案:A 第8题单选题(2分)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B C D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下列不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是() A B C D 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双向信息交流,交互性较强 学习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题(2分) 分布 A U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就人群而言,需要呈()B倒U型

心理健康概述教案

中国一重技师学院教案

和变态心理等。即心理和精神是正常的,但是正常是相对的,正常都有一定的范围,偏离了常态一般都可以称为疾病。而且健康水平也有高低之分,从低到高分为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病),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神经症、精神障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极端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绝对的界限,每一种心理健康水平都与另一种水平相联,很难将一种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种截然区分开来(极端情况除外)。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代表着他就有健康的个性。其实关于健康来说,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心理一般来说都是健康的,只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在适应社会和外在环境的过程中才生病的,变的不健康的,所以每个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只要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都是可以恢复健康的。2.心理健康的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描述,并无一个普遍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模式中的一种。自我实现者模式: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旨在研究和挖掘人类心理的最大潜力,他把那些能发挥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他认为这类人在人类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我们的楷模。 二、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 人们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人们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人们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人间天堂 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人们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人们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人们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人们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人们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人们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人们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人们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人们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师大版)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导学:历经十几年的学业打拼,终于跨入大学校门,此刻你会发现: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开启了另一段新的人生里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再次启程,努力打拼,积极进取的动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支撑你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适应和发展是大学期间成长的两大主题。初入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适应。这是今后开启任何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初次与原生家庭分离……生活几乎进入全新的模式,需要在很长时间内,耗费一些精力让自己尽快了解和接受方方面面的变化,尝试新的方法,有效应对各种新问题。良好适应之后才能尽快进入发展期。发展意味着能与所处环境相融合,良性互动;找到适合自身、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成长方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自己,塑造自己,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增长经验,成就理想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章的学习目标。 认识大健康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幸福人生的必要因素。从生物—医学、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三大视角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全面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 学会使用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主动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1.大健康观 1.1“理想人生” 1.2 幸福人生的要素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能使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以及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的行为模式采纳过程。 汇总很多人对“幸福人生”的解读,抽取出三个基要因素:健康(身心)、工作(或事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用一组数字表示: 1 0 0。 第一个“0”代表工作 第二个“0”代表家庭 “1”代表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假如工作和家庭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若没有前边的“1”,人生不仅谈不上圆满,你上交的这份“幸福人生”的答卷也只能是“0”分。没有了健康,后边的两个零将失去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教学内容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现在开始上课。大家好!和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健康的话题。首先恭喜大家进入大学阶段 生活,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大家对大学生活应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学生会招聘、各式各样的竞赛、征文、演讲、校园歌手大赛、街舞比赛、书画比赛等等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还有相对不那么紧张的学习,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远离父母身边,与室友朝夕相处的寝室生活…… 同学们应当体会到了大学和高中的一些区别。大学不是高中。高中是为了参加高考读大学,那么读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 2、“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和没读大学有什么不同?有的答案是为了找工作,改变命运, 长见识,为了赚钱,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考研,出国,谈恋爱……我们知道,目标决定结果,如果读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有用”,那么许多有趣的相对无用的事情就会变得苍白,比如被某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击中,比如感悟我们文明的洪流,比如理解生命,比如眺望永恒的星空,比如谈恋爱(除非你的谈恋爱是功利性质的)。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进入大学,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 同时,这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拥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全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系统的接受教育。这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期,是把“校园学习”和“进入社会”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是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时期。在这个震荡过程中必定包含了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奠定了未来基础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决定了你是谁。而你是谁决定了你要到哪里去,决定了未来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出国或者读研等等。因此,可以说,读大学就是为了成为你自己。 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想强调一下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性。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 泊桑曾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流泪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4、那么,有了清晰的目标,为了成为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学些什么呢?有人认为大学应该 学七件事:①自修之道:学会学习,不断思考、总结,培养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除了记住、理解、还要有批判精神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从各个途径吸收知识和方法。②储备知识:从心理上来看“知识就是力量”是指,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能使人不慌乱,是形成大智慧的基础,能提供给人稳定感和自信心。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英语。它是21世纪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学习好英语,在现代地球村里不管是阅读文献还是对外交流都将如鱼得水。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尽量阅读原版的英文文本,练习口语和听力,持之以恒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还有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等等。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些知识和以后工作未必一致,我建议大家把这些知识看成是磨刀石,只要把刀磨快了,砍什么都不费劲儿了。③实践贯通:常言道“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明白”。④培养兴趣:首先是培养专业的兴趣。乔帮主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的事业。就算是目前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一个专业包含N个领域方向,你完全有可能培养起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其次是勇于尝试,培养多样的兴趣。其实,人对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冲突区的资源,但是我们人为的附加了很多物质刺激。也就是说,我们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种本能。保护这种好奇心,并且有意识地发展它,寻找终生志趣,将会使人生变得有生气。⑤积极主动:成为你自己,首先就是要让你对你自己负责。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 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因为大学四年将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积极主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得体会 心里健康,遇事就会往好的方向想,总是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心里健康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其实很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心里素质不好,自己吓自己。所以心里健康是极其重要的。今天了一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一般说到健康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被认为在讨论身体上的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个尝尝被忽视的问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过程,要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需要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结合起来。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行政管理、接人待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21世纪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会用自己的心理想法来揣摩他人,这其实可以认为是一个水中看月的过程,你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所映射在你心理的他人就会折射你自己的内心想法。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能够与身边的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行政管理方向的人员,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对自己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一下的想法。 作为一名员工,与领导关系、与同事关系、与客户关系不协调是导致员工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下,面

对领导很多员工会选择阿谀奉承的方式,而真正忽视自己的价值和创造力。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公司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是虚与委蛇的马屁精,企业就会失去了真正干事情的骨干力量而最终走向失败。所以面对领导,我们应该正当摆正好我们是为领导创造价值的员工这样的观点,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螺丝钉,都能够有自己的意义。而对于同事之间,很多员工会有竞争心态、有嫉妒甚至排挤的想法,这必将导致在关己利益面前与同事产生矛盾而导致工作不顺利。正确认识对于同事的关系是一个员工在企业能够快乐工作下去的重要心态,同事是与自己共同工作的伙伴,是与自己一样为公司带来价值的合作伙伴,只有同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构成一个团结的团队,不同的团结的团队才能够构成团结的公司,而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凝聚力是一个公司企业软实力的体现。所以对于同事,不应该怀着嫉妒甚至排挤的心态,而是应该和谐合作、共同进步、共创双赢。都说顾客就是上帝,一个企业没有顾客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和顾客打交道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顾客的原因而怪罪顾客。所以作为一名员工,我认为在面对领导、同事和顾客的时候都应该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拥有一个优良的心理素质。 其次是心理的自我性质,学习心理学我认为最大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去如何与人打交道,而是深刻的认识自己,给自己指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沮丧、挫折。当处于人生的低谷,也许心里脆弱的人会选择轻生来寻求解脱,然而那样的方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教与学目标: 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涵义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 ——马克思 “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洛克 “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 ——叔本华 一、健康的涵义 1.神灵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一)健康概念的演变 (二)健康的定义 汉字中的“健康”:体健、心安和适应社会需要 《晋书·郭璞传》中的“健”,即肌体强壮有力; 《尚书·洪范》中的“康”,即平安、安乐。 生物学的角度——强调人生理、身体的健康 美国医学哲学家鲍斯:“什么是疾病?凡是与健康不一致的都是疾病。……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里的正常状态是统计学的,功能是生物学的。” 1979年,《辞海》: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个体参与复杂社会体系的本质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健康可以理解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48年:“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1989年:“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四个层次: 生理健康——没有疾病,功能正常,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各种心理功能正常,心理活动协调,人格发展良好,能应对环境的变化。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接触良好,角色符合社会要求,行为表现符合社会文化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课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 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曾经有人用“”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0”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蒙田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提问】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是对健康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⑴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⑵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⑷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⑸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⑹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⑺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⑻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⑼头发光洁,无头屑; ⑽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从这十条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身体健康是“硬件”,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是“软件”,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概》知识点 一、解释名词 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 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 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 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 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 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 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 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 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 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 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15、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控制 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避免 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反应方式。 *16、替代行为;就是寻找新的目标 来代替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 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17、升华行为:是将挫折感受转化 为一种奋发上进的动力的反映方式。 *18、逃避行为:这是一种想方设法 躲开挫折行径的反映方式。 *19、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具有 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 至极。 *2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工作是 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 *21、自我质辩:即同自己的完美主 义要求进行辩论,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 *22、角色互换:即把那些要求别人 的期望标准用到自己身上,体会一下被 别人苛求的感受。 *23、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24、情感的两极性:人的任何一种 情绪与情感体验都有性质上完全相反的 两种表现,高兴与生气,喜欢与厌烦等。 *25、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 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对方有 它的道理 *26、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指在不妨碍 或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 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 *27、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 *28、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人们感 兴趣和关系的对象,以外部客体为主的 属于外向型,以主体自身为主的属于内 向型。 *29、A型性格:性格急躁、争强好 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 天忙忙碌碌,常感时间不够的人是A型 性格。B型性格的人正好相反。容易知足, 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 *30、大五人格结构:即从五个大的 方面来描述人类的性格结构;第一、外 倾性。第二、随和性;第三、认真尽责; 第四、情绪稳定性、第五、求新性。 *31、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 效应,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学生在学业、 智力、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 变化,称为“期望效应”。 *32、成功教育:即通过各种措施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学生形 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与自尊心的教育模式。 *33、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反映的主 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 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 *3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通常 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 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35、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微观的 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 风综合而成的。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 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 用。 *36、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 心理关系,它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 离。 *37、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 生心态的重要因素,改善和协调好师生 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 途径。 *38、文人相轻:是封建社会遗留下 来的一种坏习气,指的是文人之间相互 轻视、贬低的不良习气。 *39、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 碍”或“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是由 脑器质性损伤、遗传基因的作用、神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第一章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教学教案 第一章健康“心”观念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掌握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2.了解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够识别如何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并能从中进行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 3.了解身心一体的健康理念,意识到健心&健身的重要性,掌握健心&健身的具体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 3课时 授课序号:S01-S03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 教学难点:家庭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 五、参考教材 夏翠翠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教学过程 (一)S01:心理健康导论 1.案例引入 张帅:男,19岁,大二,计算机专业,话剧社成员。

佳琪:女,18岁,大一,中文专业,正应聘话剧社社员。佳琪上大学以前是个超级学霸,一心只知道用功读书。 上了大学后,佳琪听师兄师姐们说以后进入社会只凭学习好是不行的,要踊跃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锻炼自己的能力。思来想去,她选择了一个自己想尝试的社团——话剧社。 佳琪和张帅在面试中第一次相遇。佳琪长相清秀,性格开朗。在面试中,张帅向佳琪提了很多问题,她毫不紧张,对答如流,最终进了话剧社。自从佳琪进了话剧社之后,张帅就对她格外关注,逐渐产生好感,十分想在佳琪面前好好表现,但是话剧排演的时候,只要佳琪在他就经常忘词。有一次张帅明明晚上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到排练的时候又搞错了,惹得台上的人一阵爆笑。张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帅纳闷——我英俊潇洒、出口成章,怎么见到佳琪就变得愚钝了呢,面对几百人的演讲我都不紧张,怎么在佳琪面前就词不达意呢?张帅开始觉得自己不正常了。 张帅一紧张就词不达意,这还算好的,张帅的同学小刚,每当心情不好或者紧张的时候,他就会买东西,宿舍里堆满了他买的电子产品和衣服等,这些东西足够宿舍几个人用4年的了。同是话剧社的小美,一紧张就想吃东西。有一次,在话剧社的大型表演前,小美很紧张,拉张帅去吃东西,好家伙,一顿吃了2碗面条、3个烧饼,比张帅胃口还大。 小刚和小美都是张帅眼中的奇人,张帅觉得他们不正常,但又说不上怎么不正常。 教师通过以上案例引入:什么是正常、不正常,进而为心理健康的概念做铺垫。 2.什么是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1989)健康不仅包括强健的体魄,还应包括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仅指没有患上心理疾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 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 号))“。 健康新理念: ①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相对的状态,而不是指“十全十美”; ②心理健康是人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或行为的偶尔出现以及轻

心理健康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提纲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 与标准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符合的三项基本原则:①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②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③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①统计常模;②社会规范; ③生活适应;④临床诊断;⑤主观经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智力水平正常;②自我意识正确;③人际关系和谐;④生活平衡积极;⑤社会适应良好; ⑥情绪乐观向上;⑦人格统一完整。 4、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①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②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③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④正确认识周围世界;⑤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⑥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 质和目标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6、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功能:(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③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 高学生适应能力。(2)推进学 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①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 教育目标;②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 实施创新教育。(3)推进社会 文明与进步:①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和谐 (稳压器和润滑剂的作用)。 7、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 展教育中具有乘数效应,起着 “酵母”式的放大和促进作用。 概括起来是:①基础和中介作 用;②操作和推动作用;③激 励和增效作用。 8、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 不同点:①理论基础不同;② 学生观不同;③目标侧重不同; ④工作内容不同;⑤工作原则 不同;⑥仿佛手段不同。共同 点: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部分;工作的对象都是正在成 长的学生;根本的目的都是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 全面提高。联系:心理健康教 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 育的途径,巩固了德育的基础, 强化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使 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教 育获得了更为和谐的统一。同 时,心理健康教育又不能脱离 德育的要求,因为德育决定着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 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 互相取代。它们在学校教育工 作中可以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 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 似鸟之双翼,不应缺一。 9、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的依据:①体现素质教育的总 体精神;②促进个性的充分和 谐发展;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 来;④兼顾社会和个人需求。 10、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①基础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增进心理健康;②基本目标: 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③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总目标:提高 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 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 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 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 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 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 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 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 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 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 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 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 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 品。 11、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①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 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② 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 的心理咨询和辅导;③面对教 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 健康发展。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 原则:①教育性原则;②主体 性原则;③差异性原则;④全 体性原则;⑤整体性原则;⑥ 发展性原则;⑦活动性原则; ⑧保密性原则。 第三章心理健康教育的 历史与现状 13、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 产生与兴起主要受益于心理卫 生、心理测量和职业指导三个 领域的发展与推动。 14、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 的兴起做出直接贡献的先驱当 属美国人比尔斯。1909年2月, 在比尔斯的努力下“美国全国 心理卫生委员会”在纽约成立, 1930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 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成立了 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 委员会”。 15、1905年,法国心理学 家比奈和西蒙合作发表了由 30个问题的资历测验量表,心 理测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 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因而心理 健康教育有了更可靠的依据与 保证。 16、1908年,帕森斯在波 士顿创办了职业局,著有《选 择职业》,被誉为“心理辅导 之父”。1896年,维特默在宾 西法利亚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 第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被 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 1915年,格赛尔被誉为美国第 一位具有学校心理学家称号的 人。 17、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 现状:①专家队伍扩大,政府 投入增加;②人才培养加快, 资格要求提高;③服务领域广 泛,工作任务加大(美国中小 学心理辅导内容:心理诊断、 咨询会诊、干预。法国:定向、 干预、整合);④专业组织机 构成立,学术期刊创办,学术 研究加强。趋势:①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者资格认定的职业 化、高学历化取向;②心理健 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途径的 多样化和整合化取向;③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的专业 化、实践化和研究化取向;④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 化取向。 18、1930年,吴南轩在南 京中央大学心理学系开设心理 卫生选修课,开创国内高校之 先河。1930年5月5日的第一 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中国心 理学家刘瑞恒当选名誉会长。 1936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 会”成立。1944年,丁瓒创办 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卫生实验 室、咨询所和门诊部。1917年,

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论(选修课)

第一讲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一、什么是健康?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什么是健康?你们是否健康?是肌肉隆起、不生病就是健康吗?先请大家看一看下面几个例子当中人的行为,你说他们健康吗? 1.某干部子女在参加一个抢劫案的宣判时,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犯什么法,还不是没有后台。”他认为只要有后台犯什么法都没关系。事过3天,他拦路抢劫两个个体商贩,结果造成严重伤害,被判10年有期徒刑。 2.有位中学生骑车在校园内乱闯,撞伤了三位比他低一级的同学,他非但不觉理亏,反而指责别人挡了他的路,受害者说了他几句,他立即拳脚相加,把别人打成重伤,眼看有生命危险,他却毫不动情,麻木不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3.她,16岁,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总是用香皂洗手,每次总要洗十多分钟,洗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洗完手要用一两个小时。 4.她,刚满18岁,高中即将毕业,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用一条尼龙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进入高中后,她言语减少,行动迟缓,失眠,有时蒙头大睡,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惧怕考试。她常说:我好累呀,真想死去。 他们是否健康呢?说他们不健康,似乎又没有什么病,他们的身体都很强壮,借助各种检查,都不会发现任何细菌、病毒的感染,也没有任何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身体机能的损伤。但他们确实不健康,而且问题还很严重呢。 健康,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必须是身心平衡、情感和理智和谐的人。 早在4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对健康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该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说,健康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首先是身体健康。(1)体型健康,正常人身体各部分应结构匀称适中。(2)体重正常,其计算公式为:男子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9;女子体重(公斤)=身高—104,上下几公斤属正常,不应太胖也不能太瘦;(3)安静时脉搏频率75次/分钟左右;(4)安静时血压正常,理想状态为120~80,130~85之间也属正常;(5)安静时肺活量正常,在3000~4000毫升左右。

新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概述

《新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成果概述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5月30日 课题主持人: 王建龙 课题所在单位:邢台市宁晋县唐邱中学 立项级别: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1020016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我校全体教师都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实效的需要;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的需要。 我国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各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美国一向注重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尤其注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的运用。通过诊断、评价、咨询、预防和干预等形式,为学生创建有益于身心 健康发展的环境。自20世纪以来,美国学校心理教育由产生至成熟,发展非常 迅速。学校心理教育正成为目前美国应用心理学体系中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并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积极以社会需求促进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第二, 专业队伍庞大,培养计划完善,第三,服务职能和内容广泛,组织管理机构健全。 在我国,自从2002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 要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例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