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硬盘测试

硬盘测试

硬盘测试
硬盘测试

硬盘测试

目录

目录

硬盘测试 (1)

目录 (1)

2.1、产品型号与制造商: (1)

2.2、外观目测: (1)

2.3、测试环境: (2)

2.4、测试所用软件: (2)

2.4.1、软件名与版本: (2)

2.4.2、软件操作指南: (2)

2.4.2.2、Aida64 Extreme (7)

2.4.3、软件使用说明(英文版): (8)

2.4.4、软件下载链接: (9)

2.5、测试流程: (9)

2.6、额外性能测试: (10)

2.7、测试记录: (10)

2.1、产品型号与制造商:

2.2、外观目测:

2.3、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包括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如下表

2.4、测试所用软件:

测试所用软件分别为:HD Tune Pro、Aida64 Extreme都是使用的较新版本,他们的下载链接见本节软件操作指南之下载链接。

2.4.1、软件名与版本:

测试所用软件有以下两种,两种软件使用中,必须采用交互式使用。

2.4.2、软件操作指南:

这里只把平常能够使用得到的相关的操作,做一些简单的说明和图示提示,详细操作见每种软件的帮助文档。

2.4.2.1、HD Tune Pro:

HD Tune是一个硬盘检测软件,它能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等参数,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读取硬盘的SMART信息。SMART信息保留在硬盘的系统保留区内,位于硬盘0物理面的最前面几十个物理磁道,且不允许最终用户对信息进行修改。

2.4.2.1.1、测试界面:

在相关链接下载名为“HdTunePro_500_trial_2.exe”的安装文件,按提示依次安装。

本软件安装过程相对简单,这里就不已图示方式逐一介绍,安装好后执行“HD Tune Pro”

得到本测试软件的主界面,如图_所示:

上图是老板本测试选项卡与新版本测试选项卡对照翻译,在使用过程中会用到。

图_2.1-1

2.4.2.1.2、测试前的相关设置:

在主菜单下点击“File”进入如图_2.1-2所示,单击“Options…”进行相关设置。

如下图_2.1-3所示:

图_2.1-2

2.4.2.1.3、设置完成:

设置单击“确定”,这样测试前的相关设置相对完成。

图_2.1-3

2.4.2.1.4、开始测试:

返回到主界面后,选择测试选项卡中的“Health”选项测试硬盘的健康状况如图_2.1-4所示,在信息栏中将会显示硬盘的健康状况,下图硬盘属于“亚健康”。

图_2.1-4

2.4.2.1.5、测试过程:

测试硬盘,除了了解一些硬盘的基本信息以外,要测试器硬盘的健康状况,和柱面是否有损坏以及柱面读取速度的快慢等信息,这个测试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如图_2.1-5所示:

图_2.1-5

2.4.2.1.5、测试相关数据如下表:

2.4.2.1.6、最终测试结果:

HD Tune Pro,最终测试结果,如图_2.1-6,如果没有坏道将全部显示绿色方框图,一旦有坏道存在,则有部分红色方块,并在信息栏给出具体的柱面范围。

图_1.1-6

2.4.2.2、Aida64 Extreme:

AIDA64是一款测试软硬件系统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详细的显示出PC每一个方面的信息。AIDA64不仅提供了诸如协助超频,硬件侦错,压力测试和传感器监测等多种功能,而且还可以对处理器,系统内存和磁盘驱动器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由于第一章已简单介绍了Aida64 Extreme Edition软件的使用,在这里就不再讲解,其他类似炒作见,第一章1.4.2.2、Aida64 Extreme,

2.4.2.2.1、软件下载:

在相关链接下载名为“Aida64 Extreme Edition”的文件,直接使用便可,无需安装如图_2.2-1所示

图_2.2-1

2.4.2.2.2、软件使用:

打开目录为“Aida64 Extreme Edition”的文件夹,如图_2.2-2所示。

图_2.2-2

2.4.2.2.3、测试过程:

单击鼠标左键,进入测试界面,如图_2.2-3所示。

图_2.2-3

2.4.2.2.4、测试结果:

导出相应的测试报表,如图_2.2-4所示:

图_2.2-4

2.4.3、软件使用说明(英文版):

在使用软件过程中,有很多功能我们还没有使用到,因此下面把软件的使用说明,以及相关的帮助文档以链接的方式嵌入到文档中来。

2.4.

3.1、HD Tune Pro Ver_5.00帮助文件:

HD Tune Pro Ver_5.00相关详细操作说明详见帮助文档。

2.4.

3.2、Aida64 Extreme 帮助文件:

Aida64 Extreme Edition相关详细操作说明见帮助文档。

2.4.4、软件下载链接:

由于采用的几款软件在我们工作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在Internet中有很多类似的相关下载链接,为了我们计算机数据的安全,现将几款测试软件的官网嵌入到文档中来,以便软件的下载,而不受其他链接的安全威胁。

2.4.4.1、HD Tune Pro文件下载:

HD Tune Pro Ver_5.00软件下载链接:

https://www.sodocs.net/doc/265446203.html,/download.html

2.4.4.2、Aida64 Extreme文件下载:

Aida64 Extreme,更新版本,软件下载链接:

https://www.sodocs.net/doc/265446203.html,/downloads

2.5、测试流程:

2.6、额外性能测试:

2.7、测试记录:

下面是配件测试数据库中硬盘测试表(部分记录项)

产品测试报告模版

XX产品测试报告 1.简介 1.1项目概述 此测试报告主要描述了XX产品的测试的时间,测试环境,测试计划安排以及测试过程进行描述;对测试缺陷数据进行统计,测试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测试结论和测试总结。 1.2编写目的 测试报告是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描述,对测试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全方位的对测试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给出测试结论;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分析测试的过程,产品,资源,信息,为以后制定测试计划提供参考,评估测试测试执行和测试计划是否符合,分析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修复和预防bug提供建议。 1.3预期读者 此文档适合测试人员、开发人员以及项目经理阅读,适合于任何产品和项。 1.4术语定义 1.5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资料的作者、标题、编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料来源,可包括: a.项目的计划任务书、合同或批文; b.项目开发计划; c.需求规格说明书; d.概要设计说明书; e.详细设计说明书; f.测试计划; 测试分析报告所引用的其他资料、采用的软件工程标准或软件工作规范。 2.测试实施 2.1测试环境 硬件环境:内存,cpu,主频,硬盘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补丁版本,数据库等软件版本,office版本,被测软件版本,还有诸如打印机、扫描仪等外件信息

网络环境 2.2测试安排 3.测试数据统计分析3.1缺陷结果统计 3.1.2 Bug状态分布

(模块名称&bug状态) (模块名称&类型)

按照缺陷类型和遗留问题统计 3.1.4按功能模块进行统计(测试人员&bug状态):

3.1.5按开发人员修复记录进行统计(开发人员&bug状态): 3.2测试执行情况分析 功能测试执行情况分析

硬盘测试

硬盘测试 目录 目录 硬盘测试 (1) 目录 (1) 2.1、产品型号与制造商: (1) 2.2、外观目测: (1) 2.3、测试环境: (2) 2.4、测试所用软件: (2) 2.4.1、软件名与版本: (2) 2.4.2、软件操作指南: (2) 2.4.2.2、Aida64 Extreme (7) 2.4.3、软件使用说明(英文版): (8) 2.4.4、软件下载链接: (9) 2.5、测试流程: (9) 2.6、额外性能测试: (10) 2.7、测试记录: (10) 2.1、产品型号与制造商: 2.2、外观目测:

2.3、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包括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如下表 2.4、测试所用软件: 测试所用软件分别为:HD Tune Pro、Aida64 Extreme都是使用的较新版本,他们的下载链接见本节软件操作指南之下载链接。 2.4.1、软件名与版本: 测试所用软件有以下两种,两种软件使用中,必须采用交互式使用。 2.4.2、软件操作指南: 这里只把平常能够使用得到的相关的操作,做一些简单的说明和图示提示,详细操作见每种软件的帮助文档。

2.4.2.1、HD Tune Pro: HD Tune是一个硬盘检测软件,它能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等参数,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读取硬盘的SMART信息。SMART信息保留在硬盘的系统保留区内,位于硬盘0物理面的最前面几十个物理磁道,且不允许最终用户对信息进行修改。 2.4.2.1.1、测试界面: 在相关链接下载名为“HdTunePro_500_trial_2.exe”的安装文件,按提示依次安装。 本软件安装过程相对简单,这里就不已图示方式逐一介绍,安装好后执行“HD Tune Pro” 得到本测试软件的主界面,如图_所示: 上图是老板本测试选项卡与新版本测试选项卡对照翻译,在使用过程中会用到。 图_2.1-1 2.4.2.1.2、测试前的相关设置: 在主菜单下点击“File”进入如图_2.1-2所示,单击“Options…”进行相关设置。 如下图_2.1-3所示:

dd测试硬盘读写性能

1.dd介绍 dd是UNIX和Linux系统自带的工具,能够以操纵裸设备的方式完成本地磁盘之间的高速复制,跨网络数据复制,以及制作磁盘镜像等功能。另外dd还能生产固定大小的文件,以很高的速度写入磁盘。这就为存储测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dd生成许多小文件来测试存储的吞吐量(IOPS)指标,而利用dd生成数个大文件来测量存储系统带宽(MB/s)。 2.参数 1.if=file 输入文件名,缺省为标准输入。即指定源文件。 2.of=file 输出文件名,缺省为标准输出。 3.ibs=bytes 一次读入bytes个字节,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 4.obs=bytes 一次输出bytes个字节,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 5.bs=bytes 同时设置读入/输出的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 6.cbs=bytes 一次转换bytes个字节,即指定转换缓冲区大小。 7.skip=blocks 从输入文件开头跳过blocks 个块后再开始复制。 8.seek=blocks 从输出文件开头跳过blocks 个块后再开始复制。 (通常只有当输出文件是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即备份到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 9.count=blocks 仅拷贝blocks 个块,块大小等于ibs指定的字节数。 10.conv=conversion[,conversion...] 用指定的参数转换文件。 转换参数: ascii 转换EBCDIC 为ASCII。 ebcdic 转换ASCII 为EBCDIC。 ibm 转换ASCII 为alternate EBCDIC. block 把每一行转换为长度为cbs的记录,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unblock 使每一行的长度都为cbs,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lcase 把大写字符转换为小写字符。 ucase 把小写字符转换为大写字符。 swab 交换输入的每对字节。 noerror出错时不停止。 notrunc不截短输出文件。 sync 把每个输入块填充到ibs个字节,不足部分用空(NUL)字符补齐。

希捷ST3160815AS硬盘测试报告

希捷ST3160815AS(160G)硬盘测试报告 摘要:硬盘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件,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在整机系统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硬盘性能的测试格外重要。以下是我用HD Tune 专业硬盘测试软件对一款希捷硬盘测试的内容及数据结果。 关键词:硬盘,HD Tune,测试,基准,随机存取,错误扫描 今天我用来测试硬盘的软件是HD Tune pro 4.5-硬盘实用程序(如图一所示) 图一. 从这款测试软件界面可以看出,它能对“基准”,“文件基准”,“磁盘信息”,“健康状况”,“随机存取”,“错误扫描”,“文件夹使用率”等项目进行测试。从

图中可以看出该硬盘是希捷的一款硬盘,型号为ST3160815AS。Seagate是全球硬盘领域最大的生产商,在全球拥有众多的生产厂,目前市面上的希捷硬盘产品有: U8:面向中低档市场的IDE硬盘; Barracuda ATA:新酷鱼硬盘,这希捷向市场主推的IDE硬盘。 Barracuda ATA II:新酷鱼二代,此系列硬盘是酷鱼硬盘的后续产品, EIDE硬盘中还有MedalistPro金牌家族产品,有三个子系列初级型的Maui马威系列、 实惠型的Bali巴厘系列和发烧型的BigBear大灰熊系列。 Barraucuda:酷鱼硬盘,这是希捷面向中高端服务器及工作站推出的7200RPM SCSI 产品。 Cheetah:捷豹硬盘,此系列产品是希捷面向高端服务器市场推出的产品,特别是前阵子发布的一款Cheetah X15,其转速高达15,000RPM,这创造了硬盘转速世界记录。 至于希捷硬盘的型号标识的具体含义介绍在下: 希捷硬盘型号编排规则: ST + 硬盘尺寸 + 容量 + 盘片数 + 转速 + 接口类型 ST 希捷公司标识符; 硬盘尺寸,由1个字符构成,代表硬盘的外型尺寸,其中 1 代表尺寸为3.5英寸宽度,厚度为41mm, 3 代表尺寸为3.5英寸宽度,厚度为25mm, 4 代表尺寸为5.25英寸宽度,厚度为82mm,(已淘汰), 5 代表尺寸为3.5英寸宽度,厚度为25mm, 9 代表尺寸为3.5英寸宽度,厚度为19mm, 1 代表尺寸为2.5英寸宽度; 容量,由3个字符组成,表示硬盘的标准容量; 盘片数,由一个字符构成,代表盘片数量; 转速,一个字节,0代表7200rpm,其他数字(包括0和1)代表5400rpm; 接口类型 A = ATA,即IDE/EIDE接口(这是普通桌面硬盘所采用的接口类型), N = 50针的Ultra SCSI,即Narrow SCSI,它的接口带宽;

服务器测试报告

服务器测试报告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承建单位: 监理单位:广州赛宝联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型号: 设备名称及型号序列号: 配置: 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及步骤测试合格标准测试结果系统风扇运转检观察并用手感觉进风和出风是否主机和磁盘柜的所有风扇□通过查正常运转正常。□不通过系统运装噪音检仔细听系统运转声音噪音是否过大,有无异常□通过查声音□不通过 系统电源指示灯观察液晶面板、电源指示灯、硬盘液晶面板、电源指示灯、 □通过检查报警灯等显示硬盘报警灯等显示情况正 □不通过 常 服务器硬盘工作硬盘指示灯指示是否正常,一般绿绿色闪烁□通过状态色为正常□不通过服务器网卡工作Ping 命令检查;观察法;文件传网卡指示灯正常闪烁;丢□通过状态输测试。包情况;双工模式。□不通过服务器散热检测靠近服务器检查是否有热风吹出有热风吹出□通过 □不通过

服务器电源连接电源连接线是否有松动、接触不良无松动,接触良好□通过检查等情况□不通过服务器外壳整体服务器整体是否有移动或损害痕整体无损害痕迹□通过检查迹□不通过操作系统启动和加电启动成功启动□通过 运行状况检查 操作系统版本检执行命令winver.exe 输出操作系统版本□不通过□通过 查□不通过主机连接系统网在其它机器上采用ping 命令观察 5 分钟是否有丢包情□通过络情况况□不通过主机网络配置情执行命令ipconfig /all IP地址、子网掩码正确□通过况□不通过系统账户检查利用administrator 身份、口令登陆能够正常登陆到系统□通过 □不通过 应用程序启动和运行情况应用使用测试应用使用稳定□通过 □不通过 测试标准依据合同,招、投标文件、产品说明书 测试结论□合格□不合格 建设单位(盖章)监理单位(盖章)承建单位(盖章)项目代表:项目代表:项目代表:

常见三星固态硬盘数据恢复方法

常见三星固态硬盘数据恢复方法 支持家族和通用信息 1.1 支持家族 PC-3000 SSD 2.4.5为例,目前支持如下 SAMSUNG family l Samsung MLC (S3C29RBB01-YK40 CPUbased); l Samsung 470 Including Apple models(S3C29MAX01-Y340 CPU based) ; l Samsung PM810 (mSATA version of 470) (S3C29MAX01-Y340 CPUbased); l Samsung 830 Including Apple models(S4LJ204X01-Y040 CPUbased); l Samsung PM830; (S4LJ204X01-Y040 CPUbased) l Samsung 840 (S4LN021X01-8030 CPUbased); l Samsung PM840 (S4LN021X01-8030 CPUbased); l Samsung PM841 (S4LN021X01-8030 CPUbased); l Samsung 840 Pro (S4LN021X01-8030 CPUbased); l Samsung 840 Evo (Including mSATA) (S4LN045X01-8030 CPUbased); l Samsung PM851 (Including mSATA) (S4LN045X01-8030 CPUbased); l Samsung CM871 (S4LN054X02-Y030 CPUbased); l Samsung 850 Pro (S4LN045X01-8030 CPUbased); 1.2 通用信息 1.2.1 驱动器初始化 访问存储在驱动器上的数据首先需要完成初始化过程。它由几个阶段组成,可细分为:将掩膜ROM固件加载到RAM,并执行。 闪存芯片测试。 驱动器将闪存中固件装入RAM,转交控制。 驱动器从服务区读取结构,并生成映射。 驱动器读取其配置页面。 如果所有上述阶段都成功通过,则驱动器报告就绪,返回其标识数据(型号.容量.序列号等),并允许访问数据。如果有文件系统问题,建议启动数据提取器并提取数据。

固态硬盘测试报告

本次测试分别对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在同一环境下得出以下结论: 优点 启动快 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读取延迟小 不用磁头,快速随机读取,读延迟极小。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碎片不影响读取时间 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写入速度快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写入速度极快。 无噪音 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装有风扇,因此仍会产生噪音。 发热量较低 低容量的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 不会发生机械故障 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工作温度范围更大 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范围内工作。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10~70℃工作,一些工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在-40~85℃,甚至更大的温度范围下工作(e.g: RunCore军工级产品温度为-55~135℃)。

体积小重量轻 低容量的固态硬盘比同容量硬盘体积小、重量轻。但这一优势随容量增大而逐渐减弱。直至256GB,固态硬盘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硬盘轻。 抗震动 比起传统硬盘,固态硬盘抗震能力要强很多,使得数据能更加安全地保存。 缺点 成本高 每单位容量价格是传统硬盘的5~10倍(基于闪存),甚至200~300倍(基于DRAM)。 容量低 目前固态硬盘最大容量远低于传统硬盘。(美国公司Foremay推出了EC188M系列固态硬盘2TB。)传统硬盘的容量仍在迅速增长,据称IBM已测试过4TB的传统硬盘。 易受外界影响 由于不像传统硬盘那样屏蔽于法拉第笼中,固态硬盘更易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如断电(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尤甚)、磁场干扰、静电等。 写入寿命有限 写入寿命有限(基于闪存)。一般闪存写入寿命为1万到10万次,特制的可达100万到500万次,然而整台计算机寿命期内文件系统的某些部分(如文件分配表)的写入次数仍将超过这一极限。特制的文件系统或者固件可以分担写入的位置,使固态硬盘的整体寿命达到20年以上。 数据难以恢复 数据损坏后难以恢复。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不足也是可以牺牲存储空间来弥补的,主要用RAID 1来实现的备份,和传统的存储的备份原理相同。由于目前SSD的成本较高,采用这种方式备份还是价格不菲。

(完整版)硬盘检测工具使用方法详细介绍(附图)-HDTUNE

硬盘检测工具使用方法详细介绍 HD TUNE这款硬盘检测软件功能是相当强大的,也非常专业。但是买笔记本验机器咱们只看几个参数就可以了。 1.硬盘品牌。 2.硬盘容量。 3.硬盘转速。 4.硬盘温度。 5.硬盘通电时间。 6.硬盘坏道检测。 下面咱们以 HD tune pro4.01版为例,简单介绍下。测试硬盘为日立500G 5400转硬盘。 上图 1.显示的是硬盘的品牌及当前硬盘运行温度。 2.点击开始测试当然硬盘在当前系统环境下读取速度。 PS: 硬盘品牌识别(现目前笔记本主流硬盘)

wd 开头代表的品牌西数 ST 开头代表的品牌希捷 Hitachi 开头代表的品牌日立 fujitsu 代表的品牌富士通 Samsung 开头代表的品牌三星 测试读取速度的结果很容易受到当前系统状态的影响,所以很多小盆友为测试结果差异很大纠结。这种纠结是没必要的,因为现在预装win7系统的笔记本很多,各大笔记本厂商也纷纷添加自身研发的软件增加机器卖点,默认这些第三方软件开启和关闭状态的不同,很容易影响测试结果的。如果杀毒软件运行的话测试结果一定不理想,所以不能从简单测试读取速度结果直接判断硬盘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网友也没必要攀比读取速率。 下面是该测试硬盘在纯净系统下测试结果,HD tune版本3.5。 测试结果的曲线图和黄点都代表了什么呢?

浅蓝色曲线,代表的是检测过程中检测到硬盘每一秒钟的读取速率。黄色点代 表硬盘的寻道时间。在右边还可以看到清楚的数据,传输速度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还显示了数据的存取时间,和突发数据传输率。CPU的占用率。 以下是网友提供两幅测试图片。 测试机型:Y460A-ITH 测试硬盘:希捷320G 7200转硬盘。 第一幅图为释放后系统测试结果;

SSD硬盘测试指导

SSD硬盘测试指导 一、固态硬盘介绍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组成。 SSD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基于闪存的SSD: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数据保护不受电源限制,能适应各种环境,但是数据存储受存储芯片擦写寿命的限制,后文会对SSD存储芯片的寿命做说明。 基于DRAM的SSD: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工具进行卷在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分为SSD硬盘鹤SSD银盘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所以应用场合收到限制。 所以目前,民用产品更倾向于基于FLASH的SSD。下面对基于FLASH的SSD进行重点介绍。 SSD与传统机械硬盘的对比: 优点: 1、启动快,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2、不用磁头,快速随机读取,读延迟极小; 3、相对固定的读取速度,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4、写入速度快(基于DRAM),硬盘的I/O操作性能佳,能够明显提高需要频繁读写的系统的性能; 5、无噪音; 6、低容量的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与发热量较小,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较高; 7、出现机械错误的可能性很低,不怕碰撞、冲击和震动; 8、工作温度范围大; 9、体积小。 缺点: 1、成本高、最大容量低; 2、由于不像传统硬盘那样疲敝于法拉第笼中,固态硬盘更容易收到某些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如断电(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尤甚)、磁场干扰、静电等。 3、写入寿命有限(基于闪存)。一般闪存写入寿命为1万到10万次,特制的可大100 万到500万次,然而整台计算机寿命期内文件系统的某些部分的写入次数仍将超过这一极限; 4、数据损坏后难以恢复。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5、能耗较高,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在任何时候的能耗都高于传统硬盘,尤其是关闭时仍需供电,否则数据丢失。 固态硬盘与传统硬盘优劣势对比

MHDD测试硬盘最全的说明

MHDD测试硬盘最全的说明 MHDD测试硬盘最全的说明,合集! 现在我给大家一份最全的说明,希望支持我的朋友顶一下! MHDD2.9的使用:工作环境在DOS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MHDD放在需要检测及修复的硬盘上,另外,MHDD也无法在打开了写保护的软盘、硬盘及光盘上正常工作。 运行MHDD后,MHDD首先同样要检测系统中的所有硬盘并给出连接图示。我们随时可以按“shift+F3”键重新扫描硬盘连接状态。 选择需要处理的硬盘后,就进入了MHDD的主界面。最上面一行为状态行,主要是显示BUSY、WRFT、AMNF、及TONF等硬盘(或硬盘某个扇区)或软件的当前状态。在状态行下面,是当前硬盘的磁头、柱面、扇区等参数。再往下则列出了MHDD的所有可用的命令。 本人独自研究,为方便大家区分,特将mhdd所认到的坏道分为三类:1维修进程中绿色图标以下的;(少量绿色图标也可修复) 2维修进程中绿色图标和红色图标; 3维修进程中的繁体字符、W、以及少量?号 scan命令:用于磁盘表面介质扫描与修复。MHDD将从保留容量中拿出同等容量的扇区来取代新发现的坏扇区,并将坏扇区的物理地址写入G-list表。所以硬盘总容量不会减少。这种修复方式是基于硬件底层的方法。MHDD并不是通过主板的BIOS来控制硬盘,而是直接读取硬盘的所有物理扇区。 运行scan命令后,MHDD首先会报告当前硬盘的型号、串号、固件版本、支持的数据传输模式等参数(运行其它命令同样如此),然后进入scan状态。 在扫描硬盘在前,我们还必须设置扫描配置。主要选项有扫描寻址模式(LBA或CHS),起始及结束的柱面或扇区、超时时限、清零时限、及是否重复扫描/修复。为了达到修复效果,建议打开remap(坏道重映射)、 Loop the test/repair(重复扫描/修复)及 Erase WAITs 等选项。设置完成后按“F4”就可开始磁盘扫描。 扫描时,在屏幕的右侧将显示磁盘表面各种状态的数量统计。“?”上面的灰度块表示磁盘表面状态正常,而彩色块表示此处的磁盘有潜在不稳定因素,尤其是红色块,则很容易转化我物理坏道。而“?”以下的状态表示此处的磁盘介质有损坏或有坏道。 以上只是对一些坏道较少的硬盘的处理,此方法修复范围:(西捷、富士通、IBM、昆腾、迈拓、西数、IBM笔记本硬盘)其余像三星什么的尚不知道,没遇见过。有待朋友们去研究。 修复成功率(1类坏道百分之九十以上,2、3百分之零) 同样,先按SHIFT+F3扫描硬盘连接并选择,按F4键,先用一般模式扫一遍,再用高级模式扫一变,具体方法是选择LBA模式,remap项OFF,Loop the test/repair项OFF,其余项ON,选择完毕CTRL+ENTER执行扫描,

最新软件测试报告模板分析

(OA号:OA号/无)XXX产品名称XX版本(提测日期:YYYY.MM.dd) 第XX轮 功能/性能/稳定性/兼容性测试报告

修订历史记录 A - 增加 M - 修订 D - 删除

1.概述 (4) 1.1 测试目的 (4) 1.2 测试背景 (4) 1.3 测试资源投入 (4) 1.4 测试功能 (5) 1.5 术语和缩略词 (5) 1.6 测试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测试环境 (6) 2.1 测试软件环境 (6) 2.2 测试硬件资源 (7) 2.3 测试组网图 (6) 3.测试用例执行情况 (7) 4.测试结果分析(大项目) (8) 4.1 Bug趋势图 (8) 4.2 Bug严重程度 (9) 4.3 Bug模块分布 (9) 4.4 Bug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测试结果与建议 (10) 5.1 测试结果 (10) 5.2 建议 (11) 5.3 测试差异分析 (11) 6.测试缺陷分析 (11) 7.未实现需求列表 (11) 8.测试风险 (12) 9.缺陷列表 (12)

1.概述 1.1 测试目的 本报告编写目的,指出预期读者范围。 1.2 测试背景 对项目目标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必要时包括该项目历史做一些简介。 1.3 测试资源投入 //针对本轮测试的一个分析 //测试项: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稳定性测试等

磁盘阵列速度测试

如何测试磁盘阵列的速度 1.进入sqlplus 运行下面的脚本(这些命令用来不断的往 oracle 数据库里面插入数据) SQL> connect / as sysdba; Connected. SQL> create table io_test tablespace USERS as select * from all_objects; Table created. SQL> insert into io_test select * from io_test; 50198 rows created. SQL> / 100396 rows created. SQL> / 200792 rows created.

SQL> / 401584 rows created. SQL> / 803168 rows created. SQL> / 1606336 rows created. SQL> / 2.在插入的同时,在shell 下面运行iostat来查看磁盘阵列的 io速度 -bash-3.00$ iostat -xn 3 extended device statistics r/s w/s kr/s kw/s wait actv wsvc_t asvc_t %w %b device 0.0 0.0 0.5 0.1 0.0 0.0 0.0 10.6 0 0 d10 0.0 0.0 0.0 0.0 0.0 0.0 0.0 5.8 0 0 d11 0.0 0.0 0.5 0.2 0.0 0.0 0.0 12.7 0 0 d17 0.0 0.0 0.5 0.1 0.0 0.0 0.0 10.9 0 0 d20

基于SSD的目标检测研究与实现

基于SSD的目标检测研究与实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目前的计算机行业中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其中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作为其领域之一,最近几年由于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而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其中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已经成为深度学习中一个流行且热门的研究分支,最近几年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优异的成果。目标检测的目的就是将图像信息中的目标物体进行分类和坐标定位。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实现了数据信息处理的端到端技术,能够完成语音、图像、文本等数据信息特征的自动提取,此方法越来越多被应用于目标检测算法中。但是该网络的劣势之处在于包括的层数越多,其拥有的计算参数也越多,其计算量巨大,从而导致在硬件计算力相对薄弱的机器设备中难以得到充分的训练,致使算法模型无法实时运行。 为此,本文做了如下研究分析:(1)研究分析了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的基本组成原理和运算法则。分析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解析网络层、函数等具体运用策略;总结了目前常见的一些目标检测算法基础网络和模型。 (2)提出一种优化的目标检测算法模型OSSD(Optimize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分析出原始SSD算法模型的基础网络VGG-16的层数较多和计算参数量较大,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网络层数和卷积核做优化调整;本文添加了一个预测模块,对特征信息进一步提取。 这两个方面的改进在检测精度上都有所提高。(3)设计了一个实时目标检测系统。

服务器测试报告.docx

服务器测试报告 概述 此次测试针对新的服务器进行性能测试,主要有5个方面的测试:服务器基本性能测 试, InfoDB 性能测试, BinaryDB性能测试, Apache 性能测试, LINUX 下 MYSQL性能测试,此文档仅针对机器硬件基本性能和BinaryDB 的性能测试进行描述 测试结果概述: 基本硬件性能概要:( 此部分数据使用互联网下载的相应测试工具测得) CPU 浮点运算方面:服务器约是232 服务器性能的238 % CPU 多核心间带宽:服务器约是232 服务器性能的10 倍 高速缓存和内存间的带宽:服务器约是232 服务器性能的 300% 内存带宽方面: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 87 % 内存随机访问性能:服务器的内存带宽约是232 服务器性能的86% 内部网络性能:服务器和232 服务器几乎没有差别(同处一个交换机,性能不可能有 差距) 硬盘读取性能: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 6倍。 硬盘写入性能: 打开写入缓存前: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10%。 (16KB数据包 ) 打开写入缓存后: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290%。 (16KB数据包 ) BinaryDB性能概要: 写入效率方面(写入数据包为16KB) 文件模式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23 % 磁盘模式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61 % 打开磁盘缓存后文件模式提高了 1 倍的速度,但效率也仅达到232 的 50% 磁盘模式并没有因为打开磁盘缓存而加快速度,仅达到了232 的 67% 读取效率方面,服务器的速度稍好,但是和硬盘读取效率的比值还是有很大差距。 文件模式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125 % 磁盘模式服务器约是232服务器性能的124 % 性能测试报告BinaryDb详细性能测试报告请看这里服务器. 目录 第一部分:服务器基本性能数据 (3) 一.服务器基本硬件资料: (3) 二. CPU 测试 (4) 三.内存测试 (4)

最新整理SSD硬盘测试结果分析怎么看的

S S D硬盘测试结果分析怎么看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对S D D硬盘进行性能测试等,不过一般为英文,而且很多专业术语,很多用户看不懂,网络上流传的硬盘测试图一般是英文版的软件界面,即便看的懂英文,也很难解释这些数据的意义,本题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数据的含义和测试疑虑。 硬盘测试结果分析: 注:以金胜E3000s为例为大家解读S S D在A S S S D 测试软件所代表的成绩。 金胜 E3000s-120采用了7m m超薄设计,内部构造也较为简单,P C B仅一面贴有电子元件。S S D方案为: S F2281+英特尔同步M L C,由于采用如此方案,在速度和整体性能来说,相对来说成绩比较突出。 A S S S D的主要测试,也是网上最常见得到测试成绩的,是它主界面上持续、随机、存取时间等8个相关测试,另外还有压缩和文件复制测试。使用这个软件可以评估这个S S D的传输速度好不好。 在S A T A I I I接口上测试,读写成绩分别为:481M B/s、419M B/s。读取速度在这里表现还算正常,而持续写入 会受相当多的因素影响,包括盘内剩余空间的多寡、盘

内数据分布、系统节能设置等等都会对测试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首先是持续测试(S e q),A S S S D会先以16M B 的尺寸为单位,持续向受测分区写入生成1个达到1G B 大小的文件,然后再以同样的单位尺寸读取这个,最后计算平均成绩而给出结果。测试一完毕,测试文件会立刻删除。 关于随机测试,产生最多疑问的就是单队列深度的随机测试成绩,经常能见到有刚接触S S D的人会问:为什么这个项目的成绩低那么多?简单的理解,持续测试是整体跑分,而4K文件是同一时间处理一个小文件或者64个小文件。成绩当然会看起来比较低。再来是随机单队列深度测试(4K),测试软件会以512K B的单位尺寸生成1G B大小的测试文件,然后在其地址范围(L B A)内进行随机4K B单位尺寸进行写入及读取测试,直到跑遍这个范围为止,最后同样计算平均成绩给出结果。由于有生成步骤,本测试对硬盘会产生一共2G B的数据写入量。本测试完毕后,测试文件会暂时保留。 64队列深度的4K B测试,只是同时写入和读取的文件数量不同。单队列正常情况下是写入会比读取成绩高1.5倍(2倍)。而64队列深度的正常情况读写都要比持

硬盘SMART检测参数详解

硬盘SMART检测参数详解 用户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莫过于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发现硬盘崩溃了。诸如RAID的备份和存储技术可以在任何时候帮用户恢复数据,但为预防硬件崩溃造成数据丢失所花费的代价却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用户从来没有提前考虑过在这些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时。 硬盘的故障一般分为两种:可预测的(predictable)和不可预测的(unpredictable)。后者偶而会发生,也没有办法去预防它,例如芯片突然失效,机械撞击等。但像电机轴承磨损、盘片磁介质性能下降等都属于可预测的情况,可以在在几天甚至几星期前就发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可预测的情况,如果能通过磁盘监控技术,通过测量硬盘的几个重要的安全参数和评估他们的情况,然后由监控软件得出两种结果:“硬盘安全”或“不久后会发生故障”。那么在发生故障前,至少有足够的时间让使用者把重要资料转移到其它储存设备上。 最早期的硬盘监控技术起源于1992年,IBM在AS/400计算机的IBM 0662 SCSI 2代硬盘驱动器中使用了后来被命名为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故障预警分析技术)的监控技术,它是通过在固件中测量几个重要的硬盘安全参数和评估他们的情况,然后由监控软件得出两种结果:“硬盘安全”或“不久后会发生故障”。 不久,当时的微机制造商康柏和硬盘制造商希捷、昆腾以及康纳共同提出了名为IntelliSafe的类似技术。通过该技术,硬盘可以测量自身的的健康指标并将参量

值传送给操作系统和用户的监控软件中,每个硬盘生产商有权决定哪些指标需要被监控以及设定它们的安全阈值。 1995年,康柏公司将该技术方案提交到Small Form Factor(SFF)委员会进行标准化,该方案得到IBM、希捷、昆腾、康纳和西部数据的支持,1996年6月进行了1.3版的修正,正式更名为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全称就是“自我检测分析与报告技术”,成为一种自动监控硬盘驱动器完好状况和报告潜在问题的技术标准。 SMART的目的是监控硬盘的可靠性、预测磁盘故障和执行各种类型的磁盘自检。如今大部分的ATA/SATA、SCSI/SAS和固态硬盘都搭载内置的SMART系统。作为行业规范,SMART规定了硬盘制造厂商应遵循的标准,满足SMART标准的条件主要包括: 1)在设备制造期间完成SMART需要的各项参数、属性的设定; 2)在特定系统平台下,能够正常使用SMART;通过BIOS检测,能够识别设备是否支持SMART并可显示相关信息,而且能辨别有效和失效的SMART信息; 3)允许用户自由开启和关闭SMART功能; 4)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能提供SMART的各项有效信息,确定设备的工作状态,并能发出相应的修正指令或警告。在硬盘及操作系统都支持SMART技术并且开启的情况下,若硬盘状态不良,SMART功能会在开机时响起警报,SMART技术能够在屏幕上显示英文警告信息:“WARNING IMMEDIATLY BACKUP YOUR DATA AND REPLACE YOUR HARD DISK DRIVE,A FAILURE MAY BE IMMINENT.”(警告:立刻备份你的数据并更换硬盘,硬盘可能失效。)

硬盘SMART检测参数详解

要说Linux用户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莫过于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发现硬盘崩溃了。诸如RAID的备份和存储技术可以在任何时候帮用户恢复数据,但为预防硬件崩溃造成数据丢失所花费的代价却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用户从来没有提前考虑过在这些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时。 硬盘的故障一般分为两种:可预测的(predictable)和不可预测的(unpredictable)。后者偶而会发生,也没有办法去预防它,例如芯片突然失效,机械撞击等。但像电机轴承磨损、盘片磁介质性能下降等都属于可预测的情况,可以在在几天甚至几星期前就发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可预测的情况,如果能通过磁盘监控技术,通过测量硬盘的几个重要的安全参数和评估他们的情况,然后由监控软件得出两种结果:“硬盘安全”或“不久后 会发生故障”。那么在发生故障前,至少有足够的时间让使用者把重要资料转移到 其它储存设备上。 最早期的硬盘监控技术起源于1992年,IBM在AS/400计算机的IBM 0662 SCSI 2代硬盘驱动器中使用了后来被命名为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故障预警分析技术)的监控技术,它是通过在固件中测量几个重要的硬盘安全参数和评估他们的情况,然后由监控软件得出两种结果:“硬盘安全”或“不久后会发生故障”。 不久,当时的微机制造商康柏和硬盘制造商希捷、昆腾以及康纳共同提出了名为IntelliSafe的类似技术。通过该技术,硬盘可以测量自身的的健康指标并将参量值

传送给操作系统和用户的监控软件中,每个硬盘生产商有权决定哪些指标需要被监控以及设定它们的安全阈值。 1995年,康柏公司将该技术方案提交到Small Form Factor(SFF)委员会进行标准化,该方案得到IBM、希捷、昆腾、康纳和西部数据的支持,1996年6月进行了1.3版的修正,正式更名为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全称就是“自我检测分析与报告技术”,成为一种自动监控硬盘驱动器完好状况和报告潜在问题的技术标准。 SMART的目的是监控硬盘的可靠性、预测磁盘故障和执行各种类型的磁盘自检。如今大部分的ATA/SATA、SCSI/SAS和固态硬盘都搭载内置的SMART系统。作为行业规范,SMART规定了硬盘制造厂商应遵循的标准,满足SMART标准的条件主要包括: 1)在设备制造期间完成SMART需要的各项参数、属性的设定; 2)在特定系统平台下,能够正常使用SMART;通过BIOS检测,能够识别设备是否支持SMART并可显示相关信息,而且能辨别有效和失效的SMART信息;3)允许用户自由开启和关闭SMART功能; 4)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能提供SMART的各项有效信息,确定设备的工作状态,并能发出相应的修正指令或警告。在硬盘及操作系统都支持SMART技术并且开启的情况下,若硬盘状态不良,SMART功能会在开机时响起警报,SMART技术能够在屏幕上显示英文警告信息:“WARNING IMMEDIATLY BACKUP YOUR DATA AND REPLACE YOUR HARD DISK DRIVE,A FAILURE MAY BE IMMINENT.”(警告:立刻备份你的数据并更换硬盘,硬盘可能失效。)

磁盘测试

磁盘性能测试报告 第一章简介 (一)、磁盘 1.定义 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中也采用了类似磁带的装置,比较常用的一种叫磁盘,将圆形的磁性盘片装在一个方的密封盒子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磁盘表面划伤,导致数据丢失。 文件系统:曾将圆形的磁性盘片装在一个方形的密封盒子里。有了磁盘之后,人们使用计算机就方便多了,不但可以把数据处理结果存放在磁盘中,还可以把很多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数据存储到磁盘中,这样这些数据可以反复使用,避免了重复劳动。可是不久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人们要存储到磁盘上的内容越来越多,众多的信息存储在一起,很不方便。这样就导致了文件系统的产生。 2.工作原理 硬盘在逻辑上被划分为磁道、柱面以及扇区,如图1.1所示. 图1.1 磁盘逻辑划分 硬盘的每个盘片的每个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磁盘盘面区域的划分如图1.2

所示。 图1.2 磁盘盘面区域的划分 磁头靠近主轴接触的表面,即线速度最小的地方,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不存放任何数据,称为启停区或着陆区(LandingZone),启停区外就是数据区。在最外圈,离主轴最远的地方是“0”磁道,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的。那么,磁头是如何找到“0”磁道的位置的呢?在硬盘中还有一个叫“0”磁道检测器的构件,它是用来完成硬盘的初始定位。“0”磁道是如此的重要,以致很多硬盘仅仅因为“0”磁道损坏就报废,这是非常可惜的。 早期的硬盘在每次关机之前需要运行一个被称为Parking的程序,其作用是让磁头回到启停区。现代硬盘在设计上已摒弃了这个虽不复杂却很让人不愉快的小缺陷。硬盘不工作时,磁头停留在启停区,当需要从硬盘读写数据时,磁盘开始旋转。旋转速度达到额定的高速时,磁头就会因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而抬起,这时磁头才向盘片存放数据的区域移动。 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相当强,足以使磁头托起,并与盘面保持一个微小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小,磁头读写数据的灵敏度就越高,当然对硬盘各部件的要求也越高。早期设计的磁盘驱动器使磁头保持在盘面上方几微米处飞行。稍后一些设计使磁头在盘面上的飞行高度降到约0.1μm~0.5μm,现在的水平已经达到 0.005μm~0.01μm,这只是人类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 气流既能使磁头脱离开盘面,又能使它保持在离盘面足够近的地方,非常紧密地跟随着磁盘表面呈起伏运动,使磁头飞行处于严格受控状态。磁头必须飞行在盘面上方,而不是接触盘面,这种位置可避免擦伤磁性涂层,而更重要的是不让磁性涂层损伤磁头。 但是,磁头也不能离盘面太远,否则,就不能使盘面达到足够强的磁化,难以读出盘上的磁化翻转(磁极转换形式,是磁盘上实际记录数据的方式)。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通用模板)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2016年06月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项目背景 (1) 1.3术语解释 (1) 1.4参考资料 (1) 2测试概要 (2) 2.1系统简介 (2) 2.2测试计划描述 (2) 2.3测试环境 (2) 3测试结果及分析 (3) 3.1测试执行情况 (3) 3.2功能测试报告 (3) 3.2.1系统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3) 3.2.2功能插件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3网站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4内容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5辅助工具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3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4) 3.4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5) 3.5易用性测试报告 (5) 3.6安全性测试报告 (6) 3.7可靠性测试报告 (6) 3.8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7) 4测试结论与建议 (8) 4.1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8) 4.2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8) 4.3测试结果分析 (8) 4.4建议 (8)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xxx软件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目的在于对系统开发和实施后的的结果进行测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项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领导。 1.2 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xxxxxxx系统 开发方:xxxxxxxxxx公司 1.3 术语解释 系统测试:按照需求规格说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的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正确。 系统测试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便于交流和保存。 1.4 参考资料 1)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原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4)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5)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