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6和7解决问题练习课

6和7解决问题练习课

6和7解决问题练习课
6和7解决问题练习课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非常规课,是蔡老师从一年级一个男女生排队问题引入,初步渗透植树问题的思想,教学目标定位与初步了解间隔概念,为今后学习植树问题埋下伏笔,初步渗透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蔡老师上的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排队中的数学问题:4个男生排队,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几个女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上来摆一摆,再到动手画一画选定人数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男、女生,从具体到抽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回报交流中发现男生比女生多1个(女生比男生少1个)的规律,通过让女生走之后留下的空格,从而引出在数学中的名称“间隔”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去发现男生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即男生人数比间隔多1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问:“30个男生,间隔有几个?100个男生呢?要是间隔9个,男生几人?39个间隔,男生几人?99个间隔呢?”中去深化间隔这一概念。蔡老师还把间隔这一概念延伸至生活中,如:教室中每两张课桌的间隔等。在练习的环节,蔡老师安排了基础的问题,到隐藏的问题,再到拓展的问题将4个男生排成一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的问题。6个男生呢?8个男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下面来谈谈蔡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蔡老师对重点词“间隔”的解释到位,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间隔概念的理解。 3、学生方面,老师能适时利用精准的课堂语言和表扬方式调控学生上课热情,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课堂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蔡老师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 下面是本人某些不成熟想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解决问题》的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解决问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6和7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会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2、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列减法算式计算的问题。 五、教具学具:课件,图片等 六、教与学活动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入 1、谈话:今天,小白兔的爸爸和妈妈要带他们的小孩到野外采蘑菇。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2、让学生描述图的意思。 3、大家说得很好!它们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你们能行吗?(揭示课题)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 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解决问题中知道什么,求什么的意思。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2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出示教科书第47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

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三)、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①、说一说 师: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解决? 请先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列式,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人说时,其他人要认真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②、师:哪个同学愿意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尝试就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来算。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2、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羊羊们在进行拔萝卜比赛。 ①、出示 师:谁来帮她们解决问题,它们感谢我们呢?看,还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谁能把图意说出来? ②、尝试探究、独立解答 ③、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2)出示企鹅图: 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 ①、学生说图意,边用小棒操作。 ②、根据问题列式解答。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听了郑**老师执教的《6和7的认识》,我收获良多,这节课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纵观整节课,郑老师的教学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年龄和学习心理,把枯燥的数学教活了。这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活动情境有效、有趣。郑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以解决“兔子、蝴蝶”带来的问题为活动情境,并以这个情境贯穿了整节课,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闯关,既有趣,又引人入胜,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新课标精神。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节课在教学6和7基数含义时,老师利用主题图“师生打扫教室”来展开学习。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的方式数出图中人、物品的数量,让数学更贴近学生。郑老师还注意挖掘主题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师让学生用6和7说一句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紧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在动手操作、观察中感受数学。郑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直观操作、观察来进行教学。整节课中,有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

入观察,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的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四、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一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郑老师创设了以动物闯关游戏来激发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中能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画智慧花,比赛哪一小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谁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静”、“特别棒的习惯”等评价语,及时制止了学生爱动、坐不住的缺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外部条件。同时,老师还很注意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书写习惯、数数顺序习惯等。老师的语言也富有儿童化、趣味性,把学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术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观察主题图部分,能加强对数数的指导,先数什么,添上什么就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了按方位顺序和类别进行数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郑老师都是及时热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如“真是聪明的孩子”、“很会学习的孩子”等,孩子们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数主题图的方法,老师能引导学生逐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学法的指导。我是这样想,能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数数,先数前面5个学生,加上老师是6,再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就是7;也可以先数前面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大括号、小问号的意义。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一年级的学生二十

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但一年级学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 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次来到这个教室,你们高兴吗?教室变大了,我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就要更加的响亮,对吗?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数字朋友6和7,今天我们接着和它们一起去数学王国中探索奥秘。 板书 明确目标 师:今天的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同学们想认识他们,那得先闯过老师这关。看大屏幕。 关:快速抢答

《6、7的认识》评课稿

《6、7的认识》评课稿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

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

小学数学公开课《用数学用6、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公开课《用数学——用6、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主题:《6-7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时:第五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外国语小学朱臻臻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学生已有6、7的加减运算和一图四式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则主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同时将计算学习和意义理解、思维训练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并通过观察、接触(摆一摆、画一画等)等各种手段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

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熟练掌握6、7的加减法和一图四式的解法,但他们性格比较活跃,认知水平仍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等。结合这些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理解”层面。 (二)学习目标 依据对目标的定位,对学生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学习过程的对应设计。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对主题情境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2、通过说、摆、画等方式,能够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3、在借助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直接联系,将生活材料数学化。 (三)评价任务 任务1:交流式评价,通过学习过程中对情景图的描述:“(1)图里有什么?(找出图里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怎样解答?列出算式解答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最近有幸听了英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英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英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英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英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

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

6和7加减法解决问题(供参考)

6和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刘杰文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6---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能借助形象、直观的情境图正确理解题意,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并能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会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借助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观察、表述,尝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大括号、问号这样的数学符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橡皮擦、小棒。 课前1分钟能力训练:得数是6、7的加减法听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导学。 1、猜数游戏。 (1)左手放2块橡皮擦,右手放4块橡皮擦。 (2)左手放4块橡皮擦,右手放3块橡皮擦。 提问:猜猜老师手里一共有几块橡皮擦? 2、根据老师的操作读出算式。 (1)左手拿2支铅笔,右手拿4支铅笔,师操作把4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的手势。学生读出算式。 (2)两手合在一起一共7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下5根。学生读出算式 3、根据算式摆小棒 5+2=7 6—2=4 教师:看来学生对加减法法掌握地很好,那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出示课题并板书:6和7加减法解决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所有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正确理解题意,知道大括号表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最近有幸听了李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李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李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李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 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 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固练习。看一道算式,学生说另一道算式的得数,学生对成组记忆掌握较好。我觉得姜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听了靳老师讲的这节解决问题的课,我感觉最大的亮点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环环相扣的课堂,能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提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靳老师从刚开始的温故互查环节,就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然后让学生以这6个步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出示的例题,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完成。每道题都分析了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列示。解答完后提出还需要检验。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解题步骤:整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在这一环境中,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靳老师紧紧围绕教研主题主题“重点导学、疑点导练”,教学目标明确,在导学时言简意赅。例如:每一道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去共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解决问题,成就了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觉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课上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在教学中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议:1、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2、有些题可以适当的计算一下。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 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大括号、小问号的意义。(2)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

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一年级的学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但一年级学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第一次来到这个教室,你们高兴吗?教室变大了,我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就要更加的响亮,对吗?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数字朋友6和7,今天我们接着和它们一起去数学王国中探索奥秘。 板书(6和7) 2、明确目标 师:今天的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同学们想认识他们,那得先闯过老师

6和7解决问题

6和7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知道大括号和问号在图中表示的意义,正确理解题意和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 正确识图,知道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2.结合图意正确地选择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 【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特别有趣的图画。师出示情景图,观察后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行新课】 1.观察小兔图。 (1)教师边指导学生看图,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草地上有4只小白兔在采磨菇,有只小兔发现对面还有几个小伙伴,就喊,“快来呀!这儿

有很多磨菇”(出示右边的2只小兔)数一数从右边又跑来几只小兔?(2只)(同时在外面画一个圈)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小兔?” (2)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用三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表示的意思。(引导学生边看边说。)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兔,又跑来2只,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兔? (3)认识大括号和问号。 师:同学们知道,用圈把两群小兔圈在一起是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兔?现在我们不画圈,教你们认识一个符号。(在两群小兔下面画一个大括号再在括号下面写“?”)这叫括号,表示把两群小兔合起来,(做手势)这叫问号,表示多少或几。括号和问号的意思是把两群小兔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 提问:括号表示什么?合起来用手势表示。问号表示什么? (4)引导用三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5)教写算式。 原来有4只小兔,在算式中先写上“4”,又跑来2只,把“2”写在里,把4只和2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在“4”和“2”的中间写上“+”.数一数4只加2只是几只?(6只)把6写在后面的“ ”里,4加2等于6,写上“=”。我们平时写算式时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写4,写上“+”,写上2,写上“=”,最后写上得数6。“4+2=6”。 (6)看数学书中的小兔图,把算式填写完整。 (7)齐读算式并说说算式中的4、2、6各表示什么?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上课讲义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黄倩 教学内容中隐藏着怎样的“模”?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单位量不变的数学问题、总量不变)的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化,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比例的应用,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以及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运用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怎样的“模”? 本册教材中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突破了单一的算术思维,使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理解和掌握运用等式、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 采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建模? 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都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而当用比例去解决时,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思考怎么计算,而是需要思考题目中什么量是相等或不变的,即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比例知识,特别是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数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蕴涵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它既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关系、抽象建模、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和建模过程,促进基础知识的建构。比例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比例的原型。教材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比例知识是在大、中、小三面国旗的情境中引出的,既真实又为学生所熟悉,还隐含了“形状相同”这一重要的表象经验。再如,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采用的是“李奶奶家交水费”的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创设的是“普通白炽灯与节能灯用电时间比较”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材在编排时努力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模型的掌握。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虽篇幅不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非常完整:理解情境,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又很好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在例题中创设了求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求轨道交通部分线路的长度、求水费的多少等真实情境;而在习题的编写中,应用性的情境就更多了:求兵马俑的高度,求汽车的油耗,求高铁跑完全程的时间,求铺房间所用地砖的块数,求姐姐的零花钱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了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也为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掌握完整的问题解决步骤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需要学生清楚地表述:在这个问题中,正方形地砖边长的变化与所需要的块数的变化之

用6、7的加法解决问题

《用6、7加减法的解决问题》说课稿 城关小学王桂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6、7的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么”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数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度的桥梁。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

算用加法计算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6、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问号在不同位置的区别,通过看图能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能根据题意正确列出算式。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完整的叙述图意,举一反三的把加减法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 措施: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情境教学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采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创设学生易融入的情境,两道例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有了例题的分析验证,对于后面中的练习题目,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

6和7-解决问题评课稿

《6和7 解决问题》评课稿 中和街道中心校:熊娅 听冉小红老师《6和7 解决问题》这一课后,我有以下感触: 冉老师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能运用多媒体课作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应用题教学中能用三句话着重训练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这对于后续应用题教学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有一定的好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构成了最简单的一道应用题。教学刚开始时,问题由老师提出,这是合理的。因为这毕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提问题,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由学生来提问题也变得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即当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数学问题后,再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冉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说三句话的形式多样,不单一,是整堂课中我最欣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巩固练习的四幅图:分别有先指名说一说,再由一个小组开火车训练说三句话;谁会说就上来说一说,再由会说的站起来一齐说一说;同桌先说一说,再选代表下来说给大家听;全班一齐说等等。如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说一说,已经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最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学中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加法的含义。如反复训练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来算?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在练习中,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 冉老师注重对学生听的训练。表现在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会问,你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请你再说一说;他(她)刚才说的有没有不对的地方?你能比他(她)说得更好吗?当学生说得通顺时,会夸奖表扬,你刚才听得真仔细…… 但是关于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课堂中听到一位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时,他的答案是从图中数出来的,不是按照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的,老师对他的算法似乎不太满意。其实一年级的学生在刚开始计算时,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如从图中直接数出来,接着往下数的方法,用数的组成与分解来算等,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最后应该对算法加以优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能看出冉老师的数学功底很深,是我学习的榜样。

和解决问题评课稿

和解决问题评课稿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6和7 解决问题》评课稿 中和街道中心校:熊娅听冉小红老师《6和7 解决问题》这一课后,我有以下感触: 冉老师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能运用多媒体课作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应用题教学中能用三句话着重训练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这对于后续应用题教学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有一定的好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构成了最简单的一道应用题。教学刚开始时,问题由老师提出,这是合理的。因为这毕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提问题,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由学生来提问题也变得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即当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数学问题后,再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冉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说三句话的形式多样,不单一,是整堂课中我最欣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巩固练习的四幅图:分别有先指名说一说,再由一个小组开火车训练说三句话;谁会说就上来说一说,再由会说的站起来一齐说一说;同桌先说一说,再选代表下来说给大家听;全班一齐说等等。如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说一说,已经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最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学中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加法的含义。如反复训练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来算?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在练习中,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 冉老师注重对学生听的训练。表现在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会问,你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请你再说一说;他(她)刚才说的有没有不对的地方?你能比他(她)说得更好吗?当学生说得通顺时,会夸奖表扬,你刚才听得真仔细…… 但是关于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课堂中听到一位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时,他的答案是从图中数出来的,不是按照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的,老师对他的算法似乎不太满意。其实一年级的学生在刚开始计算时,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如从图中直接数出来,接着往下数的方法,用数的组成与分解来算等,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最后应该对算法加以优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能看出冉老师的数学功底很深,是我学习的榜样。

十几减8 7 6评课稿

十几减8 7 6评课稿 白淑东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O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诎饷惡鼍軫讀撳黌癮鑑镔讓隐寵國躯龄飆絳鳟沧緹歸窜缧頒變騷勸骧繹颯砾淀挡凜鶻话开钆邊鈷貞纏隕覦贏鋰朮詛鞯绕鎊鲋鸫妩运銷膾闪螢浍驥綁轂驤恽瑩騙劍轆瞞辚進晕薩镫轿螞馬惡沧賽绶醫齲歷继狞咼災悅啮犹恼穑门愜。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会。老师设计的情境既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又能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学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算式,老师依托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体现了课标精神。犊觸煉鴉飙況东遙誨彎给垩闖夹踐鑿險训賑紧鏹偬蓋恆辏嚳抚宁鎣针腳穎摄鐳癩噦漁骁廳輕宪躥嫒櫳扬慫壶啸閬碛龕鸡诗譙蹰澗懲對枭铿閩鞑異顢赎見飒為鈧讓錾鮫舰鸸歿婭饲堝鶼苁鶻國窪尽釗藺椤訓娈勁饷慶貰氫韫殚臉檸。 1.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节课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计算教学蕴含在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馍视閩蓣級齠酈鋒编蓟聂竇熱缬鵠犹滄經軌荧紋别閬颁钡錟阎铫繆蠷团泻赓魉靜广櫻钲臍張户纠顰吕緋閔纱樁癫鼍訟躉鹨冻琐闕釗鴨锱谓属鰨淺騶紋懸釧筧諄锴却蔥鲞膃灩书廬钶窥駕瑶见礡羨鸾縶渐誰襖亞紗涡鳅頤体樅壶鹂。

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案

《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图上的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会正确口述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会正确列式计算。 2、进一步提高6、7的加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口述题意和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知识了,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刚好今天小动物们有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帮它们解决一下吗?我们今天来学习解决问题!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师课件出示小兔子采蘑菇图。 (1)a问:图里有什么?并贴出“图里有什么?”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师课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 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呢? 学生回答。 (3)哪位同学能用3句话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出来? 学生回答,多请3至4名同学说说。 分小组,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符号或图形来代替小兔子把他们画下来,并带上今天的新朋友,你能行吗? 学生画图。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画,并说说图意。 2、怎样解答呢?并贴出“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要求先说图意,再说算式,师板书出:4+2=6 师问:(1)为什么用加法呢? (2)怎样计算? (3)4、2、6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回答。 师讲解:解决问题列完式计算后要带单位,并教学带单位的方法。 3、解答正确吗?并贴出“解答正确吗?” 师问:我们检查哪些地方呢? 学生回答,师小结。 4、师讲解,解决问题完成后要回答问题。并且要一起口答。 5、师引导学生小结解决问题的过程。 “看图里有什么?”→“想怎样解答?”→“检查解答正确吗?” 三、巩固应用。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用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受益匪浅。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有待我们学习和借鉴。雷老师虽已年过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业精神,以及课堂上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所有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还注意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从整体上看,他们都完成了教学任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好: 一、课前复习练习。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长抓不懈。 二、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美术兴趣小组作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例5时,教师注重了三个环节的教学。1、在“知道了什么?”环节教师重在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问题是“美术数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时明确两个数学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2、在“怎样解答?”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较为容易。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重点,关键要教学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义,即就是求美术小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二是要通过分析,会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作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用“14-5+14=23(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予以肯定。3、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教师重在梳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等。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与方法进行相应的梳理,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加、减法计算和与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