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地;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1.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出“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

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王震纪念馆带团讲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

(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

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

(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

4.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

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依据国家标准,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如借鉴旅行社布局和现场企业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执教旅行社。旅行社设有基调部、市场部、导游部、财务部等岗位。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岗位,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的导游工作任务。例如:建立3D 模拟仿真导游实训室,教学仿真景点软件与真实景观完全相同,同时配备语音讲解,既便于学生掌握讲解带团训练,又符合国家导游服务标准,还可在系统中设置仿真事故与问题,通过问题排除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对接企业专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跟踪企业先进技术,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或挂职锻炼,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培训,了解典型工作岗位,亲自感受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校规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完成规定任务,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同时,我专业与对口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每年聘任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传授技能,通过吸收这些技术能手的建议优化实训室布局,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好准备;通过这种形式,我专业先后聘请张子娟等专家来校讲座2次,

我选派专业人教师

深入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度假区等企业实践锻炼达10人次。实现了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入企业,最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借助企业的有利因素,加强专业发展能力,使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成为旅游专业的一大特色,为我市职业教育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四、条件保障

1.政策保障。国家、省、市等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给职业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等指明了方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根本的保障。

2.领导重视。各级领导重视,尤其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真

抓实干,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

3.环境保障。市场需要和教师、学生的认可是此项工作的原

动力,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参加的企业、教师和学生有高度的认识和足够自觉性,是保障条件的不竭资源;

4.资源保障。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

必要条件。

五、成效与主要成果

1.建立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对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导

向的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调校内外课程教学相结合、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相结合,实施分层分类的具有产业实践背景和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2.提出并构建了地方中小企业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

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重视产学合作的系统性、连贯性、紧密性和稳定性,分别从产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构建了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点、学生发展为本的、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及机制。将基于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提炼和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渐进式教育平台,为职业学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和方法。

六、体会与思考

一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我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学校出土地,企业建工厂,学生不出校门就可顶岗实习。

二是校企合作要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技能水平、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是双方实现“双赢”。要走出学校“热”而企业“冷”的困局,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利益。

要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注重从多方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1T11:02:47.1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作者:贞颖颖李贵波[导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与企业合作时,高职院校应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中一体化育人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实行校企深层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校企合作的实践现状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校企合作多数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国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铁道机械化维护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机构,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事宜,并不断地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大力开拓多元化合作办学途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合作办学路径。 一、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建设 积极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产业促教”的良性循环。一是构建产教结合教学机制,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产教结合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选派专业教师到哈尔滨铁路局大机段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生产经营良性互动格局。二是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增强学生实训内容的“实践性”,共享校企资源。学院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建成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具有真实的职业情境,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使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项目工作室里完成项目设计或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操作过程 1.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经校企双方协商,制定了“工学交替式”培养计划,即在校内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学习,公共基础课渗入企业文化,职业技术课融进企业产品知识,同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工学交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就是教学案例。这种培养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把劳动部门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联合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产品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2.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围绕人才培养各主要教学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广泛深入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学校考核、企业考核、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学习、实训、生活等方面实行“5S”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锻炼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3.企业与学校共同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合作精神教育。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深化职业院校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满足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积极性,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和企业职工素质,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2-45。 [2]袁洪志 “工学交替,责任分担”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6-49。 [3]夏夕美基于“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8),52-54。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docx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 嫦娥升空”、“蛟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高技 能接踵亮相,国内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国媲美,但手表、汽等量品量却以与世界制造国相提并。有点称,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 的塔基不。以广州例,据广州市人力源市服中心相关人,“十二五”期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 力量 30%,按照目前800 万的力量算,240 万人,如今登的技能人才量近200 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 50 万人左右。在型关期的中国,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型所需大批高技 能人才的重担?合近日在广州城建学院会中心的太地区民院校合作展研会,南方日 者采多位从者、学者,与他一同和探建 代教育体系程中无法回避的。 教育正从求量向求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体 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和高技能人才,期于 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制造型升,但 是面“ 易得、技工求”的尬局面。“民和中 小企当前招工,特是技操作工。有的后无人,技断档, 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技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 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 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 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 2015 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 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 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 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 年对全国 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 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 别达到 2.72、 2.31和 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 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 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 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 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 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 头的天问。对此,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 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供稿人:储海平)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当今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已经日渐突出了。因此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解决未来这一矛盾的唯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制造条件来推动工学结合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标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校企融合 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强化特色发展意识,实施品牌强校战略,已成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共同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校企融合”做文章,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内涵,发挥“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在创构现代学徒制教育办学模式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职业教育源于企业,“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高职院校要采用“校企融合”为基础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从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专业建设的场地功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践证明,“校企融合”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校企之间实现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的融合 学校校企一体的运行模式强调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保障“校企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化”。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把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马,两种职能,分管教学副校长兼实习工厂厂长,教学专业实训部主任兼实习车间主任,专业教师兼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合二为一”的产教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的统一。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在学院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校企双制”模式下的宽领域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使校企融合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2 校企在培养模式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以“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推行“工学交替教学”,通过“四个对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对接。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广泛吸收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构建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访问量:307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吴满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全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今天上午听取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教授的《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报告后,我感触很深,结合我院的实际,就校企合作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我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院积极践行校企合作,除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等工作外,在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组建了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将河北华恒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世纪建筑材料检验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润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五个,累计吸引企业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可广泛吸收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材料与检测等十余个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同时学院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的管理,专门成立了产学合作与实践教学部、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等。学院从上到下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性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的尝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这些困难和困惑也正是制约我们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共同难题。譬如: 1、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受人才培养周期和学校办学基础的限制,学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所在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群不适应;二,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等实力弱,不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如企业需要了解前沿技术、懂得市场规律、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的产品升级、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给予各类培训及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撑,而高职院校的实力却不能达到;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有的合作热情。在实践中,企业往往找不到与学校的契合点,缺乏利益驱动,同时合作中,限于政策、法规,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支出多而回报少,责任重而风险大。使得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 2、校企合作育人的问题。在合作育人过程中校企之间“协作多、融入少”。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校企有机互动匮乏,校企共育人才还处在初期阶段。 3、深度融合的机制问题。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难以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4、政府主导角色问题。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不仅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而且更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

校企合作案例1

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校企合作 发展技工教育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全省培养技能人才38.7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8%,稳居全国前列。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100家技工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企合

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400个,覆盖行业20多个。同时,遴选出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品牌专业,面向社会发布,引导学生报考。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顺应广东打造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需求,与东风日产、广汽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智能化汽车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600多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校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诊断会、评审会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剖析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制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广东省技师学院因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定制,学生就业率达100%。 三、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广东省将“招生即招工”作为校企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言材料(2)

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我校目前主要招生的专业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高铁服务、汽车美容与装潢、公安辅警等7个专业,今年准备开设航空服务、中餐烹饪、西餐烹饪3个新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目前与宝鸡市九方信会计事务所、西安金视界财务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家财务管理企业合作。计算机专业和北京交换空间宝鸡分公司、宝鸡文森装饰公司等6家公司对接。电子商务专业与聚丰集团天下汇购物广场、河北华美集团、深圳蔚蓝时代商贸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分别与佳禾幼儿园、宝光路幼儿园等12家幼儿园合作。高铁服务专业的合作单位有北京商鲲高铁乘务员学校、陕西铁航旅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西安动高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西安客运段西客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汽车美容装潢专业与吉利汽车集团、西安比亚迪汽车制造厂、亨达汽修厂、大师贴膜联盟等6家单位合作。公安辅警专业与陕西辅警培训中心合作。今年准备开设的航空票务和中西餐烹饪专业,已分别与北京万德宏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宝鸡天兴餐饮集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设订单班。目前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中,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约有30余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委培协议、深度合作的企业有10余家。 二、我校已开展的校企合作工作

1.2018年初制定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开展工作。 2.学校与十余家合作企业进行挂牌、签约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安排学生实训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训保障。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双方建立定期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3.在我校2019年年度工作要点中,已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将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诊改体系中,不断检查、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 三、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几种主要方式 1.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我校从2012年开始,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入校为学生做讲座,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举办专业论坛等活动,与教研室老师进行研讨,开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探索双元导师模式,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工作,逐步加强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 教学见习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研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知识经济引领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众化高等教育在 20世纪末应运而生。据统计,截至20XX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高等教育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政府部门普遍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均衡、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不足以令社会满意、毕业生就业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等问题,都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呼唤着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XX 7号)》《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XX 95号)》等文件的下发,为推动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为地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提供了建设思路,高等学校的应用型转型,深化校企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深化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又是高校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发展、主动服务地方需求、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转型发展,才能真正增强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旅游管理专业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问题 “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中央一系列“优化组合”的政策,推动不同类型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在各自的定位中改革创新,有效避免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衔接的现象。 (二)解决旅游专业教育的实操脱节问题 在德国,60%^上的学生选择双轨制职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投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教职成(2018) 1号)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 4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省人大(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双方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党团建设等方而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仔念则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共贏、协同发展 二、合仔境? (一)共建共享校企共同体基地 合作双方可根据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共建校内外(包括跨境)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训中心、企业(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基地等,为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培训和服务社会提供实践场所。 (二)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利用双方资源,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傅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产品,服务企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提高双方的社会美誉度。 (三)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 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产业教授进学校,教授、博士进企业等方式)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专 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培养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联合培养,共同申报国家校企协同育人项目。 (五)优先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基于校企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现实利益的相应回报。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企业有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有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的义务,优秀学生有优先选择高端就业岗位的机会,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贏。 三、取方的权钊知文.务 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合作,具体合作以本协议的《附加协议书》形式进行约定。 (一)甲方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校企合作优秀案例征集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现代服务类)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2014年6月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一、学校背景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座落在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的前身是淄川第二职业中专,2008年与本区两所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学校自1992年开始与毗邻的鲁泰集团实行联合办学。20多年来,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山东省推广。2006年,学校应邀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百所试点院校”。2007年,学校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评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二、校企合作产生的机制要素 1.行业背景 淄博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5个较大城市和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科教兴市试点市,地处山东省“黄蓝”两大区域之间,是连接两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淄博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和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门类有:服装、纺织、机械、建材、冶金、机电、煤炭、陶瓷等30多个行业。 淄川区为淄博市市辖区之一,位于淄博市中部,交通便利,地理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新生态指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关主体、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既相对固定又包容开放的系统。它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资源共享。各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如行业的信息平台、企业的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工作室、管理经验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师资、知识产权等,可以实现共建共享。 二是多元融合。多元主体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标准等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创新发展。学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全要素的创新;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创新与学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政府及行业组织为产教融合创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协同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选合作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优先与能够同学校合作办班、能够提供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岗位、能够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企业合作。优先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发展型企业、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合作。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做到校企合作“八共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关注学生职业成长。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技术技能积累与应用。要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和企业的服务能力,组织企业员工培训,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学校双师型师资资短缺问题;发挥各自人才和平台优势,聚焦技术应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技术项目,积累技术技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共同推进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扩招背后,如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企业积极性等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但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1、校企对产教融合态度冷热不均。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职业技能型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出于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声誉、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考虑劲头比较足,但企业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一些企业宁愿自己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达到入职需求,也不愿意冒着风险花大价钱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同时对高职生的职业技能认可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多是短期行为且部分流于形式。在某一时期内,凭借各项政策激励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会积极响应政府出台的最新产教融合政策,双方怀着极大地热情进行合作办学。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专业对口教学,学生则可以有机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取得双赢局面。但久而久之,等到政策的一时红利消失后,双方的合作意愿都会下降,学生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甚至被企业视为廉价劳动力进行利用。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政策,联系企业签署象征性的合作协议,停留在纸面上的各项产教融合协议最终流于形式。 3、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但大多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企业和学校权、责、利的规定比较模糊,使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同时一些产业园区的地方政府只知道喊企业用工需求紧张、招不到人,而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社会科学论文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 董薛伟 摘要: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普遍性、稳定性、深入性依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全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却彰显了示范作用,本文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骨干院校建设进程中校企合作实践案例、进程为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直接对接企业,以订单培养形式基于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需要,实现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措施,校企合作实现了由紧密型转向深度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建设案例;问题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17日-19日在江苏泰州召开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此次年会目的在于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展示、交流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入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政校企融合、共赢模式已成为发展主流。

一、校企合作进程案例分析 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充分利用部市共建及与行业企业多年良好的合作条件,进一步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规模,优化合作内涵。探索建立以部市共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校企紧密型深度合作的机制体制。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共建学校的紧密型、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学校、企业共建“新校区产学园区”,引入知名企业驻园共建“校中厂”,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校企合作工作站,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促进校企紧密型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具体建设目标及思路 (1)校企合作体制改革。依托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共建优势,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在3 年建设期内,引进接纳100家以上知名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校企紧密型、深度合作的局面,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其具体进程如下:2012 年:推进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印刷包装、出版传播、艺术动漫三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吸纳到50家企业加入理事会。 2013年: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增加25家企业加入理事会;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各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 2014 年:理事会进一步吸纳不少于25家企业,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完善理事会各项制度,促进其高效运转。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71936193.html,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姚瑞红夏江华杨中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6期 摘要: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于2014年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探索,在2017年1月份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达成一致协议,在会计学14级学生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该实验班学生在2017年3月份到5月份在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和集中学习,实验班效果显著。本论文重点对本次校企合作深入融合模式进行介绍,分析该模式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48-02 一、校企合作背景介绍 为了更加突出“实用化的税务处理能力”这一特色,会计学专业在原有“双导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调研研讨,最终在2017年3月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2014级会计学专业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二、“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合作模式介绍 1.实验班招生对象。面向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第六学期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依据综合测评成绩择优招收30名学生组成“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2.实验班整体运行模式。实验班的运行模式采用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实施的方式。 3.培养方案的修订。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部分第六学期课程与第七学期课程对调,将涉税课程集中到第六学期。在我校培养方案的修改中,我们将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为《税务会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申报实务》以及《税务筹划案例分析》四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课程,将原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至第七学期。 调整后,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周一至周五白天不再参加学校的课堂教学,由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根据事前协商确定的培训项目,采用岗位轮换方式,在事务所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实验实训课程与事务所培训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如纳税申报实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筹划案例分析课程,其学分由相关培训项目替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