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在过去的公共舆论管理中,政府和传统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事件还未酿成舆论危机时就被政府所知,政府可以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但是,在网络广泛应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今天,政府对舆情的预测无法及时到位。另外,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传播体系使得各种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十分复杂,政府很难对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方向加以判定,所以政府无法及时预测舆论所产生的危机。

捷讯安舆情监测中心对此做了专门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对策如下:

建立完善的政府舆情监测机制

“危机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危机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掌握充足的信息是收集和监测舆论危机的前提,同时也是处理舆论危机的关键因素。政府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收集信息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建立全国范围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通过舆情调查了解公众诉求和公众舆论,并且对于公众的意见给予及时反馈。舆情调查可采取文献研究、社会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网络调查、舆情直报点、内参、信访工作、网络论坛等形式。通过舆情调查获得全面的信息,政府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舆论管理。

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领域出台的一项新举措,保障了公众的舆论权、知情权。舆论危机发生时,政府是公众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之一,政府所发布的公开、公正的信息就成为对抗负面信息的利器,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并成为处理危机事件的典范。

疏通公民表达渠道

化解舆论危机必须疏通公民的表达渠道,保证舆论的社会沟通能力。长久以来,我国的舆论传播形态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而不是双向对称的沟通和交流。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今天,这种舆论传播形态明显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舆论危机发生的时候,政府应当确保公民行使舆论权、参与权的权利,保证双向信息传播的畅通,才能对公众诉求进行及时的反馈,在第一时间化解舆论危机。

捷讯安舆情监测中心

国内最好的名人口碑分析、企业品牌监测、大数据统计分析产品,捷讯安你的选择没有错。网络报道掐指知,与我讯息第一晓。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来源:宣讲家|作者:| 上传时间:2013-02-19 14:50 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 第一节高度重视舆情,不拖不瞒不封不堵 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网络上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发言、社区讨论、贴吧留言、博客、空间、微博等反映网民心声和观点的各种各样表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壮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舆论集散地。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几何速度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博客用户达到2.5亿,发展不到两年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2亿,我国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借助社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客等平台,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利益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微博诞生以后的这两年,由网络、由微博生发、演变的舆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如局长微博开房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艾滋女事件以及甬温线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等等。这些涉及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突发事件无一不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大浪,引爆了一起又一起网络舆论事件。网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巨大的传播能量,使得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主导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执政一方的地方政府,如果还不对网络舆论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恰当引导的话,势必失去权威话语权,被舆论抛在一边,束手成为网络舆论的弃儿,甚至被公众的口水淹没。所以,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非常重要和必要。 但是,重视网络舆论,并非是要打击或堵截舆论,而是要面对和引导舆论。有些地方政府官员还是老观念,还把文革时代应对舆论的老办法如“拖、瞒、封、堵、压”五字诀等招数用来应对网络舆论,殊不知,这样的办法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反倒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大的危机。 比如石首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训。当地政府的不恰当的、完全落后于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应对措施,无疑是将事件不断推向激化、扩大化的重要原因。正是石首政府极为落后、极为简单、粗暴的“拖、瞒、封、堵、压”,导致了事件的最终失控。

完善应对机制 化解舆情危机

完善应对机制化解舆情危机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听后感 当前,网络正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高度聚集之所。加强网络舆情趋势研判,并视情进行应对、引导与处置,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是网络时代政府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也是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聆听了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的《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热点问题》讲座,深受教益,其中,由网络舆情处置不当而屡屡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尤使我深思。我感到,要妥善化解舆情危机,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做到预防在先,有备无虞。现提出如下粗浅思考: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准确掌握舆情是有效应对的前提。为此,应当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工作组织架构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规范流程,坚持“早发现、早汇报”的原则,24小时全天候浏览收集网上各类舆情,分析评估发展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鉴于网络信息存在来源复杂、更新快速、传播广泛等特点,特别是海量的特性,需要着手建立从事收集舆情信息的专业队伍,通过专业网络技术手段辅助人工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按照规定迅速上报,以利及时应对。 强化舆情引导机制。积极引导舆情是有效应对的关键。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快速反应,正面回应”原则,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及时在网站主页上发布正面权威信息,以真相和公义化解诱发负面舆情的“酵母”,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有重大影响的舆情,要协调主流媒体,集中、重磅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完善舆情处置机制。有力处置舆情是有效应对的核心。按照“确认事实,妥善处置”的原则,在以官方渠道实施正面信息有力覆盖的同时,要对收集整理到的舆情抓紧判明信息真伪,分析舆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抓住引发舆情危机的根结点见招拆招,对引发舆情的虚假情况进行澄清,强化针对性和引导性,力争尽快平息危机。。同时,组织网络评论员,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对提出的负面置疑进行反驳,增加社会支持性力量,推动舆情向良性方向发展。 确立舆情责任追究机制。责任落实是有效应对的保证。应明确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每一阶段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严格实行工作考核与责任追究,促使相关工作同志时刻保持敏感性,守住警戒线,确保重要舆情无遗漏,即时处置无懈怠,尽最大可能减少舆情危机发生的几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在过去的公共舆论管理中,政府和传统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事件还未酿成舆论危机时就被政府所知,政府可以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但是,在网络广泛应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今天,政府对舆情的预测无法及时到位。另外,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传播体系使得各种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十分复杂,政府很难对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方向加以判定,所以政府无法及时预测舆论所产生的危机。 捷讯安舆情监测中心对此做了专门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对策如下: 建立完善的政府舆情监测机制 “危机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危机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掌握充足的信息是收集和监测舆论危机的前提,同时也是处理舆论危机的关键因素。政府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收集信息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建立全国范围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通过舆情调查了解公众诉求和公众舆论,并且对于公众的意见给予及时反馈。舆情调查可采取文献研究、社会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网络调查、舆情直报点、内参、信访工作、网络论坛等形式。通过舆情调查获得全面的信息,政府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舆论管理。

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领域出台的一项新举措,保障了公众的舆论权、知情权。舆论危机发生时,政府是公众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之一,政府所发布的公开、公正的信息就成为对抗负面信息的利器,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并成为处理危机事件的典范。 疏通公民表达渠道 化解舆论危机必须疏通公民的表达渠道,保证舆论的社会沟通能力。长久以来,我国的舆论传播形态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而不是双向对称的沟通和交流。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今天,这种舆论传播形态明显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舆论危机发生的时候,政府应当确保公民行使舆论权、参与权的权利,保证双向信息传播的畅通,才能对公众诉求进行及时的反馈,在第一时间化解舆论危机。 捷讯安舆情监测中心 国内最好的名人口碑分析、企业品牌监测、大数据统计分析产品,捷讯安你的选择没有错。网络报道掐指知,与我讯息第一晓。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政府机关如何与新闻媒体沟通和网络舆情应对

如何与新闻媒体沟通和网络舆情应对 余仁山 余仁山,生于20世纪70年代,豫南商城县人,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先后任职于《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华夏时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栏目组、社会新闻部《法治在线》,历任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策划人、新闻采编部策划人至今。 一、什么是媒体 (1)如何认识媒体。 媒体是什么?按性质可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现代媒体包括:网络和网络上各种与之相关的手段。现代媒体范围相当广,介质也相当多。需要我们开放视野。通过一切可能存在的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又要防止一切可能在媒体上的负面影响。 按地域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媒体。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地域差异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任何一个地方小的新闻事件在全国都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同样,全国大新闻事件在地方也能找到印证。 另一个分类就是所谓“喉舌”与商业媒体。“喉舌”就是党报党刊、主流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商业媒体的生存的本质就是靠新闻。 (2)媒体在哪里? 媒体的从业者无处不在,包括:通讯员、观众、线人及记者。 推荐媒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晚间新闻》、《朝闻天下》推荐网站: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人民网、凤凰网、天涯论坛 (3)媒体何时发力? 无休无止、随时出击,媒体舆论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 (4)媒体报道什么? 报道内容包括有正面和负面,有真的和假的,亲身经历的和道听途说的。报道范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监督的对象,都代表着国家机关,代表着公权。媒体监督什么:1、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或不法行为。2、涉及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3、群众最关心、最直

舆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

舆情管理篇 第十七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第一节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舆情”这一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实践的丰富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网络舆情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研究吸取国外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亦有裨益。 一、美国:奥巴马竞选团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团队基于Web2.0模式建立了竞选门户网站,该网站包括当时先进的社交网络工具,具备充分交互功能的“奥巴马答复中心”,可以让网民向竞选团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网站支持网络支付功能,为奥巴马筹集到超过4.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此外,奥巴马团队通过“脸谱网”使奥巴马拥有200多万好友,在“My Space”网站拥有41.5万个朋友,并通过搜索引擎设置关键词广告扩展奥巴马的政治宣传,通过“YouTube”为奥巴马树立正面的政治形象。 奥巴马的互联网竞选团队拥有多达百余人,全方位关注和竞选相关的网上舆论并进行引导。团队中包括许多高素质精英,既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专家学者,也有“谷歌”、“脸谱网”、“eBay”的CEO或创始人等互联网企业高管,甚至还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顶尖玩家。互联网竞选团队成功运用网站宣传、网络广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捐款、社交群体、搜索引擎、电

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软件等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为奥巴马竞选创造了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竞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团队还建立了“反诽谤网站”,全面反击各种针对奥巴马的谣言,并提供相关“真相”视频,或呼吁网民现身说法进行辟谣。 2008年2月,一张奥巴马身着索马里传统服装的照片在网上出现,引起人们对奥巴马与穆斯林关系的猜测,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但其竞选团队事先已做好应急预案,开动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迅速应对,通过网络渠道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对竞选对手团队进行反击,树立起奥巴马受冤的形象,扭转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 二、日本:政府对应急事务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日本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地震保险法》等;并通过修订《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从立法角度对应急事务形成了制度性的总体设计,建立了完整的应急法律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在传统舆情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将网络舆情的发现与处置也归并其中:一是在传统机构内阁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设部门,24小时全天候工作,迅速搜集和分析包括网上来源在内的与灾害等应急事务相关的信息。二是日本各地都建立了都道府县的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对所属地区进行监控或进行救灾指挥,并通过信息网络与所属地区各类管理部门联系,保证信息通畅和救灾行动实施。三是多渠道发布预警性信息,如在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通过厚生劳动省网站、媒体网站、社交媒体等向民众发布相关信息及预防措施。四是政府各部门均有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在发生应急事务时负责与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媒体机构

新媒体时代危机应对及舆情管理的最新趋势

新媒体时代危机应对及舆情管理的最新趋势 ——迪思传媒副总裁沈健 一、2012年负面危机爆发的特点 (一)舆情环境空前复杂 1、微博开始决定传统媒体的报道角度与议题:70%的企业重大负面危机首先源于微博等网络阵地 2、危机来源多样化:危机可能来自企业内部; 3、不对称性大幅增加:小人物和小组织对抗大公司(草根意见领袖、媒体在微博上,有个人名利的需要); 4、传统媒体与微博互动放大危机; 5、呈多波次爆发:跨国公司风险增高; 6、搜索引擎成反负主阵地:搜索应用NO.1,80%。 二、如何应对新的舆情环境下的危机 (一)单独靠删帖封口已不适应 1、防微杜渐,避免重大危机发生; 2、防止从社会化向传统媒体蔓延; 3、减少负面的波次; 4、事后消毒; (二)全媒体监控,专业工具监控 1、在负面被炒热前先炒熟了:预先设置、分析,先说明,不让别人有炒作话题; 2、对负面渠道进行分析; 三、微博时代我们要特别关注谁 (一)草根意见领袖及领袖的用户; (二)商业意见领袖(杜子健);

(三)媒体记者(记者联盟); (四)媒体微博; (五)苦主团; (六)内部员工(尤其是大企业); 四、负面危机分级两大难度 (一)对品牌的毒性; (二)网络的传播性; 五、新媒体时代危机应对带来的全新挑战 六、处理原则 (一)系统运行(团队):三级预案、委员会、渠道、信息搜集 (二)速度第一:45分钟之内最小,2-3小时扩散,6小时以上困难; (三)承担责任:尊重利益相关方原则,尊重生命原则,尊重环境和员工原则;(四)真诚沟通:不怕回应,抢夺话语权;主动回应,声明;主动回应,发布会;(五)权威实证:企业员工、忠诚用户; (六)语言给力:生动、给力,态度鲜明。 七、实战技巧 不建议开大型记者招待会,不可控; 建议核心媒体沟通会。 准备及控制: 主题:问题搜集和准备 控制:话题引导(电子版全网+SEO) 人数:5-6家 时间:1小时之内 八、技术手段(营销)

新时期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新时期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等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络逐渐成为民众参政议政以及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甄别虚实,从而有力得促进政府的工作,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摆在纪检监察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网民已达到近4亿人,目前有网络论坛130多万个、博客2亿多个,网民每天发布的博文超过400万篇,各类论坛每天新帖无计其数。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自由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十分重要的话语平台。但是由于网民人数众多,传播者目的隐蔽以及传播者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各种网络谣言、诽谤乃至非法的“人肉搜索”等负面新闻不时见诸于报。网络舆情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成为群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期待,也是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方面,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网络是政府对外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也为公共管理双方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对网民而言,通过网络了解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初衷,可以知晓公共管理具体行为的推进情况,甚至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在这样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况下形成的网络舆情,有助于为政府管理提供有利的舆论环境。例如山西太原的“公交车轮围绕民生转,乘车难被缓解”、四川南充的“公路破乱不堪,领导重视修缮”等实例都显示了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建设的强大推动作用。其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网

络舆情同样是现实民众心声的某种反映,对现实社会也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力。政府管理者通过借力于网络环境,不但可以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争取到支持,而且这种支持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到现实社会中来。最后,有益于政府开展危机管理以及网络反腐。正确收集分析网络舆情可以及时预判危机,合理地引导舆论进而提前化解矛盾。随着“房叔”、“表哥”等违纪官员的相继落网,网络反腐的威力正在逐渐显现,真实的网络舆情能够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办案线索,进而能够更加快捷的推进各种违纪案件的侦破。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网络媒体中,有正义的、真实的,同样也有反动的、虚假的,它在推动政府自身建设的同时,如若处理不得当,也会为政府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渠道已经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带来很大的挑战,政府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用封闭或者有选择的发布信息的方式,那么当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得知事件真相之后会极大地降低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如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及湖南凤凰的少女跳楼死亡等案例都是政府处置不当的典型代表。另外,网络舆情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政府在某些方面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就很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甚至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 能否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关系到政府执政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要清醒得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有效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诉求,引导公众正常宣泄情绪,这在网络时代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迫在眉睫的“必修课”。要在网络舆情发展的挑战中占得先机,我们必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完整版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 略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 市委政法委曲建平应培国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巨大社会舆论力量,使政府决策和管理运作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因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认识并加以正确引导策略,或许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一、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舆论的控制性比较低,在扩大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呢 1、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 (1)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也不再受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人们有了展示想法的机会,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也能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就是这样一种自由,人们把它当成绝对的自由,不再受约束,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在网络上言语的使用上有些“肆无忌惮”,直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的即时性、扩散性。网络媒体不再受截稿时间和发布时间的限制,每当有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性事件时,网络媒介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追踪。网络新闻的编辑时间短,凭借现代的数码传播技术,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能够及时地发布信息,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及发生事件的距离。同时,在新闻发布的短时间内,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网民在BBS论坛、QQ、博客、播客上发帖、跟帖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讨论。人们的各种观点以“雪崩式”的效果,立刻扩散开来。在信息发布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缺乏理性,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之前,便争论不休,往往误导别人对事情真相的了解,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3)网络的聚焦性、放大性。网络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信息的承载量是无穷的,没有节制。它包含了各方面的信息,包罗万象,这也使得信息的内容庞杂,无用的、反动的、封建的信息等充斥着网络。同时为赚足“眼球效应”,网络主题又相对集中,如有关涉“官”、涉“腐”与涉“富”话题,往往比较敏感,点击良比较大,易成为现实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 (4)网络的无序性、无界性。网络传播不受疆域的限制,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什么背景,何种信仰的传播者都能够表达思想。事实证明,过去,一个认为有必要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消息,只要在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刊(播)发,就基本可以做到非常有效,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扩散可谓瞬间万里,且在“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下,要使“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这一传统的手段奏效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很多网站都在境外,根本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 2、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主体的特点有关

政府提高舆情能力的措施

政府提高舆情能力的措施 (一)要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度。 只要我们政治敏感、视野开阔、鉴别力强,就能够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要转变思想,不能狭隘地认为了解舆情、应对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要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要勤观察、勤思考,把握发展趋势。 (二)要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 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要改变封闭的观念,树立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做到政务公开,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随着网络、手机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汇聚之地,很多舆情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得以表现。因此,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 (四)建立专门的舆情工作部门。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可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的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职责是在一些重要工作中代表组织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其次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在舆情发生时的引导、应对等,如在主流媒体撰写评论员文章,在权威网络上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等。此外,有条件的可建立一支顾问队伍。顾问可邀请一些公共危机处理专家担任,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为做好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五)对公务员加强应对舆情的训练。 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特点,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如邀请舆情分析、公共危机处理等方面专家,采取报告会、专题讲座、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舆情培训。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六)健全应对舆情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 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 引言 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而此时如果政府依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将不利于政府了解到广泛的真实的民意,地方政府面临着转变与民众的沟通方式。近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此起彼伏。地方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 社会的应有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来探究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 情提出有益的思考。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定义 网络舆情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已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网络的各种方式传播出去。网络世界传、受双方身份模糊的特点,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也加速了网络传播。特别是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让网民可以随意传播和接受任何假设情况。同时,网络

政府舆情监控案例以及解决方案

https://www.sodocs.net/doc/281754131.html, 政府舆情监控案例以及解决方案 一、政府舆情背景概述: 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新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新媒体所具有的强大传播功能和舆论影响力,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民生和社会管理方式。 随着人们对新媒体使用的日渐频繁与广泛,新媒体在满足用户基本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已日渐成长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身的舆论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不断表明,新媒体对于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结合自身所处位置,充分发挥政府职责,服务社会成为新型政府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应用举例: ?实现有关政府相关信息的全网监测,重点监测:新闻、门户、论坛、微博(新浪、腾讯)、提及过政府的微博大账号。监测内容涵盖政府官方新闻、媒体自发报道、政府其他新闻。 ?解决信息及时获取,如:网站,论坛、微博等迅速扩大的关于政府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实现重大负面系统自动预警。

https://www.sodocs.net/doc/281754131.html, ?实现海量数据清晰分类, 按照不同条件或多维度要求整理归类。可按照舆情的性质,及重要程度等进行分类。如:政府的重大新闻传播,政府重大负面扩散、论坛、微博相关诉求等。 ?针对突发事件,负面事件。对政府造成影响重大的负面事件,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时间信息,及时分析预测整个事件起因,传播度,媒体关注度,影响力,后期危机公关效果评估,提供针对“事件性”深度分析报告。 解决区辖范围重点企业相关信息监测,投资环境、人文环境、治安环境等信息监测;解决方案有两部分构成:数据获取、数据评估 数据获取:新闻、门户、论坛、微博(新浪、腾讯)、提及过政府的微博大账号。监测内容涵盖政府官方新闻、媒体自发报道、政府其他新闻,为数据评估提供数据源基础。

如何加强基层党委政府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的探讨和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81754131.html, 如何加强基层党委政府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的探讨和建议 作者:周东升 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15期 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发展战略已经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尤其是中国在互联网治理与发展事业上的战略部署,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作为考验国家互联网治理成绩的关键因素,如何及时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直接考量着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网络舆情呈现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成为群众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深刻地改变着大家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既是舆论场、传播器,也是双刃剑,也给宣传工作、政府公信力带来新的挑战。当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网上敏感热点舆论日趋规模化,使网上舆论引导任务愈加繁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了多样性、多变性、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许多人对社会现状存在不满,特别是仇官、仇富、仇腐等情绪尤为激烈。二是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使网络舆情监测难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推陈出新,微信、微博、博客、即时通讯等网络传播新技术、新业务的运用,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记者”、“出版社”、“电视台”,网上信息传播也更加私密隐蔽,这些都给我们网上信息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网络舆论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使网上舆论管控工作更为艰巨。舆论参与主体目前呈现多元复杂化。匿名、便捷、成本低、影响大等特点,催生了“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网络暴民”等网络舆论特有现象,特别是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这种舆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变化,使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的难度都大为增加。 二、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病症 面对网络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但还是有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一是思想认识“神经焦虑”。面对网络舆论“咄咄逼人”的态势,基层干部普遍感到明显压力,反映出在当前网络舆情工作责任等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基层干部缺乏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二是舆情研判“视力模糊”。基层存在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研判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因网络是新生事物,基层党委政府舆情研判方面的专家及经验急缺,对突发公共事件难以研判社会走势,以致延误了最佳的舆论引导时机。三是沟通机制“反应迟滞”。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事发地单位没有第一时间向宣传部门报告信息寻求帮助,存在着“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的现象,待到网络事态越来越大,传统媒体介入的时候,使得处置引导力不从心。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与措 施 2010-09-07 10:18:25 作者:cegov来源:西安日报网友评论0 条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研究熟悉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只要科学应对,善于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网络反映的问题,有些不完全准确,有些偏颇过激,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把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第8卷第8期 2011年8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ug.2011Vol.8No.8 一、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分析综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即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二、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 网络舆情一般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存在无序性、非理性等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本身的原因 首先,这种情况是由于政府执政观念落后,缺少行政监督和法律约束。政府在运用权力时不能完全依法行政,再加上公民监督缺位,导致权力腐败,政府的行政行为很难保证完全符合公民的利益。其次,政府对政治信息的垄断,缺少与公众的有效沟通。随着经济发展,公民经济地位的提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意思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渴求不断增强。然而,政府垄断信息,造成政府信息的封闭,这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渴求形成对立。在现实情况下,公众的这种愿望被阻塞,只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空间中发泄出来,相互交流信息。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政府的决策违反了民意而在网络中受到民意的批评、质疑也在所难免。 (二)网络空间言论的自由性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一改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单一方式,它是由受众自由的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2]网民之间可以通过E -mail 、论坛、BBS 、博客等媒介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白己的见解、“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成本低廉,程序简便。网络拥有了自由,“噪音”作祟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噪音”包括虚假和不良信息,它表现为消极的、极端的、非理性的舆情信息。虽然这种噪音占有少数,但是网络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范围大,引起社会“恐慌”的程度也非常大,往往引起了群体的盲从和冲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网民发表言论的匿名性 “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特征。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不用公布其合法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相对来说,这样的匿名程度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因此具有了隐匿性。由于网络传播匿名化,具体的个人经过匿名技术变成没有人格的数字字符串,这就给每一个网民带上了保护伞,抑制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的种种约束。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不平等、收入不均衡、贪污腐败严重、政府公共服务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等问题,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被任意放大,在某一具体事件中无限制地放大发泄出来,形成网民对政府的片面的谴责与漫骂。 (四)网络发表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形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诽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网络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被展现,这种本能的、情绪化的,带有非理性色彩的本我在网络上可以更好地得到展现。然而,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果不进行疏导,这样会很容易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甚至妨碍社会秩序。 (五)网络的扁平结构有助于信息的传播 网络是扁平的非线性结构,每一个结点之间有着无数线路相互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都能以光的速度将信息从一个结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这种信息传递与获取方式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3]海量的信息使得信息消费者如果想要核实信息的真伪成本太大,这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成本比较低。任何信息,不管真假,只要达到着燃点,就有可能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在网络中蔓延。这就使得网络炒作特别容易。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更是如此,一旦出现在网络上,马上能吸引一部分网民的注意,就可能通过BBS 、博客、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中也被认为是真实的。一旦谣言肆意流传,以讹传讹就会越演越烈,而舆论的事实真相则会被排挤出人们的视界。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王 振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环 境,对于政府来说,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当前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管理者和学者去探索与研究。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的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的负面影响,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管理;负面影响;对策 81··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置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 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

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是很大一部分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惯有态度。这种“弱者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也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和处理带来了难度。 3、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实质还是网络传播活动,都带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4、暗含不确定负面性因素。由于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各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都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会暗含着各种不确定的负面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