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

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例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实践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实践 [内容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教师行动研究所遵循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同时也阐述了教师行为研究的基本模式,构建了以课例为载体、理念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一的教师教育模式。 [关键词]:行动研究案例教学反思 一、课题的提出 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了许多模式,由于每一种模式理论上的假设不同,关注的问题也就不同,在实施行动研究的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但在基本操作方面却是一致的。它遵循着一个问题研究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阶段,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计划的每一项工作就是理清行动研究者的困境,提出明确的研究课题,计划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思、策划。计划意味针对问题,提出假设。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因此,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科学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以能使行动研究活动更具有预见性。 行动是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和进步。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验证性,检验计划方案的可行性。所有计划在行动之前都只是一种假设,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以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作为研究者尽量按原计划行动,否则,检验也就无从谈起,研究的科学性也就无从保证。 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以求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行动时,不能拘泥于事先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进行有根据的调整、变更。反映在课堂上,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反映在教师上,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身上;不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真正主体和运行教学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任何行动都应该无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无条件地有利

课题研究一般步骤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功能法、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辅助。要说明准备怎样充分发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为本课题(或某子课题)的研究服务。 2.研究对象一般是指人,大多是指学生,也有的是指教师。要说清楚研究的是本单位的全体学生还是某一部分学生(或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位一体。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 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4、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pdf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 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一、任教学科:三年级语文 二、研究课题:《构建和谐课堂,减轻农村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 三、指导思想: 学期伊始,在学校科研管理的大方针指导下,我将从课题研究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本人的教学实践和个人课题的自身特点,进一步进行课题研究。在上学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如:自主学习、开设研究课、成果展示等。本年度我将继续努力钻研,认真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探索研究,从各个方面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加教学实践次数,扎扎实实作好这一年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实现师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2、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体现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操作模式,减轻学生负担。 3、通过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达到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研究内容: 1、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师德素质和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常规教学能力。 2、提升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运用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 六、研究措施: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和谐课堂、学生减负”的理论知识。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并撰写好学习笔记、心得体会,使之服务于实践。 2、按照确立的研究对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并定期进行数据整理,提出解决措施,撰写调查报告。 3、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积极参与课题研讨课的上课、听课和评课工作。主动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4、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搞好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5、精心设计学生作业。把握关键知识,协调好作业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活动,避免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 6、增进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增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减轻学生负担。 七、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学习课题组的总计划。 (2)撰写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3)对学生、教师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家长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4)课题组理论学习

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方法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课题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小课题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选定课题 选定题目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题目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意义、内容和过程。选题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确定课题。选题存在一定误区: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和实施步骤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适合实施研究性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最终使大学生成为品学兼优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知行统一,知识的识记只是其手段。而研究型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实践、探究、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并把所学知识内化。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一致的。 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 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性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等。两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本课题采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以期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项目预期的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论文。 拟用三年时间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范围为北海职业学院的在校生,收益学生估计为三千到四千人。 第一阶段为动员和调查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8)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具有针对性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 课题组成员采用集中、分散、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本院学生。调查内容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实践训练、考核方式等六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法律意识等基本情况。收集第一手材料为研究作准备,此阶段拟用九个月时间。 第二阶段为教学环境现代化建设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8)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积极营造教学资源丰富的环境,特别是有信息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具体包括立体化精品教材、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全球知识共享的校园网络以及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等,为推动研究性教学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课题组成员根据第一手资料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出改革策略。此阶段拟用九个月时间。

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完整版

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 本过程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从实践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教师确定研究的课题一定要有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分析的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过程。④拟定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和策略。2、实践尝试行动,⑤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为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3、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⑥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又一个步骤。“做”的怎样,还需要反馈、评价、修正。这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的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的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4、归纳总结,⑦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做出的它既是行动的第一个行动的结束,也意味着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这一环节是把整个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的味道。因此,教育行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本身充满了行动与研究的色彩,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行动研究方法概述

行动研究方法概述 >一、行动研究方法简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比较全面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选题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始,也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 1.课题来自哪里? (1)学校或学校以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参考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 (2)教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上升为课题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选题宜小不宜大1(. (2)选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选题要有新意。课题的表述应简明、具体。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

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题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小课题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1、选定课题 选定题目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题目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意义、内容和过程。选题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确定课题。选题存在一定误区: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

行动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一、行动研究法概述(一)行动研究概念介绍 1、教育学家的定义 库尔勒·勒温: 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凯米斯: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2、综合定义一: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3、综合定义二: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概念注释 *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 * 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 *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 * 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为行动研究增添了新质。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1.行动研究的类型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具体表现为:

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 第一阶段:研究起始阶段(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初)搜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提交开题报告。走进课堂和学生,进行调研,对学生学情、上课状态、课程预期进行了解,收集相关数据。课题组成员阅读资料,掌握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 制定实施方案。筛选组织课题成员,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目标,落实责任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2月初至2017年4月)设计调查问卷,规划发放方案,并最终形成纸质问卷。组织发放、填写、回收问卷,做好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形成书面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师生探究教学法实施的现状,统计汇总存在的问题。针对调查结果,组织研讨分析,制定提升对策。加强备课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出探究教学法实施策略方案,探索探究教学与本校教学贴合的模式。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7年5月至6月) 开展系列听评课、观摩课活动,研讨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特点、实施方法、原则策略,从而形成基本模式,从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入手,形成探究教学法的指导性规范。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授课,积累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包括阶段性论文、典型成果收集;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7年7月至8月底) 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研究的得失,完善并提出后一阶段的研究方案。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相关文献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第五阶段:总结完善实施方案阶段(2017年9月至10月)整理材料,收集分析研究成果。课题组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升华,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形成一般规律,撰写论文反思,根据学生反馈,有针对性的加以思考、完善。撰写研究报告。结题论证,申请解题。整理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原始资料,汇总各方相关成果。接受相关专家评估,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选题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始,也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 题。 1.课题来自哪里? (1)学校或学校以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参考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 (2)教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上升为课题 2.选题的一般原则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选题要有新意。课题的表述应简明、具体。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 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 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 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