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批注:“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可能指的是在黛玉死时,宝玉新婚,对于黛玉的死一无所知,更添一份凄凉。

《葬花吟》赏析

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恰好碰上晴雯生气而被拒之门外,又看到宝玉边说边笑送宝钗出门,产生误会,心生寄人篱下之悲,又逢春末落花时节,触景伤情,感花伤己,写下《葬花吟》。

有人认为《葬花吟》单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诗,因为它太过单一,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是原地踏步,世上有许多诗都是写的这个主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样是叹息人生,光阴无情,李白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写的又是那么体贴而又温柔。而黛玉只是表达:人生太短促,红颜太短促,青春太短促,人生太孤单,红颜太孤单,青春太孤单,美貌太孤单。世界上一切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飞速消逝的。这符合黛玉的身份与性格,让所有人看完这首诗都会有一种惋惜之情(我感觉第一遍读时可能只把它当做一首抒发心中郁闷之情的一首诗,而当你读完整本书时加上深入的思考,肯定有新的发现),你或是惋惜这首诗,或是为黛玉的一生而惋惜,或是既是为诗又是为人。因此《葬花吟》成为了黛玉的代表作,成为黛玉的一个符号,说起黛玉不可避免让人想到《葬花吟》。而我认为

若是单单从诗歌方面赏析《葬花吟》是否又过于片面,《红楼梦》毕竟是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评价其任何一句话或是一首诗都应该联系整体或是整篇文章。黛玉以花喻人,以花拟人,以花自比,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凋零的春花,实际上这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之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上悄悄消失。。。。。。

黛玉不满足于将落花扫入水流的说法,认为那样花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洁净,因为那样落花会随着流水漂向污浊之地,反而更脏,正如诗中所写“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一生都强调“洁”正如诗中所写“质本洁来还洁去”。其实落花随流水是很好的归宿,“花落水流红”。可黛玉认为与水一起,花会遭到玷污,黛玉她可知道,土下有水,有昆虫和鼠类的活动,难道土葬就一定能够洁净,葬花的行为似乎有一点过分。可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看看这里是不是谶语。也可以这么想,古时的人们都是土葬,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日后黛玉将会死亡的一种谶语。

其实《葬花吟》我认为不仅仅是黛玉一人的诗谶,而是整个大观园的诗谶,是整个贾府的诗谶,是整个时代的诗谶。。。。。。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大观园的女孩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

钗黛人物形象对比

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这在我看来也是正常不过的,因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去读它肯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有企业打出宁要薛宝钗不要林黛玉的口号,也有人说恋爱要找林黛玉,而如果结婚就要找薛宝钗了。虽然林黛玉在为人处事上不如薛宝钗那样周到,但不要忘记在红楼之中,林黛玉只是一个还没有我们大的一个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去学会如何圆猾地处理身边的事情,这不是在剥夺一个孩子的天性吗?

虽说宝钗比黛玉会做人,可毕竟宝钗比黛玉大两岁,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岁有什么,照你那么说,宝钗那也是一个孩子,这点我也是承认的。天底下懂事早的孩子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孩子还是具有一些孩子的天性比较好,而如果对于大人们来讲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熟一点。也许是不同的人读,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我认为在为人处事上的成熟也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应该是很难掌握的,正如宝钗那样,虽说是一个十分成熟的人,但是我认为她太正经。其实我并没有说她不浪漫,毫无性情,那离远了。我是说她太拘谨,太正统,太规矩,以致失了风趣,礼法掩盖了性情。。。。。。这就未免乏味减色。再说的透些,就是欠缺了一个“真”字。

这里稍微提一下我认为红楼中的人物中最真实的一个应该是史湘云,有时人们太过在意钗,黛之争往往而忽略了史湘云这个人物。

有人经常把宝钗与袭人放在一起,把晴雯与黛玉放在一起,她们的身上有些许相似的地方。但是过于强调他们是一体的我认为就过于牵强。因为每个人物,都她的必要性,每个人物都有她独有的特点。刚才说到宝钗太正统,其实我认为这点与袭人十分相似,做人过于圆

猾,心机太重。我认为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是和黛玉一样单纯比较好,不要心机重,保留一丝童真。

下面我就来具体谈一谈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黛玉的正面形象

有人用了自己自创的一个词“天情”来形容林黛玉,他大概是这样解释的(自己理解)天是有一种至高无上,至大无边,至强无比的意思,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林黛玉一生仿佛就只是在情爱之中,若黛玉无情,那么整篇红楼也无法写成,所以说黛玉是情的象征。可以这样说,在情尽之时(宝玉与宝钗结婚时)黛玉也死去。文章一开始就交代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下凡还恩,用自己的眼泪报答恩情,可以说黛玉一出生就与情字分不开。可为何天意弄人,黛玉多么希望能与宝玉自由恋爱,可生活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社会,这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遭到了多人反对之后,宝黛最终分开,落下一人死亡,一人出家的悲惨的结局。

其实有人说黛玉是在反抗封建社会,我认为这稍微有一点过了。我认为如果说黛玉是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真正反抗封建社会的在我看来林黛玉还是没有做到,要不她也不会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既没有像晴雯那样怒摔盒子,表达不满;亦没有像探春那样,一记耳光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这里就探春这一记耳光稍微谈一下,为什么是探春打。这一点我认为作者设计的十分巧妙,迎春过于软弱,而惜春过于年少,只有探春可以去扇,而这一扇让读者

不至于过于压抑,感觉大快人心)她只是呆呆的在那儿站着,这是她的妥协吗,是无奈吗?为何平时那善于用言辞攻击别人的黛玉不见了呢?我认为宝玉才是那个真正对于封建具有反抗精神的人,而对于黛玉她来说,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不同流合污,在《葬花吟》中就有最好的诠释“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负面形象分析

既然是人物赏析,我认为就需要抛开个人感情,不能总是在说黛玉的好话,她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缺点,下面就谈谈她的缺点吧。

我就从言谈语这一方面来谈谈吧。

一.书中第七回,周瑞家的打发走了刘姥姥,受薛姨妈之命分送十二支宫花,因府中院落布局的路线关系,最后来

到黛玉处,说明原委将宫花呈上——毫无别意。可是黛

玉接了花,开口的话就是:“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

的也不给我。”我们想一想林如海关照黛玉了什么,要

她“不可多讲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对周瑞家

的讲这些话是一个客居的亲戚说出的吗?

二.第八回,宝玉去看宝钗,刚到不久黛玉也来了,一见宝玉在此,头一句话就是:“哎呦,我来的不巧了。。。。。。”

经过薛姨妈的反诘,她巧辩说是大家不一起来,差换开,

每日有人来,岂不热闹?真可谓巧舌如簧,而内心的醋

嫉,是人都能窥见。

三.还有就是宝玉挨打那一情节,宝钗因生哥哥的气,哭了一宿,次日亲到怡红院送药,恰值黛玉看见,见她眼哭

肿了,便以为是因疼怜宝玉而哭的,开口就来说道:“姐

姐就是哭出一缸水,也医不好棒疮!”我认为黛玉最过

分的就是在刘姥姥走后的一句母蝗虫,再怎么说刘姥姥

也是长辈,怎么能如此说自己的长辈呢?这分明就是林

黛玉看不起人的一种表现。

黛玉,你有太多怨恨,不知向谁倾吐;你有太多不悦,不知与谁分担;你有太多委屈,不知和谁诉说。。。。。。

黛玉最后留下的谜

当你逝去之时,留下永久的谜“宝玉,宝玉,你好。。。。。。”(这是听了最后一节课所添加的内容,原本在这儿只是一笔带过) 这是永久的谜,因为作者在此什么线索都没有给后人留下,甚至是连一标点符号都没有留下,所以以下分析只是个人的一些推论,可能与事实跟本不符,这只是一些个人的猜测。

(1)若是最后标点为句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可以是宝玉你好好过,做出此推论是因为林黛玉对于贾宝玉的爱之深,不希望宝玉在自己死后一蹶不振,而是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这一点与下文的发展正好相反,可以更添一分凄凉,而若是这样本人又觉得这与黛玉的人物形象不符,以黛玉的性格我想她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而又有谁知她会说些什么,人们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又有谁知道在黛玉临死之前不会祝福宝玉与宝钗呢?

可以是宝玉你好狠心,其实这么说我觉得是符合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情已经到了一种十分自私的地步,她不愿把宝玉的爱分给别人一点,只愿自己一人独自享受,此时我又想帮宝玉说两句话,因为宝玉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和他结婚的是宝钗,他一直以为是黛玉,其实宝玉也是受害者之一。

(2)若是最后标点为问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宝玉,宝玉,你好不害臊?

这是在说你枉我往日对你寄予那么大希望了;

宝玉,宝玉,你好吗?

这是在说,林黛玉致死都在想着贾宝玉,关心着他。

(3)若是最后标点为感叹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

宝玉,宝玉,你好绝情!

这是林黛玉对于贾宝玉忘记旧情迎娶薛宝钗的不满之情;

宝玉,宝玉,你好大胆!

这是林黛玉在临死时气得发抖的话,你好大胆竟然背着我娶了你的宝姐姐;

宝玉,宝玉,你好糊涂!

这是在说宝玉你怎么没有看穿凤姐的掉包计;

宝玉,宝玉,你好不要脸!

这是林黛玉在临死之前的对于宝玉娶宝钗的不满,认为宝玉是一个善变的人;

宝玉,宝玉,你好让人寒心!

这是黛玉死前对宝玉的彻底失望;

以上几种情况说明林黛玉是被贾宝玉给气死的。

宝玉,宝玉,你要好好活下去!

这是黛玉在死之前,希望宝哥哥好好活下去千万不要像自己一样,落得一身病,而成为短命之人;

宝玉,宝玉,你好好和宝姐姐过吧!

这是黛玉知道自己要走到人生的终点,便劝慰宝玉日后就好好和宝姐姐过了,不要总是想着自己了。你如同一片落花,你飘落在封建的风暴之中。。。。。。

如果你改一改你的性格,结果是否仍是这样?

如果没有薛宝钗这个人物,红楼是否会有另一个结局?

如果你也有一件物品与宝玉相配,那么木石前盟,金玉良缘能不能同时出现?

红楼只有一部,是一部经典,若有改变,那还能叫做经典吗?如果做出改变,红楼还有现在的震撼力吗?红楼是反映一个时代昏暗的一面的一篇小说。。。。。。

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了自己的悲与恨;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了对封建教条的不满;黛玉,你用自己的眼泪,唱出了中国应该男女平等。。。。。。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广南县董堡乡中心学校陆杰 《红楼梦》不知翻过多少遍,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所有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倾倒的感慨,同情与喟叹,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草本之身的病西施——林黛玉。她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我喜欢她,爱恋她,因为她有稀世之美貌,有兰草之气质,有芙蓉之风骨,有纯美之爱情(尽管最终只是“镜花水月”),更主要的是缘于她是美与艺术的统一与象征。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它就像一团烈

林黛玉人物分析

“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可以生动的展示林黛玉的美貌与较弱的身姿。一、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二、林黛玉的身体是虚弱的。上帝总是在给一个人打开一扇门时,却关上了一个窗。黛玉才才华横溢,然而黛玉的身体坏到在探春她们面前都“礼数粗疏”,探春也能体谅她实在是精力不济。连贾母如此疼爱这个外孙女,也不忍心让一个所谓身子如此虚弱的女孩嫁给宝玉。 三、林黛玉心思过于细腻。容易捕风捉影,自己把自己气死的。是自小丧母的遭遇,是居人篱下的境况,还是封建社会的压迫。不管怎样,太多的因素积压在了一个小女孩身上,导致了最终这样一个较弱的,多愁多病的林黛玉。

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其 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红楼梦》中《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浅探红楼 ——从《葬花吟》读林黛玉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设计制作:八(7)班 应翰文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宫智双 摘要: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才貌双全自卑多愁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人物描写赏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人物描写赏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小说单元。是《林黛玉进贾府》的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刻画的 一个重要的人物,理解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对赏析《红楼梦》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从人物描 写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入手,分析 小说的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 和研究《红楼梦》的兴趣,为将来更深入的探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塑造 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把 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人物出场描写的匠心。 2、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与交流、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 高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评价和鉴赏能力、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结合人物肖像、人物语言、人物动作描 写的分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教法分析 (一)课前检测 小说定义: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 境描写)。 2、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人物的肖像、_动作__、 __语言__、__心理__描写等。 (二)激趣导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古人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 就踏进红楼的欣赏之旅。 曹雪芹在小说中以判词的形式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 由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导入 “凡鸟偏以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提问:从判词中能看出王熙凤的性格和命运如何?” (生自主理解-师规范解答) (三)初读文本,感知性格(发现法----师点拨) 提示:王熙凤的性格在文中贾母是怎么评价的?捕捉关 键词语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 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 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 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 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本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宝钗戏蝶,第二部分写黛玉葬花。钗、黛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俞平伯评其为“双峰对峙”。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深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所谓“黛玉情情”,林黛

玉本身就是诗,就是情。《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爱情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在抒情上淋漓尽致,在艺术上也是十分成功的,脂砚斋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武雪慧)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初中语文《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辛苦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王熙凤的。《聪明累》,是知进不知退,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 凤姐是作者着力刻画、塑造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典型。她是荣府内实际上的第一号当权人物,各类人物都围绕着她活动着。对于她,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对她的看法。第六十五回里,贾琏的心腹小肠兴儿对着尤二姐议论凤姐说:“若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皆因她一时看的人都不及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有人敢拦她。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她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她讨好儿。估着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儿。”这些话是通过兴儿的嘴说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看法。她是封建阶级中最有才干,也是最贪得无磨的一个。在“弄权铁槛寺”一回里,她对老尼静虚说:“你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为了三千银子,她略施一点小手段,就害死了张金哥和长安守备的儿子。此外还有贾瑞、鲍二家的、尤二姐等人都先后死在她手里。兴儿还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她是贾家这座大厦的顶梁柱,同时又是这座大厦的蛀虫;她照管着贾家6“长明灯”,又恨不得一口喝干灯里的油。、连她自己都承认“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实际上她一步也没退,当忽喇喇大厦倾倒时,第一个就要把她压死。脂砚斋批语透露,在贾家败落后,她要被关押在“狱神庙”,有一番“身微运蹇”、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 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 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了解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性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 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 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 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 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 她而死。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 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 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 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 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 (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 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 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 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