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适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功能,是社会适应的心理基础。离开以同化、顺应以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内化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脱离开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那么心理适应本身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3、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适应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换言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适应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一定较高。这种关系使得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问题,必然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适应的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环节是最基本的:

1、需要:发展的内部动力。

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最原始的动力源泉。需要本身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其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又可以把它分为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三种。从适应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两种。然而,不管怎样分类,适应的过程始终是从需要的产生开始的。实际上,适应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终其一生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需要。

2、阻挠:适应状态的破坏。

阻挠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都出现在环境发生了变化,主体遇到了新的问题情境的时候。阻挠现象出现时,人们一般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紧张与焦虑感。阻挠的产生实际上意味着主体原有的适应状态已被打破,其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从而产生了新的不适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改变自己原有行为模式的动机便会应运而生。

3、尝试:满足需求的努力。

为了改变不适应的被动局面,人们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便会做出各种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积极的尝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基本上属于试误学习的性质,是适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人的试误学习与动物的试误学习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试误学习只是一种盲目的尝试,充其量也只是得到及时强化以后才能形成的稳定的条件反射;而人的试误学习则是经过认真思考、有一定理论假设作指导的理性的行为,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创新色彩。在尝试过程中一旦取得了成功,被肯定和巩固下来的就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行为本身,而且包括行为背后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与升

华。

(4)重新适应:恢复新的平衡。

经过一番尝试,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新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原有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曾经有过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了平衡。这意味着,一次不适应的问题已经解决,主体可以重新回到适应状态之中。只是这种状态仍然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不适应现象重新打破。这种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状态的循环往复,就是适应过程的规律性表现。

三、适应的心理机制

皮亚杰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但只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说明适应似乎过于简单了些。在解释社会适应中一些复杂的适应过程时,有必要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说明。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表述为以下模式:

这一模式表示,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1、认知调节。

是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它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1)外部评估。外部评估是认知调节的第一个阶段,指主体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及其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过程,主要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变化和要求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主体在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自身内部状态进一步的了解与判断。实际上这是一种在自我监控系统的参与下,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重新调整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因外部变化引起的内部不平衡状态的估计,对不适应现象的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对原有行为方式应对效果的审视与判断等。

由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这是认知调节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

体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评价的水平对认知调节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2、态度转变。

认知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行为意向发生相应的变化。当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发生了变化时,就会引起态度的改变。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动力系统和反应倾向的调节,这是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保持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背景条件。

3、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与改变。行为方式的重新选择是以认知的调节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受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的直接制约。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主体的行为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消极的,那么行为方式也会是消极的。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

课题二大学生的角色与环境变化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角色与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角色与环境变化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一)角色

所谓“角色”,是人在社会行为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它客观地规定了一个人的活动范围、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行为方式等。(二)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1角色意识的转变.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成为大学生,这是客观事实,但相当一部分新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角色意识还停留在中学生这一层次。这种角色意识的滞后性,妨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角色意识的转变关键是角色责任的转变,大学生的称号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

2、角色位置的转变。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进入大学,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3、角色行为的转变。角色行为的转变是角色转变的关键。

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而且各高校还相应地制定了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大学新生应认真学习,尽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学生这一新的人生角色的要求。

二、环境变化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

1、从生活方式上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除了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个挑战。

2、从生活习惯看,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经济上安排不当等,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

3、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由于高

考的压力,学习成了生活的中心内容,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丰富多才的校园文化生活使新生目不暇接,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

(二)学习生活的变化

学习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

1、从学习任务看,中学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而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专门技能。

2、从学习内容看,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经典的、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习科技最新发展的成果。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要求高。

3、从学习方式看,中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堂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靠做题,各个教学环节老师安排的具体,督促检查严格,学生对老师依赖大。大学学习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课堂讲授的时间相对少,学生自己安排自习、阅读、钻研学问的时间较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管理制度的变化

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与管理系统方面。

1、从管理方法上看,中学时代,学校、老师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事由老师安排。大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许多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

2、从管理系统上看,中学的管理都是通过班主任实施。大学的管理属于“全面”、“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人际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交往的方式与对象、人际交往的要求等方面。

1、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的含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含义比较狭窄,只是友谊或亲密关系的一种扩展。而一旦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就不再那么单纯。复杂的交往环境,决定了新型的人际关系不能仅以个人的好恶而定,必须学会与不同的人建立和保持协调的关系。

2、从人际交往的方式与对象看,中学时代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窗好友、父母亲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天天与学生见面,饥饱冷暖、学习成长样样关心,父母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但到了大学,从各地来的同学素昧平生,重新组成新的班级,生活在同一个宿舍,脾气习惯各不相同;师生关系也不像中学那么密切,有时甚至几天见不到班主任、辅导员;远离父母难诉衷肠。由于生活领域的扩大,交往的场所扩大到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

3、从人际交往的要求看,中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不善交往,有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对友谊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新的伙伴,新的环境,要求大学生独立地、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社会化要求急速提高,对友谊与爱情的渴望强烈。

课题三大学生适应的问题与调适

教学目的:了解大学生适应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适应的调适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适应的问题

(一)生活环境不适导致压力过大。陌生的生活环境如生活习惯、气候等方面的差异会给新同学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另外,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大学女生攀比衣着打扮,大学男生抽烟饮酒,同学之间过生日以及郊游等消费逐渐上涨,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于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如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

(二)理想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中学阶段为了升入理想的高校,努力学习,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进入大学后,原来的的理想实现了,而新的目标和动力尚未找到,所以,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加上,多数学生高考填的志愿多半不切实际,导致近半数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pass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

(三)自我地位改变导致评价失调。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人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林的新的班集体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四)学习方法不适导致困惑迷茫。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没有了中学老师那样的反复讲解与督促,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

问题,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落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五)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

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还有不少新生不能适应新的师生关系;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上述种种心理问题常常使人的能力受到抑制,养成很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交往能力受到限制等。除此而外,还会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如头痛,头昏,消化功能紊乱等,严重地妨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适应的调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每个人都希望生命的航船能勇敢地冲破自己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种种风浪险阻,坚定地驶向胜利的彼岸。那么,谁是驾驶你生命之舟的智勇舵手?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学会积极地适应现实,你就会发展自己。

(一)正视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

作为大学生,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实践,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客观环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和积极地发展。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处处、时时、事事顺心如意。大学生同样处于这个客观规律的控制之中,同样需要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首先需要及时了解认识大学这个新环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大学的理想化倾向,主动摆正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要尽快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改变过去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倾向,在实践的一时一事中有意体验生活的充实和事业的成功,努力使自己变得自信、自立、自强。第三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克服生

活习惯上的不适应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心平气和地与环境中各种相关因素打交道,有了不良情绪及时地加以消除,如此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能被战胜。

(二) 合理规划目标

无论工作、学习、生活,要想有好的结果,必须规划好目标。很多适应困难都与目标确定不当有关。确立目标首先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为自己制定一个远期目标。还要制定一个为实现远期目标所设立的近期目标,即短期内立即要做的事,这样的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并以此一步步地接近并最终达到远期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以及客观所提供的条件,盲目地追随别人或社会时尚,不但不会获得成功,还会影响心理的平衡。其次,还应该随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以免目标脱离实际而不能实现。只要我们能确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就会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就会充满信心和活力,就能如愿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样,你才能体会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的成就感和充实感。

(三)学会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才有了支持力量,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人际间良好关系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人际沟通,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开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钥匙,是化解人们之间误解和冲突的宝剑,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润滑剂。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石,只有建立在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纯洁、长久和有活力。人际交往要心理相容。每个人的长处短处各不相同,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你就会得到很多的朋友。尽管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利益冲突增多。然而,无论什么时候,那些不过分计较自己,多为别人着想的人,总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作为学生,应学会多渠道主动与老师交流和合作。首先要理解老师的多种角色,有的老师,不仅是老师,而且是领导,还是科研工作者。因此,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所以如果你不能主动与大学老师沟通和交流,老师可能以为你没有这样的需求。当然,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有多种方式,不仅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来交流。

(四)正确调控自我

首先要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正确的认知是人适应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生活的不适应,大部分来源于对现实的不合理认知方式。例如,对自己、对别人以偏概全,对自己行为“糟糕之极”的悲观预期等。因此,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方式,改变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恰当的认知。

其次要适应角色要求。大学新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变化,因此要了解客观的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要了解现在的社会和环境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做,就能使他人的“角色期望”与自己的“角色采择”一致,以便有效地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目的,使现实的自己不断向理想的自己靠近。

第三要有效控制情绪。情绪和情感是否良好,对人的意志、行为和个性心理等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同时它还主宰人的健康,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学习和工作,决定个人的成功与发展。大学生们面临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及环境和角色的改变,相应的情绪情感难免产生,若不及时疏导、控制和调适,轻者会陷人情绪低落或淡漠之中,重者会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障碍,进而影响个人的适应与发展。因此,大学生必须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

(五) 积极行动

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快乐或生活质量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一切的幸福、充实与美好都与积极的行动有关。戴尔·卡耐基说得好:如果想要快乐,就为自己立一个目标,让它支配自己的思想,释放出自己的活力,并激发自己的希望。去做具体而明确的事,把自己全部心思和活力都放在其中,这就叫做积极行动。

积极行动可以摆脱由于环境不适应带来的孤独、苦闷、烦躁、恐惧和空虚。当你对环境不满意、不熟悉时,只要你积极行动,为集体、为他人多做些事情,你就会逐渐熟悉环境,别人也会从你的行动中了解你,你就会逐渐融于新的环境之中。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时候,你就不会像往日那样去琢磨自己的心境。其实,很多烦恼都来自于自己的“冥思”。那些专心于自己事业的人们,那些辛勤劳动着的人们,根本没有功夫去“空虚”、“烦恼”和“失落”,这样那样的不适和疾病往往与他们无缘。即使面对严重的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只要他不放弃积极行动,必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和应对,把损失或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有一位失去爱女的父亲,在极度悲痛时接受心理医生的劝告,尽快去投人工作,在充实的生活中缓解严重的不良情绪,最终保持了身心的健康。而他的妻子则在持续而极度的痛苦中患上了癌症。所以那些为活得太累而经常烦恼的人,应赶快行动起来,行动会带给你价值,行动会带给你心理的健康与欢乐。

作为大学生,积极行动意味着你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学校各项活动中去,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我选择、自我决断、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提升自己自信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学会正确使用心理自卫机制

正确运用心理自卫机制,可以化解由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不适。比如,运用

“合理宣泄”,把个人忧虑、烦恼和不平向自己信任的老师、同学、朋友宣泄一番,可能减轻心理压力。恰当的“自我安慰”,可以缓解心理冲突。“转移”,能使你避开引起自己不良情绪的人、事和环境,把情绪转移到新鲜的事情上。“升华”与补偿,是让自己的原有冲动和欲望导向更加合理的方面,使你奋发图强,创造人生新的价值。只要你相信,你是自己心理的主人,你就会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课题四社会适应能力自测分析活动

教学目的:能够科学、客观地回答问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分析法

教学重点: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分析

教学内容: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宜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声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度。

下面的测验题目可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请用“√”“×”或“?”来回答。

1、我最怕转学、转班级、换单位,因为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成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 )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 )

3、在陌生人面前,我成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 )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 )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习惯。

( )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 )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会比平时差。

( )

9、我最怕在会上讲话,大家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 )

10、即使同学、同事对我有看法,我仍能正常同他(她)交往。

( )

11、老师、领导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 )

12、和同学、同事、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 )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考试内容被得滚瓜烂熟,可在考场上还是会出差错。( )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 )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能集中精力学习或工作,并且效率不减。( )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叫朋友的好机会。( )

积分与解释

根据2-1表,可以计算出每一项的得分,累计即为自己的总分。

分数含义如下:

38-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你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难人的印象良好。你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34-37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你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态度积极,乐于与外界交住,有较强的调适能力。

29-33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你进入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就能适应。

23-28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你习惯于依赖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怨天尤人,甚至消沉、退缩。

22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你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还不一定马上能够适应,常常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如果你在本测验中得分较低,你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只要你有信心,努力学习,加强锻炼,一定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测验结果仅供参考。

附录二心理应对能力测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设计的心理应对能力问卷,以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重大生活变故、特殊的压力情景等为背景,评定人们面对心理压力时的能力。

本问卷有30题,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答案。由于本问卷是以西方生活为背景,故有些内容可能不一定符合我国的实际,请你回答时酌情考虑,设想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如何。

1、本来是一个平安无事的周末,你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接到消息说你有一位亲人被紧急送往医院,你必须去医院照顾该病人,这时你会:

A、觉得完全无法应付那些要求

B、尽力而为,但是期望每件事早日恢复正常

C、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那种情况

2、如果你突然之间无事一身轻,你会做什么?

A、去喝酒,喝得一醉方休

B、觉得有了自己的空余时间,高兴极了

C、立刻开始计划另外一项工作

3、如果你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个夜晚,没有任何事情要做,你会:

A、轻松地享受独处的滋味

B、打一些电话给朋友聊天

C、为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

4、有个比你小的朋友请你去参加他们的假日野营,你可能会:

A、去参加,假若你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的话

B、很喜欢去,因而把其他的约会取消

C、加以拒绝,因为你比较喜欢过一种让自己满意的假日

5、假设有医生对你说,你只有六个月的时间生存,你会:

A、尽量去做很多你经常想做的事情

B、花时间把你的事情安排就绪,并且让你的家人和朋友有个心理准备

C、尽量寻访各地名医,力图挽回你的健康和生命

6、当你有轻微的头疼时,你会:

A、上床睡觉,或者至少不和别人在一起

B、不去管它,行为和平常一样

C、吃一粒止痛药

7、你已经躺在床上,准备要早点睡觉,忽然有位朋友打来电话,邀请你参加一个宴会,这时你会:

A、告诉他你想睡觉

B、起床,和他一道去

C、委婉地辞谢

8、你的牙齿有时出现疼痛,你会:

A、约定时间去看牙科医生

B、认为应该去看牙医,但却一直等到恶化了才会去

C、设法假定像没事一样

9、当你遇到麻烦时,你是否想过用自杀来解决你的问题?

A、从来没想过

B、偶尔想过

C、经常会想

10、你已经存够了买一套住房的钱,忽然听说有房子优惠出售,但是你还没有足够的钱来买家具,这时你会:

A、先把房买了搬进去,住空房子,等到有钱再买家具

B、想其他办法添置或者翻新一些必要的家具

C、暂时不买房子,直到有了足够的钱买家具时再买

11、如果你是世界末日后的幸存者,你认为你会有下列何种反应?

A、宁愿去死

B、充分利用新的机会

C、你不知道

12、下列话中哪一句对你更适用?

A、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我的工作

B、家庭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

C、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13、你感到焦虑的时候,是:

A、只有在真正麻烦的事情发生时才会有

B、在没有明显的理由之下,经常出现

C、当情况确实难以避免时,偶尔出现

14、如果你在街上看到有人受到攻击,你会:

A、设法帮助他

B、立刻躲避

C、报警求援

15、下列哪一种情况对你最合适?

A、我有点像“梦想家”,而且在需要采取行动时总是瞻前顾后

B、当我不得不做决定时,我先是有点犹豫不决,然后就会行动

C、我比较容易采取行动,不会坐着空想

16、如果你们家外面发生一件严重的意外事故,你比较可能会

A、帮助解决困难,因为你有实际的急救常识

B、在别人指挥之下帮忙,因为你不知道该怎么办

C、顶多只能帮忙打电话叫救护车来

17、如果你家被偷了,你会:

A、感到震惊和难过

B、立即打电话给你的保险公司或公安部门

C、感到十分生气,并想对那些窃贼采取某种报复行为

18、如果你的伴侣威胁说要离家出走,你会:

A、建议他(她)叫出租车,把钱带够

B、尽量与其讲道理

C、请求他(她)留下来

19、你觉得缺少下列哪一件东西时,对你生活的影响最小?

久电话

B、汽车

C、方便食品

20、突然停电时,你会作何反应?

A、使用蜡烛

B、后悔没有预先做准备

C、上床去,一直到来电为止

21、一般来说,你要走多远的路才会开始觉得疲劳

A、半里路

B、两里路

C、六里以上的路

22、在感到疲劳之后,你还可以再走多远?

A、几里路

B、一步也走不动

C、需要走多远就走多远

23、你最怕下列哪种情况?

A、全部的钱和工作都丢掉了

B、失去你的家庭和朋友

C、精神崩溃

24、下列三件事情,你懂那些?(可选多项)

A、食物的种植和烹饪

B、医药

C、建筑

25、当你需要钱的时候,你就:

A、尽量存钱

B、动脑筋想赚钱的办法

C、如果借得到,就去向人借钱

26、下列哪一句话对你来说是最确切的

A、我为生活制订了具有弹性的计划,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我会马上加以改变

B、我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计划好了,而且一定贯彻始终

C、我对于生活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27、假设你是—个荒岛上,你会选扦把下列哪一样东西扔掉

A、一箱罐头食品

B、一箱书籍

C、一箱工具

28、如果有人攻击你,想置你于死地,你比较可能会:

A、投降,而不是杀害那个攻击你的人

B、把攻击你的人给杀了,如果有机会的话

C、尽量逃跑

29、你是否需要让周围的人觉得你是有用的人?

A、是

B、否

C、偶尔需要

下列这些情况,你最不能忍受那一个?

A、身体上的疼痛

B、来自社会的非难

C、沮丧

24*题记分如下:答案A、B、C中,若答“是”记6分;反之记0分。

[记分与解释]

将选定答案与表格内的分数对照,各项得分相加即为你的总分。

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应对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差。

总分在80以下,你的心理应对能力很低,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挑战和困难,你可能会陷入茫然、束手无策之中。

总分在81—100之间,你的心理应对能力偏低,应付内外刺激的水平有限。

总分在101~135之间,你的心理应对能力在正常范围内。

总分在136~165之间,你的心理应对能力较强,你能较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和各种压力,你知道如何来对待出现的问题,并能较好地做出调整。

总分在165以上,你的心理应对能力很强。

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自我意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含义、发展及特点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3.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学案例] 教材案例2-1 “到底是谁打碎了我的梦想?” 思考:看完这个案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启发?如果你是案中主角的好朋友,你会如何帮助他?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课堂练习:p34 专栏2-9请你完成以下句子,然后大家分享。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观察、分析外部活动与情景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种类: (一)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的感受等。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它可以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大概在3岁时开始成熟。人初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 (二)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这阶段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从青春期一直到成年。自我意识经过这个阶段的分化、矛盾、统一而趋于成熟,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 (三)社会自我 指对自己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及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这阶段大致从3岁到青年期(3~14岁)逐步形成。在此阶段,个体在社会化中学习承担社会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着。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事实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 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区别和联系: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8套试卷答案)

试卷一 1.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是() D、改变 2.()是培养健全自我的核心和关键,有三层含义:接受自己的全部;无条件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B、自我悦纳 3.关于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是:() C、压力适度,工作效率高 4.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不属于客观表面因素的是:() D、个人品格 5.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呈倒U型 6.给专业技术人员带来压力的压力来源中,不属于个人因素的是:() C、工作任务及工作场所 7.管理者指责部下时,要讲究一些技巧,下列是一些指责部下的技巧与注意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指责时不必顾忌部下的自尊和和自信 8.为了预防心理障碍,个体采取自我调整措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抗压能力,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 A、控制自己,我一定要是最棒的 9.注意易转移最常见于哪种病人?() D、躁狂症 10.关于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哪一个是错误的?() D、自尊 11.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C、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 12.幻听最常见于()。 D、精神分裂症 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涵了哪些基本要素: A、躯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包括: A、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 B、对社会各种角色的适应 D、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3.职业压力可能造成三种消极的个人后果,分别是: A、心理症状 C、行为症状 D、生理症状 4.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属于主观深层因素的是:() A、特点相似 B、需要互补 D、个人品格 5.情绪具有两极性,表现为() A、积极的和消极的 B、紧张和轻松 C、激动和平静 D、强——弱 6.属于强迫障碍的是:() B、过渡洗手、洗澡、刷牙、修饰 C、反复检查门、窗、锁、用具、炉灶 D、哭泣,焦虑 7.下列关于人际交往的说法,正确的有()。 B、在对熟悉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C、第一印象不会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因而不必在意 D、刻板印象都是消极的,应该避免 10.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每一印象?() A、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 B、微笑 C、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 D、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 8.对于不怕吃亏,甚至甘愿吃亏的人,下列哪些说法是恰当的?() B、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评价 C、他们往往更自信 9.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1.改变不是社会适应的组成之一。 X 2.职业适应包括角色适应、心理适应、生理适应、人际适应以及能力适应。正确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正确 4.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正确

(完整版)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认识自我,重视自我意识的养成。 教学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 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形成。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结合案例进行理论讲授;讨论。 课时:2学时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包括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认识:生理状况(如身体状况和外貌特征)、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能力、行为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等)。自我意识包括本质的自我与自己的外表和行为的区别,我们以此确定自己,并在生活经历、反省体验和与他人的交往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任何青年人来说,自我意识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在这一年龄能够比较正确而客观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才可能在将来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心态步入社会。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自我意识萌生时期(8个月——3岁,主要是生理自我的发展)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例如,婴儿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咬到自己哭出来,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l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一般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形成时期(3岁——14岁,主要是社会自我的发展)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14岁——23、24岁,主要是心理自我的发展)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十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B)。 A、良好的个性品质 B、社会适应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判断题 (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BJKx3qR。x2qsUyI。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B)。 A、社会事件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变革、角色压力和(C)。 A、行为模式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判断题 (正确)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判断题

(错误)社会适应是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要求的过程。 (正确)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错误)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自我成长三部曲 单项选择题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超我和(B)。 A、镜我 B、本我 C、理想我 判断题 (错误)“悦纳自我”就是既要喜欢自己的优点,也要喜欢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各方面很满意。 (正确)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适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场新人社会适应的内容?(C) A、心理适应 B、作息时间的调整 C、消费方式的改变 判断题 (错误)职业适应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正确)职业适应就是积极调整,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的过程。 二、xx 单项选择题

最新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4)

第六讲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收养子女和过继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有什么关系? ?过去的亲子关系——自我状态、人格、心理健康 ?现在的亲子关系——情绪状态、人格发展 ?未来的亲子关系——新家庭的亲子沟通、反哺 一、过去的亲子关系①: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在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立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脱敏感到很压抑,脱敏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这类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恋: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极度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母亲表现出犹豫不决。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尔突然跑掉。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 安全型依恋: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过度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消极型依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恐惧型依恋: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收到伤害,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二、过去的亲子关系②:父母养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养育方式,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与社会化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心理学家用两个轴区分四种不同类似的养育方式: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请用20个形容词描述你自己。 有人问古希腊大儒学派创始人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 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同自己谈 话,就是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 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 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请你也同自己谈话,并写下你所发 现的自己。 需记住的两个心理健康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 *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 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3. 理解神经症的分类及鉴别特点。 4.理解人格障碍的分类及鉴别特点 5.熟悉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6. 掌握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 7.了解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的实质是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4 (一)身心感觉良好 是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表现:精力旺盛,神清气爽,开心满意,对生活充满希望。 (二)智力正常,并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智力正常的大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良好,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 (三)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即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与年龄基本符合。若严重偏离(例如过于老成、幼稚、依赖以及喜怒无常的行为等)即可能是心理不健康表现。 (四)愉快稳定的情绪 ①愉快情绪占主导;②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第三章 情绪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情绪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2、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 3、大学生有效情绪管理的原则。 熟悉 1、情绪的概述。 2、大学生面临的情绪困惑。 3、大学生有效情绪放松方法。 了解 有效情绪管理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面临的情绪困惑; 难点: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PPT演示、讲授法、讨论法、团体训练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5分钟) 学习地图 生活中的我们,总会有某种情绪相随:有时舒适愉快,有时焦虑不安,有时欣喜若狂,有时悲痛欲绝,有时平静如水,有时孤独恐惧……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围绕着我们,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心理背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情绪是复杂多样的,与个体的需要、认知和行为相联系。同时,情绪具有自我保护、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功能,对大学生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都具有直接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掌握情绪的特征、作用,学会情绪管理和调节,不仅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自我发展和人格成长的必要条件。 心灵引导 烦躁、愤怒和忧伤都是催人衰老的暗器。——文怀沙 成功者与失败耆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情绪的主人,而后者是情绪的奴隶。一一拿破仑·希尔 案例分析:“案例3-1:瘸腿的胡芳”。 思考:案例中的胡芳不良情绪有哪些?请同学们分析,她的情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觉得应该怎样帮助她调适这些情绪。 小结学生观点,引入本章内容。

第一节情绪概述 引言:同学们,你有感受过情绪的困扰吗?你有感觉过心里很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感受,那就和我一起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吧。 情绪问题常常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平常生活中所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包含着情绪的成分。情绪反映在生理活动之中;反映在表达方式之中;反映在个体行为之中。一个人的情绪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关系到学习、事业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所以,在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中,情绪特征都被列为显著的标准之一。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情绪最富于变化的时期,也是情绪最容易受到困扰的时期。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学生要了解情绪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情绪异常的表现及其调适方法,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一、什么是情绪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将情绪与情感不做区分。 1、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区别与联系 情绪与情感都是人的主观体验,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低级的、主要与个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高级的,主要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现实中有些事物使人兴高采烈;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情绪。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与身心健康 1、良好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①良好情绪表现 大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是指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的情绪,情绪反应适度,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较好。 ②良好情绪作用 愉快而平稳的情绪,不仅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还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情绪和情感发展良好的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充满热爱、自信、好奇心和求知欲浓厚,人际关系和谐,这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2、不良情绪危害身心健康 ①不良情绪表现 不良情绪是指两种情形:一为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二为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二者对于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有害的。 ②不良情绪危害 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是指情绪反应过分强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等,此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学习效率降低。有些大学生平时成绩不错,到了考试时,由于过分紧张成绩反而降低。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悲、忧、恐、惊、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在一段时间内仍沉浸在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若情绪作用的时间延续下去,生理方面的变化也将延长,久而久之,就会通过神经机制和化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2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2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 题目1: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本质是上(),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亦是如此。 A. 生理需要. B. 自然规律 C. 心理需要 D. 寻求安全感 题目2:Cindy Hazan & Philip Shaver(1987)在研究爱情和依恋类型时区分出三种类型的依恋,不包含()。 A. 回避依恋类型 B. 安全依恋型 C. 精神依恋 D. 焦虑/矛盾依恋型 题目3:()认为男性更关注性忠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生物事实:男性不可能100%的确信妻子的孩子是自己的。 A. Bowlby B. David Buss C. Cindy Hazan D. Philip Shaver 题目4:全世界的女性都倾向于寻找比自己年纪稍大的男性结婚,这样的男性具有较多的资源和社会地位。这表明,女性更看重获得()的能力。 A. 未来资源 B. 生殖资源 C. 繁衍资源 D. 财富资源 题目5:下列不属于囚徒困境和公共地悲剧的相似之处的是()。 A. 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为外界的压力 B. 在共有资源的利用上产生矛盾 C. 行为的动机都是在变化的 D. 都不客观地评价对方的行为 题目6:()在1973年阐释了人类寻求立刻满足的驱力何以导致社会困境。他认为,个体或群体会被即时的回报所诱惑,即使这些利益后来被证明会产生不愉快的甚至极其严重的后果。 A. Gifford B. Hine C. John Platt D. Herlocker 题目7:()认为,人们会重复那些能够获得立即强化物的行为。一旦这些当前能带来强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成本,人们便置身于陷阱中了。 A. 认知原理 B. 解析原理 C. 强化原理 D. 重复原理 题目8:()是研究影响疾病的行为、心理因素的学科,认为我们的身体状况与我们的所行所思有非常微妙的关系。 A. 身心健康学 B. 心理康复学 C. 健康心理学 D. 心理健康学

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

湟中县201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 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试卷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题) 1、产生绩效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员工定位不合理 B、合作障碍 C、互相推诿 D、互相排斥 2、()是组织管理的灵魂。 A、协调B 、领导C、沟通D、组织 3、()是工作的内动力,是做好多项工作的前提。 A 、危机意识 B 、学习意识 C 、创新意识 D 、责任意识 4、西方思想家中,()是提出了理想国的思想。 A 、傅立叶 B 、柏拉图 C 、欧文 D 、毕达哥拉斯 5、()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集,是整个系统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A 、要素 B 、规则 C 、系统 D 、制度 6、()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统一。 A、智力正常 B、人的健康 C、情绪稳定 D、人格完整 7、战国末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人能群”的思想。 A 、韩非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 8人的()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 A 、主体性 B 、综合性 C 、变动性 D 、社会性

9、()是人的情绪产生的根源和基础。 A 、期望 B 、性格 C 、环境 D 、需要 10、()保证平等的重要手段。 A、道德 B、信念 C、制度规则 D、关系 11、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社会学称之为()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马太效应 D、蝴蝶效应 12、社会进步的根在于()推动。 A、经济发展 B、文化繁荣 C、政治民主 D、社会内部矛盾 1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私和无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决定的。 A、生产资料 B、劳动者 C、环境 D、社会关系 14、()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子 15、()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立身之本。 A、竞争 B、诚信 C、合作 D、利润 16、()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实践活动中主体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A、自主人格 B、自主能力 C、自主意识 D、自主信念 17、()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二)

客观题70分(单选12*2=24分;多选10*3=30分;判断8*2=16分;)以下答案得分在65分左右 主观题30分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二)参考答案 DBCCBBADCDCB AC ABCD ABCD ABCD ABC ACD ABCD BCD ABCD ABCD 对错对对对错对对 1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的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个人期望。 2专业技术人员从个人角度克服职业倦怠: a.有效的时间管理 b.积极的心态 c.挖掘工作意义 d.培养工作兴趣 e.生活节奏调整 3健康家庭关系的表现: 1、健康的婚姻关系 2、良好的亲子关系 3、和谐的原生家庭 情绪健康的特点 1.开朗、豁达,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动肝火或郁结于心。 2.情绪正常、稳定,很少大起大落或喜怒无常,能承受欢乐与忧愁的考验。 3.能给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有同情心。 4.谈吐风趣、文雅。 5.自信、乐观、有主见,能独立的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工作。 6.明智、少偏见,能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长、短处。 7.对前途有信心,勇于上进。

8.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承认现实,并按社会要求行动。 9.对平凡事物保持兴趣,能不断从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感受、快乐的享受,会工作也会消遣。 10.尊重他人,能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②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③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首先要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再者对这个社会要有清醒的认识,可能在你进入社会前对社会的估计和你现在所经历的有所偏差,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会比较好。不要轻易说自己得了抑郁,这种只是挫折感,经历一些挫折对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无奈,因为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的无奈;但千万不要绝望,你有你的价值,对于你的家人你自己来说你有充分的理由好好面对自己的生活,计划自己的未来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产生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一个社会适应不良的人,心理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改革的深入进行,必然带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造成社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30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May ,2004 Ξ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陈建文,王 滔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 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320034206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实践操作上的需要,大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比 较关注。这些探讨都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另外个人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2]。尽管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其基本结论是都承认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一是对社会适应的分歧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其二是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社会适应的 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系统地分析,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3]。那么,通过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一、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指人们怎样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个过程既是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化过程,也是个体通过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化过程,更是个体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自我的需要与外在环境要求的关系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社会适应的过程,其二是社会适应的方式。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适应过程与心理健康关于社会适应的过程,皮亚杰把它理解为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不断地与环境达成动态平衡的过程。有人对皮亚杰的适应过程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展开,认为社会适应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要经历认知调节、态 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4]。这些观点充分强调了适应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动机、人格等因素在适应过程的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以自身的各种心理资源组成的自我系统与各种刺激因素组成的社会情 4 3Ξ 收稿日期:2003206221 作者简介:陈建文(1969-)男,湖南郴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人格心 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学;王滔(1970-)女,重庆市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心理健康与调查的题目及答案

第1题: 1990年,WHO将(D)纳入健康的概念中,形成了新的健康概念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 D.道德健康 第2题: 心理测量与心理评估工作者以(B)的标准界定心理活动是否正常 A.行为学 B.统计学 C.心理学 D.医学 第3题: (C)患者病前个性大多孤僻、敏感、多疑、好幻想,有遗传倾向 A.人格分裂 B.妄想症 C.精神分裂 D.抑郁症 第4题: 心理保健的主要途径是(D) A.合理变通 B.合理治疗 C.合理思考 D.合理宣泄 第5题: (A)可以说是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的一种结合 A.认知行为治疗 B.心理治疗 C.合理情绪疗法 D.合理思考疗法 第6题: 对于压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有压力是正常的,可以不用管它 B.压力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应对 C.有压力生活反而会更放松 D.压力都是来自外界的 第7题: 压力管理是信念、价值观和(A)的组合,三者缺一不可 A.个人习惯 B.行为习惯 C.生活习惯 D.饮食习惯 第8题: 培养个体科学的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是(C)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第9题: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侧重的是(B)方面 A.适应生活 B.适应社会 C.适应工作 D.适应环境 第10题: 造成狭隘性格的原因中的决定性因素是(D) A.先天因素 B.遗传 C.家庭环境 D.后天环境 第11题: 以下临床症状中,(A)属于心境障碍的症状 A.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B.视听幻觉 C.思维逻辑倒错 D.情感冷漠、倒错 第12题: “心理”一词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认为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的是(C) A.过程心理 B.活动心理 C.认知心理 D.综合心理 第13题: 行为主义理论中把个体的思维、观念、意向等称为(B) A.显性行为 B.隐形行为 C.个体行为 D.个性行为 第14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上、(D)、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 A.性格上 B.环境适应上 C.情感上 D.心理上 第15题: 神经症也称(A) A.神经官能症 B.神经病 C.精神障碍 D.精神病 第16题: (D)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价值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 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 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 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 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 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 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 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 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 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 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 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 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 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 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 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2)

第三讲 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支点,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业、事业的拓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适应更是社会适应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予你支持的力量,减缓你的压力,提高你的生活质量,然而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成为你烦恼的来源,甚至大部分适应不良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问题。 每个人内心都有被认可、被接纳的人际需要,人们也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来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并且通过人际交往来肯定自己。大学里所有的学习、生活经历都与人际关系相关联,如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障碍,必然给心理造成困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大学时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1)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2)有助于大学生知识互补。(3)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完善。(4)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5)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社会化。 一、人际交往当中的四种心理地位 二、三种基本人际策略 (1)接近人 需要受别人喜爱、想念、期待,希望得到承认、赞扬和赏识,同时愿意为别人所需要,成为在其他人,尤其是对某个特别的人看来是重要的和不能缺少的,他还期望得到来自别人的帮助、保护及指导。甘居从属地位,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人际逻辑:“如果我顺从,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2)对抗人 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社会声望、对个人崇拜和个人成就有强烈的需求。这类人看待任何事情和关系都是“我能从它那儿得到什么?”,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因此,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一点儿。将生活视为一场博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并不真爱工作;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 人际逻辑:“如果我有权力,谁也不能伤害我。” (3)回避人 对自足自立有强烈的需求。需要在他们自己和别人之间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决心不与他人发生情感上的联系,无论是爱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1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1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 题目1: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末年的中医学典籍《皇帝内经》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关系状态来表达人的健康问题,提出了形神合一的观点、以及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的病因说,主张对身体疾病采取()的治疗观点。 A.身心兼顾 B.以毒攻毒 C.神灵保佑 D.顺应天命 题目2:很多文明都设立了卫生体制、建造了基础设施,并使用草药和植物等自然资源以保护和提高民众的健康。其中()对改变健康状况的环境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A.保健政策 B.卫生体制 C.文化传播 D.社会共识 题目3:健康定义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保健养生模式 B.生物医学模式 C.健康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 题目4:()认为健康分为最佳健康、健康、疾病和死亡四个相互联系的水平,每一健康水平包含五类健康,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社会健康和心灵健康。 A.罗宾 B.科恩 C.乔治布朗 D.格林伯格 题目5:一个良好社会适应的人应该具有多种特征,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构建积极环境 B.积极情绪体验 C.塑造积极人格 D.创造竞争和谐 题目6:以下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认识错误的是()。 A.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B.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C.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 D.自我效能感迫使我们投入无休止的竞争中 题目7: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错误的是()。 A.归因训练 B.外部强化 C.竞争逼迫 D.自我强化 题目8:Festinger提出的()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出现这种不和谐的状态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A.态度-行为 B.协调平衡 C.平衡控制 D.认知失调 题目9:Brehm(1965)的实验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来减少决策后失调。 A.降低预期 B.避免决策 C.参考他人选择 D.对最终选择的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