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

例分析49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

1、个人资料

1

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

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

不合群。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慢慢地,

2

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

(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

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

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

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

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

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

必须有很大的成就大家才愿意尊重我”等不合理

信念。

(3) 她一直背负父母很强的期望,从小对自己要求很高,

3

并且认

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她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她的能力高低,这种认知假设使她产生了许多积极行为,努力学习,但也使她一旦受到挫折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她到大学出现不合群现象、与朋友发生口角,让她产生“我一定是能力不够大家才不愿意和我交往,他们都看不起我”这种想法,一连串的负性自动想法频繁出现。

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咨(咨询师):进入大学后你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杜(求助者):我本以为大家都会很喜欢和我玩,至少也能寝

室关系和睦吧,没想到会这样,真是太失败了~

咨:我能理解你的心情,那么你在初中或者高中有玩得比较

好得朋友吗,

杜:别提了,当然有啦,以前我人缘可好了,但是到了大学

大家也都生疏了,很少联系,这样下去我一直这个孤独,我不就完了吗, 咨:照你这么说,那内向的人就一辈子不敢去交朋友了,就

4

活不下去了,

杜:那倒不是,他们也许习惯了自己一个人

咨:他们也都像你一样不开心吗,

杜:好像不都是

咨:这样看来,别人可以有失败的记录,是不是你就不能有, 杜:因为我以前从没失败过,人缘一直很好,这次是出生以

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感觉很懊恼。

咨:你是说你从没失败过,但能代表以后总是事事成功吗,

能保证以后每做一件事都如你所愿吗,

杜:那倒不能……

咨:不如你所愿就会很沮丧吗,

杜:可能是这样的吧

咨:那比如说你想要天上的星星却摘不到,你也会觉得是你

能力很差,也会很沮丧吗,

杜:那当然不会

咨:这也就是说,生活中不能如你所愿的事情会有很多,交

朋友也是如此,现在虽然不能如你所愿,但不等

于你就失败了。

杜:可是我尝试去和她们说话,她们对我的反应企却不强

5

烈,

好像不太愿意理我。

咨:如果大家都很听话是最好的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

法控制别人,但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态度,第

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同学们有可能接

受你而喜欢和你聊天。让我们做一个小练习,这个练习

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在尝试和同学聊

天、彼此争吵的情景。但,只让自己感到受挫,而没有

生气、愤怒。

杜:人们不是凡事都会让着我,为我着想,再说我态度好像

也有问题,我现在好像认识到了。

(4) 在多次咨询会谈后,让患者进行总结反思,并且布臵行为目

标、认知目标、情绪目标的作业:

1. 发挥口齿伶俐、知识渊博的特长,在课堂上多反赌和发言,帮助她重新树立自信

2. 分配她担任班级知识答疑者,让她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沟通

3. 当受到同学冷落时,努力表现的仔细一些,而不是抑郁和愤怒

6

4. 每天想自己的三个优点。

(5) 逐步纠正患者的不合理理念,首先一一克服负面自动思维,

找出负面核心理念,并由患者自行反思该信念的不合理之处,引导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合理的核心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花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加以巩固:

1. 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明我不好。

2. 即使我现在没有朋友,但这不等于我将来交不到朋友。

3. 一次交往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

二、案例分析

在良好的信任关系中了解当事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_认知疗法

发现很多情绪的困扰都来自于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非理性认知。于是决定采用了贝克认知疗法对杜某实施治疗。

在咨询中,对于她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抑郁、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

背后负面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机会确立建设性的新观念。

为实现基本目标,咨询师首先把来访者的信念当做某种假

7

设来进行探索,然后与来访者一起对假设进行逻辑性的考察并通过事实进行检验,用引导发现的方法帮助来访者了解他的情绪行为障碍,并转化为她的具体目标。

相关资料二 : 关于间接故意不作为杀人行为的认定和案例分析

关于间接故意不作为杀人行为的认定和案例分析

(波衣,2013-6-26)

一、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特征:

认识因素为明知结果可能发生;意志因素为放任结果发生。放任是指放纵不管,也就是说行为人既不是积极地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又不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报着听之任之、放纵不管、无所谓的态度。

间接故意的不同表现形式:

行为人追求1个非犯罪的结果,而放任另1个危害结果发生;

行为人追求1个危害结果发生,而放任另1个危害结果发生;

在突发性的危害中也存在间接故意,对于行为人临时起意、

8

动辄行凶、不计后果的行为,可以根据行为人造成的危害结果来确定(造成他人伤害的,就定故意伤害罪;造成他人死亡的,就定故意杀人罪)。

二、不作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的消极行为,犯罪构成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实施法律要求实施的行为。简言之,当做而不做,就是不作为。

特征:

行为人负有作为的义务,即当为;行为人能够实施该项行为,即能为;行为人未实施该项行为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即未为。

义务的种类:

法律规定的义务;

职务和业务的要求;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危险行为引起特定义务。

三、故意杀人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主体。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

9

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3(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行为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

(2)行为的对象-----人的身体。

(3)行为的手段----多种多样。

(4)行为的情节和后果的认定,不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

4(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四、间接故意的不作为方式杀人案例分析

案例一:浙江男子目睹两名儿童溺亡未相救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

《钱江晚报》2013年06月26日03:15,通讯员刘晶晶记者陈栋)

原标题:怕出手救人会被家属讹钱他眼睁睁看着俩孩子溺亡

23岁的张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十

10

多个孩子面前当了一回“孩子王”。可是,当意外来袭,他这个“老大”却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1个浅水塘,面对两名落水的儿童,会游泳的张某选择袖手旁观。他说,之所以不出手相救,是因为怕被家属赖上讹钱。近日,张某已被玉环公安部门以“故意杀人”刑拘。

带俩孩子上山摘杨梅不料孩子半路遇险了

1990年出生的张某,骨子里还是贪玩的劲儿。他今年年初到台州玉环打工,做的都是些零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换了好几份工作。5月18日,他又炒了老板鱿鱼,拿着结算来的工钱,打算好好潇洒几天。当天中午,张某在坎门街道双龙村的一口水塘里钓鱼。没多久,身后就聚了十几个孩子。“哥哥在干嘛呢,”“哥哥你一会要去哪里玩,我们能跟你一起吗,”张某回头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顿时有了做老大的感觉。他决定,带着孩子们上山摘点杨梅吃。到了山脚下,张某傻了眼。这杨梅山可比想象中难爬多了,山路又小又崎岖,加上那几天都在下雨,泥地非常滑。“这里路不好走,我一次带2个小朋友上去,其他人听话在下面等着,知道了吗,”孩子们点点头。第一组跟张某上山的,是10岁女孩小丽和12岁男孩小

江。张某在前面探路,2个孩子跟在后面。可没爬多远,张某就听到身后传来了呼叫声。“有人掉下去了~”

看着2个孩子落水他绕小路跑了

11

张某转身一看,是女孩从旁边的斜坡滑了下去,掉进了下面的一口蓄水坑里。据目测,这个水坑长约5米,宽约2米,水底很浅,估摸着也不会超过1米5。双龙村的山脚下有1个双庙水库,沿着山上来有七8个这样的蓄水坑,水库里的水就是这些山水汇集起来的。小丽掉入的,是第8个蓄水坑。张某连滚带滑,赶紧摸到蓄水坑边上。他是个游泳好手,下坑救人完全没难度。“哥哥,你快救救她吧~”在一旁的小江直掉眼泪。可张某却站着一动不动,满脑子都是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村里有1个老太太摔了一跤,好心人去牵了一把,结果被家属赖上了,赔了不少钱。“万一我去救,她的家人也怪到我头上,要我赔钱咋办,”想到这里,张某决定不管了。小江见他迟迟不出手,急得自己跳下水去救人。但小江也不会游泳,最终和小丽一起淹死在蓄水坑里。见2个孩子都沉入水里没了反应,张某赶紧绕到另一条小路逃跑了,把其余几个小孩都扔在了山脚下。

见死不救张某因“间接故意杀人”被刑拘

5月19日,小江的家人报案。“我儿子和隔壁邻居的女儿昨天下午出去玩,就再也没有回来。”很快,民警就在蓄水坑的位置发现了2个孩子的尸体。根据其他小朋友提供的线索,民警找到了张某。他承认当时有所顾虑没有出手相救,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问:“1个是滑下去的,1个是自己跳下去的,跟我没什么关系吧,”怎么会没关系,近日,玉环县

12

公安局宣布对张某进行刑拘,罪名是“故意杀人罪”。听到这个消息,张某吓得眼泪都出来了。“怎么会这样,我怎么成杀人犯了,”处理这个案件的张警官给

他讲了几点道理:“一方面,这些孩子都是未成年人,只有你是成年人,而且他们是你带去玩的,所以你有看护照顾他们的义务;另一方面,这个水坑并不深,你会游泳,有能力去救,结果却见死不救,最后导致2个孩子死亡。所以,这就构成了间接故意杀人。”听完这些,张某后悔得不得了。“我就一直考虑自己会不会因此吃亏,真是太傻了。”那么,张某有可能面对怎样的刑罚呢,浙江时空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优飞解释说,法律上并没有“间接故意杀人”这个罪名,像张某这样的“间接故意杀人”,很可能依据案件的情节,参照“故意杀人罪”的量刑从轻处理。

分析:张某构成间接故意的不作为杀人,罪名是“故意杀人罪”

(波衣,2013-6-26)

主观上有间接故意;客观上存在不作为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行为方式:不作为,即当为、能为、未为、后果严重);其当为的依据即义务来源:先行行为派生出来的阻止危险发生的义务。

案例二:帮助交通肇事犯逃逸致人死亡应定何罪

(来源《人民法院报》2000年05月29日,第3版。尤洪

13

杰宋维秀。)

某日凌晨4时许,王某(系车主)与叶某(在逃)乘坐苗某(系王某雇佣的司机)驾驶的小客车,将村民刘某(男,77岁)撞倒。王某和叶某下车把刘抬至路旁,然后指使苗某驾车逃逸。苗某说:“不能走,走了罪更大。”王某说:“如果被发觉,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赔不起,一辈子也翻不了身。”苗某遂驾车逃逸。当天,王某又对叶某、苗某说:“此事对谁也不能讲。”事后,刘某因未能及时救治而死亡。苗某第二天在家人的劝说下投案。王某不久被逮捕,并被提起公诉。

审理中,对王某行为的定性有几种意见:

第1种意见认为应定(间接)故意杀人罪。首先,王某有杀人的间接故意。王某身为车主,为逃避民事上的赔偿责任,在明知被害人不予及时抢救就有可能死亡的情况下,拒不履行抢救义务,指使肇事者逃逸,从而导致被害人死亡。对于刘某的死亡后果,不是王某主观上所希望的,因而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其次,客观上王某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即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杀人。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定包庇罪。从主观方面来说,苗某已构成交通肇事,王某虽为逃避民事责任而指使、帮助苗某逃逸,但他同时也应当能够意识到其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客观上,王某实施了包庇苗某的犯罪行为。

第3种意见认为应定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本案中,从

14

发生交通事故到驾车逃逸,王某与苗某自始至终一直在一起。虽然王某未直接实施驾车撞人的行为,但其指使苗某驾车逃逸的行为,对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后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应定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

分析:帮助交通肇事犯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人民法院报》2000年6月26日,张国轩。)

在3种观点中,第1种观点较为恰当。目前在处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时候,对肇事司机的逃逸行为处罚较重,对肇事后逃逸或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都属于加重处罚的情节。对于直接唆使肇事司机逃逸并致受害人死亡的行为的认定,与司机的肇事作为和逃逸行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王某在主观上具有间接故意,在客观上又实施了不作为形式的杀人行为并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发生,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的、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罪。

(一)王某在主观具有唆使司机逃逸、并逃避因司机肇事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故意。首先,王某在主观上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刘某死亡的结果是明知的、存在清醒认识的。其次,王某在主观上虽然不是积极地追求刘某的死亡结果,但却为了达到

逃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目的,而又存在着对王某的死亡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意志因素。

(二)王某在客观上实施了不作为形式的致人死亡的行为。

15

首先,王某负有救助受害人刘某的特定义务——当为。这一当为义务是来源于王某对苗某的劳动雇用关系,王某是雇主,苗某是雇员,雇主对雇员履行职责时发生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

其次,王某能够履行救助刘某的义务——能为。王某当时就在肇事现场,既有能够救助刘某的行为能力,而且也有实现救助刘某的时间条件、空间条件及其交通运输条件。

再次,王某并未实施救助刘某的行为——未为。虽然王某在客观上对刘某该救也能救,但是他为了逃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在客观上不仅不实施积极的救助行为,反而阻止苗某救助,唆使苗某逃逸,并和叶某直接将受害人刘某担至路边。此外,王某都还在事后要求其他两人不准将该事讲出去。这是在他人生命有危难之时该救而不救的典型不作为。

最后,王某的不救助行为造成了刘某死亡的严重后果——后果重。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要求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结果,同时这种结果还必须与不作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王某的行为在客观上也具备这一条件。

(三)王某的行为既不构成包庇罪,也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包庇罪是指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其包庇手段包括伪造证据、变造证据、隐藏证据、毁灭证据等。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表面上是包庇罪,但

16

实际上与包庇罪的构成要件完全不同。他在主观上主要是为了自己逃避承担民事责任,在客观上实施的是当救能救却未救的不作为行为,既不存在包庇苗某的犯

罪故意,也不存在作假证明的包庇行为。同时,王某的行为也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王某虽然是雇主,但对交通肇事的发生,在主观上既不存在过失,在客观上也未实施相应的行为。虽然王某的行为在客观上也构成交通肇事的帮助行为,但实际上王某并不是在帮助苗某,而是在帮助自己,由于王某的主观内容与苗某交通肇事及其逃逸的主观内容不尽相同,在客观上二人的行为也明显可以分为2个阶段,它们彼此独立,性质各异。况且在刑法中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不包括二人共同过失行为和一人为过失、而另一人为故意的犯罪情形。

因此,王某的行为只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不构成其他犯罪。当然在对王某量刑时,应当充分考虑王某对刘某死亡所起的作用,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案例三:浙江省首例不作为故意杀人案终审判决

1999年3月,浙江省浦江县农民李家波和同在工厂打工的女青年项兰临相识并相恋,不久项兰临就怀孕了。同年6月,李家波提出要跟项兰临分手,并要项兰临去医院做流产手术。项兰临坚决不同意,几次欲跳楼自杀。1998年9月5日中午,李家波与项兰临发生争吵,争吵中,李家波还用打

17

火机扔打项兰临。项兰临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敌敌畏,又走进了李家波房间。此时,李家波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李走后很长时间,项兰临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案发后,李家波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1999年12月,浦江县法院开庭审理了由浦江县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这件罕见的见死不救案。法院审理后认为,李家波在发现项兰临服毒后采取放任态度,将宿舍门锁上外出,致使项兰临在李家波宿舍中得不到及时抢救而身亡,李家波作为负有特定义务的人,主观上希望并追求项兰临死亡结果的发生,以解脱自己的负担,这与他不采取救助义务后造成项兰临死亡的严重后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行为已构

成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罪,鉴于李家波能够主动投案自首,依法从轻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并向项兰临父母赔偿损失3.5万元。李家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金华市中级法院经过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五、过失的不作为致人死亡案例

案例:李希全带儿童到水库游泳未尽保护责任致人死亡案

(来源: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人民法院案例选》1994年第4辑。)

被告人:李希全,男,43岁,河南省安阳县人,系安阳县

18

水治镇武装部部长。1993年7月3日被逮捕。

1992年7月5日下午2时许,被告人李希全到被害人逯中秋(男,10周岁)家,提出要带近中秋去附近水库游泳。途中秋之母马玉兰告诉李希全,途中秋不会游泳,叮嘱李要照看好途。约3时许,李希全带领逯中秋、徐勇(男,13周岁)到达水库,租了三个救生圈,3人一起下水游泳约1个小时,尔后一起上岸休息。休息片刻后,逯中秋提出再次下水,李希全开始不允许,经逐再三要求,乃表示同意。运中秋、徐勇各带一救生留下水,李希全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2人。逯中秋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徐勇发现后喊叫李希全,李急忙下水施救,但已寻找不到人。后逯中秋从水中漂出,被送往安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诊断为溺水死亡。案发后,经过调解,李希全赔偿了被害人亲属的损失。

河南省安阳县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李希全带领不会游泳的儿童去水库游泳,负有保护其安全的义务和责任。对被害人逐中秋再次下水可能发生溺死的后果,李希全本应当预见,但因自己抽烟和与别人闲谈,忽视了采取安全措施,导致近中秋溺水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过失杀人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于1993年7月2日判决如下:被告人李希全犯过失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19

宣判后,李希全不服,以违中秋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自己不构成过失杀人罪为理由,提出上诉。其辩护人辩称:逯中秋是溺水死亡还是水中摔死未经法医解剖检验,其死因不明,不能认定李希全犯有过失杀人罪,请求依法予以改判。

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二审审理认为,上诉人李希全带小孩去游泳,对小孩负有保护的义务,这种义务是由其先前的行为派生出来的,由于其疏忽大意的过失,以致发生了通中秋溺水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原审法院认定其犯过失杀人罪是正确的,上诉人所谓逯中秋死亡属于意外事件的理由不能成立。逯中秋溺水后被送往医院抢救时,参加抢救的医生证明,对速作人工呼吸时,发现他腹腔有水,口鼻有水和白沫,符合溺水死亡的特征,故辩护人关于运中秋死因不明的辩护理由也不能成立。但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李希全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据此,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于1993年11月10日判决如下:

一、撤销安阳县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的量刑部分;

二、上诉人李希全犯过失杀人罪,免予刑事处分。

分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李希全的行为如何定性有较大的分歧。

20

1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希全与被害人运中秋的父母平时关系较好,李带退去游泳并无恶意。在游泳过程中,李为送中秋、徐勇租了救生圈,第一次游泳时并在旁边保护。运中秋要求第二次下水时,李开始并不同意,在得知逮沉水后立即下水

救护。从整个过程看,应当认为李希全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也尽到了保护责任,这中秋溺水死亡属于无法预料的意外事件,李希全不构成犯罪。

另1种意见认为,李希全的行为构成了不作为形式的过失杀人罪。理由如下:

(一)李希全负有保护逯中秋游泳安全的特定义务。这一义务是基于李希全的先行行为而产生的。逯中秋系儿童,且不会游泳,本不应到水库中去游泳。李希全主动提出并带领运到水库游泳,这无疑使这中秋处于危险的境地,因而也就产生了李希全应当负责保护逯中秋游泳安全的特定义务。这种义务要求李希全在整个游泳过程中,应当以积极的行为,采取足以保证逯中秋生命安全的保护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险,直至游泳结束,将违安全送回家中。

(二)李希全的不作为与逯中秋溺水死亡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本案情况看,在第一次游泳时,李希全确实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如租赁救生圈,一起下水在旁看护等,因此保证了两名未成年人游泳的安全。但是,当逯中秋要求再次下水时,李希全先是未能坚决阻止,在同意之后又没有

21

一同下水进行保护或在岸边照看,而是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以致在逯中秋出现危险时未能及时发现,无法及时救助。应当说,李希全在逯中秋再次下水时未予保护的不作为,与近在脱圈沉水时得不到救助以致溺水死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李希全主观上有疏忽大意的过失。李虽然不是故意不履行保护责任,希望或者放任逯中秋溺水死亡的发生,但也绝非对运的溺死无法预料和不能抗拒。李明知返是不会游泳的儿童,应当预见到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可能发生溺水死亡的危险。事实上李对此也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才在第一次游泳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在逯中秋再次下水时,李却因抽烟和与别人闲谈,疏忽了对两名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幸的是,正是这一时的疏忽大意,酿成了近中秋被溺死的严重后果。在象

本案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疏忽大意造成的致命恶果往往就是在片刻之间甚至一刹那间发生的。李希全在此之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和在此之后所采取的救助行为,都不能否定他在逯再次下水时因一时疏忽而未尽保护责任的事实。正是由于李希全的这种过失行为导致了违中秋的溺水死亡。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由于自己的过失行为致他人死亡的,构成过失杀人罪。

一、二审法院认定被告人李希全犯过失杀人罪是正确的。

22

以上关于“[关于人工呼吸,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的信息由网友上传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就爱阅读网的支持~

23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贝克认知疗法(个人整理版)

大纲 认知疗法的产生 一、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认知疗法的理论构成 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情形 建立治疗关系 确定治疗目标 确定问题 二、认知疗法的咨询过程检验表层错误概念 纠正核心错误概念 认知的进一步改变 新观念的巩固 识别自动性思维 识别认知错误 三、认知治疗技术真实性检验 去中心化 监控忧郁或焦虑水平 联系四、贝克认知疗法与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比较 区别 认知疗法的适应范围 五、认知疗法的应用认知治疗法应用实例 认知疗法对抑郁的处理

贝克认知疗法 一、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认知疗法的产生 贝克认知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家A.T贝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原理和技术,诸多实践经验也证实它“是一种比较成熟,最为重要的认知疗法”,贝克也因此被称为“认知治疗之父”。 贝克认知疗法的创立受到了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结合与补充。但主要来源于他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同艾里斯一样,贝克起初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在运用精神分析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消极认知是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于是,在研究抑郁症的基础上,贝克发表了《抑郁:临床、实验和理论》一文,充分论证认知在治疗抑郁症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疗法的理论构成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理论是从心理病理学角度解释了个体认知导致心理障碍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有机体在生存过程中有一种无意识的,自动行的信息选择和加工过程,既认知过程。 ?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时贝克疗法中的核心概念。它指个体产生的,习惯化的,平时不能意识到的想法。贝克认为,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动思维,但它确形成他们的歪曲信念和认同,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 ?认知图式 图式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习惯方式。贝克把决定个体自动思维的深层次信念称为认知图式,它由以往积累的经验和有组织的知识构成。同样也指引着个体对信息的评价,预测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歪曲 贝克将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推理错误称为认知歪曲,认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信念即认知图式。 ?咨询关系理论 贝克认知疗法以一种“协同共建”的方式,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齐心协作来改变认知歪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 1.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化强,体系清晰,应用广泛,因为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针对案主的行为判断出其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焦虑和自伤行为发生,因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从预估、干预和评估三个步骤,采取ABC模型、量表、基线数据等一些模块化评估方法进行介入治疗,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按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结构进行实施的,所以相对较为方便。 2.认知行为疗法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它可直接为案主提供使用技巧,从而应用这些技巧方式迁移到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或问题上,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利于案主关注自身个体和可以随时调整急需改变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例如在此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案主共同描绘ABC模型,同时要求案主自己填写量表,这些都是操作性强,也较为简洁的方法,同时也便于案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纠正。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不足 1.太过于强调意识。认知行为疗法必须要案主自愿参与进行

改变不良的认知和问题行为,通常在最初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介入,一旦案主自主接受后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案主未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实施改变想法、感受和行为的介入。

在本次案例中,一旦案主自我意识太过薄弱,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案主要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完成构建描绘ABC模型和填写量表,这些过程严格来说都是要根据案主的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2.只注重行为发生当前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往往只关注行为发生的表层原因,而在特定情况下,案主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等一些潜在问题才导致的这么一个行为发生,所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注意潜在或过去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此案例中,案主因为“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导致其自伤的结果,根据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模型分析出因素B(“自己只有达到父母的高度才算是一个“成功者””、“我无用,在工作中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根据因素B来进行纠正行为,而没有真正探究其潜在的原因导致的这么一个结果,比如过去的经历或问题等。 3.关注的是个体本身。认知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个体及自身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忽略了环境及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评估问题时要适当视人在情境中,要将案主的文化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应给案主提供一个赋权的环境,避免剥夺的情况发生。

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求助者包某,公安局新考录女大学生。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自己先天就不如别人”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SCL-90测评焦虑因子分值为2.4分,为阳性。紧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睡眠不良。SAS、SDS测试也证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主要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包某,女,24岁,某公安局派出所民警,蒙古族,无信仰,来自自治区兴安盟农村。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自小便常听家人说因为她,导致父母没有养老送终的人,父母一直想生个儿子,但是因为生她母亲得病不能再生了,因此常有罪恶感,偶尔也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太大的价值,自我感觉很少能得到家人的重视。姐姐各方面非常优秀,长的也漂亮,总认为父母更爱姐姐,和姐姐关系也不太好,入学后,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优异的成绩以赢得家人的重视,大学毕业后按照家人意愿报考了公安局,上班后,发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 例分析49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 1、个人资料 1 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

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 不合群。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慢慢地, 2 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 (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 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 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 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 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 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

认知行为疗法(三)

认知行为疗法(三) 四、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

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教案)

第一部分概述 第一章认知行为治疗(CBT) 一、认知疗法核心原则 “扰乱人心思的不是那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这些事情的看法。” 认知行为疗法两大核心原则—— 1、人们的认知对情绪和行为具有控制性影响; 2、人们的行为能够强烈影响思维模式和情绪。 三个工作领域:认知、情绪和行为。 1.认知模型 二、贝克认知疗法 贝克是运用认知和行为干预情绪性失调形成完整理论和方法的第一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阿龙?贝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疗法,作为针对抑郁症患者提供的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现在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 适用范围:重性抑郁症、广泛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物质滥用、进食障碍等,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其它心理障碍,如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研究发现,认知治疗对不同教育水平、收入和经历的患者均有效,并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

三、认知治疗的特点 1、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治疗途径 注意力转向目前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制定出对抗无望、无助、回避、拖沓等症状的行为计划,更容易获得对近期事件的认知和行为反应,并得到证实。 2、高度协作的治疗关系、行为导向干预措施的运用 1)认知重建:识别自动思维(图式)——思维记录 改变认知——真实性检验、再归因、理性列表 演练——想象、角色扮演 2)行为方法:放松、脱敏、应付卡、活动激活 3、结构化 1)议程安排 2)制定治疗目标 3)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化:缓解紧张关系、想办法离婚) 四、优势 1、见效快,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增强个案的信心; 2、固定的结构,易操作和控制,节省时间; 3、可以减少治疗关系中的过度依赖和退行。 五、CBT在咨询中的整合应用 1、适用个案 有良好的治疗动机、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身体健康。 不适用个案:人格障碍、移情严重的个案…… 2、适用时机 初期:个案咨询动机明确,诊断明确; 中间:个案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信念及情绪时。灵活的调整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是格式塔疗法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意识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交往。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其个人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尽管未完成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很早就被完形治疗流派提出来了,但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真正把未完成事件作为课题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只有关于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素质里边会提到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师应该注意和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事件,以免这些未完成事件影响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怎么处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办法。本文拟结合一例因未完成事件引发焦虑的个案,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未完成事件引起的焦虑的解释与治疗策略,并报告此个案的治疗过程及要点,与同行分享因未完成事件而引发焦虑的理解与治疗经验,以 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

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程度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初无明显的起因。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

十一章-贝克认知疗法

第十一章贝克认知疗法 第一节贝克生平 ?1921生于及成长在新英格兰 ?俄罗斯犹太移民五个孩子个最小一个 ?其中兄弟姐妹中二个夭折,母亲患有抑郁症 ?贝克从小体弱多病和旷课,从小较自卑 ?童年有多种焦虑和恐怖症状 ?成功通过理性的力量控制住这些症状 ?学医,精神科、神经科出身 ?学过精神分析,但很快放弃 ?建立认知治疗学派 第二节认知理论 ?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绪和行为的障碍主要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而不是外部事件的直接后果; ?(2)情绪障碍通常伴有消极的认知,它们与情绪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 从而导致情绪障碍经久不愈; ?(3)情绪障碍患者的认知常蕴含着重大的曲解,若这些曲解得到识别和修正, 其情绪和行为也将随之改善。 一、个体发展观 ?早期经验对障碍性思维形成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在定位症状和认知治疗中的重要性; ?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思维、情绪和行为。 二、认知二层面(层次) ?自动性思维(Automatic Thought) ?思维流不停止进入人的意识;自动性思维影响我们对情景的的理解;它们引发 体验到的是情绪而不是环境本身。 ?图式(Schema) ?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又称为“功能失调性假设”。指个体看待这个世界 及对周围的人、生活事件及环境的重要信念或假设。 自动性思维是贝克认知心理治疗的主要概念 ?自动性思维的出现是自发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心理障碍中,自动性思维通常 是歪曲的、极端的或不恰当的。 举例 ?老李今年60岁。他才从一个大型国营企业领导位臵上退下来。过去五十年来,他 从一个普通初中生爬到该大型国营企业总经理的位臵上。他退休时,身体仍很健康,既不缺钱,家庭又和睦,朋友又多。他因为情绪老高兴不起来,来接受心理治疗。 分析其认知图式 ?“人存在的价值只能通过工作和事业成功来体现”; ?“别人是用一个人的工作及事业成功与否来判断这个人存在价值的”;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一、贝克的生平 阿伦.特姆金.贝克,l946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1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识治疗与研究》主编。 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目前他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研究。 贝克的母亲是一位能干活跃的女性,一直想成为医生,但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她坚持学习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贝克的父亲,哈里. 贝克学过多种语言,自修英语,是位社会主义者,知识丰富,常在家里聚会发起交换哲学、政治、文学各方面的意见。后去大学修心理学和文学研习课程。他喜欢写作,且教导几个儿子有同样喜好。 贝克的母亲由于两个孩子的夭折,终生走不出阴影,死于抑郁症,父亲开始写诗,据说是为了挣脱太太的阴影。他写的诗很多是献给自己的孙子,还要求他们评论。阿伦.贝克在认知治疗中心每周都有讲座和会议,就象当年父亲一样,都会事先把自己提出的观念写出来,传给学生并要求书面回复,这也是他认知治疗中的一部分。 贝克的童年是在妈妈丧女之后的过度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八岁时一次意外摔伤和感染母亲表现的非常紧张和忧虑。童年时期的贝克也有很多强烈的情绪,主要表现在焦虑、恐慌、逃学、无价值感,感觉自己很笨。童年时他还害怕窒息、遗弃、公共场所讲话、恐高。那次意外后的手术经历,使他产生了害怕手术的恐惧症,见到血就晕倒了,为了克服恐惧症而进入医学院。他通过自己的经验学习了系统脱敏法,成功克服了恐惧。 贝克早期创立认知疗法时,虽然很孤独,但他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观念,获得很多支持。他从观察患者和自己开始,理论概念更多源于自己的经验,虽然他未得过抑郁症,却因肝炎患过中度抑郁相当一段时间。正是这种亲身经历和客观观察,让他教导患者处理焦虑和抑郁很容易上手。 贝克的经历证明乔治.凯利的理念——心理学理论只要说的是别人,就是不是好理论。要判断心理学理论的好坏,要看他说的是不是心理学家自己的行为和机能。 二、雷米 雷米(V.C.Raimy)生于1913年,193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43年,雷米在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指导下,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至l978年在弗罗里达大学进行心理学教学与研究。从1978年开始,他开设了私人诊所,从事认知治疗的研究与实践。由于受到罗杰斯的影响,雷米一直把自我概念作为他研究的中心问题。(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 他的对认知治疗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是:《自我的错误理解:认知治疗与错误观念的假设》 三、产生背景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伦·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

认知治疗法认知治疗法由贝克博士(Aaron T. Beck, MD)

認知治療法 認知治療法由貝克博士 (Aaron T. Beck, M.D.) 致力發展,應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情緒病,他認為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主要受其主觀想法而非客觀事實所影響,當一個人面對一些客觀事件時,他往往會按一些慣常的思想反應,正面的想法可以有助我們產生正面的情緒或積極的行為,而負面的想法是從經驗中學習得來。情緒病患者就常常不能自控地以過度負面或鑽牛角尖的想法和態度去面對事情,以致日常生活出了亂子。心理輔導員會有系統地協助患者糾正其思想謬誤,以改善患者負面的情緒、行為和生活模式。 許多情緒病患者都容易有負面的思想反應,貝克認為是由於他們有思想陷阱、思想規條及核心信念所導致,而這些想法都是個人從小時候透過經驗學習回來。

思想陷阱 當人面對壓力時出現的即時想法,不少受到情緒困擾的人都會出現一些思想陷阱,令當事人在思考的過程把事件的真確性扭曲,因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常見的思想陷阱例如 ●諉過於己(攬晒上身):每當出現問題時,有這種思想的人往往把責任歸咎 於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錯。 ●大難臨頭:把事情的嚴重程度擴大,推至「災難性」的地步,遇到一些不如 意的事情發生或某些阻滯,第一個念頭都會傾向壞的方向去想,並往往推想出誇大而嚴重的後果。 ●妄下判斷:在沒有什麼理據下,把事情的結果推斷為負面。 ●貶低成功經驗:常有這種想法的人,總把成功的經驗歸因於別人身上,認為 不是自己的功勞;或覺得自己的成績只是僥倖,沒有什麼大不了,沒有體驗為自己努力的成果。 ●怨天尤人:推卸責任,凡事歸咎他人或埋怨上天。 ●感情用事:以感覺作判斷或結論,忽略事情的客觀事實。 ●自怨自艾(打沉自己):這些人不斷向自己說負面的說話,以致意志消沉。 ●左右思想:面對事情不夠果斷,猶豫不決。 ●非黑即白:即絕對化思想,有些人看事情只有一個絕對的結果,不可能存在 其他可能性。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最近接到两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促使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一、女,在校学生,20岁,学历大专,浙江湖州。 问题描述:我初中的时候老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人上台讲一个时事新闻之类的,从那时起我觉得很紧张,平常没事就想我站在台上会是怎样的,平常总是想这事越想就越害怕它,很紧张的,后来到高中的时候就很害怕这些事也怕上课回答问题,现在大学也怕站在讲台上,真的好累,以前只是紧张,心跳加快,脸红现在是会发抖了,现在是只要是稍微人多的地方,比如说是去看医生,大家都看着我我也紧张。我真的好想解决一直困扰过我的问题。如果我胆子很大就好了,那我会多么幸福啊。 二、年龄26,性别女,工作无,婚姻未婚,籍贯山东。 问题描述:我不工作有4.5个月了,生活中,现在就是不敢看人的眼睛,不敢与人对视。害怕见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以前所有认识的人。我很孤独,很自卑,因为我没有朋友,也不能交到朋友,因为与陌生人的交往都很困难了,失败的交往,痛苦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前进的道路是如此的漆黑。我很渺茫!不敢与人交往差不多三年了,在这其中断断续续的工作有好几份,都是我跟同事的交往不够自信,眼神总是闪烁,闪烁,不能控制的闪烁,让别人很不自在,都不愿意跟我交往,最终导致我辞职的。为此我心里一直很苦恼。更加在交往中不自信。害怕与任何人面对面。有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太卑微了,连门都不敢出。活的很多余,可是还有父母,自己也是很没有办法!请救我!救我! 社交恐惧是指暴露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审视时感到极度恐惧。社交恐惧症以害怕社交情境和人际接触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害怕社交情境,表现为回避参加社交情境,或者是表现为虽然非常紧张,但强忍着参加。使患者感到焦虑的情境包括:当众演讲、在公共场所吃喝、使用公共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有难堪言行,或者被人审视而感受到尴尬,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患有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症,错误地解释为自己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能或人际关系不良。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着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迫,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社交恐惧常常会导致口吃、自主神经紊乱、晕厥等症状,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 一、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 1.体验到对一些社会/社交场合的恐惧与一些人际关系的焦虑,明知道自己的害怕恐惧、紧张担心没有相应根据和充足理由,但还是控制不住。 2.因为找不出到更合理的解释,患者就把这些问题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技能缺乏。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中,常有自信心不足,若与人比较,甚至自卑。 3.由于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前后有人,或者是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好、做事不当、手脚笨拙,或者会暴露自己心理的不踏实而常有窘迫或尴尬感受。 4.由于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在人际接触中被人审视,当背后有人时,会有被审视的感受,心理会因此紧张、焦虑、恐慌。 5.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与评价,特关注别人的眼神/表神。因此,周围有人在场情况下,做事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偶尔还会操作失误,因紧张与焦虑伴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 【篇一:认知疗法案例】 摘要:本文是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最终帮助来访者顺利解决问题。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其中相关技术的使用,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 (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结构,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代有a.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a.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分析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 认知行为疗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七十年代趋向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在医疗中的应用促使了认知疗法的兴起,认知行为疗法正是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中产生的。 20世纪50年代,a.埃里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et),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后融合发展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从1955年起a.埃里斯开始发表有关合理情绪治疗的文章,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至此合理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期,a.t.贝克(aaron t.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治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后成功地将这种疗法适用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病性障碍和人群。 a.t.贝克等在1979年提出认知行为治疗(cbt),主张矫正行为应与矫正认知相结合。j.贝克(judith beck)是a.t.贝克的女儿,她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倡用的认知治疗。 其他主要的认知行为理论家也在这一时期各自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 a.拉扎鲁斯(arnold lazarus) 在1976提出多模式治疗。

认知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疗法——阿德勒学派实例 本文原系心理治疗本科课程中阿德勒派的实例,堪称教学案例典范。哈罗德·莫萨克教授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阿德勒派治疗师,他把自己的工作拿给公众去审视,并敢于承担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莫萨克教授以几次相对来讲并不算多的治疗使得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男子获得了崭新的内省力及相应的行为改变。 比较而言,莫萨克教授的风格更为直接,治疗时限颇为明确,而且他的治疗也很有启发意义。这个案例属于认知治疗,重点放在对咨客的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态度的探讨上。莫萨克和马内奇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个体心理治疗的精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

自身特定的知觉(apperception)做出的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useful)与无用的(useless)。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social interest)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08心理曹露梅 088314153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 【个人材料】:曹露梅,女,21岁,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08心理班学生。大学生活刚开始,面对一切新的生活,感到新奇,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新鲜感,热爱学校各项活动,当时的手机功能是与高中同学、父母、大学同学联系,上课也认真听讲,没有迷恋手机。大二以来由于添加了大一新生的新鲜血液,自己开始逐步退出学校的社团和各项活动,开始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大一的时候那么紧凑和新鲜了,开始觉得大学生活变得有那么一点无聊了并觉得大学考试挺简单的,用不着像高中时期那么认真听每一节课也能简单地通过考试。渐渐地发现自己开始迷恋手机上网时快乐的感觉了。感觉自己的手在触摸一样东西很实在的感觉,而且用手机上网也可以了解时事新闻,而自己也是喜欢看新闻的,开始使用QQ与同学聊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枯燥无聊了。开始上课的时候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开始在课上玩手机了。感觉很开心,上课时间变得很快,有时下课了也会很自责,想着自己又浪费了时间没有好好听课。自己一方面想控制上课不玩手机,但控制不了,每天上课都要玩,否则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上课总走神,造成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了,整天就想着玩手机。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属于娱乐性手机成瘾症:沉迷于手机娱乐,以玩各类手机游戏、以及观看视频节目为主的一种类型。信息性手机成瘾症: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还有强迫行为性手机成瘾症:不可自控的随时关注手机,例如几分钟就检查一次手机是否正常或者有电话漏接、短信漏掉、手机是否遗失等。 【根源分析】根据自己的材料我分析到我之所以会手机成瘾是因为(1)大学生感觉无聊了,没有新鲜感了。(2)认为大学课堂就不用认真听讲了,自己对自我要求降低了。(3)自我管理能力不高。

cbt认知行为

cbt认知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当今心理治疗领域的三大流派之一,以短程、结构化、问题导向、聚焦当下为主要特征。它整合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改变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失调情绪,塑造适应良好的行为模式,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是目前国际上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临床干预证据最强,各种临床治疗指南中一线推荐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目前国际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界的主导取向。 它的疗效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证实,对于许多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恐惧症、人格障碍、儿童青少年家庭辅导、父母训练、婚姻困扰、潜能开发和压力管理等,认知行为治疗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疗效。因其结构严谨、入门快、操作明晰、适应对象广泛,快速发展成最热门的咨询技术。目前,它已经成为心理咨询师学习心理咨询必修和基础的课程之一。 什么是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背后的理论根基是什么? 怎样成为一名专业合格的认知行为治疗师? CBT视角下的治疗联盟有何独特性? 如何从CBT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估个案? 如何在CBT的个案概念化指导下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模式?

又如何能像剥洋葱一样引领来访者识别和评估自己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图式),并去重新建立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性客观的认知,最终让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l CB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适用范围和效果;CBT治疗范式和结构;个案评估和概念化;导入治疗;制定初次会谈结构;心理教育和工作联盟。 l 自动思维识别:区别想法-情绪-事实,情绪命名和强度评估;引导式发现等技术;认知扭曲的界定和分类。 l 自动思维评估和挑战:5-栏表练习,苏格拉底式探问等方法;认知模式复习: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识别评估和矫正信念(中间-核心):概念和特点,识别方法。 l 识别评估和矫正信念(中间-核心):矫正前教育,利弊分析;识别评估和矫正信念(中间-核心):矫正方法;其他认知和行为技术;结束治疗和预防复发;案例整理框架与CBT治疗师成长之路 l 通过现场演练,分“收集资料-评估诊断-形成个案-设立目标-导入治疗-工作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结束与预防复发”九个阶段细致掌握CBT治疗的过程和相应的各种认知技术。 招募对象: 1、欢迎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研修者、社工、家长、教师等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人员;

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个案研究】 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 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 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 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根据美国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 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个案概念化是指在一定的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就来访者的问题成因和维持因素提出假设,为构建治疗方案提供指导蓝图。在认知行为取向的临床实践中,阿伦·贝克( Aaron T. Beck) 提出的“认知概念化模型”被广为使用,主要包含 3 个部分: 在来访者当前的问题中搜集功能不良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资料,也就是对来访者当前所表现出的占支配地位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横断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08 心理曹XX 088314153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 【个人材料】:曹XX女,21岁,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08心理班学生。大学生活刚开始,面对一切新的生活,感到新奇,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新鲜感,热爱学校各项活动,当时的手机功能是与高中同学、父母、大学同学联系,上课也认真听讲,没有迷恋手机。大二以来由于添加了大一新生的新鲜血液,自己开始逐步退出学校的社团和各项活动,开始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大一的时候那么紧凑和新鲜了,开始觉得大学生活变得有那么一点无聊了并觉得大学考试挺简单的,用不着像高中时期那么认真听每一节课也能简单地通过考试。渐渐地发现自己开始迷恋手机上网时快乐的感觉了。感觉自己的手在触摸一样东西很实在的感觉,而且用手机上网也可以了解时事新闻,而自己也是喜欢看新闻的,开始使用QQ 与同学聊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枯燥无聊了。开始上课的时候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开始在课上玩手机了。感觉很开心,上课时间变得很快,有时下课了也会很自责,想着自己又浪费了时间没有好好听课。自己一方面想控制上课不玩手机,但控制不了,每天上课都要玩,否则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上课总走神,造成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了,整天就想着玩手机。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属于娱乐性手机成瘾症:沉迷于手机娱乐,以玩各类手机游戏、以及观看视频节目为主的一种类型。信息性手机成瘾症: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还有强迫行为性手机成瘾症:不可自控的随时关注手机,例如几分钟就检查一次手机是否正常或者有电话漏接、短信漏掉、手机是否遗失等。 【根源分析】根据自己的材料我分析到我之所以会手机成瘾是因为(1)大学生感觉无聊了,没有新鲜感了。(2)认为大学课堂就不用认真听讲了,自己对自我要求降低了。(3)自我管理能力不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