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让入海口水污染资料

基本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之黄、植物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

3月6日,从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大桥路过的行人惊讶地发现:滚滚东逝的黄河水面上飘过一簇簇、一片片污浊泡沫,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内有耕地3亿多亩,1亿多人口。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化工、冶金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量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回用,工业循环水等排放的高盐度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江河水质矿化度显著提高。黄河在其青海发源地检测水质电导率只有200μs/cm ,到了黄河中游的

包头,电导率上升到800~1000μs/cm,而到了黄河下游的济南、东营,电导率则高达1500~1000μs/cm。这种高盐度、高矿化度水质,不仅严重腐蚀、损害工业设备,加大工业制水成本,而且还导致土壤板结、植物枯萎,加速盐碱化,沙漠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呼吁国家环保部门应尽早制订高盐度废水排放标准,限制高盐度废水排放,减少环境污染。黄河的一些支流污染触目惊心,2005年黄河干支流中,劣五类水质河长占31.2%;有的黄河支流,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条排污沟,全程都是劣五类水。

黄河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至156亿元。除了工农业用水之外,黄河一共担负着沿黄河地区50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如果黄河当前的污染局面继续恶化,将会给下游沿途城镇居民的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水污染遥感监测

小清河口

(学术期刊上的东西不能复制,如果要用的话就辛苦一下做ppt的人了,渤海湾海域春季水污染的遥感分析

根据图像颜色差可以比较准确的模拟出当地环境的基本状况。

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鼓励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条禁止新建化学制浆造纸、酿造、印染、染料、电镀、制革、选金、炼油、农药、炼硫、炼汞、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型企业;已建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关闭。

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化学制浆造纸、酿造大中型企业;确需建设的,必须报省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后,方可按规定的管理程序报批;未经省环境保护部门同意的,有关项目审批部门不得办理手续。

第二十一条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水污染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必须限期治理。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决定。个体工商户的限期治理,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环境保护部门决定。

第二十二条被责令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向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治理计划,定期报告治理进度,并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限期治理的项目进行检查和验收。

第二十三条排污单位必须保证水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禁止偷排超标准废水。严禁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防治设施,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报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确定的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并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

第二十四条省和设区的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省内入海河流的监督管理,控制本行政区出境断面的排污总量,保证入海河流水质符合排污总量控制的指标。第二十五条采用氧化塘处理污水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限制含磷洗涤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淘汰含磷洗涤用品。

第二十七条使用农药、化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使用规定。

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1月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1)

绝密★启用前 2020年1月山西省高二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地理 (本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和我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下图示意东营市第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东营市第二产业()。 A.石油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B.采掘业比重在降低,产值在萎缩 C.建筑业发展一直相对较慢 D.结构比较完善合理 2.当前阶段,东营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加大勘探力度。提高石油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B.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C.限制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建筑业 D.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立市之本 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3~5题。

3.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原因是()。 A.气候 B.地形 C.经济状况 D.习惯 4.图中Ⅰ、Ⅱ两区域相比()。 A. Ⅰ区域人口数量多 B.Ⅰ区域房屋保湿性能不足 C.Ⅱ区域居住条件差 D.Ⅱ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 5.目前,炕文化在该村落仍有传承的原因最可能是()。 A.年轻人对炕的怀旧情结 B.政府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宣传到位 C.拆炕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老一辈对炕的依赖和眷恋 我国某企业在加里曼丹岛建立了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该集聚区从事农林种植与产品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我国园内和国际市场。读图,完成6~7题。 6.加里曼丹岛吸引我国企业的有利条件是()。 A.消费市场广,距离市场近 B.水陆交通便利和政策优势 C.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廉价 D.科技水平和信息通达度高 7.该企业“走出去”有利于()。 ①利用当地原料节省运费②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③减轻加里曼丹岛生态环境压力④缓解我国就业紧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央广网鄂尔多斯2019年7月27日消息:第七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今天上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内蒙古库布齐忆利生态示范区开幕,主题为“绿色‘一带一路’,共建生态文明”。亿

参观黄河入海口作文600字_叙事作文

参观黄河闸口作文600字_叙事作文 大家都看到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吧,我在五一假期就观看了马扎子黄河闸口。 星期天,小姑带着我去观看马扎子黄河闸口。小姑开着车,我坐在车上观看沿途的风景。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那些麦子被风一吹,它们就翻滚着绿色的麦浪,好像绿色的海洋。 不一会儿,就到了马扎子黄河,我像一匹小骏马飞奔下来。到了黄河边上,大闸正在放水,许多黄河水被吸了进去。黄河水翻着浪花,并且波浪翻滚,里面还有许多小漩涡在湍急的河水里打着转。岸边那些柳树是那么挺拔,像卫兵一样守着黄河。 我一边走一边观赏着,不料光顾着看风景,一不小心撞倒了一块大石头上,疼得我哇哇大叫。我扭头看到了石头上两个篆书大字“警钟”,抬头细看原来是一座钟形的石雕,石雕的上方是一个大钟挂在方形的框架上。下面是长方形的底座,底座上雕刻着漂亮逼真的浪花,就像刚才我看到的黄河水面一样。我又转到反面看,上面刻着19世纪有一次大决口,黄河水淹没了好几个县,沿河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读到这,我不禁想:原来现在魅力无穷的黄河那时给沿河的人们带来如此大的灾难。现在人们每年都在加固河堤,而且种上了树,还建造了大闸,可以引水灌溉农田。现在的黄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还是沿河城市主要饮用水来源。但是,黄河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给制住,她随时有发怒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像石雕上写的那样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时时刻刻注意两岸的水土植被保护,让黄河世世代代造福于民。 我又折回身观赏了一番美丽又让人敬畏的黄河,时候不早了,我才依依不舍的踏上归途。 参观黄河入海口作文600字_叙事作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仙”李白对黄河母亲的描绘与感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英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贝麓卡日曲河的涌泉。刘京九个省,最后注入山东沿岸的渤海。 如今我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黄河与渤海交融的景象,原本我以为在交汇处一定波涛很汹涌,气势很庞大,一颗激动的心在胸腔内跳个不停。在入海口的甲板上我们只能远观,由于我的好几新妈妈爸爸又不得不陪我坐上船,像河海中心驶去。在黄河中间时不时地出现一些酷似小岛的“地面”——湿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沼泽地。从以便流过来的海水拍打在这些浑黄的地面上。立刻就变了颜色,渐渐的与黄河汇融在了一起。我围开船的师傅能不能再把船往里开一开,我说我想看黄河入海口,谁知师傅笑着对我说,我已经看到了,刚才海水变黄的一幕就是黄河入海的地方。 我一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居然不敢想象这是真的。难道那气势汹涌的黄河就这样流入了大海的怀抱吗?我还以为衙门会小农的搏一搏呢!

2019热点地理会呼吸的古贝壳堤所蕴含的高考信息16

会呼吸的古贝壳堤所蕴含的高考信息 背景材料 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高考中如何突破地里的核心素养?今天咱们以“会呼吸的古贝壳堤所蕴含的高考信息”为例,分析揣摩高考的命题动向,为2018年的高考复习备考做好准备。 1走进古贝壳堤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世界上著名的贝壳堤共有三处,分别是中国天津贝壳堤、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贝壳堤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贝壳堤俗称“蛤蜊堤”、“沙岭子”、“岭子垒”。古人称“贝丘”;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东丽区军粮城镇白沙岭贝壳堤,是海陆变迁的历史足迹。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用C14 同位素年代测定贝壳生成的年代,便可恢复海岸发育的历史。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长时期周而复始的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泥沙入海量的减少,海岸不再淤积增长,海水变得清澈,种类繁多的海洋软体动物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源。 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回迁,贝壳堤及以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 2高考曾经是这样命题的 (2016·全国乙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2020年广东省中考地理押题卷(有详细答案)(一)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押题卷(一) 本卷试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考生必须把所有的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框涂黑,答在试卷 上的答案无效。 中国与泰国、越南等湄公河流域五国3月23日在海南三亚举行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合作展上,看到湄公河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水稻品种表现出浓厚兴趣,李克强高兴地说,要让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助力澜—湄国家成为“世界粮仓”。完成1~3题。 1.对澜—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粮仓”的自然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热量充足,一年三熟 B.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 C.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 D.年温差大,生长期长 2.下列江河与澜沧江—湄公河同样起源于“中华水塔”的是 A.长江、怒江 B.长江、黄河 C.珠江、雅鲁藏布江 D.湄南河、红河 3.中国同湄公河五国山水相连。湄公河五国地处中南半岛,地形特点为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地高天寒,雪山连绵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据此,回答4~5题。 4.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应该参考 A.春季的光照情况 B.夏季的光照情况 C.秋季的光照情况 D.冬季的光照情况 5.按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楼间距设置最大的应该是 A.北京 B.哈尔滨 C.南京 D.广州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6年8月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办,开幕式于8月5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让入海口水污染资料 基本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之黄、植物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

3月6日,从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大桥路过的行人惊讶地发现:滚滚东逝的黄河水面上飘过一簇簇、一片片污浊泡沫,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内有耕地3亿多亩,1亿多人口。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化工、冶金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量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回用,工业循环水等排放的高盐度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江河水质矿化度显著提高。黄河在其青海发源地检测水质电导率只有200μs/cm ,到了黄河中游的

黄河发展变化_作文素材

黄河发展变化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黄河发展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

黄河入海口文化

黄河入海口文化--吕剧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吕剧)。 源流沿革 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

黄河口游记

黄河口游记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号:201301012206 姓名:王新

循大河经久不息,依沧海虚怀博纳 古人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在胜利学院,“循大河经久不息,依沧海虚怀博纳”是我们不变的训言。黄河口,是河海汇流的地方,金涛澎湃汇入了无边的浩淼,冲向水天一线的远方。蔚蓝和金黄在这里纵情地交融,海浪和流水在这里纵情地嬉戏,构成了一道别样的壮丽画卷。站在黄河岸边,你必须慨叹黄河的霸气,他在平原上成为天河,居高临下,一发脾气就纵横千里。 黄河口生态公园就处于今天的黄河入海口的南岸。而我有幸参观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最令人难忘的景色是无边的芦苇。如果你不理解什么叫蒹葭苍苍,你就来黄河口看看吧。在你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全生长着芦苇,那芦苇。如果说黄河的激流狂澜,黄河强有力的骨架,黄河的宣泄和咆哮,体现着我们的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那么,在黄河入海处为黄河的精神喝彩的,就应该是这些芦苇。芦苇有发达的根系,牢固地生长在湿润的泥土上、沼泽中。你从外表看他们很普通,本以为他们是敷衍在湿地中偷生,只是以数量取胜。可你一旦拽一下,就发现他们根基牢固,他们柔弱的外表掩饰了坚韧的意志。风吹来,芦苇从中也掀起千重万重的波浪。他们随风起舞,却从不倒卧下去。面对风,他们懂得你支撑我,我搀扶你,去共同化解风的力量。无论是新生还是已经死亡,都坚定而从容。在这样美好的生态环境里生长着为数众多的生物,各种各样的水鸟和雨,在芦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有魅力。有那么一瞬间,真的想让自己幻化成一直自由自在的水鸟,翱翔在这片广袤的天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当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很是肥沃,肥沃得地面上物产富饶,肥沃得地面下黑金无数,支撑起东营这座新兴城市,赋予了人们美好的生活。 领略了黄河生态保护区的魅力,接着我们来到了黄河边。登高望去,宽阔的河面满是金黄,那种黄,是泥土的黄。那河水曾经汹涌着呼啸着带走了黄土高原的泥沙,经过漫长的旅途,累了,倦了,泥沙慢慢陈积。一碗河水半碗沙,这说明水与土之间微妙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根。水与土之间本就是密切相关的。黄河的宽广,有母亲般的温柔,也有母亲般的包容。她哺育了沿岸的众多的生命。她无私,她伟大,她英勇。千百年来世事变化,唯有那河水一直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19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19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

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略读课文,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样本

东营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东营市在央视有一种形象广告:“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营”。这样简短一种形象片,其实包括了东营市重要文化元素: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东营文化既包括老式意义上黄河文化、古齐文化、兵家文化、移民文化,当代理念下石油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又包括区域特色内吕剧文化、地方风俗、民间传说以及历史人物。 核心词:东营老式文化先进文化 一、源远流长老式文化 1. 黄河文化 黄河在东营入海,贯穿东营全境,东营是因黄河而生,有着最浓厚黄河情结,黄河文化自然就成为东营文化渊源。黄河对东营市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黄河东营段是黄河最为活跃河段,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黄河不断地迁徙决溢。仅见于史料记载,近几千年来黄河大小决徙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黄河决徙和淤积孕育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造就了东营人赖以生存“共和国最年轻土地”。黄河也为东营市提供了尤为贵重淡水资源,配套引黄水利设施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东营地区文化艺术也深深打上了黄河烙印。许多作家、诗人作品与黄河关于,具备明显黄河特色;东营画家和照相家多以画或拍黄河口而成名,以黄河为题材东营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更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东营影响是巨大、复杂,黄河文化已经浸透到东营

市历史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东营市自然、经济、社会。 2. 古齐文化 大概公元前1056年,周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了周王朝,把分布在临淄、广饶、博兴一带蒲姑氏国地封给东夷人姜太公,由此建立了齐国。今东营地区成为齐国领地一某些。春秋时期,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大力发展渔盐经济,为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坚实基本。今广饶境内柏寝台,曾是齐桓公会盟诸侯场合,是齐国强盛见证。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内古代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繁华时期,诸子百家,风起云涌。这一时期浮现国内古代第一种形成战略思想伟大人物——孙武。孙武故里在齐国乐安(今广饶县境内),她是齐文化集大成者,史称“武圣”。齐国“强兵尚武”、“富民兴邦”老式文化,虽说是始于姜太公,中经管仲、晏婴、孙书、司马穰苴等人们,而至孙武及所著《孙子兵法》问世,则是齐文化发展顶峰。《孙子兵法》十三篇是齐文化结晶,它兼收并蓄其她关于状况而成,是孙武在齐国40年成长和研究最高成果,已成为当今山东历史文化重要构成某些。 “强兵尚武”、“富民兴邦”是古齐文化精髓。东营地区是古齐文化发祥地,继管仲、孙武之后,这里曾涌现出过许许多多军事家和儒学家。世居乐安孙武第21~23代裔孙在魏晋时期都曾是举国闻名武将军。宋代曾浮现武节将军朱现,元代浮现了战功卓著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浮现平蛮将军蒋贵,清代浮现兵部侍郎司马成其范。到民国时期,在号称“山东三李”民国名将中,除李仙洲外,有两李即李

改道黄河入海口

改道黄河入海口 2015-7-25 0:17:00 作者:小无柰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接近尾声,黄河下游对黄河水的依赖有所减轻之际,对黄河下游、特别是黄河入海口的改造应该是可以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为什么要改道黄河入海口呢? 我们知道,黄河现在的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目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黄河在渤海入海,带来的弊端主要有:每年带来4亿吨泥沙沉淀在渤海湾里面,致使渤海湾因为泥沙淤积逐渐变小。而渤海湾对中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战略价值。渤海湾的水汽是缺水的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汽补充,如果渤海湾的水汽不足或消失,华北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缺水;渤海湾又是中国天然的舰队特别是航母的藏身地,除了这里,中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保护舰队的安全了。另外,因为渤海是内海,海洋国土也是中国的领土,那黄河在渤海湾的“填海造地”基本就是做无用功,并不能增加中国的领土面积,黄河的造地功能被白白地浪费了。正是基于上面的理由,我们必须改造黄河入海口。黄河在哪里入海好

呢?笔者以为,江苏境内处于黄海边上的原黄河入海口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黄河改在这里入海,首先是保护了渤海,其次当然是可以充分地利用黄河强大“填海造地”功能,为中国造出更多的领土来。据有关资料显示:黄河在垦利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黄河造就三角洲,靠的是大量泥沙。据山东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表明,从1954年到1982年,黄河造陆达1100平方公里,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0.47公里,也就是说,黄河每年新生土地2000多公顷。事实上,现在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县和河口地区,大部分是黄河淤出来的“新大陆”。如果今后把这些功能转移到黄海,加上利用调沙调水刻意为之,就可以冲更多的泥沙入海,再利用江苏近海中原有的北沙、瑶沙、长沙、庄家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等做依托,必定可以事半功倍地造出更多的土地来。(估计每年造地50平方公里不成问题。)随着领土的扩大,我们的海洋国土也可以向前延伸了。有了这么多新的土地,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又可以拉动多少内需啊。这么多的好处,是不是改造黄河入海口的很好理由了呢?本帖转自:中国在线>国家战略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

黄河变迁的原因

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①。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②。《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据胡渭考证,“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地也”③。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的真相,还不很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①从此,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①。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③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伏流重源”的谬说。 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魏、晋时期,内地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解到河源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出星宿”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河上源地区设置河源郡,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河源所出地区的确认。及至唐代,和青海、西藏等地的羌、藏族人民交往频繁,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⑤按星宿川唐《十道图》别作“星宿海”。柏海当即今黄河源上的扎陵湖。藏语扎陵系白而长之意,“白”与“柏”同音。后吐谷浑为吐蕃所并,唐蕃之间来往不断,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⑥。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寺卿刘元鼎作会盟使出使吐蕃,进入黄河上源“虏曰闷摩黎山”①。据吴景傲《西垂史地研究》考证,闷摩黎山即今巴颜喀拉山,对河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可见唐代对处于入藏通道的河源地区已有所了解。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黄河入海口作文_高中作文

黄河入海口作文 黄河入海口作文篇1 美丽的黄河入海口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黄河入海口玩,在去的路上妈妈就告诉我入海口非常地美丽。 “妈妈,那是什么啊?”我指着远处一大片红红地菜地问。“哦,那是黄新菜,你看好看吗?红红的,像不像一大片地毯啊?所以我们都叫它红地毯。”“妈妈,仙鹤,仙鹤!”我看见三只仙鹤在红地毯边上站着,还有许多的海鸥在悠闲的散着步。在湿地保护区有许多的绿绿的树木,空气也特别的清新,我还看见了好多小动物,有野兔、黄鼠狼、啄木鸟等等。到了入海口我看见了好多船,我们就座了一艘船到黄河里去看黄河与渤海的分界线,黄河的水黄黄的,如果人到里面去游泳一定会变成黄泥人的,今天的风特别大,海浪也不停的翻滚着,开船的叔叔告诉我今天没有办法看清楚分界线了。 真的好遗憾啊!不过黄河入海口的风景真的很美! 黄河入海口作文篇2 黄河入海时,触动我的心 我不是生在长在黄河边的人,因为对黄河不了解,所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黄河怎样如海?我想我今天有答案了——我今天看了卢得志的一篇散文《黄河入海时》。 “蛟龙入海,两翼浪花激扬,拉出两条白浪,宛如蛟龙腹侧闪动的鳞甲。黄河浑黄,浪花雪白,大海碧蓝;浑黄的腾跃,雪白的飞卷,1 / 3

碧蓝的簇拥,好一幅大河出海图!”卢得志佩服黄河,我也佩服卢得志。没有长篇大论,短短几十个字,卢得志就写出了黄河入海时的雄伟,奔放。 我不得不承认。黄河入海,从先前的平静,沉默到后来的沸荡,爆发,多么明智的举动啊!我知道,黄河你从来没有懈怠过。入海前,你那样沉静,是在为入海的最后冲刺韬光养晦,积聚力量。 黄河入海时,有了宽阔博大的君子胸怀,有了从容不迫的儒雅之风而有没有失去你所向披靡,不可抵御的大河尊严。 黄河怎样入海? 黄河这样入海! 黄河入海口作文篇3 美丽的黄河入海口 五月一日上午九点钟,我和妈妈、姥爷、姥姥一起驾车前往黄河入海口自然保护区,今天到这里玩的人还真不少,我们在入口处开车排队等了近十分钟,才进入了黄河入海口风景区。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百亩芦苇荡,怎么不好看呢?我不由得自言自语起来,姥爷说得等到秋天,芦苇都长高了,开了芦花后才漂亮呢,噢,看来我们来早了。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鸟岛,沿着木栈道向观鸟亭走去,沿路不时有些不知名的鸟从我们头顶自由飞过,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登上观鸟亭,放眼望去,远处那个大的岛就是鸟岛了,岛上还立着两个仙鹤的雕塑,许多鸟都从那里飞进飞出的。突然,有一只黑白羽毛的大2 /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