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其特定的功能特点。因此,在选择监测指标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势和生态过程的特点。

2. 1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

(1) 代表性原则

(2) 综合性原则

(3) 简易化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5) 分类实施的原则

2.2 监测指标与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606—2003),现列出主要监测指标与内容。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监测目的等,可从下列指标与内容中选择适宜的观测指标。

(1)气象常规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1 气象常规指标

(2)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2 森林土壤的理化指标

(3)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3 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4)森林水文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4 森林水文指标

(5)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各类观测指标见表14—5 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3.1评价对象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就是对森林所固有的生态功能与效益的评价,即对所谓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而不是对所有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3.2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纯粹的定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不多见,但在用来评价无法量化的指标上(或缺乏观测、调查资料)仍不失为一种评价手段,目前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1)历史比较评价法

借助历史资料,对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前后或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按照统一指标逐项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刘爱娟等对大运河宝应段圩堤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造林前(1949~1965)和造林后(1966~1991)圩堤修筑土石方量的不同,说明防护林在保持水土、减轻土壤侵蚀方面的效益(表14-6)。

表14-6 宝应段运河圩堤防护林营造前后修筑土石方量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表14-6 宝应段运河圩堤防护林营造前后修筑土石方量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由于指标间通常没有相同度量因素,影响指标变化(即前后土石方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未必完全是由森林生态环境功能带来的。

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且易于掌握,因而在基层应用较普遍。

(2)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

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是一种借助于农民和专家的经验知识,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

①选择评价项目。

②设计出几个等级并量化

③找若干有经验的农民和有关专家、行政管理人员,让他们单独选择。

④将他们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平均,得单项分数,再通过适当的累计法求出总分数。

总分数越高生态环境效益越好,反之,总分数越低则生态环境效益越差。

总分数的累计方法有:

①加法评分法:

②连乘评分法:

③加乘评分法:

④加权评分法:

具体采用哪种累计方法视评价精度及评价指标的性质而定。

(3)分级评价方法

根据已有的国家或地方分级标准,或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状况对研究的指标进行分级,从而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的前期工作与上一种方法相同,即也要根据评价对象、目标,制定评价指标并进行测定,但在理论分析上与前者不同,也就是利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这些标准一般分为4~6级,如全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土壤侵蚀强度分为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每一级都有具体明确的数量指标。

在已有全国或区域评价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只要在野外测出各指标数值,就可对号入座,给出森林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功能和效益定性评价结果。

(4)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用统一的货币尺度,将森林生态环境不同性质功能的效益,运用计量经济评价法,将森林的生态效益以等量的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更直观化。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货币化方法,不同性质效益的货币化问题一直是生态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被接受和承认。

在对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时,必须根据评价目的、要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因子作为指标,才能对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和经济评价。

①效益的表达方式

林业生产活动的效益可用下列几种表达方式:

绝对效益:又称净效益、净收益,可以用来说明林业经营活动有无效益和效益大小。

净效益=∑收益一∑成本

相对效益:又称成本效益、产投比、效益费用比等,不仅说明有无效益,而且还表示取得效益的水平高低。

资金生产率:指资金的使用效率,可用资金利用率来表示。

投资回收期(R):

另外,内部收益率(经济报酬率)也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其含义是当绝对效益为零或相对效益为100%时,该林业生态工程可以获得的投资回报率。内部收益率越大,投资效果越好,所取得的效益越大。

②评价方法:

根据费用效益分析原理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等效替代法:又称等效益物替代法、比较替代法、替代价值法等。它是当前生态环境效益经济评价中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用另一种也可以产生同样效益的费用估算环境效益的货币值。

相关计量法:林业经营活动的成果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间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前者可以通过市场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后者具有非市场型的特点,不能通过现行的价格制表现出来,从而被社会无偿占用。可以设想,在评价时如果能找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可在已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求出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值。就不同情况,可作如下处理: 第一,在生态、社会效益数据难以取得的条件下,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专家(包括有关社会各界权威、决策者)调查法,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收益的比例关系,从而得到生态、社会效益的相关货币值。

第二,若历史上或相近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效益数值比较完整,则可以先求出其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货币值,再求出经济收益与它们的比例关系或相关方程式。

这样,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收益,利用已求出的关系就可以很容易推知生态和社会收益,即森林生态环境效益。

补偿变异法:世界上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难以用货币衡量,但有时又必须予以衡量,以保证这些东西被使用和破坏后,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如企业对工伤者的补偿,虽然难以与生命的价值完全等效,但从心理平衡的角度看这笔补偿十分必要。

随机评估法:这是一种直接调查法,对于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服务,如森林游憩、野生动物资源等,可通过直接访问或发放调查问卷直接询问消费者对环境这一特殊商品愿意支出的最大量。

③计量经济评价的步骤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确定评价对象,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的生态效益评价,并确定评价的目的、要求。

效益的分解: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用和社会效果均不同,研究方法各异,因此必须分别计量和估价。

效益的计量:对分解出的各项效益分别采用适当方法和合适的量纲进行测定。

单项效益的经济评价:森林有多种生态效益,其意义各不相同,量纲各异,无法直接比较和累计。

为了便于比较,必须将效益换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

生态环境效益的总体评价:在各种效益单项评价的基础上,将它们的价值累加求和就能得到某项所要评定的生态效益的总值或整个森林生态效益的总值。

必须注意,这种简单的累加,忽略了各项效益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使整体效益增大;或忽视了各项效益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附加效益而使整体效益减少。

然而,要确切地对它们进行计量和评价,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困难,这也是目前生态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日本1971~1973年曾评估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128 000亿日元,相当于1972年日本全国经济预算总值;芬兰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为17亿马克,而生态环境效益总值高达53亿马克;

另据研究,美国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

因此,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森林生态效益均比木材价值大得多。

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任何指标都有特定作用和适用范围,有其局限性,只能反映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某一侧面。

因此,在实际评价时必须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简明扼要的指标体系,以便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其效益。

设置指标体系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①设置的指标意义明确,数据容易得到,便于计算、比较和分析。

②设置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计算和分类使用。

③要考虑指标的适用范围。根据各地区特点,应建立一套适用于不同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

规范化指标,而在实际应用中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④对计量经济评价而言,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既要相互联系,又不能重叠,而且能够全面反映系

统的功能与效益。

4.1生态效益指标

(1)涵养水源指标(2)水土保持指标(3)提高土壤肥力指标

(4)防风护田和固沙指标(5)调节气候指标

(6)改善大气质量指标(7)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指标

(8)森林分布均衡度*(E)

4.2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是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一部分,由于它比生态效益更难于在货币尺度上加以定量评价,因而人们对其认识也不统一,无论社会功能子项目的设立,还是相关指标的选择,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建国等学者的观点,将社会效益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进步系数(2)增加就业人数(3)健康水平提高

(4)精神满足程度(5)生活质量的改善(6)社会结构优化

(7)犯罪率减少(%)

应当指出,在具体计量评价时,有些指标作用微弱甚至根本就没有意义,可舍之不计量;有些指标不够详细或没有设立,则应酌情补充。总之,应按评价的具体目的、要求,当地的林情和社会经济特点,对以上指标加以适当的增减取舍。

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森林既可以向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向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以改善人类生存和生产条件。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和政策上的失误,我国现有的各类生态公益林只能保护,不能采伐,经营单位在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大多是负债经营。

因此,在对森林物质产品消长变化分析的同时,还应该对森林环境资源进行量化研究,在价值方面提出一套较完整的核算方案来进一步反映森林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便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根据市场经济原则,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向直接受益者收取补偿费用,以解决森林经营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5.1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概念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

的补偿。狭义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则专指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补偿费用。

5.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已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资金保障。目前,重要的是尽快保证这一制度的真正建立和实施。从实际情况来看,公益林建设的重点大多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很难再为公益林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筹集这笔资金,应从国力、省情及地方实际出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公益林补偿渠道。目前可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目前可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1)财政投入(2)设置森林生态补偿税费(3)征收生态补偿费

(4)林业部门补偿(5)社会公众补偿

(6)社会捐赠

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确定补偿方式,其次实行分类补偿,即根据目前生态公益林的状况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可考虑对处在江河源头、水库、河流两岸、坡度大的地块的生态公益林给予较多的补偿,普通的生态公益林或处在中幼林阶段的公益林可酌情降低补偿标准;最后对补偿经费的使用要加强管理。

5. 3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思想得以长期、稳定实施的核心环节。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渠道,但由于机制不到位,补偿不能完全依法进行,出现了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脱节的问题。此外,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收费标准也缺乏科学根据,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推进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出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应逐步通过立法使补偿标准得以明确界定,使效益补偿的区域统一性、检查验收的规范性等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日趋完善。

第二,统一征收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税。抓紧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的生态效益补偿税,消除部门交叉、重叠收费、资金使用效益低的现象,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问题。

第三,将发展重点地区的替代产业、替代能源和生态移民问题纳入重点支持范畴,以提升生态补偿地区的产业竞争实力。

第四,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时,应当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特别是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复习思考题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2.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3.森林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4.森林生态环境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5.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含义是什么?

6.如何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7.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全文及编制说明

附件1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9年10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促进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定义与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及其变化趋势的采样观测、调查普查、遥感解译、分析测试、评价评估、预测预报等活动。包括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声、光、热、生物、振动、辐射、温室气体等环境要素质量的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湖、海洋、农田、城市和乡村等生态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活动的监测。 第三条【工作原则和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实行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原则。 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独立、公正,维护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四条【地位与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参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条【管理体制与部门职责】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对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按照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组织实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监测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文书特制)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 摘要:以嘉应大学的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欲监测环境内进行布点和采样;对校园空气中SO2和NOx进行连续检测和分析,采用了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量吸光 度,测定SO 2、NO x 的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以此来判定校园空气 污染指数及污染现状。 结果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车辆的行驶也是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校园的总体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 关键词:SO 2 、NOx、校区空气污染指数(API) 1 引言 校园是大学生在在校内学习和活动的外界环境,校园作为一个特定外在环境,其人口密集程度大,所处环境状况复杂,其环境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威胁到这一代人日后的成长发展。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校园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而当前关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天气质量及城市概况交通的空气品质问题分析,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即使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掌握校园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展开校园空气污染的预测工作,评价校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弄清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控制校园区域污染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次试验,也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理论分析 2.1.1 空气中SO 2 的测定原理 测定空气中SO 2 常用方法有四氯汞盐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荧光法等。本实验采用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doc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摘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经济发展,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它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森林是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非常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 1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对全人类来说,森林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森林资源是核心。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涵养水源。我国严重缺乏水资源,各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森林好比是蓄水库,可以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防风固沙。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比较严重,培育森林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措施。森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蔓延;三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林业,建防护林可以保护农田,保持土壤肥力,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四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森林是自然界独特的风景,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五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里生活着众多的动物,没有了森林这些动物很难生存。森林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当前伊犁州森林保护中存在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而且呈加剧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林地资源在减少,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森林病虫害、不合理采伐和毁林开荒等。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也占用大量的林地。 2.2林业产业效益低 林业产业效益低是森林资源保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伊犁州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企业趋同,资源分散,重复生产,长期经济效益不高。伊犁州的林业产业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的森林工业体系,实现林工结合的发展,实现了以工养林的发展,森林工业才可以反哺森林资源。而伊犁州森林工业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反哺,因为它正在不断萎缩,不断下降。 2.3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资源保护中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长期遭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我国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农田遭受旱涝灾害。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伊犁州的个别地区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保护森林资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

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 日平均浓度为:1.85,1.86, 1.93, 2.01,2.03,2.05,2.07,2.12,2.15mg/m3。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 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 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

自由度 f = n-1 = 8 显著性水平 α = 0.01 = 1% 查表得 t0.01,(8)= 3.36 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 [1.89,2.31] 则 1.89≤μ ≤ 2.31 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 TSP 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 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 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 以上问题,均可用“t 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 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 [ (1) =-2.11 (2)给定 α =0.05, =9, 查得 = 2.26 1-=n f ) 9(05.0t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摘要:水环境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水体采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一系列的方法,对水体中所存在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组成所进行的鉴定分析与动态监测, 依靠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水环境质量作出系统的评价判断。随着人们对于水环境安 全的日益重视,对于水环境监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环境监测管理,提高水环境监测水平,掌握水资源质量与污染情况,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 的重要内容,这对于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促进水环境质量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环境监测。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水环境监测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重要的手段和技术前提,通过对水中污染物 的监测分析,寻找污染源,并进行水污染程度分级,对保障人们用水安全有着重 要的意义。 1 水环境监测发展 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以及水污染给我 国水资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南方水 资源相对充足,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用水紧张。合理用水对水环境的监测工作有 着很高的依赖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各大江、大河和 湖波等水源区的监测网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详尽的技术规范,在监测点布置、水样采集和运输等工作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动 化水环境监测系统也已经开始运行发挥作用。 2 水环境监测现状 2.1 不满足环境预警相关要求。通过水环境的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水质的自动监控,在高科技的协助之下让监测信息技术整合得以实现,同时将水文和气 象特征对环境的利用空间和承载能力进行科学预警,如此一来便需要保证管理能 够实现高效运行。但由于现在我国的水环境监测系统不是非常完善,加上部门责 任义务不明确,使得在监测范围之内所形成的信息并不科学。 2.2 无法适应监测分析形式以及水环境情况。目前,在进行水资源监测时,其监测标准里面还并无对废水监测的分析方式进行逐项的规定,同时也没有满足监 测分析标准化最低的要求。现如今,在污水排放和水环境质量相关要求里面对近 百余项污染物展开了控制,然而现在的分析方式并不配套。在国家重点控制的水 污染物中欠缺快速、简单的分析方式,导致应急监测不能对污染事故进行及时的 分析和判断。 2.3 不统一的监测体系管理。环境监测把同一生态流域由多个部门进行管辖,进而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再加上水资源管理人员太过重视辖区范围内的利益, 而对全流域利益欠缺考虑,并未深人流域管理概念。使区域控制和流域控制实现 有机结合,还需要确保水资源的监管系统具备长期性,按照不同河段、流域以及 不同水利工程影响经济的程度来对流域内管理任务和权限进行统一,并尽可能做 到权利、责任、利益的统一。 2.4 较少的水环境评价和监测指标。水环境监测开展的依据便是水污染的排放标准和水环境的质量标准,它的标准限值和监测项目是监测体系建立的导向和依据。现如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包括饮用水水源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以 及基本项目。事实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在全国渠道、水库、运河、湖

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为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等。 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 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

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所以,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建议 明确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本观念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1)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林区职工争取福利,以发展林业的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继而保障林区职工的生活经济状况。 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林业建设的开展。(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命,尽快做好林木恢复,以发展林业建设。(3)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在林业资源建设上努力维护,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思想品德,共同携手为人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大自然对人们不节制的惩罚,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架构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系统架构 文/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内的风、温、光、湿、气压、降水等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系统、全天候连续监测的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林内梯度分布特征相关的气候因子,测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小气候差异,研究各种类型小气候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森林生态研究相关部门对森林下垫面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内容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依据森林气象学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规范设计的一款综合生态监测站。支持多种传感器组合搭配的形式,无线/P2P/卫星通讯等多种通讯方式传输,观测要素包括: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等要素。该站主要观测梯度分布包括:地上四层为冠层上3m、冠层中部、距地面 1.5m 和地被层,地下四层为地面以下5cm、10cm、20cm、40cm。该站可通过电缆连接数据采集器的通信口和PC 机,可查看数据采集器内存中的数据文件。数据可存储在SD 卡中,通过直接读取SD 卡,或通过Ethernet,采用FTP 或Http查看数据,也可通过GPRS远程传输数据到用户端。 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50℃、0~100%RH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 防护等级:IP65 采集通道: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可扩展 通讯方式:有线传输、GPRS无线传输 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可编程 电源:220VAC或太阳能 功能特点 监测多种气象环境因子及空气和水环境因子 提供长期连续的准确生态气候变化数据 太阳能供电,可在野外各种环境下使用 可连接信息显示屏 数据存储量大,可无线或有线传输数据 典型应用 森林生态研究监测系统 森林小气候监测系统 森林生态保护及恢复研究 生态产业监测系统 科研基地生态研究系统 土壤土质研究系统 系统组成 传感器: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与过程建立联系,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信息推绎与转换。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已从面向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格局和尺度相关性。 1 相关概念 1.1 格局 在生态学中,格局一词早期多用于种群生态学,主要是对种群分布格局的描述,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离散分布、均匀分布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格局一词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同类型的缀块可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除水平格局之外,还包括垂直格局,即植物体的垂直配置。格局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组织层次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对生态系统中的环境部分,其格局的描述及研究尚涉及很少,事实上各环境因子在时空上的配置,对生态过程同样有很大影响。 1.2 过程 “生态系统行为”、“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过程”是相同的术语,为了避免同拟人论的含义相混淆,一般不使用“生态系统功能”这个词,多采用“生态系统过程”的说法。与格局不同,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生态学过程包括生物过程与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传播等等;非生物过程包括:水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干扰等等。

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在土木行业的应用 摘要:人类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城市文明一路走来,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始终与建筑发生密切关系。土木工程作为建筑设计最直接的表达,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山洞石窟还是现代文明中的大厦高楼,均离不开土木工程的发展与进步。而对于追求生态建筑的现代人而言,环境在建筑中的考虑比重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发重要起来。 关键词:环境监测土木工程环境监测应用绿色施工 Abstract: From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nomadic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long the way,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chitecture. As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ivil engineering both ancient cave grottoes and building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For the pursui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modern people, enviro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ortion is not ignore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ivi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pplication Green construction 正文: 环境监测,就是相关部门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对影响环境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测试、监视,从而实现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环境背景、研究制定监测方案、合理设置监测地点、样品采集及送检、对样品进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等环节,它是了解环境质量水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证。简言之,环境监测就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建造工程设施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我们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监测,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土木工程施工方式,使人与建筑更加和谐的相处。 例如现如今已成为快速生活标志之一的有轨交通,其建筑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均需要应用到环境监测的技术。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热度★★★☆☆ 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 非洲刚果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提示】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图文拓展〗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含义如下: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 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 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环境监测与评价考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优先监测物 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2.API :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3.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4. 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5. 大气污染: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6. COD: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物量. 7. 土壤背景值: 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8. 硫酸盐化速率:由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过程生成对人类更为有害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大气中硫化物的这种演变过程。 二、填空题 1.环境监测的特点是综合性、连续性和追溯性。 2.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级五类组成。 3.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4. 一般规定水体中DO至少为 4 mg/L,清洁水可用碘量法测定。 5.存在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根据优先监测的原则,我国新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例性监测的必测项目主要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五项。 6.空气污染物采样多用采样动力采样法,其采样器主要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组成。 7.土壤样品加工又称为样品制备,其处理程序:风干、分选、挑拣。 8.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可分 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 境建设(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新 版) 【摘要】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林业工作不断深入。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代替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 一、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在平原农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加大造林地管理、管护投入,建立健全管护队伍,调整结构和开发特色产业,解决退

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三是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视集体林的管护,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开发新产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维护林区稳定。四是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五是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湿地保护、恢复等措施,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六是实施村庄绿化和坡塬丘陵困难地区林业富民工程,积极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二、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一定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把发展林业和林农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方案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规划环评阶段进行的预测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跟踪评价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指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对规划已经及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实地的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用以检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以及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改进意见,以及规划方案修订或终止其实施的建议。本环评跟踪评价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11.1 组织形式 11.1.1 设置环境管理机构 应建立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的环境管理机构,作为具体监督和实施环境管理的机构,配备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在加工区管委会和上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下,处理区内环境保护日常管理事务,并接受上级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2)按规划环评要求负责落实本规划项目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监督管理,配合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工作。 (3)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并委托有资质和能力的机构实施。 (4)负责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区域环境风险应急体系。 (5)监督规划具体项目建设环保审批程序执行情况及“三同时”的落实情况,配合环保主管部门对其的监督检查。 (6)负责与各级环保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和指导。 (7)建立环保信息网络,负责各类环保资料的统计、整理和归档工作。 (8)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环保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自身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及责任感。

11.1.2 环境管理内容 (1)环境综合管理 ①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同时组织督促区内的各企业贯彻实施国家及地方的有关环保方针、政策法令、条例。 ②制定加工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规划方案实施初期,由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浦城县永兴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制定区内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并在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区域的建设特点对管理办法进行及时修改及完善。 ③环境污染事故管理 加工区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必须按预先拟定的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事后由加工区专职环境管理机构及加工区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并向加工区管委会负责人提交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 ④环境信息公开 对加工区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排放污染物量较大或有较高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及较大的环境危害因素及时公示通报,在加工区范围做到环境信息公开,以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益。 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在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的同时,接受对加工区内各类环境问题的投诉,应及时处理,受权限限制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处理解决。 (2)加工区企业管理 ①入区企业的审查 入区企业应选择具有市场潜力大、产业联动效果好、高技术、高附加值、污染可控性好、能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本环评中禁止引入的行业严禁入加工区。 入区企业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环境准入。对验收未通过、被勒令进行限期整改的项目,由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协助上级环保部门督促其限期整改。 ②污染管理 指导加工区各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依照水、气、声等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排污

浅谈森林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b1526739.html, 浅谈森林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马清江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 [摘要] 森林与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 着巨大作用。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 森林生态环境保障措施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到恢复,恢复后的森林的防护功能也因其树种结构的单一性,远远不及天然林的平衡性和多功能性。因此,要加紧保护现有天然林植被,大力营造多树种、多结构、多层次的复合性水土保持林,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 1、森林与生态系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与生态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创条件的关系。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基础。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发展,然而取之过度,大自然就强迫经济来偿还。因此,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现实生活中由经济来偿还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我国来看,全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因洪涝灾害原因致使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从全球而言,损失无法估量。 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森林具有对长波辐射的高吸收率和对辐射的低散射率,可利用的净辐射相当高。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当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森林生态系统是防洪保土的根本 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不能对雨水进行截留,使洪水迅猛而下;二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淤积河床、库区、湖底和泄洪区,致使河床抬高,库容减少,泄洪能力减弱。而森林生态系统则是防洪保土的根本,具有多重功能。 (1)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森林的复杂主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拦截,可将地表径流更多地转化为地下径流。据调查,一棵二十五年生天然树木可吸收降水150mm/h,一棵二十二年生人工水源林可吸收降水300mm/h,而裸露地仅吸收降水5mm/h。林

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指导

实验一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 2.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 3.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 4.通过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 邻菲罗啉(phen )和Fe 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 物Fe(phen)2+3 ,其lg K =21.3,κ508=1.1×104 L·mol -1·cm -1,铁含量在0.1~6μg·mL -1 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 3+全部还原为Fe 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HCl OH NH 2Fe 223?++ ==== 22N Fe 2++↑+ 2H 2O + 4H + + 2Cl - N N Fe 2++ 3 N N Fe 3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以溶液的浓度C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x ,根据测得吸光度值Ax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Cx ,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分光光度计,1 cm 比色皿。 2.试剂 (1)100 μg·mL -1铁标准储备溶液,10 μg·mL -1铁标准使用液。 (2)100 g·L -1盐酸羟胺水溶液50mL 。用时现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