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 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o.1.2008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张亚蓉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首肯,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谐声材料本身以及对谐声现象所表现出的内部语音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分歧。对此,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不能因为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例外,而否认整个谐声材料的价值。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有规律可寻,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关键词]谐声字;上古汉语;谐声

[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8)02-0125-06

在上古音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有谐声、韵文、经籍异文、古书通假、读若、声训等,但其中价值最大的还是谐声字。王力也云: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音韵学家一般只能根据五种材料来研究上古的声母:第一是谐声偏旁;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 我们之所以说谐声字价值最大,是因为它数量多,形态多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许君叙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氏释之为 以事以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江河之事,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意,形声合体主声。 其解释形声,极为明白。

历来对谐声的关注不绝,晋卫恒曰: 形声江河是也,以类为形,配以声也。 唐贾公彦曰: 谐声即形声,江河之类是也。皆以水为形,工可为声,书有六体,形声为多。 宋张有: 谐声者,或主母以定形,或因母以主意,而附他字为子,以调和其声者也。 郑樵: 谐声与五书同出,五书有穷,谐声无穷,五书尚意,谐声尚声,天下有有穷之义,而有无穷之声,谐声者合声成字,不可盛举。 元戴侗: 何谓谐声,从晶而谐以生声为,从甘而谐以匕声为旨,从又而谐以卜声为攴之类是也。 杨恒、周伯琦,明赵古则、王应电、朱谋玮、赵宦光、张位等都在其著作中谈及形声字,明吴元满还有一本专述谐声字的专著 谐声指南 。

到了清代,清人对谐声字的整理及应用则达到高潮。清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收录了众多研究 六书 的文章,专述形声的就有两篇。

近代,对形声字的论述更是细致、深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甲编)中收录了18篇专事形声字研究的论文。

综观各家之论,其解释形声基本相同,只是有的专著称为谐声,有的称为形声。王应电之论极为明白, 盖言谐声不如言形声之包括也。 作为六书当中的一种,谐声、形声两者所指对象相同,只不过古代不同的书里用了不同的名称,故有 形声 、 谐声 、 象声 等叫法而已。中古以来研究古音的人主要采用 谐声 一词,它表达了一个包含了声符的合体字跟声符之间在读音上的内在含义 声音和谐。

[收稿日期]2007-11-11

[作者简介]张亚蓉(1979 ),女,甘肃兰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而将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应用到古音研究,也很早就有人实践了。宋代徐在为吴 韵补 所作的序言中就谈到, 殊不知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得声;浼为每罪切,而当为美辨切者,由其以免得声 [1] 明人桑绍良在其 青郊杂著 中也有阐述, 按六书之内而谐声之字最多,然所谐非一端,自近及远,凡五等。 [2]至清人,运用谐声字来研究上古音韵则达到了高潮。顾炎武已经开始比较系统地运用谐声来研究上古音了。他在 音学五书 中就利用谐声偏旁来离析支韵, 凡从支从氏从是从儿从此从卑从从而从知从危之属皆入此 , 凡从多从为从麻从垂从皮从月奇从义从罢从离从也从差从丽之属皆从此 [3]。对麻韵的离析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同时,他还用谐声的方法来调整个别字的归属。江永也认为,从同一声符的一系列谐声字具有相同的音韵性质。 四声切韵表 凡例 中讲到, 醉、翠等字皆从卒 、 熨、蔚从尉,沸费从弗 [4]。

在这方面贡献最突出的要数段玉裁,他对谐声所表现出的音韵关系已具系统性的认识。他认为,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古韵里同属一部,即其 凡同声者必同部 的著名法则。孔广森也讲到, 窃取李登 声类 之名以名是编,盖文字虽多,类其偏旁不过数百,而偏旁之见于 诗 者,固已十举八九,苟不知推偏旁以谐众声,虽遍列六经诸子之韵语,而字终不能尽也 [5]。这表明孔氏也已经认识到了利用谐声来分析上古声类、韵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代数量众多的谐声表的出现也充分肯定了谐声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价值。如严可均 说文声类 、江有诰 谐声表 、姚文田 说文声系 、苗夔 说文声读表 、江沅 说文解字音均表 、陈立 说文谐声孳生述 等。这些谐声表基本上都以 说文 为材料, 归纳出基本的声首以及谐声系列。虽然他们在具体声首数目或韵部归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整个谐声关系的理解 从同一谐声偏旁的谐声系列,在声韵关系上具有相近的性质。

但是,随着我们对上古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谐声材料的要求也愈加缜密,学者们对谐声的价值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首先是对于谐声材料本身的认识。 说文 里的形声字既有从甲骨文、金文继承下来的很古老的谐声字,也有许慎生活时代新创制的谐声字,其时间跨度达14个世纪以上。正是由于其复杂的特性,导致许慎在说解 说文 时,因字型形体讹变有错析的情况,把有些非形声字误析为形声字,如 ,许误析为 从目,失声 ,而此字应实为从矢,会意; 帝 当为象形字,而非许慎析为 从得声 ; 受 许慎认为从舟得声,其实 受 当为会意字,而非形声字。或把谐声字误析为非谐声字,如 当为革安的形声字,许却没把它放在形声字之列, 芝 当为之的形声字,许也未将其纳入形声的范畴[6]。的确,限于时代的关系,在谐声材料的运用中,由于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材料,以致有认错声符者;也有应属同一谐声系列而未看出者;特别是 说文 本身即有不一致的地方。这种错误早在明代就有人认识到了。 青郊杂著 中记载, 悉至理所寓外此,而后有谓之谐声者,若忝谐天,代谐弋之类,皆不识文义者,忘自制作或传久至伪,无能考证,然尔非谐声之本者也。 分犹有别,若谐气则天下无不谐之字,奚用声韵为哉 [7]

还有的学者对自己所占用的分析材料和研究对象之间的时间界限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本汉表现的较为明显,他有关谐声的论述所依据的材料,依他自己说,是从 康熙字典 中挑选出来的12000个字,有许多字是汉以后产生的。郑张尚芳在 上古音系 里所列出的18000多字的上古音韵地位,也值得我们怀疑。他说有些字虽然是后起的,但这个词可能是很古的。想法虽然很好,但证据难找。

最早的字书 说文 才有9000多字,这样选取的谐声字材料,势必会影响到他的结论。潘悟云和郑张尚芳构拟古音则主要是以中古 切韵 的谐声字作为定音基础。 切韵 是代表6世纪文学语言的一个语音系统,它和代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上古音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别。再加之徐铉不明古音,所以大徐本 说文 音读训释也常常有误,擅改许慎对形声字的分析多处。姚文田、严可均 汲古阁说文校议 在 裕 字下指出, 说文 声兼义者过半,大徐未解,擅删声字二百五十五个。 钱大昕 十驾斋养

我们所说的上古音,指的是秦以前汉语的语音,秦以前典籍中出现的谐声字大部分都收录在许慎的 说文解字 中了,粗略地说,研究上古音使用的谐声字就是见于 说文 中的谐声字。

新录四 : 说文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形声相从者十有其九,或取同部之声,今人所云叠韵也。或取相近之声,今人所云双声也。二徐校刊 说文 ,既不审古音之异于今音,而于相近之声全然不晓,故于 从某、某声 之语,往往妄有刊落,然小徐猜疑而未尽改,大徐则毅然去之,其诬妄较乃弟尤甚。 说文 中还存在众多的条例,如 省声 、 亦声 、 读若 等,该如何来认识它们的语音性质,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让很多学者对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丧失了信心。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拾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本文先就谐声字所表现出的时空关系和音读关系做简短讨论。

一、谐声字所表现出的时空关系

很多学者认为,古代的谐声并非都形成于同一时代,而是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音系基础上产生。洪波认为, 说文 里的谐声字是整个上古时期所有谐声字的集大成,其中既有从甲骨文、金文继承下来的很古老的谐声字,也有两汉时期乃至许慎生活的时代新创制的谐声字,其时代的跨度达14个世纪以上。这么长时间里创制出来的形声字,所据当然不可能是一个共时的同质语音系统。 黄易青认为, 谐声字不是一时一地造的,同一声符的字也不都是同时同地造的。我们现在用来讨论上古音的形声字,早的在殷商时代就已经产生,晚的到秦汉还在制造。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由殷商文字的近20%,到春秋战国的约50%,再到汉代以 说文 为代表的80%以上,说明形声字的制造贯穿整个先秦时代甚至更长。 赵诚也认为,古代的谐声字并非是在同一个音系基础上产生的,各个时代的音系产生着各种谐声关系。

有学者认为,古代存在着各种方言音系,各种方言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谐声关系。赵诚在其文章中就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古代实际存在着各种方言音系,不同的音系产生了不同的谐声,各种方言产生着各种谐声关系。洪波说: 说文 虽以秦代形成的小篆为本,但正如许慎在 说文 序 里所说,小篆只是李斯等人在六国文字的基础上省改规范而成的,并非另起炉灶重新创制的,因此, 说文 里的谐声字也必然包含了上古汉语的方言因素。因而认为 说文 的谐声字绝不是以某个共域语言系统或通语系统为基础创制出来的,因而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共域语言系统或通语系统的语音面貌。

基于对谐声本质的认识是关乎整个上古汉语构拟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对此认识做出我们的解释。我们认为,汉字的谐声系统是近千年的累积,其语音关系会受到历史音变等多方面的影响,仅仅从平面上来观察谐声关系,的确会产生上述疑惑,汉字系统是一个传承性极强的系统,我们不好从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给其确切的上限或者下限。这种传承包含着人们千年以来的一种语音习惯,一种造字习惯,如果将其生硬的分成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空间,这是不符合汉字实际情况的。这样我们会很容易被这些表层的现象所掩盖,而找不到谐声系列的确切语音关系。

汉字是内部系统性极强的文字体系。汉字的产生及成型是很早的,甲骨文已经是功能较完备的文字。金文、篆文、隶书都直接脱胎于甲骨文。近4000年来,汉字体系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改变,无非是画的意味在消失,但表意的本质没有改变。

汉字的产生区域也是明晰而确定的,大致发源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连成一片的所谓中原地区,亦即 诸夏 的范围内。虽然春秋战国时代楚及吴越地区也有文字使用的事实,但无论楚文字还是越文字,明显是中原汉字传播的结果,并没有改变汉字的主体特性,也没有输入改变汉字体系的因素(张玉来,2000)。

李孝定在 中国文字的原始与发展 中指出,六国古文字并不曾发展为完全不同的书体,它们比起两周的正统文字来,仍是大同小异,不过有点苟趋约易而已。

一种文字总要表示某种语言的,汉字自然是要表现汉语的。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并把周围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8]。梁启超在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 中论述汉民族之凝聚及扩张尤为详明: 吾族自名曰 诸夏 ,以示别于夷狄;诸夏之名立,即民族意识自觉之表征;

夏 而冠以 诸 ,抑亦多元结合之一种暗示也。 春秋初期,诸夏所支配地,惟有今河南、山东两全省(其中仍有异族)及山西、陕西、湖北、直隶之各一小部分;及其末期,除此六省已完全归属外,益以江苏、安徽及浙江省之小部分;及战国末期,则除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外,中国本部皆为诸夏势力范围。 [9]所有这些都说明汉民族是独立产生、发展而终至形成的人类民族之一,其称夏、诸夏、华夏、华、汉等是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民族称谓。

汉民族在历史上早已形成民族共同语。先秦有 雅言 ,汉魏有 通语 ,唐宋有 正音 ,明清有 官话 ,现代有 国语 、 普通话 ,这些无疑都是民族共同语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称谓。 论语 述而 : 子所雅言, 诗 、 书 执礼皆雅言也。 何晏集解: 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 [10]清刘台拱 论语骈枝 谓: 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 诗 、读 书 、执礼必正言其音,所以重先王之训典,谨末学之流失。 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损益之,以为宪法,所谓雅也。然而五方之俗,不能强同,或意同而言异,或意同而声异。综合谣俗,释以雅言,比物连类,使相附近,故曰 尔雅 、 诗 之有风雅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 又 儒效 篇云: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然则雅夏古字通。 [11]雅言即正言,似乎还有夏言的意思,夏又有大的意思,那么这种雅言显然是通行范围很广的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共同语。

孔子鲁人,当讲鲁语,谓孔子雅言,当非鲁语无疑。孔子周游列国,多在诸夏范围,翻译之事未尝闻。孔子删诗订诗,人皆共知,其诗韵系统内部一致性很强,应当证明当时已经有了共同语。汉民族在夏商周时期长期以黄河中下游的丰镐汴洛地区为政治、文化中心,华夏核心即成长于此,雅言当以中原某一方言为基础扩展而成,大致没有问题。中原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元核心。雅言以中原方言为核心逐渐扩大影响范围,最迟到春秋时代,雅言已覆盖到燕齐秦楚越诸地区[12]。

据上而论,汉字的语音体系自然与汉民族共同语相联系,汉字在诸夏地区的读音应当有极强的一致性。即使有方言的因素存在,但各方言的字音也应当能找出对应关系。

说文解字 所搜集的一万余汉字大致是商周至汉代的文字总汇,许慎所描摹的读音和谐声的辨认至少是许慎时代的语音体现。汉人去古未远,这些语音史料自然可以用来研究上古时代的语音系统。

汉字的谐声系统是汉字音读的重要标志,许慎所谓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的 譬 应当就是声读的标志。谐声从甲骨文时代就是重要的造字手段,谐声字占已识甲骨文的27%强(李孝定,1974),而且历代逐渐增加, 说文 所收的万余汉字中谐声字已占80%以上[13]。因此,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

二、谐声字与声符间的音读关系

在谐声字与被谐字之间的音读关系上,有些学者认为既便是在同一时地造的形声字,造字时声符与字音的关系也未必全都吻合。如何来认识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就成了上古音研究不同观念的标志。认知态度的不同就会导致论证过程及结论的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从形声字的形成过程来分析一下谐声字和被谐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我们看一下形声字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就会发现形声字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一种 语音意识 的形成过程。

汉字的发展史表明,一方面,由于从商周到秦汉这一段时间内,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而原有的象形、指事造字法已经很难满足汉字增长的势头,过多新字体的出现也必然加重人们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人们在用字的过程中发现, 字型和字义并不是天造地设密不可分的,字音和字义也能直接发生联系甚至不需要借助于字型的帮助。这就启发人们利用语音相同的字,代替那些写法复杂或一时想不起来的字。 [14]在这种情况下,通假字应运而生。它的运用,正是人们对音义关系有了初步认识的表现。但假借虽然解决了象形、指事造字中的困难,但其直接导致同音异义字增多,造成表达上的混乱,反而破坏了表意文字所固有的标识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继续汉字原有的表意性质,为这些混淆的同音词加一个表示音的符号进行区别;或者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表示意义的形

符;当然大批形声字的形成则是声符与形符的直接结合。这样看来,原字和新制字之间的联系就集中在音符上了,它们的读音必然相同或相近。而且,据记载,从殷周时代起,由于国土辽阔,已经存有了雅言和土语之别,要做到语音口语上的统一,实非易事。 既然做不到口语上的统一,书面语的统一就更加重要。因此形声字里的声符大多都是近似音,只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形声字也就显示了超方言的优越性。 [1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声符与形声字之间要么音同、要么音近,而对谐声字的音读关系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其实没是有正确认识形声字的形成过程。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人类创造谐声行为的共同基础来进一步认识谐声字的语音性质。谐声字几乎是所有象形文字共有的现象,其他象形文字的谐声字的语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启发我们对汉字谐声字语音关系的认识。

纳西东巴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的两种语言,它们不仅有着类型学上的一致,而且在词汇和语音对应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纳西语与汉语的接触比较古远,在词汇系统上表现有强烈的汉语影响。据和志武先生考订,现代纳西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多达50%。而且,从社会史和民族史方面也能肯定纳西语和汉语的亲属关系,纳西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喻遂生分析了 纳西象形文字谱 中120个单音节形声字,研究表明,形声字和声符字声、韵、调全同的占总数的47.5%;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占45%;声母、声调相同,韵母不同的占2.5%;声母相同,韵母、声调不同的占5.0%。这说明形声字和声符字之间声韵相同是主流特征,前两项占了92.5%,后两项声母也全同。可以说,纳西东巴文的形声字和声符字之间声韵92.5%相同,声母100%同音,韵母92.5%同音,声调50%同音[16]。

陈其光先生 论谐声 [17]中运用现代汉字新形声字的谐声情况也分析了形声字和声符字的音近度,统计为形声字和声符字声母相同的占71.6%,韵母相同的占73.5%,就声、韵音近度的比较来看,比东巴文谐声字的音近度稍低,但仍是主流。其他象形文字的谐声系统大致也反映出了类似的语音关系,周有光 比较文字学初探 中列举了不少的文字事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谐声字这一宝贵材料,充分发挥它在上古音研究中的价值。因为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是有规律可寻的,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谐声字所反映的音韵关系的主流应当是相同或相近的关系,那些异常的谐声关系未必不是古音的曲折反映,只是我们努力的还不够。同时,在研究汉语语音史时,我们应该有时空的观念,对谐声字所出现的一些不平衡的特殊现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注意汉字在表音上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因素,诸如误读、俗读和训读等。注意汉语声韵调互相影响而使它们在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可能造成的各种复杂变化类型,即对上古音类的正确认识必须建立在对谐声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把前人关于谐声认识的不足之处加以补正,确保每个谐声字的源流不误,那么,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参考文献:

[1]吴.韵补 序言[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3.

[2]桑绍良.青郊杂著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经部216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498.

[3]顾炎武.音学五书 唐韵正 上平声卷之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9.

[4]江永.四声切韵表 凡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4~27.

[5]孔广森.诗声类 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6]赵诚.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1.203~254.

[7]桑绍良.青郊杂著 四库全书存目 经部[M].济南:齐鲁书社,1997.216~498.

[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4.

[9]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A].梁启超文选[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1992.

[10]论语集结义疏 何晏集解 卷四[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93.

[11]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本154)[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89~296.

[12]张玉来.汉民族共同语形成问题[A].汉语音韵学第六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

310~312.

[13]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发展[A].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C].

[14][15]吴长安.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5):63,67.

[16]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3.167~193.

[17]陈其光.论谐声[A].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论文[C].1992.

The Research Value of the Homophones in

Ancient Chinese Phonemes

ZHANG Ya rong

(School of the A rts,Suzhou U nivesity,Suzhou,Jiangsu,215021)

[Abstract]The research value of the homophones has been acknow ledged by researchers for a long time. But w ith the further research,there is more disag reemen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phonetic re lations of homophone materials and homophone phenomeno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ternal phonetic rela tions existing in the great amount of homophones is the important bases of the research.The v alue of the homophone materials cannot be neglected because of some exceptions.The rules of homophones can be found from the relevant materials.These rules,along with some exceptions,can be explained reasonably. Homophone relations can be used as a phonetic m aterial w ith uniform internal phonemes.

[Key words]homophone characters;the ancient Chinese;homophones

(责任编辑 肇英杰 责任校对 肇英杰)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 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o.1.2008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张亚蓉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首肯,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谐声材料本身以及对谐声现象所表现出的内部语音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分歧。对此,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不能因为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例外,而否认整个谐声材料的价值。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有规律可寻,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关键词]谐声字;上古汉语;谐声 [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8)02-0125-06 在上古音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有谐声、韵文、经籍异文、古书通假、读若、声训等,但其中价值最大的还是谐声字。王力也云: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音韵学家一般只能根据五种材料来研究上古的声母:第一是谐声偏旁;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 我们之所以说谐声字价值最大,是因为它数量多,形态多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许君叙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氏释之为 以事以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江河之事,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意,形声合体主声。 其解释形声,极为明白。 历来对谐声的关注不绝,晋卫恒曰: 形声江河是也,以类为形,配以声也。 唐贾公彦曰: 谐声即形声,江河之类是也。皆以水为形,工可为声,书有六体,形声为多。 宋张有: 谐声者,或主母以定形,或因母以主意,而附他字为子,以调和其声者也。 郑樵: 谐声与五书同出,五书有穷,谐声无穷,五书尚意,谐声尚声,天下有有穷之义,而有无穷之声,谐声者合声成字,不可盛举。 元戴侗: 何谓谐声,从晶而谐以生声为,从甘而谐以匕声为旨,从又而谐以卜声为攴之类是也。 杨恒、周伯琦,明赵古则、王应电、朱谋玮、赵宦光、张位等都在其著作中谈及形声字,明吴元满还有一本专述谐声字的专著 谐声指南 。 到了清代,清人对谐声字的整理及应用则达到高潮。清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收录了众多研究 六书 的文章,专述形声的就有两篇。 近代,对形声字的论述更是细致、深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甲编)中收录了18篇专事形声字研究的论文。 综观各家之论,其解释形声基本相同,只是有的专著称为谐声,有的称为形声。王应电之论极为明白, 盖言谐声不如言形声之包括也。 作为六书当中的一种,谐声、形声两者所指对象相同,只不过古代不同的书里用了不同的名称,故有 形声 、 谐声 、 象声 等叫法而已。中古以来研究古音的人主要采用 谐声 一词,它表达了一个包含了声符的合体字跟声符之间在读音上的内在含义 声音和谐。 [收稿日期]2007-11-11 [作者简介]张亚蓉(1979 ),女,甘肃兰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大学语文-古代汉语概述

一、古汉语部分 (一)概述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中国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是从有了记录语言的文字开始的,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自从有了文字以后,我们才得以认识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是从形成汉民族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史前时期的语言,我们已经无从认识,更谈不上学习和研究了,目前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言。 汉语的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关于古代汉语的下限,目前学界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以前,在“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见郭锡良《古代汉语·序论》)另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应该在晚唐五代。吕叔湘先生认为,古代汉语应该和近代汉语相衔接,而现代汉语应属近代汉语的一部分。他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见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汉语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古代汉语研究的分期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目前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现在目前大多数学者能够接受的看法是:以先秦、两汉书面语为代表的上古汉语;以东汉到隋末含较多口语成分的典籍语言为近代汉语;以晚唐五代至清代初年古白话为代表的近代汉语。西汉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初唐、中唐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清代中晚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是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古代汉语课主要是研究古代汉语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那么,以前学习和研究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的学科是什么呢?汉代把文字学称为小学。到了隋唐,小学又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直到清代章太炎才确立了“语言文字学”的名称。章太炎《语言缘起说》中认为:“今言小学者……当名语言文字之学为确切。”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名称,是现代学科的名称。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内容,还包括古代文体,诗词格律,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的使用等。 以下,我们对古代汉语的音韵、词汇、语法、文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音韵 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古代的语音知识。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学问,就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传统音韵学的内容包括;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几个部分。学习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的通假字、同源字,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可以提高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及其他韵文,特别是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等;可以帮助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来历,有利于我们学习推广普通话,搞好现代汉语语音的规范化工作。音韵学的知识,对于古籍校勘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中古音系 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 一、中古音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 中古声母发音 及拟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发音发音 部位新名部位旧名 帮, 滂, 並, 明, 双唇唇重唇 (非) (敷) (奉) (微) 舌尖中舌头端, 透, 定泥舌舌面前舌上知彻澄娘 舌尖前齿头精,, 清,, 从心, 邪舌叶齿庄, 初, 崇生俟正齿舌面前章, 昌, 船书禅舌根牙见溪群疑?

零声母影, 匣舌根音喉晓 (云) 半元音以 舌尖中半舌来, 舌面鼻半齿日擦音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 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和昔)。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开三合三 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开三) 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质合及戈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三三开三 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1 中古韵母音值表 1(东开一,?屋开一, 开二?黠开二?, 46(山 2(东开三 ,?屋开三 , 47(山合二,?黠合二,?, 3(冬合一,?沃合一, 48(先开四屑开四 , 4(钟合三 ,?烛合三,,? 49(先合四, 屑合四, , 5(江开二?觉开二 50(仙开三?薛开三?, 6(支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 7(支合三 , 52(萧开四 ,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至部)。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中古音参考文献文档

【参考文献】 1坂井健一1975《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日本汲古书院。 2丁邦新1975《魏晋音韵研究》(英文),《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65种,台北。1995《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国语文》第6期。 3董同hé@①1968《汉语音韵学》,台北学生书局初版。 4段玉裁1775《六书音均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高本汉1915-1926《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合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耿振生2001《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7何大安1981《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87《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规律和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台北中研院中语所。1994刘宋时期在汉语音韵史上的地位——兼论音韵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2:125-137 8黄典诚1993《汉语语音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9黄笑山1995《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台湾文津出版社。 10蒋冀骋1990《论近代汉语的上限》(上),《古汉语研究》第4期。 11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语音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二十世纪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福建教育出版社。 12李新魁1979《古音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 13林尹1937《中国声韵学通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8年版。 14罗常培1956《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15罗常培、周祖谟1958《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 16罗杰瑞1995《汉语概说》,张慧英译,语文出版社。 17梅祖麟1994《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中国境内语言及语言学》2:37-46。 18平山久雄1967《中古汉语音韵》,收入《言语》,《中国文化丛书》1,牛岛德次、香坂顺一、藤唐明保主编,日本东京大修馆书店。 19钱玄同1918《文字学音篇》,收入《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邵荣芬1979《汉语语音史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 21唐作藩《汉语语音史讲义》,未刊待出。 22藤唐明保1967《上古汉语音韵》,收入《言语》,《中国文化丛书》1,牛岛德次、香坂顺一、藤唐明保主编,日本东京大修馆书店。 23王力1936《南北朝诗人用韵考》,《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958《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1985《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4王越1933a《汉魏南北朝之脂支三部及东中二部之演变》,《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一卷二期。1933b《孔雀东南飞年代考》,《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一卷二期。1933c《汉魏乐府释音》,《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二卷一期。 25魏建功1935《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 26向熹1993《简明汉语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7谢云飞1987《中国声韵学大纲》,台湾学生书局修订版。 28于海晏1936《汉魏六朝韵谱》,暴拯群校改,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县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乾隆举人,历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齐名,世称“段王之学”。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围,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第四、第五两表,是用古韵十七部来分析《诗经》等经典著作的用韵情况,反过来,也是用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作为他古韵分为十七部的证明。 通过阅读《六书音均表》,参阅前人研究,本文主要从古音分期、古韵分部、古音部发展规律三个大方面来归纳段玉裁的古音理论。一、古音分期 段玉裁在古音分期问题上作出了贡献,提出“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将唐代以前的古音分为三期,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中说道: “今人概曰古韵不同今韵而已。唐虞而下,隋唐而上,其中变更正多,概曰古不同今,尚皮傅之说也。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自汉末为一时,晋宋齐梁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 董同龢先生(1933)说:“段氏以前的人,但知古音之不同于切韵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 )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八、、八、、J 7,I ―I~~/、P z I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 “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

于同一韵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 “风”“南”“心”,可以证明“风” “心” 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 “心” 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 “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 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 上古同部。以下类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 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归字范围,同时对《诗经》归部得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作用。 形声字的声符叫主谐字,以主谐字作声符的形声字叫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如:

当前中古音研究

[讨论]二十世纪的汉语中古音研究 缘起:近日对中古音颇感兴趣,先后读了《切韵》、《广韵》、《一切经音义》等书,不明之处多矣!今日无意中得见此文,得以大致了解中古音研究之概况。 转之,冀能对同道者有所助益。 此文修订本原载于《南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又见于韩国中国学会刊物《中国学报》第四十一辑,2000年8月出版。 二十世纪的汉语中古音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渭毅 20世纪的汉语中古音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客观地回顾和总结近100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确定下一个世纪的研究起点和方向,具有现实意义。 所谓中古音,指汉语语音史上魏晋至唐五代时期的语音。这一时期的语音材料非常丰富,按照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中古音的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壹《切韵》系韵书的研究 所谓《切韵》系韵书,指《切韵》及其唐五代宋各种增订本,现存的完整增订本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广韵》虽成书于宋,但其音系是《切韵》音系。《集韵》音系已跟《切韵》有了一些距离,因此不在讨论之列。《切韵》系韵书是中古音研究的重心所在,范围宽,论题广,大致可分为音系的外围 研究和音系的研究两部分。

一音系的外围研究 《切韵》音系的外围研究,包括韵书的搜集和整理、韵书的源流和异同、异读字、韵书跟现代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等内容。 (一)韵书的搜集和整理 20世纪初,陆法言《切韵》的唐写本和增订本在敦煌和吐鲁番的发现,是20世纪音韵学的幸事和盛事。我国学者作了很多辑录和整理的工作,王国维、魏建功、周祖谟等用力最勤,创获最多。1921年,王氏最先把斯坦因劫去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抄印,公诸于世。1936年,由刘复、魏建功、罗常培合编的《十韵汇编》出版,辑录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十种《切韵》系韵书。1955年,姜亮夫三十年代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地图书馆摹录的韵书总集《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68年,龙宇纯写成第一部全本《王韵》的校本《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参证多种韵书,细校详订。1974年,针对姜亮夫摹录本的错误,潘重规作《瀛涯敦煌韵辑新编》《瀛涯敦煌韵辑别录》,有较大参考价值。1983年,周祖谟出版了《唐五代韵书集存》,汇集了30种唐五代韵书写本、刻本,详加考释,分别异同,辨章源流,无疑代表了《切韵》整理的最高水平。1988年,叶键得完成博士论文《十韵汇编研究》,辨析体例,校正错误。清代以来,音韵学家一向重视《广韵》的研究,但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校本。1938年,周祖谟以张士俊泽存堂刻本为底本,全面校勘《广韵》,写成《广韵校勘记》,1951年又出版了《广韵校本》。此后,又发现了全本《王韵》和《钜宋广韵》,为周著所未见,但周著仍然是迄今最有价值的《广韵》校本。葛信益利用《切韵》残卷及其增订本,比勘《广韵》的各种版本,校正《广韵》的误字和夺字,著有《〈广韵〉讹夺举正》(1984年)、《读〈广韵〉札记》(1988年)等。传世的《广韵》版本,有详本、略本之别,历代流布的情况很复杂,朴现圭、朴贞玉《广韵版本考》(1986年)详细考察了《广韵》版本的源流。余廼永撰《泽存堂本<广韵>之版本问题》(1999年),讨论了泽存堂本《广韵》跟相关版本的关系,指出泽存堂本《广韵》之底本实为宁宗本,跟楝亭本有同类的祖本,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看法。近年来,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研制开发了《广韵》电子检索系统,可以迅速查询反切和声、韵、调、摄、等、呼的音韵地位, 为全面整理《广韵》提供了便利。 (二)韵书的源流和异同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3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 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 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 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 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 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

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 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

中古音研究整理

韵书 《唐韵》 1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4期 2封传兵、刘晓南孙愐《唐韵》传本及佚文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1期 3蔡梦麒徐铉反切与《唐韵》反切的差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1期 4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与二徐本之比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5期5徐朝东孙愐及《唐韵》相关资料考察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3期 6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订误举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 7丁治民《永乐大典》所引孙愐《唐韵》辑考:兼论《大宋重修广韵》所据孙愐《唐韵》的写本语言研究2010年2期 8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与二徐本、段注本之比较云梦学刊2014年3期 9封传兵《康熙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之比较励耘学刊2013年2期10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训异义同”用例的比较研究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 11封传兵《唐韵》研究考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 1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徐朝东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中国语文2004年2期 14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5 谢艳红再论顾炎武的离析唐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 16徐朝东与蒋藏本《唐韵》相关的敦煌韵书残卷考释敦煌研究2003年2期 17封传兵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校大徐例释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期 18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构词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期 19 P.2659为《唐韵》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1期 20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写字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21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写字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2期 2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23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重文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24徐朝东蒋藏本《唐韵》撰作年代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6期 25徐朝东唐写本《唐韵》所引《说文》考辞书研究2011年4期 26蔡梦麒徐铉反切与《唐韵》反切的差异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2期 27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体字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8古德夫《唐韵》对《切韵》语音的改易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2期 29饶星孙愐《唐韵序》中的一个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3期 《切韵》 1)不同版本研究 1陈平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考温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陈平笺注本《切韵》引《说文》体例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1期 3丁治民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反切考敦煌研究2011年1期4丁山《唐写本<切韵>残卷跋》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月刊1937年13期

金卫国 -《上古韵部助记歌》

上古韵部助记歌(金卫国著)上古韵部助记歌 目录 绪论. 2 缘起 (2) 三十部简说 (2) 主体:以下为各部之歌诀。. 3 (1)之、职、蒸 (3) (2)幽、觉、冬 (4) (3)宵、药 (5) (4)侯、屋、东 (5)

(5)鱼、铎、阳 (6) (6)支、锡、耕 (6) (7)歌、月、元 (7) (8)脂、质、真 (8) (9)微、物、文 (9) (10)缉、侵 (10) (11)叶、谈 (10) 尾声. 11 说明. 11

韵部歌白文. 12 上古韵部助记歌

(金卫国) 绪论 缘起 这个《上古韵部歌》是受冯桂芬《说文部首歌》的触发而编的,依据的材料是何九盈先生《上古音》一书中的谐声字,也参考了他的《音韵丛稿》。这个歌诀只是想起到一个便于联想记忆的作用,收字方面,凡编有歌诀者,一部之谐声偏旁,大致皆有反映,亦兼收散字。为不增加记忆负担,歌诀之中不采用衬字,各字皆实有其事。此文一定会有许多不严密的地方,所以敢不揣浅陋,笔之于书者,乃料想观此文者,多是师友中人,必当以其宽大之心恕我无知矣。作者亦不敢望其流传,唯博师友一笑可也。 有关该歌诀的编纂经过,如下情形仰共知悉: a)本歌诀为一时兴至之作,最初的工作乃是从最简单的开始,也即是从谐声字数最少的冬部字开始(亦有随兴所至,而先作字较多者,如侵部字)。随着工作的继续,各部谐声字数渐繁,工作难度加大。读者诸君一览歌诀,自知其文脉顺畅不

同。而最后之技经肯綮,劳心费神,遂取变通之法,如真、文、元三部是。但是现在的排列顺序,则非据写成之序,而是按照三十部排列之序。 b)言谓文如其人,本歌诀与作者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很多句子在外人看来殊不可解,为求易解,作者在每个歌诀下都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解读,读者可以参考。然作者亦恐此种做法有强加于人之嫌,心甚不安。读者若能自为解读,则甚好;若是不可解,亦不妨各取变通之法。若读者能有所匡正或重新编过,并惠告鄙人,则不胜感激之至。 三十部简说 阅览口诀之前,不妨简单的把三十部之名称略述如下: 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 只要记住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缉、叶几字即可,通过之、职、蒸阴阳对转便可推知职、蒸,其它类此。具体记忆之法,不妨如下: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缉叶。以上的由之到叶的排列顺序,部分的体现了韵部之间的远近关

谈谈古音研究的十年论争

谈谈古音研究的十年论争 郭锡良 2002年6月我在南昌纪念《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学术会议上发言,驳斥梅祖麟2001年在香港语言学年会上的讲话,揭开了古音研究的一场争论。至今正好十年,回顾一下这场争论,不无意义。 梅祖麟在讲话中装出权威的架势,集中攻击了王力先生和王念孙先生,还扫荡了乾嘉学派,章黄学派及其“旁支别流”,骂倒一切;又册封了“主流”音韵学家,俨然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霸主。潘悟云也早就写了“劝进信”,要梅氏来领导中国语言学界,拨正大陆语言学研究保守、落后的研究方向,言辞谦卑,情意恳切。 争论开始后,很快形成可海峡两岸联合进行的一场学术论争。不过情势诡谲,有理一方的发言、文章竟然遇到了阻力,是《古汉语研究》主动承担了开展这场学术论争的重任。初步统计:十年来梅氏及其信徒共六人,发表论争文章九篇;批评、梅的两岸学者(包括一名华裔美籍学者)一共二十五人,发表论争文章三十三篇。 一 梅氏的讲话《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针锋相对地批驳了梅氏对王力先生的攻击,揭示了他的无知和武断;并指出梅氏自己考察汉藏同源词的错误,还分析了潘悟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知识性错误实在太多”,被奉为历史音韵学地主流著作,实在太荒诞文章发表在《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第4期又发表了孙玉文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错误》。孙玉文在文章中说:“发现本书《上古篇》错讹太多,初步核查,有100多处。”他只举出38例,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批评。这就证实了我批评潘著的论断。 这里需要说明,在我去南昌开会前,曾将发言草稿送请正在清华大学讲课的陈新雄教授提意见,获得赞许。陈先生回台湾后,撰写了《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召集、举办了汉语历史音韵学讨论会。他们把梅氏2000年在史语所七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集中攻击章黄学派的《中国语言学地传统和创新》一文,一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批驳,编发了《会前参考论文集》。 再说,当时梅氏在香港的讲话是贴在语言所和北大的网上,南昌会后,我把发言稿也贴上北大的网站。不久,梅氏给我来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的讲话错误,“妄言王先生不懂‘同声必同部’更是不当。”但是,却向我提出了三个难题:(1)一声之转是否能用来做同源词研究,(2)怎样做汉藏比较,(3)王先生的上古音系统是否能用来做汉藏比较。要我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