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音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

开始着手转调。高声部为六度和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起烘托作用,低声部(左

高低起伏,音乐开始激荡起来。后面的乐句,转为降D(30—小节开始,以D大为转调后的乐句,转调非常明确,30,31,33的和声编配,都采用了D大调的主彩,32小节则采用四级和弦)降G,是这句音乐转为降D大调最明显的音符,1+1+2+2+2,先综合,后开始的两小节主旋律都在左手部分,右手伴奏,烘托气

接着开就综合:2+2+2

左手部分开始综合起来,2小节为一个乐节,主旋律变化到右手的高声部,中声和烘托主旋律,强调主音。

2.b’句的结构为(2+2)+(2+2+4) ,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面一部分和b句的前部分一样,只是后部分不一样,从42-49 小

节,呈现2+2+4的综合结构,前面4小节的主旋律在左手,后四小

节主旋律则转到右手的高声部,和声又向F大调倾向,最后主旋律

引出A’段的主音,确定F大调。

A’段(50-75)分析如下:A’【a’’ (4+4)+a’’’(4+4+4+补充3+终止2)】,

F大调

从B段的激扬、快速中,又回到A段的沉静,曲调又开始幽静起

来。

1. a’’句分为:4+4的结构

a’’和a句只有一点不一样,如图片:

a句(第7小节)a’’句(55小节)

a’’音乐从B段中,又慢慢的回到了A段的沉静,主旋律又形如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则没有多大的变化。

3.a’’’(4+4+4+补充3+终止2)

a’’’是4+4+4+补充3+终止2的结构,与a’4+4+4+补充4不同的是

另外加了2小节的终止,结束了 A ’,但没有采用完满的终止,

在最后的两小节(74-75),用琶音的形式,从二级到一级的终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音乐较为快速。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

高中音乐鉴赏《怀念肖邦》教学设计

《怀念肖邦》 课型:音乐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 教学内容:欣赏肖邦的《玛祖卡》《波罗涅兹》《夜曲》《练习曲》《圆舞曲》等。 教学重点:欣赏感受钢琴诗人肖邦的代表作品,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肖邦作品富有诗意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对比、感受分析等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肖邦的生平,感受肖邦作品的诗意的表达以及他对祖国的眷恋与爱国主义的情怀。 2.聆听、分析和对比他的代表作品,了解“玛祖卡”、“夜曲”、“练习曲”、“圆舞曲”及“叙事曲”等各种音乐体裁的特点,了解他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认识他对钢琴艺术所做的贡献。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与课堂的评价活动,从而加深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感受,能够归纳、总结肖邦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他所获得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课前曲: 1.欣赏《雨滴前奏曲》,观看欧洲风景的油画。 2.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马克西姆演奏。 (两首作品看学生进教室时间和情绪而定) 一.导入: 1.同学们,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涌现了一批音乐大师,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对音乐所做的贡献,给予他们美好的赞誉,例如:巴赫人们称之为音乐之父,舒伯特人们称之为歌曲之王等。 提问欣赏“圆舞曲之王”是谁?“圆舞曲之父”是谁? 出示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画像以及他们的美称,提问学生三位音乐家的名字。 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 出示诗人海涅的话:“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 提问学生海涅说的是谁? 每一位作曲家都会创作优美抒情、富有诗意的作品,而肖邦的作品是最富有诗意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 1. a 句分为:4+4的结 构,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肖邦及其《降E大调夜曲》、《E大调练习曲:离别》欣赏

肖邦及其钢琴独奏曲欣赏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一位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遭遇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痛苦地自称为“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并在临终时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一生创作的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他二十岁就参加战争,离开祖国18年之久,但一直不忘祖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创作,把一腔热血化为音符,甚至在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

他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听上去非常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非常灵活。 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第一次接触《降E大调夜曲》应该是小学4年级左右,在学习电子琴,无意中听到这首夜曲。当时体味不出夜曲中丰富又细腻的感情,只觉得曲调优美浪漫,后来才知道这首曲子是肖邦最著名的一首,并饱含作曲者内心充沛的情感。这首曲子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曲者内心的话语,而略带沉思的抒情气氛好象可以使人忘却了一切烦恼痛苦。明亮澄澈的琴声,营造出一种月光下恬静安逸的意境,把人带进了万籁俱寂的深夜。在喧嚣的环境中,听这首《降E大调夜曲》,让自己的心灵更安

肖邦夜曲鉴赏

肖邦夜曲鉴赏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肖邦夜曲鉴赏 怀着对古典音乐的好奇和喜爱,因此这学期选择了音乐鉴赏的课程。通过一学期的欣赏,领略了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伟大作品,也欣赏了威尔第等的歌剧作品。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地了解了这些作者通过音乐作品传达出的深沉情感。其中,肖邦的夜曲给我印象尤其深刻,故仔细欣赏一番。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作为着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而夜曲作为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于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

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18世纪的夜曲常以意大利语notturno为名,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J.海顿、W.A.莫扎特均写有此类乐曲。19世纪的夜曲是旋律如歌、富于诗意的抒情特性曲,类似无词歌,但内容较为深沉,常含有忧郁的情绪,始作者为爱尔兰作曲家J.菲尔德。肖邦把它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他的21首夜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在欣赏这组夜曲之前,老师曾分享道:他曾在月夜,听完肖邦的夜曲,顿觉自己的整个灵魂都得到了洗涤,于是趁月出门,在月色中散步,久久回味着其中的魅力...在老师略带浪漫的介绍下,我也静静地欣赏起了这组夜曲。 《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注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作的钢琴质体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分析报告

cc Op.48No.1 Op.48No.1 这首夜曲创作于这首夜曲创作于1841 1841年,是公认的最年,是公认的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它的与众不同在于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和戏剧性的激情,其所伸展的感情幅度惊人的广阔,这在夜曲体裁作品中实属仅有。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作品的作品的呈示部呈示部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性三段曲式,其性三段曲式,其呈示段呈示段为为8 8小节方整并行二小节方整并行二句式乐段。主题句式乐段。主题始于较慢的速度Lento,主调为c小调,进而表现出宽广、沉稳且略带哀伤的情绪。其音区波动并不大,主要集中在c2-g2之间,并要求用mezza voce(半声唱法)演奏,致使旋律音色格外柔和。主题旋律为点线结合的织体形态,其走向整体上呈下行趋势,具有冠音型旋律的感叹语气特征。该主题的节奏形态主要为顺分性组合,这为主题带来了声乐化曲调的倾向,其旋律发音点密度在各小节间形成的稀疏对比又具有一种器乐化的装饰性效果,使的主题更为丰满、华丽。伴奏织体采用了强调低音节奏的分解和弦形式,其伴随着主旋律徐缓

的进行更烘托出凝重庄严的气氛。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55小节真并行进入,小节真并行进入,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bE bE上,致使同上,致使同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对比性中段对比性中段始于第始于第99小节,其与呈示段小节,其与呈示段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方面对比方面::①①虽然同为虽然同为88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发展为发展为2+2+1+3 2+2+1+3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乐段内部结构的长短不齐给乐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张力。(结构句法)②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旋律外形旋律外形))③③中段一开始就离至中段一开始就离至bD bD大调,带来了调大调,带来了调式色彩上的新鲜感。(式色彩上的新鲜感。(调式调性调式调性))联系方面联系方面::①①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呈示段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

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d19142950.html, 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 作者:刘菁菁王世红 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7期 摘要:18世纪的夜曲主要为流行的器乐套曲,仅活跃在少数西方贵族阶层。许多杰出的 音乐作曲家都曾尝试创作夜曲这一体裁的钢琴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波兰作曲家肖邦,也对夜曲这一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它们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c小调夜曲》(Op.48 No.1)更为精品中的精品。此次笔者根据肖邦《c小调夜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的民族性,结合肖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及现实情怀来进行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波兰民族音乐作曲家肖邦夜曲的魅力。 关键词:夜曲肖邦音乐分析 夜曲以高雅轻盈的曲风而受人喜爱。从上世纪开始,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夜曲也逐步转为浪漫主义的一类音乐体裁,是行云流水的安谧,是田间小溪的恬静,也是哲理逻辑的静默,是以器乐表演为主的抒情短曲,以钢琴类表演作品居多。与其他钢琴作品主张“炫技”不同,夜曲体裁更加侧重于旋律的动听性,是一类极富歌唱性的钢琴曲调,节奏以慢速或中速居多,带给听众心灵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放松,以恬静淡雅来抒发情感。 一、创作背景 这部《c小调夜曲》(Op.48 No.1)是上世纪杰出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在1841年创作并完成的,也是肖邦诸多夜曲创作中极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一部。夜曲的创作也在肖邦的改创下逐步摆脱了西方贵族的浓重气息,转为另一种更有质感的、以丰富形象及深刻内涵为创作方向的钢琴音乐体裁。创作之时恰逢肖邦的人生顺境,尽管身处异乡巴黎,但在音乐艺术创作方面备受瞩目,在物质生活上也十分富裕。在肖邦的物质生活有滋有味之时,他的个人感情也在与乔治·桑的恋情中得到充实和享受。这首《c小调夜曲》(Op.48 No.1)尽管篇幅较小,但五脏俱全,完全具备叙事曲的要求,以三段式为全曲的结构。第一段主要为宣泄情感和叙述故事,旋律十分优美动听但微微泛着感伤;第二段转换为庄重深远的和弦,厚重有力且汹涌澎湃;第三段延续第一段音乐的伤感和含蓄,并逐步加入了不安的躁动情绪,随着乐曲的进行明显加重,以致这种躁动的情绪在收尾处显得无法克制,充满悲愤。在悲情和愤恨中变得平和,音乐在淡淡的伤感中戛然而止。 二、音乐作品创作的民族性 肖邦推崇莫扎特式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喜爱简约纯朴的曲调,因此,二者的整体创作方向大致相同,都是以深邃的作品立意和巧妙的构思打动听众,以远而深的质感扣人心弦,完美的织体和清晰的脉络随时经得起推敲和品味。这便是肖邦毕生的创作理念,他用丰富的想法来构思作品,将创意与作品完美融合,尽可能地将个人情感和思想逻辑紧密联合。为了保证肖邦夜

肖邦《幻想即兴曲》的赏析及感想

肖邦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它优美度旋律,以及极大的个人创作空间,所以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被一位盲人钢琴家弹奏过。 肖邦的许多作品刚开始都是通过自己精彩而成功的演奏才得以成型的。肖邦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只是他不像李斯特那样经常举办音乐会,平时他会化很多时间辛勤地练习钢琴。美国钢琴家ROTH SLENCZYNSKA(露丝史兰倩丝卡)在她的著作中提到,肖邦练得最多的是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他无以数计地练着这些作品,目的是使指尖具有敏锐的触键能力:莫扎特的奏鸣曲对力度的控制有很大的助益,而巴赫的赋格则要求手与脑有绝对完善的配合。肖邦天才地掌握了键盘的技巧,使人确信,那些乐曲的和声、结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完成的。 幻想即兴曲的第一主题充满了热情,在不断反复的六连音琶音组成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右手四个音符对左首三个音符,对于许多初学者确实有些难以下手,但这段音乐在成熟的演奏家手中却可以被演绎得如痴如醉,肖邦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在此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肖邦是钢琴诗人,更是诗狂。 肖邦的这首乐曲早已是钢琴音乐中广为人知的名作,此曲作品编号为.肖邦的作品至都是在他逝世后由其好友冯达纳JulianFontana,1810-1865)所发现并加上编号出版的.而冯达纳的编号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创作时期.就像这首<即兴幻想曲>的创作时间为1834年,最后定稿在1835年.这样一首优秀作品,为何未能即时发表据说是由于肖邦觉得乐曲的A段主题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莫舍列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所作的一首<降E大调即兴曲>有相似之处,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就一直没有出版面世.原作为四首<即兴曲>之一,冯达纳于肖邦逝世后六年,即1855年整理出版时又加上了幻想曲之名,就成了现在<即兴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但事实上,这首幻想即兴曲绚丽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涵不仅超过了莫舍列斯的即兴曲,也超过了其他同类乐曲,这段变幻的、闪光的音乐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它赢得了无数爱乐者的喜爱。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在听过的那么多西方古典曲中,这首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灵魂深处的梦想启示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

肖邦夜曲曲式分析

肖邦夜曲曲式分析 此曲为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夜曲作品9之2曲子为降E大调节拍为12/8。全曲旋律由右手声部进入主题缓缓表达出悠扬、柔和的情绪。左手则在12/8节拍的基础上分为4拍每拍3个音运用双音的柱式和弦跳进营造出流动的氛围。整首曲子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1-4小节为第一主题第5-8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加花重复运用了倚音和颤音的演奏手法丰富了主题使旋律更柔美动听。这一主题的旋律采用了大音程跳进的演奏手法给人以宽广的感觉。而第9-12小节的第二主题则采用小音程急进音域集中在中 音区使得第二主题在音色上明显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其旋 律更安静、平稳。第12小节中的几个8分音符的渐慢渐强引出了曲子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由第一主题的一个加花再现13-16小节开始旋律在保留主干音的前提下进行了旋律填充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音响更丰富。第17-20小节是另一个主题可称之为第三主题。第三主题仍采用小音程急进的演奏手法由弱——极弱——强——极强。强弱变化显著使旋律起伏较大、较明显给人情绪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引出了乐曲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同样也由第一主题的加花再现开始21-24小节。第25-28小节则是第四主题由弱到极弱并运用了回音的演奏手法更为曲子增添了浪漫忧郁朦胧的 色彩。第29小节开始是第四主题的加花重复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部分。经过一串16分音符的推进30小节旋律上扬至

高八度第31小节的一串八度8分音符渐强奏出将情绪带到最高点所有激情在这小节全部爆发。随后在一个2分音符的三拍延长音后曲子进入一个华彩乐句快速32分音符由弱——强——弱轻柔地、缓缓地进入曲子的尾声部分。尾声又回到了曲子刚开始的情绪也由前面的高八度音域回到了中高音区将激动的情绪重新抚平全曲由极弱结束。整首曲子采用大调的基调简单的旋律充满了民族气息。作曲家不时地采用波音、倚音、回音、颤音以及半音阶式的快速16分音符琶音等演奏手法还有曲末的华彩乐段都使得曲子既华丽又不失柔美。

肖邦夜曲作品9之1的演奏与风格把握开题报告

《肖邦夜曲作品9之1的演奏与风格把握》开题报告 学生刘娟 指导教师田野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由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田野老师拟定,以理论研究型为主。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肖邦一生共创作21首夜曲.,但其中比较出名的,流传较广的还是其作品第九号。1830至1 831年间,共有三首创作.分别为降b小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和B大调夜曲。降b小调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首作品.它优美明朗的旋律、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以及简单生动的音乐形象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该曲的学习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探索与研究其演奏与风格,可以在演奏和教学中更细致的把握乐曲,体现出此乐曲的价值。 理论意义:平静流淌的、沉思的旋律,亲切温馨的情绪,充满了梦中朦朦胧胧的甜蜜欢快,把黄昏和夜的寂静以及由它产生出来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统统给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Op.9.No.1)。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教学与音乐会曲目。 在教学与表演实践上的意义: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只有自己深入了解乐曲的风格及特点,才能让学生得到规范的学习,正确把握乐曲。作为演奏者,更要正确把握乐曲风格及特点。演奏者通过乐器给听众传递信息,乐器是介质,乐曲是内容,如果一个演奏者不知道自己要传递的内容是什么,那他的演奏就是空洞乏味的。 三、阅读的主要文献,国内外学术动态及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阅读文献 1、《欧洲音乐简史》钱仁简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西方钢琴音乐概论》张式谷潘一飞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4、《音乐的分析与创作》杨儒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肖邦音乐鉴赏论文

肖邦音乐鉴赏论文 肖邦是一位杰出的钢琴艺术家,对于他的生平已无须作任何多余的介绍。没有一个弹钢琴的人不曾弹过他的作品,毫无疑问,每一个钢琴家都学习他的作品、研究他的音乐。而一辈子只弹肖邦一个人的作品的钢琴家也不在少数。所以他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钢琴作曲和演奏技术上,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所创作的夜曲可谓是字字珠玑,声声动人,首首精品。 一、创作特色 可以说肖邦的创作是打破常规的,他那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典雅、羞怯及忧郁的气质在夜曲这种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将夜曲从沙龙情调的狭小表现圈子扩展开来,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静夜中忧郁、沉思、伤感、柔性的表白,而且将火一样的激情以及像叙事曲那样富于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内容注人夜曲中。 ?1、旋律特色 肖邦夜曲旋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声乐性。如创作于1830年的《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回旋曲式,12/拍,行板速度。这首夜曲的特点是右手旋律保持优美的装饰性的歌唱,左手是和声性的伴奏。它像是花腔女高音在轻盈的伴奏下唱着一首优美、抒情的咏叹调。肖邦常因创作内容的需要大胆打破传统曲式结构的框框,这首回旋曲即是ABAIBIAIC的结构形式。主题A段(1一8小节)是一首抒情、明朗而柔美的歌。经过8小节A段主题装饰性变化后引出了插部B段(9一12小节)的旋律,这一段音乐在A段的基础上注人了幸福、恬静的歌唱性。A段经过三次重复后进人插部C段。中间穿插的两个段落(9一12小节和17一20小节)是前面主题的引申和扩展,像歌剧中的宣叙调在柔情地倾诉内心的感受。终曲的尾奏是一串快速的华彩乐段,晶莹、剔透,饱含着内心的激情,最后在降E大调主和弦分解的摇曳型节奏中越来越轻地结束了全曲。 2、表现手法特色 新颖的和声及独特的转调手法在夜曲创作上的应用,是肖邦夜曲的又一特色。肖邦可称为19世纪浪漫派音乐中和声方面的一位创新者。他大胆地运用不协和音、经过音及和弦外音,创造出使同时代人感到迷惑的和声色彩。但是这些令人惊讶的新奇和声效果,却极富有表情意义。如《降b小调夜曲》作品9之1中,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朦胧的夜色中,主题旋律优美、柔和、略带忧郁。在旋律中不时加进精巧、轻盈的装饰音,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在降D大调的中段,音乐表现出明快、充满生气的形象,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用降D大调与D大调之间频繁的变换调性,来表现心绪不定的情景。特别是在第50小节至67小节旋律的进行中,作者始终不变地使用同一个降D大调和弦,使音乐进人了一个茫然若失的状态。这种和声静止的处理方法直接诉诸感觉器官,使音乐脱离了原有的主题进行与和声结构,这是肖邦的一种创新手法。在这首乐曲中,他还别出心裁地在尾声中直接使用新的旋律材料,从降b小调向降B大调的主音转换,并最终结束在降B大调上。他善于运用这一特有的以大调结束小调乐曲的手法,通过音响效果的转变及功能进行来加强乐曲的感情色彩。 3、即兴情趣特色 肖邦夜曲的另一特色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即兴性情趣。肖邦作品中有许多即兴意味的乐句或装饰性的变化,这种装饰性的乐句十分富有诗意,充满了随心所欲的即兴性情趣。《降E 大调夜曲》作品9之2的结尾及乐曲主题每一次带有华彩性装饰变奏的出现,即带有很强的即兴性(13小节,21小节),使主题的每一次再现都诗意地诉说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升C小调夜曲))(遗作)结尾部的4次装饰性变化,则完全是即兴的抒发。肖邦钢琴作品中这种与众不同的即兴性,正是肖邦的高贵、典雅气质和个性的自然流露。《升F大调夜曲》作品巧之2是用三段体写成的。第一段是甜美的回忆,主题在宁静的气氛中安详地出现,它

夜曲OP.9 No 1曲式分析

《夜曲op.9no.1》曲式分析报告 夜曲OP.9NO 1是肖邦创作最早的一首夜曲,此曲为典型的三声中部型的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没有前奏。再现部采用了缩减再现的写法。尾声跟普通的复三部曲式一样,规模适中。 首部A(1-18)结构为单纯的复乐段结构,整个首部只有短短的十八小节,并没有出现再现的部分,第二句在规模上稍稍大于第一句。和声调性经过了两次变化,最终结束在主调降b小调的一级和弦上。第一段A由前八个小节组成,为4+4的方整型结构,可分为a,b两个部分。a句由前4个小节组成,和声平稳的进行在降b和声小调上,在主和弦与属和弦上来回交替,调性比较稳定。这四句可进一步细分为2+2的结构,前两个小节在稍缓慢的小广板上以6/4拍的节奏缓缓呈示出来,一开始就表达出夜曲这种体裁静谧的感觉。接下来,肖邦运用了密集的22连音给以听众流畅、线条性的感觉,最终以降b小调的属七和旋进行到一级结束第一句。b句一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由降b小调转到了它的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去,结构织体基本与前句相同,和声调性在进行了2个小节后又回到了之前的降b小调上。整个和声走向呈主-下属-属-主的最基本的进行。由于整个首部为一个复乐段的结构,所以A’与A两个大乐句构成了一种互相呼应的感觉。A’同样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a’与c。a’几乎与a一样,从结构到和声这两句差别不大。但是出现了c句这个新的部分,

从和声结构上来说,c的和声运用比较丰富,虽然调性还是进行在降b小调上,但是一开始c就用了一个副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离调进行,并且这句的结尾用了两次K46到V 到I的进行后,肖邦还用了一个拿波里和弦,在那波里和弦基础上加入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副导和弦,形成降II级和弦的离调,更突出戏剧性色彩。最终结束于I和弦上形成终止以完成首部的陈述。 中部B(19-70)乐曲的中部有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分别是B,C,D。每个部分与之前的段落在调性与结构上都有一定区别。肖邦在中部采用了每段重复的手法,先来看B部分,这部分的主体从一开始就进行在降D调上,可划分为两句,b与e,b 句的开始是一种低声吟唱式的进行,分别为4+4的结构,比较方整;旋律相对之前更加简单,左手织体则延续了之前的形式。和声在主-属(属七)上进行。e句与上句一样,但是调性有所改变,调性从降D调来到了D调,并且最终结束在D调的I级和弦上,然后整B段开始一个八小节的反复。整个中部肖邦都采用了这样一个写法。然后来到C段,C段与之前的结构一样也是分为两个部分,只不过不同的是C的第二部分的材料来自于之前的e。调式调性与之前大相径庭。中部最后一个部分,在调性上与之前有较大的出入,直接来到了降G大调,肖邦在这一段运用了较多的属功能和弦,来为再现做一个准备。还采用同一省略五音的和弦长时间多次重复的方式在下声部下声部衬托着,而上声部采用

音乐鉴赏课论文--永恒的肖邦

音乐鉴赏课论文 永恒的肖邦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科1004 姓名: 学号:201048360405

摘要: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只可惜天妒英才,肖邦只活了三的十九岁! 关键词:“钢琴诗人”完美主义者冲淡平和 参考文献:《李斯特论肖邦》《钢琴诗人肖邦》 永恒的肖邦 一、肖邦生平 弗利得利克〃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 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只可惜天妒英才,肖邦只活了三的十九岁!肖邦在他生命最后的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二、对肖邦的介绍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肖邦夜曲鉴赏

肖邦夜曲鉴赏 怀着对古典音乐的好奇和喜爱,因此这学期选择了音乐鉴赏的课程。通过一学期的欣赏,领略了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伟大作品,也欣赏了威尔第等的歌剧作品。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地了解了这些作者通过音乐作品传达出的深沉情感。其中,肖邦的夜曲给我印象尤其深刻,故仔细欣赏一番。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而夜曲作为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于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18世纪的夜曲常以意大利语notturno 为名,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J.海顿、W.A.莫扎特均写有此类乐曲。19世纪的夜曲是旋律如歌、富于诗意的抒情特性曲,类似无词歌,但内容较为深沉,常含有忧郁的情绪,始作者为爱尔兰作曲家J.菲尔德。肖邦把它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他的21首夜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在欣赏这组夜曲之前,老师曾分享道:他曾在月夜,听完肖邦的夜曲,顿觉自己的整个灵魂都得到了洗涤,于是趁月出门,在月色中散步,久久回味着其中的魅力...在老师略带浪漫的介绍下,我也静静地欣赏起了这组夜曲。 《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肖邦_降E大调夜曲_的作品设计_曾少颐

摘要:夜曲是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 裁。文章选例肖邦的《降E 大调夜曲》,从夜曲的体裁和作品本体两方面对这首广为流传的夜曲在作品的设计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揭示出肖邦夜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肖邦;降E 大调夜曲;钢琴作品;体裁;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11)05-0074-03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 钢琴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肖邦好像是一位只为钢琴而降生的音乐天才,一生既没有写过交响乐,也未涉足过歌剧,他一生的创作都是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优美、文雅、旋律流畅,然而他以自己的作品证明钢琴 的表现力及其感染力,毫不亚于乐队和人声。肖邦被世人誉为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伟大的钢琴抒情诗人”,与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柏辽兹(Hector Berloiz )、舒伯特(Franz Shubert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舒曼(Robert Schumann )等同列为前期浪漫主义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而在此我选择的是肖邦的夜曲,因为我觉得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万繁,万般迷人的。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一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当肖邦的夜曲弥漫开来,你会感到最纯净的美。肖邦借助夜曲这一体裁来吐露心思,表情达意,你可以说他在窃窃思语他的秘密,也可以说他在思念他的祖国,里面内容丰富得不平静。我们可以在他的夜曲中体会惆怅、缱绻气氛以及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微妙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首创夜曲的人常常被人们遗忘而肖邦却被人谨记。 一、肖邦夜曲的创作脉络 夜曲的语源系从拉丁语NOX 演变,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夜曲形式的音乐形式是爱尔兰人作曲家费尔德在1813年始创。其特征是低音以波动伴奏的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的甜美的主调旋律,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静,似梦一般优雅的旋律。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抒情而感觉亲切。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这便成就了肖邦的浪漫琴诗。本是描绘夜景,抒发情感的小品,却被这位旷世奇才扩大了规模,丰富了思想内涵和意境。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肖邦在创作的过程中的确也受到了费尔德的影响,左手波浪形的琶音伴奏是最大的佐证。但是,从 1843年之后的作品55至作品72号等五首,则完 全脱离了菲尔德的夜曲形式,反而有诙谐曲 Scherzo 及叙事曲Ballade 的味道,同样是行云流水 挥洒自如的作品,却更能显现出肖邦钢琴作品中特有“诗”的气质,不会再拘束于原夜曲中A-B- A 的既定格式。一般说来,肖邦的夜曲是属于纤 弱、神经质、浪漫而细致的,听不见巨浪拍岸的 肖邦《降E 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 曾少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音乐系,广西 柳州 545005)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05-17 作者简介:曾少颐(1975-),女,广西柳州人,研究生,文学学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键盘教学及 课程改革。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1卷第5期2011年10月 Vol.11No.5Oct.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