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水利年鉴2014_重要文献-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

中国水利年鉴2014_重要文献-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

中国水利年鉴2014_重要文献-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

的重要依据。流域内各省(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认真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2013年3月2日国函〔2013〕39号)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

水利部关于审批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协调好省际间、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以及涉水行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太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利用效益,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太湖调蓄能力显著提高,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比较完善,重点城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城乡供水和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节水水平显著提高;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河湖水体有序流动基本实现,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并有较大改善,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面加强。到2030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供水安全全面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四、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措施。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入杭州湾及合理发挥太湖调蓄作用的防洪工程布局。加强城市及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洪水调度、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五、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完善北引长江、太湖调蓄、统筹调配的流域水资源配置布局,积极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优化和调整城乡水源地布局,加强城乡第二水源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六、加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实施重点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大力减少污染物入河湖量,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严格施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强化涉水事务管理和执法监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健全防洪管理制度,完善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抗旱工作机制。规范河湖岸线和采砂管理,加强河网水系和圩区管理,促进涉水行业协调发展。完善水量、水质、水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划》是太湖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重要依据。流域内各省(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认真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2013年3月2日国函〔2013〕37号)

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海洋局:

水利部关于审批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协调好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充分发挥珠江的多种功能和综合利用效益,为实

9

重要文件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 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 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南宁港总体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模板】

附件 南宁港总体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1规划概述 本次规划修编是在《南宁港总体规划》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南宁港的功能和性质,并与相关规划衔接。 南宁港总体规划修编以《广西内河水运发展规划(2010-2030)》、《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2008-2020)》和《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 年)》为指导,规划范围为XX市辖区范围内的右江、左江、郁江及红水河等河段的岸线,规划涉及河段总长474.1km。 本次规划利用港口岸线36.692km,其中货运岸线29.505km,客运岸线4.540km,港口支持系统岸线2.647km。规划利用港口岸线中已开发利用岸线3.114km。规划货运岸线33处,客运岸线34处,港口支持系统岸线23处。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25年,远期为2035年,并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南宁港划分为六景港区、牛湾港区、中心城港区、隆安港区、XX县港区和马山港点。六景港区为核心港区,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六景工业园区服务,以集装箱、件杂货、散货和危险品运输为主,积极拓展现代物流功能。牛湾港区为重要港区,为XX市经济发展和临港产业服务,以集装箱、件杂货运输为主,兼顾散货运输,积极拓展保税及现代物流功能。中心城港区重点发展旅游客运,货运功能逐步退出。隆安港区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临港产业服务,发展散货运输。XX县港区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临港产业服务,发展散货和件杂货运输。马山港点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发展散货和件杂货运输。 南宁港重点规划建设10个公用码头作业区和4个旅游客运码头,其中六景港区规划建设六景转运站作业区、八联联营厂作业区、覃寨村作业区、杨村作业区、新兴村作业区、鹤笋作业区和飞龙作业区;牛湾港区规划建设牛湾作业区;隆安港区规划建设宝塔作业区;XX县港区规划建设石村作业区;中心城港区规划建设亭子、民生、蒲庙和青山旅游客运码头。规划公用码头作业区将形成码头岸线长11.988km,全部为深水码头岸线,可建120个深水泊位,陆域面积782.7hm2,年通过能力为货物5840万吨。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附件: 表1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注:由各地市自行确定填报纳入规划区的区、县、市(下述各表填报以此为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泛指除属汉江流域外的我省所有长江流域地区。 表2 长江中下游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表3 长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岸边污染带表 注:此表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填报;污染带范围应填写大致的长度及宽带。 表4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单位:万吨/年) 注:“环境容量”一项暂不填。

表5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 注:不论是否与长江干流相联通,列入表1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均应填报其纳污量。 表6 长江中下游城镇污水治理情况表 表7 重点工程项目表 表7-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表 注:项目进展填写可研、初设、在建等。

表7-2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 注:项目类型填写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等;项目内容填写企业主要的建设设施与废水处理情况;环境效益一栏填写项目实施后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绩效、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3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表 注:水域名称填写城市欲重点改善的水域名称;项目内容填写水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实施综合整治后的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治理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4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表 注:项目内容填写水源地保护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范围确定、排污口清查、水源区管理等管理工程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保护与治理后的水源保护环境改善成效。 表7-5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表 注:建议填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村沼气化、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污染的工程为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项目内容填写面源污染示范工程的示范目的、典型特征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示范工程起到的环境改善成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 例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大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主要内容编制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原辅材料(包括名称、用量)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 应特别关注化学危险品及含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原辅料。 2、工程内容及规模 规范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名称。说明项目来源,根据项目特点,说明新建工业类项目,技改扩建项目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依托情况等。 3、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简述技改扩建项目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说明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说明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简述与建设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关系密切的自然环境状况。重点说明项目废水受纳水体与相关水体的水文特征、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等。 规范描述当地气象特征,说明主导风向、平均风速等主要气候状况。 生态环境:说明区域内植被类型、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等情况。 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现状。重点说明选址所在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区域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说明与建设项目关系密切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等内容。 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意见或环保要求。 三、环境质量状况

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 利用有效资料阐述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并须提供相应监测资料,说明资料来源(设大气、水及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时须出具“质保单”)。当建设项目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而无历史资料可供利用时,须进行实测。结合环境功能要求评述环境质量现状,如出现超标现象,须分析超标原因。明确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是否发生过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 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列表说明项目周围300m(或行业规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大气和噪声保护目标,污水排口上下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含清水通道)、取水口、水产养殖等水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敏感点等。 四、评价适用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 1、环境质量标准:列出环境质量标准文号和各评价因子的相应标准限值。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列出污染物排放标准文号和各污染物允许排放限值。废气含排气筒相应排放高度的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等;废水含行业允许排水量。如实行污水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如无国内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 3、总量控制指标: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如属于“双控区”、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南水北调”等重点区域,须加以说明。根据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如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及重金属等污染物,须明确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废水接入区域或综合污水厂的项目,须分别列出接管量(含污水量)和最终外排量。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工艺流程简述并图示 简述工艺流程并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说明物料回收和循环工艺,化工项目应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2、主要污染工序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阐述污染物产生环节及公用工程、辅助工程产污环节。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中国水利年鉴2014_重要文献-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

的重要依据。流域内各省(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认真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2013年3月2日国函〔2013〕39号)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 水利部关于审批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协调好省际间、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以及涉水行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太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利用效益,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太湖调蓄能力显著提高,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比较完善,重点城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城乡供水和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节水水平显著提高;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河湖水体有序流动基本实现,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并有较大改善,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面加强。到2030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供水安全全面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四、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措施。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入杭州湾及合理发挥太湖调蓄作用的防洪工程布局。加强城市及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洪水调度、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五、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完善北引长江、太湖调蓄、统筹调配的流域水资源配置布局,积极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优化和调整城乡水源地布局,加强城乡第二水源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六、加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实施重点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大力减少污染物入河湖量,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严格施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强化涉水事务管理和执法监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健全防洪管理制度,完善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抗旱工作机制。规范河湖岸线和采砂管理,加强河网水系和圩区管理,促进涉水行业协调发展。完善水量、水质、水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划》是太湖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重要依据。流域内各省(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认真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2013年3月2日国函〔2013〕37号) 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海洋局: 水利部关于审批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协调好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充分发挥珠江的多种功能和综合利用效益,为实 9 重要文件

浅谈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

浅析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 交通运输学院1003班肖昊玮10251081 老师您好,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分别是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定义、二者的对比与联系以及目前我国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定义 想要弄清楚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详细了解二者所涉及的内容是什么,而最能体现内容的就是定义了,所以我们先由定义入手: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而所谓交通规划(狭义)通常是指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管理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人口、土地利用和 经济发展的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建设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突 出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的一个完整过程。二、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对比与联系 由定义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规划”二字决定了两者均是着眼于未来的学科,城市规划所涉及的领域是“城市”两字所包含的一切,是针对城市未来建设、管理、运行的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学科;而交通规划则更侧重于对某一地区(不一定是城市)交通运输行业未来发展建设的规划。总体来讲,城市规划中包涵着交通规划的一部分知识,而城市的交通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的上来看,交通规划是建立完善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获得最佳交通运输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环节。而城市规划所涵盖的范围会更多,其目的也更加丰富,城市规划具有调控城市宏观经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协调 城市发展维护公平、改善人居环境等作用。 通过二者的定义对比分析和目的对比分析,我们大概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谈谈二者的联系。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城市里的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城市建筑物的排布受到道路的影响和制约,而城市交通规划又受到土地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概括来讲,交 通规划应当以城市规划为纲,交通规划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 三、目前我国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更应该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在中国,不论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其他中小型城市,面临的交通问题都是十分严重的,归其原因,其实就是规划存在着问题,深究一步,便是各个城市在建设发展的时候,忽略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脱节应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总是在盖了房子之后,才讨论道路的设计应该如何如何,以至于现在城市里“拉链路”的存在十分普遍,给人们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与其说这是咱们的规划师的技术问题,其实更应该说是政策问题,咱们一味图快的发展模式,很容易便忽视了合理规划的重要意义,作为运输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甘肃省冰沟丹霞景区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其中一处景观轮廓酷似巴黎卢浮宫。图1为某摄影爱好者于10月14日在同一地点间隔不久拍摄的两张“卢浮魅影”照片,该日万里无云。据此,回答1~2题。 第一张照片第二张照片 图1“卢浮魅影”景观照片 1.据先后两张照片推断: A.镜头朝正东方向 B.拍摄时段正值日落 C.拍摄时段正值日出 D.当地时间为5点左右 2.关于“卢浮魅影”地貌景观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B.水平挤压—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抬升 C.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 D.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水平挤压—断裂抬升 高空冷涡存在于对流层的中高层,具有气旋式涡旋,且中心附近的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其特征是在500百帕等压面高空天气图上至少有一圈闭合的等高线。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高空冷涡常经蒙古国东移,到达东北地区附近时称为东北冷涡。图2示意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回答3~4题。

图2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分布 3.关于该时刻图示地区高空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B.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C.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D.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4.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天高云淡、蓝天在线的高颜值“冷涡蓝”天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南部通过刻赤海峡与黑海相通,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亚速海平均盐度约9‰~11‰,而与之相邻的黑海平均盐度约12‰~22‰。图3为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图,回答5~6题。 图3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 5.与黑海相比,亚速海海水盐度明显偏低的原因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简要稿)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二〇一三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流域概况 (1) 1.1 自然概况 (1) 1.2经济社会概况 (3) 第二章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4) 2.1 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4) 2.2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6) 2.3 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7) 第三章总体规划 (9) 3.1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9) 3.2 规划范围与任务 (9) 3.3 规划目标 (10) 3.4 规划控制指标 (10) 3.5 规划总体布局 (11) 第四章防洪减灾规划 (14) 第五章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规划 (19) 5.1 水资源评价 (19) 5.2 水资源配置 (19) 5.3 供水规划 (21) 5.4 灌溉规划 (23) 第六章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24) 6.1 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 (24) 6.2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25) 6.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6) 6.4 水土保持规划 (28) 第七章水力发电与航运规划 (29) 7.1 水力发电规划 (29) 7.2 航运规划 (32) 第八章流域综合管理规划 (34) 8.1 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 (34) 8.2 流域水行政事务管理 (34) 8.3 管理能力建设 (37) 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39) 9.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目标 (39) 9.2 规划方案分析 (39) 9.3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0) 9.4 环境保护措施 (42) 9.5 评价结论与建议 (43) 第十章规划实施 (45) 10.1 近期实施安排 (45) 10.2 保障措施 (48) 10.3 规划效益分析 (48) 10.4 今后工作意见 (48)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许政办[2008]140号 【发布部门】许昌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11.17 【实施日期】2008.11.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许政办[2008]1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环保局制定的《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

(市环保局) 为进一步做好许昌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十一五”时期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为指导,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为重点,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快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减少面源污染,加大监管、投资和监测力度,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各类功能区水质标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淮河环境协调发展。 二、防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29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14.6%以上,氨氮控制在0.1632万吨以内;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3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5mg/L以内。 (二)阶段目标 2008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38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8.7%以上;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0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5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