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好发年龄是()

A.0~10岁

B.15~20岁

C.25~35岁

D.40~50岁

E.55~65岁

2.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无外来含碘的食物下,水碘含量可用于衡量当地居民摄碘量,当饮水碘含量低于多少时,可有碘缺乏病的流行()

A.<1μg/L

B.<5μg/L

C.10μg/L

D.20μg/L

E.50μg/L

3.当碘摄入量低于多少时可发生碘缺乏病的流行()

A.5μg/d

B.20μg/d

C.40μg/d

D.75μg/d

E.150μg/d

4.下列关于砷"三致"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尚未见砷对人的致畸胎作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B.短期体外筛检实验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证明了砷具有较强的致突变作用

C.砷致人类癌症的内在理论基础是体细胞突变学说

D.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砷具有致癌作用

E.WHO已将砷定为确认致癌物

5.在下列症状中哪一条不是慢性地方性硒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毛发脱落

B.指甲脱落

C.皮肤湿疹

D.脚趾干性坏疽

E.运动障碍

6.下列哪种作物中含硒量较高()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蒜

E.黄豆

7.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明显增加一般在()A.6岁以后

B.16岁以后

C.26岁以后

D.36岁以后

E.46岁以后

8.下列哪种症状不是慢性砷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皮肤色素代谢异常

B.掌跖部皮肤角化

C.末梢神经炎

D.乌脚病

E.麻痹性震颤

9.在下列因素中哪一条不是克山病的致病原因()A.环境硒水平过低

B.柯萨奇病毒感染

C.营养素失衡

D.环境硒水平过高

E.真菌污染粮食

10.3价砷在机体内蓄积量较高的组织是()A.肝脏

B.毛发、皮肤

C.肺、脾

D.肠、胃

E.肾脏

11.不易受镰刀菌污染的粮食是()

A.小麦

B.玉米

C.大米

D.黄豆

E.小米

12.在下列成土母岩中,含砷化物较高的岩石是()A.火成岩

B.页岩

C.花岗岩

D.冰晶岩

E.云母

13.大骨节病临床症状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E.秋冬之交

14.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一般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妇女生育、授乳

B.性别

C.饮水含氟量

D.年龄

E.营养不良

15.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化学性元素性地方病()A.克山病

B.氟斑牙

C.黑脚病

D.水俣病

E.克汀病

16.确定高砷病区时,水中砷浓度的界限值为()A.0.01mg/L以上

B.0.02mg/L以上

C.0.03mg/L以上

D.0.04mg/L以上

E.0.05mg/L以上

17.预防人群碘缺乏病的最方便而实用的措施是()

A.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

B.在食用油中加入碘盐

C.消除其他致甲状腺肿的物质

D.净化或更换水源

E.服用含碘药物

18.砷中毒引起的皮肤色素异常主要发生在()

A.面部

B.眼睑、腋窝等皱褶处

C.腹背部

D.四肢皮肤

E.裸露皮肤部位

19.碘缺乏病可表现为()

A.智力低下

B.骨质硬化与骨质疏松

C.多发性病理骨折

D.视野缩小

E.皮肤色素沉着

20.下列诸因素中不属于大骨节病病因的是()

A.环境硒水平过低

B.真菌毒素污染玉米

C.饮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

D.真菌毒素污染小麦

E.环境放射性物质污染

21.某地区有部分儿童出现智力低下,而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应重点考虑()

A.汞中毒

B.铅中毒

C.砷中毒

D.碘缺乏病

E.氟中毒

22.以下哪一项措施对预防地方性碘缺乏病没有作用()A.饮水加碘

B.食盐加碘

C.多吃海产品

D.服用促甲状腺激素

E.服用碘剂

23.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废弃物的排放

B.生物性病原体的传播

C.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

D.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少

E.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

24.饮水中碘含量与甲状腺肿患病率的曲线关系是()A.U型

B.S型

C.剂量一反应关系

D.剂量一效应关系

E.以上都不是

25.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

A.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B.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

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D.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暴发流行

E.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

26.关于克山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硒水平过低伴营养素失衡是克山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B.克山病年度发病率波动较大,有高发年、低发年、平年之区别C.北方地区克山病由于多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故被称为"冬季型"

D.急型克山病多见于成人,但大龄儿童亦是高发人群

E.潜在型克山病仅由急型、亚急型、慢型转变而成

27.请指出下列描述中哪一条不属于克山病的流行特征()A.机关团体多发

B.农业人口多发

C.年度多发

D.家庭中多发

E.季节多发

28.缺碘导致甲状腺肿的机制是()

A.甲状腺对碘的浓集能力下降

B.妨碍酪氨酸的氧化,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C.促使碘从甲状腺中排出增加

D.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使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

E.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利用能力,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29.碘缺乏病可对人体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

A.胎儿早产、死产

B.单纯性聋哑

C.视野缩小

D.甲状腺肿

E.克汀病

30.我国推荐的碘供给量为()

A.100μg/d

B.150μg/d

C.200μg/d

D.300μg/d

E.400μg/d

31.下列土壤中含硒量相对较低的是()

A.棕褐土壤

B.红黄土壤

C.沙粒土壤

D.黑粘土壤

E.褐粘土壤

32.在下列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中,最易受砷的影响,从而表达异常的是()

A.C-myc

B.P53

C.bcl-2

D.bcl-x

E.bcl-1

33.下列几条解释中,哪一条不是硒的毒作用机制()A.自由基形成

B.酶活性抑制

C.S-腺苷蛋氨酸耗损

D.产生活性氧

E.遗传性状突变

34.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逐渐下降的年龄为()

A.1~10岁

B.15~20岁

C.25~35岁

D.40岁以后

E.50岁以后

35.下列哪组人群为克山病的高发人群()

A.成年男性

B.老年女性

C.儿童、生育期妇女

D.老年男性

E.婴幼儿

36.按氟斑牙的Dean分度标准,若釉质表面失去光泽,可见明显的白垩样改变,但不超过牙面的50%,应判定为氟斑牙()A.可疑

B.很轻

C.轻度

D.中度

E.重度

37.在下列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中,最易受砷的影响,从而表达异常的是()

A.C-myc

B.P53

C.bcl-2

D.bcl-x

E.bcl-1

38.地方性氟中毒最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引起的()

A.食物氟含量过高

B.土壤中氟含量过高

C.饮水氟含量过高

D.饮水氟含量过低

E.维生素A和钙缺乏

39.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防治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A.更换适宜的水源

B.防止环境污染

C.加强营养

D.补充机体缺乏的元素

E.对环境中过多元素进行降解

40.在大骨节病人群筛查中,必须拍摄X线片的部位是()A.右手(包括腕关节)

B.左手(包括腕关节)

C.左脚(包括踝关节)

D.右脚(包括踝关节)

E.右腿膝骨节

41.我国推荐的碘供给量为()

A.100μg/d

B.150μg/d

C.200μg/d

D.300μg/d

E.400μg/d

42.下列哪一项不是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A.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B.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C.促使甲状腺增生肥大

D.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E.甲状腺胶质过量分泌

43.关于硒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硒酸盐较易溶解,因此最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B.碱金属硒化物因水溶性差,易被黏土矿物胶体吸附,故很不容易被溶解、吸收

C.土壤的硒含量受土壤pH值、氧化还原状态及土壤中胶体和腐殖质含量的影响

D.人体内硒几乎全部来自于粮食

E.红黄土壤生产的农作物(如粮食、蔬菜)硒含量较低;棕褐土壤

生产的粮菜硒含量相对较高

44.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发病与性别无关

B.氟斑牙多见于乳牙

C.患氟斑牙不一定伴氟骨症

D.氟骨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E.氟骨症多发病于10岁以后

4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没有下列哪项流行特点()A.农村多发于城市

B.与微量元素的地质化学分布有关

C.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

D.渔民高发

E.沿海地区发病少

46.下列几条解释中,哪一条不是硒的毒作用机制()A.自由基形成

B.酶活性抑制

C.S-腺苷蛋氨酸耗损

D.产生活性氧

E.遗传性状突变

47.碘缺乏病可对人体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A.胎儿早产、死产

B.单纯性聋哑

C.视野缩小

D.甲状腺肿

E.克汀病

48.下列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判定条件在中,正确的是()A.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B.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C.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D.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E.疾病的发生与营养状态有关

49.吸收入血的砷化物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能力较强()A.羟基

B.甲基

C.巯基

D.二甲基

E.羧基

50.下列哪组疾病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A.黑脚病,痛痛病

B.水俣病,地方性氟中毒

C.黑脚病,碘缺乏病

D.心血管病,黑脚病

E.痛痛病,地方性氟中毒

51.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发病与性别无关

B.氟斑牙多见于乳牙

C.患氟斑牙不一定伴氟骨症

D.氟骨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E.氟骨症多发病于10岁以后

52.下列描述大骨节病流行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大骨节病主要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延伸的一条宽阔带状区域内

B.大骨节病性别间差异不明显,但16岁以上的青年及成人患者,男性略高于女性

C.大骨节病的发病与病区居住年限有关

D.不同民族、职业发病率之间无差异

E.大骨节病在一年各季节中发病率有很大差别

53.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

A.区域内的传染病

B.自然疫源性疾病

C.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D.环境公害病

E.种族遗传性疾病

54.碘缺乏病患病率的特点是()

A.山区>丘陵>平原

B.山区>平原>丘陵

C.丘陵>山区>平原

D.丘陵>平原>山区

E.以上都不对

55.地方性克汀病流行的条件是碘的摄入量低于40μg/d,人群中尿碘低于()

A.25μg/d

B.35μgg/d

C.45μg/d

D.55μg/d

E.65μg/d

56.下列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判定条件在中,正确的是()A.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B.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C.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D.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E.疾病的发生与营养状态有关

5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约为()

A.75μg/d

B.100μg/d

C.150μg/d

D.200μg/d

E.250μg/d

58.氟骨症发病一般在()

A.10岁以后

B.6岁以后

C.20岁以后

D.40岁以后

E.55岁以后

59.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主要是()

A.改水

B.饮水加除氟剂

C.种植吸氟植物

D.食物除氟

E.治疗氟斑牙

60.亚急型克山病高发年龄组人群是()

A.2~6岁组儿童

B.10~20岁组男性

C.10~20岁组女性

D.老年男性

E.老年女性

61.有关砷诱发脂质过氧化的机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砷参与机体甲基化代谢过程从而诱发脂质过氧化

B.砷暴露可抑制机体产生金属硫蛋白,金属硫蛋白诱导不良时,抗氧化能力随之减弱

C.激活肺泡巨噬细胞引起肺组织氧化损伤

D.使金属硫蛋白诱导能力下降

E.使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平衡失调

62.地方性氟中毒最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引起的()

A.食物氟含量过高

B.土壤中氟含量过高

C.饮水氟含量过高

D.饮水氟含量过低

E.维生素A和钙缺乏

63.下列关于碘缺乏病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碘缺乏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

B.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

C.该病的流行与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D.平原高于山区

E.内陆高于沿海

64.吸收入血的砷化物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能力较强()A.羟基

B.甲基

C.巯基

D.二甲基

E.羧基

65.下列成土母岩中含硒量相对较高的是()

A.沉积岩

B.花岗岩

C.变质岩

D.冰晶岩

E.火成岩

66.下列几种血清酶中哪一种不是克山病心肌酶学检验指标()A.肌酸磷酸激酶

B.谷草转氨酶

C.乳酸脱氢酶

D.胆碱酯酶

E.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67.为了预防大骨节病,应增加膳食中哪种谷物的比例()A.小麦

B.玉米

C.大米

D.高粱

E.小米

68.砷致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减少及生物调节功能下降的主要机制是抑制内皮细胞中哪种酶的活力()

A.谷胱甘肽转移酶

B.NO合酶

C.单氨氧化酶

D.甲基转移酶

E.谷丙转氨酶

69.在消化道内吸收率较高、吸收速度较快的砷是()A.5价砷

B.3价砷

C.一甲基胂

D.二甲基胂

E.三甲基胂

70.一般认为氟中毒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氟与钙结合沉降在骨中

B.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

C.形成氟磷灰石

D.使恒齿的牙釉质钙化变色

E.使牙釉质疏松多孔

71.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发病与年龄无关

地球化学

1.生物圈: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水圈,大气圈,浅层岩石圈。 有机圈: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分布空间。它不仅包括生物圈,而且包括沉积岩石圈。 2.地球化学界面:是指Eh值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某种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的一边存在,不在界限的另一边存在。 3.有机物界面:指位于Eh值为0的界面(界限),有机物在下方为还原环境,有机物能够保存,在上方为氧化环境,有机物不能保存。 4.沥青A:使用有机溶剂直接从沉积物或岩石中直接提取的可溶有机物。 沥青B: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积物,经过高温热解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沥青C: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余物,经过酸(HCL)的处理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5.氯仿沥青A组分:(1)油质:即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沥青部分。(2)胶质:用苯和乙醇—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3)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的沥青部分。 6.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7.有机显微组分:能在显微镜下辨认出来的有机组分。 8.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是指稳定13C与12C相对原子丰度比值。 9.干酪根的类型:一,据生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腐泥型和腐植型。二、根据显微组分、如果干酪根主要由某一显微组分组成,即称它为这种

干酪根。三、根据干酪根元素分类法:可将干酪根划分为Ⅰ、Ⅱ、Ⅲ、Ⅳ型。 10.腐泥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高的腐泥质(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组成的干酪根。 腐殖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低的腐殖质(高等植物组分,木质素,丹宁,纤维素)组成的干酪根。 11.有机质的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低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总和。 12.生烃演化模式:是指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3.生油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跨越这一成熟度或深度后,干酪根便开始有效的生烃作用。 液态窗:油气大量生成的温度范围65.6—149. 14.未熟—低熟油:是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地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1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油气中和沉积有机质中源于生物具有的特征,稳定的碳骨架,在油气生成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能追溯和识别其原始先质的碳骨架化合物。 16.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结构属性离解成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

第7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节土壤的组成 第2节土壤的性质 第3节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 第4节土壤分类与土壤类型 第4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6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8节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引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概述 一、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概念:生命有机体及其产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反复 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2.过程:物能的吸收-同化-排放-分解-归还-流失 3.性质:非封闭的循环(进入土壤、岩层、海底) 4.主体:生物和土壤 5.循环的介质:水和大气 二、人类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1.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 2.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和集散 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第1节土壤的组成 引言:土壤与土壤肥力 1. 土壤:在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的本质是肥力,指土壤中水、热、气、肥(养分)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匀、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能力。 3. 土壤是一种类生物体 代谢和调节功能比生物弱(如温度) 不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功能 不具有功能各异的器官

一、土壤的无机组成 1. 原生矿物:在物理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的造岩矿物。 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土壤矿物质的粗质部分; 经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养分。 2. 次生矿物: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土壤矿物,如粘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 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二、土壤的有机组成 1.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分解原始植物组织,向土壤提供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 土壤有机部分的最初来源 2.腐殖质:有机组织经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上为胶体状(颗粒直径<1μm)。 具有极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好发年龄是() A.0~10岁 B.15~20岁 C.25~35岁 D.40~50岁 E.55~65岁 2.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无外来含碘的食物下,水碘含量可用于衡量当地居民摄碘量,当饮水碘含量低于多少时,可有碘缺乏病的流行() A.<1μg/L B.<5μg/L C.10μg/L D.20μg/L E.50μg/L 3.当碘摄入量低于多少时可发生碘缺乏病的流行() A.5μg/d B.20μg/d C.40μg/d D.75μg/d E.150μg/d 4.下列关于砷"三致"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尚未见砷对人的致畸胎作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B.短期体外筛检实验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证明了砷具有较强的致突变作用 C.砷致人类癌症的内在理论基础是体细胞突变学说 D.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砷具有致癌作用 E.WHO已将砷定为确认致癌物 5.在下列症状中哪一条不是慢性地方性硒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毛发脱落 B.指甲脱落 C.皮肤湿疹 D.脚趾干性坏疽

E.运动障碍 6.下列哪种作物中含硒量较高()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蒜 E.黄豆 7.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明显增加一般在()A.6岁以后 B.16岁以后 C.26岁以后 D.36岁以后 E.46岁以后 8.下列哪种症状不是慢性砷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皮肤色素代谢异常 B.掌跖部皮肤角化 C.末梢神经炎 D.乌脚病 E.麻痹性震颤 9.在下列因素中哪一条不是克山病的致病原因()A.环境硒水平过低 B.柯萨奇病毒感染 C.营养素失衡 D.环境硒水平过高 E.真菌污染粮食 10.3价砷在机体内蓄积量较高的组织是()A.肝脏 B.毛发、皮肤 C.肺、脾 D.肠、胃 E.肾脏 11.不易受镰刀菌污染的粮食是() A.小麦 B.玉米

生物地球化学答案分析解析

1-2 Origins 1. How is the nitrogen cycle coupled (or linked) to the carbon cycle? In other words, how is the carbon cycle important in driving some components of the nitrogen cycle?氮循环跟碳循环的联系(1-8图) 总体来说碳循环为氮循环提供物质(分子骨架)和能量。植物吸收矿质态氮合成自身物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碳为其提供分子骨架以及氮吸收同化过程中需要碳为其提供能量。另外在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微生物都需要碳为其提供能量。因此碳氮循环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What is the average oxidation state of carbon in soil organic matter?土壤有机碳平均氧化态值1.11 3. Where does the energy (or electrons) that drive the process of denitrification come from?反硝化过程所需能量或电子来源1-12二价铁,硫,硫化氢 4. Where does the energy that drives the process of N-fixation by rhizobia bacteria on legume plants come from?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能量来源(1-15表)光能利用菌能量来源光照,无机营养菌来源无机营养,异养菌来源有机碳 5. Which form of nitrogen contains more energy for metabolic processes, NH4+ orNO3-? How did you make your decision?哪种形式的氮包含代谢更多的能量NH4+ or NO3-?为什么?NH4+ 1.10 因为NH4+是一种电子供体,NO3一般作为一种电子受体,还原性化合物(富含电子的电子供体)比氧化性物质含有较高的能量。另外一方面,NO3在被植物利用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转换成NH4+在用于有机质的合成,这一过程也需要一部分能量。 6. Rank the following electron acceptors in terms of the energy available to organisms when they are used in the oxid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有机碳氧化态生物可用能量电子受体排序(#1 = most energy; #6 = least energy)_2_ NO3 __6_CO2 _1_ O2 _4 Fe3+ _3_Mn4+ _5_ SO41-14

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890-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890-微量元素与生物 地球化学性疾病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概述 1、以下哪项不是碘缺乏导致的疾病() A、早产 B、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 C、亚克汀病 D、大骨节病[正确答案] E、单纯聋哑 2、以下哪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发育在高山严寒气候条件下() A、石膏型土 B、碳酸盐土 C、硅铁铝土 D、碎屑状土[正确答案] E、铁铝土 3、以下对地方病特征的认识,错误的是() A、有明显的地方性 B、与病区生产力水平,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密切联系 C、与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无关[正确答案] D、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呈阶段性 E、发病与微量元素的含量呈U型曲线关系 4、锌主要存在于人体的()中 A、骨骼 B、牙齿 C、肌肉组织[正确答案] D、甲状腺 E、造血器官

5、常量元素包括()种 A、7[正确答案] B、8 C、5 D、9 E、12 6、以下对石膏型土的认识,错误的是() A、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正确答案] B、土层浅薄,多石砾 C、碳酸钙在表层积聚,石膏和易溶盐在剖面中、下部聚集 D、发育在暖温带和温带干旱条件下 E、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7、以下对微量元素分布及代谢特点的认识,错误的是() A、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 B、体内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正确答案] C、在体内不能生成 D、体内各种元素之间在吸收、利用及功能上存在拮抗或协同等的相互作用 E、体内含量元素间比例变动不大 8、钴主要存在于人体的()中 A、造血器官[正确答案] B、牙齿 C、肌肉组织 D、甲状腺 E、骨骼 9、以下哪项不是人体的常量元素() A、钙 B、铬[正确答案] C、镁 D、钾 E、磷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汇总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 类或其它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 中缺氧,鱼类大量死亡。 4.溶解潜伏热:1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微米。 8.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 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区。 11.Salinity: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 气的速度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 终又回到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 为牧食链和碎屑食物链。 15.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 物质和栖息场所。 16.游泳生物:具有自主游泳能力和生物。即可以抵抗波浪而游动的生物。 17.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是研究生活在海洋中的生命有机体的科学。 18.归纳:由各个独立的观察结果而得到普遍性原理的过程。 19.演绎:从普遍性的原则推理出特定结论的过程。 20.大陆架:大陆边缘最浅的地方 21..熔化潜热:熔化潜热是指当物质加热到熔点后,从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时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 22.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23.表层流:在近岸区域自海面向下至1—3米水层的流动;在深海区域,自海面往下至10米 水层内的流动。 24.初级生产力:当自养生物生产的有机物多于其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时,净增 25.长的有机物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习题

[单选]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废弃物的排放 B.生物性病原体的传播 C.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 D.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少 E.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 [单选]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 A.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B.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 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D.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暴发流行 E.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 [单选,A1型题]目前我国预防地方性碘缺乏病的最主要措施是()。 A.增加食物中碘的比例 B.供给碘化食盐 C.多吃海带 D.提倡用碘油 E.改善居住环境 [单选]某地区有部分儿童出现智力低下,而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应重点考虑()。 A.汞中毒 B.铅中毒 C.砷中毒 D.碘缺乏病 E.氟中毒 [单选]对慢性砷中毒病人有效的解毒剂是()。 A.硫代硫酸钠 B.依地酸二钠 C.二巯基丙磺酸钠 D.氨基磺酸钠 E.碳酸氢钠

[单选,A1型题]预防人群碘缺乏病的最方便且实用的措施是()。 A.净化或更换水源 B.在饮水中加入碘盐 C.服用含碘药物 D.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 E.消除其他致甲状腺肿的物质 [单选]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化学性元素性地方病()。 A.克山病 B.氟斑牙 C.黑脚病 D.水俣病 E.克汀病 [单选]下列哪种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无关()。 A.P B.I C.Se D.As E.F [单选]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 A.区域内的传染病 B.自然疫源性疾病 C.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D.环境公害病 E.种族遗传性疾病 [单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下列()机关是被申请人。 A.委托的行政机关 B.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 C.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组织的主管机关 D.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受委托组织

生物地球化学作业

举例说明碳循环与气候反馈的过程和机理。 1.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碳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是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纽带。 1.1 全球碳库分布与碳储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温室气体“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或活动, 温室气体“汇”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物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全球碳循环的源与汇是以大气圈为参照系, 以从大气中输出或向大气中输入碳为标准来确定。全球碳源与碳汇分布极为普遍, 由陆地到海洋、由耕地到森林、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等都存在碳源与汇。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 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两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吨,相当于目前大气含碳量的2/3。 1.1.1 岩石圈中的碳 地壳岩石中平均含有0 .27 %的碳, 约有6 .55 ×1011 GtC , 其中73 %是以碳酸盐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以及泥质岩中碳酸盐矿物)和幔源碳的形式存在, 其余部分以石油、天然气、煤等各种有机碳形式存在。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过程中(如脱碳气、氧化、热裂解、微生物降解等), 碳以水溶气相、油溶气相、连续气相、连续液相等各种形式迁移或转化, 最终以CO2 等气体形式通过地下水、油(气)田、地热区、活动断裂带和火山活动不断地释放出来, 或者储存在沉积地层中成为CO2 气田。 尽管地质碳库是最大的碳库, 但其中储存的绝大多数的碳不参与全球的碳循环。除了人类大规模的矿产和燃料开采, 使岩石圈储存的碳得以释放, 并 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平衡外, 岩石圈的碳的活动一般只对地球的局部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引发区域的CO2 浓度升高)或者只会在较大的时间尺度内(千年以上)发生作用。 1.1.2 岩溶作用过程中的碳循环 岩溶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 全球陆地碳酸盐岩体碳库容量估计近1 ×108GtC , 分布面积为2 .2 ×107 km2 。碳酸盐的产生与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气候、水热和生物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它是过去全球碳循环方向和强度变化过程中被固化的部分。岩溶作用是岩溶水系统内可溶岩、水、空气、生物界面之间的地球化学场上能量、物质交换的表现及结果, 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存在CO2 -H2O -碳酸盐岩三相动态平衡过程。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是从大气中吸收碳的过程, 凝结钙华的过程是碳的排放过程。当大气中CO2 浓度降低时, 岩溶系统中将出现钙华凝结沉降, 并向大气中排放CO2 , 反之则吸收CO2 。在目前全球CO2 浓度普遍过高的状况下, 岩溶系统对碳的调节作用主要以吸收碳为主。 1.1.3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

黄河口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在河海划界中的应用

黄河口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在河海划界中的应用 Ξ 陈友媛1,高 丽1,杨应斌2,贾永刚1,高振会2 (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 2.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 为了寻找黄河口河海划界的科学依据,对影响黄河口河海划界的各种水文、地质、生物、物理、化学等要素进行了丰、平、枯水期的现场测定和室内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前学者经常采用的水文、地质、生物等指标具有划界的作用外,电导率、盐度、常量离子、硅酸盐等指标特征也具有很好的划界指示意义。综合各项科学指标的划界结果表明:黄河口河海划界在距离新滩油田浮桥A03站位以东的2~13.5km 处;其中水文指标和化学指标(盐度、常量离子、硅酸盐等)的河海划界在距离A03站位以东的9~10km 处;地质指标(地形法)在2km 处,地质指标(地貌法)在13.5km 处;生物指标法在7.5km 处;而重金属、有机物污染、有机碳等指标不宜作为河海划界指标。关键词: 黄河口;河海划界;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特征 中图法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5174(2008)042647206 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科学地提出河口河海划分指标,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科学的河海划界不是一个固定的断面,受制于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以前一些小河流河口以河流入海由窄变宽的口门断面作为分界线,大体是符合实际的[1]。但对自然情况复杂、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大河河口就不适用,于健等提出河口河海划分应以几何形态法为主要方法,以地貌法为辅助方法,其它方法作为参考使用[2]。目前公开发表的河海划界文献,以行政和管理等主观因素为主,而客观、详实的科学技术指标较少[3]。 世界河口分别有以盐度、地形、地貌、生物等因素下的定义,这反映了河口的复杂性[427],其实河口地区的化学过程在物质迁移和转化中也有明显的特征。本文为了寻找黄河口河海划界的科学依据,对影响黄河口河海划界的各种水文、地质、生物、化学等要素进行了丰、平、枯水期的现场测定和室内分析,目的是找出更具有代表性、实用性、稳定性、合理性和连接性的黄河口河海划界的科学指标。 1 黄河口的概况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渤海又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域之一,故黄河口是世界上淤进最快的河口地区之一[8]。黄河河道具有“大水带大沙”的特 点,其尾闾善淤、善决、善徒决定了河口地区的不稳定性[9]。黄河非汛期流量很小,潮区界约17km,潮流界为5~6km;汛期流量较大,潮区界约12km,潮流界为3~4km 。虽然黄河口是弱潮汐河口,但咸淡水混和类型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枯水季节为强混和型,洪水期为缓混和型[10]。黄河口的近口段介于潮区界与潮流界之间、河口段介于潮流界与口门断面之间、口外海滨即口门外浅海[1],其中河口段是淡水和海水的混合区,长度不过3~8km,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有明显的物理混和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测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组队对黄河口的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模拟黄河丰、平、枯水期(2004年11月,2005年5月,2005年9月)进行现场调查和取样分析。3个航次分别设置12个、8个、8个走航观测站位,自近口段的新滩油田浮桥A03站位开始,间距1~2km 左右,直到口门A01(距A03站位13~15km )以及口外海滨段水深相对较大的A012,A013站位。获取了表底层水文、常量离子、水质综合指数、营养盐、重金属、生物、有机物等资料,还调查了地质地貌情况,站位见图1。 3个航次的调查布点,样品的采集、保存、分析和评价均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包括: 《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1998);《海洋调查规范》 (GB12763291);《海水水质标准》(GB309721997);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2002);《海洋生物质量》 Ξ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海域办专项基金资助 收稿日期:2007209212;修订日期:2008202225 作者简介:陈友媛(19662),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环境研究与教学。E 2mail:youyuan@https://www.sodocs.net/doc/2e16058185.html,   第38卷 第4期 2008年7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PERIODIC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 38(4):647~652July,2008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7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思考题 1.土壤与岩石和生物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土壤肥力?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哪些? 3.土壤的基本组分有哪些?什么样的组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4.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各层有什么特点? 5.简述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差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6.说明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它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7.土壤温度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它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具有什么特点? 8.什么叫土壤胶体?它如何实现土壤的供肥和保肥功能? 9.解释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的含义。 10.什么叫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试述土壤缓冲作用的原理。 11.试述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2.什么是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试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其他性质的影响。 13.简述土壤养分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14.试述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内容。 15.试述土壤形成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成土过程。 16.试述世界十大土壤类型(土纲)的主要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向与问题。 17.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18.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季相和演替?演替有哪几种类型? 19.简述光、温、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0.简述水热条件和海拔高度与植被分布之间关系的一般模式。 2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 22.解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从热力学角度看,光合作用的生成物对于生态系统有何重要意义? 23.解释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分析全球各类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特征。 24.结合实例说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与转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十分之一定律”的含义。 25.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图解模型。 26.解释储存库、周转率和周转时间的概念。 27.简述氧循环的过程,并说明氧循环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 28.简述碳循环的主要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 29.简述氮循环的主要作用过程,并说明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30.简述磷循环的过程及其非闭合的性质,并说明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31.什么叫大地女神假说?它在解释地球表层环境形成与变化方面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2.什么叫生物多样性?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33.简述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地理分布和基本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关于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的研究

研究题目 关于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的研究 研究目的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同水层POC 的含量与组成差异很大。海水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密切,海洋生物既是POC的组成部分也是POC的重要生产者。 先行研究 近十几年来,海洋碳循环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海洋直接决定了大气二氧化碳作用下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有一半为海洋所吸收,吸收进入海洋的碳经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碳,或在海洋中循环,或被转化为其它形式的碳参与生物代谢,或形成颗粒物被最终埋葬,或重新被释放进入大气。本文从海水POC的组成,POC与生物作用过程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海洋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研究内容 1 POC的组成。 海洋POC可分为生命与非生命两部分。生命POC来自生物生产过程,包括微小型光合浮游植物,大型藻类以及细菌、真菌、噬菌体、浮游动物、小鱼小虾、海洋哺乳动物;非生命POC也称为有机碎屑,包括海洋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残骸、粪便等。不同海区POC的组成各不相同,对楚科奇海的研究发现,沉降的生命POC主要由粒径<330μm,以硅藻为优势的浮游植物(包括硅藻、甲藻、绿藻、鞭毛藻)、小型浮游动物(纤毛虫类、肉足虫类)和以桡足类为优势的大型浮游动物(桡足类、箭虫、腹足类、枝角类)组成幼虫)以及非生命的浮泥小颗粒、浮游动物粪便、蜕皮和桡足类残体组成。 2 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 海洋真光层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里的溶解CO2,通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颗粒态,即有生命的POC(大多为单细胞藻类,如硅藻等,粒径从几个到几十个微米),这些有机碳再通过食物链(网)逐级转移到更大的颗粒如浮游动物、鱼类等。未被利用的活体POC将死亡、沉降和分解,同时各级动物产生的粪团、蜕皮等构成了大量非生命POC 向下沉降。生活在不同水层中的浮游动物,通过垂直洄游也构成了POC由表层向深层的接力传递。另一方面,各种海洋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活动产生大量的DOC释放到水体中,这些有机物有一部分将被氧化降解而进入再循环,其余的将被异养微生物利用后通过微型食物网进

地表及海洋环境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_范百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综 述· 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Vol.32No.1,Jan.,2013 收稿日期:2011-12-01收到,2012-03- 05改回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 1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第一作者简介:范百龄(198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E-mai:fbl860726@126.com.通讯作者:赵志琦(1971-),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水岩作用过程的硼、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E-mail:zhaozhiqi@vip.skleg .cn.地表及海洋环境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范百龄1, 2 ,陶发祥1,赵志琦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摘 要:镁(Mg)是主要造岩元素,其地球丰度仅次于铁和氧。Mg几乎参与了地表所有圈层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随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Mg同位素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Mg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使其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主要就近几十年来Mg同位素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探讨。虽然,目前对Mg同位素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许多研究成果显示,Mg同位素具有很大潜力成为环境变化的新的指示工具。关 键 词:进展;Mg同位素; 地球化学;海洋和地表过程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13)01-0114- 07Advance of Geochemical Applications of Magnesium Isotop e in Marineand Earth Surface  EnvironmentsFAN Bai-ling1, 2,TAO Fa-xiang1, ZHAO Zhi-qi 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550002,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Abstract:Magnesium,whose Earth abundance is in the third place only after oxygen and iron,is one of the majorrock-forming elements.Magnesium takes a part in,almost,all geochemical,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ofdifferent spheres.Given rapid improving of analytical method of the multiple collector-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MC-ICPMS),Mg isotope will be used in a broad range of geochem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nearfuture.Due to its distinc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Mg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ing wider applicationperspectives in Marine and Earth Surface Environment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Mg stable iso-tope studies.In addi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are also discussed.Regardless of its earlystage,the most recent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Mg isotopes are potential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Key  words:advances;Magnesium isotopes;geochemistry;Marine and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作为生物营养元素的镁(Mg ),是地球上的常量元素,其地球丰度(1.6×105  mg/kg )仅次于铁和氧,Mg的克拉克值在2.4×104  mg/kg(陆壳)~4.3×104  mg/kg(洋壳)之间[1]。自然界Mg主要以硅酸 盐形式存在,主要矿物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等,也是白云岩的主要组成元素,并广泛参与生命活 动。Mg有三种稳定同位素:24 Mg、25 Mg、26  Mg ,相对丰度分别为78.99%、10.00%、11.01% [2,3] ,三者 的质量差达4%~8%,是相对质量差仅次于Li的 第二大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低温地球化学过程会产 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 4,5] 。目前报道的地球样品Mg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约6. 5‰(图1),天然样品的Mg同位素组成与其所经历的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受不同分馏机理的控制。Mg同位素作为 新的化学示踪剂, 已被用来探索宇宙事件[6~8] ,示踪古海洋环境[9,10],研究风化作用[11~13] 、石笋的形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_庄亚辉

第4卷第1~2期1997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 ersity of Geos ciences,Beij ing) Vo l.4No.1~2 Mar. 1997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 庄亚辉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摘 要 简要介绍了全球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新进展。首先说明几十年来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研究重点的转变,其次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这就是多层次地(时空及生态系统)进 行实验和数学模拟并外推至全球,比经典的循环研究要细致得多。经典研究往往只是将定位点 上的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区域甚至全球。最后有选择地阐述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领域(源、汇、 转化过程、测量方法、模式等)内的发展趋势与热点,其中主要有农业生态系统含碳、氮痕量气体 的源、遗漏的碳汇、碳、氮、硫、磷间的耦合作用、同位素丰度比及指示物的应用和氧化亚氮和甲 烷释放模式。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释放源 汇 传输及转化过程 痕量气体测定 过程模拟 CLC P593,Q14,P69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研究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土壤圈各储库之间的迁移和转化。除了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与通道的研究外,还包括其源、汇、通量、储库及模式研究〔1〕。在50年代以前,经典的元素循环是以自然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对象的〔2~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核试验引起人们对人工核素的全球沉降和迁移过程的关注。60~70年代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化肥、农药、洗涤剂和重金属的全球性污染。在国际科联环境科学问题委员会(SCOPE/ICSU)的倡导下,开展了全球碳、氮、硫、磷和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4~6〕。80年代以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以及其它许多的国际全球科研计划针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系列全球变化,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海平面升高、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等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均与元素循环有关,因此给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和新的研究内容,使元素循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7〕。1987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为此专门出版了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学术刊物,刊登此方面的新成就。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讨论碳、氮、硫、磷四个元素的一些新进展,分别介绍生物释放源、汇、转化传输机理、实验方法及模式的前缘内容、热点与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元素不重要。例如,人们已认识到卤素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氧循环(也就是水循环)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的。 ⒇ 收稿日期:1996-07-08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6-11-30 作者简介:庄亚辉,男,1930年生,研究员,环境化学博士生导师,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从事氮、硫氧化物的活化与转化以及碳、氮、硫痕量气体释放源的研究。 本研究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95~1997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跨学部项目、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及资源环境局重大科技项目基金资助。

湿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_姜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水文地貌条件下湿地土壤铁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指征(编号:40501030)和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WELF -2004-B -006)资助 湿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姜 明 1,2  吕宪国1 杨 青1 佟守正 1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 130012)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 要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干湿交替引起的氧化还原变化是湿地中最为典型、普遍的现象。铁作为湿地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物质,它的变化对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湿地中铁的时空分布及其转化规律,指出湿地铁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湿地铁循环在湿地土壤形成、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湿地的物质循环、环境指示等方面的效应;最后对湿地铁循环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效应;湿地中图分类号 S154.2 文献标识码 A 湿地是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变化的活跃地带,干湿交替是发生在湿地中的一种非常典型、普遍的现象。铁是主要的氧化 还原物质[1],铁的变化对湿地中的氧化还原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2,3]。在湿地氧化还原物质研究中,对于氮、碳、硫等元素研究广泛,而铁锰等金属离子研究较少[4~8]。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GBP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 HDP )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P )三大计划提出了碳“汇”和碳通量的时空分布及碳循环动力学研究的科学需求,铁循环影响了碳的源汇过程[9~11];国际水文计划(I HP )第六阶段计划(2002年至2007年)也明确提出加强河床和湿地的金属监测及研究的任务,其中湿地铁循环对重金属、营养物等具有重要的吸附解吸作用,从而对湿地环境过程产生影响,因而在这些研究计划中应该重视湿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碳、氮和营养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 [12~14] 。 1 湿地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特征 1.1 湿地铁化合物的划分及其循环过程 根据矿物学结合胶体化学观点,湿地铁化合物可以在形态上划分为游离氧化铁、无定形铁。早在1877年,Bemmelen 用矿质酸和碱液溶解土壤中的氧化铁和其他胶体物质,1922年Tamm 建议应用草酸 铵缓冲液来分离无定形铁,1950年Deb 开始应用连二亚硫酸钠为还原剂测定游离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在广为采用的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 酸钠提取法(DCB 法)[1] 。湿地中的铁化合物还可以按照化学方法分为高价态和低价态,这种价态划分对于湿地研究十分重要。但铁化合物的区分在技术上非常困难,同时在提取过程中防止低价铁的氧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更多的采用H 2、N 2以隔绝空气的淋洗法,但由于装置复杂、淋洗速度不快,也有一部分低价铁被氧化,因此低价铁的区分及测定仍需改善。 湿地干湿交替、氧化还原过程的反复进行,引起湿地土壤中氧气含量、有机物质含量以及微生物作用过程发生改变,这些过程引起湿地铁的价态改变,导致了湿地铁的氧化沉积与还原溶解(见图1)。受干湿交替影响,许多湿地植物发展了高孔隙的通气组织[15],因此导致根部氧气得以扩散到土壤溶液中,这个过程加强了湿地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影响了湿地中的铁循环,同时在湿地植物根部形成锈斑,包括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水稻(Oryza sativa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等[14,16,17],其中水稻田每年约有500kg hm -2锈斑形成[15]。1.2 湿地铁循环特征 湿地铁循环研究中,人工湿地水稻土方面较早且深入。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水稻土 第43卷第3期土 壤 学 报 Vol .43,No .32006年5月 ACT A PED OL O GI CA SI NICA  May ,2006

2018生物地球化学考试复习真题

生物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1.判定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标准?(同时满足) (1)所有植物缺少便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不可或缺性) (2)作用具有专一性,只有供给该元素才能得到改善(不可替代性) (3)必须直接参与到植物营养(代谢作用) 大量元素:C、H、O、N、P、K、Ca、Mg、S 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 2.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1)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大体为由北而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2)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质保留于土壤中;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较少。 (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①养分较完全 ②促进养分有效化 ③提高土壤保肥性 ④提高土壤缓冲性 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①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②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 ③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含C平均为58%)。 3.腐殖质的作用?(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合成的成分结构复杂且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在土壤有机碳库和环境中的作用(是陆地土壤和海洋最重要的有机碳库) ①降低农药残留危害:土壤对农药吸附的74%取决于HA和FA,尤其是FA。农药被吸附后有效率降低,并加速分解。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 ②与某些重金属形成水溶性络合物,随水排出土体,减少危害和污染;或与某些重金属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限制植物的吸收。 (2)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作用 ①土壤N、P、S和微量元素的储存库 ②增加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 ③土壤良好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提高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并改善土壤耕性 ④提高植物生理活性,促进根系的养分吸收、运输,促进种子发芽,根和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