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物理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题目: 能源与能量转化

一、实验案例 - 热能转化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不同物质的热能转化过程,了解热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换。

实验材料:

烧杯、水、温度计、铁片、蜡烛、风扇、矿泉水瓶。

实验步骤:

1. 将烧杯中装满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2. 点燃蜡烛,在烧杯上方悬挂蜡烛,将烧杯放在一旁。

3. 等待片刻后,再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4. 使用风扇吹向烧杯中的水,观察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5. 将铁片加热并放入矿泉水瓶中,观察瓶内水的起泡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安全,注意火源和电源的使用。

- 对于温度计的使用需小心轻放,以防损坏。

- 在实验中如有不明现象或问题,应及时向老师请教。

二、探究案例 - 高效能源利用

任务:

大型电力公司生产的燃煤发电厂效率只有30%左右,你作为一名物理专家,被安排研究如何提高发电厂的效率。

解决方案:

1. 研究并掌握现有发电厂的工作原理和存在的问题。

2. 提出建议,例如改进锅炉燃烧系统、利用余热、优化蒸汽循环系统等方式,以提高发电厂的效率。

3. 编写工作报告,详细阐述提出的改进方案和预计能够提高的效率。

4. 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报告,寻求支持和合作。

注意事项:

- 在报告中不妨引用相关的物理理论和实验结果,以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 保持谦虚和客观的态度,尽量避免使用太多科技术语,以便相关管理人员理解。

- 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请与所在单位或学校保持合作和沟通。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大赛优秀案例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大赛优秀案例 优秀案例1:制作简易电磁铁 材料:铁钉、铜线、电池、开关、铁块 步骤: 1. 将铜线绕在铁钉上,形成线圈。 2. 将线圈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开关。 3. 将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4. 将铁块放在线圈的中间。 5. 打开开关,观察铁块是否被吸引住。 原理: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的磁场使铁块受到吸引力,形成电磁铁。 优秀案例2:制作简易水力发电机 材料:塑料瓶、水管、水龙头、发电机 步骤: 1. 将塑料瓶底部切开,制作成水轮。 2. 将水管连接到水龙头和水轮。 3. 将发电机连接到水轮上。 4. 打开水龙头,水流经过水轮,驱动水轮转动,从而产生电能。 原理:水流经过水轮,水轮转动驱动发电机转动,通过磁场与线圈的相互作用,产生电能。 优秀案例3: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材料:黑色水箱、玻璃罩、水管、水龙头 步骤: 1. 将黑色水箱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2. 在水箱上部安装玻璃罩,形成温室效应。 3. 将水管连接到水箱底部和水龙头。 4. 打开水龙头,冷水经过黑色水箱受热,变为热水。 原理:太阳光照射到黑色水箱上,黑色吸热,使水箱内的水温升高,从而实现太阳能热水的利用。 优秀案例4:制作简易电磁感应器 材料:铜线、铁芯、电池、灯泡、开关 步骤: 1. 将铜线绕在铁芯上,形成线圈。 2. 将线圈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开关。 3. 将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4. 将灯泡连接到开关的另一端。 5. 将铁芯靠近线圈,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原理:当铁芯靠近线圈时,由于电磁感应的作用,产生的感应电流使灯泡亮起。 优秀案例5:设计简易测温仪 材料:热敏电阻、电池、电压表 步骤:

八年级物《光现象》作业设计

《光现象》作业设计 一、单元作业概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的内容是《光现象》,主要有五节内容组成。有关光的各种现象在日常生活都很常见,但大部分学生司空见惯了,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探究的。因此本单元的作业主要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出发,联系课本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动手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作业安排上主要分为:课前预习作业、基础练习、拓展提高练习、课外实验作业、探究性作业等。 二、案例征文 (一)学科核心素养细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及作业练习,以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对光的本质(光是一种能量)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2、通过对常见光学现象的解释,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3、通过本章的几个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通过课外的小实验或者小制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 (二)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章的核心概念是光的特性,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路径、光速、反射规律、折射规律以及光的色散。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物理学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但是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因此本单元的目标,我们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知道、理解并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速的大小、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2、

通过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等试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探究过程中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处理问题并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三)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本章共五节内容,课时上共安排六个课时,其中第一、二、四、五节均一个课时,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两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有生活中常见现象导入,再有老师讲解比较基础的内容,有探讨必要的内容有小组合作讨论,再得到正确答案。在上课过程中,穿插有课堂作业的基础练习部分,通过这些基础练习,学生均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拓展提高部分的练习在课下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任务量,又提高了优等生的水平。实验课型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得出结论。再有教师提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全班各抒己见,共同解决。课外布置实验作业或者探究作业。 (四)作业具体内容设计 课前预习作业:1、观察光在不均匀的糖水中是怎么传播的?2、用镜子观察背后的家人,看看他们是否能看到自己?3、观察镜子中 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观察水中的筷子?查阅海市蜃楼的有关资料。5、查阅有关彩虹的知识。 基础练习和拓展提高练习主要以练习册为主。 课外实验作业:本章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的课外实验作业主要以重现生活场景为主,比如我们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彩虹重现的实验、制作潜望镜等。 探究性作业:通过观察凸面镜、凹面镜,探究它们的成像特点,并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对比。 课前预习作业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来解释现象。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初中物理大单元 大单元:力学 课时数:6节课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1教学目标: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掌握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1课时) 活动1:引入力学概念,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背景和历史。 活动2: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运动或停止运动。 第二课: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1课时) 活动1: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正式定义和表述。 活动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第三课: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1课时) 活动1: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活动2:讨论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行为。 第四课:斜面上的力和运动(1课时) 活动1:介绍斜面上的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斜面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并分析力的作用。第五课: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 活动1:详细讲解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2: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六课:总结和评价(1课时) 活动1: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活动2: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报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 ●教学手段:讲解、示范、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报告和总结报告评价。4教学资源准备: ●物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实验设备与材料:水平面、斜面、滑轮等。 ●实验记录表和总结报告模板。 5教学拓展和延伸: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拓宽物理知识面。

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初中物理

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初中物理 案例一------延伸课堂、温故知新 作业应该是教学的延伸,作业应为加深课堂教学内容服务,和教学内容平滑过渡,不应当出现课堂内容简单而作业难度较大的情况。例如侧机械效率数据如下 (1)将上题补充完整 (2)通过计算分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这道作业布置后,大部分学生能按时交上来且作业完成质量较高。这是因为课堂上通过探究已经将前四项数据测出,且也有助于后三项计算方法。作业只改了数据学生只按部就班,结论得出较容易本题涉及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案例二------流行元素,接轨现实 布置作业要贴近学生的年龄,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常常是流行元素的拥护者。流行元素中

可以挖掘出许多和物理知识有关的话题,就像我们经常拿诗句和歌词作为例子用物理的某些规律来解释一样。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阳光的、积极向上的元素,并且适时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些东西使学生对题目感兴趣乐意去做这种作业,同时学生可以举出许多相关的例子,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也避免了同一类型题目的反复操练,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例如我们在讲声音这一节时,我出这样一道题目:多位歌星共同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最近在网络上被某网友实现个人“翻唱”,他抓住这些歌星声音的特征,让人们听起来就如同歌星真人演唱的一样。从我们物理的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会认为他唱得“像”,是因为她模仿了这些歌星的()选项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主张量力而行,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着手,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分层次作业,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个性化发展。 案例三-----分层作业,各取所需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学习能力弱、学习能力中等和学习能力强三个不同层次的组。布置作业时老师自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 标题:电路中的电流探究 一、设计背景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学生对于电流的概念可能仍存在模糊和抽象的理解。因此,本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结合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深入探究电流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二、设计目标 1.理解电路中的电流是电荷的流动。 2.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各类电流相关问题。 3.了解电流对电路中元件的影响。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 1.实验材料准备 (1)直流电源 (2)电流表 (3)电阻箱(可变电阻) (4)连线材料(导线、电池夹等) 2.实验步骤 (1)将直流电源与电流表以及电阻箱相连,形成一个简易的电路。 (2)将电阻箱设定一个较小的阻值,如10欧姆。

(3)打开电源,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4)逐步增大电阻箱的阻值(20欧姆、30欧姆等),分别记录电流表 的读数。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电流表的读数对应不同电阻值。 2.制作一张数据表,列出电流与电阻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电流 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讨论和问题引导 1.讨论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验证是否符合欧姆定律。 2.探讨当电阻值增大时,电流会如何变化的原因。 3.引导学生思考,当电阻值为零时,电流表读数是否会变成最大值? 4.提出实际问题,例如为什么在房屋用电中会有导线过载? 六、实验延伸 1.把实验设计中的直流电源换成交流电源,观察实验结果是否有差异。 2.在固定电阻值的情况下,增大电源电压,观察在电路中的电流变化 情况。 3.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探究电流对电路中灯泡光亮度的影响。 七、实验总结与反思 1.总结电流的概念和电流对电路中元件的影响。 2.总结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案例旨在帮助初中物理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大单元中的 相关知识和技能,具体目标如下: 1. 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实验,理解能量、力、 运动等基本物理概念; 2. 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问题的 能力; 3. 培养实验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 察的能力; 4. 提高物理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思维解决日常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案例涵盖了初中物理大单元的核心内容,包括: 1. 力学:重点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定律等内容; 2. 动力学:重点讲解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匀加速运动、自由落体等内容; 3. 能量:重点讲解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功和机械效率等内容;

4. 波动:重点讲解波的基本概念、波速、波长、频率等内容; 5. 光学:重点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内容; 6. 电学:重点讲解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演示教学:通过展示实验、示范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物理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3.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就物理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 5. 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呈现物理概念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本教学设计案例按大单元的不同内容进行分节,介绍每个小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为教学过程的简要描述:

“双减”作业设计初中物理优秀作业设计案例

《大气压强》作业设计 学段:初中八年级 学科:物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作业设计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推理的探究过程,从 而证实大气压强确实存在,而且还很大,并能运用所学过的 液体压强知识间接地找出求大气压强值的方法。 2、亲历大气压强值的测量过程,通过猜想根据猜想 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探究大气压强值的测量方法,结合所 学过的液体压强特点和公式找出求大气压强值的数据

元素,导出大气压强值的计算公式。 3、学生在完成这个开放性作业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 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二、作业内容 大气压强 一、想一想做一做 你能举出儿个实例或者做几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或否定大气压强 的存在吗? 二、大开脑洞 你能找出测量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吗?给你提供哪些数据元素?你 就能够测出大气压值 三、效果分析 作业一:想一想,做一做。 亲自动手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双减”优秀作业设计)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优秀案例2篇

【“双减”优秀作业设计】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优秀案例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段:八年级学科:物理【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作业设计目标】 1. 能与同学合作,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法测量石块和牛奶的密度。 2.能与同学合作,熟悉规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量石块和牛奶的密度。 3.能独立分析数据,正确的计算出石块和牛奶的密度。 【作业内容】 根据提供的器材写出实验方法,并写出石块和牛奶的密度表达式。 1. 测石块的密度 1)器材:天平、量筒、石块、足量的水 方法: 石块的密度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2)器材:天平、石块、空瓶、足量的水 方法: 石块的密度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3)器材:石块、天平、塑料杯、记号笔、足量的水方法: 石块的密度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2.测牛奶的密度 1)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牛奶 方法: 牛奶的密度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2)器材:天平、空瓶、牛奶、足量的水 方法: 牛奶的密度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3)器材:天平、塑料杯、记号笔、牛奶、足量的水方法: 牛奶的密度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3.你还能想到其它方法测石块和牛奶的密度吗?如果有,写出器材、方法及表达式。 【实施过程与策略】 1. 全班分成6——7人一组,全班分成8组,选一名领导能力、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同时选取3名同学为观察员,2名同学为记录员。 2.将作业内容分配给组长,要求集小组的智慧完成作业,每组上交一份作业即可(如图1)。教师进行批改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出现误差的步骤、及密度表达式的书写是否正确,最后选出最佳方案。 3.提供最佳方案的小组同学,利用课间操时间进行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使用器材,操作实验步骤,及时掌握实验情况交流反馈。教师全程录制视频,后续进行剪辑,以便播放给其他小组同学,实现数据共享。 4.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见视频1)后,独立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确计算出石块和牛奶的密度(如图2)。 【效果分析】通过实验,学生在知识方面都有所收获,同时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中合作的必要性,除了在本小组范围内进行了分工合作外,不同的小组完成操作,实现各组的数据共享,感受了合作在获取数据中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从分组确定实验方案到进行实验,独立处理实验数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动脑、动手、合作交流,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发展。

八年级物理下册作业设计案例第九章大气压强

八年级物理下册作业设计案例第九章大气压强 一、设计内容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作业的减量增质对作业的功能价值、设计要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认为作业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规律。本文将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的课时作业设计为例,展示“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设计实践路径。 二、设计类型 (一)预备性作业:为学生接受知识做准备 预备性作业应考虑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与后续课程做准备,但不同于传统预习作业大多是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填空,只是简单的填字游戏而已。预备性作业可以设计比较简单有趣的课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将活动体验代入课堂,有利于后续课堂的进行。 在《大气压强作业设计》中,预备作业为《寻找大气压》,内容为“请你参考网络资源,利用身边的常用物品,设计一个能显示大气压存在的简单实验,有条件的可以拍摄视频在课上进行展示。” (二)基础性作业:为学生掌握基础做巩固 基础性作业应考虑为学生掌握课堂已学知识进行适当的练习和巩固,作业设计应突出基础性,强调人人过关,对重要知识应该全覆盖,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但需要注意题目设置不应过多,避免

重复性和简单的机械记忆,同时还要把握题目的难度,杜绝出现偏怪难现象。 在《大气压强作业设计》中,课堂作业的“基础过关”部分,只涉及《大气压强》一节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1)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2)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托里拆利实验;(4)知道自制压强计的原理。 (三)拓展性作业:为学生提高能力做引导 拓展性作业应考虑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迁移。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气压强作业设计》中,课堂作业的“巩固提升”部分,考查学生的应具备和提升的学习能力:(1)大气压的应用提升;(2)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3)测量大气压的其他实验。 (四)创造性作业:为学生应用所学做平台 创造性作业应考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在课堂以外来解决问题,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创造作业设计应具有综合性,培养学生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应用所学的平台。 在《大气压强作业设计》中,课后作业为《测量大气压》,内容为“请你参考网络资源,利用身边的常用物品,设计一个能测量大气压的简单实验,并撰写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包括:1、实验原理;2、实验方法;3实验步骤;4实验结果;5、误差分析。”

崔成林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崔成林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的波动性理论,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的规律等。 教学内容: 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 2.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球面镜和透镜的原理和应用 4. 光的波动性理论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光相关的图片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并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Step 2:学习光的反射 2.1 学习反射的概念和原理 2.2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 2.3 进行一些实例分析和计算练习 Step 3:学习光的折射 3.1 学习折射的概念和原理 3.2 学习光的折射定律

3.3 进行一些实例分析和计算练习 Step 4:学习球面镜和透镜 4.1 学习球面镜和透镜的概念和原理 4.2 学习球面镜和透镜的焦距、放大率等基本概念 4.3 进行一些实例分析和计算练习 Step 5:学习光的波动性理论 5.1 学习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电磁波理论 5.2 通过实验和案例学习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Step 6:小结与评价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简要回顾,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和 复习任务,进行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建议: 1. 邀请科学家或专家到班级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光的现象和理论,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球面 镜和透镜的制作等。 3.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发现和解释身边的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单元作业设计案例研究

初中物理单元作业设计案例研究 简介 本文档旨在研究初中物理单元作业设计的案例,并提供几个实例以供参考。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案例一:力的作用 内容 本次作业设计的主题是力的作用。学生需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 设计 1. 学生们将根据指导书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们将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方式; 3. 学生们将编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以及总结和分析能力。 案例二:简单机械 内容 本次作业涉及到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设计 1. 学生们将制作简单的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感受机械的工作原理; 2. 学生们将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简单机械的作用和应用领域; 3. 学生们将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和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

1. 了解简单机械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简单机械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3. 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案例三:热学 内容 本次作业涉及到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数 据处理,探究热的传导、扩散和辐射等相关现象。 设计 1. 学生们将进行不同实验,如传热实验、物体热平衡实验等, 收集实验数据; 2. 学生们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 3. 学生们将绘制实验结果的图表,并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目标 1. 理解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探究热的传导和辐射等相关现象;

电功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电功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单元,它涉及到电能、电功率等概念,以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等知识。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知识,掌握了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能够应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学生能够掌握电功率的单位,并能够进行换算。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4.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应用,了解电功率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 2.教学难点: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知识,引出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 2.讲解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换算。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 4.应用实践: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电功率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 6.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搜索,了解更多有关电功率的知识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知识、实验探究、应用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了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通过实验探究和应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深入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及案例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及案例 摘要:物理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知识都需要通过作业进行巩固和 延伸,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实施,部分教师为了更好的执行和贯彻该政策,直接取消了学生的作业,作业的取消虽 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吸收,为此,物理教 师应该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在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作 业进行有效性设计,并附有相关案例。 关键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亦或者是 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此,既能 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实现了学以致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 师要给学生布置和设计出科学、有效的作业,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对作业内容和作 业形式感兴趣;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使得学生既能产 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又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对于双减政策的解读还存在着些许误区,部 分教师认为想要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就需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所以,有些 教师不仅缩减了教学内容,还取消了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 学习仅仅停留于表面,严重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效率。作业可以让教师更好的了解 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 得学生可以将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因此,物理教师要对作业 进行科学有效的布置,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一)应遵循趣味性原则

物理单元作业设计参考样例

物理单元作业设计参考样例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建议: ●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力的表示方法,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本知识。本章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本章首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概括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第一节);然后介绍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第二节)。在此基础上,第三、第四,第五节分別介绍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跨入力学世界的大门。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于“力”,既熟悉又陌生。虽然在平时的生活、生产中经常谈到力,但这时的知识只是关于力的“前概念”和经验性认识。其中有一些是基本正

确的,也存在不少不合理的观念。因此学生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通过联想与结构,方便开展较为专业的知识学习。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能结合具体问题描述力的作用效果;能通过生活中情境总结归纳力的初步概念,发展他们的初步概括能力。 2.了解力的三要素,能使用示意图描述力,体会“力的示意图就是对抽象的力的一种形象直观的描述方法”。 3.通过常见事例并结合实验了解弹力;能在常见的力现象中,指出哪些力是弹力。 4.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能说明重力产生的原因。 6.能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简单现象。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单元作业设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具有自主选择性、不同形式的内容作业,注重基础性和评价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所设计的拓展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力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所设计的巩固型作业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确定本单元的知识系统,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物理概念理解程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一提升,全面实现学科素养的目标。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作业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作业设计 目录 一、单元题目 (1) 二、单元教材简析 (1) 三、单元教学目标 (1) (一)知识与技能的认识 (1) (二)过程与方法的了解 (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四)学科理念搭建的和学科素养的养成 (3) 四、单元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 (3) 第一节温度 (一)课堂作业 (3) (二)课后作业 (4) 基础训练 (4) 能力提升 (6) 课后实践 (7)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一)课堂作业 (9) (二)课后作业 (11) 基础训练 (11) 能力提升 (13) 课后实践 (14)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一)课堂作业 (15) (二)课后作业 (17) 基础训练 (17) 能力提升 (20) 课后实践 (21)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一)课堂作业 (23) (二)课后作业 (25) 基础训练 (25) 能力提升 (27) 课后实践 (28) 单元小测 (29)

《物态变化》单元作业设计 学段初中年级八年级 一、单元题目:第三章《物态变化》 二、单元教材简析 三、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温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本章是学习热学的基础,本章的选材注重从与日常生活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一)知识与技能的认识 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2.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5.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6.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 7.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8.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9.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的了解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通过探究实验,是学生了解图象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3.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图象的物理含义。 4.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团结合作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