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7.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9.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10.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翻译: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

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11.士别三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2.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13.高山流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翻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14.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5.曾子杀彘(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16.黄粱一梦

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

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翻译: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 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 ..听其所为? 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肆: 2.翻译句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七、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 ..而止()(4)执所书.问曰()(5)诟.其侄曰() 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八、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②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 ..()(4)寡人闻命 ..矣。()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第二十一课时,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学习感悟其中的道理 2,积累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言文常见语法现象。 课堂笔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 )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 )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 )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 )者,先自度(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 )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涸辙之鲋

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1、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2、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3、高山流水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文言文成语故事

1、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连粥也不喝一口,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启示: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话题一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 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 B. 芒芒然归.(回来) C.谓.其人曰(对……说) 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030六年级上册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契qì:用刀刻。、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矣:了。、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之:指“剑”。、坠:落。、求:寻找。、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舟止,止:停止。 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词语注释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矣]累极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守株待兔 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词语注释 株:树桩。触:撞到。走:跑。折:折断。因:于是,就。释:放,放下。耒lěi:一种农具。冀:希望。复:

成语典故文言文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少(sh4o):小时候。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⑥戒:警告。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完整版)成语故事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遂自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遂自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公移山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初)

. 1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一、解释文中字词: ①喧(xuān):通“”,。②裂:。 ○3引: 4 有所失: 5 诵: 6 辍然: 7 何为:8 自是: 9 喧:10 戒:11 .方: 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 【乃】【嬉】 【贾(gǔ)人】【炫卖】

. 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 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 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 2.绩: 3.以刀: 4.故: 5.子: 6.斯: 7.立:8.是以:

中考语文文言文成语故事.doc

成语故事 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文言文阅读原文与译文文本(成语故事)(四十一)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本(四十一) 爱屋及乌 原文: 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般奈何?”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译文: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 “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下人。大王你看怎么样?” 一字之师 原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

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画饼充饥 原文: 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译文: 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按图索骥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ǎng)蛈(tiě)日蹄如累麴(qū)”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含译文、注释、寓意、练习】

6年级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1)[诵]背诵。少(sh4o):小时候。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⑥戒:警告。⑦自是:从此。 翻译: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二)铁杵磨针 [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翻译: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三)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翻译: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大姓()偿()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话题一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 B. 芒芒然归.(回来) C.谓.其人曰(对……说) 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成语故事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7.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10.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11.刮目相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