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国内水厂在处理低浊度原水时,絮凝反应一般采用铝系或铁系无机絮凝剂[1]。铝盐水解过

程产生的矾花大,絮体卷扫和夹杂作用明显,工艺路线成熟[2]。但铝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温

度低时投药量较大,且铝盐作为混凝剂有时会使出厂水中铝含量增加[3],对人体造成毒害。铁

盐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受温度影响小、絮体对微生物的亲和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4]。

低浊度水因含有的颗粒数量少,颗粒发生碰撞的几率降低,容易产生絮凝体较小、不易沉降

等问题[5]。为提高沉淀效率,节约制水成本,通常投加生石灰[6]、聚丙烯酰胺[7]、活化硅酸[8, 9]等助凝剂来提高混凝效果。

某水厂原水为低浊度的水库水,考虑采用絮凝、沉淀、过滤及消毒的常规工艺进行处理,为

确定合理的絮凝剂投加量及助凝剂,需进行絮凝试验。笔者根据低浊水的特点,以氯化铁为絮凝剂,投加氢氧化钠来确定反应的最佳pH,并进一步确定氯化铁的最佳投加量,最后考察了聚丙烯酰胺、高岭土和硅藻土的助凝效果,旨在找出适合低浊、低碱度水的助凝技术,以服务于工程实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原水水质。主要水质指标:色度<15度,浊度2~4 NTU,pH为6.5~7,高锰酸盐0.9~1.2 mg/L,无异臭、异味。

(2)絮凝试验条件。在MY3000-6六联搅拌器上进行静态烧杯试验,参数根据水厂絮凝池设计

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3)试验方法。分别取若干1 L水样置于1 L烧杯中,用1.0 mol/L的NaOH溶液调节水样pH,投加10 g/L的FeCl3作为絮凝剂,并分别投加高岭土、硅藻土、PAM溶液(1 g/L)作为助凝剂,

将其置于六联搅拌机上,按上述絮凝试验条件进行试验。

(4)分析方法。pH使用HQ30 d型pH计(美国哈希公司)测定;浊度使用DR890浊度仪(美国哈

希公司)检测;肉眼可见物由直接观察法检测;嗅和味由嗅气和尝味法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pH对絮凝效果有较大影响。Mingquan Yan等[10]利用CaO调节原水pH,再配合低盐基度聚

合氯化铝处理低碱度水,可大大提高对天然有机物和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王桂荣等[11]先加入适

量氢氧化钠调节原水pH,再加入聚合氯化铝,可大幅降低出水浊度,形成的矾花较大且密实,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试验中水样pH约为6.9,水温18 ℃,初始浊度约为2~4 NTU。FeCl3投加量为3.6 mg/L,

投加NaOH溶液调节原水pH,按表1参数进行絮凝沉淀试验。不同pH下的絮凝沉淀效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pH为7.0时烧杯中产生的絮体颗粒极为细小,絮凝效果较差;pH为8.0、9.0时则有大量肉眼可见的絮体产生并存在大粒径矾花,絮凝效果明显较好。由此可见原水pH对FeCl3的絮凝效果有一定影响,考虑到pH调至9.0时NaOH溶液投加量较大,故絮凝试验最优pH 取8.0。

2.2 FeCl3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3.02 NTU,调节pH至8.0,不加入助凝剂,以FeCl3溶液为絮凝剂,投加量取1.2~4.0 mg/L,在一定水力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静置15 min,考察FeCl3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FeCl3投加量<1.6 mg/L时,无矾花产生;当投加量为

1.8~

2.6 mg/L时,每只烧杯内均有矾花产生,但颗粒粒径普遍偏小;投加量在2.8~

3.0 mg/L时矾花明显增多,但颗粒粒径偏小;投加量在3.2~3.8 mg/L时矾花多而密实,粒径较大。投加量超过3.8 mg/L后矾花数量无明显增加,但出水浊度有所上升,且色度明显上升;投加量>5.2 mg/L后出水色度>50度,呈淡红褐色。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FeCl3溶液的最佳投加量为3.2~3.8 mg/L,此时最小剩余浊度为0.73 NTU,浊度去除率为75.8%。

2.3 高岭土投加量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为提高FeCl3的絮凝效果,采用当地常见的高岭土作为助凝剂。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2.21 NTU,水温18 ℃,pH调至8.03,FeCl3投加量为3.6 mg/L。改变高岭土投加量进行试验,取上清液测定剩余浊度,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高岭土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高岭土投加量的增大,剩余浊度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加,高岭土最佳投加范围为3~4 mg/L,投加3 mg/L的高岭土时最小剩余浊度为0.55 NTU,浊度最大去除率为75.1%。试验中,投加高岭土后矾花的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矾花颗粒较大,但投加高岭土与不投加高岭土的剩余浊度无显著性区别。

2.4 硅藻土投加量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2.35 NTU,水温18 ℃,pH调至8.08,FeCl3投加量为3.6

mg/L。以硅藻土为助凝剂,投加量为0.5~3.0 mg/L,测定上清液的剩余浊度,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硅藻土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硅藻土的逐渐投加,剩余浊度先减小后逐渐增加,硅藻土最佳投加量为2 mg/L,相应的最小剩余浊度为0.57 NTU,浊度最大去除率为75.7%。试验中,投加硅藻土后矾花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矾花颗粒粒径较大,但投加硅藻土与不投加硅藻土的剩余浊度无显著性

区别。

2.5 PAM投加量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2.72 NTU,水温18 ℃,pH调至8.0,FeCl3投加量为3.6 mg/L。以PAM为助凝剂,其投加量为0.1~0.4 mg/L,测定上清液的剩余浊度,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PAM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PAM最佳投加量为0.2~0.3 mg/L,综合矾花产生情况,PAM最佳投加量取0.2 mg/L,相应的最小剩余浊度为0.35 NTU,最大浊度去除率为87.1%。试验中投加PAM后矾花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矾花颗粒粒径较大,且剩余浊度进一步降低。

3 结论

(1)原水浊度为2~4 NTU时需调节pH,pH为8.0时絮凝效果最好。

(2)在最佳pH下,FeCl3的最佳投加量为3.2~3.8 mg/L,此时絮凝沉淀后出水浊度最低可达0.73 NTU,色度在10度以下。

(3)在絮凝反应过程中投加高岭土、硅藻土和PAM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投加PAM后浊度去除率最大,效果最好,推荐使用PAM作为助凝剂。(文章来源: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混凝沉淀法处理高浊度废水

设计实验一混凝沉淀法处理高浊度水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混凝沉淀法处理高浊度废水实验,了解混凝的现象和过程,混合及反应的作用,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素。 3、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本实验需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 二、实验原理及意义 混凝沉淀法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的微小悬浮固体和胶体杂质。大颗粒的悬浮固体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而下沉,可以用沉淀等方法除去。但是微小粒径的悬浮固体和胶体,能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即使静置数十小时以上也不会自然沉降。这是由于胶体微粒及细微悬浮颗粒具有“稳定性”。 胶粒在水中受几方面的影响:①由于胶粒带点现象,带相同电荷的胶粒产生静电斥力,而且ζ电位越高,胶粒间距越近,胶粒间的静电斥力则越大;②受水分子热运动的撞击,微粒在水中做不规则的运动,即“布朗运动”;③胶粒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引力——范德瓦耳斯力。因此,胶体微粒不能相互聚结,而是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使胶粒不能相互聚结的另一个因素是水化作用。由于胶粒带电,将极性分子吸引到它的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水化膜同样能阻止胶粒间相互接触,但是水化膜是伴随着胶粒带电而产生的,如果胶粒的ζ电位消除或减弱,水化膜也就随之消失或减弱。 混凝沉淀法是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来破坏细微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体系,使其聚集形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然后再通过在重力沉降法予以分离的过程。其机理归结起来,可以主要认为是三方面的作用。压缩双电层作用:在水中投加电解质——混凝剂,能消除或降低胶ζ电位,从而使胶粒碰撞聚结,失去稳定性,脱稳的胶粒相互聚结,称为凝聚。吸附架桥作用:混凝剂溶于水后,经水解或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性结构,可被胶体微粒所强烈吸附,形成肉眼可见的粗大絮凝体,此为絮凝。网捕作用:混凝剂水解而形成沉淀物过程中,能卷集,网布水中的胶体等微粒,使胶体粘结。上述产生微粒凝结现象——凝聚和絮凝总称为混凝。

方案-景观水处理方案(同济大学).

景观河道 水处理 方案 (草案) 上海同济大学环境学院 2005-4-26 一业主的有关要求 1 工程概况及现场条件 1.1人工湖及景观河道总水容量约为7200立方米。 2 工程承包范围 2.1水处理工艺路线设计图(气浮工艺)。 2.2机房内所有机电设备材料的供应及安装,除甲方提供的机房内照明系统、动力电源及从天然河道进水管和供水管(室外管道不考虑土方量)。 2.3出水管、回水管出机房1米加装阀门。 2.4设备调试及人员培训。 3技术要求 3.1人工湖及景观河道要求3天循环1次,每小时的处理量为100立方米/小时。 3.2工艺要求简单、成熟、稳定、实用、合理,以节省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3.3处理后的水质浊度控制在10度以内,并满足国家相关的景观娱乐水的标准。 3.4提供满负荷运行费用及年平均运行费用。 4其它 4.1本次方案的报价包括机房内的所用设备及安装的报价以及室外出水管的报价。 二景观水处理技术路线的选择 一)景观水体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污染物质 1、外源污染 1)排入水体的污水:污水由于暴雨而部分进入雨水系统,再进入人工湖;

3)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人工湖周围的草坪或绿地,对草坪施肥和喷洒农药,会在植被和土壤中残留大量的污染物质,最后随地面径流(绿化喷洒和雨水形成)或地下渗流带入水体中。 4)汇流区域内的初期雨水:初期雨水,在洗涤和溶解了空气中和地表面上的污染物质后,受到一定的污染。根据有关研究,雨水中的磷浓度一般为0.07mg/L左右,氮浓度约为1.0mg/L。 5)水体周边的绿色植被进入水体而腐烂造成的污染。 2、内源污染 1)养殖污染:在水中养鱼,投入的过多的食料和鱼类排泄物; 2)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随水生植物季节性死亡后进入水体; 3)底泥:上述的各种污染物质在水体中停留时,因各种原因而沉积到池底,并发生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池底重新进入水体。 上述这些污染物,可以分为有机污染和N、P污染。 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包括排出量),将使水质恶化。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现象有两种:1、水体发生黑臭;2、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水华。 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各不相同。黑臭主要是水中有机物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富营养化则主要是水中N、P浓度过高引起。 二)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综述 对景观水体水质的整治,包括两个层次的目的:1、使水的表观性状符合景观要求,如控制水的色度和透明度,抑制水的异味产生,特别是防止藻类的大规模滋长;2、使水质指标有大的改善,如CODcr、N和P的浓度等,从而从根本上消除水质恶化的可能。这两种目的对水处理的要求和深度和难度有所不同。 主要的治理技术有: 1)水力方法,包括水体循环、换水法; 2)雨水综合回用; 3)化学处理,包括投杀藻剂、投加絮凝剂、投加除磷药剂; 4) 物理处理,包括沉淀、气浮、过滤; 5)生物处理,包括充氧、微生物法、生物种群法。 上述这种种方法,各有不同的适用性。选择控制和治理工艺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仔细分析成因。通常,景观水中有机污染和N、P问题都会存在,所以比较完善的方法包括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最常见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处理联用。三)工艺路线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比较适合本项目的处理工艺有三种:过滤、气浮、生物处理。

废水处理方法大全

废水处理方法大全 酸碱废水处理 一、酸碱废水特征及来源 1.酸性废水主要来自钢铁厂、化工厂、染料厂、电镀厂和矿山等,其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或重金属盐类。酸的质量分数差别很大,低的小于1%,高的大于10%。 2.碱性废水主要来自印染厂、皮革厂、造纸厂、炼油厂等。其中有的含有机碱或含无机碱。碱的质量分数有的高于5%,有的低于1%。 二、水处理原则 酸碱废水中,除含有酸碱外,常含有酸式盐、碱式盐以及其他无机物和有机物。酸碱废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需经适当治理方可外排。治理酸碱废水一股原则如下。 1.高浓度酸碱废水,应优先考虑回收利用,根据水质、水量和不同工艺要求,进行厂区或地区性调度,尽量重复使用。如重复使用有困难,或浓度偏低,水量较大,可采用浓缩的方法回收酸碱。 2.低浓度的酸碱废水,如酸洗槽的清洗水,碱洗槽的漂洗水,应进行中和处理。对于中和处理,应首先考虑以废治废的原则。如酸、碱废水相互中和或利用废碱(渣)中和酸性废水,利用废酸中和碱性废水。在没有这些条件时,可采用中和剂处理。 冶金废水处理 一、冶金废水的分类 冶金废水的主要特点是水量大、种类多、水质复杂多变。按废水来源和特点分类,主要有冷却水、酸洗废水、洗涤废水(除尘、煤气或烟气)、冲渣废水、炼焦废水以及由生产中凝结、分离或溢出的废水等。 二、冶金废水处理趋势 1.发展和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如用干法熄焦,炼焦煤预热,直接从焦炉煤气脱硫脱氰等。 2.发展综合利用技术,如从废水废气中回收有用物质和热能,减少物料燃料流失。 3.根据不同水质要求,综合平衡,串流使用,同时改进水质稳定措施,不断提高

原水预处理设备安装作业指导书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编写依据 (1) 3、作业准备和条件要求 (3) 4、施工程序及技术要求 (2) 5、主要设备吊装 (4) 6、质量标准及保证措施 (5) 7、安全文明措施、危险源辨识、环境保护措施 (6) 8、130T汽车吊起重性能表 (12)

一、工程概况 本净水站工程采用江苏国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原水处理系统,水源由专用补给泵从坂头水库取水,本期安装两台补给水泵,由厦门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沿324国道敷设一根DN500mm取水管至场外1米。为了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在厂内设置2×1000m3的原水池可以保证原水取水管线检修一天的供水要求。本工程生活水采用市政自来水,厂区南侧沿白虎岩路规划有市政自来水管线,主管管径DN200,根据厦门水务局复函,可为本工程提供30m3/h容量,作为本工程生活用水水源。同时,该水源接入厂内工业消防水池可作为备用水源,满足重要热用户的供热需求。 本工程净水站主要设计内容为: 1.1根据原水水质及电厂用不同水电的具体水质要求,对原水进行投药,经混凝、澄清、 过滤等后续工艺处理,使其供水达到电厂用水要求。该部分包括原水贮存升压、澄清、过滤、清水贮存系统;加药系统等分系统。 1.2根据不同用水对象,设泵将服务水升压送至厂区各供水管网,该部分为清水升压系 统,主要包括生活供水系统、化水供水系统、工业供水系统、消防水供水系统。 1.3将净水站的排泥水用泵提升后输送到含泥废水处理站处理;含泥废水处理站处理后 排水、反渗透浓水及过滤反冲洗水及试运时的排水均直接回收至原水池进行重复利用。 1.4 主要设备包括120m3/h机械加速澄清池(带斜管),120m3/h重力无阀滤池,自动加药装置、原水提升泵、排泥水升压泵及系统管道。 二、编写依据 1、《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部分DL/T5009.1-2014。 2、《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国电电源〔2002〕49号 3、《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6部分:水处理及制氢设备和系统DL5190.6-2012 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DL5190.5-2012 5、《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DL/T 5210.5-2009 6、《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6部分:水处理及制氢设备和系统DL/T 5210.6-2009 7、《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7部分:焊接DL/T 5210.7-2010 8、《火电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DL/T 869-2012 9、厂供的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 三、作业准备和条件要求

自来水厂除藻技术

自来水厂除藻技术 某水厂于1995年建成投产,以黄河三门峡库区水作为供水水源。其主要处理工艺为:预沉→预加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地表水处理的常规工艺流程。随着该水厂的投产供水,市区居民对自来水存在腥味等口感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通过对该水厂各个水质监测点的跟踪监测,可发现其水体腥味随着该厂调蓄池藻类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是由于调蓄池内藻类的大量滋生引起的。 藻类产生的原因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黄河的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水体营养盐的大量富集,造成黄河水的富营养化。据2002年以来黄河三门峡段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统计:80%时段的黄河来水为IV类、V 类或劣V类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而该水厂的调蓄池又有以下特点:(1)蓄水深度浅,水位最高时水深约5.5米,最低时水深仅为0.7米,且受条件限制,低水位运行时间长,属典型的浅水位蓄水池;(2)原水在调蓄池停留时间长,特别在每年7~9月三门峡库区调水调沙阶段长达三个月不能补充新水。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水质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虽然该厂调蓄池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却是有限的。在引黄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以及春、秋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阳光作用下,藻类就会大量滋生,总数有时呈爆发式增长,高发期藻类总量曾超过1亿个/L,优势藻种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 藻类的特性 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藻类是水体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藻类在一定数量时,对水体水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若水中的藻类超过一定数量时,特别是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时,不但会产生臭味,其产生的毒素也能影响人体健康,并且对自来水厂的制水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藻类中的蓝绿藻、小颤藻等在新陈代谢及藻尸腐烂分解的过程中能释放出有腐败气味的化合物MIB和土臭素,从而使水体带有土腥味。 藻类对制水生产的影响 藻类的滋生直接影响制水生产,藻类的分泌物及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烯、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其产生的霉味、腥味,也使人在饮用时不能接受。藻类的大量繁殖给净水厂后续的混凝降浊和加氯消毒带来较大的困难。在高藻期,原水水体感官质量变差,对常规的水处理工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严重降低了水处理的效果,增加了水处理的成本,影响了正常的生产运行。藻类物质在滤池中也会大量繁殖,致使滤料层堵塞,使过滤周期缩短,减少产水量,增加冲洗水量并影响出水水质。 随着饮用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能够有效地防治和去除藻类对制水生产过程和水质的影响,是制水厂要致力解决的难题之一。 去除藻类物质的方法选择 治理藻类泛滥是当今国内外正在探索着的难题。诸多专家学者历经多年的辛勤摸索,还没有找到一套理想的治理方法。现在已有的处理方法大体可归结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这些方法虽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专家认为:靠单一的方法,去治理一个极其复杂的水生生态系统,往往得不出理想的效果。应采用标本兼治的综合控制除藻法:一是控制污染源的排入;二是调整水环境结构;三是局部应急除藻。这三种措施应该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前两种措施属于宏观性的规划管理对策,技术上相对容易解决,但牵涉面广,见效慢,需要政府行政解决,往往会拖延很多年,有时历经多届政府。而局部应急除藻抑藻,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的藻类爆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救急手段。作为城市的供水企业,所用原水的污染问题并不是自身能够解决的,也只能采取应急的局部除藻措施。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国内水厂在处理低浊度原水时,絮凝反应一般采用铝系或铁系无机絮凝剂[1]。铝盐水解过 程产生的矾花大,絮体卷扫和夹杂作用明显,工艺路线成熟[2]。但铝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温 度低时投药量较大,且铝盐作为混凝剂有时会使出厂水中铝含量增加[3],对人体造成毒害。铁 盐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受温度影响小、絮体对微生物的亲和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4]。 低浊度水因含有的颗粒数量少,颗粒发生碰撞的几率降低,容易产生絮凝体较小、不易沉降 等问题[5]。为提高沉淀效率,节约制水成本,通常投加生石灰[6]、聚丙烯酰胺[7]、活化硅酸[8, 9]等助凝剂来提高混凝效果。 某水厂原水为低浊度的水库水,考虑采用絮凝、沉淀、过滤及消毒的常规工艺进行处理,为 确定合理的絮凝剂投加量及助凝剂,需进行絮凝试验。笔者根据低浊水的特点,以氯化铁为絮凝剂,投加氢氧化钠来确定反应的最佳pH,并进一步确定氯化铁的最佳投加量,最后考察了聚丙烯酰胺、高岭土和硅藻土的助凝效果,旨在找出适合低浊、低碱度水的助凝技术,以服务于工程实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原水水质。主要水质指标:色度<15度,浊度2~4 NTU,pH为6.5~7,高锰酸盐0.9~1.2 mg/L,无异臭、异味。 (2)絮凝试验条件。在MY3000-6六联搅拌器上进行静态烧杯试验,参数根据水厂絮凝池设计 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3)试验方法。分别取若干1 L水样置于1 L烧杯中,用1.0 mol/L的NaOH溶液调节水样pH,投加10 g/L的FeCl3作为絮凝剂,并分别投加高岭土、硅藻土、PAM溶液(1 g/L)作为助凝剂, 将其置于六联搅拌机上,按上述絮凝试验条件进行试验。 (4)分析方法。pH使用HQ30 d型pH计(美国哈希公司)测定;浊度使用DR890浊度仪(美国哈 希公司)检测;肉眼可见物由直接观察法检测;嗅和味由嗅气和尝味法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pH对絮凝效果有较大影响。Mingquan Yan等[10]利用CaO调节原水pH,再配合低盐基度聚 合氯化铝处理低碱度水,可大大提高对天然有机物和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王桂荣等[11]先加入适 量氢氧化钠调节原水pH,再加入聚合氯化铝,可大幅降低出水浊度,形成的矾花较大且密实,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试验中水样pH约为6.9,水温18 ℃,初始浊度约为2~4 NTU。FeCl3投加量为3.6 mg/L, 投加NaOH溶液调节原水pH,按表1参数进行絮凝沉淀试验。不同pH下的絮凝沉淀效果如表2所示。

水软化预处理

水软化预处理 原水中含有过量的结垢阳离子,如Ca、Ba和Sr等,需要进行软化预处理。软化处理的方法有石灰软化和树脂软化。 1、石灰软化 在水中加入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可去除碳酸氢钙,反应式为: Ca(HCO3)2 + Ca(OH)2→2Ca(CO3)↓+2H2O Mg(HCO3)2 + Ca(OH)2→2Ca(CO3)↓ +Mg(OH)2 + 2H2O 非碳酸硬度可加入碳酸钠(纯碱)得到进一步降低: CaCl2 + NaCO3→2Na2CO3 + Ca(CO3)↓ 石灰-纯碱软化处理还可降低二氧化硅的含量,在加入铝酸钠和三氯化铁时会形成碳酸钙以及硅酸、氧化铝和铁的复合物沉淀。通过加入多孔氧化镁和石灰的混合物,采用60-70℃热石灰脱硅酸工艺,能将硅酸浓度降低到1mg/l以下。 通过石灰软化也可显著去除钡、锶和有机物,但石灰软化处理的问题是需要使用反应器以便在高浓度下形成沉淀晶种,通常要采用上升流固体接触澄清器。过程出水还需要设置多介质过滤器,并在进入膜单元之前要调节pH。使用含铁混凝剂,无论是否同时使用聚合物絮凝剂(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均可提高石灰软化的固液分离效果。 只有大型苦咸水/废水系统(大于200m/小时)才会考虑选择石灰软化工艺。 2、树脂软化、强酸型树脂软化 使用钠离子置换除去结垢型阳离子,如Ca、Ba、Sr,树脂交换饱和后用盐水再生。钠离子软化法在常压锅炉水处理中广泛应用。这种处理方法的弊端是耗盐量高,增加了运行费用,另外还有废水排放问题。弱酸型树脂脱碱度主要在大型苦咸水处理系统中采用弱酸阳离子交换树脂脱碱度,脱碱度处理是一种部分软化工艺,可以节约再生剂。通过弱酸性树脂处理,用氢离子交换除去与碳酸氢根相同当量(暂时硬度)的Ca、Ba和Sr等,这样原水的pH值会降低到4-5。由于树脂的酸性基团为羧基,当pH达到4.2时,羧基不再解离,离子交换过程也就停止了。因此,仅能实现部分软化,即与碳酸氢根相结合的结垢阳离子可以被除去。因此这一过程对于碳酸氢根含量高的水源较为理想,碳酸氢根也可转化为CO2。 HCO3 + H = H2O + CO2 一般不希望水中有二氧化碳,必要时要对原水或产水进行脱气,在有生物污染可能时(地表水,高TOC或高菌落总数),对产水脱气更为合适。在膜系统中高CO2浓度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当希望系统运行在较高的脱盐率时,采用原水脱气较为合适,脱除CO2将会引起pH的增高,进水pH>6时,膜系统的脱除率比进水pH<5时要高。再生所需要的酸量不大于105%的理论耗酸量,这样会降低操作费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脱除碳酸氢根,降低了水中的TDS,这样产水TDS也较低;弱酸型树脂处理的缺点是:残余硬度如果需要完全软化,可以增设强酸阳树脂的交换过程,甚至放置在弱酸树脂同一交换柱中,这样再生剂的耗量仍比单独使用强酸树脂时低,但是初期投入较高,这一组合仅当系统容量很大时才有意义。

水处理系统配置规范资料

北京宝得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BD/xxxxxx-2016 水处理RO系统配置规范 2016-1-5发布2016-1-6实施编制:审批:

1、工艺流程:

说明: 1、絮凝剂添加的目的是将原水中的杂质及胶质物质可通过絮凝剂发生反应产生絮凝物质,在砂滤罐环节拦截以提高水质,减低保安过滤器和RO系统的负担,延长保安过滤器和RO系统的使用寿命。 2、原水罐为提供流量、压力稳定的进水,保证水处理系统进水量稳定,需设置原水罐一台,原水罐内设液位控制器,与进水电动阀、原水泵联动,罐体设有人孔和清洗喷球。不锈钢材质的水罐、水池不要加漂白粉,防止被氯离子腐蚀,清洗用CIP;而水泥材质的储水池必须要加漂白粉对原水进行预杀菌。 3、原水泵用于对原水加压,为预处理系统提供动力源,系统选用两台原水泵,至少采用1用1备,泵间互相连锁,且与原水箱液位连锁,低液位停泵。 4、不锈钢砂滤罐为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设备,适用于浊度在1-10NTU的进水;目的除去水中的悬浮物、颗粒和胶体,降低水的浊度,保证预处理出水SDI(污染指数)≤3,满足除盐装置后续设备的进水要求;设备可以通过周期性的水冲清洗和气洗来恢复它的截污能力。 设置空气擦洗(气洗)接口,砂滤罐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悬浮物与杂质的过滤累积,其进出口压差增大,滤料表面粘附了大量悬浮物和胶体等杂质,互相粘结的杂质会造成滤料结成泥球,这时需要进行反洗,以恢复滤料的过滤效果,但这些杂质仅仅用水进行冲洗很难去除;必须采用空气擦洗,气体在水中分散成微小气泡,带动滤料互相摩擦,同时借助水的作用,才能够将泥球打散并使粘附于滤料表面的杂质剥落下来,然后用水冲走,从而提高过滤器的反洗效果。 5、活性炭过滤器是利用颗粒活性炭进一步去除多介质过滤器出水中的残存的余氯、有机物、悬浮物的杂质。由于原水中加入了杀菌剂,会产生余氯。余氯如果直接进入RO系统,则会氧化RO膜,对RO膜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过多的有机物非常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对

自来水厂生产中除藻技术的应用及改进

王文委 (河南三门峡市自来水公司,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 要: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原水藻类的去处是个极其复杂的课题。某水厂通过对不同除藻防藻技术的实际应用及效果比较,最终形成了生物(鲢鱼)控藻 + 活性炭吸附 + 强化常规工艺除藻的联合除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除藻效果。 关键词:除藻技术;自来水厂;原水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0)07-0019-04 自来水厂生产中除藻技术的 应用及改进 1 引言 某水厂于1995年建成投产,以黄河三门峡库区水作为供水水源。其主要处理工艺为:预沉→预加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地表水处理的常规工艺流程。随着该水厂的投产供水,市区居民对自来水存在腥味等口感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通过对该水厂各个水质监测点的跟踪监测,可发现其水体腥味随着该厂调蓄池藻类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是由于调蓄池内藻类的大量滋生引起的。 2 藻类产生的原因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黄河的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水体营养盐的大量富集,造成黄河水的富营养化[1]。据2002年以来黄河三门峡段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统计:80%时段的黄河来水为IV类、V 类或劣V类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而该水厂的调蓄池又有以下特点:(1)蓄水深度浅,水位最高时水深约5.5米,最低时水深仅为0.7米,且受条件限制,低水位运行时间长,属典型的浅水位蓄水池;(2)原水在调蓄池停留时间长,特别在每 年7~9月三门峡库区调水调沙阶段长达三个月不能补充新水。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水质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虽然该厂调蓄池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却是有限的。在引黄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以及春、秋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阳光作用下,藻类就会大量滋生,总数有时呈爆发式增长,高发期藻类总量曾超过1亿个/L,优势藻种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 3 藻类的特性 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藻类是水体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藻类在一定数量时,对水体水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若水中的藻类超过一定数量时,特别是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时,不但会产生臭味,其产生的毒素也能影响人体健康,并且对自来水厂的制水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藻类中的蓝绿藻、小颤藻等在新陈代谢及藻尸腐烂分解的过程中能释放出有腐败气味的化合物MIB 和土臭素,从而使水体带有土腥味[2]。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研究进展

去除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体的各种处理技术,着重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微囊藻毒素的研究。介绍了这种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微囊藻毒素的操作条件,及氧化机理。并依据实验随测得的数据分析了它们的动力学级数极组要的反应参数的影响。 关键词:高级氧化技术;微囊藻毒素;动力学;机理 1.前言 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有毒蓝藻产生的代谢物,是“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产生量最大和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MCs通过与蛋白磷酸酶中丝氨酸/苏氨酸亚基结合,能够特异性地抑制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活性,相应增加蛋白激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多种蛋白质高度磷酸化,打破了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的平衡,并通过细胞信号系统放大这种生化效应。MCs可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紊乱,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促进肿瘤的发生。[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中藻毒素以MC-LR代表的标准值为1.0μg.L -1。因此,采取有效手段消除水中藻毒素已成为水环境科学领域新的热点、难点研究课题。 2.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2.1物理法去除MCs 1)吸附法:大量研究结果证明,活性炭可成功应用于饮用水中MCs的去除,但吸附效能受活性炭孔径、营养底物竞争性吸附和pH 值的影响。一般的具有高比率中孔和大孔的活性炭对MC-LR的吸附能力较强,活性炭在高pH值条件下对MC-LR的吸附能力高于中性条件下。 2)膜过滤法:目前许多国家用反渗透技术来处理饮用水。研究发现RO对MC-LR和MC-RR的截留率大于95%;超滤对MCs的去除达98%;纳滤可完全去除水中的MCs。但是膜过滤法去除的成本太高,一般不太实用。 2. 3生物法除MCs 生物去除MCs的原理是利用能降解吸收MCs的细菌菌种。提取分离培养该种细菌是关键。 1)天然微生物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是MCs天然降解的主要途径,在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改变MCs结构中Adda侧链结构,降低其毒性。MCs化学结构非常稳定,因此只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才具备降解毒素的能力。李祝认为:与其它水生生物相比,细菌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在生物降解中起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微生物降解去除MCs。目前也有利用基因工程构建培育工程菌,但利用改良微生物法去除藻毒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上不能引入到大自然中去。 2)生物膜法除MCs。生物膜可机械截留、吸附、捕食、微生物降解掉水中

原水预处理系统调试方案

江西贵溪电厂“上大压小”工程三期 原水预处理系统调试措施 编写: 审核: 审定: 批准: 2011年01月22日

目录 1、设备概述 (2) 2、编制依据 (2) 3、调试范围 (3) 4、试运组织与分工 (3) 5、调试前应具备的条件 (4) 6、调试步骤与作业程序 (5) 7、调试质量检验标准 (7) 8、调试现场质量控制体系 (7) 9、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 (8) 10、国家相关强制性条文 (9)

1 设备概况 江西贵溪电厂“上大压小”工程三期循环水系统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二 次循环供水系统,补给水源为信江,净化站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 补给水管管道混合器配水井重力式空气擦洗滤池化学补给水池 原水从补给水管引出,进入净化站,在净化站经混凝、澄清处理后一路至工 业消防蓄水池,一路至冷却塔水池,另一路至重力式空气擦洗滤池,再自流入化 学补给水池。 净水站包括2座1500m3工业消防蓄水池(半地下式)、1座500m3化学补给水池,1座500m3复用水池,三组1500m3/h斜管反应沉淀池、2套250m3/h重力式 空气擦洗滤池、1套污泥浓缩脱水系统及系统内所有管道和加药设备。整套净水 站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为3×1500m3/h。采用机械反应,混合时间为3~5秒, 絮凝时间为9~15分钟,沉淀池上升流速为~s。沉淀池进水为信江水,要求沉 淀后出水浊度≤5NTU。 斜管沉淀池、重力式空气擦洗滤池的排泥汇入污泥收集池,由泥浆泵提升后 经加药絮凝后,进入污泥浓缩机,浓缩后进入污泥脱水机脱水,泥饼经螺旋输送 机输送到汽车外运。 2 编制依据 《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2009年版) DL/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四部分:电厂化学” 《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DL/T5068-2006) 《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1996年版) 中南电力设计院提供的有关图纸及设计说明 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火电厂动力部分 2008版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00年版)》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年版》(建标【2006】102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除藻技术的应用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除藻技术的应用 某水厂于1995年建成投产,以黄河三门峡库区水作为供水水源。其主要处理工艺为:预沉→预加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地表水处理的常规工艺流程。随着该水厂的投产供水,市区居民对自来水存在腥味等口感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通过对该水厂各个水质监测点的跟踪监测,可发现其水体腥味随着该厂调蓄池藻类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是由于调蓄池内藻类的大量滋生引起的。 藻类产生的原因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黄河的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水体营养盐的大量富集,造成黄河水的富营养化。据2002年以来黄河三门峡段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统计:80%时段的黄河来水为IV类、V 类或劣V类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而该水厂的调蓄池又有以下特点:(1)蓄水深度浅,水位最高时水深约米,最低时水深仅为米,且受条件限制,低水位运行时间长,属典型的浅水位蓄水池;(2)原水在调蓄池停留时间长,特别在每年7~9月三门峡库区调水调沙阶段长达三个月不能补充新水。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水质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虽然该厂调蓄池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却是有限的。在引黄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以及春、秋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阳光作用下,藻类就会大量滋生,总数有时呈爆发式增长,高发期藻类总量曾超过1亿个/L,优势藻种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 藻类的特性 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藻类是水体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藻类在一定数量时,对水体水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若水中的藻类超过一定数量时,特别是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时,不但会产生臭味,其产生的毒素也能影响人体健康,并且对自来水厂的制水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藻类中的蓝绿藻、小颤藻等在新陈代谢及藻尸腐烂分解的过程中能释放出有腐败气味的化合物MIB和土臭素,从而使水体带有土腥味。 藻类对制水生产的影响 藻类的滋生直接影响制水生产,藻类的分泌物及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烯、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其产生的霉味、腥味,也使人在饮用时不能接受。藻类的大量繁殖给净水厂后续的混凝降浊和加氯消毒带来较大的困难。在高藻期,原水水体感官质量变差,对常规的水处理工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严重降低了水处理的效果,增加了水处理的成本,影响了正常的生产运行。藻类物质在滤池中也会大量繁殖,致使滤料层堵塞,使过滤周期缩短,减少产水量,增加冲洗水量并影响出水水质。

看这里:污水处理工艺大全讲解

看这里:污水处理工艺大全 人类进行水处理的方式已经有相当多年历史,物理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利用吸附或阻隔方式,将水中的杂质排除在外,吸附方式中较重要者为以活性炭进行吸附,阻隔方法则是将水通过滤材,让体积较大的杂质无法通过,进而获得较为干净的水。另外,物理方法也包括沉淀法,就是让比重较小的杂质浮于水面捞出,或是比重较大的杂质沉淀于下,进而取得。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物质,或是将杂质集中,历史最久的化学处理方法应该可以算是用明矾加入水中,水中杂质集合后,体积变大,便可用过滤法,将杂质去除。 随着人类生活不断提高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磷等营养盐问题和国家环保局对污水排放标准一步步提高,沿用了许多年传统的“一级处理”及“二级处理”水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高浊度和高浓度污水的处理要求,而且处理工艺流程长,系统庞大,而且还散发大量臭气。运营者要想达到最新排放标准,需要从新再投入高额的资金扩建原有污水处理系统,加大占地面积使用和高额的污水处理设备及高额后期维护费用,然而,传统的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回用技术系统(如活性炭过滤、微孔过滤、渗透膜净化等技术系统)投资高、后期维护运行费用高,太多的运营者难以承受。 简单讲,“水处理”就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的过程。是为了适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以及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因此,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应用。 水处理包括: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处理两种,有些地方还把污水处理再分为两种,即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两种。经常用到的水处理药剂有: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活性炭及各种滤料等。 水处理的效果可以通过水质标准衡量。 为达到成品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或可排放废水)的水质要求而对原料水(原水)的加工过程。 加工原水为生活或工业的用水时,称为给水处理; 加工废水时,则称废水处理。废水处理的目的是为废水的排放(排入水体或土地)或再次使用(见废水处置、废水再用)。 在循环用水系统以及水的再生处理中,原水是废水,成品水是用水,加工过程兼具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性质。水处理还包括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泥的处理及最终处

国内外饮用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国内外饮用水预处理与深度处理技术 学生:曾雪萍学号:20086814 摘要:随着有机化工、石油化工、采矿、农药和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水源水污染的有害物质数量也逐年增多。水源水中的人工合成有机物污染、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等问题都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污染物浓度很低,但很难通过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有效去除,且来源难以确定,已成为饮用水水质净化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表明,通过对原水采用预处理,以及在常规水处理后再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改善和提高饮用水水质。关键词:饮用水预处理深度处理 一、饮用水预处理 预处理通常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前面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方法,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级去除。同时使常规处理更好的发挥作用,减轻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担,发挥水处理工艺的整体作用,改善和提高饮用水水质。 工程中可采用的预处理方法有:生物预处理法、化学预氧化法、粉末活性炭法等。(1)生物预处理法 针对水源水被污染的特性,可适时增加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主要是对原水进行曝气或其他生物处理,去除水中氨氮和生物可降解有机物,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曝气生物滤池等。1971年,日本的小岛贞男首次成功地将生物接触氧化法应用于富营养化水源水预处理,去除藻类60%^80%,氨氮90%以上,嗅味50%-70%,使水厂出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把本来属于污水处理应用范畴的生物法引人了给排水处理领域。 生物预处理工艺以生物膜法为主导,生物预处理的填料上生长着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在与水接触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常规工艺不能充分去除的氨氮、亚硝酸盐氮、藻类、可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此外,还能去除或减少可能在加氯后生长的致突变物质的前驱物,不同程度地去除原水中的铁、锰、色、嗅及浊度,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其中,CODMn,,去除率一般为15%-20%,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率可高达80%以上。 生物预处理适合于水中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较强、无工业废水污染的情况,,对优先污染物去除效果也不佳,且无法间歇运行等。如果原水受生活污水污染,有机物和氨氮较高〔接近或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中的111类水体的上限〕,与增加臭氧一活性炭深度处理相比,选用生物预处理是解决该类水质问题的经济合理的选择方案。生物预处理方案的确定应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原水水质特征进行必要的模拟试验,确定生物预处理的工艺适用性、池型及设计和运行参数。 (2)化学预氧化法 化学预氧化法是将氯、臭氧、高锰酸盐等氧化势较高的氧化剂投加到原水中,以氧化或者催化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或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同时削弱污染物对常规处理工艺的不利影响,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的除污效能。化学预氧化的目的主要是为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控制氧化消毒副产物,从而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此外预氧化的目的还有除藻、除嗅和味、除铁和锰、氧化助凝等作用。 在传统给水处理工艺中,可在多个点加人氧化剂,氧化剂在不同点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预处理过程中,氧化剂和水中多种成分作用,能够提高对有害成分的去除效率,但各种氧化剂作为预处理对给水处理的综合影响程度较大。目前,能够用于给水处理的氧化剂主要有臭氧、高锰酸盐、氯、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

高浊度净水处理10.08.10

把高浊度原水处理到达标状态才是硬道理 潘桂明 2010年7月18日始,嘉陵江水源水由300NTU上涨到7月26日的4800NTU。沙坪坝水厂采用强化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方法,控制好水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合理利用预沉池、沉淀池、滤池,特别注意掌握混凝剂的类型与剂量,以及水体的碱度等,强化净水处理,混凝以预沉池为主,沉淀池为辅。为此,沙坪坝水厂做好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制水方面 1、由于嘉陵江水位最高达到188米,当深井一级取水车间开3台车时,取水的有效率比平时高,达到12400m3/h。所以,水源水浊度在1000至5000 NTU时,高制水车间处于超负荷运行壮态。采用两点投药,混凝剂的剂量控制在1.2%~2.5%。在整个高浊度强化净水处理过程中,合理使用聚合氯化铝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采用在聚合氯化铝水溶液中添加0.2%~0.5%的HCA高分子助凝剂的方法,其制水效果很好。 2、合理设置v型滤池自动化反冲洗的编程,调整了气冲、气水混冲、水冲、表洗及稳定等用时。 3、定时洗池子,清除墙体的积泥和藻类等物及池底的积泥和沙,定时分段排泥。根据进水量和浊度变化及时调控净水剂及消毒剂的投加量。沉淀池出水浊度控制在2~5NTU,控制好出厂水的两项主要指标,那就是出厂水浊度≤0.30NTU;出厂水余氯0.60~1.00mg/L. 二、化验方面 1、高浊度时,化验室全程监控净水处理过程,化验员日常现场检测:① - 1 -

原水浊度、预沉池浊度、沉淀池浊度、每口滤池的滤后水浊度、出厂水浊度、出厂水余氯等,原则上每2小时检测一次。 ②pH值、总碱度、色度、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耗氧量耗、氨氮等项目等每日检测一次。水质检验数据及时反馈制水车间。 2、对出厂水是否达到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应该以实验室的数据为准。因为,水质检测的全部项目均符合标准评价为合格饮用水;当微生物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不符合标准评价为不安全不能饮用的水;当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不符合标准评价为感官或口感不良的饮用水。 把水质检验与净水处理工作结合在一起来做,对水厂出厂水的水质是极为重要的。当高峰供水时,水源水正处高浊度时期,浊度高,水量大,存在滤前水浊度过高,影响滤池的接触混凝和渗透过滤,处理不好有可能出现出厂水浊度超标的水质事故。总之,在即保水质又保水量的前提下,把高浊度原水处理到达标状态才是硬道理。 - 2 -

方案~景观水处理方案(同济大学)

景观河道水处理 方案(草案)

上海同济大学环境学院 2005-4-26

一业主的有关要求 1 工程概况及现场条件 1.1人工湖及景观河道总水容量约为7200立方米。 2 工程承包范围 2.1水处理工艺路线设计图(气浮工艺)。 2.2机房内所有机电设备材料的供应及安装,除甲方提供的机房内照明系统、动力电源及从天然河道进水管和供水管(室外管道不考虑土方量)。 2.3出水管、回水管出机房1米加装阀门。 2.4设备调试及人员培训。 3技术要求 3.1人工湖及景观河道要求3天循环1次,每小时的处理量为100立方米/小时。 3.2工艺要求简单、成熟、稳定、实用、合理,以节省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 3.3处理后的水质浊度控制在10度以内,并满足国家相关的景观娱乐水的标准。 3.4提供满负荷运行费用及年平均运行费用。 4其它 4.1本次方案的报价包括机房内的所用设备及安装的报价以及室外出水管的报价。

二景观水处理技术路线的选择 一)景观水体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污染物质 1、外源污染 1)排入水体的污水:污水由于暴雨而部分进入雨水系统,再进入人工湖; 3)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人工湖周围的草坪或绿地,对草坪施肥和喷洒农药,会在植被和土壤中残留大量的污染物质,最后随地面径流(绿化喷洒和雨水形成)或地下渗流带入水体中。 4)汇流区域内的初期雨水:初期雨水,在洗涤和溶解了空气中和地表面上的污染物质后,受到一定的污染。根据有关研究,雨水中的磷浓度一般为0.07mg/L左右,氮浓度约为1.0mg/L。 5)水体周边的绿色植被进入水体而腐烂造成的污染。 2、内源污染 1)养殖污染:在水中养鱼,投入的过多的食料和鱼类排泄物; 2)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随水生植物季节性死亡后进入水体; 3)底泥:上述的各种污染物质在水体中停留时,因各种原因而沉积到池底,并发生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池底重新进入水体。 上述这些污染物,可以分为有机污染和N、P污染。 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包括排出量),将使水质恶化。 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现象有两种:1、水体发生黑臭;2、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水华。 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各不相同。黑臭主要是水中有机物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富营养化则主要是水中N、P浓度过高引起。 二)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综述

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技术指南

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O一二年十月

编制说明 针对我国城镇供水水源污染、供水设施不完善、水质监测能力弱、突发污染事故频发、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围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全面实施的迫切要求,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在“十一五”期间,设置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以下简称饮用水主题),通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初步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供水设施面临升级改造和扩大规模的迫切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有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2年5月25日以建城〔2012〕82号文发布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为配合《规划》实施,饮用水主题专家组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专项管理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系统总结、凝练和吸纳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和示范工程实践经验,在《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试行)》(建科[2009]149号)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和设

施的运行管理,涵盖城镇供水系统从“源头到龙头”的各主要环节,内容包括总则、技术对策、原水系统、净水工艺、特殊水处理、应急处理、供水管网、二次供水和水质监控等9章共129条。针对我国城镇供水设施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南》提出了系统、全面、可行的技术对策和措施,对《规划》的科学实施和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指南》编制依据主要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等。 本《指南》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指南》参编单位:深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济南市供排水监测中心。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邵益生张金松张晓健杨敏尹大强张土乔贾瑞宝刘文君尤作亮乔铁军宋兰合高乃云俞亭超周长青李琳。 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