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它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以便可以更好的改善和发展大众传播。

关键词:大众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绪论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始终带动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之一,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工具,是现代社会娱乐和教育的提供者,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最广阔的信息系统。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二、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从整体而言,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而大众传播体制又反作用于政治体制,它对于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进行舆论监督等发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仔细来看,世界上相当多的政治家都是从创办或接触大众传播开始政治生涯的。例如,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等人,他们或亲自创办报刊,或利益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孙中山,他创办的革命报刊,利用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思想唤起民众,起到组织民众革命的作用。

大众传播作为一项产业,也同样经历了资本垄断这样一个过程。特别在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得大众传播媒体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纵舆论的工具。特别是在二战时期法西斯政权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的反人类、反道德的宣传和洗脑,使人们意识到大众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光明,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破坏性的、可怕的力量。中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20年时间里,也经历着巨大的动荡,几乎成为阶级斗争以及反革命分子争权夺利的工具,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留下极为不光彩的一页。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大众传播为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崭新的政治舆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众传播不仅单纯的传达统治阶级的意志,更作为中介机构,通过与受众的信息沟通,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去,并且通过有效的附和民意的舆论监督,影响政治进程。同时,大众传播的发展还为社会民主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传播基础,可以说社会民主进程与大众传播的发展息息相关。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民主政治的实行,都需要大众传播予以配合,而民众的意见和声音也越来越多的见诸于报端、电视和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现代社会,政府和公众的民主对话活动日益频繁。对话也从传达一般信息发展到对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探讨。社会生活中带有的敏感性问题,如选举、交通,还有如今炒的沸沸扬扬的房价问题,都需要从探讨性的话题中得到一定的沟通和理解,甚至还可能得到解决。而除了依靠新闻发布会等人际或口头的传播沟通,还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这种大范围的社会性话题引向持久和深入。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协商对话最重要、最普遍的通道,是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

三、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传播是具有极大潜力的经济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些我们每天,几乎是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的广告和新闻,有时虽然让我们厌烦,但无可否认它让我们

很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的动态,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日益更新,日趋成熟,它自身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也不断壮大。目前,大众传播形成的产业链早已不限于出版、广告和发行,从打造专业网站、赞助、策划、举办大型赛会,到数字广播、数字接入业务运营,甚至在批发、零售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的身影。同时,现代传播产业也正向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转化,这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批就业机会,而且大量媒介产品的成功开发更带动了消费市场,逐渐成为了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大众传播的信息中,经济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比重越来越大。财经类媒体的不断涌现,对于宣传和解释国家的经济方针和政策、提供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功能也在社会经济领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大众传播通过收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担负起公众赋予的责任,行使监督职能,对于经济领域中不合理的、不合法的、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予以揭露和谴责,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以我个人的观点看,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让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运作,还可以大大促使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脚步,以期在更短的时间内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良性的大众传播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它可以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创造合适的气氛和社会环境,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的加油站,不断地为发展提供动力。

四、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广泛而普遍的,因而大众传播被人们看做是“文化工具”。首先,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也就是拉斯维尔所说的大众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大众传播能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此外,大众传播还能促进文化的创造和选择。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并结合本土文化予以创造性的发展,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持续而持久的发展史非常有益。

社会文化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提供了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共同价值观,并使社会的规范秩序合法化。大众传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并且通过大范围的持续传播,将大众文化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社会遗产传承”是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文化是一项特殊的社会遗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承也更加专业化,大众传播的手段和方式的进步,使得

大众传播最终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因为如此,大众传播对于人类文化甚至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大众传播的形式不同,对于文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还是计算机网络,它们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以及传播的范围和效果都不能简单的进行衡量。它可能爆炸式的,也可能是渐进式的,但无论如何,大众传播对于文化的推进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的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取其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将先进的文化传扬开去,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在古老的文化中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各种文化间的竞争最终也会体现到大众传播上来。

当我们肯定大众传播对于文化的积极影响时,不能忽略其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首先,大众传播使人们将大众文化与传统高级文化混为一谈或者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接触其它文化。传统高级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激发创造力和自由的理想氛围,但大众文化则以快餐的形式迅速占领人们的视野,或许一部电视剧就导致人们不再关注原著,然而,镜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整的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历史发展的过程。大众传播的盛行,尤其是电视和网络,使人们不知不觉深陷电子乌托邦,对于其它文化形式则漠不关心,造成了自身选择权被剥夺的效果。其次,大众传播会带来文化上的异类。这种异类有时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是导致文化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异类有时更与传统文化水火不容,很可能导致大范围、长时间的文化论战。除此之外,大众传播通过传播大众文化,左右人们的价值观念、世俗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利用人们害怕孤独、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影响、控制着人们的欲求,从而抑制了人们自身的自主性发挥。最后,特别的要说明的是文化帝国主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崭新意义的世界信息市场正在逐渐形成。因此,在文化传播中,作为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由于文化传播参与者之间的不平等,导致文化交流形成单项性——即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大量文化产品倾销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严重的妨碍了本地区的文化的发展。为了对付这种的文化侵略以及其潜在的破坏性,为了保持并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多国家和地区为此均采取了不同措施限制外来文化的传播。可以说,大众传播是文化帝国主义蔓延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帝国主义蛀虫赖以生存的温床,大众传播固然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重要作用,但文化帝国主义绝对是一种反文化的大众传播形式,其所谓无意识的纯文化交流背后掩藏着深刻的“政治霸权”思想,对此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并坚定不移的与之斗争到底。

五、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产生、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大众传播了解新知、安排生活、缓解压力。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大众传播手段也是日益丰富起来,从早先的报刊,到以后的广播电视,再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大众传播似乎总在不经意间壮大着自己的力量。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更自主方便的检阅到自己所需资料,可以说大众传播正由以往方向性较强的输入传播方式逐渐转变成更注重交互,甚至还向由受众自主定制的趋势进行发展。大众传播将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加强了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信息污染也随之而来,受众对于媒介的依赖使他们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通过了解大众传播的信息,一个人可能无所不知,但由于大众传播信息的非系统性,个人从中所知便显得较为片面和浅薄;更有些大众传播媒体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的口味,将庸俗、低级的信息大肆宣扬,极大的污染了社会空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作为庞大的媒介系统,还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行为。由于大众传播受到其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即信息环境。作为受众,直接看到的、接触到的是大众传播经过信息加工后所提供的信息环境资源,这种信息环境资源本身是不客观的,但受众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而将其作为客观环境本身看待,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也就是说,受众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于信息环境的反应,但作用的结果却是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由此便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六、总结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大众传播以其巨大的威力将分散的居民联合起来,使他们形成一个个集体。大众传播使世界各国、各民族增多了相互了解的机会,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另外,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信息系统,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辉,浅谈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中国市场[J],2009.5

[2] 张苏敏,郑春勇. 浅析大众传媒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

[3] 樊浩,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J],新闻出版与交流[J] 2000(5)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 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介报告报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络纸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体展,大众传展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 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的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同 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响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带 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向是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还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理中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重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人息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断传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已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会无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有康发展,应康是全社会的义务和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查 研究大众传媒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中 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一 我这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 1 / 6

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工努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解会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般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的20个题目,共做了题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表长还有教师,个别访长谈了5个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对是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大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和 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都 信息数量以几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络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时 这些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不对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环供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他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活 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发 2 / 6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生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青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无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小专题4: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概说: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关注大众传播影响的研究:认知不协调理论、说服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 后两者更加关注大众传播对民意的影响,不仅限于人际传播的、微观的影响。为深入理解个人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大众传播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先讨论一个在受众的信息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机制——认知基模。 1、什么是认知基模 讨论认知基模之前,先解释一下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如何形成推理的过程,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或是社会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对他人的判断,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判断。 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种说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在起作用。 基模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理结构、认知结构、认知导引结构。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或新信息、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进入一个新场所的时候,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基模的特点: ①与生俱来,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基模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描述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 基模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不同种类的抽象的原型,不以某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般化和抽象化,即由一些原型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分类体系。我们对某一部分群体的经验或信息越多,这个分类系统就越复杂。 ②具体的典型,这些典型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型,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范例,范例的形象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基模常常是由原型和典型两种形式同时构成,甚至缠绕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当我们对一个群体不太熟悉的时候,容易用抽象的原型来判断其特征,而当我们对某个群体认识越深入,越会倾向于将其看做是一个个具有差异的具体的个体。 2、基模的种类 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分为5种: ①个人基模:我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一方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人基模可能准确,另一方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基模可能造成我们用陈旧的杨看待他人。 ②自我基模:我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人认识自己不必认识他人容易,心理学家贝姆甚至认为,我们在认识自我方面不比别人享有更多特权,我们也是根据自己外在的行为,判断自己真正的意图。 ③角色基模:由社会地位、身份产生的期待; 社会角色是戈夫曼等社会动论者从戏剧中借用的概念。从获得方式上,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b1426074.html,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 作者:周芳 来源:《中国经贸》2010年第12期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密切关联。从文字的诞生.到现如今的电子传播,媒介的变革始终伴随着社会、科技手段的发展,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并且随着无限放大。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媒介自诞生伊始,其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作为刺激受众感知觉器官的娱乐功能仅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并且由于历史局限性,很少有人对其关注,更无法谈及其形式的多样性。 在文字印刷时代,人们对书籍和报纸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是后人无法想象的,通过文字的阅读,进而著书立说,传播、讨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学说从此诞生并流传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世界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将印刷机统治思想的时期称为“阐释年代”,认为那是一个拥有逻辑的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的时代,但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娱乐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局面。 作为人类天性的娱乐,在“前电视时代”是一种在“精英文化”操控下的奢侈品,并不由人人平等享有娱乐的权利。大众传播媒介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很少拥有娱乐功能,这时的娱乐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更多地是被看做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电视的必起与发展,媒介的娱乐功能被逐步地释放开来。电视媒介降低了娱乐的门槛,使得普通人都可以享有娱乐的权利,人们的感官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放纵”,“精英文化”的垄断地位与权威受到了来自“平民文化”的挑战。 电视媒体的诞生肯定了娱乐的文化内涵,也充分挖掘了文化的娱乐性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与传播功能然开始分庭抗礼。因此,传播学家赖特在探讨大众传播的功能的时候,在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加入了大中国传播的娱乐功能,并将其视为最显露、最有力的功能。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美国社会在20世纪电视普及后不久,娱乐就开始成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节目内容和形式,从竞技体育、游戏、音乐、肥皂剧到各式娱乐节目占据了美国家庭中的绝大部分休闲时间,娱乐风潮从“好莱坞电影梦工厂”转向普通人的电视收看行为。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论大众传播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被定义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主要体现在大众传播所具有的多个社会功能,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首先,大众传播具有的环境监视功能使得媒介组织能及时地将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瞬时万变的信息及时地反映给占据多数的社会大众,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社会大众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是谁把“图瓦卢将成为首个下沉国家,近半人口出逃无处”的信息传到我们身边,那是媒介组织了解到环境的变化,并把变化的情况合成信息,及时告知给我们这些与图瓦卢相距甚远的社会大众,在这其中,大众传播就执行了“环境监视功能”。 为什么媒介组织要把远在图瓦卢环境变化的信息传播到我们身边,那是因为此信息具有其内在的新闻价值,图瓦卢成为首个下沉国家不仅是图瓦卢的危机,而是全球的危机,大众传播通过执行“环境监视功能”警示社会大众全球变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了解到此信息,才有可能让全世界的人都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可以试想,如果没有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那么图瓦卢就会悄无声息地下沉,那么就没有全球人的觉醒,就不会有哥本哈根协议,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面临着极大是危机。 第二,大众传播执行了“社会协调功能”,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结构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中,社会成员间磕磕碰碰,存在摩擦在所难免,而要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更好的相处以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还需要借助大众传播这个有力的工具来执行社会协调的功能。 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使得汽车消费市场沸沸扬扬,社会大众对汽车产业的信心指数大有所跌,中国消费者更对丰田汽车产生了怀疑,在这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矛盾,消除摩擦呢?丰田汽车的总裁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开向中国消费者道歉,而媒介组织就将其表达的歉意转化为信息,传播给每个消费者,帮助消费者重新树立对该品牌的信心。可见,大众传播在此事件中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协调功能。 可以试想,如果丰田不懂得借助大众传播这个平台来协调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是任其质疑,那么还会有谁再来买丰田?那么丰田如此庞大的集团会有多么惨痛的结局…..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忽视的一大功能。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小组成员:陈祖强向建兵

? 1 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和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的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由各个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的地适应坏境的变化。 3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是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前人将自身的经验、智慧、知识记录、积累保存给后代,后代才能以此创新,进一步的完善前人所留的东西。传播是保障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 1.环境监视 大众传播在特定的社会的内部换人外部和收集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 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 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 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浅谈现代大众传媒的涵义及发展

浅谈现代大众传媒的涵义及发展 摘要: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大众传媒迅速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博客以及最近一年多才出现的微博等媒介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速度快,超越时空限制,特别是其包含图文音像的现代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特点使得外界的信息更迅速、直观、生动地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高校学生所接受。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脊梁,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关键词: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发展历程 一、传播学、媒介与大众传媒的涵义及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媒介向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播效率提高化的趋势发展,不断满足了人们在信息化世界里获取信息的需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传播特点及历史时期,传统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四类: 1、原始传播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的生存只能依靠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必须进行交往活动,所以原始的信息传播在原始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火、图腾和舞蹈是人类社会较早的信息载体,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远距离、长时间传递信息的迫切需求,也是古人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但用这些媒介传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逐渐被其它载体所取代。 2、手抄传播方式 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人类主要通过手抄的形式记载和传递信息。手抄传播无论在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还是时效性上相对原始传播方式而言都有质的飞跃,其中丝绸、甲骨、竹片、石头等都是手抄传播的主要载体。由于其局限性,虽较之前动作、行为传播有所进步,但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的弊端阻碍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的推进过程。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涵义及优势 近几年来,网站、博客以及最近一年多才出现的微博等形式的现代大众传媒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现代大众传媒的嬗变使得之前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得到改变,由单向的交流形式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精神交流形式。伴随着信息传播迅速、接受信息便利的优势,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现代大众传媒相对传统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大众传播在社会上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它对社会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讨论。在不同的讨论中传播学者有着一些有代表型的观点。这引领着传播效果的研究走向越来越成熟的方向。 关键字:大众传播,传播效果,社会 大众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自打有人开始关注传播问题,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一直到传播学真正兴起上个世纪,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人们和学者就一直在关心:到底中介物这个东西,也就是媒介。到底会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文化有什么传承作用?对政治生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对于它的讨论是传播学兴起以后,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之一。一般来说在传播学的学科体系里面,一般把关于它的研究归类于效果研究里面去,关于传播,在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五个环节里面,除了传播者,除了内容,除了媒介,除了受众之外,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量最大的一块是传播效果的研究。 1.传播学效果的四个阶段简述 传播效果的研究基本上分了四个阶段,早期叫枪弹论,后期学者对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发生了分化。其争论和发展一直到20世纪末。还有就是,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在传播学枪弹论之后的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有限效果论。传播学家对传播效果的认知,有一个明显的曲线变化,从最开始的枪弹论对传播效果的过度夸大,到有限效果论的太过看低,慢慢又往上升。这个过程说明传播学家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贴近社会的实际。 2.有限效果理论. 对于这个变化过程,举个例子来说。2008年以来,从某国内知名奶粉品牌事件后,一直以来,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媒体中大量报道的,就是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食品中的大量事件,毒饺子,地沟油,工业用盐加到酱油里等等。所有的这些报道,这些媒介事件都是由媒介制造的。本身是事实,但是媒介把它升华成为一个社会的话题和舆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某国内知名奶粉品牌的全面崩塌,国人赴港抢购奶粉可以看出,现在这个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个体身上,影响程度可能有差异,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信息要自己做判断,有些人可能直接就接受它了。但是多少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的选择,包括购买的渠道人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当态度发生改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采取了行动。而影响人们的消息来源,大多是来自大众传播媒体,虽然不能排除个人人际传播,但是大众传播,包括互联网已经是影响人们态度和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从这一个小例子,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播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虽然人们会有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不同的人不同的改变态度,改变行为,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有些东西反而是被强化,比如你原来买东西也是看这个食品的产地,但是现在可能更关注产地。 所以我们可以说,枪弹论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有些学者提出的,传播的效果其实还是比较有限度的。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研究里面,一些学者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和他们的研究,一个是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论(伊里调查),一个是约瑟夫.克拉伯和他的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不是改变。) 3.适度效果理论 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适度效果理论。这是传播学的效果理论,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诞生的理论。这些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形成的。总的来说,这一批学者普遍认为大传播效果不像前面所说的那个枪弹论那么大,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那么微弱。他们认为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众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和各种传播媒介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当代社会,影响, 正文: 一,大众传播的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不同定义。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1】”“指

特定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报。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懂的过程【2】”而我们的课本上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影响 西方早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二是“怀疑主义”的态度【3】,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大众传播也同样,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影响社会需求,二是建全、监督市场机制。从传统上来说影响社会需要指的是传递经济信息, 另一方面监督市场秩序,因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欺诈性地迫求自己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无法根绝。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边界, 有灰色地带, 在制度体系部也会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4】例如2013年12月13日,曾经是冰岛最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的四名前高管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判刑3到5年半的监禁。他们因为涉嫌金融犯罪使冰岛陷入经济危机。大众传播通过在社会经济系统外部和部收集信息使人们了解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不法行为被曝光。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而在传播学史上,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者、著作也是层出不穷。著名的有H ?拉斯韦尔在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此文中,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点,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继承功能。而后,1959 年美国学者C ?R 赖特发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四功能说。即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包括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对于拉斯韦尔与赖特的观点,施拉姆在1982 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此外,关于大众传播和社会功能,还有一些学者从其它角度提出了另一些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复杂多样,起作用涉及到社会的边边角角,成为社会秩序及社会安定的重要维护者。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一旦失调,其恶劣影响将会波及整个社会,难以消弭。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社会动乱,危及国家安全。以下,就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作为基础,分析一下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大众传播所支持的事物,在群众中就会呼声很高。大众传播所压制的事物,在社会中就难以生存。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具有的此种作用,才使得主导价值观、政府意志等维持社会安定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民众中被普遍接受。舆论潮流才能正确的引导群众去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全、政权的巩固作出努力甚至牺牲。那么,可以预见,大众传播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一旦失调,则社会中即会出现一种极不协调,大众传媒与群众呼声两相对立的尴尬局面。大众传播不再具有可信度和正统威势。大众传播所提倡的一些事物在民众中无法得到普遍的接受或认可。社会无法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人们的思想就会混乱,容易受到各种非积极思想因素的腐蚀和渗透。国家、社会很难形成一股凝聚力,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大大增加,危及上层建筑的安全。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大众传播通过宣传等方式,借助公众之力以维护社会秩序,有效地打击了不符合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对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失调后,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混乱也是不堪设想的。大众传播无法再产生出“制度性压力”使一般公众积极的去维护社会规范,积极的对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进行舆论制裁。公共道德得不到大众传播的“庇护”,则会愈来愈缺乏公信力和认可度。则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差,人们对不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在如此的社会土壤之中能生长出什么样的作物相信也毋庸置言。 第三,大众传播具有作为负面功能“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这种观点体现出大众传播在自觉不自觉间所产生的一种“愚民”作用。当今的人类在信息环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情况下,在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的卷裹之下,会显得无所适从或盲目跟风,大众传

浅谈大众传播如何从舆论的构成要素引导舆论

浅谈大众传播如何从舆论的构成要素引导舆论 作者:四重自然主题:根据舆论的八个构成要素,结合大众传播活动的特点以及一些传播学知识,讨论如何利用大众传播活动,从舆论的各要素来引导社会舆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既然要谈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那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这个定义从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出发,较为全面概括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者角度: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社会中的职业工作者) 2、媒介角度: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专业化媒介) 3、对象角度: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泛大众) 4、属性角度: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双重性) 5、性质角度: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弱,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

6、制度角度: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根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的概括和胡远珍教授的讲解,作者综合概括得出的结论。) 理解这些特点,是利用大众传播活动这一复杂社会现象,来引导另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社会舆论的“金钥匙”。那么社会舆论究竟是什么,它又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呢?我国新闻学者陈力丹在广泛研究总结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搀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这个定义深刻揭示了舆论的内涵,以较强的逻辑性涵盖了构成舆论的八个要素: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的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以及舆论的质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社会舆论都只考虑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和文化结构上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而大众传播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中流砥柱,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是舆论学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将根据舆论的构成要素,结合大众传播活动的特点,来谈谈大众传播活动如何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传统四大媒介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新兴媒介是指网络。 一.报纸传播信息的优势和弱点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 (一).报纸的优势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二).报纸的弱点 1.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报纸的印刷技术最近几年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不断得到突破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印刷成本最低的媒体。受材质与技术的影响,报纸的印刷品质不如专业杂志、直邮广告、招贴海报等媒体的效果。报纸仍需以文字为主要传达元素,表现形式相对于电视的立体、其他印刷媒体的斑斓丰富,显然要单调得多。 2.时效性短 报纸的新闻性极强,因而隔日的报纸容易被人弃置一旁,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 3.传播信息易被读者忽略 报纸的幅面大、版面多、内容杂,读者经常随意跳读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报纸对读者

浅谈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

选择第二题 浅谈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在网络世界发达的现代,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工具来了解这个世界,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然而,在这个如此现代化的世界,仍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如何正确引导大众传媒,正确利用大众传媒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弘扬女性特色,维护女性权利,提高女性地位,推进女性运动的发展成了重要的话题。 在大众传媒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商业化的本质,为了迎合大众心理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歧视。女性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商业模型。如材料三中的“金龙鱼色拉油”广告中,妻子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丈夫及儿子却在休闲的看报、打游戏。这一小片段无疑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在劳动性别分工中定位成了烧饭做菜,而男性却是“成功人士”,暗示着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和“男强女弱”的观点。这在为潜意识中给新一代的人类重新灌输社会性别的歧视。这种性别视角的再现,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两性的社会劳动分工和形象行为模式,反而通过大众传媒内化成为两性评价自己和异性的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从性别的视角来看,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我国的大众传媒对女性的一些报道中将女性当做被男性欣赏,用来取悦男性的一种附属物品,传递着女性依存于男人而活的潜在信息。而生活在被大众传媒“氧化”社会中的女性却以此将自己定位。如材料一中的“粉刺一搓净”广告中,衣冠楚楚的男子拿着放大镜对自己的“物品”认真仔细的审视。女子“自信”地说:女人的幸福就是被男人的喜欢。再如材料二中的男性用把女人比作荔枝,望着洁白晶莹的果肉说:现在的你就像这个,又大又滑,怎么看都不够。女孩做无比幸福状。把男人的物品比喻当做赞赏,并由此感到幸福。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女性内心深处的对性别社会分工的认知结构也被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左右,自觉的认同甚至以男性的话语为依存,扭曲了女性的特质,使得女性自身的主动性和真实感受未能真正的体现出来随之被社会“潜规则”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未能正确的为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定位,以男性的赞赏为其价值所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男性的肯定。 除提供的三则材料之外,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例子,如周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的展示的TCL电脑广告词“想她,等她,拥有她”和佳能相机广告词“生活必不可少的配件”广告中却用大篇幅的女性脸部为广告海报。更有用女性的裸体吸引大众的眼球等等。但男性在传媒中的形象却是截然相反的,都是属于领导者,运动者等角色。这些都表明,大众传媒不断的给女性形象给予商品化,无疑在向现代人们传递着女人是客体,是物品、附属品。男人可以像拥有商品一样拥有女人,男人在高高上,女人卑微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提倡男女平等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随着大众传媒对生活的渗透,我们女性应该先要学会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和建立好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对大众传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利用大众传媒开拓自己视野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被大众传媒所潜化。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大众传媒中存在着传播陈规定型和贬损的妇女形象,以谋求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有很大的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它可以打破陈规的多样均衡的方式勾画妇女与男子的形象”。即大众传媒对女性地位存在着诸多歧视与挑战,这是由于大众传媒没有受到规范专业的性别教育,缺乏性别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和影响力,所以在这传媒的世界里,我们要将其正确引导,加以利用,更好的去弘扬男女平等,以提高女性地位。 构建绿色健康的传媒文化。首先,女性也要承担起社会角色,从事更多的与社会接轨的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当然,这也需要从传媒人做起,提高传媒人的性别意识是关键,可以提倡建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 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 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二简答 1 简答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1)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二简述 1 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1)布莱士的观点 a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中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布 莱士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现实的舆 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 的过程,以报刊为核心的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 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 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 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2)塔尔德的观点 a 法国学者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中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 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 b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 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 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社会将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3)库利的观点 a 库利在《社会组织》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 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 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1)背景 a 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成

浅谈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浅谈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内容摘要:浅述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概念,分析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地位和其产生的缘由以及发展过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比较东西方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不同见解,突出中国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特点。通过大众传播的娱乐动能分析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现象,阐述这一现象的优点和弊端。最后做出结论,提出意见。 关键词: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媒介受众娱乐传播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正文: (一)对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概念和其产生缘由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提出的,它是对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补充。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具有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的这样一种社会作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对前人理论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把传播的功能归纳为监视、指导、管理和娱乐四个方面,并且认为,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传播的四大功能“就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利用了不同的组织机构来执行这些任务”,而娱乐功能这一项占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说,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和提高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足。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这种需求提供了很大的平台。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成为现在茶余饭后人们共同的生活消遣,更是得知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大众传播日益发展的结果。在大众传媒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了解信息的手段很有限,就是通过报纸。报业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最初的报纸内容涉及最多的无非是金融、时政、人物轶事方面,多满足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其阶级界定性比较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传媒的受众范围也得到了扩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报纸内容也更新了很多,加入了不少的娱乐性报道,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各阶层都能从报纸上找到适合他们自己品味的东西,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这就是传播的娱乐功能在纸质传媒上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形成,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更需要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样还有心情上的愉悦。 整个20世纪,是大众传播的娱乐性不断凸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众传播的手段也更加丰富多样。电视、广播的出现,使过去只能停留在纸上的娱乐性报道通过声音、人物表演和精彩的画面鲜活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使受众更真实、更亲切地感受传播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大众传播娱乐性浪潮的侵袭下,为了更好地愉悦受众,突显传播的娱乐功能,借用电视、广播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各档新闻节目和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在起步阶段,这些节目的表现形式还比较单调,只是些简单的新闻报道和新闻采访以及一些为数不多的文艺节目。随着这些电视节目不断受到人们的亲睐和娱乐传播的日益风行,在电视节目中出现了更多新的内容,继而出现了各类娱乐性很强的电视节目。它们首先出现在美国、西欧等传媒业发达的地区,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