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氏家族调查报告

陈氏家族调查报告

陈氏家族调查报告
陈氏家族调查报告

陈氏家族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陈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陈姓的研究报告

五(2)班徐若琳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的很多人都姓陈,所以,我想了解和研究一下陈姓的来源和历史。

二、调查方法: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和翻阅有关书籍。

三、整理资料:

四、结论:

1、陈姓的来源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白氏、刘氏等都曾被改为陈氏。

2、满族也有人姓陈。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字,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字。

3、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中,陈氏排名第五。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为省内第一大姓。

篇二: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姓陈。我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陈的同学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陈姓的来源和

陈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陈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陈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三、结论

1.推荐陈姓按人口统计是中国的第五大姓,但陈姓的由来有一段故事。相传舜当天子之

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在妫旻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在妫旻一带,就是妫姓。后周武王找到舜帝的后裔妫满,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溢号陈湖公,陈氏就是他的后代。这就是陈姓的由来,至宋朝时,93世陈仕林长子即陈宠移居赣州府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李姓的来源传说李姓的直接来源是商朝官名——大理。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李姓在唐朝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李大钊…… 上网李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一亿。 爷爷的讲述李姓族谱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姓族谱。 ………………

四、结论 1.我国的李姓源远流长,传说东夷组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现,唐朝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我们认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历史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作业)

历史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今年暑假的开始意味着大学第一学年的学习生活画上了句号,同时也代表着我人生中第一次历练的开始。 我家所在的社区包括七个小区,寒暑假期间父母仍要上班的小孩子很多,社区委员会为保障这些小孩子的安全和结合他们的兴趣就开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社区少年活动中心。为响应校团委的积极号召,锻炼自己的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也让自己的所学有用武之地,我便到社区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实践的项目是作为历史兴趣班的老师给十几个小学生讲课,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这半个月的经历。 我是七月十五号去的,到八月六号结束,期间一共讲了十五节课。讲课的内容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你所喜欢的中外历史人物”、“何为清谈”、“西欧中世纪的选侯制度”、“明治维新”、“佛教”、“对历史的态度与借鉴”。一节内容两节课,每天晚上回家查资料做好备课。但即使这样,面对小学生的提问时有的内容还是因自己掌握的知识材料不全或是对史实的记忆模糊而回答错误,无从招架。由此知道了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和一些东西的缺乏。我想这份经历与体验肯定会对自己以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自己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讲课期间,我和好几位家长交流过,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是多么强烈,更看到了父母对子女那份无私的爱,想起自己每天忙绿的父母,不禁敬意油然而生,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交流期间,一位家长跟我谈了许多,她说把孩子就交给我了,使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师,既为人师,就应对学生负责,虽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更确切说还是一名大学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

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

高中历史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高中历史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深刻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根据自己在两个月的实习期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和深入课堂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课课堂管理现状问题问卷调查表”。 1问卷调查 1.1调查对象和方法 结合自身在实习两个月的时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和深入课堂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课课堂管理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呃高一年级的6个班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各班各50份。高一(5)班共收回45份,有效卷40份;高一(6)班共收回48份,有效卷47份;高一(8)班共收回50份,有效卷47份;高一(9)班共收回47份,有效卷46份;高一(10)班共收回45份,有效卷40份;高一(11)班共收回50份,有效卷49份。 调查问卷共24小题,均为单选题。每题共四个选项,分别是:A、总是100%; B、大多时候75% C、偶尔25% D、从不0% 调查问卷主要从明了课堂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追求自己的兴趣、体验成功、收到迅速,真实的反馈、受到合理的约束、整合学习的时间、与同学积极交往、得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共10项问题进行调查。 1.2调查结果 表:高一问卷调查统计表

1.3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历史课课堂教学在不断优化,取得很多成就。金无足赤。当前普通高中历史课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1、3、4、5、6、8、10题依次反映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层面的具体问题);二是教学交往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2、9题所反映的);三是教学纪律管理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7题所反映的)。 下面着重就教学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教学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过多强调对学生的管束和学生的顺从,而较少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我国现阶段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管理阶段,很多地区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基本上是倾向于课堂秩序的控制和维护教师的权威,在绝大多数学校里,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安静的课堂,能够控制的课堂,学生听从指挥的课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时间久了,学生也习惯了,所以他们不会经常主动回答问题,更不会提出改进我们的教学的意见了。 其次,在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花在小组和全班活动的时间极不平衡,绝大多时候课堂上进行的是单一的全班活动,课堂交往时间比重的失调导致学生个体意识的缺乏。我国中小学课堂有两个显著特点:⒈与师生交往的时间相比,学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极少; ⒉在本已极少的学生交往时间中,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占据主位,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较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与之相适应,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学生的交往身份基本上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另一种是作为静态背景下的班级成员。 再次,我们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教师往往对活跃而爱表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尊重,以至于在课堂交往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沦落为交往的“奴隶”,甚至出现了教师教学失明失聪的现象[1]。 2.2相应对策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交往氛围是课堂交往和谐进行的基础。 1、养成平等对话的教学风格。现代教育学认为,教与学的平等互尊是促进教育、优化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

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

陈姓字辈

陈姓族谱等级观念森严。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大书特书,惟恐不详尽,而对一般的陈姓子弟,仅写上姓名,没有其他介绍。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经营有方,族谱上也是只录其姓名,不提成就,更无赞誉之辞。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称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称“卒”,其他人不能享受这一殊荣,只能称“死”或“不禄”。 简介 重男轻女为陈姓族谱乃至所有族谱的共同点,男子的结发妻子叫“元配”,继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称“继配”,所娶如系改嫁之妇,则称“继娶”,不能有一点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受歧视。 谱系历史修谱 “谱以传信,犹史也” (宣统元年己酉二修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的修撰往往被视为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因为它将记载这个家族的渊源、繁衍、荣衰升沉。一般来说,三十年左右即要修谱一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家族都洋溢着一派庄严与喜悦之情,祭祀场面的隆重,各房各支无论贵贱的慷慨捐资,成立各种机构的热闹繁忙,都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成员对于有关自己在内的生命史的高度关注,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寻根”意识的强化。 每修一次谱,都有一种缅怀列祖列宗的深刻内涵,对家族生命史作一种全面的肯定和阶段性的总结,举凡子孙的繁盛,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的记录,都无不进入这部史册,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同时,修谱还有一种纯正本家族血缘的重要作用,确立嫡传,清录支派,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在伦常教化上,则严格地表现为明长幼,定尊卑,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原则,使代代子孙恪守不悖。 这种修谱的神圣性,还表现在对“真实”的刻意追求。修谱机构——谱局成立以后,即向各房发出书面通知,要求限日上交本房世系和今系的详细草稿,就连死去的人的坟茔位置也必须准确标明,“凡葬所注明左右东西者,俱以登山坐势论” (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谱局的初稿写出后,通知各房房长来亲自校对,以免出现漏误。 神圣制度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二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防止有不肖子孙私售与人,贻为后患。各房发新谱一册,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让外族人观看,不得在空白处私自填写,并规定三年一核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年级:15级系部: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贸易与经济 班级:国贸7班姓名:卓依文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 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市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1、汕尾概况:汕尾,别称红城,广东省辖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与海峡经济圈中间,与香港一水之隔,南临红海湾和碣石湾,西濒惠州市,南隔惠州市与香港相连,北部与梅州、河源接壤,东部与揭阳接壤汕尾是中国首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诞生地,是广东新一轮经济改革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城市,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诞生地,同时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东方夏威夷、东方莫斯科等美誉。 汕尾市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口岸之一,造船、轻工业和手工业发达,鱼钩畅销国外。市城区三面临海,依港而立,,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广东沿海旅游黄金海岸”之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 2、汕尾历史沿革: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市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陆丰地区(汕尾市)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

陈氏家族分布及辈分

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贵州省: 1、贵州省开阳县{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下马场镇)新风村}陈氏: 先祖陈俸忠(1735-1815),乾隆年间由四川到贵州开州府紫江县管下马场龙堰居住(现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新风村); 祖籍江西林江府书市巷十字街桥这头,后从江西到湖广,到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大竹县云安乡寒林里双河口陈家塆子。 字辈:俸、朝、章、子、国、大、锡、廷、思、培、祖、永、恒、昌、鸿、禧、熙、业、宗、序、维、昭(转宗) 2、贵州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3、贵州金沙及遵义三河 流传的诗句:平地干戈闹红哇 红兵赶散各天涯 五马太子如雷吼 永赴麒麟江定巴 一家分为三五户 一户分为三五家 有人记得诗八句 不同宗祖也同华 4、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 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 5、黔南地区 炳、少、明、忠、玉 6、贵州织金(主要是阿弓、吹聋、鸡场一带)就有几万人。有传红鬃白马典故,辈分“进霸百景安,毯大万福先……再启玉文光,恩高(洪)开国相…… 7、贵州六枝、织金、安顺一带有明朝从江西吉安府大桥头小桥尾过来的陈姓后代上万人陈姓:字辈是:“朝、兴、先、芝、彦,宏、正、元、福、廷,明、光(伦)、开、富、贵”。好象是“彦”字辈有一支到了广东或广西 8、贵州独山县:是从江西来的,先到贵州省福泉后在1860年左右迁至独山,现字辈一段为:士、玉、开、志、国、文、兴.... 9、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调查报告 历史调查报告3篇

历史调查报告3篇 一、主题简介 我们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的主题是:xx镇历史旅游景点的保护与发展。所以,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xx镇历史旅游景点。集中在对旅游景点的保护现状和发展情况上。同时,我们还会在调查中更深入了解历史遗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历史旅游景点在周围居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等等。 二、活动日程 1、搜集、筛选相关资料 时间: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2、走访历史遗迹、采访有关人员 时间: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8月13日上午九点,我们出发前往xx镇雕花楼景点。13日最高温度达39℃多,所以我们事先做好了防暑降温的工作。带上了水、毛巾等等。雕花楼在xx镇镇中心,所以我们直接步行前往。 雕花楼门票价格是60元每人,我们出示了介绍信和学生证,并简单介绍了此次暑假社会实践的内容,有关负责人同意我们进去拍照、参观并做调查。 上午九点半,我们开始调查。入园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花园,园内树木花草错落有致,郁郁葱葱。池水清澈,游鱼可数。 雕花大楼又名春在楼,坐西面东。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是xx

香山帮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江南第一楼。自西向东依次为照墙、门楼、前楼、后楼及附房。分布合理,功能分明。 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雕花大楼的砖雕、木雕。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雕刻图案内容丰富、寓意吉祥。分别有:尧舜禅让、文王访贤八仙庆寿、鹿十景、郭子仪庆寿、子孙满堂、三国演义、二十四孝、蝙蝠捧寿等。 另外,室内家具的布置也别具特色。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家具都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在少爷房里的一张床价值高达一百多万,是江苏省价值最高的木结构大床。门窗安彩色玻璃,具有西洋色彩。同时,雕花大楼还是一个著名的影视基地,有很多剧组都来这里拍过戏。 近些年,雕花大楼旁边还建起了宾馆,浴场,饭店等,人们可以在参观的同时消费等。周围的居民告诉我们,以前他们还可以在雕花楼里随意进出,里面的水井也是公用的。 参观大约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有关领导不同意在我们的实践表格上敲章,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等。 8月17日上午8点,出发前往xx镇启园景区。乘坐629线路公交车,在东山宾馆站点下车,车程大约是20分钟。我们事先了解到启园的门票价格是45元每人,学生票不打折。到达启园后,我们与启园管理处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出示了我们的学生证和学院的介绍信,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并简单介绍了我们此次暑假社会实践的主题,最后,负责人同意我们免费进园拍照并调查。

有关李姓的研究报告

有关李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

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全国陈姓宗谱字辈排行(150831更新)

全国陈姓宗谱陈姓字辈排行 扬州《聚星堂》陈姓宗谱陈姓字辈排行说明如下:本家族(聚星堂)辈序排行,因历史原因,无老谱查对,经健在的长辈回忆,追溯到“宗”字辈,敬祈“宗”字辈以前的先组谅察。 各代排行,顺序如下: ......宗 嘉廷宏学正大高明文师孝道国泰民安......希各户仰体祖德,一脉传承。子孙取名,都按辈序,避免同名,姓名最好用三个字,以防排名混乱。新生儿起名后,当年上会,应向家谱会报告,记入家谱。女儿婚出的,不登记,属招婿、其子女姓陈的,依照辈序登记。收养的子女,随陈姓方可入谱。 “安”辈后辈序排行,推荐如下: 和衷共济兴旺发达...... 查阅有关资料,陈姓在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排行如下: 1.湖北省广水市陈姓义门宗祠字辈: 道可光家,昌延奉昭;义乃韶祖,庆启鸿文 2.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有一支陈氏家族:起源于百犬同槽,江门分庄时,一支到了麻城孝感乡,后时逢湖广填四川,8个兄弟一起到重庆,后有7个兄弟一起到了贵州遵义府,1个到了四川合江,落脚到了合江大桥乡盐井坝,字辈诗是:世泽时钟秀,克纯代有贤,道乃身之本,国以家为先。目前这一支有了先字辈了。 另:重庆市合川区陈姓,先祖国用,创业于贵州遵义府,其后代迁当时四川合州府(即重庆市合川区)。字辈诗是:天国上朝文,万年在通光,开元登大位,荣

华世代昌。日前到登字辈了。 3.福建安溪县美法村陈氏家族的字辈诗是: 文章华国,诗礼传章。 4.湖南岳阳陈氏的辈分排行是: 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 续谱是: 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 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 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 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5.湖南永州市祁阳县羊角塘陈氏的辈分排行是: 仁慈景运昌,安闲德殷长 6.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7.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8.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9. 江西上饶 (1)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抗战历史事迹的调查报告

抗战历史事迹的调查报告 摘要:我的爷爷是一位军人。他经常和我说起他当兵的事迹,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当了一辈子的兵了。他认为军人是一项很光荣的职业,军人是最值得尊敬,作为一名老兵他很引以为傲。 前言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xx 实践人员:徐慧子、康彬兵、敖乐 实践内容:敬爱老兵们对抗战历史的感慨 实践方式:面对面采访与网络视频 一、调查资料 一)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二)退伍老兵的晚年生活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老兵们,他们孤苦无依、缺少工作、有的被子女所嫌弃晚年生活过的十分的艰苦,有的甚至还靠

卖塑料瓶维持生活。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 (二)、老人采访总结 据徐爷爷回忆,当时他的爸爸,因家里太穷,1943年,他便在当地报名参军,徐爷爷说:“因为当时的情况很困难,没给我配枪,只给我配了信号枪,随后跟战友们一起参加抗战。”“打的惨啊,好多战友就在我身边倒下,都来不及掩埋。因为身材瘦小,有很大的优势,要不然早就战死。”徐爷爷一边和我们说着他的感受,一边想着他爸爸的话,回忆战争惨烈的境况时不断的摇头。爷爷谈起他爸吹冲锋号的情景,“冲锋号一响,全军都往上冲,将士敢不用命!”爷爷大声地说。项目组成员站起来挺胸,头向上扬做出吹号的姿势。老人见状说:“这样不对,军号是要平着吹。”老人说,很少有站在高处吹号的,有敌人专门打号兵,站在那么显眼的位置,那不是找死吗。紧接着,老人以双手抱拳的姿势给我们演示了冲锋号、起床号、集合号,在演示过程中,徐爷爷根据不同的种类,嘴里发出“滴答滴”、“滴滴答”、“滴答得哩”的声音,并用另一只手上下挥动,以说明音阶的起伏、长短。 徐爷爷是一位军人。他和我说起他当兵的事迹,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当了一辈子的兵了。军人是一项很

陈氏辈分

陈氏辈分 湖南新化鹅塘伯万祖班次 (1)陈滚、陈绪昌新定班次 维今能显远历久善名扬 道盛崇基厚勋洪启绪良 登廷修锦业献策守彝常 礼让芳规永诗书茂泽长 敦伦恢祖德集义焕宗堂 余庆延星聚英才上国光 (2)附旧谱:乾隆葵卯年永康齐三派共订 维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 端自开基厚继因衍绪长 量材修正业素位守彝常 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光 香台恢祖德义柱焕宗堂 馀庆原星聚支延万世昌 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15.江苏东海 増景方贵秀步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祖德宗功世代扬尊守延绵恢先绪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建广瑞祥云文豪佐志仕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天津租界的历史。这次我将调查关于天津租界的趣味历史知识。 调查人员:周清润 调查时间:2013.11.24 调查方法:上网搜集材料 调查结果: (一)天津租界开辟较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在中国攫取租界。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随后,他又照会直隶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1861年春天,法国参赞哥士耆赶往天津实地勘察界定天津法租界的界址。6月2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其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天津法租界位于天津城南的紫竹林一带,南接英租界,西近海大道,东和北两面傍海河,面积为439亩。 清政府为了显示不歧视美国驻天津领事,在1862年或稍后,也有意让美国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然而,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极力反对租界制度,且当时来华美国商人屈指可数,因此美国在若干年后才对该地作了短暂的行政管理。 1895年,原先在中国尚未辟有租界的德国也开始动作。在辽东半岛尚未交还中国之时,德国驻华公使绅珂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要求在天津开辟专管租界,以扩展德国在当地的商务。同时,德国外交大臣也向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提交“租界节略”,其中声称,“中国通商口岸之友英国租界,或间有法国租界,已多年矣”。“在中国之德商,因无本国租界,未免散居在他国租界内,几作英法寓客,所以德国商务相涉诸人,日夕盼自有本国租界也”。因此,德国“应在相宜口岸商划租界”。清政府随即迅速同意了德国划分租界的要求。在天津,由直隶总督王文韶饬派的天津道任之骅和海关道李岷琛与德国驻天津领事司艮德于同年10月30日签订《天津租界合同》(《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根据合同规定,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原来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东,南接小刘庄,面积为1034亩。 1900年6月,大批俄军进入天津地区,在紫竹林租界内与义和团及清军激战。6月17日起,俄军、义和团与清军为争夺海河北岸的天津老龙头火车站而的血战升级。在持续数十天的战斗中,俄国兵死伤惨重。7月下旬,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俄军就抢占包括老龙头火车站在内与紫竹林租界隔海河相望的大片土地。接着俄国军队曾在天津车站附近抵抗义和团及中国军队的攻击,保卫了外国的租界,并因而作出了牺牲。因此,俄国政府对海河对岸老龙头火车站以及向海河下游越两英里的一片土地保留绝对的主权。此事,赶到北京来愈列强议和的李鸿章正在继续推行联络俄国的方针。在格尔思正式提出开辟天津俄租界的要求后,李鸿章就奏请朝廷允许俄国的要求:“臣查各国在天津均有租界,俄商独无,论理本觉偏枯。今既来就范围,以礼乞请,自应允许,使彼心向我益坚”

历史实践调查报告

历史实践调查报告

历史实践调查报告 电 气 四 班 课题: 通过调查当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2012/04/27 通过调查当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摘要: 自2005年金秋时节党中央突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各地的领导干部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变做现在的小有成就,六年的时间里,我国在各地相继开展实验,在有的地方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在很多地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理论不能够适应当地的经济现况导致新农村建设脚步迟缓甚至夭折。单就从太原市郊区的新农村建设看起: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太原先后开展了小店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和尖草坪区新农村建色项目,到2009年两大区新农村基本完成,纵观太原建设过程,相对其他地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建设周期长 2.建设耗费大 3.建设不彻底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水平;消费特点;娱

乐方式 正文: 一、引论: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项重大战略部署的推进,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使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一系列利农政策

陈氏族谱

安徽太和三堂陈氏家谱辈分 陈姓,陈朝国姓,根据户籍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位。 陈姓是一个古老而高贵,脉络清晰,繁衍了众多分支的姓氏。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中国总人口根据2010年统计,5673万左右,2013年统计为6130万左右。占汉族的4.26% 全球约有8500多万之众。 陈姓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海南、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位。 陈氏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 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 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在安徽省太和县三堂陈寨村就有一支,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东枣林庄迁移过来的。至今有600多年了。 祖真君相清,国运鸿瑞崇。启秉中天应,明克守仲新。 德泽贤锦惠,永茂昌顺隆。福荣和为贵,传家万世藏。 待续

关于历史调查报告

关于历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月10日~2月20日 调查地点:公园,公交车,小区 调查者:俞桂盛,汪洋,童琦,赵瑞青,陈涛,张澄。 调查内容:大众对中日关系的认知程度的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现代人对于中日关系程度 我们知道,中国与日本是一对历史悠久的邻国,早在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就有了互相的知识交流,还互派使者去对方的国家里工作与学习。但是,这位邻国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却有着不同的形象:一个残暴的,凶横的侵略者——这个是不能被遗忘的。 时间过得十分快的,一转眼就到了2005年。这是一个世界较稳定的时代,没有了过去的世界大战那种烟火缭绕的状况,所以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淡忘了“战争”这一名词,警觉也漫漫淡化在这些住在这些国家里的人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就属于这些人的范围之内。 在看似和平的生活中,有许多被暗淡了的,却又十分有影响事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如“台湾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印度洋海啸时件”等等。但是,了解的人多吗?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统计的结果:我们统计了14人的调查,有学生,有工人,有退休工人,老师等等,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答案,中和如下图: 题目如下: 1.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是 (1)历史问题(对侵华战争的认识、参拜靖国神社等)(2)领土问题(台湾、钓鱼岛等)(3)经济问题(贸易纠纷、东海气油田等) 2.你从感情上是否对日本人 (1)友好(2)厌恶(3)无所谓 3.你对日本货 (1)喜欢购买(2)坚决抵制(3)无所谓 4.如果发生中国人侮辱日本人的行为,你认为 (1)可耻,有损于国格(2)高兴,活该如此(3)理解,但不希望如此 5.如果发生日本人侮辱中国人的行为,你认为 (1)愤怒、抗议(2)以牙还牙,侮辱日本人(3)中国人也有责任,肯定这些人没得好 6.你认为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 (1)日本必须真正承认错误,以国家名义道歉(2)中国不要老是纠缠历史问题不放,应该着眼未来(3)没有什么意思,应该注重现实问题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doc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