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

国际传播概念

(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

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

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

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

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

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

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

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

官方——马匹、烽火、官文

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

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五个阶段:初步形成时期、通讯社—电报时期、国际广播时期、冷战时期、多元化时期

1、初步形成时期(罗伯特?史蒂文森)

发展标志:两次传播革命(文字和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国际邮政体系的建立

文字发明对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1)人类传播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2)使人类的文明和知识得以传承和保存,人类积累型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3)打破统治阶级对信息的垄断,挑战其权威,具革命性

活版印刷术的重要性:

1)传播速度大幅度的提高

2)信息量大增

工业革命:

1)资产阶级寻求海外扩张,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交往成为必要

2)西欧各国的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需要获取新的信息;殖民地的海外移民需要

家人的消息

3)工业革命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广告业、人口的更趋集中、印刷成本降低、交通等方面的条件1840,英国邮政总长Anthony Trolloy实行邮政改革,使用单一邮资,为国际传播提供便利

1874,万国邮政联盟成立,确立了世界范围内的邮政体系。

主要渠道:书面和报纸

2、通讯社—电报时期:始于工业革命中期到1927荷兰首次对外广播

1835:世界第一个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成立;接着电报、海底电缆铺设、电话、无线电技术相继发明。

早期通讯社:哈瓦斯社、沃尔夫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前身纽约联合通讯社

三大通讯社签订“连环同盟”,瓜分世界市场,直到被美联社的强大打破

用公约和国际组织的形式规范国际间的传播活动(国际传播的国际会议期),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确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国际传播的管理,极大地促进现代国际传播的发展。

1)1865,国际电报联盟成立

2)1932,国际电信联盟成立

这些为国际传播的进一步有序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众多国际公约的制定,使国际传播日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现代国际传播的理念初步形成和确立

特点:各国间有些摩擦,但更多的是合作和协调

3、国际广播时期(1920美国西屋电器公司KDKA电台为开端)

特点:国际传播政治化,使国际传播变成能达到政治目的的新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传播这种政治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等于国际宣传(是指在国际范围内运用各种符号传播观念,以影响人们主要是他国受众的思想,引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传播行为。)

4、冷战时期

特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宣传的对峙(实质是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政治性依然突出、受政府控制,政治宣传工具;以国际广播为主,其他媒体处于相对次要地位。

1)苏联

宣传机器: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

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和一部分“不听话”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南斯拉夫和中国)

影响:

①在西方受众和东欧国家中影响较弱(过分强调党的路线,不尊重新闻规律)

②发射率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

③苏联干扰西方节目,西方不需要这样做

2)美、英

宣传机器:VOA,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BBC

VOA:

①拿自由、民主大做文章,炫耀美,贬低苏联,激起不满和向往

②用各类文化达到潜移默化、和平演变年轻人的目的

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西德)成为结束欧洲共产主义的急先锋

①引发匈牙利事件

②给波兰的团结工会以支持

BBC:相对国内公正、客观,但也帮助美国进行宣传战

对象延伸到亚非发展中国家

5、多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正式进入

1)政治角度:发展中国家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的大辩论促进了传播多元化;一霸多强的政治格局及9.11后美单边主义带来的政治变数为多元化带来条件

2)经济角度: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的全球化

3)技术角度:同步卫星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原本以政治宣传的传播多元化

多元化的表现:1)国际媒体的多样化 2)国际媒体市场化整合

国际媒体的发展现状

总:主要是西方国家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国际媒体的多样化

1、通讯社:媒体中的媒体

在原有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开辟了广播电视业务(路透社电视网、全球电视网),主要提供电视新闻图片和直接新闻内容。

2、国际广播

三个特点:1)调整机构和战略重点(如美成立广播管理委员会代替新闻署、强化对中国、俄、东欧的广播)

2)环球广播迅速发展

3)高新技术装备国际广播(如数字音频广播代替模拟广播,结合互联网和卫星技术)

3、电视:突出对重大事件的全方位跟踪报道,强化了娱乐功能

例子:1991年的海湾战争成就了CNN;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成就了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

4、印刷媒体,以英美两国的媒体为主

两大趋势:1)仍保持较大影响力,尤其在一些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议程设置,能左右国际舆论,原因在于其精英读者

2)硬新闻比例下降,突出软性的分析性报道和深度报道

5、网络媒体“第四媒体”

1)改变了国际新闻制作和传送的传统理念,从受控、单向到互动、自由度高、24小时全天候的方式,使新闻控制不可能,例如克林顿性丑闻事件

2)大大提高国际新闻传播的互动速度,例如北约轰炸南使馆

3)强化了国际传播中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赛博殖民化(英语优势,技术优势)

二、国际媒体市场化整合

国际传媒也已步入混合战争时代,资本日趋集中,涌现出多层次的传媒产业集团

两个特点:1、都是实力雄厚的国际媒体间的联合和兼并,目的是集合各自优势,增强整体实力,降低竞争成本

2、实行跨行业经营,以一种媒体为主业,兼营数种媒体和多种文化产业

例:2002《纽约时报》买下《华盛顿邮报》拥有的《国际先驱导报》

新闻集团收购美国大都会媒体公司,组建福克斯传播网;下次新华社财经有限公司和法新社财经共同组建成国际联盟,收购其亚洲业务

原因:与1996年美国通过的《电信改革法案》有关,鼓励自由竞争、放开电信市场,导致竞争过度,供过于求,资源过剩。在21世纪,这种趋势会更加理性,基本局面仍是无止境的传播创新技术和高度的商业化操作,但不表明国际传播的政治属性减弱。

国际传播多元化的表现(20世纪70——80年代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1、目的多元化

90年代前:政治性目的为主(公开的如VOA,隐性的文化渗透)

90年代以来,强化了商业目的;隐性的国际传播,进行了文化的渗透(如电影、音乐和教育节目等)2、范围的扩大

1)传统上,三个层面: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不包括国内传播

80年代,卫星技术应用于国际电视传播后,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的界限正日渐模糊

2)内容的多样化政治为主=〉无所不包

3)规模变大,即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

3、方式多样化

1)四大媒体各有侧重——印刷媒体突出监视或调查性报道;广播媒体坚持“短平快”的原则;电视加强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网络集合声音、图像、文本全方位报道,突出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

2)信息比例发生变化——硬新闻比例下降,软新闻上升;国际新闻下降,地方性上升

3)强调以争夺眼球为中心——分众化和娱乐化

4、主体的多元化——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企业公司个人参与(得益于资金和网络)

但国家仍起主导作用,例子美国1996年的电信法,由国家推动和支持

5、功能的增强

体现在不仅是国家对外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国家决策能力和国际形象),更是国家软权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包括国家的政治体系、民族士气、国际形象、国际战略、确定体制能力和科学技术等)

具体讲:

政治上

1)沟通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

2)拓展外交渠道,增强外交力度

3)加大民主进程,加固政治基础

4)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声望

经济上

1)了解世界经济形势,提供发展契机

2)表达经济新主张,创新经济观念

3)促进国际媒体产业化,开辟经济增长点

军事上

1)引导国内民众,形成统一舆论

2)提高士气,瓦解对方军心,心理威慑

3)树立正义形象,争取国际舆论

文化上

1)增进民族理解,消除误会,产生了文化的趋同性。

2)也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如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和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总之,国际传播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国家如何把握它的作用和影响力

国际传播的两大因素:A.硬性因素(技术和资本)——体现一个国家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对国际传播有决定作用;B.软性因素(语言和文化):指开展国际传播的软性条件,主要指对语言和文化的依赖,因为语言和文化有排他性,所以容易造成文化摩擦、冲突。且最终的矛盾集中在文化上,带来文化渗透、英语强势等问题。

国际传播在70年代逐渐形成一门学科的历史原因:

1)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独立,要求在国际传播体系中取得平等地位,引发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的有关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大讨论,极大推动了国际传播学的发展(政治)

2)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削弱了民族国家的控制力,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

3)跨国媒体集团的出现和高科技的普及,进一步促进

特点:

1、突出信息功能

2、跨学科性

3、排他性

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析单位、研究方法和范围

分析单位:即国际传播的研究主体或研究对象,是国际传播研究成为独立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说来为民族国家和国际媒体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阶段分析单位呈现出多层面、多学科的趋势:

1、在突出国际媒体和民族国家的同时,也关注国际组织、大型国际新闻集团甚至个人在传播中的作用

2、以单一政治领域为主转向多个领域、多学科。

研究方法:Hamid Mowlana 认为过去40多年中传播方法主要有

1)数学方法,是一种量化研究,主要用于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

2)社会心理学方法,对政治选举和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有重大影响,可对选举结果和传播效果进行预测。

3)语言学方法,突出语言这一传播基本要素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使英语强势问题得到人们的关注。4)政治经济和文化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对国际传播过程做出宏观分析,往往带有对现实的批判。

郭可老师认为:比较,实证,批判三种

比较:最早,例:四种理论

实证:调查和量化,在美盛行,例:Lasswell二战对宣传内容的分析

批判:定性分析,法兰克福派,对资本主义自由体制的批判,揭露了大众传播的宣传本质。

范围:(罗伯特?史蒂文森)

1、外国分析:单个国家或文化为主要的研究

2、比较研究:两个国家或文化内的个人化机构的传播行为进行对比,用国民性和文化性分析异同

3、跨国跨文化:不同国家或文化间的信息流和随之产生的各种影响

4、全球化研究:把全球作为整体单一的联合体系来进行研究。

宣传模式论:

最早被研究的一种范式,分战争时期和非战争时期

A.战争时期(以“宣传研究之父”Harold Lasswell《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理论框架为主)

方法:定性的分析了一战宣传,二战中首创内容分析法,并建立了分类体系,定量的进行了分析。

观点:反对无限制的夸大宣传作用,但认为其有强大效果,把它视为现代政治不可分的一部分。

B、非战争时期(以Edward Herman,Noam Chomsky《制造共识》提出的宣传模式为主)

方法:以美国媒体体系为研究基础。

观点:在所谓的民主国家里,宣传功能不易察觉但仍存在,目的是制造有利于精英阶层的统一舆论。提出宣传模式论,分析了精英层对媒体的控制方式和美国宣传的本质,以及权力财富分配不均对传播的影响。影响的媒体宣传的五个层面:

1、大众传媒的规模、所有权和盈利趋向。媒体寡头与政府、银行和其它大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成为这些团体的代言人。

2、现代媒体以广告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受众和广告商之间偏向广告商。

3、信息来源于政府、商界和由它们资助的“专家”,故受制于这些消息源。

4、外界抨击媒体作为控制媒体的手段,一些负面反馈,包括抱怨信和威胁电话。“寒蝉效应”影响新闻报道。

5、把反共作为全国性的宗教和监控机制,自麦卡锡主义运动之后,反共演变为全国性的宣传机制,并始终把反共产主义作为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首要原则。

评论:Lasswell以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法提出的模式有科学性,但只适用于战争时期;非战争模式用批判性的方法为理解美国媒体运作提供借鉴,但难免有失偏颇。

现代化理论:

(认为国际信息流动在使西方国家受益的同时,也该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大众传媒能帮助改造传统社会,能把西方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借用到第三世界国家。几点共识:

1、推动长期发展项目,如教育卫生等,不能改变一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

2、人均收音机和电视机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因造价低,无需较大的经济投入。

3、报纸发行量与经济水平成正比

4、传媒催生民主,民主不能推动传媒

5、电讯技术对经济推动大,发展中国家重视,水平与世界几乎同步

评论:有助于理解传媒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有以下缺陷:

1)依据高临下的姿态看非西方社会,认为必须要按西方模式改造,并把传统和现代对立。

2)把西方国家向第三世界的单向流动的国际信息传播视为解决这些国家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没认识到财富积累并不意味着财富的均等分配和多数人的共同富有。

3)把传媒视为一种独立力量,没有意识到媒体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4)理论产生于冷战时期,客观上有为西方国家扩大政治势力范围和跨国公司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媒体依附理论:各国之间信息和媒体发展的不平衡是源于一个“中心——边陲”的循环体系,即边陲国际之所以欠发达是因为对发达国家的依附。

依附主要表现为:

1)媒体体系的依附:商业的运营方式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

2)资金的依附:导致媒体的所有权和文化自主性丧失

3)内容的依附:传媒内容趋同,制作水平下降

4)广告的依附:跨国公司和外商逐渐控制传媒内容

5)新传播科技设备的依附::设备不禁符合需求,造成浪费。

评论:指出现象后认为必然导致结果,夸大了跨国传媒公司的作用,贬低了民族国家在摆脱依附的作用。文化帝国主义:

依赖理论在文化层面的延伸,探讨目前西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的支配地位而产生的对非西方社会的文化影响以及国际媒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Herbert I.Schiller 在《传播和文化统治》中提出,70年代在拉美较为盛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对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的讨论。

内容:从政治经济学和发展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主导)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影响,并认为是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拖入了所谓的现代世界体系,把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给第三世界国家。

1)跨国媒体集团产生的媒体产品并不中立,具有侵略性,对当地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2)文化帝国主义假设:发展中国家受众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政府基本无法抵挡外来文化。

评价:

1)揭示了国际信息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让人们加强了对西方文化强势的了解,对发展中国家有现实意义。

2)——5)缺陷

2)该理论缺乏统一精确的定义

3) 没有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受众处理和解析信息的能力不同,只把受众视为被动的接受者。

4)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际间的传播过程,在有些发展中国家,西方的媒体产品并不占主导地位(如巴西、中国)

5)该理论中的经济因素可以用数字表达,但难以量化其传播效果和文化方面软性的影响。

公共领域理论:

批判学派的分支,有德国社会学家Jurgen Habermas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

公共领域:独立于政府和经济力量,致力于理性讨论,可为公民所用并接受公民审查的领域。

理想化的公共领域是:

1)信息平民化 2)讨论公开化 3)相对于利益集团和政府的独立性

资本主义主导后的现状:

1)商业利益开始渗透政治和文化领域,公共领域的自主性被挑战

2)20世纪游说公司和公关公司对信息控制,消除了原先属于私人的自由独立的公共领域,被称为“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成为权力的展示平台

3)国际媒体开始垄断世界传媒市场,扩大利益范围,削弱了作为信息传播者的作用,变为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领域

缺陷:1)过分突出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忽视平民公共领域的存在

2)Habermas的交往行动模式忽视了非寻求共识的其他交往行动,不能成为多元化的公共领域理论。

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

1、文化批判

代表人物:Max Horkerheimer、Theodore Adnorno、Herbert Marcuse

观点:1)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的生产文化商品促生全球文化产业。这种商品化的大众文化产品会动摇文化的哲学基础,把受众自然融入现代资本主义的体系中,接受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3)文化产业化对国际信息交流的基本格局产生较大影响,西方文化强势,非西方非商品的文化产品边缘化。

2、文化研究理论

理论基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代表人物:Stuart Hall领导下的伯明翰学派

观点:1)首创文本分析和人类文化学研究,对媒体如何确定媒体文本的优先内容以及受众对媒体文本的不同解密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推动了对大众传媒意识形态的研究。该学派以英国为主,研究重点突出移民人口,限制了全球化的视野。

2)西方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内涵,认为欧洲中心论极大影响了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印象,仍认为非西方处于他们的从属地位。

3)文化研究理论虽然也关注人种、宗教和性别等问题,但它们不太涉及阶级分析。

多元化范式的特点:

1)研究视野日益扩大,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日益增强

2)关注国际传播中短期、显性的影响同时,开始关注长期和软性影响,尤其自阿文化方面

3)更趋向解决某一问题和预测今后趋势,而非提出某种理论和模式

国际媒体的定义:

从事国际信息传播的主体或传播媒体,可以是国营或私营,可以是单一媒体或媒体集团,可以以新闻性信息为主,也可以以非新闻性为主。

三个特征(三个跨国性):信息传播活动、经营活动、影响力的跨国性

国际媒体的发展特点

1、全球化扩张(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经营发展的全球化)

2、商业化运作(媒体的私有化和娱乐化:私有化加速商业化,商业化导致内容娱乐化)

三个含义:

1)所有权上,私人媒体增加

2)运作依赖广告支持

3)管理体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追求利润最大化

3 、多元化功能(通讯社时期:信息传播功能=>国际广播时期:政治宣传=>当今:信息、娱乐、盈利功能,最终为盈利服务)

4 、集中化管理(走上集团化道路: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边际成本下降;应付不断攀升的内容价格)

国际媒体的发展模式

定义:国际媒体在实现其发展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包括其发展目标,运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其中,发展目标是核心,决定了其功能,运作方式和组织结构

根据国际媒体的商业化程度,分为三类

1、纯商业化国际媒体模式(新闻集团、贝塔斯曼、迪斯尼等)

特征:盈利最高目标,现代企业制度,集团化管理,依赖广告收入

2、准商业化国际媒体模式(BBC、CCTV)

特征:商业化和行政管理相结合,逐渐强调经济效益,部分实行商业化运作,但不唯利是图,也重视社会

效益

3、非商业化国际媒体模式(VOA、德国之声、CRI;美国办的世界上第一家官方国际电视台——世界电视网,由拉美、欧洲、亚太、非洲四个子系统、BBC World Service Television)

特征:代表政府态度,使政府的喉舌,内容偏严肃

国际媒体的发展战略

1、利用资金优势——并购战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旺迪)

2、抢占先机掌握新技术——比较优势战略(BBC重视新技术上的投入和开发,成为最早进行全国数字广播的公司之一,以技术为发展战略)

3、消除地域壁垒——本土化战略(新闻集团:本土合作伙伴、本土人才、制作本土内容)

4、媒体精英主导——强有力领导战略(默多克、CNN特纳等)

国际媒体的影响力分析

影响力定义:文化活动者以自己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表现为影响发出者对影响接受者在认知、倾向、态度、信仰、行为等发面的控制作用。

传媒影响力: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以受众关注和接触媒体内容为前提,并最终导致受众行为改变法的过程

1、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延伸(政治、外交)

原因:

1)报道他们认为重要的国际事件

2)报道国际事件的权威使他们可以任意扩大和缩小其重要性,而不受质疑

3)经国际媒体报道形成的国际舆论场可能影响事件变化,通过议题设置产生

国际媒体与国际舆论:国际媒体制造或引导国际舆论(影响、制造)

国际舆论:指民族国家在国际公共空间对共同感兴趣问题形成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合,一旦形成不但成为共识群体的行动向导,也对另他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或压力。

作用:

1)政治合法化的工具(如伊战)

2)当作国际性和地方性的准则(如反恐凡邪教,从国际舆论开始,后各国更注重本地区反恐和反邪教)3)来确定政治趋势,为内外政策服务(美总统竞选前讨论中国问题)

4)作为固定成见(对中国不利的固定成见)

国家形象:这个国家在行为、表现、现状特征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在国际公众心中的抽象反映和国际公众对国家的总体评价和解读。

国际媒体与国家形象:

1)国际新闻媒体的报道直接影响受众对某一国的认识,左右舆论,影响受众。

2)还可以对国家形象起“定型作用”,通过其议题和报道方式

公共外交: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广播电视等国际媒体来影响国际受众,为本国的利益服务。

媒体外交:通过运用媒体来阐述和推进国家的外交政策

国际媒体和公共外交:

1)关系更为紧密,报道越来越多,外交对媒体依赖越来越强

2)媒体对外交影响越来越大

2、促成国际经济发展 (经济)

三点表现:

1)是国家和国际企业最重要的信息渠道,提供了互通信息的平台,加强了各国经济往来

2)媒体产业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电信、信息、国际公关、国际广告、电子商务等

3) 国际媒体也本身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全球语言和文化形成冲击(文化、语言)

文化:文化、价值观随资本技术一起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文化趋同,西方化或是美国化

语言:英语强势问题,对非英语国家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可能意味着语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

4、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军事)

影响方式:

1)通过国际媒体制造舆论,加速战争的开始或结束(1898美西战争、9.11后对伊战争、越南撤军)

2)为战争寻找依据,为战争的“合理性”制造舆论(冷战后几乎所有局部战争)

3)通过媒体传递战争信息给受众(CNN)

5、对国际新闻媒体业本身的冲击(本产业)

1)媒体体制方面,商业化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公共媒体的相对衰落

2)新闻业务方面,娱乐化倾向明显,硬新闻减少,软新闻增多

3)新的运作理念对新闻伦理道德构成挑战,受众信任危机,危及其公正性和客观性以及监督作用。

可能被扼杀在经济利益原则的最高原则下,有四种情况

A.涉及老板利益 B涉及广告商利益 C特殊时期,如战争时期 D涉及所谓国家机密

4)大批跨国新闻传媒集团的崛起对世界媒体格局的影响,多数声音来自希望媒体。

全球商业媒体由10多个巨型跨国媒体集团控制

5)大肆兼并的后遗症

恶性的竞争可能会给公司背上沉重的负载包袱,甚至拖累整个公司,疏忽核心业务。

全球化时代国际媒体的重大转变

1)功能目的上,单一到多 1——2(信息、宣传)——3(信息、价值观渗透、经济效益)

2)结构组织上,单个到集团化

3)发展动力上,依赖广告收入自发——政府——追求利润

4)影响力上,各个层面

5)地域上——全球;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受众群体——政府官员,平民百姓

国际媒体发展趋势

1.媒体格局上,还将朝高度集中垄断的趋势发展

2.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3.经营的商业化和内容娱乐化还是大势所趋(媒体产品的发行和销售,广告仍是动力。)

4.技术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5.内容和形式更成本土化趋势

国际信息流的定义:跨越国界并在两个国家或文化体系之间的迅息运动,即信息在国际间流动的形式和传播过程

特点:

1)范围在民族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空间

2)发送者和接受者一般为国家、国际组织和具国际影响力的组织及个人

3)国际传播和国际媒体的作用主要是看国际信息流动的作用和影响,由它的流向、数量和内容决定

国际信息流的作用

1.作为国际交往,增强世界和平(最基本作用)

2.作为国际宣传(二战时期的宣传战和心理战最为突出,现以国际广播的形式存在)

3.作为国际舆论(宣传非政治化的结果)

4. 作为软权力

5.作为综合实力(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越强在国际信息流中越有利)

新闻性信息流:包括国际媒体中的新闻报道、调查报道、社论、时评,还包括娱乐性新闻和介绍等

载体:通讯社、报纸、电视、电台和互联网

非新闻性信息流:娱乐性内容,音乐、电影、广告、商务信息,以及非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如人际传播,跨文化传播)

载体:大众媒体,人文渠道,介于两者之间的EMAIL或手机短信

国际信息流的五个发展特点

1.西方强势将以一种全方位的形式得到体现

2.非西方信息流将逐步壮大,但还无法和西方国家抗衡(深层次是综合实力问题)

3.国际信息流影响日益多元化(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对象到跨国媒体企业及个人)

4.基本运作模式日益市场化和商业化

5.在战争时期仍会表示出政治化

矛盾发展态势

1.全球化和本土化

2.政府对国际媒体的控制和媒体市场化同步提高

3.政治化和娱乐化并行

4.大众化和分众化并行

5.媒体的扩容和信息的匮乏并存

非西方信息流产生背景

1.全球化—本土化的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西方国家为了抵制西方的文化的同时也会致力于创建符合本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媒体,信息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非西方的信息本土化,并产生非西方的文化地方保护)

2.高新技术背景(非西方国家在利用高科技传播技术上基本能与西方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尤其是电视卫星和互联网)

3、贸易和移民背景(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剧增是许多国家的“少数”民族人数增加,他们的信息需求是混合的,从而为非英语、非西方媒体的崛起提供良好的国际人文环境)

非西方信息流的特点:

(依据其特定的文化和语言特征正确定位其目标受众。)

1.报道风格相对客观公正,报道内容以本土化为主。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凤凰卫视。

2.娱乐化倾向明显,往往不涉及政治内容,且往往与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关联,与西方文化的关联使得这些非西方媒体较容易进入西方媒体占主导的国际传播领域。

3.基本上实行商业化管理和运作,但能得到政府充分支持(受西方媒体运作影响)

4.影响力仍有待提高(未能有效渗透到西方主流社会)

5.半岛电视台的启示

1)使发展中国家增强了自信心

2)不能靠西方国家,必须靠自己改变国际传播领域不公正、不平衡的现状

3)政府要给与经济上的支持和一定的报道自由空间

4)坚持全面、独立、平衡、客观、公正的报道方针。

5)维护本国权威并不会影响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

6)客观公正与本土化风格相结合,实行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互联网对国际信息流的影响

1.互联网使得国际传播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概念

2.使电子商务的信息大幅增加

3.不是中性的国际信息传播技术,可谓恐怖分子或是政府所用

4.就信息发布而言,不仅开辟了吸引受众的新渠道,也改变了信息发布和产生的时间概念

5.影响了新闻自由的概念

国际传播政策:涉及电信业、知识产权和大众传播媒体,关于大众传播媒体的全球化政策是这三大领域的重中之重。

全面发展是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为标志,随着联合国及其专业部门的创立,众多关于多边政策和协调的国际机构开始登上国际舞台,联合国大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和国际法院起到了最主要的推动作用。

近十年的主要变化:

1.国际传播管理体系从协调各主权国家独立制定其国家政策,到凌驾于各国政府之上,左右各国的政策制

2.政策制定时,较少考虑政治因素,更多考虑贸易和市场标准,关注经贸论题

3.实力强大的私营企业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开始登上舞台,开始用经济利益主导政府的政治决策

联合国大会对国际传播业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了大量的决议,解决了诸多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争议问题,如广播干扰和卫星直播等问题。

美国媒体体系的特点:

1.所有制基本以私有制为主导(市场竞争、为言论自由提供一定的保障),追求利润是经营的主要目标。

2.由于幅员辽阔,美国媒体越来越重视其地方性(真正的全国性报纸少,地区性报纸发达,以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情味吸引读者,有的以对社区事件的翔实报道,如赫林顿时报)

3.媒体的集中和垄断现象越来越突出(五家报业大集团、三大电视广播公司和新兴公司NBC\CBS\ABC\CNN\FOX;96电信法的公布)

4.传播新技术不断发展,新旧媒体整合趋势日益明显(美国正致力于各种媒体的数字融合)

5.写并购和技术之力,加快了全球化步伐(美国媒体的总体目标;今后媒体巨头的竞争就是海外市场的竞争)

6.有崇尚新闻自由的传统,但正日益受到政府的控制

美国媒体和政府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

1.作为第四权力,美国媒体对政府起监督作用

2.政府往往利用与媒体的合作关系,如为选举拉票等

3.和平时期不直接干预,战时会动用各种管制手段,控制媒体的报道。

如:

1)不再进行新闻检查,但可以通过限制记者采访来控制新闻报导

2)召开密集的吹风会和新闻发布会,希望通过媒体表明政府立场

3)成立“战时公共信息监控室”,专门负责协调并监控布什每日发布的消息

4)对媒体提出许多要求和告诫

5)强化美国之音

国际信息流中西方强势问题

1.流向的强势,从西方=〉东方,北方=〉南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是后者到前者的100倍,国际性传播媒体基本都来自西方)

2.信息贸易中的强势,如美国控制了75%的电视节目的制作

3.文化和语言强势,蕴涵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向全世界渗透,英语强势

4.西方媒体的强大影响力,能有效设置国际舆论中的议题。

“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

实际上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延伸部分,但NWICO更突出意识形态,强调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论战更趋向政治化,影响更激烈也更为广泛。

要建立起新的公平合理的世界信息生产和传播秩序,也就是国际信息流的相对平衡状态。就本质而言,这场争论并不是单纯的理论之争,而是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对各自的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利益的努力。

背景:

1.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但他们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没有改变殖民时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他们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还很高,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控制。

2.在美苏冷战中,亚非拉认为有必要组建独立于美苏的“第三种力量”,不结盟运动诞生。美苏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并由原来的反法西斯的盟友转变为冷战时代的对手。

3.1973年,不结盟运动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一年后,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观点:

围绕国际信息的“自由流通”展开,论战双方是英美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或非西方国家。主要场所是国家会议和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样的国际组织内。

西方国家:坚持信息流通的绝对自由,认为不该受各国政府的限制,认为自己的新闻报道时客观和公正的,而发展中国家政府提出新秩序是想维持独裁统治,遏制新闻自由。

发展中国家:反对的不是信息的自由流动,而是国际间不平衡的单向流动。自由流动的前提是各国享有均等的信息传播权,而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信息流动中,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权利是不均等不对称的,要建立合理的信息传播新秩序。

阶段:

不结盟国家运动是推动论战的主要力量,观点都来自不结盟运动的系列会议,按会议员的前后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1978 完成了自身力量的集结,不结盟作用突出,论战拉开序幕,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成为这场论战的重要国际场所。

1)1973年,在阿尔及尔提出国际经济结构的变革需要有大众媒体的支持和配合,并在《阿尔及尔》宣言中强调不结盟国家间的信息交流。

2)1976年,不结盟运动的第五次首脑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

3)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大众媒体宣言》,肯定了大众媒体的作用

同年,安理会正式通过建立“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的决议。

第二阶段:1978——1980 论战进一步激化

1977年,教科文组织成立“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麦克布莱德委员会)

1980年,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全体大会上,作题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这是第一个从国际性视野讨论国际传播问题的文件,是发展中国国家的一个胜利。

第三阶段,1980年至今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论战带冷战色彩,并把这场论战争论看作是西方冷战的一种形式,支持信息自由流动的基本原则。反对对信息流动的任何限制,对所有决议都持反对态度。1984年,美国宣布退出教科文组织,使其在财政方面捉襟见肘,做出让步。80年代中期,激烈论战基本结束。事实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未停止过,而且还是不断坚持建立“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

评价:

1、意义

1)使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衡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国际社会初步认同平衡原则,尽管不能使之有效实施

2)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论坛中发出了自己声音,于西方国家平等交流论战。

3)是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国际信息流政治化和意识形态的趋向,加深了对西方强势非西方弱势现状的了解。4)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大众媒体和其塑造的国家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抵御外来不良影响的同时,注重自身传媒发展,以增强其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2、遗憾

1)带有理想化成分,希望通过论战的形式说服发达国家转变态度,扭转不平衡状况是行不通的。

2)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新秩序,也没有因为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缩小了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信息流差距,事实上,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发展自身媒体才能逐步影响世界信息和传播秩序。

3)新秩序的建立和劣势的改变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标准答案(内部资料)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内部资料)

————————————————————————————————作者:————————————————————————————————日期: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当开放贸易时,所有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 2、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3、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4、在两国间均衡贸易价格条件下,一国对某种商品的过度供给必然与另一国对该商品的过度需求相等。 5、不存在free lunch,但却存在free trade。 6、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7、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8、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并不一定要完全专业化于一种商品的生产。 9、H—O理论假设各国拥有相同的商品偏好。 10、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更为细分化的生产要素定义而解决Leontief Paradox。 11、Stolper-Samuelson定理认为,贸易将使丰富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低的实际收入,同时使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高的实际收入。 12、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13、一国的非技术性工人会比技术性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14、大国可投资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不是出口产业,进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15、按照定义,小国的经济增长将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16、青春期是一个贫困化增长的好例子。 17、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18、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国家一定会降低其公民的生活水平。 19、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20、根据H—0理论,各国应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21、规模经济是指资源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上升。 2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23、如果瑞士旅行鞋的进口增加,英国皮鞋制造商就会受到损失。 24、自由贸易总是一种比征收关税更好的政策。 25、从量关税的优越性之一是其保护价值量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保持同步。 26、关税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是最优的,但对全球来说不会是最优的。 27、关税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要大于它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 28、与关税相比,配额给政府官员以更大的管理灵活性。 29、只要进口许可证是被拍卖的,配额的福利效应就与关税相同。 30、如果一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很少,它就会倾向于采用关税而不是配额。 31、对于进口国来说,自愿出口限制比进口配额效果更差。 32、自愿出口限制实际上很少是自愿的。 33、对症规则(specificity rule)认为,关税通常不是纠正一国经济中扭曲的最佳方法。 34、贸易保护的国防理论和国家荣誉理论基本上是次优的。 35、如果“learning by doing”意味者今天更多的生产会使未来的成本降低,那么最好的政策就是实行保护性关税。

国际经济学计算题及答案

计算题及答案 1.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而B国为,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 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时各国生产计算机和Array 小麦的产量。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思路: (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2)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加拿大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一单位小 麦本国要用3小时,但生产1/22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小时劳动,所以加拿大进口 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 3-60/22=3/11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2单位小麦,相当于 用22*4=88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88=12小时的劳 动时间。 如果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则相当于用60/24小时的劳动换回本 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4=1/2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 要出口24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4*4=96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 节省了100-96=4小时的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加拿大应专业生产计算机,数量为600/60=10单位;中国应专业 生产小麦,数量为800/4=200单位。

国际经济学(下)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下)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下)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资本项目国民收入核算 国际收支核算官方国际储备经常项目余额 官方结算余额(或国际收支平衡) 汇率 载体货币远期汇率外汇市场 即期汇率利率平价条件货币总需求通货紧缩汇率超调通货膨胀 长期费雪效应一价定律 汇率的货币分析法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 AA曲线通货膨胀偏向J曲线 DD曲线转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储备货币外汇干预的信号效应金本位制 冲销性外汇干预内部平衡外部平衡 物价一硬币一流动机制可兑换货币 支出一变动政策支出一转换政策特别提款权(SDR) 二、填空题 1、一同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该国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国民收入账户根据产生国民收入的支出方式将其分为:消费、投资、和经常项目。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减去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值。GDP衡量一国国境内的产出。 2、经常项目也等于一国净对外贷款。与封闭经济不同,开放经济可以通过 的方式储蓄。因此,国民储蓄等于与经常项目余 额之和。 3、国际收支账户提供有关经常项目组成和筹资方式的详细情况。一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所有交易,都记录在国际收支账户上。该账户规定,任何导致 的交易,都要加上一个负号,任何导致的交

易,都要加上一个正号。 4、汇率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汇率在支出决策中具有一定作用,因为汇率使我们能够把木同国家的价格转化为可比形式。当其他条件相间时,一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的,使本国出口的商品更加便宜,进口的商品更加昂贵。一国货币的,使本国出口的商品更加昂贵.进口的商品更加便宜。 5、汇率由外汇市场决定。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 6、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美元利率的使美元相对于欧元升值;欧元利率 使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 7、当前汇率也受预期汇率水平影响。例如.当利率不变时,如果美元/欧元预期汇率,当前的美元/欧元汇率会上升(美元相对于欧元升值)。 8、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它有流动性。从实际考虑,货币总需求不是指对一定数量货币单位的需求,而是指对一定数量的购买力的需求。实际货币总需求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以国内利率来计量) ,与经济中的交易量(以实际GDP计量) 。 9、当实际货币总供给与实际货币总需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给定价格水平与实际产出,货币供给增加将使利率。货币供给减少将使利率。如果价格水平不变,实际产出上升将使利率,实际产出的下降则具有相反的效果。 10、由绝对的购买力平价发展而来的则认为,汇率的百分比变化等于不同国家之间的。 1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之一是,它认为在自由竞争并且没有贸易障碍的情况下,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的售价是一样的。 12、试图通过购买力平价来解释由货币供求所引起的长期汇率行为。该理论认为,长期国际利率差异源于各国。 13、一国货币的实际汇率是指以国内支出篮子来衡量的国外典型支出篮子的价格,对的偏差可被看做是一国实际汇率的变化。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对一国的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会导致该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的长期 实际升值。在此情况下,一国的实际汇率。当国内产出相对于国外产出时,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将发生长期实际贬值,此时,该国的实际汇 率。

英语48国际音标教学教案(总10课时)

第一课 一、音标是什么 简要介绍音标,并展示音标图 二、本课目标:前元音/i:/ /?/ /e/ /?/; 三、音标精讲 (一)、/i:/ 代表单词:sheep [?i:p] 【嘴巴微微张开,呈扁平口型】 Ice cream /a?s kri:m/ Key/ki:/ Police /p??li:s/ 口语表达: I’ll be on holiday next week . 我下周开始度假。 An ice cream for me , please . 请给我一个冰激凌。 【音标儿歌】 蜜蜂,蜜蜂是 bee , bee , bee 豌豆,豌豆是 pee , pee , pee 茶叶,茶叶是 tea , tea , tea (二)、/?/ 代表单词:ship /??p/ 【嘴巴微微张开,呈扁平口型】

Fish /fi?/ Kid /k?d/ City/?s?ti//口语表达: Zip your lips ! 闭嘴! Shanghai is a big city . 上海是座大城市。 【音标儿歌】 它呀,它呀是 it , it , it 晚饭,晚饭是dinner , dinner , dinner 家庭,家庭是 family , family , family 【发音训练】 /?/ /i:/ pick /p?k/ peak / pi:k/ is ease /i:z / it /?t / eat /i:t / rich /r?t? / reach /ri:t?/ 【轻松一刻】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 I asked my mother, 我问妈妈, "What will I be?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我是否会变得美丽、富有?”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对我说: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顺其自然吧。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我们不能预见未来。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其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机会成本() A 、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 B 、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 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 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 2、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他们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 A、都受损B 、一人受益,一人受损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D、都能够受益 3、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 会() A、保持不变B 、增加C 、减少D、无法确定 4、一个国家(),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 B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 D 、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 5、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所提供的商品最大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 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 B 、边际收益曲线 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 D 、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 6、在圭寸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棉 花的生产数量()。 A、上升;增加B 、上升;减少C、下降;增加D、下降;减少 7、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 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 B 、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D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8、“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高度概括,这一理论是由经 济学家()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赫克歇尔和奥林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 谟 9、赫-俄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为()。 A、绝对成本理论 B、比较成本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保护贸易理论 10、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学说占主导地位。 A、重商主义 B、自由贸易 C、保护幼稚工业 D、超保护贸易 11、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复习重点 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P7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 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 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 2.法兰克福学派:P8 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由1922年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汉姆、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马尔库塞就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对人的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3.霍尔的编码——解码: 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者立场一致; 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 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再现于再现的 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4.民族志: 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论述。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5.衣阿华学派:P59 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是传递客体信息的一种方式,课题需要通过命 名来实现社会化; 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人可以从行动计划中得到对待金钱、事业和个人成 功的积极态度的指导。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 3)方向性他人:通过与对自己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 6.“风筝”互向模式: P79 在这一模式中,“精英阶层”通常指一个单方面的政治利益集团;“论题”是指 各种为公众所议论的事件,围绕该事件会有一系列的信息(图中用一组X来表 示);“公众”是一个与论题有关,或受论题影响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媒介” 实际上是表示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等。连接各要 素的线条代表不同的意义:关系、态度、和认知;单向或双向的传播通道。“媒 介”作为关系的另一种或多或少独立的一方。“风筝”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它 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息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7.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P108 美国学者H.L.豪林沃斯研究A、吸引注意B、保持兴趣C、加强印象D、建立信仰E、指挥行动 8.有效收听的障碍:P112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7-12

第七章练习答案 1. 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 的损失? 答案提示:因为消费者无法消费到更加便宜的国外产品,消费量减少了;国内相对没有效率的生产代替了国外有效率的生产。 2. 如果将关税改为直接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 吗? 答案提示:不会。 3. 试比较上述两种作法的净福利效应。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将减少消费者的福利,至于整个国家的福利,如果是小国,则福利下降,如果是大国,福利是下降还是上升,不一定。采取补贴的做法,将不会减少消费者的福利,因为产品价格将不会上升;不过,政府支出补贴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4*. 试析关税对国内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提示:利用斯托伯—萨缪而森定理) 答案提示:关税的征收有利于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提高。 5. 假设某一行业(X 1)需要另两个行业(X 2和X 3)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投入产出系数 分别为,2.021=α 5.031=α,三个行业的进口关税分别用t 1、t 2和 t 3表示,试计算在下列情况下X 1的有效保护率。 (1)t 1=30%、t 2=20%、 t 3=10%; (2)t 1=30%、t 2=20%、 t 3=40%; (3)t 1=30%、t 2=50%、 t 3=10%。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前的附加值是:1V =0.3 征收关税后的附加值是:()()5.012.0113211?+-?+-+='t t t V 有效保护率是:%1001 111?-'= V V V ERP 6. 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 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习题集 一、选择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 ) A.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2.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 ) A.人如果边际收益非常大,他或她就可以不用考虑机会成本 B.进行最小机会成本的选择 C.比较该选择活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D.只有当总利益非常大时,他或她才会选择使用其稀缺的资源 3.机会成本( ) 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 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 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 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 4.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在生产专业化与交换中( ) A.两人都受损B.一人受益, 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D.都能够受益 5.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会( ) A.保持不变B.增加 C.减少D.无法确定 6.一个国家( ),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B.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D.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人生产的时候 7.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 ) 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B.边际收益曲线 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D.—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 8.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 ),棉花的生产数量( )。 A.上升;增加B.上升;减少 C.下降;增加D.下降;减少 9.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 )。 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B.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0.经济学家做出这样的假设:作为一种目标,消费者总是在追求( )。 A.其效用员大化B.其收入的量大化 C.其边际效用的员大化D.以上选项均不对 11.经济学中划分长期和短期的标推是( )。 A.看时间的长短B.看要素供给旦的变化 C.看要素价格的变化D.看要素的流动性 12.在特定要素模型中,一国经济在贸易后达到新的均衡时应满足( )。 A.w X=P X MP LX且w Y=P Y MP LY B. r X=P X MP KX且r Y=P Y MP KY C.w=P X MP LX=P Y MP L Y D.r=P X MP KX=P Y MP KY 13.下述哪个因素会造成劳动以两种产品衡量的实际收入均提高? ( )。

国际经济学计算题

1.利用李嘉图模型进行分析,假设如下: Labor Hours per Bottle of Wine Labor Hours per Kilogram of Cheese Vintland 15 10 Moonited Republic 10 4 Vintland 拥有30,000,000 小时劳动力. Moonited republic 拥有20,000,000 小时的劳动力。 (1) 哪个国家在wine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哪个国家在cheese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2)哪个国家在wine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在cheese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 画出生产可能性曲线,并用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标明在贸易开放前,两国各自的福利水平(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时候,Vintland消费1,500,000 kilo cheese,Moonited Republic 消费3,000,000 kilo cheese)。 (4)贸易开放后,如何进行专业化分工并进行贸易?如果世界均衡价格为1/2 bottle of wine per kilo of cheese, 两个国家的生产如何决定? (5) 自由贸易发生后,均衡时, 贸易量为2 million kilos of cheese和1million bottles of wine,那么自由贸易时各国的消费点如何决定,用消费者无差异曲线进行表示. (6) 每个国家是否因贸易而得利? 在图形中予以解释说明。 ①moonited共和国在葡萄酒和奶酪绝对优势。 ②劳动生产率酒vintland:1 / 15 在vintland奶酪的劳动生产率:1 / 10 酒在vintland比较劳动生产率:(1 / 15):(1 / 10)= 2 / 3 同样,在moonited共和国葡萄酒比较劳动生产率:2 / 5 在vintland奶酪比较劳动生产率:3 / 2 在moonited共和国奶酪的比较劳动生产率:5 / 2 所以vintland在葡萄酒生产中的比较优势;moonited共和国干酪的生产中的比较优势。③ ④当贸易开放,vintland出口葡萄酒,而moonited共和国出口奶酪。 国际葡萄酒价格必须满足条件: 2 / 3≥国际葡萄酒≥2 / 5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平衡国际贸易价格比率是1 / 2瓶酒每公斤的奶酪,它满足的条件,所以vintland将专门生产酒,和共和moonited将专门生产奶酪。 ⑤ As shown in graphs C1.

国际经济学 计算题

国际经济学计算题 计算题 ?1、已知: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投入1单位劳动力、6单位资本;生产每单位Y产品需投入2单位劳动力、1单位资本。又知,在发生国际贸易前,A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3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B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6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 ?计算: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两国将会如何进行分工? ?解X:6K/1L 〉Y:1K/2L ?所以,X是K密集型,Y是L密集型 ?A国P K/P L=30/10〉B国P K/P L=10/60 ?A国是L 丰裕,B国是K丰裕 ?A国生产并出口Y 产品,B国生产并出口X产品 ?2、已知: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投入1单位劳动力、6单位资本;生产每单位Y产品需投入2单位劳动力、1单位资本。又知,在发生国际贸易前,a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3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b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6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 ?用比较利益理论分析两国将会如何分工? ?解:a国:AP X=1×30+6×10=90$, ? AP Y=2×30+1×10=70$。 ? b国:AP X=1×60+6×10=120$, ? AP Y=2×60+1×10=130$。 ?X a/X b=3/4,Y a/Y b=7/13; ?所以根据比较成本理论,A国应生产Y,B国应生产X。 ?3、已知一辆自行车的进口价为200美元,生产每辆自行车须投入价值120美元的型钢和价值20美元的橡胶。 ?计算:当自行车、型钢和橡胶的进口税分别为10%、8%、5%时,自行车的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各是多少? ?Te=(T-∑aiti)/(1-∑ai) ? a1=120/200=3/5 a2=20/200=1/10 a1+a2=140/200=7/10 ? t1=8% t2=5%

48个国际音标发音表

48个国际音标表 元音12个单元音 长元音i: u: a: 短元音i [u] e 8个双元音ai ei i i u au 辅音 10 对 清辅音p t k f s ∫[tr ts 浊辅音 b d g v z dr dz 3个鼻音m n 3个似拼音h r l 2个半元音w j 48个音标发音要领讲义 Unit 1 长元音[i:] 舌尖抵下齿,口腔肌肉紧张,面部表情呈微笑状。[i:t] eat 吃[bi:] bee 蜜蜂[si:]see 看见 短元音[i] 舌尖抵下齿,口形偏平,开口度比[i:] 大。 [big] big 大的[iz] is 是 短元音[e] 发音时舌尖抵下齿,嘴形扁平,上下齿之间距离为小指的宽度。(这个音容易忘记,忘记时想想字母F, L ,M ,N )[bed] bed 床[get] get 到达 短元音[] 舌尖抵下齿,嘴要故意张很大,上下齿之间可容纳食指和中指的宽度。 注意:开口度[]﹥[e] ﹥[i] ﹥[i:] 清辅音[p] 和浊辅音[b] /p/是p的发音,/b/是b的发音。双唇爆破辅音。发音时双唇紧闭,憋住气,然后突然分开,气流冲出口腔,发出爆破音。/p/是清辅音,声带不振动;/b/是浊辅音,声带振动。 清辅音[t] 和浊辅音[d] /t/是t的发音,/d/是d的发音。舌齿爆破辅音。发音时舌尖抵上齿龈,憋住气,然后突然分开,使气流冲出口腔,发出爆破音。/t/是清辅音,声带不振动;/d/是浊辅音,声带振动。 清辅音[k] 和浊辅音[g] /k/ //--/k/是字母k和字母c的发音,//是字母g的读音。舌后软颚爆破辅音。发音时舌后部隆起紧贴软颚,憋住气,然后突然分开,气流送出口腔,形成爆破音。/k/是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浊辅音,声带振动。 Unit 2

国际经济学计算题

计算题? 1、已知: 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投入1单位劳动力、6单位资本;生产每单位Y产品需投入2单位劳动力、1单位资本。又知,在发生国际贸易前,A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3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B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6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 ?计算: 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两国将会如何进行分工??解X:6K/1L〉Y: 1K/2L?所以,X是K密集型,Y是L密集型?A国P K/P L〉B国P K/PL? A国是L丰裕,B国是K丰裕?A国生产并出口Y产品,B国生产并出口X产品?2、已知: 生产每单位X产品需投入1单位劳动力、6单位资本;生产每单位Y产品需投入2单位劳动力、1单位资本。又知,在发生国际贸易前,a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3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b国每单位劳动力价格为6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0美元。 ?用比较利益理论分析xx将会如何分工? ?解: a国: AP X=1×30+6×10=90$, ?AP

Y=2×30+1×10=70$。 ?b国: AP X=1×60+6×10=120$, ?AP Y=2×60+1×10=130$。 ?X a/X ba/Y b; ?所以根据比较成本理论,A国应生产Y,B国应生产X。? 3、已知一辆自行车的进口价为200美元,生产每辆自行车须投入价值120美元的型钢和价值20美元的橡胶。 ?计算: 当自行车、型钢和橡胶的进口税分别为10%、8%、5%时,自行车的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各是多少??Te=(T-∑aiti)/(1-∑ai)?? t1=8%t2=5%?T=10%?××?名义保护率为10%,实际保护率为 15.67%.? 4.假设有三种货币在三地的汇率如下: 纽约是2美元=1英镑,伦敦是400日元=1英镑,东京是180日元=1美元。现在有一个商人用100万英镑进行套利,试描述其套利过程并说明套利活动对汇率的影响结果。(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以英镑为货币单位)?????

国际经济学 李坤望 习题 练习题 期末考试题

《国际经济学》作业二 (第6-10讲) 一、选择: 1、下列关于共同市场的叙述,正确的有() (1) 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2) 实现了商品自由贸易 (3) 实现了生产要素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4) 成员国间需要在技术标准、税收制度、金融法规等方面加以协调 2、下述经济交易中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与金融项目统计的内容有 () (1) 短期证券买卖(2) 票据买卖(3) 短期信贷(4) 利息收支 3、大国设置的进口关税: (1)会增加国家的福利。 (2)会减少国家的福利。 (3)会使国家福利保持不变。 (4)上述三者都是可能的。 4、进行盈利的持久性倾销的条件是: (1)两个市场的需求弹性必须相等。 (2)两个市场的需求必须都是无弹件的。 (3)两个市场的需求必须都是有弹性的。 (4)外国市场的需求必须比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具有弹性。 5、通用电气公司拥有一家爱尔兰软件开发公司5%的股权,这可以被看做是 (1)外国直接投资 (2)证券投资 (3)官方援助。 (4)短期贷款。 6、关税的设置: (1)会带来完全由外国人支付的收入。 (2)总会提高进口国的国内价格水平。 (3)与自由贸易相比,通常会减少进口国的福利。 (4)与自由贸易相比,通常会增加进口国的福利。 7、在开放贸易后的短时期内: (1)所有与衰落产业相关的集团都会受到损失。 (2)只有那些更密集地使用于衰落产业的要素才会受到损失。 (3)只有那些更不密集地使用于衰落产业的要素才会受到损失 (4)只有本国中最为丰裕的要素才会受到损失。 8、如果在欧盟成立后.英国人会去购买以更低效率生产的爱尔兰奶酪,而不是从新西兰进口更便宜的奶酪,这大概反映了: (1)贸易创造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 国际传播概念 (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 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 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 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 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 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 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 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 官方——马匹、烽火、官文 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 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五个阶段:初步形成时期、通讯社—电报时期、国际广播时期、冷战时期、多元化时期 1、初步形成时期(罗伯特?史蒂文森) 发展标志:两次传播革命(文字和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国际邮政体系的建立 文字发明对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1)人类传播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2)使人类的文明和知识得以传承和保存,人类积累型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3)打破统治阶级对信息的垄断,挑战其权威,具革命性 活版印刷术的重要性: 1)传播速度大幅度的提高 2)信息量大增 工业革命: 1)资产阶级寻求海外扩张,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交往成为必要 2)西欧各国的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需要获取新的信息;殖民地的海外移民需要 家人的消息

《国际经济学》计算题及答案

计算题及答案 1.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 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和小麦的产量。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思路: (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2)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加拿大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 一单位小麦本国要用3小时,但生产1/22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小时劳 动,所以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 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2=3/11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 要出口22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2*4=88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 的产品,节省了100-88=12小时的劳动时间。 如果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则相当于用60/24小时的劳动 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4=1/2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 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4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4*4=96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 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96=4小时的劳动时间。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内部资料)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当开放贸易时,所有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 2、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3、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4、在两国间均衡贸易价格条件下,一国对某种商品的过度供给必然与另一国对该商品的过度需求相等。 5、不存在free lunch,但却存在free trade。 6、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7、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8、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并不一定要完全专业化于一种商品的生产。 9、H—O理论假设各国拥有相同的商品偏好。 10、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更为细分化的生产要素定义而解决Leontief Paradox。 11、Stolper-Samuelson定理认为,贸易将使丰富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低的实际收入,同时使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高的实际收入。 12、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13、一国的非技术性工人会比技术性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14、大国可投资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不是出口产业,进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15、按照定义,小国的经济增长将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16、青春期是一个贫困化增长的好例子。 17、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18、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国家一定会降低其公民的生活水平。 19、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20、根据H—0理论,各国应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21、规模经济是指资源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上升。 2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23、如果瑞士旅行鞋的进口增加,英国皮鞋制造商就会受到损失。 24、自由贸易总是一种比征收关税更好的政策。 25、从量关税的优越性之一是其保护价值量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保持同步。 26、关税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是最优的,但对全球来说不会是最优的。 27、关税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要大于它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 28、与关税相比,配额给政府官员以更大的管理灵活性。 29、只要进口许可证是被拍卖的,配额的福利效应就与关税相同。 30、如果一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很少,它就会倾向于采用关税而不是配额。 31、对于进口国来说,自愿出口限制比进口配额效果更差。 32、自愿出口限制实际上很少是自愿的。 33、对症规则(specificity rule)认为,关税通常不是纠正一国经济中扭曲的最佳方法。 34、贸易保护的国防理论和国家荣誉理论基本上是次优的。 35、如果“learning by doing”意味者今天更多的生产会使未来的成本降低,那么最好的政策就是实行保护性关税。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含答案word版本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单选选择题(请从A、B、C、D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1.不属于国际贸易当代理论的是__C______ 。 A.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B.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C.技术差距论 D.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某国产商品价格为1000元,其中500元为进口原料(不征收关税),500元为新增价值,如果对同类进口货物征收20%的从价税,但对原料尽快免税,该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为D________ 。 A.20% B.25% C.30% D.40% 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包含_A_______项目。 ①货物②服务③收入④资本转移⑤投资⑥国际赠款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2.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3.边际进口倾向 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4.幼稚产业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5.提供曲线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7.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