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塘下一中钱秀丽

内容提要在在语文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把内涵式阅读体验与外延式阅读体验结合,在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中,灵活安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之中,又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关键词体验内涵式阅读外延式阅读

正文2001年,教育部颁发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吹出的又一阵清新之风。体验教学是现代育人哲学的深刻思考,也是当代世界母语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还能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

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一个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灵活安

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之中,又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我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对课文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的规律和方式来看,主要可有两种体验阅读方式:首先是内涵式阅读体验,即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然后能合理推出对课文新的理解,赋予课文新的意义,从而逐步加深对所读课文的认识。其次才是外延式阅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努力使学生拓展课文的外延,先把作者没有说出的东西理解出来,进行合理演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评价课文,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本学期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中,内涵式阅读体验有 8种基本方式。

1、在词语学习中体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的词语整合起来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这比单个词语的学习效果好得多。首先是在揣摩词义中体验学习。如学习文言文,词语如单个单个地学习,显然会使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就不乐意学,而且学习效果差。而用来初学的文言文往往带有点故事性,大概的意思学生基本知道,具体的个别的词语则难以明白,如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时,学生联系上下文则基本可以揣摩其意义,而且在揣摩推测其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快感,如果再展开抢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我在教刘义庆的《咏雪》时,学生对文中的“儿女”一词难以理解,我就问他们:“下文的兄子是谢太傅的什么人?”学生自然知道,那么对文中的“儿女”一词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作是“子侄辈”了。其次是

在复述中学习体会词语,教一些文质皆美的美文的话,就可以抓住一些优美词让学生进行复述,如我在教《白兔和月亮》的时候,让学生复述课文是可以问学生:“哪些词语是不能省的?为什么?”学生就课文的语言特点就会体会到文中的“独具审美的慧心、无忧无虑、心旷神怡、阴晴圆缺、闲适、心痛如割、各具风韵、险象迭生、得失之患、慧心未泯”等优美词。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一些优美的词语就有了理解和体会,还有可以在利用关键词复述课文中体验学习词语。复述时这样,不仅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积累了词语,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在体验了文中人物的性格来体验作者的心境,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2、在驰骋想象中体验。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发情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神话《夸父逐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夸父与日逐走”时的心理活动和具体动作,可以让学生想象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时的心理活动等等,学生想象到夸父的好强和坚持不懈的心理与动作,想象到“桃子”的甜蜜多汁与夸父的渴死时的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后人继续其遗志的心愿,理解了夸父的不服输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人格,明白神话中的想象与人物性格特点及文章的思想内蕴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仅仅到此还是不够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不能知识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

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对教材中作品的阅读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在这时我提出问题:“神话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想象有着莫大的魅力,但是想象是随便怎样都可以的吗?”学生经过讨论进而明白想象要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想象。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请针对现在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进行想象一则神话。”学生兴趣盎然而又学有所得。所以这些动作和心理想象使学生有利与对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内蕴的体验把握,深入领悟文章的精髓。

3、在情境创设中体验。创设恰当的音乐情境。(1)根据课文的内容或与作者相关的情况选择符合情境的音乐,挑起学生的兴趣,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导入教学,来既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营造了一定的学习体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2)根据课文内容或课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音乐来进配乐朗读,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朗读情趣之下,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情感主旨。如《爱的罗曼司》可以给那些具有浓浓情意的语段配乐朗读,而《二泉映月》可以给那些有着较凄凉的情感的语段配乐,(3)也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目标的需要来找相关的音乐来欣赏学习。如学习课文《黄河颂》就很有必要学唱一下《黄河颂》这首歌,学习课文《土地的誓言》就很有必要唱一下我们的国歌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使学生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创设恰当的画面情境。(1)如果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的话或语言表达能力的话,一张画面的展现,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实地演习、体会,让学生口述描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幅画面的展现,设置声音、动作连贯的或相对的效果来让学生选择画面讲感受或了解有关课文所涉及的知识或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2)从身边的人、事、物讲起,如在实物投影仪上可以直接演示“一张老照片”,学生可以从身边亲近的人、事、物亲切地回忆、描述、听讲、认识这张老照片,探求其中的意义,有感而发,进而有感而写,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3)用动态的形式来表现某种思想意念,来让学生领悟这种思想意念,如用跳动的红心让学生感觉爱心的意蕴所在,如转动的地球更让人觉得什么是美好的世界。

4、在角色表演中体验。对于戏剧表演,学生大多有一种表现和表演欲,把表演引入课堂,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因为要把角色演好,必须回到课本中挖掘写作背景、了解人物身份、把握人物性格,从而体现出与之相应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而只要有动作、外貌、肖像、神态的课文都可以借助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的内容和内涵。像《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轮流出场进行表演,一人演皇帝,两人演骗子,一人演大臣,其他同学则做观众和评论家。通过学生的表演-评价-再表演的过程,学生的表演越来越逼真,惟妙惟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越来越强。在这样的活动中,演员的表演跟观众和评论家的评论共同促使学生传课文中人物之情,达课文中人物之意,把人物的性

格凸现出来,大家都充分地体会到皇帝的愚蠢、大臣的虚伪、骗子的狡猾、孩子的天真,学生就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真切的生活体验,不仅担当角色的同学的到深刻的体验,而且未担当角色的同学也会对表演有较为具体而形象的感知。

5、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验。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自主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朗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中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一些有一定意境的课文适合美读,而一些人物个性鲜明而其人物内在感情矛盾复杂的文章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如我在教《羚羊木雕》等此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比赛朗读中揣摩议论怎样合理地变换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停顿的长短来表现人物的焦急、生气、自私、胆怯、严厉、暴躁、惭愧、坦然、理直气壮等思想情感。这样,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6、在角色变换中体验。新课程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以前的包办式的教学造成学生与文本的隔膜,学生上课的表现总是不够主动、积极,但我们如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使他们思想的清流汩汩涌出,浇灌语文阅读的园地,开出智慧的花朵。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看似不起眼却很耐人寻味的细节,在《陈太丘与友期》的

教学中,我提出:如果你是文中的友人,你会“怒”骂太丘吗?学生认为自己迟到,别人“舍去”也很正常,可能会抱怨自己,但表示绝不会骂人“非人哉”,进而认识到文中的友人有点傲慢和不讲礼貌,有的学生还猜测友人官职高于太丘,经我证实后,生很高兴。我还提问:如果你是太丘,你会“舍去”吗?学生回答不一,理也各不相同,我进而追问为什么太丘会“舍去”,学生们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太丘的刚正不阿……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都有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对作品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和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不会让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而仅仅做一个旁观者,也才会汽笛其智慧,会使语文教学不如崭新的境界。

7、在辩论中体验。在一些颇有争议的课文学习中,要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嘀咕”声,让那些心中有不同看法的学生畅所欲言,如在《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中,对“元方入门不顾”赞成与否的辩论,学生的辩论较为激烈。赞成方认为友人没有礼貌在先,元方则可以没有礼貌在后;有的则认为元方这不是没有礼貌,而是元方不愿与辱骂自己父亲之徒讲话,是不屑而为之;有的认为元方要给友人一个印象深刻的教训。否定方则认为元方既然责友人无礼,为什么自己也这么无礼呢;有的认为友人由“怒”到“惭”到“下车引之”表示已经知错就改,元方应该原谅他,而不应该“入门不顾”。随着辩论的深入发展,有学生提出看法,元方只是一个小孩,根本不可能考虑这么多,“入门不顾”是他真性情的流露,表现了他作为小孩的纯真,而不能

过多地批评他。但这些严格来讲是属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使辩论的语文味浓点,我进一步追问:“文章这里对元方的行动描写比起前面的驳友人‘无信’和‘无礼’的语言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学生进行比较辩论、猜想结果,充分认识欣赏元方有礼有节的机智,通过学习元方的应对技巧,体会语言的艺术与魅力,并且使学生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争论涉及面广,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在这样的交流中体验了作品的艺术形象并有自己的评价,充分地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辩论中敢于体验、善于体验。

8、在比较中体验。如《珍珠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只珍珠鸟,你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学生很多讲的是对主人的感激,没有提出新的看法,我就让学生比较文中珍珠鸟与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等诗中的小鸟,让他们讲讲喜欢做哪只小鸟,学生意见不同,但在比较中,学生对先前的问题理解及回答的范围就广了,甚至新颖了,这样的训练长久了,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对问题的理解就深了、独到了,但是有放也要有收,不能离开文章的中心太远。在比较中,我们要善于从各种观点的碰撞之中,进行分析、比较、引导、概括归纳,吸收各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找出各种观点的疏漏之处,进而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9、在欣赏和评价中体验。欣赏和评价在学习过程非常的重要,是学生学习的总结,而且与以后的再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学完一

篇课文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文章足或不足,学生就会显得很兴奋,但教师在进行此类教学时要注意对课文的选择、自身在课前对课文的充分把握、教学中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对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方法的指导,如可以从文章的用词、描写方法、文章立意、取题等讲。但进行次类教学宜少不宜多,因为学生年龄还小,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这样的教学泛滥的话,容易造成学生的狂妄、猜忌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但适当的欣赏和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深化,体会到自己的心沉浸于课文中是多么快乐的事,意识到有自己的见解和体验是多么重要。

内涵式阅读体验是文章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体验了文本的内涵后,才可能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得其个体独特的感受,并提出质疑。在这种内涵式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外延式阅读体验来深化学生的主观认识体验,而外延式阅读体验有5种方式。

1、在温古知新中体验。如在进行自定义的活动课时,可以出题“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汤“,“太丘舍去”中的“舍”,“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等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哪些成语可以找到他的同伴,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很快地发现了这些字可以在“固若金汤、舍生取义、走马观花”等成语中找到它的伙伴。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快乐中巩固体验了课内外知识,并且学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及时地回忆、比较辨别有关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在联系实际中体验。新课程教学注重体验,每篇文章都很适于联系实际,回省自身,在共鸣中进而得到体验、学习和教育。课文

是借故事来某种道理的重要性,就可以让学生讲讲生活或历史上的有关故事,学生有的就讲到了古代、有的讲到了现代;有的讲到了外国、有的讲到了我国;有的讲现实、有的讲想象……,气氛活跃,言路广开。请学生走出文本,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和历史,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广泛的联系中体验中深刻地感受作者或文章思想。

3、在回忆知识中体验。学习课文的有关道理时,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有关的名言警句,进而用有关的“名人名言”或自己的“凡人名言”来谈谈从中体会和感受到的道理,在思维逻辑上教会学生思考体验,学生在列举名言警句的过程中,体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和畅所欲言的快乐。

4、在各抒己见中体验。在前面充分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感受和能力来表达自己从中受到的独特的启发。如讲有关“诚信”的问题时,学生们讲到了“诚信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在现代社会里,你如在事业上闯出一番天地,你就要讲诚信。”“讲诚信不仅是为了竞争,也是一个人基本的做人道理,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不能望我们自己的脸上抹黑。”等等,有的同学们讲到了自己或周围人待人接物上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已趋向“主课融合、物我同境”的理想境界,其素质也得到逐步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人应当的存在方式。

5、在自我评价、自我鉴别中体验。学生通过体验策略获得了体验结果,但体验并未结束,还应让学生对体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自我鉴

别,思考评价自己通过这么一堂课,在学习上或生活上过去是怎样的、今后又该何去何从;思考评价自己通过这一堂课收获怎样。在《珍珠鸟》这一篇课文教学中,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同学们从“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马上要毕业了,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甚至谈到“如真正地爱一个事物,就应让其自由,而作者不是真正的爱鸟者”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这些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认识,把新的语文知识和生活体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更高一级的能力和认知结构。

教师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应该让学生真的走进文本之中,而又能跳出文本之外。从而在实际上能让学生从中阅读生活、阅读自己。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所要作到的是:(一)上课之前,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的价值,挖掘教材的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把那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的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选准联系点、切入点,向课外延伸,从而让学生

在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吸纳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感。(二)上课之中。1、要充分鼓励学生对文本中呈现出的诸多因素进行多元评价。文本中渗透出来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主观规定性。但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独特的评价,这是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2、教师要作到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评价。3、教师对学生的体验结果要作出适当的肯定性评价,这种适当的肯定性评价将成为激发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文本的动力。反之,如果教师仍忠于作家的创作初衷或就教参的观点,就会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他们对体验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体验的丧失也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体验肯定至为重要。4、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见解的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既要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又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及时地认识自己、纠正自己、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把内涵式阅读体验与外延式阅读体验结合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和生活学习的全面整合和内化,提高学生理解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使之对自我、社会和自然具有整体的比较深入的认识。我现在仅仅就几篇课文作为一些例子来说明,其实很多篇其他课文也可以灵活地利用其中的方法或创造性地去展开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学

生在体验的快乐中去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是他们生活的必需。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试验,我班的学生很喜欢上语文课,在上语文课时,他们时而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时而鸦雀无声地陷入深思、学会了思考。有人问我,一(三)、一(四)班发言好不好,我只能一笑,因为我心里根本就没这个问题,上语文课对于我们师生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奇迹也发生了,一(三)班的赵凯伦、赵奔豪、陈亨特等与一(四)班的赵瑞帆、林一芳等刚开学时语文成绩几乎都只有十、二十分的学生的成绩,现在基本上及格。我相信这仅仅是体验式阅读教学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了思考而已。

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自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枝繁叶茂,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是平常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

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第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爱好、性格、智能等)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

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一种策略

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一种策略,体验式阅读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它是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感悟文本情感的重要策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教材是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的重要载体,而学生作为体验式阅读的主体,其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影响着他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影响着学生情感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性,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呈现出差异性,阅读体验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意识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其把握作品内涵、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教材的内涵和意蕴,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制定方案,并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并在体验中积极思考,从而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 2.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 情感体验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悟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又是微妙的,是课堂的隐性因素,它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才能逐步挖掘出来的,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要以作品的情感基调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建体验平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同时,教师应借助体验式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作为单独个人的差异性,唤醒他们不同的内在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最具强烈感与鲜活性。为此,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体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要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去联想、认知、感知文本的深刻内涵,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和思想交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验式阅读与自主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中,这就是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深入朗读文本,奠定体验基础 在体验式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验,而朗读是一种心境体悟,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变为有声朗读,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的思考

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其中阅读和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涵盖了听说读写等重要因素。那么,应该怎样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课前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 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预习课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指导学生预习。抓预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我会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自我”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 析的过程,下面是关于阅读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 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 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 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 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 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 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

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 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 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 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 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 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 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 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 渐渐地涌动起来。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了深入实践开展本校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织开 展了“群文阅读第一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上课、评课、议课交流活动,自己对“群文阅读”这个全新的概念有了几点 粗浅的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存在不少困惑,学习之后,有不少感触。 (一)学生的困惑和误区: 1、学生们一拿到语文阅读题,第一感觉就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阅读。 2、学生们害怕阅读,是因为觉得在长篇的文章当中,选出只对几道题有用的信息,尤如大海捞针,产生恐惧心理。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有话不知怎么说。 4、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很难享受到阅读的成功,容易放弃阅读。 (二)教师的困惑和误区: 1、不能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无的放失。 2、急功近利心理,导致教师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误区之中。 3、忽略了课本教学对阅读教学的重要影响,导致在课堂上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 4、阅读教学毫无计划,打无准备之战。 鉴于以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之后,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改变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也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学生会很有兴趣地拿起一本书、一张报、一份杂志,他们的这些行为,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当然,这些书籍应该是内容健康的)因为只有增加阅读量,才可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无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主动的而非他人强制性的方式。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注重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注重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把阅

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_体验式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什么”、“怎么阅读”应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从体验的角度解读阅读教学,重点论述了“体验什么”和“怎么体验”的两个方面,以期对体验式阅读教学从操作层面进行整体把握,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策略体验式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标标准关于阅读教学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理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这些理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要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提高发展自己。窦桂梅老师也说过“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发现自己。因此,要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①。”发现自己、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这与进行体验式的阅读分不开。因此,阅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够与文本知识相契合,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建构新的知识系统,体验式阅读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策略。体验式阅读教学应重点解决“体验什么”和“怎么体验”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阅读,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体验式阅读首先要解决“体验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体验的对象,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阅读的效率。没有体验对象的阅读是盲目而没有效率的阅读。笔者认为“体验什么”应从以下三个体验对象着手。 1.体验选文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②。”可见选文或者课本应是学生所应凭借的,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选文或者课本应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体验对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文本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一个媒介,学生可以凭借对选文或者课本体验,形成自己的原初体验,为下一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打下基础。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结合自己的实际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以便进一步理解原文时更加深刻。 2.体验他人的体验 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都是不同的,存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这就是阅读时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直接原因。同样“阅读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的,会因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③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进行对话交流,从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认知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交流,借鉴他人的体验,完善自己体验中的不足,提高自我的认识。体验他人的体验可以使得每个阅读者的体验更加的深刻,突破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体验了他人的体验我们就可以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主旨各个方面的理解。在体验他人体验(可以是别人的看法以及教参上呈现的助读性的材料等等)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交流对话,有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的定向思维的局限,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3.体验自我的体验 在以上两种体验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最为重要的一种体验:体验自我的体验,即元体验。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体验过程以及体验的思路,才能认识出自己思维的局限以及体验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完善自我的认知过程。元体验不单单是对自我体验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所进行的文本体验以及他人体验进行总结,并最终进行扬弃,内化为自己独特的体验、认识以及深刻的理解。如何进行体验自我的体验,在下文将会重点论述。 在解决了“体验什么”之后,“怎么体验”则尤其重要,它是学 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体验式阅读 安徽尹良顺 113 ·欢迎投稿·本刊E-mail:zwjxyj@https://www.sodocs.net/doc/3316669758.html,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是个高频用词,是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成功学研究表明,促使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有智商的因素,而且还有情商的因素。如果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成功。而情商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来培养。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课堂氛围。 建设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一点是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说明和谐的作用,有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就有了“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二、注重多元化解读。 品味文本。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甚至有时我们老师说,开放了让学生干什么他不干什么,说的都是没用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按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是学生放开了,二是学生的认识不一定到位,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一点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也是让学生逐步学习交流的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的引导,出现了窘事也正是锻炼我们机智的时候,也正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时候。 三、注重情景调动。 这一点可从音乐调动和氛围调动等方面来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用关于乡愁的音乐入手,调动学生的感观,又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一大段关于圆明圆美丽的描写,我就运用轻音乐《情人的眼泪》配合,让学生闭目细听朗读,这样会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无限依恋之情。其实对于情境教学还有很多的方式,一个故事,一句幽默,生动的讲解都是我们调动学生思维的技巧方式。。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教师也要敢于下水,比如通过我们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也许我们朗诵的不够好,但至少是我们在学生面前的一种情感表露,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行,我们走近了文本,学生也就走近了文本。领会的也就更深了。比如我对《黄河颂》《雷电颂》等文章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找朗诵带,我们配上音乐同样会让学生兴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学体验,一种换位。 四、重视换位体验,贴近文本。 这一点是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式。比如我鼓励学生充当文中的角色,要么进行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要么通过换位后,感受人物心情,比如有一课《猫》,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养小宠物的感受,让他们谈出自己的心情,这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的生活溶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独具的匠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要想别人做到,先要自己做到。只有我们努力了,学生才会更加的努力。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教学,

试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

试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養。”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和体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方式,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促使学生认识世界、拓展思维、提高审美体验,是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石。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预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预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预习可以建立初步的知识表象,同时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通常预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课前预习,第二是课内预习。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有搜集学习资料,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找到自己不懂的难点,通过查字典和查资料等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等到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慢慢学会读书的方法,能够自己读懂课文,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内预习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整理出来,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给予赞赏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通过课内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介绍西沙群岛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了解西沙群岛,找出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整理出来等到课堂上请教他人。在课内预习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的成果,最后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拿到课堂中进行班级讨论,比如“西沙群岛美在哪里?富饶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紧扣文章题目设疑,突出阅读重点难点 实践证明,通过文章题目寻找切入点,可以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课堂教学的思路变得清晰、明白,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的第二个课时时,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画家和牧童分别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

《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孩子行 走在“悦读”之中》

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孩子行走在“悦 读”之中 两个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 一天,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 在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一书时,这篇《最大的麦穗》引起了我们的思索:这是苏格拉底式的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学生有体验式的收获呢?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收获最大的麦穗呢?) 另一个故事: 外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都在学习画苹果。外国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个苹果。孩子们摸摸、闻闻、看看、尝尝,兴奋极了。可是他们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根本不像苹果,有的像梨,有的像桃……第二次渐渐有了点样子,到了第三次,他们终于完成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画的苹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通红,有的表绿——因为他们得到的苹果各不相同。中国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苹果,并仔细分析了

对 “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平利中学陈保顺 在新课改的进行过程中,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光凭一腔的热情是不够的。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关痛痒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 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我认为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摘要: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阅读教学受到广泛 重视,但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的影响,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能力 和习惯的培养,虽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 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 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教师先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课堂教学时,教师写出准备 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与答案联系起来,然后让学生记忆背诵。对于每 篇课文从字到句几乎都是精讲精练,讲了重点还要讲难点,讲了难点还要讲疑点,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这样的阅读教学只是老师肢解性地讲析, 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很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使教 师成为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转,形成了没有独立思考观念的 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就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情和学生创造的灵感,也使 得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2.“应试教学”的阅读限制了阅读教学的灵活性。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应 试教育的模式,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只重视把阅读材料的答 案告诉给学生以及教给学生一些应试阅读的技巧,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专门 研究怎样应付考试、怎样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不是来提高阅读能力;为对付各 级各类的考试,把自读课上成了练习课,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这种惯性思维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也就束缚了学生阅读及其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以训 练代替阅读,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的应试教学,不但导致学生不堪重负, 还使得很多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厌恶情绪。这种“应试教学”的阅读使学 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3.忽略了课外阅读。阅读是对文本的深化、升华、再创造。单靠一本书和课 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是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的。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阅 读效果差,阅读速度慢,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的积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 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锁定在教 材与试题当中,不但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有的甚至限制和排斥学生课外阅读, 因为怕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由于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就形成了学生阅读 畅销书的很多而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却很少的现状。看书只是走马观花,根本不动 脑筋,这种盲目的阅读效果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效益差。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 生家长都有必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 阅读能力。 二、改变中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潜能。现 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阅读材料所涉及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通过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看、听把自己的感知、感受表达出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最新教育文档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著名学习方法专家施坦纳博士做过一个实验:夏娃、马丁和芭芭拉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去长跑,看谁的体验最深。刚到野外,空中阴云密布,暴雨将至。雷声隆隆,大颗大颗的雨滴很快就落了下来,三人做出了不同的反映。夏娃终止了跑步,躲在一棵大树茂密的叶子下避雨。马丁很生气,沮丧地掉头回家。芭芭拉在大雨将至时就对这种情况做了打算,要体验一下雨中长跑的感觉。她感觉到了开始落下的雨滴,在发热的皮肤上那股凉丝丝的感觉。同时她闻到了路面变湿的气味。雨越下越大,置身其中,恍若淋浴,头发渐湿。芭芭拉自顾自地笑起来,感觉不错。一刻钟后,阵雨过去了。街道与田野还散发着潮气,芭芭拉闻到了沿途经过的庄稼地的气味。她感觉棒极了,又多了一个小小的奇遇。三个人,三种不同的反映。芭芭拉以新的视角,体验了雨中长跑的感觉,夏娃和马丁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躲避了雨,以致限制了自己的视线,把自己与新体验隔绝开来,感受不到意外的惊喜。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正是需要芭芭拉的激情、勇气、好奇,大胆地去体验,才能在阅读活动的长跑中,经受情感的洗刷,美感的陶冶,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双丰收。 体验式阅读教学,充分发挥了阅读者的主体能动性,使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夸美纽斯曾指

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还能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以教师、书本为中心,视学生为容器,过于强调教学过程的间接、简约,过于强调知识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觉,过于强调理性认识的任务。毫无疑问,语文教学中的体验研究,对剔除此种弊端、进一步认识体验并在教学行为上落实这一新理念,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蕴藉和情调。如果说传统阅读方式是“观摩游泳”,那么体验式阅读方式则是“自己游泳”。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 语文有文体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点,所以我认为不必对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胆的取舍,在教学中各有侧重。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以“读”激活体验 “读”是实施体验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中必须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塘下一中钱秀丽 内容提要在在语文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把内涵式阅读体验与外延式阅读体验结合,在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中,灵活安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之中,又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关键词体验内涵式阅读外延式阅读 正文2001年,教育部颁发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吹出的又一阵清新之风。体验教学是现代育人哲学的深刻思考,也是当代世界母语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还能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 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一个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灵活安

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之中,又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我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对课文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的规律和方式来看,主要可有两种体验阅读方式:首先是内涵式阅读体验,即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然后能合理推出对课文新的理解,赋予课文新的意义,从而逐步加深对所读课文的认识。其次才是外延式阅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努力使学生拓展课文的外延,先把作者没有说出的东西理解出来,进行合理演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评价课文,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本学期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中,内涵式阅读体验有 8种基本方式。 1、在词语学习中体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的词语整合起来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这比单个词语的学习效果好得多。首先是在揣摩词义中体验学习。如学习文言文,词语如单个单个地学习,显然会使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就不乐意学,而且学习效果差。而用来初学的文言文往往带有点故事性,大概的意思学生基本知道,具体的个别的词语则难以明白,如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时,学生联系上下文则基本可以揣摩其意义,而且在揣摩推测其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快感,如果再展开抢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我在教刘义庆的《咏雪》时,学生对文中的“儿女”一词难以理解,我就问他们:“下文的兄子是谢太傅的什么人?”学生自然知道,那么对文中的“儿女”一词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作是“子侄辈”了。其次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