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荡的春秋时期

动荡的春秋时期

动荡的春秋时期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名称。

2、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3、识读春秋形势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4、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重点】齐桓公称霸的历史作用

【难点】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请完成《学法的大视野》中的“课前预习”

【重点导学】

1、核心概括

东周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建立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国、晋国是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从而以政治和军事的优势达到称霸目的。

著名的战役和典故:葵丘之盟、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争霸和兼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要点归纳

一个朝代:东周;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三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四次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出现的特点:春秋五霸是先后出现,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4、战国七雄名称及其地理方位的记忆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5、谐音记忆法:“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可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6、对齐桓公在争霸中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的认识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不是他真正要尊敬国王捍卫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统治,而是他用来争取民心的手段,其实质是为争霸找到一个合法的借口。

【合作探究】

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春秋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练习】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楚庄王

B 宋襄公

C 齐桓公 D晋文公

2、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A 城濮之战

B 葵丘会盟

C 长平之战

D 问鼎中原

3、“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世袭制

4、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5、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A 葵丘之战

B 城濮之战

C 马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马陵之战

D 桂陵之战【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作准备。 重点 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争霸。 难点 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由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故事,如晋楚之争、秦晋之争等,并出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营造古代战争的气氛。 导语:这些故事和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短兵相接的战场,那么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战火不断?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了解那个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明确概念 大屏幕展示资料,由学生阅读: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经济发展 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 史料一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史料二铁器时代,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的铁制品为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等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千金一笑 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

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 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又算一卦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后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 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二、填空题: 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 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 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 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C 6.B 二、填空题: 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 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 三、问答题: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2.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3.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财物,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减少了诸侯国,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列举题: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

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成为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2.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展示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二)让同学讲述烽火戏诸侯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三)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4.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2.汇报交流答疑。 3.指导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呢?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板书。 齐桓公: (1)靠海,盛产鱼盐(资源丰富)。 (2)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国富兵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发展;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战争;争霸战争与民族交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称霸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公元前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哪些进步吗?有几位同学做了这样一些春秋场景再现,请大家说说它们是真还是假? 活动一:真假大考验 A.同学:我要播种一块土地,不过我已经不觉得很辛苦,因为有我心爱的老牛每天帮助我耕种。我们的国君还为我们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我的作物都能幸福的生长 B.同学:我是个聪明的播种者,在劳动中牛耕和铁制的农具帮助我深耕细作,所以我能有很好的收成 C.同学:我是一名手工业者,我能够制造青铜器、铁器、漆器,同时我还会纺织和煮盐 D.同学:我是个勤劳的人,我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漆器,可是我的国君不允许买卖,所以这些东西我只能用来自己欣赏。 同学们,这些春秋场景的再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你知道吗? 学生:A、B、C同学再现的场景是正确的,D同学再现的场景是错误的。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能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在农业上能够精耕细作,很多国君注意修建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青铜制造、治铁业、漆器制作都有发展,商业能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教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的重要标志。 教师给出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国语·齐语》 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说明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教师:正确。不仅如此,我们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时期铁器在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铁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质课教案_0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研读教材有关材料,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 (3)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理解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1)设置典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2)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春秋时期争霸的基本状况,理解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诸侯纷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在政治局面上影响的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体现在铁犁牛耕出现的这一技术革新上,这是人类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具时代——铁器时代。这种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在原来公田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为了多征赋税,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具体例子: 1、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

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事件

春秋戰國時期重點事件 通常稱前770——前476為春秋,前475-前221為戰國。 要說平王東遷,要從平王之父幽王說起,周幽王在中國的歷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傢伙.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廢太子(即後來的平王),立伯服。褒姒不好笑,幽王便無事舉烽火,諸侯以為有外敵入侵,帶兵齊至,褒姒大笑。後幽王欲殺太子,申候(太子的舅舅)怒,聯合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再舉烽火,眾諸侯以為欺己,不至,幽王遂被殺於驪山之下,眾人推舉原太子為王,即平王,平王即位後,因憂於犬戎的威脅,遂東遷,遷都洛邑,從此周王室徹底衰落,各諸侯開始強大,春秋戰國拉開序幕。 前770 周平王遷都洛邑,周室衰弱,齊,楚,秦,晉始大。 前722 魯隱公即位。 同年鄭莊公(鄭由於輔佐王室遷都有功,主朝政,在五霸之前,鄭強盛,莊公於前701死後,諸子爭立,內亂,鄭國從此衰落)之弟段反,莊公伐之,段敗,出奔。由於莊公母與其弟同謀,莊公遷其母,並誓言:不到黃泉,勿相見(黃泉見母的故事由此而來)前719 桓王(平王孫) 前717 鄭莊公入朝,桓王不禮(因桓王之父,曾為質于鄭國,後死于鄭國,桓王由此怨鄭,後鄭又私自收割天子田之禾,其矛盾

愈深)。 前712 魯殺其君隱公,立桓公。(春秋戰國時期,弑君的事情數不勝數) 前707 周桓王伐鄭,鄭射傷桓公(君伐臣,臣傷君,由此看出,周王室的地位已尷尬的可憐) 前696 莊王元年 前694 魯桓公及夫人(齊襄公的妹妹)至齊,齊襄公(齊桓公之兄)與其妹私通(其無恥簡直令人瞠目),魯桓公察覺,大怒。齊襄公恐,令力士殺魯桓公。襄公眾弟因齊亂,紛紛出奔,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後來的齊桓公)奔莒。 前693 周公黑肩欲殺王,事情敗露,王殺周公。 前686 齊襄公堂弟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 前685 齊人殺無知,諸公子聞之,歸國爭位,齊桓公小白先入得立。魯派兵送糾歸齊齊發兵據之,魯敗,齊桓公遂令魯殺糾,囚管仲至齊。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齊國大治,後稱霸。 前681 厘王 前679 齊桓公會諸侯于甄,始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在此拉開了春秋諸侯國稱霸的序幕)(五霸之說歷來史學界爭論不休,一般是兩種說法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夫差,越勾踐。在這且不管這些爭論,暫取第一種說法)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包含答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时期,出现了________农具和________,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________业、冶铁业、________业、________业以及________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________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二、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________制逐步遭到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_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甚至要依赖________的经济支持。 三、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__和_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分为春秋、战国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①出现铁质农具和牛耕;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金属货币。 3、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2)表现:周王室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3)结果:诸侯争霸 4、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影响:①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促进了民族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社会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 D. 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 2.管仲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 发展生产 B. 改制军制,组建军队 C.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D. 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 3.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不包括() A.铁制农具的应用B.牛耕的推广C.水利工程的修建D.金属货币的流通 4.《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A.尧舜禹时期B.西周C.春秋D.战国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名称。 2、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3、识读春秋形势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4、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重点】齐桓公称霸的历史作用 【难点】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请完成《学法的大视野》中的“课前预习” 【重点导学】 1、核心概括 东周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建立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国、晋国是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从而以政治和军事的优势达到称霸目的。 著名的战役和典故:葵丘之盟、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争霸和兼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要点归纳

一个朝代:东周;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三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四次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出现的特点:春秋五霸是先后出现,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4、战国七雄名称及其地理方位的记忆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5、谐音记忆法:“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可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6、对齐桓公在争霸中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的认识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不是他真正要尊敬国王捍卫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统治,而是他用来争取民心的手段,其实质是为争霸找到一个合法的借口。 【合作探究】 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春秋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练习】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楚庄王 B 宋襄公 C 齐桓公 D晋文公 2、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导读:【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

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2.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3.文学常识中的文化常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5.中考关于语文的文化常识 6.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关于春秋战国的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晒;寒:冻。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睡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 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9、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 10、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春秋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本文是关于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感谢您的阅读!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士子为了突显自己的才能而到各个国家担任谋臣,因此出现了诸子百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鼎盛的时间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成语文化吧! 成语: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成语: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成语: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

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师生探究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