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弟子规-亲仁

弟子规-亲仁

弟子规-亲仁
弟子规-亲仁

亲仁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品,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補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结果年轻人气盛想要行刺,但是没有能够成功,结果就逃跑了,跑到了现在江苏省这个地方。有一天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个老者见到张良,老者是个高人,看到张良来了,故意把鞋就踢到了桥下的水里,就跟张良很不客气的说,年轻人,你来把我这个鞋子捡上来。张良看到这个老者这样说话,也很同情他,哎,一个老人嘛,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吧。你看古人因为有孝道的根基,他就能够尊敬老人,于是张良就下了河水、河边,把鞋子捡上来。捡上来以后老人就把脚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一看这老人家这样真够跋扈的。又想想,对老人要有恭敬心,不要见怪,于是就给他很好的穿上鞋子。结果老人看了张良这种举动很满

意,他说,孺子可教也。这个年轻人还是可教的,受教。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恭敬心。于是就跟他讲说,我有一个大法传给你,你五天以后,咱们在这个桥上等候,天亮的时候,你一定得到。五天以后,张良天刚亮就来到了桥边,发现老人已经在那等候,老人很生气的对张良说,你怎么跟老人家约会都迟到,今天不能够传给你了,五天以后咱们再在这个桥边再见面。于是五天以后,这个时候张良就天没亮就来了,来了以后一看,老人家又已经在那边等了。结果老人家又要把他撵回去。说五天以后你再来,结果五天以后,张良干脆晚上就不睡觉了,半夜就到了桥边在那儿等,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天没有亮,老人就来了,这个时候,老人家点头说,好吧,我现在就传一部《太公兵法》给你。姜太公的兵法,说你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可以将来推翻秦朝,定国安邦都没问题。所以张良接受了这部宝书以后回去就认真的学习,后来辅佐刘邦,真的推翻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汉朝大一统的天下,也为自己的国家、人民雪耻了。

所以你看看,要亲近老师,要有那种恭敬、谦卑的心。这种心才是受教的心,如果对老师轻慢或者是没有信心、不恭敬,这种人就接受不了大法,不管学什么都要有这种心,这个心就是恭敬心和信心,还有谦卑的心,这三大要素都要具足。这个“亲仁”不仅是包括亲近仁德的人,也包括什么呢?亲近圣贤教育。这个仁也代表仁道。孔子曾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讲君子哪怕是在衣食住行、日用平常之间都没有违反仁,换句话说,他时时刻刻都不违背仁道,这就是真正亲仁。“造次”就是在急促、匆忙的时候,“颠沛”就是流离颠沛的时候都没有违背仁道,这是真正君子。那么真正行仁道的人他就绝对不会造恶,孔子说“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立志行仁道,他哪会做坏事呢?

所以还有做坏事的时候,还有起恶念的时候,这就还没有真正行仁,真正志于仁,立志行仁,都没有啊。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真正生起亲仁的志愿,有这个志愿,真的时时刻刻都会检点、都会反省,用圣贤教育来反省自己。

那底下这句讲:“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如果不亲近仁德的人、不亲近圣贤教育,那就是有很多的害处。像古人也讲“三日不读圣贤书便面目可憎。”那是古人啊,现在呢?一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了。一天如果不学习讨论这个圣贤的教育,恐怕烦恼习气就会起来,又会造恶了。所以良师益友不可以远离,圣贤的经教不可以不学习。

那怎么学习?我们现在庆幸有高科技,有这些网路设备,我们大家可以就在家里面,在自己的电脑荧屏面前,大家都可以一起学习讨论,在这个电视机前一起探讨,如何敬德修业,这个也是互相做良师益友。我们在这里讲,讲的不对的,远方的朋友就来电子邮件告诉我们如何改进,这些都是切磋琢磨,这是很好的事情,即使是在这样的一种污染的社会里面,我们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育的喜乐。如果不学习、不亲近良师益友,这个底下讲的就会出现什么害处呢?“小人进,百事坏。”什么是小人呢?就是追求世间名闻利养,搞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对圣贤教育他并不想要学习,这是叫小人。小是因为他心量小,他的心量只有他自己,这叫小人,什么叫大人呢?大人是心量大,真的心怀天下,心里面装着宇宙一切的众生,他忘了自己了,这是仁者。所以《易经》上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如果不亲近仁者,必定是亲近小人了。人都是一类类的聚起来的,我们如果不好学,不肯学习圣教,那么就跟仁者越来越远了,就会跟小人在一起了,最后

使自己不知不觉成为小人了。所以这个我们要很警觉,亲近仁者还是亲近小人,全在自己。

这是从因上,那么从果上讲亲近仁者必定能够得到幸福人生,必定有成功事业,必定最后做圣做贤。亲近小人呢?最后的结果是痛苦、痛苦人生,是奥恼、是失败,做人做的很失败,最后就堕落。所以第六章虽然很短,但是也非常重要,告诉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不可一日不读圣贤书。

好,第七章就是最后一章,讲学文。学文,就是讲余力学文,《弟子规》里面讲了七个方面,前面六个方面讲孝、悌、忠、谨、信、爱众、亲仁,这些方面都是让我们自己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的。那是只讲力行这方面,那么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所以学习了圣贤经典帮助我们力行,那我们力行就有正确的方向。所以这个学文很重要,并不是看到说有余力才学文,没有余力不学文也没有关系,不是这样讲。余力学文是强调我们力行重要,但是学文是帮助我们力行。所以文不可不学。朱子《治家格言》上面就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是自己的儿女、晚辈,虽然愚钝,这个愚可能是学文方面比较资质差,但是也要让他们学文,经书不能不读。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学文和力行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力行帮助我们学文,学文帮助我们力行,我们学到了圣贤教育,帮助我们指导我们去生活、去工作、去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在力行。那么真正力行了,对于圣贤的教诲,又有新的悟处、又有更深入的体验,所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力行是行门,学文是解门,要理解,解行并重。

学文,什么叫文?在《论语》里面子贡曾经问过孔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问,孔文子,他为什么有文这个嗜号呢?孔子回答他说,“子

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所以学文的文,我们要晓得是什么呢?孔子说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是聪明、资质很好的。资质很好的人容易傲慢,所以可能不好学,他认为自己了不起不肯学习了。聪明的人都好学,这就文。刚才讲的“子孙虽愚”也要好学,聪明也要好学,所以好学总要对每一个人都重要。不耻下问是我们谦卑的态度,即使是学问道德比我们低下的或者是地位比我们低下的,我们都虚心的向他们请教,有这种谦卑的态度,这叫做好学,这叫文。所以,如果只力行,不肯学文的,那最后可能弟子规讲的“任己见,昧理真。”自以为是,就违背了真道。所以《中庸》上跟我们讲“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慧,我们说聪明、智慧,是好学的人就近乎是智慧了,力行的人近乎仁者了,所以这里讲到两个都重要啊,力行和学文,知耻近乎勇,是指我们要改过自新,还有过失,这是可耻的。勇于改过,就是勇猛,所以好学帮助我们知耻,力行帮助我们、这是力行来改过,这是圣贤学问。

孔子曾经讲,“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是圣人,圣人跟凡人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孔子说,一个小城,可能只有十个家庭,小城是邑,必定会有忠信这方面品行有跟孔子一样的,丘就是孔子的名字,但是,不如孔子好学。所以如果能够将忠信做到很好,像孔子这样的,这是力行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不好学、不肯学文,那么也不能成为圣人。所以这句话固然是孔子自己谦虚的话,但是要知道要成就圣贤必须要好学。所以我们来看《学文》这一篇第一句: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是讲如果我们对圣贤的教育不去力行而只是学一些文章词句,甚至讲会讲、讲的头头是道,自己没做到,这讲的多了,会什么样子呢?“长浮华,成何人”,这句话批评的很不客气,增长的就不是道德学问了,是浮华之气,就变得傲慢了,变得是夸夸其谈了,那成什么样的人呢?古人有一个批评的词叫伪君子。现在很多家长就是只注重孩子的学校的功课那个成绩分数,没有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结果孩子学习越好,他的傲慢越重,他的浮华之气越严重,所以品德越亏缺。我们看到菲律宾有一家华人报纸曾经登过一个例子,是讲一个华人孩子读书,上学,这是跟这个老师很好,老师也很喜欢他,因为这个孩子读书成绩非常有优秀,可是有一天,当这个老师走到校门口,正看到这个孩子对着一个年长的妇女在那里生气吼叫,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年长的妇女是他母亲,他母亲知道孩子在学校得了感冒,特地送药来,结果这个孩子竟然对他母亲大吼大叫,事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就老实承认,说因为怕自己母亲来了学校同学看见了都会笑话他,你家老奶奶怎么来了。因为他母亲年纪比较衰老,他不愿意让他母亲被人看见,他觉得这样会丢面子,你看看,学习好的,竟然有这样浮华之气,一个人孝都没有了,他真的成何人啊?说句不好听的话,用这个孟子里头的一句话讲,与禽兽何异。因此品德这个提升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不可以只学文,不力行,那么这个学文,现在学校也都不注重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连学文都没有了,只学点科技常识,所以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怎么可能成为为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恢复传统文化教育,恢复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当务之急啊。

好,下面第二条讲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是讲只力行,而不去学习圣贤教诲,那就完全变得自以为是,执着自己的见解,就违背了真道、真理,这个“昧”就是糊涂了。孔子说,“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你看孔子都这么好学,他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我不是天生下来就懂得圣贤教育,那是怎么样呢?因为我好学,学习古人的教诲,而且能够很勤奋很敏锐的来学习,这是学文重要,那么我们的力行,就有方向了。好,下面第三句,告诉我们、底下这是好几句都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子学文:“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是讲如何读书呢?要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是要我们集中精神,读书不可以开小差,要专注,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经文的意思。所以一个人他学习好不好就看他能不能专注,所以古人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让孩子背书,他背书精神就集中,那现在的孩子老看电视、老玩电脑、打游戏的,精神不专注,读书怎么能好呢?所以读书的时候,心住在上面,眼睛看着,口念着,这样子读书才能够入心,才有效果。那么“信皆要”这个“信”,他要有信心,知道我可以成圣成贤,有这个信心,也知道按照这种读书法,《弟子规》教导我们读书法一定能够学得出来的,所以有了信心耐心就出来了,就肯按部就班的来学习。

下面又讲,第四句:“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是讲学习一定要按部就班,读这本书,就要把它从头彻尾读完,再开第二本,不要看着这本,想着那本,这样子就会搞乱了。那么一个人学习如果能够注重这种方法,他其实成功就快,我读了《弟子规》这一段,我就用在我的教学里面,我在昆士兰大学带博士生,我带的博士都很少,只有两个,因为贵精不贵多,要

选择真正好学的人,不好学的你跟他不是浪费时间吗?他学不到东西。跟我在学习的博士生,我就给他规定,我说我给你读的这些论文资料,我规定你读的你就读,没有规定你读的你不要去看。要读一篇论文,要把它读透,我是要求他们读一篇论文要读十遍,真正不仅读懂而且把金融这些数据给你,你能够完全照着论文所说的这些方法把它重新做出来,把这个实验做出来,要有这种领会的深度,这才算把这篇文章读通,所以我给他选择一个领域,让他就读这个领域里面主要的论文,他把这些论文读懂了以后,其他的一通百通,触类旁通,结果效果很好。曾经有一个学生就跟我跟了半年,结果跟我写了一篇论文,就发表在亚洲金融会议上面,就获得会议的最佳论文奖。所以效果真不错,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诲,读论文很多博士生,读读这篇,读读那篇,读的论文是很多,知道的很多,但是篇篇都不通不透,所以功夫不扎实,学问就比较浅。所以我要求他们读这个一篇论文读懂了之后才开第二篇,这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现代的科技也是很值得借鉴的,读圣贤书更应该如此。下面第五句讲: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我们读书不要把这个期限限的太紧,要宽为限,心里没有压力,但是工夫要用的紧,每天都要努力。真正工夫用下去了,可能我们对于圣贤教诲里面很多问题、疑惑就会迎刃而解。我有一次就见到我们的师长,他今年是八十二岁了,每天都在读书,而且读书不会少过四个小时,那我有一次到他住的地方,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宗镜录》,这本书很厚,我就翻开来看,就发现这个书上我们师长作的一些眉注,还有一些划线或者有一些拿荧光笔划的,这个上下左右的边上面都写了一些他的心得,哎呀,我一看,读书读得这么认真,我就请教师长,我说像您这

样子读,这么厚的书,可得多少时间啊?师长就笑着说,那就慢慢看吧。每天都去看,关键是要去领悟。所以“宽为限,紧用工”,不能规定什么时间看完,但是每天都认真的去看,这样子才有真正的受用。

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本书反复的看、反复的用功,那么这个里头的意思我们就能够完全明了了,所以看我们肯不肯下这个死功夫。

好,下面看:“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是讲在读书的时候,心里如果有疑惑,要马上把这个问题记录下来,去请教于别人,这是认真学习的态度。

好,第七句:“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这是讲我们的房间,书房也好,卧房也好,都要保持清洁,要整齐干净,房间常常打扫卫生,常常擦擦灰尘,这样子给自己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这个茶几也好书桌也好,都要干净。这个桌面上的笔墨纸砚,这是文房四宝都要放置整齐,这都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如果我们心恭敬,自然这房室、墙壁、文具都会正,这是如果看到有不正的,我们自自然然就把它扶正,这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来培养自己的恭敬心态。

那么下面讲:“墨磨品,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古人是用毛笔,要磨墨,拿这个墨,如果是磨偏了,那是什么呢?心不在焉呐,心就不正了。如果写字不工整整,那么心就有病了。什么病呢?不敬的病。这些都是从我们的平常的行为造作当中看我们自己的心态,所以

心要正,心要净。古人讲“修身从正心开始。”学问也是从正心开始。《大学》里面就有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所以这心里面,一定要空明、要清净,如果心里面很多的这些浮杂的念头,比如说愤恨、恐惧、贪爱、忧患等等。这些念头积郁在心里面,这个心就不正了,不正心就不专注,所以才会有所谓墨磨偏,字不敬这些毛病出现,所以要修正我们的行为也要先修正自己的心开始,要把这些妄念通通放下,把自己的心空出来接受圣贤的教诲。

好,下面一条:“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这是讲我们看完书,书都要摆在一定的位置,看完了,必定把它放回原处,对书的恭敬,不能乱放,很多人读书,读完了,随便就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桌上,结果东看一本西看一本,桌上摆了满满的书,那他学到什么呢?我看很难学到东西。因为他的心乱、心不静就很难接受大法。所以曾国藩先生曾经说“案头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桌面的书不可以多,你看哪一本就放着那一本,不看的我们要放在书架上,放好原位,整整齐齐,恭恭敬敬,这种才是治学的态度。那心中不会有少书了,你的学问就多了。

好,下面“虽有急,卷束齐。”

即使在有急事的时候,看完书也要把它顺手合上,放回书架原处,要养成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养成了其实耽误不了什么时间,而对你其实更能够帮助你提升效果,因为你样样都有位置都很整齐,所以你要什么书你马上知道从哪里拿,不会乱,其实更省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你那种安详的态度。安详的态度帮助你少出

错误,也给你省时间。吕近溪先生就曾经说过:“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所以如果不安详,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就会出错,《弟子规》就讲“事勿忙,忙多错。”所以一个人有深厚学问的人,你一看,你能够知道,他行为态度都安详,这个平时练出来的功夫。

好,请看下面:“有缺坏,就補之。”

这是对书的爱护,古人印刷术不发达,一本书来之不易,所以书如果有缺损的、有损坏的,一定要把它補好,那么这是对书的恭敬。对书的恭敬就是对圣贤教育的恭敬,尊师重道。所以我们要爱护书,珍惜这种教育。

那么这句话引申的意思,不仅要爱护有形的书也要爱护无形的书。什么是无形的书?圣贤的教诲是书里所载的道理,那我们有没有爱护圣贤教育呢?首先我们自己能不能够依教奉行呢?有没有按照圣贤的教诲,常常反省自己,检点自己,改过迁善呢?如果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補之”,马上把它补足,圣贤书籍是用来对照我们心行的,哪一点不如圣贤教育,马上要把它改过来,这叫补过。自己能够力行圣贤教诲,就能感化别人,如果能够去弘扬,去为人讲演圣贤教育那就更好了,那真的是为现在社会补上这个缺漏。圣贤教育现在是极衰微又极需要,那我们就要补上,现在都已经有缺坏,马上就得“就補之”,“就補之”的方法就得自行化他,自己力行,教化别人。

好请看,下面一条:“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这是讲不是圣贤的典籍我们不要看,这是包括一切不善的书,教我们杀盗淫妄的那些什么小说啊故事啊,包括什么呢?报章杂志那些不良的内容,不健康的东西,

还有电视的节目,现在网路的内容、画面,凡是不是帮助我们敬德修业的通通都屏弃不看。因为那些东西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把我们的心志都搞坏了。现在这种污染实在是太严重了。以前帝王时代,皇帝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非常的重视,不准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在流通,保护百姓的思想,保护他们的聪明和心志,现在民主开放了,都有所谓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现在网路更是没有办法管治,所以我们年轻的那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很不幸,遭受重大的污染,所以有识之士应该大声疾呼,推动政府、推动一切力量来管理这些思想意识形态,那些对黄色的、暴力的、色情的这些不健康的书籍、节目、电影、电视都应该制止,保护我们百姓的聪明和心志。所以这个“屏”字很重要,现在自己要懂得去屏,就是不要去接触那些不好的东西,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那些不好的我们通通屏弃掉。这是这十二条,是《学文》这一章就介绍到这里。

那么最后第八章只有一句话,是节劝,小节和劝导:“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在《孟子》里面我们看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是圣人,他跟我们讲人性本善,常常用尧舜来作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人人本有本善,这个本善孔子说了四个方面,他讲:“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侧隐之心就是仁爱的心的开端,他这里讲“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以说明是一个人必定会有这种德行,这些德行是本性中自己带有的,这个侧隐之心是什么呢?“仁之端也”,仁爱的开端,不忍的心。羞恶之心呢?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

端也,“人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端,恻隐心、羞耻心、辞让心、是非的心,这是什么呢?人的四个本善的开端,就像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这里就讲得很清楚,我们本性本善就有,但是说自己不能够做出善行,这叫自暴自弃,所以有信心我们跟圣贤无二无别。要发愿做圣贤,这是道理上我们要通,那么通了之后怎么呢?“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明白道理之后要去做,还得要慢慢按部就班的去做,这就“可驯致。”这个“驯”就是慢慢的改造自己,把自己的这个不良的行为、习气、烦恼通通改过来,改到最后都改掉了,这就是圣贤了。所以,《弟子规》教导我们的,如果我们真正能去落实,那么要相信,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甚至做圣做贤都是可以成就的。

好,我们《弟子规》学习到这里就圆满了,非常感谢大家,有不妥之处,请大家给予我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弟子规-泛爱众.亲仁》逐字翻译注音

《弟子规》逐字翻译注音 ([清]李毓秀原著,华静7811译注,2013-10-2) 《弟子规》的这个版本,不仅能帮助中小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而且能帮助他们加强古文素养。 <泛f àn 爱ài 众zh òng > 广泛地关怀爱护 大众 凡f án 是sh ì人r én , 皆ji ē 须x ū 爱ài , 只要 是 人, 都 应当 相亲相爱, 天ti ān 同t óng 覆f ù, 地d ì 同t óng 载z ài 。 因为天空下,我们一起 被覆盖,大地上,我们一起 被承载,我们彼此利害相关 ,应当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共生共荣。 ———————————————————————— 行x íng 高g āo 者zh ě,名m íng 自z ì 高g āo , 品行 高尚的人,名声 自然 显赫, 人r én 所su ǒ重zh òng , 非f ēi 貌m ào 高g āo 。 人们 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 外表 比常人好。 才c ái 大d à 者zh ě,望w àng 自z ì 大d à, 才能 突出的人,声望 自然 突出, 人r én 所su ǒ服f ú, 非f ēi 言y án 大d à。 人们 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 说话 比常人漂亮(说大话)。 ———————————————————————— 己j ǐ 有y ǒu 能n éng , 勿w ù 自z ì 私s ī; 自己 有 能力可以服务众人时,不要 自己 私藏,舍不得付出; 人r én 所su ǒ能n éng , 勿w ù 轻q īng 訾z ǐ。 他人 所表现出的才华,不要 轻视 毁谤。 ———————————————————————— 勿w ù 谄ch ǎn 富f ù, 勿w ù 骄ji āo 贫p ín , 要贫而乐,不要去巴结讨好 富人;要富而好礼,不要 傲慢地对待 穷人。 勿w ù 厌y àn 故g ù, 勿w ù 喜x ǐ 新x īn 。 不要 嫌弃 旧朋友,也不要 贪恋 新朋友。 ———————————————————————— 人r én 不b ù 闲xi án , 勿w ù 事sh ì 搅ji ǎo ;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解: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

弟子规《亲仁》教案

《弟子规》亲仁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及背诵“亲仁”的内容。 2.学会辨别好人与坏人,从而学会如何交朋友。 3.理解内容,内化寓德。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3、会背诵“亲仁”的内容,联系实际,懂得仁爱。 教学内容: 《弟子规》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教学时数: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一、复习导入: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师:大家背得太棒了,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 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亲仁”,学会如何看清圣贤与邪师,如何亲近仁者,升华道德? 二、初读内容,探究交流。 1.出示学习内容。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2.师范读,校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看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内容,理解记忆。 1.你们能说说“亲仁”一词的意思吗? 2.理解字意。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译:同样都是人,品行高低却不一样。同流入俗的人很多,大慈仁者的人实在很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对于一位真正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畏他。因为他们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也不会向人献媚讨好。 注释:同:同样类、类型大流的俗人 仁:指品德高尚果:果真畏:敬畏讳:隐瞒、忌讳 3.教师讲解。 对于大众,不管贫富贵贱、贤与不肖,我们都一律心存爱护,但也要能分辨出谁是真正的仁者,才能进一步亲近他,并且向他学习。仁者能爱人宽恕别人,与人和睦相处,自然赢得大家的敬重、佩服。仁者心口合一,不说一些做不到的话,不会随便取悦他人。有仁德的人是处处替人着想。 名言警句: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四、故事引读,内化寓德。 1.教师讲述故事。 《仁者不俗》和《仁者无畏》 2.请同学们说说感受和想法。 五、明理导行,常礼举要。 (一)何谓“仁” 仁字是“二”加上“人”,指在人际间能够相处得很好,“仁者”简单的说就是“好人、善良的人”,请同学想想看,有什么样特质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请几位学生将答案写在白板上,出来发表) (二)思考:当我们看到有人把垃圾丢在我们的座位上时,往往都会再把垃圾丢

国学《弟子规》之〈亲仁〉

《弟子规》之〈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读: 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对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读: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一)总叙 2010-05-16 18:04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译文] 《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二)入则孝 2010-05-16 18:09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 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父母教须敬听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有意识地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交朋友的情况,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告诉我们应该和那些有仁的人交往。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 《弟子规》讲“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如果真正是仁者,那么大家都会对他有敬畏之心,看到他非常敬畏。什么是仁者呢?“言不讳,色不媚”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正直,他不会是花言巧语,不会是嘴上一套说得很好听,口蜜腹剑,仁者应该是实事求是说话,非常直率地说话。色不媚,也就是他的举止、他的行为不会很献媚。换句话说,仁者不会拍马屁的,他不会溜须拍马。 我认为的仁者有几点: 第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爱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 第二、这个人应该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由着自己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不管社会的道德,这是不行的。 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的修养。 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必须智、勇、言兼备,同时还不够,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你不能走极端,你必须中庸之道来强调一种和谐、平稳、雍容的这样一种境界。 最后一点,仁人,也就是仁者具备了品德的人,要有具体的行动和行为,你不能自己关在门里大讲仁义道德,或者就在课堂上讲仁义道德,或者说就把

中华弟子规(120集动画片)故事简介

《中华弟子规》(120集动画片)故事简介 第001集《三色花的奥秘》:孝孝栽种了一朵三色花,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在栽种的过程中,孝孝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导致三色花凋谢。在花孩子的引导下,孝孝懂得了“孝”的真正含义,终于栽种出了象征“孝顺”的三色花。 第002集《睡觉的耳朵》:孝孝没有及时应答家人的呼唤,耳朵被没收了。在耳朵精灵的帮助下,孝孝懂得了“对所有的人都要有恭敬心”的道理,恭敬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耳朵终于又长了出来。 第003集《快速标记》:孝孝有了快速标记,做事的速度变得飞快,但也因此起了懈怠心,事情做得错漏百出。当孝孝明白了“父母命,行勿懒”的道理后,端正态度,用心去做,赢得了家长的赞扬。 第004集《小木猴》:五百年前的一只小猴子,因为没有听妈妈的话,变成了一只小木猴。孝孝发现了这只小木猴,在小宠哥的帮助下,孝孝把小木猴送回了五百年前,让小木猴跟妈妈团聚。 第005集《吸音蝈蝈瓶》:孝孝不想听到爸爸的责备,将爸爸的责备声吸进了蝈蝈瓶里,不料蝈蝈瓶发生意外,家人说的所有的话,孝孝都听不到了。孝孝在小宠哥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孝心和恭敬心冲破障碍,又能听到家人的说话声了。 第006集《温暖围脖》:孝孝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孝星”评选活动。为了赢得家长的好评,孝孝亲手为奶奶织了一个围脖。可是由于孝孝孝心不纯,围脖非但不能保暖,还变得异常寒冷。孝孝错而能改,用爱心使“寒冷围脖”变成了“温暖围脖”。 第007集《万能机器人》:为了帮助孝孝照顾生病的姥姥,小宠哥变出了万能机器人。可是由于机器人的介入,给姥姥和姥爷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孝孝放弃使用万能机器人,亲自照顾姥姥姥爷,姥姥和姥爷都觉得孝孝长大了。 第008集《最美味的早餐》:孝孝在后山遇见早起精灵,亲眼看见早起精灵关心照顾山林里的每一个小动物。孝孝好奇心起,在追踪早起精灵的过程中,聆听到了树神的教诲,感受到了家长对他的爱,决心每天早起,向家人问好,以此表达对家人的爱。 第009集《晚霞棉花糖》:晚霞精灵没有在黄昏前赶回家,遇上暴风雨,坠落在花间。孝孝帮助晚霞精灵采集棉花糖,使晚霞精灵恢复了健康,升级成为晚霞仙子,回家与妈妈团聚了。孝孝也从中懂得了“昏则定”的道理。 第010集《奶奶的思念》:小慧的爸爸回家探亲,奶奶想做小慧爸爸最喜欢吃的桂花糕,但缺少新鲜的桂花。孝孝在小宠哥的帮助下,栽种出新鲜的桂花。可是由于孝孝的疏忽,小慧爸爸吃下桂花糕后失忆了。在奶奶的关怀下小慧的爸爸恢复了记忆。 第011集《中秋之月》:孝孝和伙伴们在山上迷路,遇见了月宫里的玉兔。在帮助玉兔返回月宫的过程中,孝孝懂得了“反必面”的道理,玉兔最终回到嫦娥的身边,而孝孝和伙伴们也回到家里,在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 第012集《时间拼图》:寒假到了,为了完成假期的计划安排,孝孝使用了时间拼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读: 弟子:学生 规:规矩 圣人:圣贤的人,古代把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的人叫做圣人。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训:教诲 孝:孝顺父母 悌:有爱兄弟姐妹 谨:做事谨慎 信:讲信用,诚实 泛:广泛的,博大的。爱:有爱心,有慈悲的心。众:很多人。(要有博爱之心,自己有 时间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助别的小朋友) 亲:亲近。仁:仁德,品德高尚的人。亲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余力,则学文:余:多余。力:精力。文:文化典籍。首先要有道德品行,要先孝顺, 尊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为人讲究诚信做事谨慎真诚,同时有仁爱之心。这些都做到了才 开始学习别的东西。 说古论今: 1、舜的故事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 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 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 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 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弟子规 亲仁篇

弟子规亲仁篇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亲仁】 我们想到这一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来的朋友当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地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所以,此地讲“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我们晓得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效法孟子。怎么说? 孟子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为老师,他就读他的书,每天向他学习。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善良、这一辈子最忠实的好朋友。我们看第三十一条: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就讲到在我们从小的范围来看,从社会的阶层来看,人的确有好几种人;如果范围把它扩大,从肤色来讲,整个世界上肤色不同的种族都有。这里就告诉我们,无论层级,无论种族,我们不分族类,“流俗众,仁者希”。我们普遍的看来,一般都是属于中等阶级,都是属于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较少,所以这里就讲“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容易见到。 所以这里就讲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这个“不齐”就是不同,每一个族类它有等差。但是一般来讲,“流俗众”,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数,流俗众。但是好的有如凤毛麟角,这些好人、好老师虽然比较少,但是我们仔细一点,在周遭还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师益友。这里讲到当我们有这样好的朋友,有这样因缘遇到的话,自己千万不要错失掉,千万不可以错过。这里讲道: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弟子规小故事

xx纬编三绝 孔子是中国的大教育家,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他勤于治学,也十分好学。晚年时,孔子喜欢读《易》这本书。那个年代的书都是把文字刻在竹简上,再把竹简用皮条(当时叫韦)穿在一起。孔子经常读《易》,一遍、两遍、三遍······翻来翻去,竟把穿连竹简的牛皮条磨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把这段趣事称为“韦编三绝”,以传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孔子的学识非常渊博,但他还是那样勤奋好学,宝宝也要向他学习哟! xx扇枕温 汉代江夏有个叫黄香的孩子,9岁母亲去世,跟父亲相依为命。黄香对父亲十分孝顺,家里的活儿总是抢着干。夏天的晚上,屋里闷热,蚊子多,黄香为了父亲睡得舒服,就用扇子扇凉父亲的席子,并把蚊子赶走,然后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气寒冷,黄香会先躺在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才让父亲睡下。人们看到黄香这么孝顺,都说“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黄香9岁就知道孝顺父母,理解父母养育他的不易,宝宝也应该学习黄香,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xx教子 东晋时的陶侃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陶母不仅教他认真读书,还教他诚实做人。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20岁时就做了当阳县吏,监管渔业。 有一次,陶侃为尽孝心送了一坛鲊鱼给母亲。陶母收到后,立即将鲊鱼封好,连同一封书信寄给陶侃。信中写道: “你拿公家的东西给我,我很难过。拿公家的东西就是贪,贪欲是没有止境的。”陶侃看后,牢记母训,后来成为晋朝有名的清官。 *陶侃之所以能成为清官,这和他听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xx劝父亲

古时候有一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平时对长辈非常孝顺,但他的父亲对祖父却很不孝顺。 一天,父亲把体弱多病的祖父用竹筐背到深山里,打算把老人扔掉。孙元觉知道后,跪下哀求父亲把祖父带回家,可父亲不听。最后,孙元觉对父亲说: “既然不肯留下爷爷,那就把竹筐拿回去吧!等您老了,我好用这个竹筐背您到这里。”父亲听了,立即背起祖父回家了。从此,孙元觉的父亲对祖父非常孝顺。 *孙元绝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长辈,还能规劝长辈的过错,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xx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有一次,刘恒的母亲生病,刘恒天天衣不解带地守在母亲身边,尽心尽力地伺候。母亲每天吃的汤药他都要先尝一尝,试过温凉后才让母亲服下。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也是三年如一日地在床前侍奉。 刘恒不但孝顺母亲,而且治国有道。他当皇帝的时候,以德治国,注重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也非常繁荣。 *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定有一颗仁德之心,也一定懂得博爱众人。卜式重义轻财 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卜式对弟弟特别好,经常帮助弟弟。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产,卜式把家中值钱的财物都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十几年后,卜式的羊繁殖到上千头,日子过的很富裕。而卜式的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卜式听说后,连夜驾车把自己的一半财产送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好多人,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除了对父母孝顺外,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友爱和睦,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家人的情意才是最重要的。

弟子规——故事典故

总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叙:二、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书读百遍其意自见①

《弟子规》亲仁解说及心得体会

《弟子规》亲仁解说及心得体会 引导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亲近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也会潜移默化变成与对方一样的人。在《弟子规》中对于这个现象也有劝告,谓之亲仁。下面是的部分解说。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说 同样是人,品行却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重他,他们说话不会扭曲事实,也不会故意讨好别人。能够亲近仁者,对自己有莫大好处,品德会一天天进步,过错会一天天减少。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害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就会做错许多事。 什么是仁人?我先说一下孔老夫子心中的三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 微子是殷商人,他是纣王的哥哥。当时王朝腐败,纣王又时常沉迷于酒色当中。微子就常常进谏,纣王不听。到了后来,周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在推翻了商朝之后,微子就光着上身,用衣服将自己绑起,以示投降。(注:当时,一个朝代推翻了前一个朝代之后,要将前朝的皇室血脉切断,就是将前朝有皇室血

脉的人杀掉。)武王看见微子这样做,因他自动投降,有仁德打动了,便没有杀微子,并让微子在祭祀的时候可以用皇室的音乐来祭祀祖先。 箕子是纣王的叔叔,当时王朝腐败,有人就劝他:“现在王朝 腐败,总有一天会被推翻的,你呀!赶紧逃吧!”箕子就说:“逃!岂 不是彰君之恶,自说(yue)于民!”(译:逃!岂不是彰显君王的罪恶! 那别人不就会说我去讨好老百姓!)箕子从此隐居山中。有一次,纣王把他抓回去,让他进了监牢,最后把他流放到今河北的一个县城里。箕子在那里,想出了一套很有名的哲理思想——洪范九畴。 比干,是一代忠臣,被称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有一次,他给纣王进谏,纣王不听,他就恭恭敬敬的进谏了三天。纣王烦了,说:“你进谏了三天,你是圣人吗?听说圣人的心有九窍,我们 只有四窍。我不相信,今天就来探个真伪!”之后,就把比干杀了, 享年63岁。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重他。这样的人说话没有忌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 我们要做仁人,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2.要克制自己的私欲。 3.要有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 4.要有勇有谋,奉行中庸之道。 5.要有仁的行动和行为。

(完整版)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入睡;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失分勤奋。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他就会惊醒,起来读书。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如果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有,就不要吝啬。 [小故事] 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书,他常常只有借书读。但是许多富有的人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到了第十天早晨了,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弟子规-亲仁

亲仁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品,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補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结果年轻人气盛想要行刺,但是没有能够成功,结果就逃跑了,跑到了现在江苏省这个地方。有一天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个老者见到张良,老者是个高人,看到张良来了,故意把鞋就踢到了桥下的水里,就跟张良很不客气的说,年轻人,你来把我这个鞋子捡上来。张良看到这个老者这样说话,也很同情他,哎,一个老人嘛,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吧。你看古人因为有孝道的根基,他就能够尊敬老人,于是张良就下了河水、河边,把鞋子捡上来。捡上来以后老人就把脚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一看这老人家这样真够跋扈的。又想想,对老人要有恭敬心,不要见怪,于是就给他很好的穿上鞋子。结果老人看了张良这种举动很满

意,他说,孺子可教也。这个年轻人还是可教的,受教。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恭敬心。于是就跟他讲说,我有一个大法传给你,你五天以后,咱们在这个桥上等候,天亮的时候,你一定得到。五天以后,张良天刚亮就来到了桥边,发现老人已经在那等候,老人很生气的对张良说,你怎么跟老人家约会都迟到,今天不能够传给你了,五天以后咱们再在这个桥边再见面。于是五天以后,这个时候张良就天没亮就来了,来了以后一看,老人家又已经在那边等了。结果老人家又要把他撵回去。说五天以后你再来,结果五天以后,张良干脆晚上就不睡觉了,半夜就到了桥边在那儿等,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天没有亮,老人就来了,这个时候,老人家点头说,好吧,我现在就传一部《太公兵法》给你。姜太公的兵法,说你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可以将来推翻秦朝,定国安邦都没问题。所以张良接受了这部宝书以后回去就认真的学习,后来辅佐刘邦,真的推翻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汉朝大一统的天下,也为自己的国家、人民雪耻了。 所以你看看,要亲近老师,要有那种恭敬、谦卑的心。这种心才是受教的心,如果对老师轻慢或者是没有信心、不恭敬,这种人就接受不了大法,不管学什么都要有这种心,这个心就是恭敬心和信心,还有谦卑的心,这三大要素都要具足。这个“亲仁”不仅是包括亲近仁德的人,也包括什么呢?亲近圣贤教育。这个仁也代表仁道。孔子曾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讲君子哪怕是在衣食住行、日用平常之间都没有违反仁,换句话说,他时时刻刻都不违背仁道,这就是真正亲仁。“造次”就是在急促、匆忙的时候,“颠沛”就是流离颠沛的时候都没有违背仁道,这是真正君子。那么真正行仁道的人他就绝对不会造恶,孔子说“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立志行仁道,他哪会做坏事呢?

《弟子规》对应故事

《弟子规》易解及故事 【总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1、宋濂诚实守信 宋濂:顶风冒雪不失约 明代名臣宋濂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所以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了一本书,越读越爱读,就想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当时正是隆冬腊月,滴水成冰。母亲见小宋濂这么辛苦,就劝他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了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求教,因为找这位学者求教的人很多,所以事先就确定好了见面的日期,谁料到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但宋濂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挑起行李就准备上路。母亲惊讶地拦住他说:?孩子啊,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巳经大雪封山了,路肯定不通。你就这一件旧棉袄,怎么能抵御得住深山里的严寒呢??宋濂耐心对母亲解释道:?娘啊,我也知

弟子规》里的故事

《弟子规》里的故事 1、文质彬彬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人本质虽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学习呢」孔子说:「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镞,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说明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镞的修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 现代的同学们,生活富裕,都能上学校念书,有许多时间来学习各种知识才艺,这些知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就应当认真学习。但如果时间有限,就应优先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习熟练之后,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 2、晨昏定省 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

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希望同学们要有「文王能够做到,我们也来学着做」的志气,绝对不要输给古人! 3、陆绩怀橘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 4、老莱斑衣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模范。现今很多青少年喜爱飚车,骑乘机车不肯戴安全帽,不遵守交通规则,一味跟着感觉走,一旦发生车祸,常使自己及无辜的人,变成植物人,拖累了父母,造成许多不幸的家庭。若经常想到父母亲的所好所恶,怎么会一时胡涂做出「亲所恶」的事呢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500字

弟子规亲仁读后感500字 导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以下为大家介绍弟子规亲仁读后感500字文章,仅供参考!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 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这一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算得上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李夫子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敦复斋,起了一个斋号讲学。李夫子讲学讲得很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了。所以,人们称李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弟子规》小故事 “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着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