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世纪西欧社会

中世纪西欧社会

中世纪西欧社会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四段大字介绍了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这三个部分也就成了近代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三国的雏形。

庄园和城市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本目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第一段大字介绍了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基本特征,即经济上自结自足,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庄园里农奴依附于封建领主。第二段大字讲述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基本情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新城的兴起(或旧城复苏)的时间、由谁兴建、兴建在何处。第三段大字分三层次,一是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规模;二是有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自治权;三是城市是逃亡农奴的庇护所。第四段大字介绍了欧洲几个著名的城市,意大利城市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资料库

1、历史事实介绍

(1)日耳曼人(Germani或Germans)

日耳曼人是古代占据中欧和东欧广大地区的部族,自称德意志人(Deutsche),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区,从事游猎、畜牧为主,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语系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部分日耳曼人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出现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少数军事贵族往往占有更多土地,军事首领(“王”)及其亲兵以征战为职业,战利品通过抽签方式来分配,首领常常多于亲兵。此时的日耳曼人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随着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日耳曼人从北方多瑙河一带不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展开袭击。罗马帝国后期(公元3—5世纪)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的日尔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兰克人,伦巴德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汪达尔人等,以及迁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4世纪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来自东方的匈奴人的压力下,相继卷入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从而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那些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纷纷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国,其中著名有: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714年亡于阿拉伯人);439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534年亡于拜占庭帝国);568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德王国(774年亡于法兰克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在同当地土著居民不断冲突的过程中,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融合。在整个日尔曼人的王国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Frankish Kingdom)

公元5世纪—10世纪末由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共经历了2个王朝,即墨洛温王朝(5世纪末—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987年)。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3世纪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主要有萨利克与里普阿尔两大部族,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4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法兰克人逐步渗入高卢东北部。到克洛维时代(482

—511年),法兰克才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511年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陷于分裂,逐渐形成3个独立的王国,并长期出现分裂、混战和再统一的局面。6世纪下半叶起,王权衰微,宫相渐成为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宫相原是宫廷总管,主管国王财产和收支,后来逐渐掌握实权的人物。751年宫相丕平(矮子)篡位自立,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查理大帝在位时期(768—814年)国势最盛,领土包括西欧大部分地区,封建制基本确立。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帝国。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并分别于911、987、887年覆灭。

(3)克洛维(Clovis,约465—511)

法兰克国王,墨洛温王朝的创立者。公元481年,克洛维成为撒利克法兰克人部落酋长,开始全力向高卢扩张,消灭了法兰克其他酋长势力。486年在苏瓦松(位于今法国北部)附近击溃了西罗马将领夏格里斯,夺占了罗马人在高卢的最后一块领地。5世纪末建立墨洛温王朝(据说是以克洛温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来命名的),以巴黎为首都。496年,克洛维打败阿勒曼尼人,同年,率3000亲兵皈依基督教,从此得到教会和高卢—罗马人的支持。507年在普瓦提尔(今法国中部地区)附近击败西哥特人,将高卢西部并入法兰克王国版图。

(4)封建等级制度(feudal hierarchy)

封建等级制度是指西欧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受采邑(土地)等手段,两个封建主之间结成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封臣对封君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从封君那里接受采邑。封臣的义务主要是奉召为封君服军役(自备马匹、武器,每年服役期限一般为40天),出席封君法庭,提供意见并共同裁决某些案件,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封君被俘须赎身时)向封君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援。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主要是授予采邑以维持其生活,并在封建无政府状态下对其提供保护。9世纪以后,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各地逐渐形成。

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封建主之间竞相封受土地,形成十分复杂的封建君臣关系。一个人同时有若干个封君,即从多个封君那里获得多个采邑,他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封臣,层层分封,层层效忠,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因这种君臣关系而形成不同等级,并有着不同的贵族头衔。贵族的头衔名称各国不尽相同。英国的大贵族称男爵,法国的大贵族也有称男爵的,加洛林王朝的官职如伯爵、公爵,也变成了大贵族的头衔。在众多的头衔中,骑士是最末一等,如1220年德国法律文件《萨克森之镜》中,把封建等级分为7个等级,第一等是国王,第七等是骑士。但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用封君封臣关系和封建等级制度维系整个封建主阶级,旨在保持其内部和谐一致。但实际上,封建主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势的斗争仍很激烈。封建主混战在中世纪西欧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地产不断转移,用封受土地维持封建军队的办法也未能持久。13世纪以后封君封臣关系渐趋衰落,但财富、权势不同的贵族等级仍继续存在。

(5)中世纪骑士(Knight)

骑士的由来骑士,即骑马作战的战士。在冷兵器时代,骑士是中世纪西欧战争中的决定性力量。骑士这个称呼最早可以追述到古代罗马。公元前6世纪后期,古罗马统治者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创建了正规的骑兵队,其主要成员来自贵族阶层,我国许多史书将这个词译为“骑士”。随着罗马人不断对外扩张,这部分人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由军事活动转向经营商业,后来成为专门从事放债、包税和经商的阶层,成了罗马帝国官僚机构中的一个权势阶层,其称呼仍为骑士。但这个“骑士”(equites)与中世纪时期的骑士(Knight)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直到8世纪,西欧的战争一直是以步兵为主,骑兵只能为配角,由于没有马镫,骑在马上的士兵骑不稳,双手无法使用兵器,作战中不能发挥其优势。马镫最早出现在中国,是通过中亚民族传入西欧的。7世纪,马镫出现伊朗地区的骑兵中。阿拉伯人骑兵在对外征服战争中也使用马镫。711年,阿拉伯人骑兵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不久灭亡西哥特王国,随后与法兰克人交战。法兰克人也许正是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使用马镫。马镫的使用,骑兵很容易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人与马融为一体,其速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此时的骑兵与步兵交战时,既可居高临下攻击,又可快速追击和撤退。随着盔甲装配的加强,骑兵在步兵阵营中可以横冲直撞,威力无比,被西方学者称为“人体枪弹”。

骑士制度的形成 714年,查理·马特在父亲死后不久,便接任其父的职位,担任大权独揽的法兰克王国宫相。当时,国内各路诸侯拥兵自重,相互之间战乱不已。同时周边民族也不断入侵。这样,建立一支既有战斗力,又绝对服从指挥的新型军队,就显得非常必要。于是,查理·马特推行了军事采邑制度,它改变了过去无条件赏赐贵族以土地的旧例,凡接受采邑(土地)者必须要为封主承担一定的义务,提供一定数量的全副武装的骑兵。

骑士最初仅指骑兵队伍中的最低层,一般也用来称呼最低级的小封建主,农民被排除在骑士之外。随着骑士军队规模的壮大和声望的提高,凡能装备马匹、武器和盔甲并接受分封的人皆可成为骑士,这包括参加作战的所有人,公、侯、伯、子、男,甚至国王也都是一名骑士,他们都以自己的骑士名称而感到自豪。因而,骑士也就成了贵族阶级的称号。

11世纪起骑士制度逐渐形成。12和3世纪,西欧各地先后确立只有骑士之子才可成为骑士的原则,封建贵族发展成为闭锁的特权集团。在法律上,骑士须有同级贵族组成的法庭审判,方可定罪。骑士以征战为唯一职业,鄙视农、工、商等为职业,一般不与其他等级通婚。一个骑士的儿子从小即练习骑射,成人后要举行一种仪式,由年长的骑士授予长矛、利剑等武器,可取得骑士称号。14世纪之后,随着封君封臣关系的松弛,以及骑士在战争中的作用日渐变小,骑士制度也逐渐摔落了。

中世纪骑士精神中世纪骑士制度造就了一种所谓的“骑士精神”,以效忠主人、勇敢作战、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重女性等特征。骑士精神的形成与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会的权威以及当时战乱不断的社会局面分不开的。比如,基督教会教

导骑士应该遵守基督教的戒律,“骑士应该帮助穷人,保护教堂、妇女和所有无防卫能力的人”,等等。虽然,并不是所有骑士都遵守这些准则,理想的骑士和现实中的骑士差别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还是有了变化。1350年时的骑士就比1050年时的骑士,更有礼貌和文明得多。基督教会和贵妇人努力促使一个鲁莽、好斗的骑士变为有教养,懂礼貌的骑士。

虽然骑士制度在中世纪末期已不复存在,但由骑士制度造就的骑士精神并没有消失。而骑士制度的观念──彬彬有礼、举止端庄──仍是当今西方世界重要的观念。

(6)查理大帝(Charlemagne 约742—814)

戎马生涯 768年丕平死后,法兰克王国由他的两个儿子查理和卡罗曼分别继承,771年卡罗曼去世,查理统一了整个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统治时期(768—814年),法兰克王国处于极盛时代。他在位46年,据说只有2年的和平时期,其余年份一直率军队南征北战,大小战争共打了53次,其中有31次查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东征西讨,把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几乎扩大了一倍,其版图包括今天的法、德、荷、比、奥、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

在查理的征服战争中,比较著名的有三次。774年查理借罗马教皇求援之机,攻占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自称法兰克和伦巴德国王,并进军罗马,控制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地区。778年,查理率领大军进攻西班牙,与控制那里的阿拉伯人展开激战。他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巴塞罗纳,后来在半岛北部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但是在那次战役中,查理的部将罗兰所率领的后卫部队,在比利牛斯山中遭到了当地的巴斯克人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罗兰本人也阵亡。法兰西民族古老的著名诗史《罗兰之歌》,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编写而成的。查理一身中最重要、时间最长的战役是对北方萨克森人的征服战争。查理以传播基督教为由,从772年起,前后共发动了18次战役,其中782年的凡尔登(今法国东北部)之役,查理一天之内便处死了4500名萨克森人质。804年,萨克森人终于被征服,做了查理帝国的臣民。

加冕称帝799年,罗马贵族残酷迫害罗马教皇利奥三世,扬言要挖他的眼睛,割他的舌头,逼得他逃离罗马向查理求救。查理亲自带兵护送教皇回到罗马,那些迫害教皇的贵族们或闻风而逃,或被终身禁锢,或被处以死刑。整个冬天查理都住在罗马。800年圣诞节的那天,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灯火辉煌,庄严隆重。为了报答查理,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举行了加冕典礼,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并授予奥古斯都称号。从此,查理成了查理曼(意为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称了查理曼帝国。查理称帝引起拜占庭皇帝的不满,因拜占庭皇帝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直到812年,拜占庭皇帝才承认查理的皇帝称号。

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不仅战功显赫,而且非常重视教育文化事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典文明随之衰落。帝国境内文盲众多,多数统治者目不识丁,甚至连不少识字的修道士们也“语言粗俗”、“谈吐无文”。虽然查理本人可以说拉丁语、识希腊文,但却因写不出一封令自己满意的简单书信而懊悔。789年,查理发布命令,要求每个修道院办一所学校,向青年人传授知识。除了宗教知识以外,当时所授的课程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三

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科。他还邀请英国著名的学者阿尔琴主持宫廷学校,训练皇室和贵族子弟,管理全国教会所办的学校。在阿尔昆的建议下,僧侣们展开了大量收集、抄写书籍的工作。查理鼓励编制规范的字母,誊写出标准的手抄本。为此,僧侣们把古代罗马的宗教、医学、天文、法学、等方面的论著抄写在羊皮纸上,虽然对抄本内容知之甚少,但为后代保留了许多古典作家的著作。查理还要求宫廷大臣们“思想虔诚,谈吐文雅,行为端正,语言流利”。他定都亚琛(Aachen 今德国西部)后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教堂。所有的大理石柱,是从遥远的罗马等地拆除古代建筑运来的,随着建筑的兴盛,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所发展。因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后来的历史学家就把查理时代的文化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7)《凡尔登条约》

814年,查理大帝死后,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814—840)继位。路易是一位不理朝政,沉溺于宗教,受教士愚弄的人,因而获得“虔诚者”的绰号。他以巨资办各种慈善事业,每逢宗教节日都要向朝臣赠送礼品。继位3年后,路易就将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后来他又为后妻所生的小儿子秃头查理划出一部分领土,均遭到前三个儿子的一致反对。于是父子之间进行了近10年的内战,840年,虔诚者路易死去,长子罗退尔继位,843年签订了《凡尔登条约》。依据条约,三子日尔曼路易获得法兰克东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地区;秃头查理获得法兰克西部,即莱茵河以西地区;罗退尔获得中部地区,包括意大利在内的狭长地带,这就构成了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形。

(8)西欧庄园制(manor system of West Europe)

中世纪庄园法庭“庄园居民由于领主对他们行使审判权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于领主的依赖。所有的农奴都毫不例外地有服从审判的义务,而其他佃农在大小犯罪的事件上也常要受到这种惯例法庭的制裁。领主审判权的适用范围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依封建主对于国王权力的侵蚀程度而定。它在法兰西达到了最高限度,在英格兰则处于最低限度。但在每一个地方,它至少要涉及到有关份地、劳役、赋税和耕地的一切问题。每个庄园都有自己的法庭,由农民组成,以领主的管家为庭长,按照“庄园的惯例”——由领主所同意并在判例中规定下来的那些为居民长期沿用的习俗——来进行裁决。”

——[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7页。

《庄园敕令》查理大帝和封建主们都以领地内的庄园作为主要收入的来源。公元812年,查理大帝颁布了著名的《庄园敕令》,共70条,详细规定庄园的组织和生产管理,反映了庄园具有自然经济和以农奴劳动为主的特点,说明了王室庄园是如何实施有效管理,提高经济组织的效率。

“第23条:每个庄园之中,管理员应当尽量多建造牛厩、猪圈、羊圈、山羊圈,不得缺少。并且要由农奴供给牛只,此为他们义务的一种,因此牛牢与耕犁在我的田里也不得缺

乏。当他们供肉食时,可用跛足而健康的阉牛,但不得用有癣疥的,或有病的牛马,或其他病畜,并且不得因供给肉食而减少牛牢与耕犁的数目。

第34条:他们必须供给猪油、鱼肉、咸肉,特别是腌肉、酒、醋、莓果酒、熟酒、用咸鱼发酵做成的酒、芥末、干酪、黄油、麦曲、啤酒、蜜酒、蜂蜜、蜂蜡、面粉。这些用手制作的食品,都必须十分仔细地整治,保持最大的清洁。

第40条:我的每个庄园的管理员应饲养天鹅、孔雀、雉、野鸭、鸽、鹧鸪、斑鸠等禽兽,以增加庄园的美观。

第42条:我的每一个庄园中,厅室内必须准备好床被、褥子、枕头、床单、台布、凳单;铜的、铅的、铁的、木制的器皿;炉上必须具备薪架、铁链、肉钩、锛、斧、钻、蛮刀以及其他工具,以免向别处寻找,或向人去借。用以抵挡敌人的武器,必须注意保管,使其保持良好状态;用完之后,必须放置大厅原处。

第44条:凡肉食以外的食品,如蔬菜、鱼、干酪、黄油、蜂蜜、芥末、醋、谷物、稗子、干的或新鲜可食的菜蔬、萝卜,以及蜡、胰皂及其他细小产品,每年必将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二缴纳给我,以备应用。并将其余的数目向我呈报,不得像以前那样疏忽;因为我要知道,除了三分之二以外,还剩下多少。

第45条:每个管理人员在他管辖地区应有好的工人,如铁匠、金匠、银匠、鞋匠、旋工、木工、刀剑匠、渔夫,寻找兽迹的人,造胰(皂)工人、能造啤酒、苹果酒、果酒以及其他饮料,能烤面包与点心的工人,造猎网、渔网、鸟网的工人,以及其他工人,不能一一列举。

第55条:兹希望:管理人应把一切为我的需要而拨给、用去和提出的东西,记入一本账册内,把一切自己用去的东西,记入另一本特种账册内,向我呈报。(齐思和译)——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啊,第233—235页。(其中第55条,下载自互联网)

“阿布拉黑的一天”阿布拉黑是法国中世纪讷伊莱庄园的一个农奴,他的主人们是圣日耳曼修道院的僧侣。和查理大帝及其他领主、高级教士一样,僧侣们也是欧洲9世纪的大土地所有者。下面这段文字描写了阿布拉黑在庄园里一天的劳作情景。

“微弱的晨曦透过狭小的纸窗照射到屋内,阿布拉黑环顾着他及他的家庭赖以度过夜晚的这一间小屋。房屋很简陋,立柱横梁式结构,墙壁则是填着泥土的柳条。家具仅有桌子、箱子、和一两长凳。房间里的气味一定难闻,因为这也是阿布拉黑养鸡羊和猪的地方,靠近大门还极不协调地放着一堆气味刺鼻的肥料。

在房间中央,阿布拉黑还可看到一个平炉,他的妻子在这里提前准备晚饭,晚饭一般是汤和粥。当然,炉火产生的热量和烟通过茅屋顶的一个洞孔排出去。

伸腰展臂,阿布拉黑准备出门了。也许尚在睡梦中的是他的三个孩子,但不会是他的妻子,因为她也面临着一天的劳动,劳动的艰巨至少不亚于阿布拉黑。……

阿布拉黑道别妻子后赶往管事的豪宅。这是一座有三四个房间的石头建筑,位于讷伊莱的中心。它的周围是一些农用设施——谷仓、马厩、面包作坊、厨房——及共家室奴隶生活和工作的小木屋。

从阿布拉黑到管事的豪宅不需要很长时间。沿途他遇到其他拿着铁锹、草叉、耙子和镰刀的农民。……

在领主的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犁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皱皱巴巴的、饱经风霜的脸庞证明,他一直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劳作。有谁知道在农田里长时间的劳作中他会想些什么呢?毫无疑问,经常出现在他头脑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

像很多劳动者一样,阿布拉黑想到了吃饭。实际上,只靠在家中吃饭不可能支撑自己的体力,因而也许阿布拉黑和其他农友还要一起在农田的树阴下加餐。他知道,他的主人们的饮食比他的好,他们吃白面包,吃奶酪,吃从森林里捕获拉的猎物,吃庄园鱼塘里打上来的鱼,以及农奴献给他们的羊、猪、鸡、鸭、鹅。他们还喝着葡萄酒、葡萄产自庄园里的,饭菜有:粗燕麦或杂粮面包、麦粥和白菜都伴有浓啤酒或水。偶尔阿布拉黑也有猪肉吃。

……庄园全年的劳务都排在的日程上,包括收割、运肥料和向附近城市运送木柴。如果取得在主人的森林里伐木、喂猪,在主人的麦茬地里放牛,在主人磨坊里磨麦等一系列权利,需要向主人交费。另外阿布拉黑必须向教会纳十一税,并交一笔军役税——免除军役的代价——‘两块儿养肉、8只鸡、30颗鸡蛋、100块木版和木瓦板、12块桶板、6个环箍和12只火把’。

阿布拉黑的工作酬劳是修道院给他一块近50亩的耕地和一小块与其他两户共用的草地。这就是他长年累月从事最艰辛劳动的场所。

为了给农田里一天的劳动增添些乐趣,阿布拉黑和他的农友们会尽情唱歌。他们边耕地边念叨古老的咒语,祈祷大地母亲带给他们丰收,企盼生病的孩子康复,……

但是,此刻阿布拉黑的思绪再次回到吃饭上。肚子里咕噜噜的声音告诉他一天的劳作就要过去了,筋疲力尽的他将很快赶回家去吃饭,这是他用汗水换来的饭菜。

随着太阳落下山去,所有的劳作也跟着结束了,这个家庭安静下来并开始在坚硬的地上度过又一个晚上。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阿布拉黑才会点燃手工制作的蜡烛以使家里的光亮长久一些,但这种情况上很少的。因为蜡烛的价格非常高,而且在冬天漫长的夜晚会更需要它。而且,阿布拉黑和他的妻子第二天一早就得起床,他们不会睡很长时间。”

——《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89—95页。

(9)西欧中世纪城市(medieval cities of West Europe)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仍保存了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只是经济活动有不同

程度的衰落。查理帝国分裂后,西欧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10世纪后期,特别是11世纪,西欧各国开始出现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统称之为城市的兴起。

新兴的城市规模不太大,一般只有1000—2000居民。西欧中世纪城市,有因手工业发达应运而生,有因外贸而兴盛,有因政治、军事、宗教地位重要而形成,原因很多。据统计,英国在2—13世纪产生了140个新城市。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的地区有两个: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是北海沿岸的佛兰德尔。在这里兴起了米兰、威尼斯、布鲁日、根特等城。在城市兴起之前,西欧的土地已为教俗封建主所瓜分。城市多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因而受到封建领主的盘剥。城市必须向领主交纳实物和货币,服劳役或军役,还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因此城市在兴起之后采取各种形式(公开的或隐蔽的)、各种手段(暴力的或赎买的)与领主进行斗争。一些城市的反领主斗争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王权的支持。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在法国称为“城市公社运动”。其结果有的城市取得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一部分自由城市又取得了选举市政官员、市长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利,因而成为“自治城市”。城市自由和自治的取得,一般都以从领主和国王处取得特权证书作保证。这种证书一般赋予城市以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这样,西欧中世纪城市形成了一种习惯:农奴逃进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原来的领主也不能迫使他回到农奴的地位。西欧的这种自由和自治城市在各国呈不同形态,在英国和法国为自由市、自治市或城市公社,在意大利为城市共和国,在德国为直属皇帝的帝国城市。摆脱了领主统治的城市政权一般掌握在城市贵族手里。在法国和英国,随着王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也逐渐消失。

城市里手工业者和商人,为避免竞争和防止封建势力的侵犯,捍卫同行业的共同利益,建立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基尔特)。西欧城市的行会出现在11—12世纪。行会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作坊里手工机器的数量、帮工学徒的人数、劳动时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行会的全权成员是作坊主即匠师。学徒期限长短不一,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在12—13世纪,行会起了保护生产和积累经验的作用。到14、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行会内部的分化和阶级斗争的加剧,逐渐走向自身的反面,变成技术进步的阻力和生产发展的障碍,因而逐步解体。

西欧中世纪城市也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市兴起以后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地方市场,居民在此交换地方产品。到15世纪,在地方传统商品和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东西方的国际贸易在中世纪早期已经存在,主要是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城市兴起之后,东西方贸易不断扩大。在欧洲逐渐形成两个贸易区,即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经营东欧和西欧、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从事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商人组成商人公会。`13—14世纪兴起的汉萨同盟,是以吕贝克、不来梅、汉堡等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中

心的庞大的商人组织,长时期内垄断了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随着北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逐渐形成政治上的特殊势力。15、16世纪新航路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东西方的国际贸易发展为遍及五大洲的世界贸易。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封建领主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朱寰)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光盘1·1版)

2、文献资料解读

(1)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关于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故事,带有浓郁的传说色彩。克洛维改宗,既是受到其妻、笃信基督教的勃艮第公主克罗蒂尔达的影响,更是源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当时大多数日耳曼人尚信奉与罗马教会对立的阿里乌斯派,克洛维的这一举动,自然获得了罗马教会的赞许,也得到了高卢—罗马人的拥护。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是法兰克王权与教权开始结合的标志。

(2)关于“结婚税”中世纪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但可以结婚,有自己的家庭,经济独立,可以维持本身的再生产。农奴人身不自由的标志就是要缴纳各种捐税,如结婚税,说明农奴没有婚姻的自由;财产继承税,意味着农奴的财产属于领主;人头税,就是农奴外出庄园谋生要得到领主的允许,等等。

3、图片史料说明

(1)查理加冕图画面庄严而隆重,查理双腿下跪,两手合拢,万般虔诚;教皇利奥三世双手捧着金冠戴在查理的头上。

(2)查理曼帝国形成及分裂图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读图,将两幅地图作一对比,特别要注意《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所出现的西欧版图的变化。

(3)农奴生活图这幅插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很多,可以请同学们自己叙述。

(4)农奴耕作图可以请同学们回答,图中所反映的中世纪庄园的犁耕,与中国古代有什么不同?

(5)布鲁日市比利时城市布鲁日是西欧城市兴起过程中一个典型例子。这幅图画所反映的是中世纪后期的布鲁日,画面是一个城市广场。广场主要是市民集会、交易的场所。

(6)中世纪城市街景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载缝店、杂货店、理发店和皮货店。随着城市的发展,乡村集市变成了大规模的商业区,手艺人在沿街店铺里经营生意以吸引顾客。

(7)比武中的骑士比武是中世纪骑士军事训练的一种形式,它能体现勇敢、荣誉等的骑士精神。

4、课堂训练释疑

(1)查理曼帝国是靠武力建立起来的。你能列举出历史上还有哪些靠武力建立的帝国?

这是一道知识迁移题,要求同学们能列举几个通过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帝国即可。如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等。

(2)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封建统治的控制之下,但中世纪西欧城市在建立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你认为这对城市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因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市民从而获得了管理城市的自主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摇篮。

5、学术动态简介

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特征及历史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研究始终是我国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争论的焦点在于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城市自治问题及如何评价城市的历史作用。

关于城市的兴起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是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物,它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建立起来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是由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兴建起来的,基本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最初的城市居民主要来自周围的农村地区,根据早期城市居民的来源和城市与领主的关系,这些来自周围农村地区的移民无疑是农奴或身份不自由的手工业者兼商人,其中大概很少是逃亡农奴。中世纪农奴大量逃亡城市的现象出现于城市自治运动之后;第四种观点认为: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有多种原因,有因与国际贸易联系密切而兴起的,有由军事堡垒发展而来,也有由宗教中心或政治中心的有利位置所形成的。

关于城市的特征问题。有人认为:西欧城市产生以后,很快就发展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市民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一种反封建的革命因素。但有人认为:城市与封建主之间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与支持,片面强调任何一个侧面都是不科学的。城市与封建主的关系,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前其主要方面是合作,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则主要是冲突。

关于城市的历史作用问题。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历史作用是时,常常与中国古代城市的作用进行比较,肯定了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的兴起的过程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摇篮。

四、参考资料

陈志强:《城堡·骑士·贵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案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主备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三、课前教学准备: 地图册本课相关的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地图册、制作多媒体课件、图片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改革者、内容、意义? 2、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创立者、作用? 3、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哪一年?伊斯兰教的圣地? 4、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何时建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希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说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在什么时候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呢?,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的? 自学指导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谁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时间?其中最强大的是? 2、经过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什么制度?谁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思考题: ①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什么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②西欧的封建社会等级贵族制有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③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3、罗马教廷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特点? 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引导) 后教(引导、讨论、更正) 1、日耳曼人;5世纪;法兰克王国 2、严格的等级制度;农奴(农民) 思考题:①土地②没有 ③A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附庸的关系。C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 3、罗马教廷的特点:(1)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使教权凌驾于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浅析西欧中世纪的宗教冲突与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410252571.html, 浅析西欧中世纪的宗教冲突与对话 作者:王亚平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0期 [摘要]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组织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时期。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各宗教教义之间有其相通的因素,因而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然而,承载宗教的信仰者之间存在各种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西欧中世纪的社会中,这种经济利益的冲突通常会引发宗教间的排斥,并因此加剧经济利益的冲突乃至宗教战争的爆发。西欧中世纪历史上的宗教冲突多是经济利益矛盾激化的结果,而经济的交流也必然会发生各宗教间的对话。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中图分类号]K5 B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64-06 宗教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各宗教组织又是社会结构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基督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基督教教会组织是中世纪西欧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机制。作为文化现象以及表达人的情感的基督教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具有相同的特质,在其各自的原始教义方面并不存在很大的矛盾,甚至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中的教义内容,并且都以古希腊哲学作为阐述教义的基础理论,因此,各宗教间能够经常性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12 世纪以后,西欧与东方的经济交往扩大,各个宗教信仰的社会载体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各个社会阶层以及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常常以宗教信仰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宗教战争的发生。中世纪历史上各宗教之间产生的冲突,实际上是各个地区之间、各个民族之间乃至各种形态社会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的交往必然导致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碰撞,从而促进了多种宗教文化间的相互融合,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为基督教提供了知识养分,活跃了经院哲学,激发了理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近代科学构建。本文仅试图就中世纪历史上基督教、犹太教以及伊斯兰教之间在教义诠释方面的相互吸收,以及这三个宗教组织信徒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而导致的冲突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宗教排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小组成员:胡珊、刘洋、裴倩、陈美娟、尹婉仪、吴令仪、谭思铭组长:胡珊 指导老师:王红老师 【摘要】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社会特点 【引言】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 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调查报告主体】 研究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为何会产生此类社会特征?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是上网搜寻资料、翻阅书籍,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 【结论与分析】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

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社会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朱伟奇(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①]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上层进一步从高到低分化为僧侣集团和以国王为首的骑士贵族集团,社会下层按职业依次分化为以农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平民集团,从而也就形成了僧侣、骑士贵族、平民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关系中,僧侣的责任是:祷告、赞扬上帝,在精神上救济人类;贵族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抵御侵犯;平民的责任是:用劳动来支持上述两个等级。11世纪的扎克·得·维特里就三等级的关系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支持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②]。三种不同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在这种封建等级制中,各等级排列秩序是由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影响决定的,同时每个等级内部又都有着各自的等级秩序。 僧侣被视为社会的第一等级,这是由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做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尚处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三十七篇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 第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下列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作为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这些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城市都发动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为( ) A、佃户 B、贵族 C、领主 D、教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答案】: 【解析】:

九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那楼中学黄文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 主人,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随着法律的规范,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量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3.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4.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5.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6.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知识点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7.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 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二、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西欧城市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出现了一股同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政治力量———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市民阶层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他们从11世纪起,采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开展“城市公社革命”,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和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社会制度[4]。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 ———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崔晓乐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雇工;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9)01-0038-0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崔晓乐(1985—),女,甘肃通渭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 Vol.21No.1March.2009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09:18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7月下作者:张椿年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由于各个国家人民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及其统治者对海洋的认识不同,虽都拥有海洋,但不一定有同样的海洋文明,下面笔者就西欧海洋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社会需要商业,但内地没有市场,西欧商业只能从沿海开始 西欧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商业。罗马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商业十分繁荣,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内外贸易四通八达。然而,自公元49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农奴社会,在农奴社会里,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村庄,村庄受庄园控制,庄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司法审判的社会组织,商业几乎处于零状态。与此相适应,教会谴责商业,教会认为商业追逐利润,是亵渎神灵之举,但是社会又不能没有商业,因为庄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例如食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即使教会的神职人员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庄园能生产的。再如,建造教堂的材料,也不是每个庄园都具备的。关于商业的重要性,少数高级的神职人员也是承认的。14世纪初,一位法国的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商人的箴言》中这样写道:“没有国家能够只靠自己管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们要出去工作,颠簸劳碌。他们的国家缺少什么,就将其带到所有的王国去,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苛待他们。因为商人在海上由此地到彼地为国家提供供给,这使得他们受人爱戴。”① 社会需要商业,但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民以捕鱼为生,缺少粮食,有强烈的交换生产物的愿望;二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的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说,在13世纪以前,海上航行比陆路快,假如不是遇到强劲的风,船行速度每天达60至90英里。在陆上,通常每天的行程在19至25英里之间。②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商品流通时间缩短了就会提高利润率。三是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大海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以利为重,进行对外贸易常常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以上种种原因,南欧的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沿岸,北欧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首先成为西欧商业复兴的基地。 南欧的意大利是个半岛,东临亚得利亚海,南濒第勒尼安海。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受邀进军意大利,因为他为教皇平定当地贵族的叛乱有功,教皇加冕他为皇帝,因此,德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因内部的分裂,很难对意大利实行实际的统治,在封建势力较弱的环境下,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比萨、卢卡、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城市国家的主人是商人、手工业者。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都把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威尼斯。威尼斯土地贫瘠,可耕地极少,但是它面临亚得利亚海,航海便利,在从事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却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为环境所迫,威尼斯人不得不向大海索取所需。他们从渔业和制盐业开始,以己之产,换取自己最缺少的粮食,后来竟成了一个地区的粮食集散地。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威尼斯的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力量的壮大,11世纪末叶,威尼斯已在得利亚海东岸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控制了地中海东面的整个海上贸易,成为一个伟大的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 一、西欧封建庄园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 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衰落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 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 (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 (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城市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手段: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③意义: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形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2)统治表现 ①境内工商业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扩张: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重点知识探究】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三课《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 .

第三课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知道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比较5世纪前后西欧与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

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 二、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有关欧洲的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作品《唐吉可德》影视片断,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刚才影片中的主人翁是谁呢?(短暂停顿后教师过渡)他就是唐吉可德,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位真正的骑士”,其令人心酸又好笑的行为举止,他把我们带回到中世纪的欧洲——庄园遍布的封建社会。(出示并板书课题:第3课中古世纪的欧洲)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请回忆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内容,思考: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节过渡)很好, 476年西罗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训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由此可见,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 ) A、驱逐出庄园 B、送入监狱 C、处以罚金 D、没收财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期中论文by 任力子-00928088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 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 1、主要成就: 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 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 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 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2、几点遗憾: 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 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 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 几大特点论述: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英国庄园生活》 ---------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