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设计论证

四、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论常新的课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大学教育的实践问题,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学、哲学乃至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中提到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因此,通过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界亟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截至2014年9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时行查阅,可搜索到相关论文205篇。学界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如《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文理导航,2010年11期),《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3卷第1期);二是将中华传统为文化教育置于一定的视角下,主要研究了不同环境背景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意义与实施办法,如《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争鸣,2014年第7期),《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北京教育.德育,2013年第11期)。此外,还有很多研究集中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利弊分析,开展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等命题。但是从总体来看,研究还不过系统和深入,更多的是观点的堆砌,缺乏对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任务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回答,缺少实践层面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

(二)选题价值

1.理论价值

(1)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多从“现状剖析一一原因分析-- 一对策威论”的视角开展,遵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脉络。本课题在原有基础上,以实践途径为研究视角,从现实实践出发,进一步研宄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

(2)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实践转化奠定理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要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就需要我们搞清楚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在高校的教育视野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究竟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和途径?等等。本研究力求破解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理论转化、实践转化的几个核心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2.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指导现实工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路径支撑。优秀传统文化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参照和文化

依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如果不能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科学客观的认知,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难免后继乏人。相比较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远远不够。因此,只有加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的研究与探索,才能为其进一步凝聚中国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现实支持。

其次,本课题研究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既是中华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影响青少年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上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这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最后,本选题研究是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人才的需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对于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的研究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反思与提升,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成长的重要思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1.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梳理与现状调查研究

(1)历史发展梳理。从我国进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入手,专门梳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脉络,总结分析各个历史阶段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

(2)现状调研分析。从大学生主体需求,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质量评价等维度系统调查大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现实状况,研究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类型,对于目前中面临的核心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3)国外经验比较借鉴。分析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为我国更好的加强大学生优秀

传统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2.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定位研究

(1)明确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属性。以强化实践为指向,从应用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维度开展理论研究。

(2)对于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研究。

3.中外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1)培育体系研宄。以中外青年成长发展的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从修业年限、学分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维度比较分析中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育体系。

(2)质量评价研究。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为原则,探索构建适应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从教育教学成果、教学形式等方面,深入研究综合性评价的具体标准及操作模型。

4.尝试探索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构建

本课题是在探讨研究现阶段我国己经实施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的同时,尝试探索未来切实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生动多样、接受效果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重点分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教育、文化氛围建设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基本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展要立足于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多领域,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感化与凝聚作用。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分析论述研究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调查当前高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归纳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与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着力提出高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模型,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有效借鉴。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将对相关理论书籍、论文进行整理、归纳,并作比较研究:筛选其中可借鉴的经验,为我们的整个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问卷、座谈、个案跟踪等手段,调查我国当前对于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其存在问题,用量化统计分析与个体案例质化研宄相结合的方法,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实证研究法。本研究将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取得经验的单位进行考察总结,并设计工作方案,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验证和修正理论和工作方案,形成了一整套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五)创新之处

1.在理论上,本研究突破了以往单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充研究视角,是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心理的发展规律出发,全面整合、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具体方式,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的实现机制,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实现最新理论成果的有效转化提供指导。

2.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坚持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典型案例的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实践探索,通过长时间、多地区的系统比较,强化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应用性,为各高校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提供了现实依据。

3.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通过广泛调研,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的开展理念、方式载体进行了有效拓展,研究形成新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模式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人本化,对于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一)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前期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包括:学术专著《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理论文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瓶颈及对策》(《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6期,CSSCI)、《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及启示》(《学术探索》,2014年第4期,CSSCI)、《高校学生组织类型与学生骨干能力塑造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6期,CSSCI)、《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CSSCI)、《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高校学生骨干群体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省级)等。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吉林省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政府委托项目省、市区政府委托项目,D级)、《共青团组织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舆情引导模式研究》(政府委托项目省、市区政府委托项目,D级)、《新形势下大学生骨干群体培育目标研究》(校内思政项目E级)等三项科研项目。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级)。其他项目参与人也分别在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领域主持或参与研究课题,发表相应理论文章。

(二)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丈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褚金海、高昕:《浪涌象牙塔一一新视野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5.刘必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月。6.柴琳、王晓利:《刍议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大众文艺》,2013年9月。

7.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教育探索》,2010年3月。

8.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教育探索》,2010年03期。

9.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10.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教育探索》,200802期。

11.于伟峰:《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05期。

12.黄昕:《史化多元背景与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1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

14.让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正式教育体制》,《东方早报》,2013年11月27日。

15.丁建军:《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4期。

16.杨剑:《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青年与社会》,2013年02期。

17.谢继忠:《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08年19期。

18.《大学生和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笔谈综述》,《华夏文化》,1994年02期。

19.陈占安:《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20.欧阳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21.苏寄宛:《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05期。。

22.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前沿》,2006年08期。

23.陈文斌:《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教育探索》,2005年07期。

说明: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中的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须与《课题论证》活页相同,活页中不能填写的成果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要在本表中加以注明。与本课题无关的成果、承担的各类项目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分开填写,合作者注明作者排序。申请人的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

2.凡以各级各类项目或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的课题,须在本表中注明已承担项目或学位论文(报告)与本课题的联系和区别。

课题负责人2007年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并在高校共青团任职,从事一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习、工作期间,本人一直高度关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认为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设计实施了我校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工程”,在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方面进行了前期探索,挖掘并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数据,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课题负责人于2012年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期间,本人一直以高校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当今大学生的整体情况、性格特点,包括大学生领域的各类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围绕大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的研究方向,主持和参加省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1本(《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研究》),发表CSSCI学术论文4篇。其中就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骨干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等问题做了一些前期探讨。本人计划以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绩效等多方面开展深入探析。

本课题组由7人组成,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人,分别来自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部、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学、历史、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能够从不同角度对该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阐释;课题组的成员均在高校共青团、学院党委等一线学生工作部门从事行政和科研工作,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并获得相应研究成果,对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思想状况、接受程度、发展瓶颈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研究时间充足,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另一方面,课题研宄团队占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广阔资源和平台,既有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开展调研和样本分析的组织优势,又有依托各种青年学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多元载体。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实践方面己做出了前期的探索,对诸多具体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进行了开创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收效。同时我们与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教授一直建立着密切的联系,为今后开展更为广泛、细致的研究积蓄了丰厚的力量。

相关主题